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九 (2)
卷之九 (2)
1. 示從容論第七十六篇
聖人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從容中道,帝以此理,示諸雷公,故曰示從容。
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者,若能覽觀雜學,
白話文:
聖人治病,遵循法度和規則,援引相似的物類,從容不迫地中和調度。軒轅黃帝以此道理,傳授給雷公,故稱之為「示從容」。
黃帝安坐時,召見雷公並問道:「你研習過各種醫術和典籍,如果能夠廣泛涉獵雜學,
及於比類,通合道理,為余言子所長。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腦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從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過失,子務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為世所怨。
白話文:
把它和古人同樣,通曉醫理,這是你小子擅長的。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腦髓涕唾、哭泣悲哀,這些都是水所經過的地方,都是人體的生命之源。治療時如果出差錯,你必須要弄清楚,這樣才能做到全方位照顧。如果你連這個都不明白,那會被世人所責備。
上為去聲。上篇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故帝燕坐,召雷公而問,謂汝受術誦書者,若能於誦書之外,覽觀雜學,觸類引伸,而及於比類,貫通會悟,而通合道理。能如是,為余言子所長,凡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六腑秉氣於坤土,故言六腑而及於脾。腎主腦髓,肺主涕唾,肝主哭泣,心主悲哀,腦髓涕唾,哭泣悲哀,而合於脾,是為五臟,五臟主藏精者也。故曰水所從行。
白話文:
「上」這個字讀去聲調。雷公在上篇中說:「請受教,通過反覆誦讀來理解。因此,帝君端坐在殿堂之上,召見雷公詢問。他說:『你們這些接受了術法,誦讀經典的人,如果能夠在誦讀書籍之外,廣泛瀏覽和學習,觸類旁通,還能舉一反三,貫通會悟,理解其中的道理,那樣就非常好了。倘若能夠做到這樣,告訴我你們的特長。』
總共有五臟六腑,膽胃小腸,脾臟膀胱,六腑由坤土所秉承的氣,所以提到六腑就包括了脾臟。腎臟主宰腦髓,肺臟主宰涕唾,肝臟主宰哭泣,心臟主宰悲傷,腦髓、涕唾、哭泣、悲傷,這些都與脾臟有關,這就是五臟。五臟主藏精氣。所以說:「水從五臟中流淌。」
此五臟六腑,皆人之所以生,治不合道,則治之過失,務明其道,可以十全;即不能知,為世所怨。是受術誦書,尤貴比類而通合也。
雷公曰:臣請誦《脈經·上下篇》,甚眾多矣。別異比類,猶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白話文:
這些五臟六腑,都是人之所以活著的根本。治療方法如果與自然規律不符,就會有失偏頗,所以務必要明白其中的規律,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如果不能明白,就會招致世人的怨恨。所以學習醫術背誦醫書,尤為重要的是類比相通,貫通融會。
雷公說:「我請求朗誦《脈經》上下篇,內容很多。雖然一一比較分類,還是沒辦法做到十全十美,又怎麼夠說明清楚呢?」
別,音逼,下同。脈經即《靈樞經》。誦脈經上下篇,其言甚眾多矣。異者,別之,類者,比之,別異比類,猶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明言不知,欲帝言之。
白話文:
「別」念「ㄅㄧㄝˇ」,下文同。「脈經」指《靈樞經》。研讀《靈樞經》上下篇,它的內容非常豐富。對於不同的情況,將其分別出來;對於類似的現象,將其歸類在一起。即使這樣分類比較,也無法完全深入瞭解,更無法充分說明清楚。明白地說,就是自己知識不足,希望師父指教。
帝曰:子別試通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和,針石之敗,毒藥所宜,湯液滋味,具言其狀,悉言以對,請問不知。
白話文:
黃帝說:你仔細講解五臟的毛病,六腑的不協調,針灸石藥的功效,毒藥的適用時機,湯液的滋味,詳細說明它們的狀況,全部都說出來,不知你是否瞭解?
既誦《脈經》,當於《脈經》辨別而試通之。《脈經》具言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和,針石之敗亂,及治以毒藥之所宜,治以湯液之滋味,皆必辨別試通,具言其狀,悉言以對,其中或有不知,然後請問不知可也。
雷公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當投毒藥,刺灸砭石湯液,或已或不已,願聞其解。
白話文:
既然學習了《脈經》,就應該對照《脈經》進行辨別和驗證。
《脈經》中詳細地記載了五臟過盛或不足,六腑不調和,針灸藥物治療的偏差,以及用毒藥治療的適宜性,用湯液治療的藥物味道。這些內容都必須仔細辨別和驗證,詳細地描述其狀態,並且對照書中進行回答。其中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先自己思考,如果還是不懂,再向老師請教。
雷公說:肝臟虛弱、腎臟虛弱、脾臟虛弱,都會讓人身體感到煩躁不安。可以服用藥物、進行針灸、拔罐、使用中藥湯劑等治療,有時會有效,有時不會。希望知道其中的原因。
此承帝言,而復問也。肝虛腎虛脾虛,乃五臟之過,皆令人體重煩冤,乃六腑之不和,毒藥所宜,則當投毒藥,針石之敗,湯液滋味,則有刺灸砭石湯液之治。舉帝言而復問如是以治,或已或不已,願聞其解。
帝曰: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余真問以自謬也。吾問子窈冥,
白話文:
這位大夫承接黃帝的話,又再詢問。肝虛、腎虛、脾虛,都是五臟的虛弱,都會導致身體出現浮腫和煩悶。六腑的不調和,適宜使用毒藥,毒藥無法治癒的,就可以採用針灸、石藥、熱湯藥液等的治療方法。引用黃帝的話,再次詢問這種治療方法,有的能治癒,有的不能治癒,希望能聽到你的解釋。
黃帝說:公不是問年齡長的人,怎麼反問年齡小的人,我真正發問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找出自己的錯誤。我問你幽暗不明的事。
子言上下篇以對,何也?夫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若夫三臟,土木水參居,此童子之所知,問之何也?
白話文:
古人說上篇和下篇互相對應,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脾虛浮就像肺,腎小浮就像脾,肝急沉散就像腎,這些都是由於臟器功能失調造成的,但只要調理得當,就能恢復正常。至於三臟土木水相互參雜,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問這個有什麼意義呢?
長,上聲,少去聲,下年長少同。帝問公,公復問帝,故曰: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問而無答,余真問以自謬也。吾問子雜學比類,通合道理,可以十全者,乃問子窈冥之道。子言誦《脈經·上下篇》以對,則何也?繼問五臟之過,六腑之所不和,子則言肝虛腎虛脾虛,夫脾臟之脈,虛而浮,則似肺病。腎臟之脈,小而浮,則似脾病,肝臟之脈,急而沉散,則似腎病。
白話文:
長字,去聲,少字,上聲,年長年少意思相同。黃帝問岐伯,岐伯再問黃帝,所以說:岐伯何年長於黃帝,反過來向年幼的黃帝提問,發問卻沒有得到答覆,我實際上是自我傾訴發問。我問你雜亂無章地學習各種知識,並將它們進行類比,貫通其中的道理,能做到十全十美的,那麼再問你深奧玄妙的道理。你用《脈經·上下篇》中的內容來應答,這是什麼原因呢?接著詢問五種脈象的過失,六種脈象的不調和,你卻說肝脈浮弱無力,這浮而無力的脈象,類似肺病。小而浮的脈象,類似支氣管炎。肝臟脈象急促而沉散,類似瘧疾。
此皆工之所時亂,而治之過失也,然比類相似,必別其真,欲別其真,從容得之。若夫肝腎脾三臟之虛,皆令人體重煩冤,是脾土肝木腎水,三陰參居,此童子之所知,子問之何也?
白話文:
這些都是中醫師在治療時常發生的錯誤,雖然症狀相似,但一定要分辨清楚。想要分辨清楚,需要慢慢探索。就像肝、腎、脾這三臟的虛弱,都會導致人體感覺沉重、煩躁。這是因為脾屬土、肝屬木、腎屬水,三陰共處,這連小兒都知道,你還問我幹嘛?
雷公曰:於此有人,頭痛筋攣。骨重,怯然少氣,噦噫腹滿時驚,不嗜臥,此何臟之發也?脈浮而弦,切之石堅,不知其解,復問所以三臟者,以知其比類也。
白話文:
雷公說:有一個人,頭痛,筋脈抽筋。骨頭沉重,心神怯弱,氣息微弱,不斷打嗝,腹脹,時常受到驚嚇,不喜歡躺著睡。這是哪個臟腑發生的病症?脈象浮而緊繃,按壓時像石頭一樣堅硬。不知道如何解答,再問是因為三臟的原因嗎?想了解它們的相似之處。
頭痛筋攣,肝病也;骨重怯然少氣,腎病也;噦噫腹滿,脾病也;時驚不嗜臥,胃病也。於此有人,諸病齊作,此何臟之發也?浮,開脈也;弦,樞脈也;石堅,闔脈也。於此有人,脈浮而弦,切之石堅,如是之脈,不知其解。初承帝問,復問肝虛腎虛脾虛,所以問此三臟者,正以欲知其比類也。
白話文:
頭痛伴隨肌肉抽筋,表明肝臟有病;骨頭沉重、膽怯、呼吸短促,表明腎臟有病;打嗝、腹脹,表明脾臟有病;經常受到驚嚇,不喜歡睡覺,表明胃部有病。
現在有這樣一個人,各種疾病同時發作,這是哪個臟腑所導致的呢?
脈搏浮起,表明肝脈通暢;脈搏弦緊,表明腎脈通暢;脈搏堅硬似石,表明脾脈通暢。
現在有這樣一個人,脈搏浮起且弦緊,按壓時感覺堅硬如石,遇到這種脈象,不知道如何解釋。
一開始,黃帝問道,又問肝虛、腎虛、脾虛,所以詢問這三個臟腑,正是為了想要了解它們的類似之處。
帝曰,夫從容之謂也。
比類者,同類相比,辨別其真,必從容而得之。故曰:夫從容之謂也。
夫年長,則求之於腑;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臟。今子所言,皆失八風菀熱,
白話文:
黃帝說:「從容」就是指辨別同類的意思。
要辨別同類的真偽,必須從容不迫,仔細思考才能得到結果。所以說:「夫從容之謂也。」
如果是年紀大了,就要從腑中尋找原因;如果是年紀小了,就要從經脈中尋找原因;如果是年紀壯了,就要從臟器中尋找原因。你現在所說的,都偏離了八風菀熱的原則。
五臟消爍,傳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若言三臟俱行,不在法也。
白話文:
五臟功能衰退,互相傳染病邪。如果脈象浮且緊,說明腎氣不足;如果脈象沉且硬,說明腎氣鬱結體內;如果感覺虛弱氣短,說明水液代謝不暢,身體虛弱;如果咳嗽煩躁,說明腎氣逆亂。一個人身體出問題,只會有一個臟腑生病,如果說三個臟腑同時發病,那是不符合醫理的。
長,猶老也。年老,則臟衰。於此有病,則求之於腑,而從容比類可也。少,猶幼也,年幼,則腑臟未充,於此有病,則求之於經,而從容比類可也。年壯,則經脈有餘,臟腑皆盛,於此有病,則求之於臟,而從容比類可也。八風,四方四偶之風也。八風合於五行,通於五臟,八風菀熱,則五臟消爍,傳為邪病,而相受於人身。
白話文:
「長」猶如「年老」。年老時,臟器會衰弱。如果此時出現疾病,可以從腑臟找原因。
「少」猶如「幼年」。幼年時,腑臟尚未發育完全。如果此時出現疾病,可以從經脈找原因。
中年時,經脈充沛,臟腑均旺盛。如果此時出現疾病,可以從臟器找原因。
「八風」指四面八方的風。八風與五行相應,通達五臟。八風侵襲人體,導致熱病,傳變為邪病,並在人體內相傳受。
今子所言何臟之發,但求其臟,皆失其八風菀熱,致五臟消爍,及傳邪相受之理。凡病在臟,論其脈證,當約歸一臟,不可多求。子言脈浮而弦,切之石堅,夫浮而弦者,是腎氣之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腎氣之內著也。子然怯然少氣者,是腎之水道不行,而形氣消索也。若怯然少氣,不能上交於心肺,肺咳嗽而心煩冤者,亦是腎氣之下逆也。
白話文:
你現在所說的話有甚麼用處呢?只追求表面,卻忽略了八風痺熱的發病,導致五臟消瘦,以及傳染病相互傳染的道理。凡是疾病,在診斷時,論述脈象和症狀,應該簡潔明瞭,不要過於求全。你說脈浮而弦,按上去堅硬如石頭,脈浮而弦,這是衛氣不充足的表現。脈沉而堅硬如石頭,這是衛氣內滯的表現。你說的脈然無力、氣息微弱,這是衛氣的水道不通暢,導致形體和元氣衰竭。如果脈然無力、氣息微弱,不能上升到心肺,導致肺咳嗽而心悸不安,這也是衛氣下行的緣故。
凡生陽之氣,起於腎臟,故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若言三臟俱行而比類之,不在從容之法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肢解墮,喘咳血泄,而愚診之,以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粗工用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輕,此何物也?
白話文:
凡是產生陽氣,都起源於腎臟,所以一個人體內的陽氣,如果發生疾病,只會影響到一個臟器。如果說三臟同時運作而相互影響,這不在從容治理的範疇。
雷公說:我曾經遇到一個人,四肢軟弱無力,喘咳嘔血,但是愚昧的醫生診斷,認為是肺部受傷,切脈時發現脈搏浮大且緊,我不敢治療。後來,一個粗心的工匠使用針灸療法,結果病癒了,大量出血,出血後身體變輕,這是什麼原因?
承病在一臟之義而復問也。四懈墮,脾病也。喘咳,肺病也。血泄,肝病也。診之而以為傷肺,亦以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切脈浮大,傷肺無疑。浮大而緊,則陰陽內亂。故不敢治。粗工不知經脈,妄治出血而愈,此何故也?
白話文:
承接前文所說的一臟生病的道理,現在再提個問題。如果四肢無力、懶散,是脾臟生病;喘咳不止,是肺臟生病;吐血是肝臟生病。診斷後認為是肺臟受損,這也是因為一個人的元氣,只會集中於一個臟腑生病。脈象浮大,肺臟受損無疑。脈象浮大又緊,表示陰陽氣血內部混亂。因此不敢貿然治療。粗心的工匠不明白經絡的道理,胡亂治療,結果讓患者吐血後纔好轉,這是什麼原因?
帝曰:子所能治,知亦眾多,與此病失矣。譬以鴻飛,亦衝於天。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
白話文:
黃帝說:「你可以治癒的疾病,種類也很繁多,但對於這種病卻無能為力。好比大雁飛翔,也會撞到天空當中。聖人治病,遵循法度,援引事物來比擬,使之含而不露,從上到下依序而治,何必拘泥於經典?」
治病固有經常之道,而神化無方,不必守經也。子所能治之病,亦眾且多,要知與此病不相合而相失矣。粗工妄治而愈,是千慮一得。譬以鴻飛,亦衝於天。若夫聖人之治病,必循法守度,更援物比類,然其中神化之冥冥。循上可以及下,不拘常度,又何必守經,而不知權變耶?
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夫二火
白話文:
治療疾病自有慣常的方法,但神妙變化無定法,不必拘泥於經典。你所治療的疾病雖多,但仔細查找,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疾病的方法都適合相應的疾病。庸醫憑藉妄自治療而偶得痊癒,就如同瞎貓碰上死耗子。就好比大雁飛翔,也會偶爾衝上天空。而聖人治病,必定遵循法度,再援引事物類比,然而其中神妙變化不可捉摸。遵循上方的原則可以觸類旁通,不必拘泥常規,又何必死守經典,而不懂得靈活變通呢?
現在脈象浮大虛弱的人,是因為脾氣衰弱極了,脫離了胃,而轉歸屬陽明經脈。陽明經脈主火,故有「二火」之說。
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四肢懈墮,此脾精之不行也。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若夫以為傷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經脈旁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嘔,此二者,不相類也。譬如天之無形,地之無里,白與黑相去遠,矣。是失吾過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類從容,是以名曰診輕。是謂至道也。
白話文:
不能承受過多的水液,所以脈博混亂而無規律。四肢無力鬆弛,這是脾臟精氣不流通的緣故。喘息咳嗽,是水氣和陽明經氣並行。血洩不止,脈搏急促,這是因為血無處可行。若有人說是肺部受傷,這是因為失去了知覺而胡言亂語。不引述類似的情況,說明是不明白的。肺部受傷,脾氣無法守住,胃氣不清,經氣不能運行,真臟受到損傷而決裂,經脈旁通,五臟漏洩,如果不流鼻血,就會嘔吐。這兩種情況,完全沒有相似之處。就像天是無形的,地是沒有邊界的,白色和黑色相距甚遠。這是我的過錯。讓你知道其中緣由,所以不告訴你,明確引述類似情況從容分析,因此稱為「診斷輕易」。這就是最高明的道法。
使,去聲。脈浮大,為虛,脈緊,為亂而無常。子言脈浮大而緊,故不敢治。今夫脈浮大而虛者,是太陰脾氣之外絕。太陰主開,內合胃土。今脈浮大,不合於胃,是去胃土之有形,而外歸陽明之熱氣也。陽明為二陽,二陽,猶二火也。太陰為三陰,三陰,猶三水也。脾氣外歸陽明,是二火不勝三水。
白話文:
脈搏浮大,說明身體虛弱;脈搏緊縮,說明氣血運行不暢,狀態不穩定。有人看到脈搏浮大又緊縮,便不敢治療。其實,脈搏浮大而虛,代表脾氣虛弱,氣血不足,無法正常運作,導致體內水分過多,而熱氣無法正常排出。脾氣屬於陰,主開,與胃相連;陽明屬熱,主閉,負責排出體內廢物。當脾氣虛弱,熱氣外溢,陽明就無法正常排出熱氣,造成二火不勝三水,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適。
是以脈浮大而緊,緊則亂而無常也。子言四肢懈墮,喘咳血泄,診之以為傷肺。夫四肢懈墮者,此脾精之不行於四肢也。喘咳者,是膀胱之水氣,上並於陽明,土虛水汛而喘咳也。血泄者,心包主脈,脈急則血無所行而下泄也。凡此皆非肺病。若夫以為傷肺者,由於審證未確,忽略從事,失以狂也。
白話文:
所以脈象浮大而緊繃,緊繃表示脈象混亂而無規律。黃帝說四肢無力,喘咳、便血、腹瀉,診斷為肺部受傷。四肢無力,是因為脾臟的精氣不足,導致四肢無力。喘咳,是因為膀胱中的水氣,上行侵犯陽明經脈,導致土氣虛弱,水氣氾濫而出現喘咳。便血,是因為心包經絡主掌血脈,脈象急促,血流受阻,從而導致腹瀉。總而言之,這些症狀都不是肺部疾病。如果把這些症狀診斷為肺部受傷,是源於對症狀的把脈不準,草率診斷所致,從而導致嚴格的後果。
失以狂,則不能引伸比類,是知子之不明也。夫傷肺者,土不生金,必脾氣不守,脾氣不守,則胃氣不清矣。傷肺者,氣不榮經,必經氣不為使。經氣不為使,則真臟壞絕矣。經氣不使,必至經脈旁絕。脾氣不守,必至五臟漏泄。經脈旁絕,五臟漏泄,其病不衄則嘔。由此言之,則絕脾傷肺,二者不相類也。
白話文:
如果神志失常,無法聯想和比較,說明這個人不是很聰明。肺受傷時,土無法生金,一定是脾氣不足,脾氣不足,胃氣就不清澈了。肺受傷,氣血無法輸布到經絡,一定是經絡氣血不順。經絡氣血不順,五臟就會壞死。經氣不能運作,必然導致經脈阻塞。脾氣不足,必然導致五臟功能失常。經脈阻塞,五臟功能失常,這種病症會出現鼻子出血或嘔吐。從這個角度來說,脾氣不足和肺受傷,兩者是相類的。
不相類而妄類之,譬如天之無形而求以形,地之無里而求以里。無形求形,無里求里,不相類而妄類之,是白與黑,相去遠矣。相去既遠,非子之過,是失吾過矣。以子知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之道,故不告子,明乎引伸比類從容,則神化無方,不拘拘於診,是以名曰診輕,猶言從容中道;至於神化,則診可輕,必如是,始謂從容之至道也。
白話文:
將不相類的(氣息)當成相類的(脈象)來斷定,就好比想要在無形的天空中尋找形狀,在沒有空間的地面尋找方位。在無形中找形狀,在無空間中找方位,原本不相類卻硬要比附類推,就像白色和黑色相差懸殊。既然相差這麼大,並不是您的錯,而是我失誤的緣故。我明白您對脈象變化了解得很深,順從脈象上下變化的規律,所以我纔不告訴您,知道如何靈活運用意象比附類推,則神妙變化就沒有定法,不必拘泥於脈象的診斷,因此稱之為「診輕」,就像從容不迫地走在中道上;至於神妙的變化,就可以輕視脈象的診斷了。一定要如此,才能說是從容把握中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