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九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5)

1. 方盛衰論第八十篇

盛者,陰陽形氣之盛;衰者,陰陽形氣之衰。方,度也,診也。五度十度,視息視意,皆持診之道,所以方其盛衰也,若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是謂失道。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

白話文:

「盛」,指的是陰陽之氣強盛;「衰」,指的是陰陽之氣衰弱。方,是測量、診斷的意思。五度十度,是觀察呼吸、神志等方法,都是用來診斷的途徑,目的是為了判斷病情的盛衰。如果偏離了常理,胡亂猜測,就是違背了醫道。

雷公詢問:氣的多少,哪一種為逆,哪一種為從?

氣,陰陽之氣也;多,猶盛也;少,猶衰也。人身陰陽之氣,有多而盛,有少而衰,盛衰之道,有逆有從。何者為逆?何者為從?所以方氣之盛衰也。

白話文:

「氣」是指陰陽之氣。「多」是指旺盛,「少」是指衰弱。人體的陰陽之氣,有旺盛的,也有衰弱的。旺衰有順應自然法則的,也有違背自然法則的。什麼是違背自然法則的?什麼是順應自然法則的?這些都是根據氣的旺衰來判斷的。

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

白話文:

黃帝回答說:陽氣從左方運行,陰氣從右方運行,老人從上方降臨,年輕人從下方上升。所以,春夏屬於陽氣生長,秋冬屬於陽氣死亡;反之,則秋冬屬於陽氣生長。因此,氣的多少,逆亂的話都會導致厥證。

上少,去聲。響明而治,左陽右陰,故陽從左,陰從右。四時之氣,秋冬為陰,從上而下,春夏為陽,從下而上,故老從上,少從下。蓋老為秋冬之陰,少為春夏之陽也。是以人身春夏之時,其氣歸陽,為生;歸秋冬之陰,為死。若反之,則歸秋冬為死者,歸秋冬反為生,反之而生,氣之逆也,是以陰陽之氣,無論多少,若逆之,則皆為厥矣。

白話文:

上,發音輕揚。聲響清脆而通達,左邊屬陽,右邊屬陰,所以陽從左邊,陰從右邊。四季的氣候中,秋冬屬陰,由上往下,春夏屬陽,由下往上,所以老從上,少從下。因為老是秋冬的陰,少是春夏的陽。所以人體在春夏時節,其氣歸於陽,為生;如果歸於秋冬的陰,則為死。如果相反,歸於秋冬為死者,歸於秋冬反而為生,這是因為氣逆了,所以無論陰陽之氣多少,如果逆轉了,都會導致厥證。

問曰:有餘者厥耶?

逆皆為厥,生氣將竭,故舉有餘以問。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氣上不下,頭痛巔疾,求陽不得,

白話文:

**問:**有剩餘症狀的是什麼?

**答:**逆氣都會造成厥症,生氣將要耗盡,所以舉出有餘來發問。

**答:**寒氣從下往上上升,寒厥會到達膝蓋;年輕的人在秋冬會死亡,老年人在秋冬會發病;氣從下往上上升,會頭痛頭暈,因為求取陽氣而不得。

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徵,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

白話文:

如果不懂得辨別陰氣,五條經脈之間隔絕而不通,身體就會像身處荒野或空空的屋子裡,(陽氣)衰弱不振,好像沒過完一天一樣。因此會出現氣息微弱的症狀,做奇怪的夢,精神混亂,最後甚至會達到迷糊的程度。三條陽經氣絕,三條陰經氣微弱,這就是氣息微弱的病症。

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如陰氣一上,陽氣不下,則陰盛陽虛,故寒厥到膝;少者陰陽血氣方盛,寒厥到膝,而行秋冬之氣,則死,老者陰陽血氣方衰,寒厥到膝,而行秋冬之氣,猶生,此陰盛陽虛,致有寒厥到膝之病也;若陽氣上,陰氣不下,則陽盛陰虛,致有頭痛巔疾之病矣,此寒厥到膝,頭痛巔疾,其病極危,其理至微,但求陽以治之,而不得其真,止求陰以治之,而不審其全。在膝在頭,五臟之部,隔遠無徵。

白話文:

如果陰陽之氣不能互相協調,就會形成厥證。例如,當陰氣上升,陽氣下降時,就會陰盛陽虛,因此寒厥(四肢冰涼)會到達膝蓋部位;如果人年輕,陰陽血氣旺盛,寒厥到達膝蓋,接著又遇上秋冬時節的寒氣,就會死亡;如果人年老,陰陽血氣衰弱,寒厥到達膝蓋,接著又遇上秋冬時節的寒氣,還可能存活,這是因為陰盛陽虛導致寒厥到達膝蓋的疾病。如果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就會陽盛陰虛,導致頭痛和巔疾(頭暈)的疾病。這種寒厥到達膝蓋、頭痛和巔疾的病症非常危險,其道理十分微妙,只求用陽氣來治療,卻不得其真,只求用陰氣來治療,卻不探究其全面病理。在膝蓋部位或頭部,五臟相隔較遠,無法直接顯現症狀。

人病此者,若居曠野而形不存,若伏空室而神不守,綿綿乎一息之微,屬望其生,若不能滿此一日矣,是以少氣之厥,猶之令人妄夢,推其極而至於昏迷,此三陽之氣,不能下交,是三陽絕也。三陰之氣,不能環復,是三陰微也。陽絕陰微,是為少氣之厥,非有餘之謂也。

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籍籍,得其時,則夢見兵戰。腎氣虛,則使人

白話文:

如果有人得了這種病,就像身處荒野中,身體消失不見,就像待在空房裡,精神無法守住,連綿不斷的微弱氣息,讓人期待他能活下去,卻撐不過一天。因此,氣虛到極點,猶如讓人胡言亂夢,進一步惡化就會昏迷不醒。這是三陽之氣無法下行,三陽衰竭;三陰之氣無法循環回復,三陰衰弱。陽氣衰竭,陰氣虛弱,這就是氣虛到極點,並非氣體過剩的緣故。

肺氣虛弱,會使人夢見白色事物,看見有人被斬首血濺四方。如果遇上時機(生病),則會夢見戰爭。腎氣虛弱,會使人

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此皆五臟氣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

白話文:

夢見船隻載人溺水,如果正好是氣血充足的時候,就會夢到自己躲在水裡,感到恐懼害怕。

肝氣不足,就會夢見菌類生長在草上,如果正好是氣血充足的時候,就會夢見自己躲在樹下,不敢起身。

心氣不足,就會夢見救火、陽物等,如果正好是氣血充足的時候,就會夢見火光灼傷。

脾氣不足,就會夢見吃不飽,如果正好是氣血充足的時候,就會夢見建造房屋或牆壁。

這些夢境都是因為五臟氣虛,陽氣過剩,陰氣不足。根據五臟診斷法,可以調和陰陽,具體方法記載在《經脈》中。

籍,音習。承上文妄夢至迷之意,伸言五臟氣虛,則有五臟之夢也。夢見白物,斬血籍籍,肺氣虛矣。得其時者,氣將復也。兵戰,則肺氣將伸矣。舟船溺人,腎虛夢也;伏水中若有畏恐,腎氣將伸矣。菌香生草,肝虛夢也;伏樹下不敢起,肝氣將伸矣。救火陽物,心虛夢也,燔灼,心氣將伸矣。

白話文:

籍:讀音「習」。承接上面「妄夢至迷」的意思,進一步說明五臟氣虛的情況下,就會產生與五臟相關的夢境。

夢見白色的東西,血流成渠,是肺氣虛弱的表現。適逢其時的人,說明肺氣即將恢復。夢見打仗,則表示肺氣將要旺盛。

夢見船隻載人沉沒,是腎氣虛弱的表現。如果夢見躲藏在水中感到害怕,說明腎氣將要旺盛。

夢見菌類和草生長,是肝氣虛弱的表現。如果夢見躲在樹下不敢起來,說明肝氣將要旺盛。

夢見救火或陽物,是心氣虛弱的表現。如果夢見火燒灼,說明心氣將要旺盛。

飲食不足,脾虛夢也;築垣蓋屋,脾氣將升矣。此皆五臟氣虛而形諸夢,乃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可以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察周身之經脈。在,察也。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盡,度民君卿。

白話文:

飲食不足,導致脾臟虛弱,夢中會出現幻想。如果建造城牆和房屋,脾氣就會上升。這些都是五臟氣虛在夢中的表現,說明陽氣過剩,陰氣不足。可以結合五種診斷方法,調和陰陽,來觀察全身經絡的狀況。"在",指觀察的意思。

診斷有十個步驟:

  1. 脈搏診斷
  2. 臟腑診斷
  3. 肌肉診斷
  4. 筋骨診斷
  5. 背部俞穴診斷
  6. 陰陽氣血診斷
  7. 民間疾苦診斷
  8. 君臣藥物診斷

度,入聲,下同。度民君卿,舊本在診必上下之下,今改正於此。上文五臟氣虛,合之五診。此言五診之中,有十度也。度,量也。十度者:一曰度人,人之貧富,性之緩急也;二曰度脈,脈之大小,至之遲數也;三曰度臟,臟之虛實,氣之從逆也;四曰度肉,肉之肥瘠,體之盛衰也;五曰度筋,筋之強弱,力之多寡也;六曰度俞,腑俞臟俞,上下出入也;七曰度陰陽氣盡,陰盡而初陽生,陽盡而一陰始也;八曰度民;九曰度君;十曰度卿,民君卿皆人也。民不得同於卿,卿不得同於君,就其心志而揆度之,此五診之有十度也。

人病自具,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常行,診必上下。

白話文:

度(讀音同「ㄉㄨˋ」):

前人「論診必上下」中,原將「度民君卿」放在「上下」之下,現更正為放在此處。上述提到五臟氣虛,與五診相合。這裡要說,五診中包含十種測量(度)。測量的意思是評估。十種測量包括:

  1. 度人:評估病人的貧富,性格的急緩。

  2. 度脈:評估脈絡的大小,至數的快慢。

  3. 度臟:評估臟腑的虛實,氣的順逆。

  4. 度肉:評估筋肉的肥瘠,身體的盛衰。

  5. 度筋:評估筋骨的強弱,力的多寡。

  6. 度俞:評估腑俞臟俞,氣血的上下進出。

  7. 度陰陽氣盡:評估陰氣盡而陽氣生,陽氣盡而陰氣生的轉化。

  8. 度民:評估一般民眾。

  9. 度君:評估君王。

  10. 度卿:評估公卿。

民眾與卿相不同,卿相與君王也不同,要評估他們的志向,這是五診中包含的十種測量。

人體生病會出現不同的症狀,脈象也會隨著病情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有的脈象虛弱,有的脈象旺盛,有的脈象忽隱忽現,脈象的變化沒有固定規律。因此,診脈時必須仔細檢查上、中、下的脈象,才能準確判斷病情。

上文診有十度,此言診無常行,難於度也。診脈者,診病也。今人病自具,脈動無常,有是病,則有是脈,理之常也。病具而不見於脈,是謂無常。無常者,病散於陰,而脈頗陽,脈虛於內,而病不具。脫,猶虛也。是診無常行,診必因上以知下,不但十度為然也。

白話文:

前文所說的十種脈象,這是說診脈沒有固定的法則,難以掌握。診脈的目的是診斷疾病。現在的人,疾病各有不同,脈象也不相同。有某種疾病,就會有相應的脈象,這是自然的道理。病情存在卻不在脈象上顯現,這就是所謂的「無常」。「無常」是指疾病散佈在陰處,而脈象卻比較陽;脈象在內部衰弱,而病情卻不完整。脫,同虛。這說明診脈沒有固定的法則,診斷時必須根據上部推知下部的情況,不侷限於十種脈象。

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併合,診故不明,傳之後世,反論自章。

白話文:

接受師父的傳授不徹底,導致醫術所學不全,不懂得辨別病情的寒熱虛實,這樣就是胡亂施治。本應以陰柔的治療方式為根本,卻偏向於剛強的治療,捨棄了陰的病理而依從陽的病理,不懂得陰陽調和的道理。因此診斷不明確,傳承下去後,反倒會貽笑大方,自曝其短。

此下論陰陽持診之道,所以方其盛衰也。受師不卒,則謬言為道,使術不明,則妄作雜術,不卒不明,不能察陰陽之逆從,是為妄行。妄行者,但持其雌,而失去雄,偏棄其陰而附其陽,不知陰陽之併合,診故不明。不明而診,道無可傳,理無可通,故傳之後世,反論自章,診不合理,自以為章。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

白話文:

下面論述陰陽在診病中的重要性,用於區分病情的盛衰。如果師徒傳承不夠完整,就會對道產生錯誤的理解,導致醫術不明確,胡亂使用雜術。不能完整明瞭,不能分辨陰陽的順逆,這就叫妄行。妄行者,只重視陰柔,而忽略陽剛,偏頗地拋棄陰性而依附陽性,不懂得陰陽的結合,因此診斷不明確。診斷不明確,道無法傳授,理無法貫通,所以傳到後世,反而產生自相矛盾的論斷,診斷並不合理,卻自以為精妙。

陰虛極致,天氣將盡;陽盛極致,地氣不足。陰陽並存,乃人行所向。陰陽並存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

至陰,太陰也。至陰虛,則人之地氣不升,地氣不升,故天氣絕。至陽,太陽也。至陽盛,則人之天氣有餘,天氣有餘,故地氣不足,必陰陽並交,無有虛盛,乃至人之所行。陰陽並交者,是陽氣先至,陰氣後至。蓋人身之氣,合於四時,始於一陽之初動也。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恆之勢,乃六十首,

白話文:

至陰,就是太陰。太陰非常虛弱,人的地氣就不會上升,地氣不升,所以天氣就會斷絕。至陽,就是太陽。至陽非常旺盛,人的天氣就會過剩,天氣過剩,所以地氣就會不足,一定會陰陽調和,沒有虛弱或旺盛,才能維持人的正常運作。陰陽調和,是指陽氣先到,陰氣後到。人的氣息與四季相應,始於一陽初動。

繁體中文: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恆之勢,乃六十首。

因此,聖人把脈的原則,是先後按壓陰脈和陽脈,奇特恆定的脈象,總共有六十種。

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起所有餘,知所不足。

白話文:

診察細微的病症,追蹤陰陽的變化,瞭解五臟的功能,根據這些理論,把握實證的關鍵,才能確定病情的程度。明白這些,才能開始診治。因此,只切脈而忽略望診,診治就會失去準確。只望診不切脈,就無法得知陰陽。留守著學到的知識不肯應用,就無法進步。只知道病症的左邊卻不知道右邊,只知道上面卻不知道下面,只知道過去卻不知道現在,只知道未來卻不知道過去,因此治療無法持久。知道已知的部分,也知道未知的部分,知道病症也知道非病症,知道開始也知道結束,知道坐著也知道起身,知道前進也知道停止,按照一定的方法運用,診斷的道理才能完備,萬世不變;瞭解自己所擁有的,也知道自己所欠缺的。

持診之道,必以聖人為法,是以聖人從陰度陽,從陽度陰,先後陰陽而持診之。奇,異也,恆,常也。凡奇恆之脈勢,合於六氣。六氣,六十日為一氣也。奇脈恆脈,脈勢不同,六十日而更一氣,乃以六十為首也。診合微之事者,脈合五行,時合六氣,診至微也。追陰陽之變者,散陰頗陽。

白話文:

診治疾病的方法,一定要以聖人的做法為依據。所以聖人有從陰調陽,從陽調陰的方法,先了解陰陽變化,再進行診治。

奇脈和恆脈,是不同的脈象,符合六氣的變化。六氣,是指每六十天為一個氣候變化階段。奇脈和恆脈,脈象不同,每六十天會更換一個氣候變化階段,所以以六十為週期。

診斷微小的變化,就是要將脈象與五行相應,與六氣相合,以診斷出細微的變化。

追尋陰陽的變化,就是讓散逸的陽氣回到陰中。

診無常行,理至變也。章五中之情者,五運在中,合於五臟,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始能章五中之情也,即合微陰陽五中而論之。其中之論,必取虛實之要,以定五度之事。五度,即上文之五診也。必知此,乃足以診,苟不知此以診,是以切陰而不得陽。雖曰診之,人必消亡,得陽而不得陰,曰守所學,不能自湛。

白話文:

醫生看病沒有固定的方法,因為病情隨時在變化。所謂「章五中之情」,指的是五運運行到五臟之中,與內臟相合。診病的精妙之處在於追蹤陰陽的變化,才能掌握五藏的真實情況,也就是將虛實的陰陽五藏綜合考慮。其中討論的重點,必定要掌握虛實的關鍵,才能確定五臟的變化程度。五臟的變化程度,就是前面提到的五診。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纔能夠看病。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就看病,就好比只觸摸到陰而沒有觸摸到陽。雖然說是看病,患者必定會衰竭;如果只觸摸到陽而沒有觸摸到陰,就是不懂得所學,無法自保。

湛,信也。左右上下先後,不能盡知。故曰治其病,而人不久,醜與善,病與不病,高與下,坐與起,行與止,必盡知之,然後用之有紀,診道乃具,雖萬世不殆,更必起所有餘,知所不足,診道乃備。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

白話文:

「湛」指精通。對病人的左右、上下、前後都必須瞭解,不可能全部知道。因此,治療病人的方法是:要詳細瞭解病人的身體狀況,好人與壞人、生病與沒生病、體格強壯與虛弱、坐著與站著、行走與停下來的所有情況,然後在治療時有條理地進行,診斷的道理才能完整,縱使過上萬年也不會出錯。更必須認識自己知道的和不足的地方,這樣診斷的道理才完善。

觀察事態的上下, пульс脈象的事由等級而定。所以形體虛弱氣虛,會死亡。形體氣力有餘,脈象與氣力不相符。

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滑澀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白話文:

腳動,代表死亡。脈象氣息充足,但身體機能不足,代表生。因此,診脈有重要的法門,坐起有規律,出入有節奏,用這些來轉化神志,使其清晰寧靜。然後,上視和下視,觀察八正和邪氣,辨別五臟系統,衡量脈象的動和靜,瞭解寸尺脈的滑澀、寒溫等特徵。觀察脈象的大小,結合疾病的表現,推究邪氣的傳變,就能知道疾病的名稱。診脈可以達到十全十美的程度,不會出錯。所以,診脈時,或者觀察呼吸,或者察看精神狀態,這樣就不會失於具體,條理分明,道理十分清晰,所以能長久受益。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會脫離經絡,違背規律,妄言妄期,這是所謂的失道。

別,音逼。度,即上文五度、十度也。脈,即上文持診之道也。度事上下,通天徹地也。脈事因格,有常有變也。是以度其形弱,脈其氣虛,形氣皆虧,故死。度其形氣有餘,脈其脈氣不足,外余,內損,亦死。脈其脈氣有餘,度其形氣不足,內余,外損,故生。是以診有大方。

白話文:

別,音同「逼」。度,指上文提到的「五度」、「十度」。脈,指上文提到的「持診之道」。「度事」通達,能夠貫通天地。「脈事」變化,既有規範也有變數。

因此,若「度」出患者形體衰弱,「脈」出氣血不足,形氣皆損,則會死亡。若「度」出形氣有餘,「脈」出脈氣阻塞,則內傷外餘,也會死亡。若「脈」出脈氣有餘,「度」出形氣阻塞,則內餘外傷,因此會存活。因此,診脈有重要的準則。

方,猶法也。其法不外度事脈事,度其坐起有常,出入有行,可以專心主之神明,更當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司,主也,主八正之邪,以別五中之部,此度事上下之法也。按其脈之動靜,循其尺膚之滑澀寒溫,視其脈之大小,而合之病能,此脈事因格之法也。能度能脈,則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而不失人情矣。

白話文:

「方」就是方法。這個方法不外乎「度事」和「脈事」。「度事」是觀察病人的體位有無固定,進出有無規律,藉此專注於引導病人的神明。還必須保持心神清明寧靜,觀察病人的全身上下。「司」就是主控,「主八正之邪」是指辨別身體八個方位的邪氣,「以別五中之部」是指區分身體五大內臟的病竈。這是「度事」的上下觀察方法。通過「脈事」觀察脈絡的動靜,順著尺膚感受其滑澀寒溫,觀察脈絡的大小,並結合病人的病情,這就是「脈事」的觸摸診察方法。若能「度事」和「脈事」兼備,就能分辨出疾病的順逆,進而得知病名,診斷可以十全十美,不會有遺漏。

故診之之道,或視息,視息,脈之也;或視意,視意,度之也,脈之度之,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如是,故能長久而不敝。若不知此道,則失經絕理,亡言妄期。亡言,無徵之言也;妄期,妄與死生之期也。誠如是也,是謂失道。

白話文:

因此,診病的方法有:

  • **望氣色:**觀察病人的氣色,從而瞭解病人的健康狀況。
  • **望神態:**觀察病人的神態,從而推斷病人的內心狀態。

脈診和望診相互配合,可以全面瞭解病人的病情,不會遺漏任何有價值的信息,診斷結果會非常準確。這樣一來,就能夠長久地保持健康,不易生病。

如果醫生不懂這些診病的方法,就會脫離醫學原理,胡說八道,隨意預斷病人生死。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因為沒有根據的預測只會誤導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