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九 (4)
卷之九 (4)
1. 徵四失論第七十八篇
上篇帝云: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公曰不聞五過與四德。故上篇疏五過,此篇徵四失。蓋德者,行道而有德於心,今不知四德,是為四失,四失之徵,所當謹也。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白話文:
上篇中,帝問:「事情上有五種過錯和四種美德,你知道嗎?」公說:「沒有聽說過五種過錯和四種美德。」因此上篇闡述了五種過錯,這篇則考察四種欠缺。所謂美德,就是遵循道義,內心有徳,如今不知道四種美德,這就是四種欠缺。這四種欠缺的徵兆,需要格外謹慎。
黃帝在明堂之中,雷公侍坐一旁。黃帝說道:「你所通讀的書籍,以及所學習的內容,一定很多。請嘗試說明,你對於醫學的精髓,有哪些心得和體悟。特別是關於疾病的成因與治癒之道。」
夫,音扶。雷公不聞五過與四德。故帝曰:夫子所通之書,所受之事,眾多矣。今猶有未聞,試自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者何在?
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願聞其事解也。
白話文:
「夫」這個字的發音是「扶」。雷公沒有聽過所謂的「五過」和「四德」。因此,黃帝就說:「這位先生,你所通曉的典籍、所承擔的職責,非常多。現在還有一些你沒有聽過的,請你試著自己來說說,得到和失去,是怎麼得到的、怎麼失去的?」
雷公回答說:依照經書學習,大家都說能醫好所有疾病。可是如果當時有疏忽的地方,請告訴我這件事的解決辦法吧。
公不明四德,是為四失。故言通書受事,乃循經受業也。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中復有未聞,而時有過失者,願請聞其事而解之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四種品德,那就稱之為四種缺失。所以,古籍中說「通書受事」,是指遵循經書規矩來學習。遵循經書規矩來學習,都要求十全十美。其中如果還有一些沒有聽說過的,或者偶爾有過失的地方,希望請您告知這些事情,以便我理解解決。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耶?將言以雜合耶?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
白話文:
黃帝說:孩子,你年紀還小,智慧尚未成熟吧?打算用不同的藥物同時治療嗎?全身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三百六十五條,這些都是眾人所熟知的,也是醫生遵循治療的依據。之所以不能完全治癒疾病,是因為精神不專注,志向不堅定,內外失衡,因此常常會猶豫不決。
《示從容論》云: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今日子年少,猶言子豈年少,而智未及耶?抑所得所失,子將言之。得失並陳,以其雜合而難言耶!夫人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能十全者,精神不專一,志意不治理,不能內得於心,外應於手,外內相失,故時疑殆而未明。帝將語以四失而先為懲戒之。
白話文:
《示從容論》上說:你年紀大為什麼要問我這種問題?現在你年紀雖然輕,但意思是說你難道年紀輕,見識就不如我嗎?還是你所得的和失去的,你準備說出來?得失並列,因為它們既混雜又難以表達。人體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三百六十五條,這些都是人們所清楚知道的,也是術士所遵循應用的。不能十全十美的原因是精神不專注,志向不堅定,不能從內心體悟,從手部表達,內外失衡,因此時常迷惑猶豫而不能明瞭。黃帝準備用「四失」來說教,並先用懲戒的方式告誡。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試舉四失而明言之,診有陰陽逆從之理,醫不知之,治之一失也。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動,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更,平聲。師傳者道,自能者術。妄術為道,必遺身咎,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土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白話文:
診斷不知陰陽逆從之理,這是治療的第一個失誤。
試舉出四個失誤並加以說明: 第一,診斷有陰陽逆從的道理,醫生卻不知道,導致治療失誤。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動,妄用砭石,後遺身咎,這是治療的第二個失誤。
*更:讀音為平聲。師傅傳授的是道,自己能做的纔是術。如果把妄術當成道,必然會遺留下身體的禍患,導致治療的第二個失誤。
不適應貧富貴賤的住所環境,土地的肥沃程度,形體的寒熱狀態,不適應飲食的宜忌,不區別人的勇敢與膽怯,不知道比較和類推的方法,只能自己把事情弄亂,不足以讓自己明白,這是治療的第三個失誤。
土,舊本訛坐,今改。別,音逼。貧與富,貴與賤,薄與厚,寒與溫,勇與怯,皆有比類之道。醫不知此,自亂不明,治之三失也。
白話文:
土字,舊版本錯誤寫成「坐」字,現在已改正。別字,讀音同「逼」。貧富、貴賤、薄厚、寒溫、勇敢與怯弱等,都有可以類比的道理。醫生如果不瞭解這個道理,就會自己混淆不清,治療時也會犯下三種錯誤。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白話文:
診治疾病如果不詢問病情的起源,光憂心於飲食失調、起居過度或中毒,而不先了解這些因素,就倉促地把脈,哪能對症下藥?妄下診斷,隨便開藥,這是治療中的四大失誤。
卒,音促。中,去聲,下中同,凡飲食起居,憂患所傷,當未診先問。不先言此,而卒持寸口,妄言病名,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治數
白話文:
卒,讀作促。中,讀作去聲,下文中與「中」字同。凡是飲食起居、憂愁煩惱所傷,在診脈之前就應該先詢問清楚。不先詢問這些情況,而直接把脈持寸口,隨意診斷病名,這是診治四個方面方面的錯誤。
用世間的言語來說,(醫生)能疾行千里之外,卻不懂尺寸脈診之理,在看不見人的情況下,也無法治病。
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嗚,乎!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
白話文:
中醫之道,在於從容不迫地調養生息。端坐於患者身旁,診斷時不只量脈,還需深入探究百病的根源。若診斷有誤,首先應自我反省,檢討是否有疏漏之處,再去埋怨老師的失職。倘若醫師不能遵循醫理,放棄醫術而沉迷於庸俗之事,即便偶有治癒,也只會讓愚昧之人沾沾自喜。唉!中醫之道深奧莫測,世人難以窺其全貌。中醫之大,堪比天地,廣闊無垠。如果你不明白這一點,即使給你再多的明師指點,你也 只會陷於混沌之中。
葆,保同。嘆世人不明大道之難知,所以懲創其心志也。世人之語,妄自誇張,是馳騖於千里之外,而不明於尺寸之論。診無人事,謂昧昧以診,不知人之病情也。無治數之道,不知救治之法也。無從容之葆,不知比類從容,而保全其身命也。坐,猶定也。持,即診也。
白話文:
葆: 保養,和保全是一回事。這是感嘆世人不能明白大道,所以要懲戒自己的心志。
世人之語: 世人的言論,常常自吹自擂,就好像馳騁千里之外,卻不知道尺寸的道理。
診無人事: 診斷沒有根據,就像瞎子看病,完全不知道病人的病情。
無治數之道: 不知道治療的規律,就像沒有方向,不知道如何救治。
無從容之葆: 不知道如何從容保養,就像是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坐:**表示安定。持: 指診斷。
寸口之脈,一定診之,雖診而不中五臟之脈,以及百病之所起,人孰無良,故始以自怨,咎有所歸,故遺師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猶之棄術於市,妄行其志;病或時愈,而愚醫之心,即自得也。嗚呼!如是之醫,深可嘆也。精微之道,窈窈冥冥,而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高深可擬於天地,遠大可配於四海。
今汝不知道之諭受,是猶以明為晦,汝其勉之。
白話文:
在診脈時,必須先診斷寸口的脈象,即使診斷錯誤,也無法準確診斷五臟的脈象以及各種疾病的起因。人類沒有誰是完美的,難免會犯錯,因此常常會責怪自己,把過錯歸咎於自己,卻忘記了應怪罪老師。所以,如果治療不能依循道理,就好像把醫術丟棄在市集裡,隨意行醫。病患偶爾會康復,但愚蠢的醫生就會自以為是。唉!像這樣的醫生,實在令人感嘆。醫術是精微之道,深奧難測,真正的名醫才能領悟。醫術的博大精深,猶如天地般高深難測,廣闊無垠,可與四海媲美。
你現在所不知道而聽到的教誨,就像是以光明化作晦暗,你應當勤勉努力。
2. 陰陽類論第七十九篇
陰陽類者,陰陽類聚而交合也。三陽二陽一陽,三陰二陰一陰,其中交屬相併,繆通五臟,陽與陰和,陰與陽和,首論五臟陰陽之至貴,末論四時陰陽之短期,中論三陽三陰之交合,皆為陰陽類也。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
白話文:
陰陽同類,指的是陰陽性質相近而結合在一起。三陽、二陽、一陽;三陰、二陰、一陰,這些互相交錯,相互貫通於五臟。陽與陰結合,陰與陽調和。首先提到五臟陰陽的重要性,最後提到四時陰陽的短暫性,中間討論三陽三陰的結合,這些都屬於陰陽同類的範疇。
春天開始時,黃帝莊重地坐著,遙望八方,正對著八方之氣,然後問雷公:陰陽之屬、經脈的行進之道、五臟所主之氣,哪個臟器最為重要?
四時之氣,始於孟春,黃帝燕坐,臨觀八極,而正八風之氣,得陰陽互用之妙,內外交通之理,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即人身經脈之道,五行在中,主於五臟,今五中所主,何臟最貴?此帝臨觀八極,以正八風之氣,而有是問也。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
白話文:
四季之氣,開始於春季(孟春)。黃帝坐著臨觀八方,校正八面來風之氣,體會陰陽相互作用的奧妙,以及內外溝通的道理。於是詢問雷公:陰陽之類,就是人體經脈的道理,五行存在其中,主宰五臟。現在五臟之中,哪個臟腑最為尊貴?這是黃帝臨觀八方,校正八面來風之氣,之後所發出的疑問。
雷公回答:春季屬甲乙木,色青,主宰肝臟,主治七十二日,是脈象的主導時間,臣子認為肝臟最為尊貴。
五行之木,在時為春,在干為甲乙,在色為青,在中主肝,孟春始至,肝木之氣,治七十二日,是肝脈之主時,則肝臟最貴也。
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
白話文:
五行中的木,在季節上對應春季,在五行幹支中對應甲乙木,在顏色上為青色,在人體中對應肝臟。從春季的開始到七十二天後,是肝木之氣最旺盛的時段,這時肝臟最為重要。
黃帝說:卻信上下經,陰陽變化從容,你所說的貴,是最下等的。
《疏五過論》云,上經下經,揆度陽陰,卻念上下經,即上經下經也。陰陽從容,即揆度陰陽也,從容揆度,則子所言貴,最其下也,而有至貴者在焉!
白話文:
根據《疏五過論》的說法,上經和下經,用來辨別陽氣和陰氣;反過來思考,上經和下經,就是上焦和下焦。陰陽和合而運轉,就是辨別陰陽;和合而辨別,那麼你所說的可貴,是最下等的;但是其中有最可貴的。
雷公致齋七日,旦復侍坐。
公聞帝教,未明其貴,故致齋七日,旦復侍坐,求教於帝。
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此知五臟終始。三陽為表,二陰為里,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
白話文:
雷公閉齋七天,早晨再去侍坐。
黃帝聽聞雷公的請教,對雷公的尊貴尚不瞭解,因此雷公閉齋七天,早晨又去侍坐,向黃帝請教。
黃帝說:「三陽為經絡,二陽為維繫,一陽為遊走的部分。這樣就能知道五臟的終始。三陽在表,二陰在裏,一陰極盛,就出現朔日和晦日,反覆相合以調節它的道理。」
三陽為經者,太陽為開,循身之背,猶大經之經於外也。二陽為維者,陽明為闔,循身之面,猶維絡之維於內也。一陽為遊部者,少陽為樞,循身之側,開闔憑之,猶遊行之部署,而旋轉出入也,此為經為維為遊部,可知五臟之終始。終,猶下也;始,猶貴也。欲知臟之貴下,在於三陰,不在三陽。
白話文:
太陽經就像外圍的主幹道,循著身體的後背。陽明維就像內部的輔助道路,循著身體的前側。少陽遊部就像樞紐,在開闔時起到支撐作用,就像部署好的遊行路線,可以根據情況調整出入。
從經脈、維脈、遊部這三者,可以瞭解到五臟的運作規律。終,指低下的部分;始,指尊貴的部分。要了解臟腑的尊卑關係,應該看三陰,而不是三陽。
故曰三陽為表,言太陽秉膀胱寒水之氣,而主周身之表陽也,二陰為里,言少陰秉心腎水火之氣,而主神志之內臟也。一陰至絕,作朔晦,言厥陰為陰之盡,絕而後生,猶月晦而朔,故一陰至絕,可作朔之晦也。由此推之,則心神腎志之內臟者至貴,而厥陰肝臟之至絕者最下也,貴下之理,具合不爽,故曰卻具合以正其理。
白話文:
因此說三陽屬於外層,意思是太陽掌管膀胱的寒水之氣,而主管全身的外陽氣;二陰屬於內部,意思是少陰掌管心臟和腎臟的水火之氣,而主管精神和五臟六腑的內部。一陰到極端,像朔月晦日,意思是厥陰是陰的盡頭,極端後才會新生,就像月底會迎來月初,因此一陰到極端,可以變成朔月的晦日。推論出來,心神腎志的內臟是最重要的,而厥陰肝臟的極端是最次要的,尊卑貴賤的道理,完全吻合不差,因此說讓尊位符合道理,就能端正其道理。
雷公曰:受業未能明。
上文為經為維為遊部,及為表為里,至絕之說未明,故復問之。
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白話文:
雷公說:弟子尚未明白學到的知識。
上文所說的經、維、遊三部,以及表、裏之間的關係,以及至絕之說,我尚未明白,所以再次請教。
帝皇說:所謂三陽,是指太陽、陽明、少陽三部經脈。三陽脈到手太陰經後,脈象浮而有力,不沉弱,通過脈象診斷,仔細觀察,配合陰陽理論。
所謂三陽為經者,乃太陽為經也。三陽為表者,太陽之氣,在手太陰肺主之皮毛,乃三陽脈至手太陰也,太陽從樞轉而外開,故其脈弦浮而不沉。弦,樞脈也;浮,開脈也;不沉,開而不闔也,此三陽為經,三陽為表之義。經脈循行,自有常度,故可決以度,心誠求之,其理自明,故可察以心,決之察之,可以合之陰陽之論。即上文上下經,陰陽從容之論也。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白話文:
所謂「三陽為經」,是指太陽經為經脈。
「三陽為表」,是因為太陽之氣在手太陰肺經所主掌的皮毛處,所以三陽經脈的氣血都會到達手太陰肺經。太陽經從樞穴(位於前臂內側)運轉後,在體表開展,所以太陽經的脈象顯得弦浮而不沉。
「弦」,指樞脈的脈象;「浮」,指開脈的脈象;「不沉」,指開而不合的脈象。這就是「三陽為經」、「三陽為表」的意義。
經脈的循行是有規律的,透過測量和觀察就能得知其運行,如果用心探求,其道理自然會明瞭。因此,可以通過測脈和觀察脈象,來驗證陰陽之論,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上下經、陰陽從容的論述。
所謂的陽明經和手太陰經,如果脈象弦急而下沉且不鼓動,到了極點就會發病,且大多數會死亡。
所謂二陽為維者,陽明也。陽明之氣,亦合肺金之皮毛,故陽明之脈,至手太陰,陽明從樞轉而內闔,故其脈弦而沉急不鼓。弦,樞脈也;沉急,闔脈也;不鼓,闔而不開也。火熱,曰炅,炅至以病,乃金受火刑,陽明金也,太陰亦金也,無論陽明太陰,受火之克,皆死。
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白話文:
所謂的「二陽為維」指的是陽明經絡。陽明經的氣,也與肺金系統的皮毛相合。因此,陽明經的脈絡通到手太陰肺經。
陽明經的脈,從樞轉處轉入而內闔,所以它的脈象會顯得弦而沉急,但不會鼓脹。弦脈表示樞脈,沉急脈表示闔脈,不鼓表示闔而不開。
如果陽明經有火熱,稱為「炅」。炅熱嚴重到致病,就是肺金受到火刑。陽明經是金經,太陰肺經也是金經。無論陽明經或太陰經,受到火的剋制,都會損傷。
一陽指少陽,連著手太陰,上通於人迎穴。脈象緊而急,連綿不絕,這是少陽病的症狀。如果專走陰脈,則會危及生命。
所謂一陽為遊部者,少陽也。少陽主樞,能開能闔。少陽之脈,至手太陰,則從太陽之開。太陽之在皮毛也,上連人迎,則從陽明之合。陽明之脈合人迎也,其脈弦,少陽之脈也,脈急為實,脈懸為虛,急懸,則外實內虛,急懸而樞轉不絕,此少陽之病也;若少陽之氣,不出乎陽,專在於陰,則死。專陰者,惟陰無陽,不樞轉也。
白話文:
所謂「一陽為遊部」的,就是少陽經。少陽經主管中樞,能開能合。少陽經的脈絡,到了手太陰經,就會從太陽經的開端接續。太陽經在皮毛部位,向上連結人迎穴,就會從陽明經的合端接續。陽明經的脈絡與人迎穴交會,其脈搏弦緊,這是少陽經的脈象,脈搏急促表示實證,脈搏懸浮表示虛證,急促懸浮,則表示外實內虛,脈搏急促懸浮而且中樞運轉不停止,這是少陽經的病證;如果少陽之氣不從陽經外出,而專注在陰經,就會死亡。專屬於陰經的,只有陰而沒有陽,不運作中樞。
所以申明三陽為經,三陽為表;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者如此。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白話文:
所以說明三陽為經絡的主脈,三陽為身體表面;二陽為維繫,一陽為運行於體表的衛氣。
三陰為六經所主導的脈絡,與太陰相交,潛伏於內而不浮現,使人精神較為空虛。
上文三陽二陽一陽,其脈皆至手太陰,太陰為三陰,三陰屬肺,受朝百脈,故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手太陰主天,天氣下降,故交於太陰。交於太陰,交於足太陰也。足太陰主地,靜順承天,故其脈伏而鼓,鼓而不浮,此天地氣交,即陰陽既濟之道。凡水火之類,一切可該。
白話文:
在人體上,上三陽二陽一陽脈絡,都通達手太陰經脈。手太陰是三陰經脈之一,三陰經脈屬肺,負責早晨迎接百脈氣血。所以,三陰經脈是六條經脈的主幹。
手太陰經脈主導天部,天氣下降,所以與太陰經脈相交。太陰經脈與足太陰經脈相交,足太陰經脈主導地部,靜順承接天氣,因此它的脈象深藏而有力,鼓動而不浮。這就是天地之氣交匯,陰陽平衡之道。凡是水火之類的氣血運行,都包含在其中。
故曰上空志心,蓋志屬水,心屬火也。所以申明太陽陽明少陽之氣,外合手太陰所主之皮毛,而內歸於足太陰之坤土者如此。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
白話文:
所以說要上虛其心,因為心屬火,而志屬水。這樣才能瞭解太陽、陽明、少陽之氣,與手太陰所主控的皮毛相外合,而內部則歸屬於足太陰的坤土之中。
二陰的經氣運行到達肺部,肺氣通過經絡與膀胱相通,另外還與脾胃相連。
所謂二陰為里者,二陰秉水火陰陽之氣,合太陽之水火陰陽,故二陰至肺;至肺者,太陽陽熱之氣,在肺主之皮毛也;氣歸膀胱者,太陽水寒之氣,合水府之膀胱也;二陰之氣,合於太陽,必從中土而內入,故外連脾胃;脾胃者,中土也。
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
白話文:
所謂的二陰,是指腎陰和肝陰,它們擁有水和火相互對應的陰陽之氣。它們與太陽系統的水和火相對應,因此二陰之氣會到達肺部。到達肺部的太陽陽熱之氣,主導皮膚和皮毛。流向膀胱的氣,是太陽水寒之氣,與主水的膀胱相合。二陰之氣與太陽系統相合,必定從中土(脾胃)進入人體,因此它們會連接到脾胃。脾胃就是中土。
當一陰獨至時,經脈中的氣息浮在上,不鼓脹,而滑動。
所謂一陰至絕作朔晦者,乃一陰獨至,經絕而氣浮也。經絕,猶之一陰至絕也。經絕氣浮,所以作晦朔也,無生長之機,故其脈不鼓鉤,陰極而有微陽,故不鼓鉤而滑。所以申明二陰為里,一陰至絕作朔晦者如此。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併,繆通五臟,合於陰陽,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白話文:
古文所說的「一陰至極化為朔晦」,是指一陰獨盛到極點,經絡中氣息斷絕而浮起。經絡中氣息斷絕,就好像一陰到達盡頭一樣。經絡中氣息斷絕而浮起,因此形成朔晦(農曆每月初一和十五)。由於沒有生長之機,所以脈搏不鼓起勾曲。一陰到了極點,會產生微弱的陽氣,因此脈搏雖然不鼓起勾曲,但會滑動。這段話的目的,是要說明二陰居於內,一陰至極化為朔晦就是這個道理。
這六條脈象時而陰時而陽,交錯相連,深入五臟六腑,符合陰陽之道。先到則為正脈,後到則為客脈。
繆,平聲。結上文而言,此三陽三陰之六脈者,氣機環復,故乍屬於陰,乍屬於陽,乍陰乍陽,則陰陽交屬相併,三陽三陰,皆合五行,交屬相併,故繆通五臟,言三陰通五臟,三陽亦通五臟也,陰陽皆通五臟。故合於陰陽,太陽,具水火之氣。少陰亦具水火之氣。陽明具金土之氣,太陰亦具金土之氣。
白話文:
「繆」是平聲,承接前面說,這三條陽脈、三條陰脈,氣機不斷循環,所以有時屬於陰,有時屬於陽,時陰時陽,這樣陰陽交錯相合,三陽三陰都與五行相配,陰陽交錯相合,所以「繆」通於五臟,說三陰通於五臟,三陽也通於五臟,陰陽都通於五臟。所以與陰陽相合,太陽具備水火之氣,少陰也具備水火之氣,陽明具備金土之氣,太陰也具備金土之氣。
少陽具木氣,厥陰亦具木氣。如病發於陽,而陽氣先至,則陽氣為主,陰氣為客;病發於陰,而陰氣先至,則陰氣為主,陽氣為客。主客者,本標之謂也。至者,氣至於臟,發為病也。
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
白話文:
少陽經具有木的特性,厥陰經也具有木的特性。如果陽氣發病,陽氣先到達,那麼陽氣為主要病因,陰氣為次要病因;如果陰氣發病,陰氣先到達,那麼陰氣為主要病因,陽氣為次要病因。主要病因和次要病因,指的是本病和標病。到達,是指氣到達臟腑,發作為疾病。
雷公說:我已傾盡全力,接受經脈的傳授,頌揚取得從容之道,以合乎從容,卻不知陰陽,不知雌雄。
《示從容論》雷公曰,復問所以三臟者,以知其比類也。帝曰夫從容之謂也。此篇帝云,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公故曰,臣悉盡意,將以受傳經脈,頌得昔日所言從容之道,以合此日之從容,則陰陽交會之理可知。今也不知陰陽,不知陰陽之雌雄,復詳請於帝,欲明陰陽之相類也。
帝曰: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
白話文:
《示從容論》
雷公再次詢問有關三臟的內容,目的是瞭解它們之間的相似性。
黃帝說:「從容是指陰陽相交。」
雷公因此說道:「我已經盡力瞭解您的意思,準備接受經脈傳授。我記得您過去所說的『從容之道』,與今天所說的『從容』相吻合。這樣就可以瞭解陰陽交會的道理。現在我還不瞭解陰陽,不瞭解陰陽的雌雄特性,所以再次向您請教,希望能明白陰陽之間的相似性。
帝皇說:三陽為父親,二陽為衛兵,一陽為綱紀;三陰為母親,二陰為雌性,一陰為獨行俠。
使,去聲。乾為天為父,太陽之氣如天,故三陽為父,陽明秉金氣而堅勁,故二陽為衛,少陽為初陽而煦濡,故一陽為紀,太陽既如天,則太陰當如地,故三陰為母。二陽既為衛而御外,則二陰當為榮而居內,故二陰為雌。一陽即為紀而聯屬,則一陰主陰,盡而無陽。故一陰為獨使。上文雷公云,不知陰陽,不知雌雄,觀此,則可知陰陽之雌雄矣。
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
白話文:
使,第三聲。乾卦代表天,也代表父親,太陽的能量像天空一樣,所以三陽卦位代表父親,陽明卦位具有金的性質,堅硬有力,所以二陽卦位代表衛氣,少陽卦位代表初生的太陽,溫和濕潤,所以一陽卦位代表紀綱。太陽既然像是天空,那麼太陰卦位就應該像大地,所以三陰卦位代表母親。二陽卦位既然作為衛氣防禦外界,那麼二陰卦位就應該作為榮氣存在於體內,所以二陰卦位代表雌性。一陽卦位既作為紀綱聯繫各部分,那麼一陰卦位就代表陰性,純陰而沒有陽性。因此,一陰卦位被稱為獨使。上文雷公說,不知道陰陽,不知道雌雄,對照這個,就可以知道陰陽的雌雄了。
一陰一陽交替序絕,導致陰氣上升到心臟,導致心臟功能異常,時而上行時而下行,出入無序,喉嚨和咽喉乾燥,病根在脾胃。
舊本在四肢別離下,今改正於此。此以一陰而兼論一陽,次以一陰而兼論二陽,又次以一陰而兼論三陽也。一陰,厥陰也,一陽,少陽也。少陽之氣,生於厥陰,厥陰之氣,合於少陽。今一陰一陽,不相為類,故其脈代絕。代絕者,此厥陰之氣,不合少陽,而上至心包也。
白話文:
過去的版本將《四肢別離》放在後面,現在在此更正。這段文字是以一陰兼論一陽,接著是以一陰兼論二陽,再次是以一陰兼論三陽。一陰指的是厥陰,一陽指的是少陽。少陽之氣生於厥陰,厥陰之氣與少陽相合。現在一陰一陽,不相屬於同類,因此其脈搏斷斷續續。脈搏斷續者,這是厥陰之氣不與少陽相合,而上升到心包所致。
合少陽則上下有常,出入有知;今厥陰之氣,至於心包,以厥陰而合厥陰,惟陰無陽,故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少陽火氣上炎,不得厥陰之陰氣以相濟,故喉咽乾燥。《宣明五氣篇》云,脾脈代。代者,脾之本脈也;今脈代絕,致厥陰少陽,不相交合,故病在土脾。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耎而動,九竅皆沉。
白話文:
少陽和厥陰相會時,人體機能運作有規律,出入有意識。現在厥陰的氣上達心包,厥陰和厥陰相會,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所以上下運作沒有規律,出入不知。少陽的火氣向上蒸騰,得不到厥陰的陰氣滋潤,所以喉嚨和咽喉乾燥。《宣明五氣篇》中說,脾脈代絕。代絕是指脾臟的本脈,現在脈代絕,導致厥陰和少陽不能交會,所以病在土屬脾臟。
兩個陽脈加上一個陰脈,陽明脈主病,不敵陰脈,脈搏細小而動,九竅孔穴全部下陷。
二陽,陽明胃土也,一陰,厥陰肝木也。二陽一陰相合,則木製其土,故當陽明主病;陽明主病,則陽明胃土,不勝一陰肝木,土不勝木,故其脈耎而動。耎動於下,木製其土,故九竅皆沉。
三陽一陰,太陰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白話文:
兩個陽性經絡:陽明胃經(土),一個陰性經絡:厥陰肝經(木)。兩個陽性經絡和一個陰性經絡相互作用,肝木就會剋制胃土,所以陽明胃經會出現病症;陽明胃經出現病症,表示胃土無法勝過肝木,土不勝木,所以脈象會浮動。脈象浮動於下方,表示肝木剋制胃土,所以九個竅穴都會感到沉悶。
三條陽脈、一條陰脈同時強盛,太陰脈強過其他脈,一條陰脈不能鎮制,內部擾亂五臟,外部表現為驚恐。
太陰之陰,舊本訛陽,今改,三陽,太陽也。一陰厥陰也。太陽合手太陰肺氣於皮毛,故三陽一陰相合,而太陽脈勝也。太陰之脈屬肺金,故一陰肝木不能止,謂不能止太陰之勝也,金勝於上,木鬱於下,故內亂五臟,木鬱肝虛,故外為驚駭。
二陰三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
白話文:
「太陰」屬陰,過去的版本誤寫為陽,現已改正。三陽指的是太陽、少陽、陽明。一陰指的是厥陰。
太陽穴與太陰肺氣在皮毛上相應,因此三陽一陰相結合,而太陽脈較強。太陰脈屬於肺金,因此一陰肝木無法阻止,也就是無法阻止太陰的強勢。金氣旺於上,木氣鬱結於下,導致內臟失調。木氣鬱結導致肝虛,因此外在表現為驚駭恐懼。
二陰三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
三陽之三舊本訛二,今改。此以二陰而類三陽。次以二陰而類二陽,又次以二陰而類一陽也。二陰,少陰也;三陽,解見上文;太陽之氣主皮毛,皮毛者肺之合。故二陰三陽相合,病在肺也。二陰合三陽而病肺,則三陽有餘,二陰不足,故少陰脈沉也。勝肺,猶言肺氣勝也;其勝在肺,則傷脾。
白話文:
三陽中的「三」字,古籍原本誤寫為「二」,現在更正。這裡是將二陰與三陽配對,接著將二陰與二陽配對,最後再將二陰與一陽配對。二陰是指少陰;三陽的解說見上文;太陽之氣主司皮毛,而皮毛是肺之合。因此,二陰三陽相合,病症在肺部。二陰配三陽而病肺,表示三陽過剩,二陰不足,所以少陰脈才會沉伏。勝肺,就是指肺氣旺盛;肺氣旺盛,就會損傷脾。
申明傷脾者,非傷太陰之脾臟,乃外傷四肢也。蓋皮毛之氣過盛,則內傷肌腠,而病及四肢,先曰傷脾,以脾主四肢,究之所傷不在脾也。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癲疾為狂。
白話文:
說明傷脾這個說法,並不是指傷到實際的脾臟(太陰之脾),而是指外傷到四肢。因為皮毛之氣太過旺盛,就會損傷到內部的肌肉組織,而導致四肢發病。一開始稱之為傷脾,是因為脾主四肢,但實際上受傷的並不在於脾本身。
腎臟陰陽失衡,相互交會,導致腎臟疾病。患者會出現辱罵、胡言亂語,行為失常,癲狂發作。
二陰二陽相合,皆交至者,少陰陽明,交相病也;少陰屬腎,故病在腎。罵詈妄行,癲疾為狂,病在陽明也。此少陰陽明,皆交至而為病也。
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
白話文:
陰陽失衡,相生相剋,若少陰與陽明經絡交會受阻,則會產生疾病:
少陰經屬腎,交至時病在腎臟,症狀為罵詈妄行、癲狂等。
陽明經屬胃大腸,交至時病在胃腸,症狀為病在陽明。
以上所述的少陰陽明交至之病,都是由於經絡交會失調所致。
二陰一陽,疾病源於腎臟,陰氣停留於胸口以下,空洞的器官被堵塞,導致四肢分開。
空,作孔。空竅,汗孔之竅也。堤,猶路也。少陰少陽相合,陰勝其陽,故病出於少陰之腎。少陽三焦之脈,散絡心包,出於胃脘,今少陰之氣,客遊於心脘下,是陰客於陽,水勝其火,致三焦不能出氣,以溫肌腠,一似空竅之路,閉塞不通,故曰空竅堤,閉塞不通也。三焦者,火熱之氣;四肢者,諸陽之本;今三焦之氣,閉塞不通,則不和於陽,故曰四肢別離,謂火熱之氣,不與陽和也。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沉為膿胕。
白話文:
"空"即是指孔洞。"空竅"就是指汗孔。"堤"這裡比喻為通道。當少陰與少陽兩條經脈相互影響時,如果陰氣超過了陽氣,那麼疾病就會從屬於少陰的腎臟開始出現。少陽三焦的脈絡,聯繫到心包,並且從胃的部位延伸出來。現在假設少陰的氣息遊走到心胃下方的位置,這就是陰氣侵入了陽氣的範圍,水性(陰)壓制了火性(陽),導致三焦無法正常輸送氣息去溫暖身體的肌肉和表面,就像汗孔的通道被堵塞了一樣,無法通暢,因此稱為"空竅堤,閉塞不通"。三焦代表的是身體中的火熱之氣;而四肢是各類陽氣的根本所在。如果三焦的氣無法流通,就意味著它無法與陽氣協調,所以說"四肢別離",意思是火熱之氣無法與陽氣保持和諧。
至於"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沉為膞胕",這段話的意思是:在人體的六條經脈中(二條陽經、四條陰經),最深層的陰氣存在其中。如果陰氣不能被陽氣所制衡,而陽氣又無法抑制住過盛的陰氣,導致陰陽兩氣完全失衡,那麼這種狀況可能會表現為,輕的症狀像是血瘀結塊(血瘕),嚴重的症狀則可能形成深部的膿瘍或水腫(膞胕)。
此舉三陰,兼論二陽;而三陽一陽皆在其中也。二陽三陰,陽明太陰相合也,不但二陽合三陰,而三陽一陽,皆合三陰,三陰,至陰也。至陰皆在者,言二陽在至陰,而三陽一陽皆在也,以至陰而合諸陽,則陽氣有餘,故陰不能過陽,以諸陽而合至陰,則陽歸於陰,故陽氣不能止陰;陰不過陽,則陽盛,陽不止陰,則陰勝,始則陰陽並勝,繼則陰陽並絕,如陽勝脈浮,則浮為血瘕,陰勝脈沉,則沉為膿胕,血而瘕,則陰不濟陽而陽勝,陽勝則陰絕矣。胕而膿,則陽不濟陰而陰勝,陰勝則陽絕矣。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
白話文:
這種情況涉及三陰經,也同時涉及二陽經;而三陽經一陽經也都包含在其中。二陽經三陰經,陽明經和太陰經相互配合。不僅二陽經配合三陰經,而三陽經一陽經,都配合三陰經,三陰經,是最陰的經脈。最陰的經脈都涉及,說明二陽經在最陰的經脈中,而三陽經一陽經也都存在於最陰的經脈中,以最陰的經脈配合所有陽經,那麼陽氣就過剩,所以陰氣不能超過陽氣,以所有陽經配合最陰的經脈,那麼陽氣歸於陰氣,所以陽氣不能控制陰氣。陰氣不能超過陽氣,那麼陽氣就會過盛,陽氣不能控制陰氣,那麼陰氣就會過剩,一開始陰陽都過剩,然後陰陽都消失,比如陽氣過剩,脈象浮出,那麼浮脈會變成血塊,陰氣過剩,脈象沉下,那麼沉脈會變成膿瘡。出現血塊,那麼陰氣不能滋養陽氣,導致陽氣過剩,陽氣過剩,那麼陰氣就會消失。出現膿瘡,那麼陽氣不能滋養陰氣,導致陰氣過剩,陰氣過剩,那麼陽氣就會消失。
陰陽皆充足,下通陰陽,上合於光,下合於暗,診察決定生命終結的期限,隨即隨著歲首而來。
結上文陰陽相類之義,上文陰陽相合,乃陰氣陽氣,皆屬有餘,是陰陽皆壯也。交合而病,氣歸於臟,是下至陰陽也。下至陰陽,復有升降,故上合昭昭之天,下合冥冥之地;以上天下地之理,即可診決死生之期。五臟五行,始於木而終於水,猶四時始於春而終於冬,遂合今曰孟春之歲首。此陰陽從容比類,類聚無方,而五臟最貴最下之理,從可識矣。
白話文:
上文講述陰陽相似相合,陰陽之氣都過剩,也就是陰陽都旺盛。交合後生病,氣歸於臟腑,這就是陰陽向下。陰陽向下後,又有升降變化,所以上文講述的陰陽相合,類似於天高地遠,用地上陰陽升降的規律,來判斷疾病的死生。五臟五行,從木星到水星,就像四季從春天到冬天,恰好符合如今孟春歲首。陰陽之間和諧融洽,同類相聚,而五臟中最重要的在於地下的水,這樣,對陰陽相合升降的規律就能夠認識清楚了。
雷公曰:請問短期。
承診決死生之期,而復問短期。
黃帝不應。
死生之期,可以理決,帝故不應。
雷公復問。黃帝曰:在經論中。雷公曰:請問短期。
短期之理,在上經下經,八十一論之中,而公必欲請聞於帝也。
黃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徵,皆歸出春;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
白話文:
雷公問道:「請問短期(壽命)如何確定?」
黃帝沒有回答。
決定生死期限,可以用道理推算,所以黃帝不回答。
雷公再次發問。黃帝說:「在經論中。」雷公接著問:「請問短期。」
短期之理,記載在上經下經,八十一篇論述之中,請問您一定要向我請教嗎?
黃帝說:「冬三月得病,病情與陽氣相合,到了春正月,脈象有死亡徵兆,都歸結於春天死去;冬三月得病,道理上已經結束,草木都死了,春天,陰陽兩氣都斷絕;期限在孟春(立春後第一個月)。」
理,里通。此下論,上合昭昭,下合冥冥,以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之理。冬三月之病水病也,病合於陽者,合於太陽寒水之氣也。冬失其藏,春無以生,故至春正月,其病不愈,則脈有死徵;雖不即死,皆歸出春,謂出春交夏,決死也。若冬三月之病,在裡之精氣已盡,則不能出春,仲春草發,季春柳葉發,草與柳葉時皆殺,殺,猶死也。
白話文:
「理」和「裏」相通。接下來的論述,上面符合光明之氣,下面符合陰暗之氣,用來決定生死的期限,順應歲首的道理。冬季三個月發生的疾病是水病,疾病與陽氣相應,與太陽寒水之氣相應。冬季收藏的功能失調,春天就無法運行,因此到了春天的正月,如果疾病沒有好轉,脈象就會出現死亡的徵兆;即使沒有立即死亡,也會在春天結束之前死去,也就是在春天交夏天時死亡。如果冬季三個月發生的疾病,體內精氣已經耗盡,那就無法活到春天,仲春時草木發芽,季春時柳樹發芽,草和柳葉在這個時候都枯萎了,「枯萎」就等於死亡。
若冬三月之病,至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當死,不能至仲春之草,與季春之柳葉矣,此冬三月之病而有短期也。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陰陽皆絕,期在草乾。
白話文:
如果在冬天三個月裡患病,到了春天,陰陽兩氣都已耗盡,預計在孟春就要死亡,無法等到仲春的青草和季春的柳葉生長出來,這種在冬天三個月裡患的病,是有著較短病程的。
春天三月發生的疾病,稱為陽氣被殺滅,陰陽兩氣都斷絕了,等到小草枯黃時,這個病就會好。
此春三月之病而有短期也。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春三月之病,陽氣不生,故曰陽殺。殺,猶絕也。越春夏而至於秋,則陰陽皆絕,期在深秋之草乾而死。
夏三月之疾,至陰不過十日,陰陽交,期在溓水。
白話文:
在春季的這三個月中病情發作,而且病程較短。春季和夏季屬於陽氣,秋季和冬季屬於陰氣。春季這三個月發病,是因為陽氣生發不足,所以稱之為「陽殺」。「殺」就是「斷絕」的意思。這種病症如果延續到春夏,到了秋季,陰陽之氣都已斷絕,預計會在深秋草木凋零時死去。
夏季三個月中的疾病,極陰的時間不超過十天,陰陽交替之際,在溓水(夏季水災)時節。
溓,濂同。此夏三月之病而有短期也。六月長夏,屬於至陰,時當至陰,陽氣盡浮於外。夏三月而病不愈,交於至陰,不過十日死;若越長夏而至於秋,則為陰陽交;夏三月之病而交於秋,期在溓水而死。溓,猶清也。中秋水天一色之時也。
白話文:
「溓」和「濂」是同義詞,指夏季三個月發作的疾病,而且病程較短。
在六月的長夏季節,屬於陰氣最盛的時期,陽氣全部浮於體外。如果夏季三個月發病而無法痊癒,便會進入陰氣最盛的時期,最多十天就會死亡;如果超過長夏而進入秋季,就會變成陰陽交錯的疾病;夏季三個月發病而延續到秋季,那麼預計會在秋季清澈水面泛黃之時死亡。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陽獨至,期在石水;二陰獨至,期在盛水。
白話文:
秋天三個月期間的疾病,三陽同時上升,不醫治就能自行痊癒;陰陽交會,則站立不能坐,坐下不能起;三陽獨至,影響在腎水;二陰獨至,影響在膀胱水。
此秋三月之病而有短期也。前三陽,謂太陽、陽明、少陽,故曰俱;後三陽,謂太陽;二陰,謂少陰,故曰獨也。秋之三月,肺金主氣,若秋三月之病,合太陽陽明少陽而俱起者,此陽病合肺,當不治自已;若陰陽交合,至秋三月而病者,主陰陽不和,當立不能坐,坐不能起;若有陽無陰,而太陽之氣獨至,當秋時而病者,期在冬令之石水而死;若有陰無陽,而少陰之氣獨至,當秋時而病者,期在春令之盛水而死;太陽為水府,少陰為水藏,死於冬之石水,金不生水也,死於春之盛水,水不生木也。此決死生之期,而陰陽相類之理,更可識矣。
白話文:
在秋季三個月發生的疾病中,有以下兩種情況:
-
前三陽:包括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同時發病,因此稱為「俱」;後三陽:僅太陽經發病,稱為「獨」。秋季三個月時,肺屬金主氣,如果同時發病這三條陽經,就是陽病合併肺病,通常會自行痊癒。但是,如果陰陽夾雜,到了秋季三個月才發病,說明陰陽失衡,會出現坐立不安、難以起身的症狀。
-
若有陽無陰:只有太陽經的陽氣過盛,而沒有陰氣,秋季發病,預計在冬季因為水氣堅硬而死亡;若有陰無陽:只有少陰經的陰氣過盛,而沒有陽氣,秋季發病,預計在春季水氣旺盛時死亡。太陽經主管水液,少陰經儲藏水液,因此,在冬季堅硬的水氣中死亡,是因為金不能生水;在春季旺盛的水氣中死亡,是因為水不能生木。這說明瞭生死與陰陽相應的道理,值得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