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六 (3)
卷之六 (3)
1. 六微旨大論第七十篇
承上篇五運行,而論天道六六之節,地理應六節,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歲數始終,萬物生化之道。本經第九篇《六節藏象大論》,為六氣之大綱,此則闡明其旨,以悉其微,故曰《六微旨大論》。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
白話文:
接著上文探討五行的運行,再探討天地運行的六六之節。地理應對應六節,上下之間井然有序,左右之間遵循紀律,時序周而復始,這就是萬物生化的規律。本經第九篇《六節藏象大論》,是六氣的綱要,這部分闡明其旨意,以探知其精微之處,所以稱為《六微旨大論》。
黃帝問道:「啊!真是深遠啊!這就是上天的法則。就像迎接飄浮的雲朵,像凝視深不可測的深淵,看得很深_
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
白話文:
深淵尚且可以測量深度,但是迎面而來的浮雲卻難以知道其盡頭。先生多次談論謹慎地遵循天道,我聽了之後謹記在心,暗自驚訝不解,不知道所指為何。我希望先生不吝賜教,將此道理詳盡闡述,讓其不至於終結湮滅,長久流傳下去。這樣,天道的奧祕是否可以得知呢?
數,音朔,藏,如字。
嗚呼,嘆詞。遠,大也。帝嘆天道遠大,莫知其極,願聞天道於岐伯,令終不滅,久不絕而傳之後世也。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帝問天道,故贊其明。天道者,因天四時之序,而有盛衰之時也。盛衰者,春夏為盛,秋冬為衰。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
承上文盛衰之時,而問天道六六之節亦有盛衰何也。六六之節者,天以六為節,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
白話文:
哎,嘆息詞。遠,指廣大。帝感嘆天道廣大無邊,不知其盡頭,希望從岐伯那裡聽聞天道,讓它永遠不斷,長久傳承下去。
岐伯叩頭再拜,回答道:您詢問天道的問題真是明智!這是由於天的運行規律,有興盛和衰敗的時期。
帝問天道,所以岐伯稱讚他明智。所說的「天道」,就是因應天的四季運行規律,而有興盛和衰敗的時期。興盛的時期是春天和夏天,衰敗的時期是秋天和冬天。
帝說:我想聽聽天道六六之節的興盛和衰敗情況是怎樣的。
承接上文的「興盛和衰敗的時期」,而詢問天道六六之節也有興盛和衰敗嗎。六六之節,是指天以六為一個節氣,六六共三百六十天,構成一年。
岐伯說:天上的星宿各有所屬,地上的事務各有法則。
六六之節,而有盛衰者,一歲之中有上下陰陽之氣,有左右陰陽之氣也。上下者,司天在上,在泉在下,司天在泉有一定之位。左右者,司天左右之氣,在泉左右之氣。左右陰陽,有不易之紀,詳見下文。
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
白話文:
氣候循環有旺盛和衰落的時候,這是因為一年中存在著上下左右不同的陰陽之氣。上下之氣是指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泉水在地下的位置,太陽和泉水的相對位置是固定的。左右之氣是指太陽左右兩側的氣,泉水左右兩側的氣。左右陰陽之氣有其不變的規律,具體內容請看下面的文章。
所以少陽穴位的右邊是由陽明經來治療;陽明穴位的右邊是由太陽經來治療;太陽穴位的右邊是由厥陰經來治療;厥陰穴位的右邊是由少陰經來治療。
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此之謂也。
白話文:
陽明脈位於東方,對應春生,屬陽;太陽脈位於南方,對應夏長,亦屬陽;少陽脈位於東南,對應季春,陽氣漸長,屬陽;陽氣不足時,應施陽明之治法;太陽脈位於西南方,對應長夏,陽氣最盛,屬陽;少陰脈位於西方,對應秋收,屬陰;陰氣不足時,應施太陰之治法;太陰脈位於北西方,對應孟冬,屬陰;少陽脈位於東北方,對應季秋,陰氣漸長,屬陰;陰氣不足時,應施少陽之治法。這便是所謂「氣之標」,即面對正南方而待。因此《靈樞經》說:「順應天地的運行,掌握盛衰之時,調動真氣,確定位置,端正而等待,這就是氣之標的意義。」
所謂左右有紀者,在泉左氣為間氣加臨之首。六氣始於厥陰,厥陰司天,則少陽在泉,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為間氣加臨之首。少陰司天,則陽明在泉,故陽明之右,太陽治之,為間氣加臨之首。太陰司天,則太陽在泉,故太陽之右,厥陰治之,為間氣加臨之首。少陽司天,則厥陰在泉,故厥陰之右,少陰治之,為間氣加臨之首。
白話文:
所謂「左右有紀」,是指在泉水(人體內某個部位)的左側,氣候首先受到間氣的侵襲。六氣從厥陰之氣開始,厥陰掌管著天空,少陽則在泉水,所以少陽的右側被陽明之氣所治理,成為間氣侵襲的開始。
少陰掌管著天空,陽明則在泉水,所以陽明的右側被太陽之氣所治理,成為間氣侵襲的開始。太陰掌管著天空,太陽則在泉水,所以太陽的右側被厥陰之氣所治理,成為間氣侵襲的開始。少陽掌管著天空,厥陰則在泉水,所以厥陰的右側被少陰之氣所治理,成為間氣侵襲的開始。
陽明司天,則少陰在泉,故少陰之右,太陰治之,為間氣加臨之首。太陽司天,則太陰在泉,故太陰之右,少陽治之,為間氣加臨之首。在上為本,在下為標。今舉在泉之氣,故曰:此所謂氣之標。位本在左,今曰右者,在泉面北,蓋人則面南而待之也。故《八正神明論》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
白話文:
當陽明脈運行於天上時,少陰脈就潛伏於泉中,因此在少陰脈的右側,由太陰脈支配,這是間氣首先作用於此處。當太陽脈運行於天上時,太陰脈就潛伏於泉中,因此在太陰脈的右側,由少陽脈支配,這是間氣首先作用於此處。
在上面的是根本,在下面的是標本。現在舉出泉中的氣,所以說:這所謂的氣是標本。根本的位置在左側,現在說右側,這是因為泉的面向北方,人則面向南方迎接它。因此《八正神明論》說:按照天時的順序,盛衰的時節,移動光線定位,正立著等待。
即此面南而待之之謂也。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
白話文:
面朝南方等待陽氣的到來,此謂之少陽。
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
白話文:
通過氣的屬性來治療疾病:中焦出現少陰病(陰寒證),厥陰經脈之上出現風證(風寒證),中焦出現少陽病(膽熱證);少陰經脈之上出現熱證(壯熱證),中焦出現太陽病(發熱證);太陰經脈之上出現濕證(水腫證),中焦出現陽明病(胃熱證)。所謂「本」,是指疾病的根本所在;「本」之下,「中」之所見,是指疾病在中焦的表現;「中」之下,是氣的標誌,是指疾病在氣的方面的表現。
所謂上下有位者,六氣有上中下之位也。承上文所舉之次,而言少陽之上,火氣治之,是火氣在上而少陽在下也,少陽厥陰相為表裡,故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是燥氣在上,而陽明在下也,陽明太陰相為表裡,故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是寒氣在上,而太陽在下也,太陽少陰相為表裡,故中見少陰。
白話文:
所謂「上下有位」,是指六氣具有上中下不同的層次。
承接前文所說的順序來說,少陽之上,火氣主治,也就是火氣在上,而少陽在下;少陽和厥陰表裡相應,所以中間夾雜著厥陰。
陽明之上,燥氣主治,也就是燥氣在上,而陽明在下;陽明和太陰表裡相應,所以中間夾雜著太陰。
太陽之上,寒氣主治,也就是寒氣在上,而太陽在下;太陽和少陰表裡相應,所以中間夾雜著少陰。
厥陰之上,風氣治之,是風氣在上,而厥陰在下也,厥陰少陽相為表裡,故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是熱氣在上,而少陰在下也,少陰太陽相為表裡,故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是濕氣在上,而太陰在下也,太陰陽明相為表裡,故中見陽明。此火燥寒風熱濕六氣在上,所謂本也。
白話文:
在厥陰脈之上方,有風邪侵襲,這是因為風邪在上,而厥陰脈在下。厥陰脈和少陽脈表裡相合,所以症狀會同時出現於少陽脈。在少陰脈之上方,有熱邪侵襲,這是因為熱邪在上,而少陰脈在下。少陰脈和太陽脈表裡相合,所以症狀會同時出現於太陽脈。在太陰脈之上方,有濕邪侵襲,這是因為濕邪在上,而太陰脈在下。太陰脈和陽明脈表裡相合,所以症狀會同時出現於陽明脈。
這些火、燥、寒、風、熱、濕六種邪氣侵襲人體上部,就是我們所說的病症的根本原因。
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六氣在中,是本之下而有中之見也。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少陰、太陰六氣在下,是中之下而有氣之標也。
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白話文:
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這六種氣存在於身體中心,這是從根本開始,然後顯現於中間的表現。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少陰、太陰這六種氣在身體下部,這是從身體中間延伸出來的氣的表現。
本標有不同的標示方法,不同的氣候應對應不同的現象(異常現象)。
本在上,標在下,故本標不同。氣有從本者,有從本從標者,有不從標本從乎中者,六氣應病不同,故氣應異象,象病形也。
白話文:
本質和標症在上,症狀在下,所以本質和標症不同。氣有從本質而來的,有從本質和標症而來的,也有不從標症本質而從中間而來的。六氣對疾病的影響不同,所以氣的表現也不同,表現就是疾病的形狀。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
上文言六氣之上下左右,未言盛衰,故舉歲氣之不及太過以問。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些氣候影響得很厲害,有些則影響不大,有些甚至影響過度,這是為什麼呢?
上文提到六氣在上下左右的移動,卻沒有提到它們的強弱變化,因此藉由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來詢問盛衰的原因。
岐伯答道:影響得厲害的是因為氣候變化適中;影響不大的話,是因為來的氣候不夠;還沒到期的氣候就先影響的話,是因為來的氣候太多了。
至而至者,得其平也,故曰和。至而不至,乃時至而氣不至,是謂不及,故曰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乃時未至而氣先至,是至而太過,故曰來氣有餘也。有餘不及即盛衰也。
白話文:
當它到達時到達了,是得到平衡了,所以稱為和。到達了卻沒到達,是時候到了但氣息沒到,這叫做不及,所以稱為氣息不及。還沒到卻到了,是時候還沒到但氣息已經先到了,這是到達過度了,所以稱為氣息過剩。過剩和不及就是盛衰。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
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以驕之?
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
白話文:
**帝問:**達到卻未達到,未達到卻達到,這是怎麼回事?
**岐伯回答:**順應自然法則則順,違逆自然法則則逆,違逆自然法則就會發生變化,發生變化就會生病。
應者,時至物生,不先不後,有常序也,故應則順。否則,物不應期,或後或先,失其常序,故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為民病矣。
白話文:
「應」的意思是順應時令,事物生長成熟都有它一定的時序,既不會提前也不會延後,所以順應時令就稱為「應」。
反之,如果事物不按時生長,有的提前有的延後,就打破了正常的時序,這就叫做「否」。「否」就是逆反時令,逆反時令則會產生變化,變化就會導致民生疾病。
帝曰:善。請言其應。
時物相應則順,帝故善之,復探其應。
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
白話文:
聖上說:好。請問它們的對應關係。
當時的季節和人體的徵候相應就順利,聖上因此稱讚岐伯,並接著詢問它們的對應關係。
岐伯說:萬物的生發有其相應的徵候,人的氣脈也有其相應的徵候。
以天時之氣而徵於地,則物應四時,故物生其應也。物生其應,以明應則順否則逆也,以天時之氣而徵於人,則脈應四時,故氣脈其應也,氣脈其應,以明逆則變生,變生則病也。
白話文:
根據天地間的運行規律來推測人間,那麼萬物就會順應一年四季的變化而生長。萬物遵循季節而生長,由此可以看出順應自然法則就會昌盛,違背自然法則就會衰敗。同理,根據一年四季的變化來推測人體,那麼脈象就會順應一年四季。脈象順應四季的變化,由此可以看出人體氣血運行是否正常,氣血運行不調就會導致身體出現問題,出現問題就會生病。
帝曰:善。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
天時之氣,不但徵諸物生,且驗諸氣脈,帝故善之,而天道六六之節應於地理,故問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
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
白話文:
黃帝說:「很好。我想知道地理與六節氣的關係是怎樣的?」
天時的氣候變化,不僅可以從自然萬物的生長中得到驗證,還可以從人體的氣脈中得到證明。黃帝明白這一點,所以他知道天道的六個節氣與地理相互呼應。因此,他問地理與六節氣的關係是怎樣的。
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
岐伯說:在顯明穴的右邊,是君火之位;在君火之位的右邊,後退一步,是相火
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
白話文:
第一次治療後,可以再走一步,用土氣治療;再走一步,用金氣治療;再走一步,用水氣治療;再走一步,用木氣治療;再走一步,用君火治療。
地理,地之五方五行也。六節,時之六氣六位也。以地理之五,而應六節之六,當分南北四隅,以定其位而應之。顯明者,東方日出,厥陰木王之氣也。厥陰位於東北,從東北而轉於東南,則厥陰顯明之右,少陰君火之位也。從東南而轉於正南,則君火之右,退行一步,少陽相火治之。
白話文:
地理位置在東北
從正南而轉於西南,則復行一步,太陰土氣治之。從西南而轉於西北,則復行一步,陽明金氣治之。從西北而轉於正北,則復行一步,太陽水氣治之。從正北而轉於東北,則復行一步,厥陰木氣治之。從東北而轉於東南,則復行一步,少陰君火治之,猶之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之謂也。
此地理之南北四隅,以應天時之六氣六位者如此。
白話文:
順著正南方轉到西南方,再走一步,由太陰之土氣來調治。順著西南方轉到西北方,再走一步,由陽明之金氣來調治。順著西北方轉到正北方,再走一步,由太陽之水氣來調治。順著正北方轉到東北方,再走一步,由厥陰之木氣來調治。順著東北方轉到東南方,再走一步,由少陰君火來調治。就像太陽明亮的右邊,代表著君火的位置。
各個地方的南北四隅,用來應對天時中的六種氣候和六個方位,就是這樣。
余注五運六氣司天在泉,皆以辭達意,闡明經旨,並不繪圖。茲地理應六節氣位,並非六氣主時之位,故繪此圖以曉之。至六氣主時,但以六氣主歲,六氣加臨之次,比類例觀總屬一理,毋須余言之喋喋也。
白話文:
我註釋的五運六氣主宰於天的泉源,都是用文字表達意思,闡明經典要旨,並沒有繪製圖表。現在地理應當安放二十四節氣的位置,並不是六氣主宰時間的位置,因此繪製此圖來讓人明白。至於六氣主宰時間,只要根據六氣主宰年份,以及六氣依次臨降的次序,類推觀看,總體而言是一個道理,不需要我多加絮叨。
愚按地理應六節,論南北四隅方位,非六氣主時之位也。六氣主時,以正月朔日平旦為始,一氣主六十日,初之氣厥陰風木,二之氣少陰君火,三之氣太陰濕土,四之氣少陽相火,五之氣陽明燥金,終之氣太陽寒水。《六元正紀大論》云:六氣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也。
白話文:
我認為,地理六節是用來說明東南西北四方位置的,而不是六氣主宰時間的方位。六氣主宰時間,從正月初一平旦開始計算,每氣主宰六十天,初始的氣是厥陰風木,第二氣是少陰君火,第三氣是太陰濕土,第四氣是少陽相火,第五氣是陽明燥金,最後一氣是太陽寒水。《六元正紀大論》說:六氣,通常從正月初一平旦觀察,根據其位置就能知道其所在。
其氣當以立春為始,大寒為終,此三陰三陽之氣從陰而陽由一而三,環轉運行,天氣如是,人氣亦如是。前人圖式,訛以地理相應之位,為六氣主時之位,又扯大寒之氣為六氣之首,未免節氣有乖,三氣少陽,四氣太陰,不無陰陽倒置。且於五常政,《至真要大論》諸篇,次序不合。
白話文:
自然界的氣象運行以立春為起點,大寒為終點,這標誌著從陰轉陽、由少至多的循環變化。這樣的循環不僅出現在天氣的變化中,人的生理氣象也是如此。然而,先前有學者根據地理位置來分配這六種氣的主導時期,卻誤將大寒時期的氣象當作這一週期的開始,這樣的安排明顯與節氣的自然變化不符,導致了三氣少陽和四氣太陰出現陰陽顛倒的情況。
此外,在《至真要大論》等重要文獻中,這些氣象的次序安排也存在不合理之處,未能恰當地反映自然界陰陽及氣象的真實律動。
前人因訛傳訛,亟當改正。
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白話文:
人體五行中,相火之下由水氣承接;水氣之下由土氣承接;土氣之下由風氣承接;風氣之下由金氣承接;金氣之下由火氣承接;君火之下由陰精承接。
少陽相火位乎南,太陽寒水位乎北,是相火之下水氣承之也。太陽寒水位乎正北,太陰濕土位乎西南,是水位之下土氣承之也。太陰濕土位乎西南,厥陰風木位乎東北,是土位之下風氣承之也。厥陰風木位乎東北,陽明燥金位乎西北,是風位之下金氣承之也,陽明燥金位乎西北,少陰君火位乎東南,是金位之下火氣承之也。少陰君火位乎東南,太陽寒水位乎正北,是君火之下陰精承之也。
白話文:
少陽相火的方位在南方,太陽寒水的方位在北方,這是因為陽火之下有水氣相承。太陽寒水的方位在正北方,太陰濕土的方位在西南方,這是因為水位之下有土氣相承。太陰濕土的方位在西南方,厥陰風木的方位在東北方,這是因為土位之下有風氣相承。厥陰風木的方位在東北方,陽明燥金的方位在西北方,這是因為風位之下有金氣相承。陽明燥金的方位在西北方,少陰君火的方位在東南方,這是因為金位之下有火氣相承。少陰君火的方位在東南方,太陽寒水的方位在正北方,這是因為君火之下有陰精相承。
此四隅上下,氣有承製,猶之春時木王,越夏與長夏,而秋金之氣承之;夏時火王,越長夏與秋,而冬水之氣承之;秋時金王,越冬春而夏火之氣承之;冬時水王,越春夏而長夏之土氣承之,其義一也。
白話文:
四面八方上下,氣運都有相承相制的規律。就像春天的木氣旺盛,到了夏天和長夏就漸漸減弱,被秋天的金氣所剋制;夏天的火氣旺盛,到了長夏和秋天就漸漸減弱,被冬天的水氣所剋制;秋天的金氣旺盛,到了冬天和春天就漸漸減弱,被夏天的火氣所剋制;冬天的水氣旺盛,到了春天和夏天就漸漸減弱,被長夏的土氣所剋制。這些規律都是一樣的。
帝曰:何也?
帝問下承何義。
岐伯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張隱菴曰:古文制生則化,今文改為制則生化。
白話文:
**黃帝問道:**什麼意思?
**岐伯回答:**過度則有害,承受才能調節,調節則能促進生化。如果外在環境失調,就會導致盛衰失衡,有害則會敗亂,生化就會產生大病。
**張隱菴補充:**古文書中的「制生則化」在今文中被修改為「制則生化」。
亢,盛極也。五行之氣,盛極則害,下承乃所以制之。惟其制之,則生化無窮,而外列盛衰。制則生化者,如水制其火,而水之子木又生火也。外列盛衰者,盛已而衰,衰已而盛,四時之氣可徵也。若亢極而害則敗亂內生,致生化大病。
白話文:
「亢」指的是過度強盛的狀態。在五行理論中,任何一種元素的氣若盛極則會導致傷害。這時,運用其他元素來制衡這種過盛的氣是必要的。只有透過適當的制衡,生命的生成與變化才能無窮無盡,同時也體現在自然界中物種的興衰更替。
例如,水可以制衡過盛的火,而水所滋養的木又能進一步生養火。這種相互作用不僅限於控制過盛,也促進了生命的多樣化與豐富。
四季的變化展現了自然界中的盛衰循環:盛極則衰,衰極則盛。若任由元素亢達極點而無法制衡,則會導致內部的混亂與失序,進而引發嚴重的生理或生態問題。
帝曰:盛衰何如?
上文云,外列盛衰,故問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
當,去聲。
白話文:
黃帝問:盛衰的情況怎麼樣?
上文中說,外邪會導致盛衰,所以黃帝詢問盛衰的狀況。
岐伯回答:如果邪氣不在它本來的部位,那麼它就是邪惡的;如果邪氣在它本來的部位,那麼它就是端正的。邪氣過盛就會發生劇烈變化,端正的邪氣則變化微弱。
注:
「當」,念去聲。
盛衰者,有餘不及之謂。非其主氣之位,而或盛或衰則為邪。當其所主之位,宜盛而盛,宜衰而衰則為正。邪氣為病,則變異必甚,正氣為病雖病則微。
白話文:
昌盛衰敗,是指過度或不足。不是這個臟腑旺盛衰敗的正當時節,卻出現旺盛或衰敗,就屬於邪氣。在它旺盛的時節就旺盛,衰敗的時節就衰敗,這就是正氣。邪氣引發疾病,症狀變化必定很劇烈;正氣引發疾病,即使發病,症狀也較輕微。
帝曰:何謂當位?
上文云當其位則正,故問何謂當位。
岐伯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
白話文:
**帝王問:**什麼叫做「當位」?
上一段文字提到:「當其位則正」,因此帝王詢問什麼叫做「當位」。
**岐伯答:**木運當頭時在卯月,火運當頭時在午月,土運當頭時在四季,金運當頭時在酉月,水運當頭時在子月,這就是所謂的「歲會」,氣候平和的現象。
當位者,天干化運,地支主歲,五行相合,各當其位也,如丁卯之歲,木運臨於卯木;戊午之歲,火運臨於午火;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之歲,土運臨於辰戌丑未;乙酉之歲,金運臨於酉金;丙子之歲,水運臨於子水。干支運氣相合,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平氣之歲,雖有盛衰,是為正氣,其病則微。
白話文:
「當位」的意思是:天干化育運勢,地支掌握年份,五行互相配合,各得其所。例如:丁卯年,木運臨於卯木;戊午年,火運臨於午火;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年,土運臨於辰、戌、醜、未;乙酉年,金運臨於酉金;丙子年,水運臨於子水。天干地支運勢互相配合,稱為「歲會」,這是平穩的氣運行勢。在平穩之年,雖然會有盛衰,但這是正氣,發生的疾病都不會太嚴重。
帝曰:非位何如?
上文云,非其位則邪,故問非位何如。
岐伯曰:歲不與會也。
歲不與會者,非歲會之年。非歲會之年,而氣有盛衰則為邪氣,邪則變甚。
帝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奈何?
白話文:
**黃帝問:**非當令之氣如何?
**岐伯答:**歲氣不合。
歲氣不合,即非歲運之年。非歲運之年,而氣有盛衰,則為邪氣,邪氣就會加重。
**黃帝問:**土運之年,上見太陰;火運之年,上見少陽、少陰;金運之年,上見陽明;木運之年,上見厥陰;水運之年,上見太陽,這是怎麼回事?
上文五運下合主歲之地支,是為歲會,此帝復舉五運上合司天之氣以問。土運之歲,上見太陰,如己丑己未之歲也。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如戊寅戊申之歲也;上見少陰,如戊子戊午之歲也;金運之歲,上見陽明,如乙卯乙酉之歲也;木運之歲,上見厥陰,如丁己丁亥之歲也;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如丙辰丙戌之歲也。
岐伯曰:天之與會也,故《天元冊》曰天符。
白話文:
上面五運與下面的地支相呼應,形成年運。黃帝再次把五運與上面掌控天地之氣的神靈相呼應起來發問。土運之年,上面出現太陰,像己丑己未年這樣。火運之年,上面出現少陽,像戊寅戊申年這樣;上面出現少陰,像戊子戊午年這樣。金運之年,上面出現陽明,像乙卯乙酉年這樣。木運之年,上面出現厥陰,像丁丑丁亥年這樣。水運之年,上面出現太陽,像丙辰丙戌年這樣。
岐伯說:上天的安排,所以《天元冊》稱之為「天符」
帝之所問,乃司天之氣與五運相合,故曰天之與會也。《天元紀大論》云:應天為天符。故《天元冊》曰天符,非《太始天元冊》文也。
帝曰:天符歲會何如?
天符與歲會相合何如。
岐伯曰:太乙天符之會也。
白話文:
然天《天符》冊,非《太始·天冊符》文也。《天符》冊乃《天運》冊之上,故曰《天元紀大論》也。
帝問:天符與歲會相遇會怎樣?
岐伯答:這是太乙天符相會。
天符歲會相合,是名太乙天符,故曰太乙天符之會也。《天元紀大論》云: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太乙天符之會,即三合也,謂五運之氣、司天之氣、歲支之氣三者皆同。解見天元紀三合為治注內。
白話文:
當天符和歲會這兩個星相相遇時,稱為太乙天符,所以又稱太乙天符之會。《天元紀大論》中說:應對天的星相為天符,承載歲的星相為歲直,三者相合就有好的運勢。太乙天符之會就是三合,也就是說五運之氣、司天之氣和歲支之氣三者一致。詳細解釋請參閱《天元紀三合為治注》一書。
帝曰:其貴賤何如?
至尊無二,謂之太乙。伯云太乙天符,故問貴賤何如。
岐伯曰:天符為執法,歲會為行令,太乙天符為貴人。
白話文:
黃帝問:它們的尊貴和卑賤如何?
伯高說:太乙是至尊無二的。我問尊貴和卑賤的情況。
岐伯說:天符是執法的,歲會是行令的,太乙天符是貴人。
應司天之氣,是為天符,天無言而化育,猶之執法於上也。應主歲之氣,是為歲會,地承天而生殺,猶之行令於下也。五運之氣,司天之氣,歲支之氣,三者皆同,是為太乙天符;太乙者,無上至尊,猶之眾職環會而為貴人也。
白話文:
符合上天運行規律的氣叫做「天符」,上天不說話就產生萬物,就像在上面執行法令一樣。符合今年運行規律的氣叫做「歲會」,大地接受上天的影響而產生生機和消滅,就像在下面執行命令一樣。五運之氣、司天之氣、歲支之氣,這三者都是一樣的,所以稱為「太乙天符」;太乙指的是最高貴尊崇的,就像許多職位環繞著一個人,讓他成為尊貴之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中,去聲,下同。
執法、行令、貴人,是有貴而無賤也。若中於邪,則非貴矣,故問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
白話文:
**黃帝問道:**邪氣侵入人體的中焦,該怎麼辦?
注:「中」字讀去聲,以下同。
**岐伯答道:**如果邪氣侵入執法之官(肝),疾病發作會很快而且危險;如果侵入行令之官(心),疾病會發作較慢且持續一段時間;如果侵入貴人(脾),疾病會發作得很猛烈,導致死亡。
天氣運行,強健不息,中執法者,失其旋轉之機,故其病速而危。主歲之氣,下合於地,中行令者,傷其有形之體,故其病徐而持。貴人者,天地氣交,上下環會,中貴人者,一時不相交會,則霄壤判,故其病暴而死。中邪而病,病而且死,則為賤矣。
白話文:
天氣運轉不息,強盛不衰。如果體內控制天地運行之氣的機制失調,那病就來得快,而且很危險。
歲月之氣順應著地氣,運行於體內。如果體內執行命令的機制受損,那就會損及具體的身體機能,所以病情會比較緩慢而持續。
貴人之氣是天地之氣交接時所產生的,上下貫通。如果體內貴人之氣發生障阻,天地之氣無法交接貫通,那麼病情就會來勢兇猛,危及生命。
如果邪氣入侵而生病,而且病勢兇猛致死,那麼這種邪氣就是比較輕微的。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天符歲會,太乙天符,皆主一歲之氣。其四時之氣,則有六位更易,位之易也,其病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
白話文:
**帝問:**位置的變動會如何?
天符歲會、太乙天符,這些都主宰一年的氣候。四時的氣候,有六個方位交替變化,方位變動時,會產生怎樣的疾病?
**岐伯答:**君位在臣位,則順暢;臣位在君位,則違逆。違逆則疾病來得快、危害大;順暢則疾病來得慢、危害小。這就是所謂的「二火」。(「二火」指體內熱盛,引起熱證的疾病。)
六氣之中有二火,君火加於相火之位,是君位臣,乃以上臨下則順。相火加於君火之位,是臣位君,乃以下侵上則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君臣者,所謂二火也。
白話文:
六種類型的氣中包含兩種火,一種是君火,位於相火的位置,是君臣關係,因此從上往下影響是順勢的。另一種是相火,位於君火的位置,是臣位君,因此從下往上侵犯是逆勢的。逆勢則疾病接近,危害速度快;順勢則疾病遙遠,危害程度輕微。君臣關係,指的是這兩種火。
此一節,言天道六六之節,地理之應六節,而各有盛衰也。
帝曰:善。願聞其步何如?
步,猶位也。上文南北四隅,地理之步也,願聞六氣之步何如?
岐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
奇,音箕,下同。
白話文:
**帝說:**很好。希望能聽聞它們的位階如何?
步,猶如位階。上文提到的南北四隅,是地理的位階,想知道六氣的位階如何?
**岐伯說:**所謂的位階,是又多又少的六十度,因此二十四個位階累積超過百刻而形成一天。
六十度,猶六十日也。奇,猶零也。所謂步者,六十日而有零,則為一步。六十日為一步,則一歲六步,故二十四步,則當四歲,有奇者,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四分度之一,則一歲餘二十五刻,四歲則積盈百刻而成有奇之一日也。蓋積有奇之刻而成日,積有奇之日而成月,所以合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
白話文:
六十度,相當於六十天。零,就是餘數。所謂「步」,就是每過六十天還有餘數,這部分餘數就是一步。六十天為一步,那麼一年就是六步,因此二十四步就等於四年。而多餘的部分,就是周天的三百六十五度零四分之一度。四分之一度,也就是一年多出二十五刻,四年則累積多出百刻,變成多出一天。積累這些多餘的時刻形成一天,再積累這些多餘的天數形成一個月,所以一共是三百六十五度零四分之一度。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
一歲六氣,氣應五行,有常有變,帝故問之。
岐伯曰:位有終始,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
白話文:
**黃帝問:**六氣如何與五行變化相應?
**岐伯答:**五行的位置有終有始,六氣有初有中,上下不同,探求六氣與五行的關係也會有不同。
位者,主時之定位。厥陰為始,太陽為終,終而復始,故曰位有終始。位有終始,位之常也。氣者,加臨之間氣。在泉左間之氣,為加臨之初氣,而主歲半以上,司天左間之氣,為加臨之四氣,而主歲半以下。四氣居中,故曰氣有初中,初中者,隨司天在泉之上下而更變,故上下不同。上下不同,則求之亦異,不同而異,氣之變也。
白話文:
「位」指的是時間流轉的固定位置。厥陰是開始,太陽是結束,結束後又回到開始,所以說時間流轉有它的終點和起點,這是時間流轉的規律。
「氣」指的是加臨在時間流轉上的變化之氣。在泉水左邊的氣,是加臨的時間流轉上的第一種變化之氣,主要掌管人生的上半年;司天左邊的氣,是加臨的時間流轉上的另外四種變化之氣,主要掌管人生的下半年。四種變化之氣居中,所以說變化之氣有開始和中間;開始和中間會隨著司天之氣在泉水上下流轉而變化,所以上半年的變化和下半年的變化不同。
變化不同,我們觀察的方式也會有不同,不同而變化,這是變化之氣的規律。
帝曰:求之奈何?
伯云,求之亦異,故問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名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
白話文:
**帝曰:**如何求取(天地的經氣)?
**伯雲:**求取的方法不同,所以問道如何求取?
**岐伯曰:**天氣的開始在「甲」,地氣的開始在「子」,子甲相合,稱為「歲立」,仔細等候這個時機,氣候與預期就會相符。
天干之氣始於甲,地支之氣始於子,子甲相合以成其歲,故命曰歲立。其歲既立,則謹候其四時,而六氣可與之相期,謹候其時,所以求之也。
帝曰: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
白話文:
天干的氣息從甲開始,地支的氣息從子開始,子與甲配合便構成了年份,因此稱為歲立。年份既已確定,便要仔細觀察其四季,這樣六氣就可以與之相應,仔細觀察時機,因此尋求它。
黃帝說:希望聽聽一年之中六種天氣從開始到結束,早晚的情況。
雖曰謹候其時,氣可與期,而一歲之中,六氣相繼,有時未至而氣先至,有時己至而氣未至,是六氣始終有早晏之不同,故復問之。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
白話文:
儘管說要仔細地等待時機,氣候可以預測,但一年之中,六種氣候相繼而來,有時還沒到時候氣候就先到了,有時已經到了氣候卻還沒來,這說明六種氣候的開始和結束都有提早或延後的情形,因此需要再次詢問。
岐伯說:真是精闢深入的問題!甲子年,天地初生之氣,一天的時辰從水下一刻開始,到八十七刻半結束。
六氣始終,求其早晏,問之明也。溯其所始,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蓋一日十二時,一時八刻,子午二時各十刻,一日計百刻。六十日為一氣,一氣計六千刻,一歲六氣,六六計三萬六千刻。以歲時而合天度,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為一日,一日計百刻,四分度之一,謂一度,四分,計二十五刻也。三百六十日,僅合三百六十度,以五百二十五刻而六分之,則一氣當餘八十七刻半。
白話文:
六氣循環往復,早晚交替,這些都是有規律的。追溯其起源,甲子年歲初之氣,天體運動從水下一刻開始,到八十七刻半結束。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八刻,子午兩個時辰各十刻,總計為百刻。六十天為一個氣,一氣計六千刻,一歲六氣,共計三萬六千刻。以歲時與天體運動相結合,則周天圍繞六圈四分之一圈,一度為九十刻,四分之一圈稱為一度,四分,計二十五刻。六十天僅與六十分之一圈相符,以525刻除以六等分,則一氣剩餘八十七刻半。
六十日,計六千零八十七刻半。此申明始終相繼之早晏,故但舉其零也。
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
白話文:
六十天,總計六千零八十七刻半。這句話說明起始和結束相連接的早晚時間,所以只舉了零頭數字。
十二支氣,開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結束於七十五刻。
初之氣終於八十七刻半,故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每氣六千零八十七刻半,計二氣之終,共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五刻,終於七十五刻者,舉其零也。
白話文:
第一個時辰結束於 87 刻半,所以第二個時辰開始於 87 刻六分。每個時辰有 6,087 刻半,計算兩個時辰的總和,共為 12,175 刻。而最後餘下的 75 刻,只是一個零頭。
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
二之氣,終於七十五刻,故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三氣之終,共一萬八千二百六十二刻半。
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
三之氣終於六十二刻半,故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四氣之終,共二萬四千三百五十刻。
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
四之氣終於五十刻,故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五氣之終,共三萬零四百三十七刻半。
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也。
白話文:
三之氣,從七十六刻開始,到六十二刻半結束。
二之氣,到七十五刻結束,所以三之氣從七十六刻開始,三氣總共有一萬八千二百六十二刻半。
四之氣,從六十二刻六分開始,到五十刻結束。
三之氣到六十二刻半結束,所以四之氣從六十二刻六分開始,四氣總共是二萬四千三百五十刻。
五之氣,從五十一刻開始,到三十七刻半結束。
四之氣到五十刻結束,所以五之氣從五十一刻開始,五氣總共是三萬零四百三十七刻半。
六之氣,從三十七刻六分開始,到二十五刻結束。所謂「初六」,是天的數字。
五之氣終於三十七刻半,故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六氣之終,共三萬六千五百二十五刻,以成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所謂初六,此以六氣而合天度之數也。
白話文:
五種運化的氣運最終維持了 37.5 個小時,所以六種氣運從 37.6 個小時開始,六種氣運的循環共持續了 36525 個小時,形成 360.4167 個太陽日,即三百六十天又二十五刻。所謂「初六」,是取六種氣運與天數的合數。
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
甲子之六氣終於二十五刻,故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終於四萬二千六百一十二刻半。
二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
二之氣,加六千零八十七刻半,共四萬八千七百刻,舉其零數,則百刻也。
三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
上文終於百刻,故此復始於一刻,紀其零數,復加甲子之初氣。
四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
紀其零數,復如甲子之二氣。
五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
紀其零數,復如甲子之三氣。
六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所謂六二,天之數也。
紀其零數,復如甲子之四氣。此六氣二周,所謂六二,以六氣而合天度之數也。
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
白話文:
乙丑年,初之氣的天數開始於二十六刻,結束於四萬二千六百一十二刻半。
甲子六氣結束於二十五刻,因此乙丑年初之氣的天數始於二十六刻,結束於四萬二千六百一十二刻半。
二之氣,開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結束於水下百刻。
二之氣,加上六千零八十七刻半,共四萬八千七百刻,取其零頭數,就是百刻。
三之氣,開始於一刻,結束於八十七刻半。
上文中結束於百刻,因此這裡又從一刻開始記錄零頭數,再加上甲子初之氣。
四之氣,開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結束於七十五刻。
記錄其零頭數,就像甲子之二氣一樣。
五之氣,開始於七十六刻,結束於六十二刻半。
記錄其零頭數,就像甲子之三氣一樣。
六之氣,開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結束於五十刻。所謂六二,是天數。
記錄其零頭數,就像甲子之四氣一樣。這六氣兩周,所謂六二,是因為六氣與天度的數字相合。
丙寅年,初之氣的天數開始於五十一刻,結束於三十七刻半;二之氣,開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結束於...(未完待續)
二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五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所謂六三,天之數也。
白話文:
第二十五個時辰;第三個時辰,從第二十六個時辰開始,到凌晨十二點半結束。第四個時辰,從凌晨十二點六分開始,到日落結束,共一百個時辰。第五個時辰,從凌晨一點開始,到下午八點半結束。第六個時辰,從下午八點六分開始,到下午七點十五分結束。所謂六三,是天體運行規律中的數字。
此皆舉其零數,六氣三周,以六氣而合天度之數也。
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二之氣,始於六十二刻
白話文:
這些都是零星的數字,六氣三次運行,用六氣來符合天體運行規律的數字。
丁卯年,最初之氣,天體運行時辰開始於七十六刻(約四小時三十分鐘),結束於六十二刻半(約三小時四十分鐘);其次之氣,開始於六十二刻(約三小時三十分鐘)……
六分,終於五十刻,三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三十六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所謂六四,天之數也。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於一刻,常如是無已,周而復始。
白話文:
六分,結束於五十分;三分之氣,從五十一分開始,於三十七分半結束;四分之氣,從三十六分開始,六分,於二十分結束;五分之氣,從二十分開始,於十分三十秒結束;六分之氣,從十分六分開始,於水下十分鐘結束。所謂「六四」,就是天的數字。接著的戊辰年,初之氣,從一分開始,恆常如此,循環往復。
此亦舉其零數,以明六氣始終相繼之早晏也。四歲,則二十四步。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於一刻,亦如上文始於甲子初氣之一刻,終於丁卯六氣之百刻。常如是無已,四歲一小周,周而復始。
白話文:
以上只列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六氣相續出現的先後關係和時間變化。每隔四年,六氣就運行一個小循環,共二十四次。下一個戊辰年,六氣的起始時間會提前一刻鐘,就像甲子年六氣的起始時間,而結束時間則延後一刻鐘,也就是丁卯年的第一百刻。這種規律不斷重複,每四年完成一個小循環,循環往復。
哉曰:願聞其歲候何如?
歲候者,一歲一候,六十歲則六十候也。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日行一周天,氣始於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
白話文:
扎問道:想請問一年有哪些節氣?
節氣就是一年一個節氣,六十歲就會有六十個節氣。
岐伯說:你問得真是細緻啊!太陽運轉一圈天,氣候開始於一刻;太陽運轉兩圈天,氣候開始於二十六刻;太陽運轉三圈天,
氣始於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復始於一刻。所謂一紀也。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巳酉醜歲氣會同,終而復始。
白話文:
氣從清晨開始每過 51 刻就會運行一圈;白天運行四圈,氣從清晨開始每過 76 刻就會運行一圈;白天運行五圈,氣又從清晨開始運行。這樣的一個過程叫做一紀。
因此,寅年、午年、戌年歲氣在同一時辰運行;卯年、未年、亥年歲氣在同一時辰運行;辰年、申年、子年歲氣在同一時辰運行;巳年、酉年、丑年歲氣在同一時辰運行,如此循環往復。
欲悉歲候,可以一紀而會同之。如上文甲子之歲,日行一周天,氣始於一刻,一歲既終。乙丑之歲,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一歲既終,丙寅之歲,日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一刻,一歲既終;丁卯之歲,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四歲已周,日行五周天,其氣復如甲子之始於一刻。凡此四歲,所謂一紀也。
白話文:
如果想要了解一年中的時序變化,可以用四年的時間來觀察。
像上文提到的甲子年,太陽運行一周天,氣候從一刻開始,一年結束。乙丑年,太陽運行兩周天,氣候從二十六刻開始,一年結束。丙寅年,太陽運行三週天,氣候從五十一刻開始,一年結束。丁卯年,太陽運行四周天,氣候從七十六刻開始,四年已經結束,日行五週天,氣候又回到甲子年的開始,從一刻開始。這四年就是所謂的一紀。
是故四歲會同,則寅午戌、卯未亥、辰申子、巳酉醜,四歲一會,度數相同,是為歲氣會同,歲氣會同,則終而復始。
白話文:
因此在四歲時會再次相會,也就是午與未、未與申、申與子、子與醜,四歲相會一次,時間相隔相同,這稱為歲氣相會。歲氣相會後,便結束一個循環,再次開始新的循環。
此一節,言六十度有奇為一氣,四歲為一紀,三合會同,終而復始之義。
帝曰:願聞其用也。
帝欲以天地陰陽之理,合於人身,故願聞其用,用者,變化動靜升降出入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
白話文:
黃帝說:希望能聽到它們的作用。
黃帝想要將天地陰陽的道理,與人體相結合,所以希望聽到它們的作用,作用就是變化、動靜、升降、出入。
岐伯說:談論天,要追尋它的本源;談論地,要弄清它的位置;談論人,要探討氣的交感。
天有天之用,地有地之用,人有人之用。故言天之用者,當求之本,本,太初也。言地之用者,當求之位,位,八方也。言人之用者,當求之氣交,氣交,合天地之氣而交於人也。
白話文:
天上的規則在天上,地上的規律在地下,而人有人的規律。所以說到天的作用,要從它的根本尋找,根本就是太初。說到地的作用,要從它的方位尋找,方位就是八方。說到人的作用,要從氣的交合尋找,氣的交合就是天地之氣在人體內交匯。
帝曰:何謂氣交?
帝欲聞人之用,故問何謂氣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半,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分,去聲。
白話文:
帝問:何謂氣交?
帝對於人的運用有興趣,因此詢問“氣交”是什麼意思。
岐伯回答說:氣交指的是天氣與地氣在人體中的交匯點,這個點位於人體的中央,亦即人所處的位置。因此,位於這個交匯點以上的部位,主要受天氣的影響;而交匯點以下的部位,則主要受地氣的影響。人的氣便是從這個交界處分布開來,萬物的生長和變化也依賴於這種氣的分配。這就是所謂的“氣交”。
“分”在這裡的讀音是去聲。
上下之位,上天下地之位也。氣交之中,天氣之下,地氣之上,是氣交之中,而為人之居也。《六元正紀大論》云: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上下交互,氣交主之。樞者,上下之半,如樞楗之開闔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而春夏歲半之氣,主乎開也。
白話文:
上和下是天地之間的位置。氣交的位置,位於天氣的下方、地氣的上方,因此稱為「氣交」,而這是人的居所。《六元正紀大論》記載:一年的一半前,天氣主導;一年的一半後,地氣主導;上下交替,氣交主導。樞紐的位置,是上下的一半,就像門軸樞紐開合的作用。所以說,天樞的上面,天氣主導,而春夏一年一半的氣候,主導開展。
天樞之下,地氣主之,而秋冬歲半之氣,主乎閉也。上下交互,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而生長壯老已,萬物由之,而生長化收藏,即此氣交之中人居之謂也。
白話文:
肚臍下方,地氣主導。秋冬時節,是收斂的季節,氣機交替。人體氣血隨之變化,經歷生長、壯年、衰老的過程。萬物生長、收藏,都與這氣機交替有關。所以,人生活在氣機交替的環境中。
帝曰:何謂初中?
天樞當歲半之中,然必由初而中,故問何謂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
六十度零八十七刻半為一氣,故凡三十度而有奇初,三十四度便為中,故曰中氣同法,此言一氣之初中也。
帝曰:初中何也?
帝復問一歲之初中。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一歲初中,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願卒聞之。
願卒聞所以分天地之義。
岐伯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
白話文:
**黃帝問:**何謂一年之中間時節?
天樞位在一年一半的時間點,但必定要經過開始才會到中間,所以詢問何謂一年之中間時節。
**岐伯回答:**開始通常會經過三十度再加一些,中間時節遵循相同的規律。
六十度再加八十七刻半為一氣,所以開始通常經過三十度再加一些,三十四度就進入中間時節,因此說中間時節遵循相同的規律,這是指一氣的開始與中間。
**黃帝問:**一年的開始與中間時節有何意義?
黃帝進一步詢問一年的開始與中間時節。
**岐伯回答:**這是用來區分天地。
一年一半之前,由天氣主導;一年一半之後,由地氣主導;一年開始與中間時節,就是用來區分天地。
**黃帝說:**我希望能夠徹底瞭解。
黃帝希望能徹底瞭解區分天地的方法。
**岐伯回答:**開始是地氣;中間是天氣。
在泉左氣為初氣加臨之首,故初者在泉之地氣也。司天右氣為四氣加臨之首,故中者司天之天氣也。此一歲之初中,所以分天地也。
白話文:
泉左的氣是初春氣候加臨的第一位,所以「初」指的是泉水的氣候。司天右方的氣是四季氣候加臨的第一位,所以「中」指的是司天空間的氣候。這是每年的春季開始,用來區分天地氣候的。
帝曰:其升降何如?
地氣主升,天氣主降,故問升降何如。
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更,平聲。
升者,降之基,降者,升之本。故氣之升降,乃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願聞其用何如?
其更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白話文:
帝問:其升降如何?
帝之所問升降,是指地氣主要向上升,天氣主要向下降,欲了解其具體運行情況。
岐伯回答說:氣的升降是天地間相互作用的表現。
升降之間互為因果,升是降的基礎,降是升的根本。因此,氣的升降實際上是天地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帝又問:其具體作用如何?
岐伯解釋說:當氣體上升後便會下降,下降的是天之氣;當氣體下降後便會上升,上升的是地之氣。天的氣體下降流向地面,地的氣體上升騰向天空。因此,高與低之間相互呼應,升與降相依存,進而促成各種自然變化。
所謂更用者,升已而降,降者謂天,是天之降,實基於地之升。降已而升,升者謂地,是地之升,實本於天之降。夫天氣下降,而下降之氣流於地,地氣上升,而上升之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而通感,升降相因而互遷,由是而變作矣,變者,物生之謂也。
帝曰:善。寒濕相遘,熱燥相臨,風火相值,其有間乎?
間,去聲,熱燥舊本系燥熱,今改。
白話文:
所謂「更用」,就是升高的同時下降,下降的指的是天,天的下降實際上是以地的升高為基礎。下降的同時升高,升高的指的是地,地的升高實際上是源於天的下降。天的氣下降,下降的氣流在地面上運行,地的氣上升,上升的氣騰到天上。所以高低互相吸引而產生感知,升降互相影響而交替轉化,由此便產生變化,而變化就是萬物生長的意思。
黃帝說:「好。寒濕相互遭遇,熱燥相互鄰近,風火相互交會,其中有空隙嗎?」
升降之理既明,帝故善之。復舉司天在泉,加臨主時之氣以問。寒濕相遘者,司天在泉之氣也,如太陽寒水司天,則太陰濕土在泉,熱燥相臨者,加臨之氣也。如太陽司天,太陰在泉,則少陽火熱加臨初之氣,陽明燥金加臨二之氣。風火相值者,主時之氣也,如厥陰風木主初之氣,少陰君火主二之氣。
白話文:
掌握了升降的原理,黃帝讚賞不已。接著提出司天在泉,加上主時之氣的問題。
寒濕相交,是司天在泉之氣的作用,例如太陽寒水司天,則太陰濕土在泉。熱燥相應,是加臨之氣的作用,例如太陽司天,太陰在泉,則少陽火熱加臨初之氣,陽明燥金加臨二之氣。
風火相值,是主時之氣的作用,例如厥陰風木主初之氣,少陰君火主二之氣。
此司天在泉,加臨主時之氣,同屬一氣,其有間乎?間,不同也。
岐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
白話文:
此司天在泉,加臨主時之氣,同屬一氣,其有間乎?間,不同也。
這主宰天上的元氣,加臨到主宰時間的氣上,兩者同屬一氣,之間是否有差異呢?差異,就是不同。
岐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
岐伯說:氣具有盛衰循環的規律,這種循環的作用,有滋養和轉化的功能,有利用和變化的可能,而變化則邪氣就會乘虛而入。
始則有餘而勝,既則不足而受復,是一氣之中有勝復之不同,而勝復之作,中有生物之德,有柔和之化,有操守之用,有災眚之變。德化,用氣之正也,變則邪氣居之,以明六氣之有間也。
白話文:
一開始可能會多出一些而勝過,之後可能會不足而遭到報應,這是氣之中有勝過和報應的不同,而勝過和報應的產生,其中包含有生物的德性,有溫和的變化,有操守的運用,有災禍的變異。德性和變化,是正氣的體現,而變異則是邪氣所致,由此可看出六氣之間的交替變化。
帝曰:何謂邪乎?
變則邪氣居之,故問何謂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故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
白話文:
**黃帝問:**什麼是邪氣?
**岐伯答:**萬物生長遵循變化,事物極致終歸於變,變化相互推激,成就了事物成敗的根源。因此,氣有往有來;功能運用有快有慢。這四種元素具備,相互作用變化,就形成了風。
萬物由化而生,故物之生從於化。萬物至變則已極,故物之極由乎變。變者,物之已敗,化者,物之將成,是變化之相薄,乃成敗之所由也。故天地變化之氣,有往有復,而往復之用,有遲有速,經復遲速,四者之有,則萬物從之而化,從之而變,變則邪氣居之,此風之所由來也,以明風氣之為邪。
帝曰:遲速往復,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成敗倚伏遊乎中何也?
白話文:
萬物都是從變化中產生的,所以萬物的產生源於變化。萬物變化到極致就會達到頂點,所以萬物的頂點是由變化而來的。變化,是事物衰敗的表現;而產生,是事物發展的過程,這是變化和產生的相互作用,也是成敗的根源。因此,天地變化產生的氣,有往有復,而往復的作用時快時慢。經過往復和時間長短的影響,萬物就會隨著這些影響而變化和產生,當變化發生時,邪氣就會產生,這就是風產生的原因,也說明瞭風氣是一種邪氣。
帝說:氣候變換遲或快的循環往復,是風產生、變化、演化的原因,所以根據氣候興盛或衰退的變化,才能知道什麼時候會成,什麼時候會敗。成敗的起伏變化,依賴於什麼呢?
承岐伯之言而復問也。謂遲者氣之衰,速者氣之盛,往者氣之衰,復者氣之盛,變者氣之已衰,化者氣之將盛。如遲速往復,則風所由生,而化而變,其故乃因盛衰之變耳。又云,成敗之所由。則成敗之所以倚伏,而遊行乎中者何也?
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白話文:
接著請問岐伯:所謂「遲」是氣衰微,「速」是氣旺盛,「往」是氣衰微,「復」是氣旺盛,「變」是氣已經衰微,「化」是氣即將旺盛。像這樣遲速往復,就是風產生的原因,而化而變,根本就在於旺盛與衰微的變化。又說:「成功失敗的原因。」那麼,成功和失敗為什麼會有起伏,而運作於其中的是什麼呢?
岐伯說:治療的成敗取決於病機的浮沉升降,動態變化不停,就會發生變化。
動者生之機,動而不已,則變之兆。故成敗之所以倚伏者,生乎氣機之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中庸》云:動則變。此之謂也。
白話文:
運動是生命活動的基礎,持續不斷的運動,就會出現改變的徵兆。因此,成敗之所以起伏不定,是因為生命氣機的運動所造成的。運動不停息,就會產生變化。《中庸》說:「動則變。」所指的就是這個道理。
帝曰:有期乎?
伯云,動而不已。帝問其動有止息之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
動者,無息之謂。有生有化,動無止期,惟不生不化,則止息之期也。靜,止也,息也。
帝曰:不生化乎?
萬物資始資生,可以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弧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
白話文:
**黃帝問:**動有停止的時候嗎?
**伯高回答:**動而不能停止。
**黃帝問:**動有停止的時候嗎?
**岐伯回答:**不生長不變化,是靜止的時候。
**解釋:**動,就是永不停息的意思。因為有生長和變化,所以動就沒有停止的時候。只有不生長、不變化,纔是停止的時候。靜,就是停止、息止的意思。
**黃帝問:**不生長、不變化嗎?
**岐伯回答:**萬物依靠誕生和生長而存在,怎麼可能不生長、不變化呢?
**岐伯繼續說:**如果呼吸停止,神機就會消失;升降停止,氣就會虛弱危險。所以,如果不呼吸,就不能生長壯老;不升降,就不能呼吸。
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
長,上聲。藏,如字。
白話文:
升和降的交互作用缺失,生命就無法成長、轉化和儲藏。因此,升降出入的運作無處不在。所以身體是生化的容器,容器散落就四分五裂,生化活動也就停止了。所以沒有什麼不存在出入,沒有什麼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遠近,這四種作用是存在的,但重要的是經常保持它們,違背它們就會招致災禍。所以說:無形就沒有災禍。這就是這個意思。
*臟器(指腎臟)如同水,聲音上揚。藏(同“藏”),字面上解。
《五常政大論》云: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不生化者,猶之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而天地或幾乎崩墜矣。出入者,往來無窮之義,故非出入,則天下之動物無以生長壯老已。升降者,上下無方之義,故非升降,則天下之植物無以生長化收藏。
白話文:
《五常政大論》中提到:
-
根源於身體內部的,稱為「神機」。當「神」離開,機能就會停止。
-
根源於外部的,稱為「氣立」。當「氣」停止,轉化就會斷絕。
-
如果沒有轉化,就像出入活動停止了,那麼「神機」就會消失;升降作用停止了,那麼「氣立」就會孤立無援,而天地也可能瀕臨崩塌。
-
「出入」是指無窮無盡的循環,沒有「出入」,天下萬物就無法生長、壯大、衰老和死亡。
-
「升降」是指上下無限制的運動,沒有「升降」,天下植物就無法生長、化育和收藏。
凡有形者,謂之器。人與萬物生於天地之中,皆屬有形,均謂之器。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宇猶居也。聚則成器,器散則分之,分之者,陽歸於天,陰歸於地,分之則生化息矣。故萬物無不有此出入,無不有此升降,但其中生化有小大,死期有遠近。如朝菌晦朔,螻蛄春秋,此化之小,期之近者也。
白話文:
所有有具體形狀的東西,我們稱之為器物。人和其他生物都誕生於天地之間,都有具體形狀,因此也都稱為器物。所以,升降出入的過程,任何器物都有。因此,器物是生化萬物的居所,居所就是居住的地方。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器物,器物分解就分散開,分散開的意思是,陽氣回歸天空,陰氣回歸大地,分散開了,生化的過程就停止了。所以,所有的生物都有出入的過程,都有升降的過程,只是其中生化過程有大小之別,死亡的時間有遠近之差。比如朝菌只能活一天,螻蛄只能活一年,這些都是生化過程小,壽命短的例子。
蓂靈大椿,千百歲為春,千百歲為秋,此化之大,期之遠者也。小大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常守則生,反常失守則災害至,而不能生矣。凡屬有形,必患其敗,故曰無形無患,即此不生化之謂也。
白話文:
參天大樹,經歷千年歲月依然繁茂,是化育的宏大與週期的悠長。
萬物大小、遠近,都具有此四個特質,而珍貴的是保持常態。保持常態就能生長,違背常態失去平衡就會導致衰敗,無法生長。
一切有形質的事物,都會擔心毀損,所以說無形無患,也就是沒有生化之謂。
故曰成語未詳其處。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生化之理既明,帝故善之。蒼天無形無患,有不生不化者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
白話文:
黃帝說:好啊。有不會生長和變化的事物嗎?
生化的道理已經明白,所以黃帝認同這個說法。蒼天無形無質,難道還有不生不滅的事物嗎?
岐伯說:您問得太透徹了!能與自然之道融為一體,纔是真正的人。
不生不化,與道合同,惟真人其能之。首篇云: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其斯之謂歟!
白話文:
不被創造也不被改變,與宇宙大道合為一體,唯有真人才能做到。道書第一章說:上古有真人,掌管天地,操控陰陽,壽命比天地長久,永遠沒有盡頭,這便是道所孕育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帝曰:善。
真人與道合同,是無形無患,帝故善之。
此一節,言人在天地之中,有變化之用,真人體同天地,無庸變化也。
白話文:
君王說:好。
聖人與天地之道合為一體,因此沒有形體,也不會有災害,所以君王讚賞他。
這一節說明,人在天地之中,有化育萬物的功用,聖人與天地合為一體,不用化育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