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五 (15)
卷之五 (15)
1. 標本病傳論第六十七篇
標本,陰陽先後之氣也。先病為本,後病為標。人身正氣調和,外感風熱濕火燥寒之氣,謂之客氣,則以外感客氣為本,三陽三陰正氣為標。若正氣先病,因病而生風熱濕火燥寒之氣,謂之同氣,則以三陽三陰正氣為本,所生同氣為標。故治有從本者,有從標者,有先治其本而後治其標者,有先治其標而後治其本者,間者並行,甚者獨行,此標本之大法也。病傳者,心病傳肺,肺病傳肝,肝傳脾,脾傳腎,相剋而傳,皆有死期。
白話文:
標本,指的是陰陽先後出現的病氣。先出現的病氣稱為「本」,後出現的病氣稱為「標」。
當人體正氣協調時,從外部感受風熱濕火燥寒等病氣,稱為「客氣」,則以外部感染的客氣為「本」,三陽三陰正氣為「標」。
如果正氣先受損,因為疾病而產生風熱濕火燥寒等病氣,稱為「同氣」,則以三陽三陰正氣為「本」,產生的同氣為「標」。
因此,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從本著手,從標著手,先治本再治標,先治標再治本,同時進行標本治療,或只針對一方治療。這是標本論治的總原則。
疾病傳變的規律是:心病傳肺,肺病傳肝,肝病傳脾,脾病傳腎,按相剋的順序傳變,都有死亡的可能。
若間一臟,則相生而傳,病當自止,不止,而至三四臟者,乃可刺,此病傳之大法也。《靈樞》有《病本》篇論標本,《病傳》論論病傳,分而為二,此則合為一也。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
白話文:
如果一種臟器發生疾病,那麼它就會傳染到相生的臟器,等病傳達到所有相生的臟器時,疾病就會自然停止。如果疾病沒有停止,而是傳到了三、四個臟器,那麼就需要進行針灸治療。這是疾病傳變的大法則。《靈樞》中有《病本》篇,討論疾病的根本原因,《病傳》篇討論疾病的傳變,將疾病的根本原因和傳變分為兩者。而這段話則將兩者合二為一。
黃帝問道:「病症有標本之分,針刺方法有逆從之別,該如何區別呢?」
帝承上篇四時刺逆從之意,謂欲知刺之逆從,必知病之標本,不知病之標本,猶未知刺之逆從,故問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
岐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
白話文:
黃帝根據上一篇所述的四季針刺逆從之意,認為想要知道針刺是逆從,必須知道疾病的標本,不知道疾病的標本,就像不知道針刺的逆從,因此詢問病情有標本,針刺有逆從是怎樣的道理?
岐伯回答:凡是針刺的方法,一定要辨別陰陽,前後相應,順應逆用得當運用,標本互移。
別,音逼。應,平聲。刺得其宜,標本始得,故凡刺之方,必別四時六氣之陰陽,在表在裡,淺刺深刺,前後相應,何者為逆,何者為從,逆從得施,則因標治本,因本治標,而標本可以相移,是刺得其宜。而標本始得也。
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
白話文:
「別」發音為「必」,「應」發音平聲。針刺得當,才能補標固本。因此針刺的方法,一定要區分四時六氣的陰陽,判斷病邪在表或在裡,針刺的深度和頻率,前後相應。什麼是逆,什麼是從,逆從之間施用得當,就能標本兼治,標本可以互相轉化。這纔是針刺得當,才能標本俱治的道理。
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
因此說:如果症狀表現在身體外,就要從外治入手;如果症狀根源於身體內,就要從內治下手。
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白話文:
如果只在表面尋求解決方法,就只能治標;如果從根本上尋求解決方法,就是治本。因此,有通過治標而治好的情況,也有通過治本而治好的情況,還有通過逆向治療而治好的情況,以及通過順向治療而治好的情況。所以,知道逆向和順向的治療方法,在正確的治療中沒有分別。瞭解標本關係的人,治療百發百中,不知道標本關係的人,就是胡亂治療。
當,去聲。《至真要大論》曰: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此病生於標,取標而得也。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此病生於本,取本而得也。二者乃從取之法也。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二者乃逆取之法也。
白話文:
讀音:當,去聲。
《至真要大論》中說:各種疾病的產生,有起源於根本的,有起源於表面的,有從根本而得,有從表面而得,有從逆方向治癒的,有從順方向治癒的。
因此說,有的疾病發生在表面,就從表面入手治療,這種病就是起源於表面,從表面治癒的。有的疾病發生在根本,就從根本入手治療,這種病就是起源於根本,從根本治癒的。這兩種情況都是從順方向治療的。
還有的疾病發生在根本,但從表面入手治療,有的疾病發生在表面,但從根本入手治療,這兩種情況都是從逆方向治療的。
故申明治有取標而得者,即在標而求之於標也。有取本而得者,即在本而求之於本也。有逆取而得者,即在本求標在標求本也。有從取而得者,即在標求標,在本求本也。故知逆取與從取之法,則正行而無可問。正行無問,可以萬舉萬當,無有妄行,故又曰: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白話文:
所以申明治病取標而得,就是從標病中尋求根源。取本而得,就是從根本中尋求標病。逆取而得,就是從根本中求取標病,從標病中求取根本。從取而得,就是既從標病中求取標病,也從根本中求取根本。因此明白逆取和從取的方法,就能正當行醫,不會有疑問。正當行醫,可以事事成功,沒有錯誤。所以又說:瞭解標本關係的,處理任何事情都能成功;不瞭解標本關係的,就是胡亂行事。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弗及,治反為逆,治得為從。
白話文:
中醫的基本理論是「陰陽平衡」,這是一個從局部到整體、從一到多的原理。透過瞭解一個疾病,可以推知其他疾病的病害;從少數的症狀,可以推論出眾多的病情;從淺顯的表象,可以體會到深層的道理。
深入淺出地觀察事物,可以從近處推知遠方;從表面的症狀判斷疾病的根本原因,這是中醫治病的關鍵。如果錯誤地將表象當成根本,將根本治成表象,就是逆道而行;反之,如果正確地將根本當成根本,將表象治成表象,就是順應自然法則。
易,去聲。此復舉陰陽逆從標本,至大深遠,而治之宜審也。上文論陰陽逆從標本,故曰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至大,言一標本逆從,而知百病之害,夫小而大者,乃少而能多,淺而能博,故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也,淺而博,是以淺而知深,少而多,是察近而知遠,故言標與本,言易而知之弗及,不知標本,治之相反,則為逆,識其標本,治之得宜始為從,此陰陽標本逆從,而為治之宜審也。
白話文:
言,標與從言其道,言易知而難窮 其弗窮,故欲知標而弗能 其弗窮,不知標本, 治之弗易,治之簡易,而識不易。標,易知之謂;本,難知之謂。夫易知而難窮 其弗窮,易知之而難窮其標, 深而卻能淺, 難窮知之而弗易窮其本,夫標,易識之謂;本,深識之謂。知之易識而難深識,故夫易識而難深識。夫易識而不易深識,故夫易識而難深識。易識而難深識,故夫易識而難深識。若易識而易深識,則易識而易深識。復易識而易深識,則易識而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夫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者,深識易。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易識易深識者,深識易。深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深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易識易者,易識
先病而後逆之,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白話文:
先發病再感冒,治療根本原因;先感冒再發病,治療根本原因;先著涼再發病,治療根本原因;先發病再著涼,治療根本原因;先發燒再發病,治療根本原因。
此下論標本先後之治,與《靈樞·病本》論辭意相同,凡病皆當治本,惟中滿而大小不利當治其標,更當察其間甚,為並行獨行之治也。先病而後逆者,先病為本,後逆為標,當治其先病之本。先逆而後病者,先逆為本,後病為標,當治其先逆之本。先寒而後生病者,先寒為本,後病為標,當治其先寒之本。
白話文:
以下討論治療疾病時先處理根本原因還是症狀的先後順序,與《靈樞經·病本》中所說的理論觀點一致。所有的疾病都應該以治療根本原因為目標,但是當患者出現腸胃脹滿而大小便不通時,需要先處理症狀,然後再觀察病情發展的嚴重程度,決定是否同時治療根本原因或只處理症狀。
如果疾病先發生再出現逆證,則先發生的疾病是根本原因,後出現的逆證是症狀,應先治療根本原因。如果先出現逆證再發生疾病,則先出現的逆證是根本原因,後發生的疾病是症狀,應先治療根本原因。如果先出現寒證再發生疾病,則先出現的寒證是根本原因,後發生的疾病是症狀,應先治療根本原因。
先病而後生寒者,先病為本,後寒為標,當治其先病之本。先熱而後生病者,先熱為本,後病為標,當治其先熱之本。凡此皆治本之法也。
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
白話文:
如果先有疾病,後產生寒冷症狀,那麼先前的疾病是根本,後來的寒冷症狀是表面現象,我們應優先治療根本的疾病。
如果先發燒,後產生疾病,那麼先前的發燒是根本,後來的疾病是表面現象,我們應優先治療根本的發燒。
凡是上述情況,都是治療根本的辦法。
先有熱證,繼而出現中滿症狀,應治療其表證。
《病本》篇無此句。此承上文而言,先熱後生中滿,則不治先熱之本,而治中滿之標。中滿,則上下不交,人以中土為本。故治其標。
白話文:
在《病本》篇中找不到這句話。這句話是緊接著上面內容說的。如果先有了熱證,然後又生了中滿證,就不應該先治療熱證這個根本,而應該治療中滿證這個標證。中滿證會導致上下不交接,而人體以中焦為根本。所以要治療它的標證。
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
白話文:
如果先發病,之後才腹瀉,應治療引起的根本病因。如果先腹瀉,之後再出現其他疾病,應治療根本病因並適當調理,再治療其他疾病。如果先發病,之後出現中焦滿悶脹痛,應治療表面的徵兆。如果先出現中焦滿悶脹痛,之後出現心煩,應治療根本病因。
先病而後泄者,治其先病之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先泄之本,先泄則中土先虛,既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所以重其中土也。先病而後生中滿者,則治中滿之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則治中滿之本,雖有標本,中滿當先治也。
人有客氣,有同氣。
白話文:
如果先有其他疾病,後來才腹瀉,應該先治療最初的疾病。如果先腹瀉,後來才產生其他疾病,應該先治療腹瀉。腹瀉後,脾胃會先虛弱,在治療腹瀉的同時,也需要補養脾胃,然後再治療其他疾病,以重視脾胃健康為主。如果先有其他疾病,後來纔出現腹脹,應該治療腹脹的症狀。如果先腹脹,後來才心煩意亂,應該治療腹脹的根本原因。雖然有主次之分,但腹脹應該優先治療。
人體有外來的氣,也有與生俱來的氣。
承上文而言,所謂先病先逆先寒先熱先泄先中滿者,人有客氣,有同氣也。客氣者,風熱濕火燥寒之氣,侵入人身而為病也。同氣者,人身厥陰之氣同於風,少陰之氣同於熱,太陰之氣同於濕,少陽之氣同於火,陽明之氣同於燥,太陽之氣同於寒。病三陰三陽之正氣,固有風熱濕火燥寒之同氣而為病也。
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
白話文:
承接上文,所謂「先病先逆先寒先熱先泄先中滿」,是因為人體既有外來的病氣,也有與自身氣息相同的病氣。
外來的病氣,包括風、熱、濕、火、燥、寒等,它們侵入人體後會導致疾病。
與自身氣息相同的病氣,則是指人體厥陰之氣與風相通,少陰之氣與熱相通,太陰之氣與濕相通,少陽之氣與火相通,陽明之氣與燥相通,太陽之氣與寒相通。如果病邪侵犯了三陰三陽的正氣,就會產生與三陰三陽正氣所同類的風、熱、濕、火、燥、寒等病症。
小病要治其症狀,大病要治其根本。
上文中滿治標,更當審其小大二便,所以補上文未盡之意。後生中滿,而治後病之標者,以中滿,則小大二便不利,故治其後病之標。若中滿而小大利,亦當先治其本。所以申明中滿治標,而補其未盡之意也。
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白話文:
上面文中只講治標,還應該仔細審察患者大小二便的情況,所以要補充上面沒有說完的意思。如果病人已經腹滿,而要治療後面出現的病症的標證,由於腹滿,大小二便就不通暢,所以要治療後面病症的標證。如果腹滿但大小便通暢,也應該先治療根本原因。所以要進一步說明腹滿治標,並且補充上面沒有說完的意思。
疾病發作而有餘者,應該先治本,後治標;疾病發作而不足者,應該先治標,後治本。
有餘者,邪氣有餘。不足者,正氣不足。病發而邪氣有餘,則本而標之,申明本而標之者,先治其邪氣之本,後治其正氣之標,此治有餘之法也。病發而正氣不足,則標而本之,申明標而本之者,先治其正氣之標,後治其邪氣之本,此治不足之法也。《天元紀大論》云: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火氣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
白話文:
**有餘者:**邪氣太強。
不足者: 正氣太弱。
病發而邪氣有餘,則本而標之: 先治療邪氣的根源,再治療正氣的表徵。
標而本之: 先治療正氣的表徵,再治療邪氣的根源。
《天元紀大論》:
- 少陰之上,熱氣主之。
- 太陰之上,濕氣主之。
- 少陽之上,火氣主之。
- 陽明之上,燥氣主之。
- 太陽之上,寒氣主之。
這些就是所謂的「本」。
是以風熱濕火燥寒淫氣為本,人身三陽三陰正氣為標。
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白話文:
謹慎觀察病情的輕重緩急,用思想來加以調理。輕重並行,重者單獨發作,先有小痛小恙再發展成疾病的,就要治療其根本原因。
間,去聲,下同,間,相兼也。甚,獨盛也。治本治標,其中復有間甚,故當謹察間甚,以意調之,如邪正之有餘不足,疊勝而相間者,則並行其治。並行者,補瀉兼施,寒熱互用也。如但邪氣有餘,但正氣不足,而偏甚者,則獨行其治。獨行者,專補專瀉專寒專熱也。若先小大二便不利,後生標本之病者,無論間甚,但治其本,以行其便,是察間甚之中,而小大不利,當先治也。此一節,論標本先後治法之不同。
白話文:
「間」字發去聲,以下皆同,「間」有相合兼顧的意思。「甚」字表示獨特突出。治療根本和標本,其中又有相合和突出的情況,所以應仔細觀察相合和突出的部分,並用意念調節治療。例如邪氣和正氣有餘和不足,交替佔優勢,則需要同時治療。同時治療是指同時進行補瀉,同時使用寒熱藥物。如果只有邪氣有餘,或者只有正氣不足,而且特別突出,則需要單獨進行治療。單獨治療是指專門補益、瀉下、寒性或熱性治療。如果先出現大小便不通,然後產生標本之病,無論是相合還是突出,都應該先治療根本,讓大小便通暢。這是在觀察相合和突出時,把大小便不通放在優先治療地位。這一節討論標本治療先後順序的不同方法。
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白話文:
傳染病的徵狀:心臟病會先出現心痛,一天後出現咳嗽,三天後脅肋疼痛,五天後閉塞不通,身體疼痛沉重,三天不癒便會死亡。症狀多在冬天的半夜或夏天的中午發作。
此下皆論病傳。其傳也,相剋而傳,故病皆死,與《靈樞·病傳》論大旨相同,辭稍異也。《病傳》論云:病先發於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是病先發於心也,一日而咳,一日始傳之肺也,三日脅支痛,又三日而傳之肝也,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又五日而傳之脾也,心肺肝脾相傳,則火刑金,金刑木、木刑土。又三日而病不已,則死,冬夜半,水刑火也,夏日中,亢極自焚也。
白話文:
以下是關於疾病傳播的討論。疾病的傳播是相剋而傳播,所以所有疾病都會致死,這與《靈樞·病傳》中的主要觀點相同,只是用詞略有不同。《病傳》中說:疾病首先發生在心臟,一天後傳播到肺部,三天後傳播到肝臟,五天後傳播到脾臟,三天後如果不痊癒就會死亡。冬天的半夜,夏天的中午,疾病傳播的過程是這樣的:心臟疾病首先引起心痛,這是疾病首先發生在心臟的徵兆。一天後開始咳嗽,這時疾病才傳播到肺部。三天後肋骨疼痛,又三天後傳播到肝臟。五天後身體閉塞不通,身體疼痛沉重,又五天後傳播到脾臟。心、肺、肝、脾相傳,則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再過三天疾病如果還沒有痊癒,人就會死亡。冬天的半夜,水克火。夏天的中午,陽氣亢盛,自焚。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言冬可以該秋,言夏可以該春。
肺病喘咳,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白話文:
日月交替運轉,寒冬酷暑交替。如今身患肺病,咳嗽不止,三天後脅部脹痛,第一天時身體沉重疼痛,五天後腹脹,十天後仍未好轉,將會死亡,冬天開始發病,夏天病情會加重。
《病傳》論云:病先發於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肺病喘咳,病先發於肺也。三日而脅支滿痛,三日始傳之肝也。一日身重體痛,又一日而傳之脾也。五日而脹,又五日而傳之胃也。肺肝脾胃相傳,則金刑木,木刑土,又十日而病不已,則死,冬日入,氣不內歸也,夏日出,氣不外達也。
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痠,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白話文:
《病傳》中所說:疾病最初發生在肺部,三天後傳播到肝臟,一天後傳播到脾臟,五天後傳播到胃部,超過十天仍然無法康復就會死去。在冬天,疾病會內侵,而在夏天,疾病會外達。
肺部疾病會引起喘咳,疾病最初發生在肺部。三天後,兩側肋骨以下部位疼痛,表明疾病開始傳播到肝臟。一天後,全身沉重、疼痛,表明疾病又傳播到脾臟。五天後,出現腹部脹滿,表明疾病又傳播到胃部。肺、肝、脾、胃之間相互傳播,就會導致金剋木、木剋土的情況。如果超過十天疾病仍然無法康復,就會導致死亡。在冬天,疾病會內侵,因為寒氣阻滯了氣機的內歸;在夏天,疾病會外達,因為暑氣阻滯了氣機的外達。
肝病:頭暈目眩,兩脅脹滿,三天後全身沉重疼痛,五天後腹脹,三天後腰背、小腹疼痛、小腿痠痛,三天不癒則死亡,冬天發作,夏天早上進食。
病傳論云,病先發於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腎,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肝病頭目眩脅支滿,病先發於肝也。三日體重身痛,三日始傳之脾也。五日而脹,又五日而傳之胃也。三日腰脊少腹痛脛痠,又三日而傳之腎也。肝脾胃腎相傳,則木刑土,土刑水。
白話文:
〈病傳論〉中說,疾病先發於肝臟,三天後傳到膽,五天後傳到胃,再三天還不痊癒就會死亡。冬天發病時,要早早進食。肝臟有病時,會出現頭目昏花、四肢脹滿等症狀,這說明疾病先發於肝臟。三天後,身重疼痛,這是疾病開始傳到膽的症狀。五天後,又傳到胃。三天後,腰部疼痛、小腹疼痛、精神萎靡,這是疾病又傳到脾的症狀。肝臟的病傳到胃,胃的病再傳到脾,這時木克土,土克水,疾病就會加重。
又三日而病不已,則死,冬日入,申酉屬金,金剋木也。夏早食,寅卯屬木,不能生旺也。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白話文:
脾臟有病,身體疼痛沉重。一天後腹脹,兩天後小腹、腰背疼痛,小腿痠痛。三天後背部、臀部肌肉疼痛,小便不通暢。十天後仍未好轉,就會死亡。冬季就寢早,夏季飲食晚。
註解:
- 申酉:下午3點到7點
- 寅卯:早上3點到7點
- 金剋木:金屬剋制木頭
- 冬人定:冬季早睡
- 夏晏食:夏季晚吃
病傳論云:病先發於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脾病身痛體重,病先發於脾也。一日而脹,一日始傳之胃也。二日少腹腰脊痛脛痠,又二日而傳之腎也。三日皆𦛗筋痛,小便閉,又三日而傳之膀胱也。脾胃腎膀胱相傳,則土刑其水,臟腑皆病。
白話文:
《病傳論》中說:疾病最早會發作在脾臟,一天後傳至胃,再過一天傳至腎臟,又過三天傳至腰膀胱,再過十天,若病情仍未好轉就會死亡。冬季疾病發展較緩慢,夏季進食較晚的人疾病發展較快。脾臟疾病會導致身體疼痛、身體沉重,這是因為疾病最早發作在脾臟。一天後腹部脹氣,這是疾病開始傳至胃的徵兆。兩天後小腹部、腰部、脊椎疼痛,小腿痠痛,這是疾病又傳至腎臟。三天後全身筋脈疼痛,小便不通,這是疾病又傳至膀胱。脾、胃、腎、膀胱相互傳遞,導致水土剋制,導致臟腑全部發病。
又十日而病不已,則死,冬之人定在戌,夏之晏食亦在戌,皆土不生旺而死也。
腎病少腹腰脊痛,䯒痠,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白話文:
若患有腎病,出現下腹部、腰部、脊椎疼痛、酸脹感,三天後背部劇烈抽痛,小便困難,三天後腹部脹痛,三天後兩側肋骨疼痛,持續三天以上不消退,則會死亡。發病時間在冬季為清晨,在夏季為傍晚。
《病傳》論云:病先發於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腸,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腎病少腹腰脊痛䯒痠,病先發於腎也。三日皆𦛗筋痛,小便閉,三日始傳之膀胱也。三日腹脹,又三日傳之胃,而不傳之心也。《病傳》論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腸,乃傳其所勝,水剋火也。
白話文:
《病傳》說:疾病一開始發生在腎臟,三天後傳到背部膀胱,三天後傳到心臟,三天後傳到小腸,如果這時還不治癒就會死亡。冬季發病在早上,夏季發病在傍晚。腎病會導致小腹、腰脊疼痛酸楚,說明疾病一開始發生在腎臟。三天後,大小便筋絡也會疼痛,小便不通暢,說明疾病已經傳到了膀胱。三天後腹部會脹大,再過三天會傳到胃裡,但不會傳到心臟。《病傳》中說三日後會傳到心,再三日後傳到小腸,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相剋關係,水能剋火。
此下三段,皆不傳心與小腸,而傳脾與胃,乃傳所不勝,土剋水也。我剋剋我,皆為逆傳,其義一也。三日兩脅支痛,又三日而傳之肝也。腎膀胱胃肝相傳,則水受土刑,土受木刑。又三日而病不已,則死。冬大晨,冬之大晨在辰。夏晏晡,夏之晏晡在戌,晡與餔同,皆土製其水而死也。
白話文:
下面的三段經文,都不傳心和小腸,而是轉傳脾胃,這是因為傳給了它們無法勝任的,土剋制水。我剋制我,都是逆傳,其意思是一樣的。
三天後兩脅疼痛,再三天後轉傳給肝臟。腎、膀胱、胃、肝相互傳遞,導致水被土刑剋,土被木刑剋。再三天病情不退,將會死亡。
冬天的早晨,冬至的早晨在辰時。夏天的傍晚,夏至的傍晚在戌時,傍晚和正午一樣,都是土剋制其水而死亡的意思。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䯒痠,三日背𦛗筋病,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白話文:
胃病脹滿,五日後腹腰背疼痛痠痛,三日後背部肌肉筋骨疼痛,小便不通閉塞,五日後身體沉重,六日後病情未見好轉,死亡,冬夜半夜後發病,夏天日中後發病。
《病傳》論胃病在脾病下,膀胱在腎病下,乃臟腑相連。此則先臟後腑,故胃與膀胱,總列於後也。病傳論云:病先發於胃,五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昳,䖳也。胃病脹滿,病先發於胃也。五日少腹腰脊痛䯒痠,五日傳之腎也。
白話文:
《病傳》論中提到,胃病的根源在於脾臟疾病,膀胱疾病的根源在於腎臟疾病,這是由於臟腑之間相互聯繫的緣故。也就是說,先有臟器生病,後有腑臟生病,因此胃和膀胱總是被排在後面。
《病傳論》中說:疾病首先發生在胃,五天後傳到腎臟,三天後傳到腰背膀胱,五天後上傳到心臟,如果超過兩天不治療,就會死亡,在冬天的半夜或夏天的午後發作。
胃病表現為腹脹腹脹,疾病最初發生在胃部。五天後,小腹、腰部、背部感到痠痛,這是傳到腎臟的表現。
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閉,又三日而傳之膀胱也。五日身體重,又五日傳之脾,而不傳之心也。胃腎膀胱與脾相傳,皆土刑其水。又六日而病不已,則死,冬夜半後,其時在醜。夏日映,其時在未。皆土不生旺而死也。病傳論二日死,此則六日死,蓋偶一為二,偶三為六,其理一也。
白話文:
連續三天背部筋脈疼痛、小便不通,再過三天就會傳到膀胱。五天後全身沉重,再過五天傳到脾臟,但不會傳到心臟。胃、腎、膀胱、脾臟相互傳遞,都是因為土屬的臟腑剋制了水屬的臟腑。再過六天,病情還沒有好轉,就會死亡。在冬天的後半夜,也就是凌晨一點到三點之間發病。在夏天的傍晚,也就是下午五點到七點之間發病。都是因為土屬的臟腑虛弱不旺而導致的死亡。病情傳遞的論述中說會在兩天後死亡,而這裡說是六天後會死亡,這是因為偶數乘以一得偶數,偶數乘以三得偶數,其道理是一樣的。
病傳論夜半死,此則夜半後死,夫夜半之子,一陽初生,陽氣不生,雖夜半不死,而夜半後亦死,理亦一也。
膀胱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䯒痠,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
白話文:
膀胱小便不通暢,伍天后下腹脹滿,腰部脊椎疼痛,四肢痠軟無力。一天腹脹,一天全身疼痛,兩天後未好轉,死亡。冬天在雞鳴時死亡,夏天在下午時死亡。
(此段古文說明的病理為夜間惡化,死亡時間在夜間,原因是陽氣不生,因此不論死於夜間還是夜間後,道理都是一樣的。)
《病傳》論云:病先發於膀胱,五日而之腎,一日而之小腸,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膀胱病小便閉,病先發於膀胱也。五日少腹脹腰脊痛䯒痠,五日始傳之腎也。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又一日傳胃,又一日傳脾,而不傳小腸與心也。膀胱與腎、胃與脾相傳,則腑臟皆病,水病土刑。
白話文:
《病傳》中說:疾病先從膀胱開始,五天後傳到腎臟,一天後傳到小腸,一天後傳到心臟,再過兩天不治就會死亡,發病時間在冬天為雞鳴時分,夏天為下午申時。膀胱病會導致小便不通,因此疾病最初發作在膀胱。
五天後,小腹脹痛,腰背疼痛酸楚,這是疾病傳到腎臟的徵兆。再過一天,腹脹,身體疼痛,再過一天,傳到胃,再過一天,傳到脾,但不會傳到小腸和心臟。膀胱與腎臟、胃與脾臟之間會相互傳導,導致臟腑都生病,水氣病變會剋制土氣。
又二日而病不已,則死,冬之雞鳴在醜,膀胱腎病,土剋水也。夏之下晡在申,脾胃皆病,土不生金也。
諸病以次是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間一臟止,及至三四臟者,乃可刺也。
白話文:
疾病以次序相傳,若出現這種情況,皆有死亡之兆,不可針灸治療。如果疾病集中於一個臟器,或波及三四個臟器,纔可針灸。
連續兩日病情不見好轉,則會死亡。冬天雞鳴時分在醜時,膀胱腎臟有病,因為土克水。夏天傍晚時分在申時,脾胃皆有病,因為土不生金。
《玉機真臟論》云:五臟相通,移皆有次。次者,木火土金水相生而傳。故諸病以次,是相傳之正。如是者,謂如上文之相剋而傳。則皆有死期,雖治無功,故不可刺。若間一臟相傳,其病當止。
白話文:
《玉機真臟論》說:五臟相通,病邪傳變都有順序。這個順序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相傳。因此,各種疾病按照這個順序傳變,是傳變的正道。如果這樣傳變,就像上面所說的相剋傳變一樣,那麼患者都會有死亡期限,即使治療也無效,所以不能針刺。如果間隔一個臟腑傳變,那麼疾病應該就會停止。
如肺欲傳肝而腎間之,則金生水,水生木;腎欲傳心而肝間之,則水生木,木生火;肝欲傳脾而心間之,則木生火,火生土;心欲傳肺而脾間之,則火生土,土生金;脾欲傳腎而肺間之,則土生金,金生水。是以其病當止。若不止,及至三四臟者,是以次相傳,乃可刺也。此一節論病傳相剋之死期,必相生而傳,始可刺治也。
白話文:
如果肺部病邪想要傳染給肝臟,而腎臟在中間阻隔,那麼金氣就會生出水氣,水氣又會生出木氣;如果腎臟病邪想要傳染給心臟,而肝臟在中間阻隔,那麼水氣就會生出木氣,木氣又會生出火氣;如果肝臟病邪想要傳染給脾臟,而心臟在中間阻隔,那麼木氣就會生出火氣,火氣又會生出土氣;如果心臟病邪想要傳染給肺部,而脾臟在中間阻隔,那麼火氣就會生出土氣,土氣又會生出金氣;如果脾臟病邪想要傳染給腎臟,而肺部在中間阻隔,那麼土氣就會生出金氣,金氣又會生出水氣。這樣一來,病邪就會停止傳播。但如果病邪不停止,蔓延到三四個臟腑,就按照順序互相傳播,這時纔可以進行針灸治療。這一段討論了病邪傳播相剋致命的期限,必須按照相生相傳的順序,才能進行針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