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九 (1)
卷之九 (1)
1. 著至教論第七十五篇
下凡七篇,皆黃帝語於雷公。著至教者,雷公請帝著為至教,開示諸臣,傳於後世也。黃帝繼神農而立極,故曰上通神農。黃帝上通神農,神農上通伏羲,故曰擬於二皇。蓋伏羲知天,神農知地,黃帝知人,三才之道,一脈相傳,故曰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且以知天下,何難別陰陽,應四時,合之五行。
白話文:
這七篇著作,都是黃帝對雷公說的。所謂「著至教」,是雷公請求黃帝撰寫的《至教》,向諸臣闡述,並傳授給後世。黃帝繼承神農,確立了極致,所以說「上通神農」。黃帝上通神農,神農上通伏羲,所以說「擬於二皇」。伏羲瞭解天,神農瞭解地,黃帝瞭解人,三才之道,一脈相承,所以說「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進一步瞭解天下,分辨陰陽、應對四時、配合五行,有什麼困難呢?
帝從雷公之請,著為至教,備言三陽如天,陰陽偏害之理。公未悉知,誠切研求,是以此下復有《示從容》,《疏五過》,《徵四失》,《陰陽類》,《方盛衰》,《解精微》,開示雷公,皆至教也。
白話文:
黃帝應雷公的請求,寫下《至教》,詳細闡述了三陽如同天,陰陽偏害的道理。雷公起初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誠懇地虛心求教。因此,在《至教》之後,又有《示從容》、《疏五過》、《徵四失》、《陰陽類》、《方盛衰》、《解精微》,都是黃帝為了開示雷公而寫的,這些都是至理名言。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
《黃帝素問》九卷,計八十一篇,上凡七十四篇,皆訪諸岐伯闡明醫道。此下七篇,則召雷公而證明其道也。
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
白話文:
黃帝坐在明堂,召見雷公問道:「您瞭解醫學之道嗎?」
《黃帝素問》共有九卷八十一篇,其中前七十四篇都是向岐伯請教,闡明醫學之道。這後面的七篇,則是召見雷公來證明醫學之道。
雷公回答道:「我讀過許多醫書,理解得差不多了。但瞭解了也未必能辨別不同,辨別了也未必能深入理解,即使理解了也未必能透徹表達。目前只能醫治一般的病人,無法醫治達官顯貴。」
別,音逼,下俱同。誦而能解,知其義矣。由解而別,別而明,明而彰,可以互為闡明,今也未能。但足以治群僚之平等,為之講論,不足以至侯王之尊貴,為之彰明也。
白話文:
別,發音同「逼」,以下都一樣。能夠透徹理解,才會體會它的意義。從理解到區別,區別才能清晰,清晰才能彰顯,可以互相佐證,現在還達不到這個程度。只是治理眾人平等,為他們講論,還不足以達到君王的尊貴,為他們彰顯道理。
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擬於二皇。
白話文:
願賜我天地自然的庇佑,四季陰陽調和,融合日月星辰之光,彰顯經典學說,後世更加明白。上通神農之教義,著述至高的養生之道,仿效上古聖王
上古樹八尺之臬,參日影之斜正長短,以定四時,故願得受樹天之度,以定四時之陰陽。即以四時陰陽,合之星辰日月,分別明辨,以彰璣衡之經術。使後世益明四時陰陽日月星辰之理,此上天之道,自古為然。故曰:上通神農,願得著為至教,不但上通神農,且擬於二皇,二皇伏羲神農也。此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一脈相傳,言大道也。
白話文:
上古時代的人們會根據八尺高樹影的斜長變化,來確定一天中陽光的變化,從而確定四時節氣。因此,希望能夠學習樹形測量法,以此確定四時節氣中陰陽的變化。再將四時陰陽的變化與星辰日月相結合,進行詳細的辨別,從而彰顯衡量事物的經術法則。讓後世的人們更加明瞭四時陰陽日月星辰的規律,這是自古以來上天所賦予的定律。
所以說,如果上通神農,希望能夠寫成最高深的教義。不僅上通神農,還要追溯到二皇,二皇是伏義神農的先師。而這記載著伏義神農黃帝之道的書籍,被稱為三皇之書,一脈相承地傳下來,都是關於大道的論述。
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白話文:
黃帝說:很好。不要錯失,這些都是陰陽的表裡、上下,雌雄互相促進的作用。醫道通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流傳,用來教導大眾,也不會有疑慮和猶豫。醫學原理的論述,可以傳承後世,當作珍貴的寶典。
帝善其請,著為至教,因以名篇,故曰無失之。雌雄者,陰陽之謂也。陽在表,陰在裡,陽在上,陰在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猶之雌雄之相為輸應也。而陰陽之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人事,其道相通,故可以長久。以此三才相合之道,教於眾庶,亦不疑殆。故著醫道之論以成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當守之而弗失也。
白話文:
黃帝聽從扁鵲的建議,將他的理論編寫成重要的教義,並因此命名為《無失》,意思是永遠不會失去它的價值。陰陽是指雌雄,陽性表現在外,陰性表現在內,陽性在上,陰性在下,這都像雌雄一樣相互影響、相互配合。陰陽的規律,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知人事。天文、地理、人事的規律是相通的,所以可以長久不衰。用這種三才相通的規律來教導百姓,他們也不會懷疑。因此,扁鵲寫下了《醫道》這篇文章,可以傳給後世,像寶物一樣珍貴,必須永遠守護它,不能失傳。
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
請受天文、地理、人事之道,口諷誦而心用解,終身弗失。
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
傳,去聲。《陰陽傳》,上古書也。著之篇什,豈不聞乎?知《陰陽傳》,則知天文、地理、人事之道矣。
曰:不知。
公欲受教於帝,故曰不知。
曰:夫三陽,天為業,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
白話文:
雷公說:請接受我的教導,念誦並用心理解,終身都不會忘記。
玉皇大帝說:你難道沒有聽過《陰陽傳》這本書嗎?
「傳」,讀去聲。《陰陽傳》,是上古時代的一本書。它的篇章中所記載的內容,難道你沒有聽說過嗎?如果你知道《陰陽傳》,那麼你就會知道天文、地理、人事之道了。
雷公說:我不知道。
雷公想要向玉皇大帝求教,所以說不知道。
玉皇大帝說:太陽、少陽、陽明,這三陽主宰天氣,變化無常,一旦它們交合過度,就會生出疾病,偏害陰陽。
陰陽之道,由陰而至於陽,從一而至於三。三陽者,太陽也。太陽為陽之極,極則無以加。故夫三陽,以天為業,業,功業也。三陽功業如天也。天氣在上,時行乎下,故上下無常。上下之氣,合而病至,則偏害陰陽,謂獨陽無陰,不得其平,陰陽偏害也。
白話文:
陰陽之道,從陰到陽,從一到三。三陽就是太陽。太陽是陽氣的極致,極致就無法再昇華。所以三陽以天為職責,職責就是任務和功績。三陽就像天的功績。天在上,有時運行於下,所以沒有固定的上下之分。上下之氣相合而形成疾病,就會偏害陰陽,也就是陽氣過盛而沒有陰氣,失衡導致陰陽偏害。
雷公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
偏害陰陽,則三陽之氣,莫可以當。故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
帝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別。
白話文:
**雷公說:**三陽不可擋,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偏害陰陽,就會讓三陽之氣不可阻擋。**所以說三陽不可擋,請解釋一下。
**黃帝說:**三陽獨至,就是三陽並至,就像風雨一樣,會讓人頭頂有疾病,下面有漏病,外面沒有期限,裡面沒有準則,不符合醫學規律,診斷時沒有上下之分,用書本記載的方法去區別。
中,去聲。諸陽之氣,歸於三陽。故三陽為病,而三陽獨至者,是三陽合諸陽之氣而並至也。並至,如風雨之莫當,故並於上則為巔疾,而陽亢無陰。並於下,則為漏病,而陰盛無陽,不但上下莫當,其內外亦莫可當。並於外,則外無期,譬於墮溺,不可為期。並於內,則內無正,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正。
白話文:
「中」字,讀去聲。人體諸多陽氣,都會歸屬於三條陽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因此,三陽經出現疾病,而三陽經的氣血獨自到達病處,是因為三陽經融合了諸陽之氣,同時到達了病處。
這種陽氣同時到達病處的情形,就像狂風暴雨無法阻擋一樣,所以如果陽氣集中在頭部,就會引起癲癇,出現陽氣亢盛、陰氣不足的症狀。如果陽氣集中在下半身,就會引起腹瀉,出現陰氣過盛、陽氣不足的症狀。
不僅上下兩端無法抵擋,身體內外也都不會得到平衡。如果陽氣集中在體外,就會出現外無定期的病症,就像溺水一樣,無法預測病情的發展。如果陽氣集中在體內,就會出現內無正氣的病症,神志無法正常運轉,迴轉就無法運轉,運行就無法迴轉,從而失去神志的正定。
內無期,外無正,則不中經脈之紀,上巔疾,下漏病,則診無上下。書猶志也。別,不同也。所以志別,而不同於尋常之病也。
雷公曰:臣治疏愈,說意而已。
白話文:
如果內無規律,外無準則,那麼疾病就不會符合經脈的規範。上頭眩暈,下身漏尿,則診斷上無明顯的主次之分。書猶如記錄的意思,區別猶如不同。所以要記錄區別,與尋常的疾病有所不同。
雷公說:我所治療的風寒感冒,只是說明它的意思而已。
說,作悅。治,理也。疏,遠也。謂理治其言,疏遠愈甚,不過悅其大意而已。公為此言,欲帝彰明較著以為至教也。
白話文:
孔子說:「悅耳的言論,對治理國家的幫助不大。主張過於疏遠現實的理論,只會讓治理更加困難,最多隻能取其大意罷了。」孔子提出這樣的觀點,是希望君王能明白清晰,以這句話作為治國的至理名言。
帝曰:三陽者,至陽也。積並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霹靂,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
白話文:
黃帝說:三陽指極度盛旺的陽氣。如果陽氣過盛積聚,就會導致驚風。這種病發作時來勢洶洶,像霹靂一樣突然,九竅全部阻塞,陽氣過度旺盛,導致喉嚨乾澀閉塞。陽氣與陰氣並存於體內,則身體各處都會發生異常,輕則導致腹瀉。
陽至於三,極無以加。故三陽者,至陽也。諸陽之氣,歸於三陽,故積並則為驚。其病之起,有如疾風。其病之至,一如霹靂,疾風霹靂,則九竅皆塞。陽氣滂溢,九竅皆塞而病於上,其嗌則干,其喉則塞。陽氣滂溢而病於下,則陽並於陰,陽在上,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而薄為腸澼。
此謂三陽直心,坐不得起臥者,便身全,三陽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別陰陽,應四時,合之五行。
白話文:
陽氣增強到極致,無法再增強。因此三陽是最大的陽氣。各處的陽氣都歸屬於三陽,所以陽氣過多並聚就會驚悸。這種病發作時,猶如疾風迅猛。病情嚴重時,就像霹靂一樣突如其來,疾風霹靂交加,就會導致九竅都閉塞。陽氣充盛滿溢,導致九竅閉塞而產生上半身的病症,咽喉乾燥,喉嚨堵塞。陽氣充盛滿溢而產生下半身的病症,就是陽氣和陰氣交錯,陽氣在上,交錯於陰氣,導致上下不協調,導致大腸中的氣液稀薄。
此乃三陽直衝心臟,坐立不安,臥倒疼痛,這樣全身才算安好,三陽之病,且以此來瞭解天下,如何區別陰陽,順應四季,配合五行。
三陽之氣如天,心為君主如日,此三陽積併為病,謂之三陽直心。三陽直心,亢害已極,故坐不得起臥。不得起臥者,不能開闔也,不能開闔,便身全,三陽之病。蓋太陽主開,陽明主闔,少陽主樞,而司開闔。是知直心之三陽,太陽也。不得起臥之三陽,太陽、陽明、少陽也。
白話文:
三陽之氣就像天空,而心臟如同君主般是太陽,這三陽之氣過盛就會導致疾病,稱為「三陽直心」。三陽直心表示三陽之氣過盛而損害身體,因此病人無法坐著或躺著。無法坐著或躺著的原因是因為身體無法開合,不能開合全身就會發病,這是三陽之氣造成的疾病。太陽主開,陽明主合,少陽主軸,一起控制開合。所以,直心的三陽之氣就是太陽之氣。無法坐著或躺著的三陽之氣則是太陽、陽明、少陽之氣。
天下之大,陽氣主之,知直心之三陽,開闔樞之三陽,且以知天下,何難以別陰陽,應四時,而合之五行。帝為此言,著至教也。
雷公曰:陽言不別,陰言不理,請起受解,以為至道。
白話文:
天地廣闊無邊,陽氣主宰一切。掌握身中三陽正氣(手太陰、手少陰、足陽明),開闔樞機之三陽正氣(足三里、三陰交、關元),就可以知曉天地萬物。那麼區分陰陽,順應四季,與五行相合,又有何難?黃帝說出這些話,是闡述至高的養生之道。
雷公說:男性說話不分輕重,女性說話不辨是非,請起身接受規勸,作為奉行的準則。
至教之傳,非語言文字可盡。故言此以深求之。陽,猶明也:陰,猶隱也。明言之,不能如黑白之別。隱言之,不能如經論之理,其中更有精微,請起受解,以為至道焉。
白話文:
真正重要的醫學傳承,不是通過語言和文字就能完全表達出來的。所以我說的這些,是要你們深入探求的。陽,就好比光明;陰,就好比陰暗。明確地說出來,不能像黑白之分那樣清晰。隱晦地說出來,又不能像經論的道理那樣有條理。其中有更為精微的地方,請大家用心領會,把它當作至高無上的醫道吧。
帝曰:子若受傳,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語子至道之要,病傷五臟,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別,是世主學盡矣。
白話文:
黃帝說:你如果接受傳授,卻悟不到至道,那會困惑老師的教導。我告訴你至道的要點,(服用藥物時)藥力會傷害五臟六腑,(身體)筋骨也會消減。你的言論不聰明也不明辨,表示你學通了世俗的知識。
語,去聲。帝之著教,言淺旨深,皆至道也。故曰:子若受傳,不知以余言而合至道,心有所疑,以惑師教。此外欲更語子至道之要。必至病傷五臟,而筋骨以消,身且不保,何以授教。公雲陽言不別,陰言不理。故曰:子言不明不別,是斯世主教之學盡矣。何以傳為,謂至教已著,無庸復言也。
腎且絕,惋惋日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
白話文:
「語」,讀去聲。黃帝傳授的教義,語言雖然淺顯,但蘊含著深奧的道理,都是至高的真理。所以說:如果你接受了我的傳授,卻不明白我所說的道理,與至高的真理相符,那麼你的心中肯定有疑問,從而迷惑於我所傳授的教義。除了這些,我還要再告訴你至高真理的要點。一定會導致疾病損傷五臟,而筋骨消瘦,自身性命尚且難保,又如何能傳授教義呢?蒲公雲:陽性的話語不加以區別,陰性的話語不加以整理。所以說:你所說的道理晦澀不清,不加以區別,這是這個世界上聖賢傳授的學問的終結了。傳授教義又有什麼用呢?意思是至高真理已經記載下來,不需要再說了。
腎臟功能已經衰竭,讓人生感到遺憾,即便到了傍晚,也不起身活動,做事也喪失了熱忱。
從,音聰。餘篇從容俱同。史臣記雷公殫心帝教,而深思弗釋也。公聞帝教,既竭心思,求之不得,中心如焚,一似腎且絕,而不上濟其心者。惋惋,驚歎貌,驚歎至教之深。至於日暮,猶居明堂。從容不出,一切人事不殷,殷,猶勤也。此雷公殫心至教,而誠切研求也。
白話文:
「從」,發音同「聰」。其餘的內容都與這段類似。史書記載雷公全力以赴貫徹黃帝的教誨,認真思考後仍無法悟透。雷公聽到黃帝的教誨,竭盡心力尋求其中的道理,卻不得其解,心中焦急不已,宛如腎臟都要停止跳動了一般,無法向上疏通到心中。惋惜、感嘆的模樣,感嘆教誨之深奧。直到天色昏暗,依舊待在明堂之中。從容不迫地不出門,世俗瑣事都暫時放下,專心致志地探究黃帝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