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3)

1. 疏五過論第七十七篇

疏,陳也。醫工診脈治病,其過有五。未診不問,診而不知,其過一也。不知補瀉病情,其過二也。不知比類奇恆,其過三也。不知診有三常,其過四也。不知終始,不問所發,其過五也。此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不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臟腑雌雄表裡,八正九候之道,是以五過不免。帝召雷公而語之曰: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

白話文:

疏通,是整理的代名詞。醫生診脈治療疾病,有五種過失。沒診視前不詢問,診視後卻不知病症,這是第一種過失。不懂得根據病情進行補瀉,這是第二種過失。不知類比和找出特殊病症,這是第三種過失。不懂診視有三個常規,這是第四種過失。不知道病症的發展和發病原因,這是第五種過失。這些都是因為學藝不精、對人體不瞭解、不知天地陰陽和四季運行規律、臟腑陰陽表裡以及八正九候的道理,因此無法避免這五種過失。帝后召來雷公說:事情有五種過失和四種美德,你知道嗎?

故此篇疏五過,下篇懲四失。蓋知之為德,不知為失也。

黃帝曰:嗚呼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雲,視深淵尚

白話文:

內容所以論述五個過失,下篇懲戒四個錯誤。因為知道為有德,不知道為過失。

黃帝說:唉,真遙遠啊!憂心忡忡地,好像看著深淵,好像迎接飄浮的雲朵,就算是看著深淵,仍舊…

可測,迎浮雲莫知其際。聖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

白話文:

就如同預測天氣般不可測,迎接著飄浮的雲卻不知它的邊際在哪裡。聖人所傳授的醫術,是萬民的典範,在探討和決定病情時,必定有方法和原則。遵循經絡、掌握數量,根據醫理實施治療,才能對應萬民的疾病。因此,醫術有「五過」和「四德」,你知道嗎?

閔閔,憂之至也。帝嘆道之遠大幽深,而聖人之術,循經守數,事有五過四德,醫工不可不知。故語雷公以發明之。

白話文:

憂傷過度,到了極點的程度。

黃帝感嘆道術的博大精深,而聖人的醫術遵循經絡理論,遵守一定的數目,醫療實務中有五種過失和四種美德,這是醫者不可不知的。因此,我告訴雷公這些道理,用以啟發醫者的智慧。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所對。

五過四德,公未之聞,若比類形名,虛引其經,而心實無所對。心無所對,言不知也。

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

白話文:

雷公避席又再拜道:「臣年紀幼小,懵懂無知,迷惑不明五過與四德的道理,只是比類取名,虛假引用經典,心裡實則沒有相應的理解。」

**五過四德,你從未聽過嗎?如果只是比類取名,虛假引用經典,而心裡實則沒有相應的理解。心裡沒有相應的理解,就是說不知道。」

帝曰:「凡是沒有確診疾病的人,必定要詢問曾經富貴後變貧賤。即使不是邪氣所致,疾病也可能由內在因素產生,稱為**」

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

白話文:

叫做脫營。曾經由富有變成貧窮,叫做失精。五臟氣血留滯,疾病同時發生,醫生診斷說,疾病不位於臟腑,也不會改變身體的形狀,診斷後卻產生疑惑,不知道病名。身體一天天消瘦,氣血虛弱而沒有精神,病情加重後沒有氣血,疲憊不堪,但偶爾會驚悸,病情嚴重的人,是因為衛氣在體外消耗,榮氣在體內被奪走,好的醫生也診斷不出來,不知道病情的緣由。這也是一種診治上的失誤。

中去聲,下同。營音榮,義通。在,察也。變通也。此言醫工未診不問,診而不知,治之過也。大凡未診病者,當知其貴賤貧富。必問嘗貴後賤,嘗貴後賤,志意內傷,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營猶榮也。又必問嘗富後貧,嘗富後貧,則肥甘不足,名曰失精。五臟之氣,本於陰精。

白話文:

如果醫生在診斷之前不詢問病人的情況,或者診斷了卻不知道病因,治療起來就會有所疏忽。通常,在診斷疾病之前,應該瞭解病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必須詢問病人是否曾經富裕過後變得貧困,如果曾經富裕過後變得貧困,則精神意志會受到內傷,即使沒有受到外邪的侵襲,也會由於內因而發病,稱為「脫營」(意即氣血虛弱)。「營」通「榮」,意指氣血。同時,還必須詢問病人是否曾經富足過後變得貧窮,如果曾經富足過後變得貧窮,則營養不足,就會導致「失精」(意即精氣虧損)。五臟的氣血,源自於陰精(即腎精)。

今失精,則五臟之氣,留連不及。五氣留連,則病有所並。醫工診之,但診不問。故不察臟腑,不通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嘗富後貧,名曰失精者,至此,則身體日減,而氣虛無精矣。五氣留連,病有所並者,至此,則病深無氣,但洒洒然而時驚矣。此嘗富後貧,工失其診,而有如是之病也。

白話文:

現在精氣虧損,導致五臟之氣運行遲滯。五氣運行不暢,就會引發疾病。醫生診斷時,只看症狀而不深入詢問。所以無法瞭解臟腑的狀況,不懂得身體的結構,診斷時猶豫不決,無法確定病名。曾經富有後變貧窮的人,稱為失精,到了這個時候,身體日漸消瘦,氣虛精疲力竭。五氣運行不暢,疾病並發,到了這個時候,病情嚴重,元氣大傷,只是神思恍惚,時不時地驚嚇罷了。這是曾經富有後變成貧窮的人,醫師診斷失誤,導致的這種疾病。

病從內生,不得其治,則病深,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病生於內,名曰脫榮者,至此,則並榮衛而耗奪矣。此嘗貴後賤,工失其診,而有如是之病也。此醫工未診不問,診而不知,亦治之一過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

白話文:

疾病起源於身體內部,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病情會加重。病情加重的病人在身體上會消耗正氣,體內會損傷氣血。這種疾病產生於身體內部,被稱為「氣血脫落」,到了這個地步,氣血都已經被耗盡了。這是因為過去醫生尊貴而現在地位低下,醫術也因此失傳,才會出現這種病情。這種情況下,醫者既沒有仔細診斷,診斷後又不知病因,也是造成這種疾病的一個過錯。

凡是想要診斷病情的,必定詢問飲食起居,以及急劇快樂或痛苦,從最初快樂到後來痛苦,都會損傷精氣。

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此治之二過也。

白話文:

當精氣耗盡,身體衰弱,暴怒會損傷陰氣,暴喜會損傷陽氣。邪氣會上升,使脈搏虛弱無力。愚昧的中醫治療時,不懂得補虛泄實,也不知道病情的輕重緩急,導致精氣日漸衰竭,邪氣趁虛而入。這也是治療過程中的兩個錯誤。

沮,音殂,義通。此言愚醫不知補瀉病情,治之過也。大凡欲診病者,必問人之飲食居處,或暴樂暴苦,或始樂後苦,凡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內傷精氣,精氣竭絕,則形體毀沮,毀沮,猶死亡也。凡人卒暴而怒,則傷陰;卒暴而喜,則傷陽。真氣有傷,則厥氣上行;厥氣上行,滿於經脈,則神絕而去形。

白話文:

沮,讀音同「殂」,意思相通。這句話是指愚昧的醫生不知道根據病情補虛或瀉實,導致治療過度。

凡是想要診斷疾病的人,必定要詢問病人的飲食起居,或突然高興或突然痛苦,或最初高興後來痛苦,凡是突然高興或痛苦,或者最初高興後來痛苦的,都是內在損傷了精氣,精氣耗盡,則身體就會衰敗毀壞,毀敗毀壞,就如同死亡一樣。

凡是人突然暴怒,就會損傷陰氣;突然暴喜,就會損傷陽氣。真正的元氣受損,則虛弱之氣就會向上運行;虛弱之氣向上運行,充滿經脈,則神氣就會消散,離開身體。

去形,亦死亡也。形體毀沮,滿脈去形,皆由治之不早。乃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致使精華日脫,而邪氣乃並,此愚醫不知補瀉病情,治之二過也。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候王。故貴脫勢,雖不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醫生不瞭解不同證候羣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所以他們的治療方法往往失當。一個優秀的脈診醫生,必須熟悉正常的脈象和病態脈象,並能辨別它們的相似性與差異性。所謂「奇」,是指異常的脈象;「恆」,是指正常的脈象。異常和正常的脈象往往會同時出現,我們必須綜合比較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如果醫生不瞭解不同證候羣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即使他能診斷出疾病,他的醫術也不算高明。這就是醫生不瞭解不同證候羣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導致治療失敗的三種原因之一。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此言醫工不知比類奇恆,治之過也。凡善為脈者,貴知常變,必以比類奇恆。奇,異也,恆,常也。異與恆常之病,必比類相參,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比類奇恆之道,此雖診之,不足為貴。此醫工不知比類奇恆,治之三過也。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候王。」

「看病有三個常規:一定要問對方的社會地位、是否有封君的爵位、是否有損傷,以及是否要拜見國王。」

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白話文:

如果遭受邪氣侵襲,精神受到內傷,身體必定會衰弱敗亡。原本富裕的人突然變得貧困,雖然沒有受到邪氣傷害,但是皮膚變得焦黑,筋骨彎曲,手腳萎縮不能伸展,腳也無法正常行走。醫生如果不嚴謹,無法感動神靈,外表柔弱,處理事情混亂失常,病情無法轉移,那麼醫術就無法通行。這四種過失是導致醫治失敗的原因。

此言不知診有三常,治之過也。醫工診治常理有三,其一必問其貴賤,始封君而既敗傷,先貴後賤也。及欲候王,已貴而益求其貴,不可得也。故,猶昔也,故貴脫勢。謂昔者身貴,今則脫勢也。如是之人,雖不中邪,而精神內傷,若身有病,身必敗亡。其一必問其貧富,始富後貧,失其肥甘,雖不傷邪,其身有病,必至皮焦筋屈,而痿躄為攣。

白話文:

這句話說的是,不知道診察的三個常規,才導致治療過當。醫生診察治療的一般常規有三個,首先必須詢問病人的貴賤,如果是先封為君王而後兵敗負傷,這屬於先富後貧。等到想要拜見國王的時候,已經富貴了,還要更加追求富貴,這是做不到的。所以,還是過去的樣子,因此富貴不再有勢力了。意思是說,以前顯貴,現在已經失勢了。像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受到邪氣的侵害,但是精神上受到了內傷,就好比身體有病一樣,身體一定會敗壞死亡。其次必須詢問病人的貧富,如果是先富後貧,失去了肥甘飲食,雖然沒有受到邪氣的侵害,但是身體已經生病,一定會導致皮膚焦枯、筋骨攣縮,麻痺不能行走。

其一醫必嚴厲整飭,移易其病,若醫之心志,不能嚴厲,內不能鼓動其神明,外為柔弱而不振,禍亂已至,失其常度,醫工診治,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不知三常之診,治之四過也。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離絕菀

白話文:

一位稱職的醫生必須嚴格約束自己,想辦法解決病痛。如果醫生的心志不夠嚴謹,內心無法激發自己的靈感,外在表現得軟弱無力,那麼災禍就會降臨,失去常理,醫術也無法施展,疾病就無法治療,醫術也無法行醫。這是因為醫生沒有掌握「三常」的診斷法,犯了「四過」的錯誤。

凡是看病的醫生,務必瞭解疾病的始發和終末,瞭解餘下的症狀,切脈詢問姓名,診察男女,排除絕症和久病。

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主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肢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惟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

白話文:

鬱結、憂愁恐懼喜怒,導致五臟空虛,導致元氣離散。庸醫不知道,胡亂用針,常常刺傷人,讓人大受損傷,筋脈斷裂,身體虛弱不動,且汗水不止。所以,受傷衰敗而導致鬱結,應調養身體,讓元氣回陽,避免外寒內熱。庸醫治療時,經常胡亂針灸陰陽穴位,導致身體虛弱解散,四肢抽筋,死亡時間可預料。醫生如果不清楚病情,只說死亡時間,也屬於庸醫。這些都是醫療的五種過錯。

此言醫工不知終始,不問所發,治之過也。凡診脈者,心知經脈之終始。如肺脈終於手次指,大腸之脈即始於手次指,十二經脈終始相繼者是也。知終始,更有以知其餘緒;餘緒者,經脈虛實之病也。知終始,知餘緒,然後切脈審問而名其病。切脈問名,當合男女而並論之。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醫生如果不知道疾病的起因和發展過程,不詢問疾病發生的原因,治療時就會出問題。所有診斷脈象的人都應該知道經脈的起點和終點。例如,肺脈終止於手少指,而大腸脈則始於手少指,這就是十二經脈首尾相接的規律。知道首尾相接,還要能知道其他相關的跡象。這些跡象就是經脈虛實所導致的疾病。知道了首尾相接,瞭解了其他相關跡象,然後再通過切脈和詢問,就能確定疾病的具體名稱。切脈和詢問,應該結合男女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分析。

男女者,陰陽血氣也。應象大論云:陰陽者,血氣之男女。此其義也。或陰陽血氣之離絕,或陰陽血氣之鬱結,以及憂恐喜怒,而五臟空虛,以至血氣離守。工不能知,則不能切脈問名,又何術之足語。如人嘗富,一旦失之,則大傷其神魂,是以肝主之筋,心主之脈,有若斬絕也。

白話文:

男女分屬陰陽,和血氣有關。《應象大論》中說:陰陽是血氣的男女,這便是它的意義。有時候陰陽血氣會分離斷絕,或陰陽血氣會鬱積,再加上憂愁恐懼喜怒,導致五臟空虛,以至於血氣離散。不懂醫術的人就不知道這些,不能把脈問診,又哪來的資格談論醫術。就像一個人曾經富有,突然失去財富,就會嚴重損傷其神志,因此肝主筋,心主脈,就好像被斬斷一樣。

脾臟未傷,故身體復行,肺腎無病,故令澤不息;澤不息者,水氣上通於天,而運行不息也。斬筋絕脈,則陰血故傷而敗結。始傷陰血,後傷陽氣,則留薄歸陽。陰陽血氣皆傷,則膿積而寒熱並陳。炅,猶熱也。粗工治之,但亟刺其陰陽,始之身體復行者,至此,則身體解散矣。

白話文:

脾臟沒有受損,所以身體還會恢復正常運作;肺和腎臟沒有疾病,所以體液不會停止分泌。體液不會停止分泌,說明水氣可以通過身體上達於天,而且運行不停。

肢體筋脈被斬斷,會導致陰血受損而凝結。最初損傷陰血,後來損傷陽氣,就會導致體內瘀血變薄而偏向陽性。陰陽血氣都受損,就會積膿,同時出現寒熱症狀。炅,就是熱的意思。

粗糙的治療方法,只是不斷用針刺刺激陰陽。最初身體還能恢復正常的人,到了這個時候,身體就會潰散了。

始之令澤不息者,至此,則四肢轉筋,而水津不布矣。病至於是,則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經脈之所發,而惟言死日之病,亦為粗工,此不知終始,不問所發,治之五過也。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

白話文:

一開始澤氣無法停止,到了這個階段,四肢就會抽筋,而體液也不能正常分佈。病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則死亡的日子已近。醫生如果不能明白這個道理,不探究經脈發病的原因,而只說死亡日期的病症,也是粗略的行為。這是不瞭解疾病的發展過程,也不追究發病的原因,在治療上犯下的第五個錯誤。

凡此五者,皆因施術者醫術不精,對人之生理病理認識不明造成的。因此說:聖人醫治疾病時,必須通曉天地陰陽變化、四時節氣運行。

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部分,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裡,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臟菀熱,癰發六腑,診病不審,是謂失常。謹守此治,與經相明,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恆五中,決以明堂,審於終始,可以橫行。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六腑,雌雄表裡相應,針刺、艾灸、砭石、藥石等治療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深入理解人體結構和生理功能,瞭解不同人羣的體質特點,探究疾病的成因和發展過程。熟習八正九候等診斷方法,才能準確診斷疾病。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重視內氣,深入探究疾病的機理。若不能找出病因,則可能是表證或裡證的緣故。遵循正確的治療方法,不偏離俞穴的規律,就能終身不犯錯。如果不明確俞穴的規律,就會導致五臟發熱,六腑生癰。診斷疾病如果不準確,就是一種失常的表現。謹慎遵循這些治療原則,與經絡理論相符合。上經、下經的內容,可以推測陰陽、奇經八脈五中穴的變化。決斷疾病的預後,審視疾病的始終變化,就能在治療上取得顯著效果。

分,去聲。內,度,皆入聲。總結上文而言。凡此五過者,皆由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之所致也。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之陰陽,四時之經紀,而合於人之五臟六腑,雌雄表裡,然後施以刺灸砭石,以及毒藥所主,能從容於人事,以明經脈之道,凡貴賤貧富,各異其治。而品之理之,問年之少長,及人之勇怯之理,審於三陰三陽之部分,而知病之本始。

白話文:

「分」,發去聲。「內」、「度」,都發入聲。

總結上文所說,凡是有這五種過錯的,都是因為不懂得施治的方法,以及不明白人事的道理所導致的。

因此說:聖人治療疾病,必定要知道天地陰陽,四時變化,以及與人體的五臟六腑、雌雄表裏相應,然後才能使用針灸砭石,以及各種毒藥,從容地應用在人事上,以闡明經脈的道理。

不管是貴賤貧富,都要分別治療。而且要考慮到人的體質和年齡,以及人的勇氣和膽怯的道理,審察三陰三陽的分佈,才能知道疾病的起因和根本。

更明天地之八正,三才之九候,天人合一,診必副矣。此聖人之治為然也。凡治病之道,必以氣內為寶。氣之內也,必循求其理,理即俞理也。若求之不得,則雌雄表裡不明,故過在表裡,必守三陰三陽之數。據經脈之道以施治。始能無失俞理,若人能行此術,則終身不殆。

白話文:

瞭解天地運行的規律和宇宙四季的變化,讓天人合一,診斷疾病就能準確。這是聖人治病的方法。治療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內氣。內氣必須遵循經絡運行規律,也就是俞理。如果找不到俞理,雌雄表裡就分不清,如果誤把表證當裡證,或裡證當表證,就必須按照三陰三陽的數目進行診治。根據經脈的規律進行治療,才能完全符合俞理。如果能掌握這個方法,一生都不會出錯。

苟不知俞理之道,病在五臟,則五臟菀熱;病在六腑,則癰發六腑。診病而不審表裡俞理之部,是謂失常。若能謹守此理以為治,自能與經相明,則《靈樞》之上經下經,凡揆度陰陽,以及奇恆之異,五中之常,皆可決以面王之明堂,而審於經脈之終始。能如是也,受術通而人事明,可以橫行,又何五過之有哉!

白話文:

如果不懂得俞穴的規律,疾病在五臟,則五臟會發熱脹滿;疾病在六腑,則六腑會發生癰疽。診斷疾病時不仔細辨別表裡俞穴的部位,就是所謂的失常。如果能夠謹遵這個規律來治療,自然就能夠與經脈相協調,那麼《靈樞》上的上經下經,凡是推測陰陽,以及奇經八脈的變化,五臟的常規,都可以通過面部的明堂穴來確定,並推斷經脈的起止。能夠這樣做的話,醫術就會通達,對人體的瞭解也會明確,可以無所阻礙地行醫,又何來「五過」的擔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