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

1. 五運行大論第六十九篇

五運行者,木火土金水,五運五行之氣也。始則五氣橫天,而化五運五行,既則天地之大,人物之眾,皆本運行以化生。本經第五篇《陰陽應象大論》,為五運行之大綱,此則原其所始,而反復申明之。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

白話文:

五運行指的就是木、火、土、金、水,是五運五行所包含的氣。一開始,這五種氣息遍佈於天空,而轉化為五運五行。後續天地間廣闊無垠,眾多的物種,也都是依循著五運行而化生的。本經第五篇《陰陽應象大論》,便是五運行的大綱,而這一段則是回溯它的起源,並且反覆闡述說明。

黃帝端坐在神聖的明堂,開始制定天道的法則,俯瞰四方八極,考察並確立五常之道。

明堂,君臣一堂嚮明而治也。天綱,天文之大綱也。始正天綱,天道立矣。八極,皇極之八方也。臨觀八極,地道立矣。五常,五倫之常理也。考建五常,人道立矣。史臣將述黃帝岐伯論天地陰陽氣運之理,而先記敘之。

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

白話文:

明堂:指君臣在明亮的殿堂中齊聚治國。

天綱:指天體運行的大原則。開始正確認識天綱,天道的運行規律就確立了。

八極:指宇宙的八方。考察觀測八方,地道的運行規律就確立了。

五常:指五倫的常理。考查建立五常,人道的運行規律就確立了。

史官準備記載黃帝和岐伯討論天地陰陽氣運道理的內容,首先要記錄這些基礎概念。

向天師請教說:傳說中天地萬物的動靜,是神靈在記錄;陰陽氣息的升降,

寒暑彰其兆。余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余因論之。,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虞,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

白話文:

天氣寒暑變化顯露著明顯的徵兆。我從老師那裡聽說了五運的推算方法,老師所說,正是五氣各自主宰一年的道理。以甲子年為運氣之始,我因此加以論述。鬼臾區說:土主宰甲己年,金主宰乙庚年,水主宰丙辛年,木主宰丁壬年,火主宰戊癸年。子午年由少陰主宰,丑未年由太陰主宰,寅申年由少陽主宰,卯酉年由陽明主宰,辰戌年由太陽主宰,巳亥年由厥陰主宰。然而,這些五行和陰陽並不完全相合,這是為什麼呢?

帝引《氣交變大論》之言,並《六節臟象大論》之言,及上篇鬼臾區之言,而探陰陽相合之原也。《氣交變大論》云: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帝引以問,蓋欲詳陰天地動靜之神明,陰陽升降之寒暑也。聞五運之數於夫子,五氣各主歲也。六節臟象岐伯云: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也。

白話文:

黃帝引用《氣交變大論》和《六節臟象大論》中的話,以及上篇鬼臾區的言論,來探討陰陽相合的本源。《氣交變大論》說:天地間的動靜變化,是由神明主宰的,陰陽的往復交替,則以寒暑變化來顯示。黃帝引用這段話發問,目的是要詳細瞭解天地動靜的支配力量、以及陰陽升降的寒暑表現。黃帝向老師學習五行運化的規律,得知五種氣體各主宰一歲。岐伯在《六節臟象大論》中說:五行運化相繼發生,各主宰自己的時令,一個週期的時日結束後,便又重新開始。

首甲定運者,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也。余因論之者,《天元紀大論》,帝舉五運相襲之言,與鬼臾區論五六相合之道,鬼臾區有甲己之歲,土運主之云云,有子午之歲上見少陰雲云。此帝復舉鬼臾區之言,而言不合陰陽,謂五六之不相合,其故何也?蓋欲探其相合之原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

白話文:

最早確定運勢的方法是,天上出現十個太陽,六個太陽輪流出現,周而復始就是一個甲子。甲子六次循環,便是完成了一整年。我以此推論《天元紀大論》,其中提到黃帝舉出五運相繼的說法,並與鬼谷子討論五六相合的道理。鬼谷子有關於甲己之年的說法,稱土運掌管;還有子午之年的說法,說明少陰之氣在上浮。此處黃帝再次提到鬼谷子的言論,但表示這與陰陽不符,認為五六不相合的原因何在?實際上黃帝是想探究其相合的根本原因。

歧伯說:這是闡明人體的道理,也就是天地間的陰陽法則。可以數出來的數目,是人體內的陰陽,但是,相結合的,

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於,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可數及數之可十數之可千,俱上聲,余皆如字。

白話文:

能夠計算的,就是數。陰陽之道,可以數到十,推算到百,……。可以數到千,推算到萬。天地之間的陰陽,並非以數值推算,而是以象徵來理解。

天地之陰陽,不同於人中之陰陽。天地之陰陽,道也。人中之陰陽,數也。五氣主歲,首甲定運,陰陽相合者也。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若夫五行之數可數者,此人中之陰陽也。然以人中陰陽之數,而合於天,則天人一理,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人中之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其數無窮。

白話文:

天地間的陰陽不同於人體內的陰陽。天地間的陰陽是自然法則,而人體內的陰陽則是數字。五行支配著歲運,干支主導氣運,陰陽相互配合,這是明道,也是天地間的陰陽。至於五行數字可以計算,這是人體內的陰陽。不過,以人體內的陰陽數字來配合天運,那麼天人就會遵循同一個道理,可以得到相應的合數。人體內的陰陽數字可以是十,推算可以得百,可以是千,推算可以得萬,其數量是無窮的。

若天地之陰陽者,不以數推,而澹漠之初,仰觀其象,但以象之謂也。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

天地陰陽,不以數而以象,故願聞其所始。

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

白話文:

天地之間的陰陽之氣,無法用數字推算,而是在浩渺之初,仰望天象,按照天象來推測。

帝說:想聽聽陰陽之氣的起源。

岐伯說:真是明智的問題!我查閱《太始天元冊》的記載,丹田之氣經過

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分俱去聲。黅音今,餘篇同。

白話文:

所謂戊、己、奎、婁、軫,天地之脈也,故不可不通。

原古代中醫文字:

諸俱去,分俱去。

所有的諸症去,分開的諸症也去。

陰陽之始,本於太虛,故舉《太始天元冊》文而言其始也。輕清之氣,上凝為天,輕清之中,復有丹黅蒼素玄之氣,氣色殊,而應化不同。故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牛女,癸度也,戊分,奎壁之干度也。丹天之氣,始經於此,此戊癸所以化火,而少陽相火,應丹天之左右也。

白話文:

陰陽之始,出於空無之中,所以引用《太始天元冊》來闡述其起源。輕而清的氣體,上升凝聚成天,而輕清的氣體之中,又含有丹紅、深黑、蒼灰、淺白、玄黑等不同的氣色,氣色不同,所感應的化象也不同。因此,丹天之氣,經過牛宿、女宿、戊分,牛宿、女宿屬於癸度,戊分屬於奎宿、壁宿的幹度。丹天之氣,最初經過這裡,所以戊癸會化成火,而少陽相火,感應丹天的左右兩側。

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心尾,甲度也,己分,角軫之巽度也。黅天之氣,始經於此,此甲己所以化土,而太陰濕土,應黅天之左右也。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危室,壬度也,柳鬼,丁度也。蒼天之氣,始經於此,此丁壬所以化木,而厥陰風木應蒼天君之左右也。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亢氐乙度也,昴畢,庚度也。

白話文:

黑暗天的陰氣,經過心尾的己分,心尾是甲度,己分是角軫的巽度。黑暗天的陰氣,原本經過這裡,所以甲己屬土,而太陰濕土,與黑暗天的陰氣左右相應。蒼穹天的陽氣,經過危室柳鬼,危室是壬度,柳鬼是丁度。蒼穹天的陽氣,原本經過這裡,所以丁壬屬木,而厥陰風木,與蒼穹天的陽氣左右相應。純白的天的陽氣,經過亢氐昴畢,亢氐是乙度,昴畢是庚度。

素天之氣始經於此,此乙庚所以化金,而陽明燥金應素天之左右也。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張翼丙度也,婁胃辛度也。玄天之氣始經於此,此丙辛所以化水,而太陽寒水應玄天之左右也。少陰君火,位極其尊,不司氣化,故不應也。所謂丹天戊分,黅天己分者,戊為天門,猶干之奎壁,己為地戶,猶翼之角軫。

白話文:

宇宙原始的氣息首先經過這裏(天門),這就是乙庚金的來源,而陽明乾燥的陽金與宇宙原始的氣息相對應。宇宙玄妙的氣息經過張翼和婁胃,張翼屬丙度,婁胃屬辛度。宇宙玄妙的氣息首先經過這裏,這就是丙辛水的來源,而太陽寒冷的寒水與宇宙玄妙的氣息相對應。少陰的君火,地位極其尊貴,不掌管氣息的化生,所以不對應。所謂的天門戊分,地戶己分,是指戊為天門,類似於幹位的奎宿和壁宿;己為地戶,類似於翼位的角宿和軫宿。

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此氣候之所始,而為道之所生,本於澹漠,生化無窮,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

陰陽之始既明,帝故善之。復舉《天元紀大論》鬼臾區之言,而復問也。

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

白話文:

所以奎壁角軫,就是天地的大門。這氣候的起始,也是道的起源,源於虛無,生生不息,無限變化,不能不通暢。

天帝說:很好。你講的天地,萬物的上下左右,陰陽的運作方式,我還不太明白。

陰陽的起源已經說清楚了,天帝因此稱讚他。接著又舉出《天元紀大論》中鬼臾區的論點,繼續發問。

岐伯說:所謂上下,指的是一年四季的變化,陰陽的所在之處。

所謂上下者,司天在上,在泉在下。如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一歲之中,上下可見,即陰陽之所在也。天地者,萬物之上下,此之謂也。

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

白話文:

所謂「上下」,指的是天在上,泉在下。例如少陰在上的時候,陽明就在下;陽明在上的時候,少陰就在下;太陰在上的時候,太陽就在下;太陽在上的時候,太陰就在下;少陽在上的時候,厥陰就在下;厥陰在上的時候,少陽就在下。一年之中,上下可以相互轉化,這正是陰陽的位置。天地是萬物的上下,就是這個意思。

兩側的經脈出現異狀,見到厥陰時,左側疼痛對應少陰,右側疼痛對應太陽;見到少陰時,左側疼痛對應太陰,右側疼痛對應厥陰。

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白話文:

面朝北方,依次命名人體各部位:

  • 以太陰為中心,左手邊是少陽,右手邊是少陰。
  • 以少陽為中心,左手邊是陽明,右手邊是太陰。
  • 以陽明為中心,左手邊是太陽,右手邊是少陽。
  • 以太陽為中心,左手邊是厥陰,右手邊是陽明。

此言在上之左右也。諸,猶凡也。所謂左右者,凡見厥陰在上,則少陰在左,太陽在右;見少陰在上,則太陰在左,厥陰在右;見太陰在上,則少陽在左,少陰在右;見少陽在上,則陽明在左,太陰在右;見陽明在上,則太陽在左,少陽在右;見太陽在上,則厥陰在左,陽明在右。天體面南,人見而定其位,所謂面北而命其左右之位,面北而言其在上之見也。

白話文:

這些文字描述的是中醫中「上」、「左」、「右」的相對位置。

「諸」指一般事物,而「左右」是指:

  • 當厥陰在「上」時,少陰在「左」,太陽在「右」;
  • 當少陰在「上」時,太陰在「左」,厥陰在「右」;
  • 當太陰在「上」時,少陽在「左」,少陰在「右」;
  • 當少陽在「上」時,陽明在「左」,太陰在「右」;
  • 當陽明在「上」時,太陽在「左」,少陽在「右」;
  • 當太陽在「上」時,厥陰在「左」,陽明在「右」。

這裡以天體面南為準,人面對南方站立後,確定自己的位置,然後面朝北方,這樣可以清楚地看出「上」、「左」、「右」的位置關係。

帝曰:何謂下?

因上而探其下。

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

白話文:

**黃帝問:**什麼叫做「下」?

**岐伯答:**由「上」而推究其「下」。

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

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白話文:

如果陽經在上面,陰經就在下面,左邊為厥陰經,右邊為少陽經;如果少陽經在上面,厥陰經就在下面,左邊為少陰經,右邊為太陽經;如果少陰經在上面,太陽經就在下面,左邊為太陰經,右邊為厥陰經;如果太陽經在上面,太陰經就在下面,左邊為少陽經,右邊為少陰經。這是指面對南方來確定各經絡的位置,也就是說,從前面的位置來看。

此言在下之左右也。如厥陰司天在上,則少陽在下,少陽之左,陽明也,少陽之右,太陰也。少陰司天在上,則陽明在下,陽明之左,太陽也,陽明之右,少陽也。太陰司天在上,則太陽在下,太陽之左,厥陰也,太陽之右,陽明也。少陽司天在上,則厥陰在下,厥陰之左,少陰也,厥陰之右,太陽也。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

如果厥陰經在天上當令,那麼少陽經就應該在下面。少陽經的左側是陽明經,少陽經的右側是太陰經。

如果少陰經在天上當令,那麼陽明經就應該在下面。陽明經的左側是太陽經,陽明經的右側是少陽經。

如果太陰經在天上當令,那麼少陽經就應該在下面。少陽經的左側是厥陰經,少陽經的右側是陽明經。

如果少陽經在天上當令,那麼厥陰經就應該在下面。厥陰經的左側是少陰經,厥陰經的右側是太陽經。

陽明司天在上,則少陰在下,少陰之左,太陰也,少陰之右,厥陰也。太陽司天在上,則太陰在下,太陰之左,少陽也,太陰之右,少陰也。地體面北,人定其位,所謂面南而命其左右之位,面南而言其在下之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此之謂也。

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白話文:

陽明穴位於頭頂,少陰穴位於下方,少陰穴的左側為太陰穴,右側為厥陰穴。太陽穴位於頭頂,太陰穴位於下方,太陰穴的左側為少陽穴,右側為少陰穴。如果以地面為北,人體站立不動,則表示面向南方,然後判斷左右位置,向南方看就能看到下方。左右是指陰陽的運行道路,這就是所謂的左右。

天氣冷暖變化,空氣中的氣具有相應、相得的性質,則人體會感到舒適;如果氣不相應、相得,人體就會生病。

上下相遘,天地之氣相交也。寒暑相臨,陰陽之氣相加也。氣相得則和,加臨之氣,與主時之氣,相為生旺則和。不相得則病,加臨之氣,與主時之氣,相為克賊則病。如子午少陰司天,陽明在泉,此主歲之氣也。初之氣厥陰風木,二之氣少陰君火,三之氣太陰濕土,四之氣少陽相火,五之氣陽明燥金,終之氣太陽寒水,此主時之氣也。如陽明在泉,則陽明之左太陽也。

白話文:

天地間的上下空氣相互交會,這叫陰陽之氣相交。寒暑交替出現,這叫陰陽之氣相加。陰陽之氣相得益彰,就會和諧。相加的陰陽之氣,與當令的陰陽之氣,如果互相生長扶助,就會和諧。如果相得益彰,就會生病。相加的陰陽之氣,與當令的陰陽之氣,如果互相剋制傷害,就會生病。例如,子時和午時,少陰司天,陽明在泉,這代表一年的陰陽之氣。正月,厥陰風木主事,二月,少陽君火主事,三月,太陰濕土主事,四月,少陽相火主事,五月,陽明燥金主事,十二月,太陽寒水主事,這代表當令的陰陽之氣。如果陽明在泉,那麼陽明的左手邊,就是太陽之氣。

凡加臨之客氣起於在泉之左氣,則太陽寒水加於初之氣,厥陰風木加於二之氣,少陰君火加於三之氣,以次相加,其中與主時之氣生旺而相得,克賊而不相得,可意會矣。

白話文:

所有到來的外來邪氣都起源於人體內部的某個部位。太陽寒水之氣會加重人體初生的氣,厥陰風木之氣會加重人體的第二種氣,少陰君火之氣會加重人體的第三種氣。這些外來邪氣依次加重人體內的氣,而人體內的主要氣血會隨著這些外來邪氣而生長或衰弱。人體內主要的氣血如果順應這些外來邪氣,就能夠抑制邪氣;如果與這些外來邪氣相剋,就會被這些邪氣所剋制。這是一個醫者通過意會才能理解的道理。

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

六氣加臨,亦有相得而病者,故舉以問。

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

當去聲,後同。

白話文:

皇帝問道:「氣候相互影響導致生病,這是怎麼回事?」因為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相互影響也會導致疾病,所以才提出這個問題。

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下面的氣候往上侵入,導致位置不當。」

六氣之中有二火,君火以明而在上,相火以位而在下。如卯酉陽明司天,則少陰在泉,少陰之左太陰也。太陰濕土加於初之氣厥陰風木,則少陽相火加於二氣之少陰君火,以火加火,其氣相得。雖曰相得,以在下之火,加臨於上,不當位也。《六微旨大論》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此之謂也。

白話文:

在六種氣候中,有兩種火氣,一種是君火,它明亮,位於上方;另一種是相火,它有位置,位於下方。

比如,卯酉月(春天和秋天)時,陽明主宰天空,少陰則在地下。少陰的左邊是太陰。太陰的濕潤土氣加強了最初的厥陰風木之氣,那麼少陽相火則加強了第二位的少陰君火,以火加火,兩氣相得益彰。

雖然說相得益彰,但是由於下位的火加臨上位,這是不恰當的位置。《六微旨大論》說:「君位於臣位則順利,臣位於君位則逆反。」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帝曰:動靜何如?

承上文以下臨上之意,而問動靜何如,謂天動地靜,其加臨何如也。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會也。

白話文:

**帝曰:**動靜之理如何?

承上文以下臨上之意:承接上文天在上,地在下而言,黃帝問道天動地靜,那天的臨下又如何?

**岐伯曰:**天在上,運行向右;地在下,運行向左。天地運行相交,旋轉一週後,又會相會。

地體常靜,承天氣而運行。子午少陰司天者,從右行而交於丑未之太陰,則卯酉陽明在下者,從左行而交於辰戌之太陽,是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始於子而終於巳。六期環會,則左右周天,其後復始於午而終於亥,則余而復會也。

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

白話文:

大地的特性是安定不動的,它接受天象的影響而運行。子時和午時屬少陰,主管天空,它從右邊運行,在醜時和未時與太陰交合。卯時和酉時屬陽明,在地球下方,它從左邊運行,在辰時和戌時與太陽交會。所以上面的少陰往右行,下面的陽明往左行,從子時開始,到了巳時結束。六個時辰循環交會,左右兩方就能環繞天空一週。隨後又從午時開始,到亥時結束,這樣循環往復,再次會合。

黃帝說:「我聽說鬼臾區說過:順應天地規律的人會保持內心安寧。但是現在您卻教導學生下注時要向左邊下,我不明白您的用意,請您講解一下為什麼這樣做能夠帶來勝利?」

生,猶動也。《天元紀大論》鬼臾區曰,應地之氣,靜而守位。帝引之以證岐伯下者左行之語,而願聞地之所以動也。

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

白話文:

「生」,就是指運動。《天元紀大論》中鬼臾區說,應對地球之氣,是靜止而保持位置的。黃帝引用這段話來證明岐伯所說的下者往左行的說法,並且想聽聽地球之所以會運動的原因。

岐伯說:天地間陰陽變化,五行循環,即使鬼臾區這樣的聖賢在其上觀察,也不能完全明白。

天地動靜,猶言天動地靜也。地雖靜,而地之五行亦遷移環轉,余而復會,故曰五行遷復。前篇鬼臾區曰,臣斯十世。雖鬼臾區其十世以上,止占候其氣而已,猶不能遍明其變化流行之理。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

白話文:

天地運行的規律是天動地靜。儘管地球看似靜止,但組成地球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也在不斷地移動、循環,相互交替出現,所以說五行是遷移迴轉的。前文鬼臾區所說的「臣斯十世」,雖然鬼臾區可以預測他的十代後人,但僅限於占卜他們的運氣而已,還是無法完全理解五行變化運行的道理。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

自然界的變化,由天象運轉而生,而土地成形於此。太陽、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七星運行在虛空中,五行屬性分佈在大地上。大地的特質是,

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

白話文:

因此可以歸納出天地萬物的形狀種類。虛空是承載萬物形狀的基礎,而天地間的精氣則賦予萬物形狀。

就像樹木的生長規律,萬物的形狀也是源自根本(虛空),而枝葉(形狀)則受根莖(虛空)的影響和滋養。因此,只要仰望天地間的形狀變化,就能推知其深層原理,即使相隔甚遠也能洞悉萬物生長的奧祕。

《易》曰:乾道變化,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易系》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象者,日月星辰之屬;形者,山川動植之屬。故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天垂象,此七曜所以緯虛,言日月五星,經緯於太虛也。地成行,此五行所以麗地,言天布五行,下麗於地,而生長化收藏也。

白話文:

《易經》上說:乾卦的象徵是變動,而變動就是化育的開始,化育就是變動的完成。《易經系辭傳》上說:在天上形成象徵性的徵兆,在地面形成有形之物。象徵性的徵兆,指的是日月星辰之類;有形之物,指的是山川動植物之類。所以,變動和化育的作用,是由天垂降象徵性徵兆,由地形成有形之物。天垂降象徵性徵兆,說的就是日月五星在太空中運行。地形成有形之物,說的就是天把五行佈置下來,使之依附於地,從而產生出萬物的生長、化育、收藏。

五行麗地,故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七曜緯虛,故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類精氣之動,而形本乎精,是精為根,而形為葉,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但仰觀其天象,天雖高遠,理可知也,知天則知地矣。

白話文:

大自然由五行組成,大地是載育萬物的容器。七曜運轉在虛空中,虛空是承載並反映天之精氣的。萬物由精氣運動而產生,而萬物形態皆源於精氣。所以精氣是根,而萬物的形態是葉,就如同樹木的根和枝葉一樣。只要仰望天空,縱使天際遼闊高遠,其規律也是可以理解的。瞭解天道,就能瞭解地道。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

否,批,上聲。

否,閉塞也。地氣不升,天氣不降,則閉塞不通,故問地之為下否乎?

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

人戴天履地,故地為人之下,天覆於上,環繞地下,地在太虛之中者也。

帝曰:馮乎?

馮,作憑。

憑,依也。地為太虛之中,其有依乎?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天清於上,地宣於下,大氣舉之,則所憑者氣也。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

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化生也。

白話文:

**黃帝問:**地面在下面,是不是不通暢?

否。批,上聲。否,閉塞的意思。地氣不上升,天氣不下降,就會閉塞不通暢,所以問地面在下面是不是不通暢?

**岐伯回答:**地面是人們腳踩的地方,在浩瀚的虛空中。

人頂天立地,所以地面是人們腳踩的地方。天覆蓋在上面,環繞著地面。地面在浩瀚的虛空中。

**黃帝問:**地面依附著什麼?

馮,憑的意思。憑,依附的意思。地面在浩瀚的虛空中,它依附著什麼?

**岐伯回答:**大氣託舉著它。

天空清澈在上面,地面通達在下面,大氣託舉著它,所以地面依附著大氣。

大氣乾燥而使地面乾燥,太陽炎熱而使地面蒸發,風吹動而使地面運動,濕氣使地面潤澤,寒冷使地面堅固,火溫暖而使地面溫暖。所以風寒在下面,燥熱在上面,濕氣在中間,火在其中遊走。寒暑六氣互相作用,所以使虛空產生變化而生成萬物。

統言之,則曰大氣。析言之,則有燥暑風濕寒火六氣,遊行出入於地中,而化生萬物也。燥暑風濕寒火,在天無形之氣也。干蒸動潤堅溫,在地有形之徵也。故風寒之氣,在於地下;燥熱之氣,在於地上,濕土之氣,在於地中;火熱之氣,遊行其間。一歲之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白話文:

總體來說,我們可以稱之為大氣。仔細分析,則有燥、暑、風、濕、寒、火六種氣,它們在地底下遊走進出,並孕育萬物。燥、暑、風、濕、寒、火,在天上是無形的氣。乾燥蒸發、濕潤流動、堅硬凝固、溫暖散發,這些都是在地面上有形的表現。所以,風寒之氣,存在於地下;燥熱之氣,存在於地上;濕土之氣,存在於地中;火熱之氣,在它們之間遊走。一年之中,日月運行,寒暑交替。

今風濕類乎寒,燥火類乎暑,是寒暑六氣入於地中,故令地在太虛之中,而化生萬物也。由此而推之於人,肝腎在下,即風寒在下也。肺心在上,即燥熱在上也。脾位中央,即濕氣在中也。三焦之氣遊行於上中下,即火遊行其間也。人居天地之中,而與天地相參也。

故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白話文:

當前,風濕病類似於寒冷,燥火類似於暑熱。這是因為寒暑六氣進入地下,滋養萬物的生長。以此類推到人體上:肝腎在下,就相當於風寒在下;肺心在上,就相當於燥熱在上;脾位於中央,就相當於濕氣在中。三焦的氣運行於上中下,就相當於火氣在其中運行。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與天地相通相融。

因此,燥邪勝則大地乾燥,暑邪勝則大地發熱,風邪勝則大地動搖,濕邪勝則大地泥濘,寒邪勝則大地龜裂,火邪勝則大地堅固。

此承上文之義而復言之。上文云,燥以干之,故燥勝則地干。暑以蒸之,故暑勝則地熱,惟蒸也,故熱。風以動之,故風勝則地動。濕以潤之,故濕勝則地泥,惟潤也,故泥。寒以堅之,故寒勝則地裂。裂,堅之極也。火以溫之,故火勝則地固。固,牢實也。潤則泥,溫則固,理當然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延續上文的論述。上文提到,燥氣能使土地乾燥,因此燥氣盛行時,土地就會乾旱。暑氣能使土地蒸發,因此暑氣盛行時,土地就會炎熱,而且是因為有蒸發,所以才感到熱。風氣能使土地移動,因此風氣盛行時,土地就會震動。濕氣能使土地潤澤,因此濕氣盛行時,土地就會泥濘,而且是因為有滋潤,所以才泥濘。寒氣能使土地堅硬,因此寒氣盛行時,土地就會裂開。裂開,就是堅硬的極致表現。火氣能使土地溫暖,因此火氣盛行時,土地就會堅實。堅實,就是牢固的意思。滋潤就會泥濘,溫暖就會堅實,這是自然之理。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

天地之氣,何以候之於人。

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

白話文:

**黃帝問:**天地之間的氣,如何從人身上得知?

**岐伯答:**天地間的氣,是元氣的運作,不會表現在診脈上。《脈法》裡說:「天地間的變化,無法從脈象上看出」,就是指這個意思。

天地之氣,五運六氣也。勝復之作,淫勝郁復也。運氣之變,發為民病,非診候之可知也。故診脈之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即此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之謂也。

帝曰:間氣何如?

間,去聲。

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

白話文:

天地之氣,就是五運六氣。勝復之作,是指過於盛而後衰弱的過程。運氣的變化,會引發人們的疾病,這不是單憑診脈就能知道的。因此,診脈的方法說:天地之氣的變化,不能通過診脈來判斷。所說的正是,這些天地之氣和過於盛而後衰弱的過程,在診脈時不會表現出來。

繁體中文:

帝曰:間氣何如?

間,去聲。

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

黃帝說:間氣是什麼樣的?

岐伯回答:間氣依附著正氣而存在,分佈在人體的左右兩側。

司天左右之氣,在泉左右之氣,謂之間氣。如少陰司天,則左太陰右厥陰,謂之間氣,而居乎上。陽明在泉,則左太陽右少陽,謂之間氣,而居乎下。是隨司天在泉之氣,而期於左右也。

帝曰:期之奈何?

期於左右,何以驗之:故問期之奈何。

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

白話文:

司天和在泉之氣,叫做「之間氣」。例如少陰司天,那麼左邊是太陰,右邊是厥陰,稱為「之間氣」,而位於上方。陽明在泉,那麼左邊是太陽,右邊是少陽,稱為「之間氣」,而位於下方。也就是會根據司天和在泉之氣,而相應地分佈在左右。

**黃帝問道:**治療的時機應該如何掌握?

**岐伯回答:**遵循身體的氣機變化,和氣就健康,違背氣機就生病。因此問如何掌握時機。

從,同也。違,逆也。從其氣者,歲中主時之氣,與加臨之間氣相同,如初之氣厥陰風木,而丑未之歲,厥陰風木加於初氣,是從其氣也。從則陰陽相合,故和。違其氣者,主時之氣,與加臨之氣相逆,如初之氣,厥陰風木,而卯酉之歲,太陰濕土加於初氣,木刑其土,是違其氣也。違則加臨受制,故病。

不當其位者病。

白話文:

「從」是順應,「違」是違背。順應季節之氣,是指一年中主導時節的氣與當下暫時加臨的氣相同。例如:最初的氣是厥陰風木,而年份為醜或未時,厥陰風木加於最初的氣,這就是順應氣機。順應氣機,則陰陽調和,因此健康。

違背季節之氣,是指主導時節的氣與當下暫時加臨的氣相違背。例如:最初的氣是厥陰風木,而年份為卯或酉時,太陰濕土加於最初的氣,風木剋制濕土,這就是違背氣機。違背氣機,則後加臨的氣受到抑制,因此生病。

不當其位,則致病。

不當其位,即上文云,以下臨上,不當位也。如卯酉之歲,太陰濕土加於初氣之厥陰風木,則少陽相火加於二氣之少陰君火,以下臨上,不當其位,故病。

白話文:

不符合正常的順序,即上文所說的:在下臨在上,這是不合適的。例如,在卯酉年,太陰濕土凌駕在最初之氣的厥陰風木之上,而少陽相火凌駕在第二之氣的少陰君火之上,這是以下臨上,不符合正常的順序,所以會生病。

迭移其位者病。

迭,代也。間氣加臨其主時正位之氣,代為移易,間氣乘主,非其時而有其氣,故病。

失守其位者危。

白話文:

迭移其位者病。

代:代替。間氣:不正之氣。當主氣正當位之時,間氣乘虛而入,取代主氣,故生病。

失守其位者危。

失守:失守本位。危:危險。主氣不守本位,則身體虛弱,容易受間氣侵襲,病情危重。

失守其位者,非其主氣之時而乘侮之,虛其本位而失守也。如初氣厥陰風木,燥金之氣乘所不勝而侮之,則金失守其位,至陽明燥金主氣之時,不能自旺故危。危,無以自立也。

白話文:

如果本位遭到侵襲,不是因為本位的主氣當令的時間,而是因為本位虛弱而被乘虛而入。

例如,起初初氣是厥陰風木,燥金之氣趁虛而入,攻擊厥陰風木所不能勝的部位,那麼金氣就會失去其本位,等到陽明燥金主氣當令的時期,也不能自旺,所以會陷入危險。危機就是無法自己維持。

尺寸反者死。

少陰君火不司氣化,五運南北之政,則司天在泉,尺寸當不應,而反應者,失其常也,故死。

陰陽交者死。

《評熱病論》云:「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

應,平聲。

結上文左右間氣加臨,必先立其主氣之年,以知其間氣之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化生?

天地人萬物,皆有寒暑燥濕風火之六氣,故舉六氣之合於人,而化生萬物以問。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

白話文:

尺寸反者死

少陰君火不能主導氣化作用,五運南北的調節就會失常,導致司天之氣與地下之氣不協調,尺寸就會不對應,而產生反應者,失去了常規,所以會死亡。

陰陽交者死

《評熱病論》中說:「有得溫熱病的,汗一出又會發熱,脈搏躁動快速,出汗後也不見減弱,神志不清不能進食,這種病的名稱叫陰陽交,交者,死亡也。」

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

應,讀作平聲。

緊接著上文來說,左右間氣來臨後,必須先確定主氣的年份,才能瞭解間氣的左右應見,然後才能論述生死順逆的關係。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化生?

天地人萬物,都含有寒暑燥濕風火六種氣,所以舉例說明六氣結合在人體中的情況,以及如何化生萬物來提問。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

心。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在臟為肝。

白話文:

心。在天上屬於玄,在人體內屬於道,在地下屬於化。化可以生出五味,道可以生出智慧,玄可以生出神,化可以生出身體中的氣。神在天上屬於風,在地下屬於木,在人體內屬於筋,在氣中屬於柔,在臟腑中屬於肝。

此下皆申明六氣合於人身,而化生萬物之意。文同《陰陽應象大論》,解在本篇。此則曰,化生氣,化生五味之氣也,在氣為柔,風木之氣柔和也。

白話文:

這些話都是說明六氣與人身相互配合,而化育萬物的道理。文章的內容與《陰陽應象大論》相同,解釋也見於本篇。這裡所說的「化生氣」,是指化育五味之氣。在氣中屬於柔和的,就是風木之氣,它也是柔和的。

其性為喧,其德為和,其用為動。

日暖曰喧,春時天日始暖,故其性為喧。陽和始布,故其德為和。性喧德和,氣機旋轉,故其用為動。

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蟲毛。

彼蒼者天,色之青也。其化為榮,物始生也。其蟲毛,森森之象也。

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為隕。

白話文:

其性質為喧鬧,其美德為和諧,其作用為運動。

太陽溫暖時會產生喧鬧聲,春天時天上的太陽開始溫暖,所以其性質為喧鬧。陽光溫暖地散佈,所以其美德為和諧。性質喧鬧、美德和諧,使氣機旋轉,所以其作用為運動。

其顏色為青色,其變化為繁榮,其代表的動物為有毛髮的動物。

廣闊無垠的天空是青色的。其變化為繁榮,萬物開始生長。其代表的動物是有毛髮的動物,它們生機勃勃。

其政令為分散,其命令為宣洩,其變化為摧毀拉扯,其災害為隕落。

散,敷布也。其政敷布,則其令宣發。摧拉,解散也。隕,崩墜也。眚,災害也。其變摧拉,則其眚為隕。

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白話文:

散:散佈發散的意思。政令發佈出去,就會散發出去。摧拉:崩解分散的意思。隕:崩塌墜落的意思。眚:災害的意思。變化崩解分散,則災害就會是崩塌墜落。

其味道為酸,其情緒為憤怒。憤怒會傷肝,悲傷可以勝過憤怒;風邪會傷肝,乾燥可以勝過風邪;酸性食物會傷筋骨,辛辣食物可以勝過酸性食物。

曲直作酸,故其味為酸。肝志善怒,故其志為怒,而怒則傷肝。悲者,憂之類,肺之情,金能平木,故悲勝怒。風氣傷肝,而燥勝風,酸味傷筋,而辛勝酸,皆金能平木之意。

白話文:

彎曲的形狀會產生酸味,所以肝臟的味道是酸的。肝臟的情志容易發怒,因此它的情志是憤怒,而憤怒會損傷肝臟。悲傷是憂愁的一種,是肺的情緒,金屬性質能平和木質,所以悲傷能剋制憤怒。風氣會損傷肝臟,而燥氣能剋制風氣,酸味會損傷筋骨,而辛味能剋制酸味,這些都是金屬性質能平和木質的意思。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在臟為心。

解見《陰陽應象大論》。此則曰,在氣為息,呼吸之息,乃陽熱之氣也。

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躁。

炎夏曰暑,南方火熱,故其性為暑。火氣彰明,故其德為顯。性暑德顯,氣機迅疾,故其用為躁。

其色為赤,其化為茂,其蟲羽。

丹天之氣,色之赤也。其他為茂,物之盛也。其蟲羽,飛動之象也。

其政為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眚燔焫。

白話文: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在臟為心。

南方產生熱,熱產生火,火產生苦,苦產生心臟,心臟產生血液,血液產生脾臟。在天上為熱,在地面為火,在身體中為脈絡,在氣息中為呼吸,在內臟中為心臟。

解讀:

出自《陰陽應象大論》。這段文字說,在氣息中為呼吸,呼吸之氣,就是陽熱之氣。

其性質:

其性質為暑熱,其德行為顯著,其作用為躁動。

原因:

炎熱的夏天稱為「暑」,南方屬火熱,所以其性質為暑熱。火氣光明顯著,所以其德行為顯著。性質暑熱,德行顯著,氣機運行迅速,所以其作用為躁動。

其顏色、變化、蟲象:

丹田之氣,其顏色為紅色。它化生為繁茂,事物繁盛的樣子。它所化的蟲類羽毛,有飛動的形象。

其政令、變異、災禍:

它的政令為明朗,其命令為鬱悶蒸熱,其變異為炎熱灼燒,其災禍為燃燒焚燒。

明,猶顯也。鬱蒸,盛熱也。其政為明,則其令盛熱。炎爍,火熱也。燔焫,火熱之極也。其變炎爍,則其眚燔焫。

其味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白話文:

所有的一切都燃燒殆盡

其味道是苦的,其情緒是喜悅的。喜悅會傷害心臟,恐懼可以勝過喜悅;酷熱會傷害氣,寒涼可以勝過酷熱;苦味會傷害氣,鹹味可以勝過苦味。

炎上作苦,故其味為苦。心志善喜,故其志為喜,而喜則傷心。恐者,腎之情,水能制火,故恐勝喜。熱傷心氣,而寒勝熱。苦傷心氣,而咸勝苦,皆水能制火之意。

白話文:

火氣旺盛會讓人感到痛苦,因此它的味道為苦。心志喜歡歡喜,因此它的情緒為喜;而過度喜悅會傷心。恐懼是腎臟的情緒,水可以剋制火,所以恐懼可以勝過歡喜。過度熱氣會傷害心氣,而寒氣可以勝過熱氣。過度苦味會傷害心氣,而鹹味可以勝過苦味。這些都說明瞭水能剋制火。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充,在臟為脾。

解見《陰陽應象大論》。此則曰,在氣為充,土氣充於四旁也。

其性靜兼,其德為濡,其用為化。

白話文:

中央生濕,濕氣生化為土,土生甘味,甘味養育脾臟,脾臟生化肌肉,肌肉滋養肺部。在天氣中濕氣為陰,在地理中土氣為坤,在人體中肌肉為柔,在生理功能中土氣充實於四旁,在臟腑中土氣養育脾臟。

《陰陽應象大論》中記載了此段話。這段話中說,在生理功能上土氣充實於四旁,就是說土氣在四肢內外均有充實。

土氣的特性:

性情沉靜兼柔,德性為滋潤濡養,作用為化生萬物。

土位中央而四布,位中央則靜,四布則兼,故其性靜兼。萬物資生,故其德為濡。靜兼而濡,生變無窮,故其用為化。

白話文:

土的特性是安靜平緩且廣泛分部。安靜則使萬物沉靜,廣泛分部則使萬物聯通,所以土的本性是安靜通達。萬物都依靠土而生長,所以土的德性是滋潤。安靜通達而滋潤,變化無盡,所以土的作用是化育萬物。

其色為黃,其化為盈,其蟲倮。

黅天之氣,色之黃也。其化為盈,物之充也。其蟲倮,肉體之象也。

其政為謐,其令雲雨,其動變注,其眚淫潰。

謐,音密,餘篇同。

白話文:

所謂黃色,就是天空的顏色。它的變化為盈滿,代表萬物的充盈。它的蟲象為倮,表示肉體的形象。

黃色的政事為謐,代表安定。它的命令是降下雲雨。它的運行變化為注水,象徵雨水。它的過失是淫潰,表示過度而潰散。

注釋:

  • 謐:音同「密」,餘篇同。安靜、安定之意。

謐,安靜也。地體安靜,故其政為謐。濕氣上升,為云為雨,故其令雲雨。雲行雨施,故其變動注。動注不已,則其眚淫潰。

其味為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

白話文:

謐:安靜的意思。大地安靜,所以它的運作(天氣)才能安靜。濕氣上升,形成雲雨,所以它的命令是管理雲雨。雲運行,雨降下,所以它的變化是流動飄灑。流動飄灑不止,那麼它的危害(水患)就會潰散。

它的味道偏甘,它的意志表現為思慮。思慮傷脾,而憤怒能勝過思慮;濕氣會傷害肌肉,風能勝過濕氣;甘味會傷害脾,而酸味能勝過甘味。

稼穡作甘,故其味甘。脾志善思,故其志為思,而思則傷脾。怒者,肝之情,木能刑土,故怒勝思。濕氣傷肉,而風勝濕。甘味傷脾,而酸勝甘,皆木能刑土之意。

白話文:

穀物成熟後,味道甘甜,因此脾臟的氣味偏甘。脾臟的功能是思考,所以脾臟主管的情志是思考,但過度思考會損傷脾臟。怒氣是肝臟的情志,木屬能剋制土屬,所以怒氣可以剋制思慮。濕氣會損傷肌肉,而風氣則能勝過濕氣。甘味會損傷脾臟,而酸味可以剋制甘味,這些都是木屬能剋制土屬的道理。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在臟為肺。

解見《陰陽應象大論》。在氣為成者,感秋氣而萬物成就也。

其性為涼,其德為清,其用為固。

秋氣容平,故其性為涼。氣機收斂,故其德為清。萬物成實,故其用為固。

其色為白,其化為斂,其蟲介。

素天之氣,色之白也。其化為斂,物之收也。其蟲介,金甲之象也。

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

白話文:

西方產生燥氣,燥氣產生金屬,金屬產生辛味,辛味滋養肺,肺滋養皮毛,皮毛滋養腎臟。

在其對應的元素中,它是燥氣,在地面中,它是金屬,在人體中,它是皮毛,在氣體中,它是收斂,在臟腑中,它是肺。

這個解釋見於《陰陽應象大論》。氣體中的收斂是指感受到秋季的氣息,萬物生長成熟。

其性質為涼爽,其品德為清淨,其功用為鞏固。

秋季的氣息平淡,所以其性質為涼爽。氣機收斂,所以其品德為清淨。萬物成熟,所以其功用為鞏固。

其顏色為白色,其變化為收斂,其蟲類為介殼類。

天的氣息純白,所以其顏色為白色。其變化為收斂,是指萬物的收穫。其蟲類為介殼類,象徵著金屬的硬殼。

其政務為嚴厲,其指令為霧露,其變化為肅殺,其災害為落葉。

勁,堅銳也,金質堅銳,故具政為勁。白露降,故其令霧露。夏盛極而秋始衰,故其變肅殺,萬物凋謝,故其眚蒼落。

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白話文:

勁:指堅硬銳利。金屬具有堅硬銳利之性質,故具有剋制的力量。白露降臨,所以它的氣象特徵是露水和霧氣。夏天達到最盛時,秋天開始衰落,所以它的氣候特徵是肅殺之氣,使萬物凋謝,所以它的色彩特徵是枯黃衰敗。

它的味道為辛辣,其對應的心志為憂愁。憂傷會損傷肺,快樂可以戰勝憂愁;熱會傷及皮毛,寒可以戰勝熱;辛味會傷及皮毛,苦味可以戰勝辛味。

從革作辛,故其味為辛。肺志善憂,故其志為憂,而憂則傷肺。喜者,心之情,火能剋金,故喜勝憂。熱氣傷皮毛,而寒勝熱。辛味傷皮毛,而苦勝辛,皆火能剋金之意。

白話文:

辛味來自動物皮革,所以它的味道是辛辣的。肺主志為悲傷,所以它的情緒是悲傷的,悲傷則會損傷肺部。喜悅是心靈的情感,火能克金,因此喜悅勝過悲傷。熱氣會損傷皮毛,寒涼勝熱。辛辣味會損傷皮毛,苦味勝辛辣,這都是火能克金的意思。

按,春曰風傷肝,夏曰熱傷氣,長夏曰濕傷肉,冬曰寒傷血,皆四時本氣自傷。此秋則曰熱傷皮毛,乃所勝之氣傷之。以見五臟,有受傷於四時之本氣者,有受傷於所勝之客氣者。舉一臟之不同,而可類推於五臟矣。

白話文:

注意,春天風邪會損害肝臟,夏天暑熱會損害氣血,長夏溼邪會損害肌肉,冬天寒邪會損害血液,這些都是四季本身的自然氣候對身體的傷害。而秋季所說的暑熱損害皮毛,則是被勝的另一方所傷。由此可見,五臟中有的受到四季本氣的傷害,有的受到勝方客氣傷害。這裏只舉了一個臟腑的不同情況,其他四髒也可以類推。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臟為腎。

解見《陰陽應象大論》。在氣為堅者,感冬氣而萬物堅凝也。

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操。

操,原本闕今補。

凜,嚴厲也。冬氣嚴厲而寒,故其性為凜。其性為凜,則其德為寒。性凜德寒,則其用為操。操,貞固也。

其色為黑,其化為肅,其蟲鱗。

玄天之氣,色之黑也。其化為肅。物之藏也。其蟲鱗,水中之生物也。

其政為靜,其令嚴貞,其變凝冽,其眚冰雹。

嚴貞,原本闕文,今補。雹,音薄,餘篇同。

冬氣安定,故其政為靜。嚴寒貞固,故其令嚴貞。凝冽,冷之極也。冰雹,水之堅也。也變凝例,則其青冰雹。

其味為咸,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白話文:

北方產生寒氣,寒氣產生水,水產生鹹味,鹹味滋生腎臟,腎臟產生骨髓,骨髓滋生肝臟。它在天上顯現為寒氣,在地面呈現為水,在身體內表現為骨,在氣候中表現為堅硬,在臟腑中表現為腎臟。

《陰陽應象大論》中記載了這些觀點。在氣候中表現為堅硬,是因為受到冬氣的影響,萬物堅固凝結。

性質和作用

它的性質為凜冽,它的特質為寒冷,它的作用為操持。

操持,原本缺漏,現今補充。

凜冽,嚴厲的意思。冬天的氣候嚴厲而寒冷,所以它的性質為凜冽。它的性質為凜冽,那麼它的特質就為寒冷。性質凜冽、特質寒冷,那麼它的作用就是操持。操持,指堅貞固守。

顏色、變化和蟲類

它的顏色為黑色,它的變化為肅殺,它的蟲類為鱗介之類。

玄天之氣,是顏色的黑色。它的變化為肅殺,萬物收藏。它的蟲類為鱗介之類,是水中的生物。

政令、變化和災禍

冬天的氣候安定,所以它的政令為靜止。嚴寒堅固,所以它的號令嚴格堅貞。凝冽,是寒冷的極致。冰雹,是水的堅硬形態。當變化凝結時,就會出現冰雹。

味道、志向和養生

它的味道為鹹味,它的志向為恐懼,恐懼傷及腎臟,思慮能剋制恐懼;寒氣傷及血液,乾燥能剋制寒氣;鹹味傷及血液,甘味能剋制鹹味。

潤下作咸,故其味為咸。腎志善恐,故其志為恐,而恐則傷腎。思者,脾之情,土勝其水,故思勝恐。寒水傷陰血,而土燥則勝寒。鹹味傷陰血,而甘味則勝咸,皆土能勝水之意。

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

更,平聲。

白話文:

腎臟具有排泄功能,其味道為鹹味。腎臟喜靜怕驚恐,所以其情志為恐懼,但恐懼會損傷腎臟。思考是脾臟的情志,土行勝於水行,所以思考能勝過恐懼。寒性水行會損傷陰血,而乾燥的土行能勝過寒水。鹹味會損傷陰血,而甘味能勝過鹹味,這都是土行能勝過水行之意。

五種氣的運行有其固定的規律,各有其先後順序。如果不在它應有的位置上,就會成為邪氣,反之則成為正氣。

總結上文而言五方之氣,更立四時,春風夏熱秋燥冬寒,各有所先。非其主位而有是氣,則為邪。當其主位而有是氣,則為正也。

白話文:

總結上述內容,五方的能量會隨著四時而改變,春天有風、夏天有熱、秋天有燥、冬天有寒,各有其主導時期。如果在非主導時期出現了這種能量,就叫做邪氣。如果在主導時期出現了這種能量,就叫做正氣。

帝曰:病之生變何如?

非其位則邪,故問病之生變何如?

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

四時之氣,皆能為病。氣相得而病,則病之生變也微,氣不相得而病,則病之生變也甚。

帝曰:主歲何如?

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則四時之氣皆能為病,故問主歲之太過不及何如。

岐伯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白話文:

皇帝問道:疾病的變化如何?岐伯回答:氣相合則病輕,氣不相合則病重。四時之氣都能導致疾病,氣相合而生疾,則疾病變化輕微;氣不相合而生疾,則疾病變化嚴重。皇帝又問:主歲之氣如何?岐伯回答:氣有餘則會壓制自己所勝之氣,而欺侮自己所不勝之氣;氣不足則自己所不勝之氣會欺侮並乘其虛,自己所勝之氣則輕而被欺侮。

五氣更立,主時之氣也。五運在中,主歲之氣也。如甲己土運主歲,土氣有餘,則制己所勝之水氣,而侮所不勝之木氣。土氣不及,則己所不勝之木氣侮而乘之,己所勝之水氣亦輕而侮之。有餘不及,皆為病也,五氣皆然。

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

白話文:

五種氣體的增減變化,主宰著時令的氣候特徵。五種運氣的運行,主宰著歲序的氣候特徵。

例如甲己土運主宰歲序,土氣旺盛,就會抑制它所剋制的屬水氣,而無法剋制屬木氣。土氣衰弱,則它所剋制的屬木氣就會興盛而侵犯土氣,它所勝制的屬水氣也會乘虛而入。不管是氣態過剩還是不足,都會導致疾病,對五種氣體的影響都是如此。

過度輕慢會招致邪氣入侵,過度輕慢而招致邪氣入侵,是因為太少敬畏。

歲氣貴得其平,不可有餘,不可不及。始則乘而侮之,繼則侮反受邪。如歲土有餘,制其水氣,土虛本位,至長夏土氣主時,不能自旺,水之子木反制其土,是侮反受邪。申言侮而受邪,其始不安其位,寡於畏忌之所致也,五氣皆然。

帝曰:善。

氣有餘而乘侮,則侮反受邪。若氣不足而受侮,則鬱久當復。帝故善之。

白話文:

一年之中氣候平衡很重要,不能過剩或不足。一開始太過強盛,後來就會衰弱而受到邪氣侵害。例如,如果夏季水氣不足,就會被土氣剋制,而如果夏季土氣本身虛弱,在土氣為主的季節中,就不能自己旺盛,水之子的木氣反而會剋制土氣,這就是「侮反受邪」。更進一步來說,「侮反受邪」的起因在於氣候一開始就不安穩,缺乏敬畏,導致其他氣候有機可乘。所有五種氣候都是如此。

黃帝說:好。

氣息過剩而侵入他人,那麼入侵的反受邪氣侵害。如果氣息不足而遭到侵犯,那麼鬱結長久後會復發。所以黃帝對此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