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五 (12)
卷之五 (12)
1. 四時刺逆從論第六十四篇
四時刺逆從者,春刺經脈,夏刺孫絡,長夏刺肌肉,秋刺皮膚,冬刺骨髓,四時各有所刺,刺之從也。刺不知四時之經,正氣內亂,中傷五臟,死之有期,刺之逆也。四時合五行,六氣亦合五行,故論四時刺逆從,先論六氣有餘不足滑澀之病也。
厥陰有餘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滑則病狐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
白話文:
在中醫針灸治療中,根據四時(春、夏、長夏、秋、冬)的不同,針刺的部位也有所不同,這是遵循自然規律的治療方式:
- 春季應刺激經脈,
- 夏季應刺激孫絡(經脈的分支),
- 長夏(盛夏後期)應刺激肌肉,
- 秋季應刺激皮膚,
- 冬季應刺激骨髓。
這種根據季節選擇刺激部位的方法稱為“刺之從”。若在針灸時不遵守這些季節規則,不知道如何根據四季來調整刺激的經脈或部位,則可能導致正氣(身體的健康氣力)內部混亂,嚴重時甚至傷及五臟(心、肝、脾、肺、腎),導致生命危險,這種情況稱為“刺之逆”。
在討論四時針刺的正確與否之前,首先需要理解六氣(風、寒、暑、濕、燥、火)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相互關系,以及它們在引起疾病時的表現,如氣滑、氣澀等。这是因为四季的气候变化与六气直接相关,而五行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来理解和应用这些变化。
厥陰經氣過剩時會導致陰痹,不足時會產生熱痹;滑利時會發作狐疝,風濕鬱滯時會導致小腹積氣。
四時合五行,六氣亦合五行,故岐伯論四時之刺,先論六氣之有餘不足也。厥陰,木也。木,四時之春也。厥陰有餘,則陽氣不足,故病陰痹:厥陰不足,則陽氣有餘,故病生熱痹。痹,閉也,不和也。氣病為疝,血病為積。滑主氣盛,澀主少血,故厥陰脈滑,則病狐疝。又曰風者,氣動風生,風主氣也,下文肺風脾風心風腎風肝風,皆氣動風生之義。
厥陰脈澀,則病少腹當有積氣。
少陰有餘病皮痹隱軫,不足痛肺痹;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積溲血。
白話文:
一年四季對應五行的五行,六氣也對應五行,所以《黃帝內經》中討論四季的針灸治療,先討論六氣的盛衰。
厥陰經屬木,木對應春天的季節。厥陰經氣盛,則陽氣不足,所以會得陰痹症:厥陰經氣虛,則陽氣過盛,所以會得發熱的痹症。「痹」指閉塞不通,不協調。
氣病則為疝氣,血病則為積聚。脈象滑利主氣血旺盛,澀滯主少血,所以厥陰脈滑利,則會得狐疝。
此外,「風」指的是氣運動而產生風,風主氣,下文提到的肺風、脾風、心風、腎風、肝風,都是氣運動而產生風的道理。
厥陰脈澀,則小腹中有積氣的疾病。
少陰經脈氣血過盛,則會出現皮膚麻木、隱隱作痛的痹症,不足則會出現肺痹的刺痛;脈搏滑利則會出現肺風疝氣,脈搏澀滯則會有積尿和血尿的疾病。
軫,𤺋同。少陰,火也。火,四時之夏也。少陰有餘,則火氣外炎,故病皮痹隱軫;少陰不足,則火氣內虛,故病肺痹。氣病為疝,故少陰脈滑則病肺風疝;血病為積,故少陰脈澀則病積、溲血。
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則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滿。
白話文:
軫和𤺋是同義字。少陰代表五行中的火元素,而火與四季中的夏季相應。當少陰之氣過盛時,火氣會向外發散,導致皮膚麻痹隱痛的症狀;當少陰之氣不足時,火氣會虛弱內斂,導致肺部麻痹。氣血的病變會導致疝氣,因此少陰脈流動順暢時容易出現肺風疝;血的病變會導致積聚,因此少陰脈流動不暢時容易出現積聚和血尿。
太陰經氣過剩,會導致身體麻痹和發冷;太陰經氣不足,則會導致脾臟麻痹;太陰經氣運行過於急促,會導致脾風疝痛;太陰經氣運行不暢,會導致積滯,導致心腹時常脹滿。
太陰,土也。土,四時之長夏也。太陰有餘,則土氣壅滯,故病肉痹寒中;太陰不足,則上氣不運,故病脾痹。氣病為疝,故太陰脈滑則病脾風疝;血病為積,故太陰脈澀則病積、心腹時滿。
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滑則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
白話文:
太陰屬土,土在五行中代表夏天。太陰之氣過多,就會導致土氣壅塞,出現肌肉麻痺、畏寒等症狀;太陰之氣不足,則上焦的氣機運行不暢,發生脾臟肌肉麻痺。太陰之氣的異常,若體現於氣方面,則表現為疝氣,所以太陰脈滑動時,會出現脾風疝;若體現於血方面,則表現為積聚,所以太陰脈澀滯時,會出現積聚,導致心腹部位時常脹滿。
陽氣過剩會導致痺脈(經絡阻塞)、身體時熱。陽氣不足會導致心臟痹痛。陽氣流動過快會導致心臟風疝(心臟絞痛)。陽氣流動過慢會導致積食,時常受驚嚇。
陽明,金也。金,時之秋也。陽明有餘,則氣燥而熱,故病脈痹、身時熱;陽明不足,則胃絡不通於心包,故病心痹。氣病為疝,故陽明脈滑則病心風疝;血病為積,故陽明脈澀則病積、時善驚。
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滑則病腎風疝,澀則病積、善時巔疾。
白話文:
陽明經屬金,金氣旺盛的季節是秋天。陽明經氣過盛,會導致氣血燥熱,從而出現脈搏痹阻、身體發熱的症狀;陽明經氣不足,則胃經絡脈不通暢,影響心包,因此會導致心氣痹阻。氣滯於體內會形成疝氣,所以當陽明經脈滑動時,容易出現心風疝痛;血瘀於體內會形成積聚,所以當陽明經脈澀滯時,容易出現積聚,而且容易受到驚嚇。
太陽經氣過盛,會導致骨頭痹痛、身體沉重;太陽經氣不足,會導致腎臟痹痛;氣運行流暢時,會導致腎風疝痛;氣運行不暢時,會導致久積成疾、有時會出現頭暈目眩。
太陽,水也。水,時之冬也。太陽有餘則水寒氣盛,故病骨痹、身重;太陽不足,則水氣虛竭,故病腎痹。氣病為疝,故太陽脈滑,則病腎風疝;血病為積,故太陽脈澀,則病積、善時巔疾。
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白話文:
太陽經屬於水行,水行與冬天相應。太陽經氣過盛,就會導致水寒之氣旺盛,因此會產生骨痹(骨頭疼痛)、身體沉重的疾病;太陽經氣不足,就會導致水氣虛弱,因此會產生腎痹(腎臟疼痛)的疾病。
氣在經脈中運行異常,就會導致疝氣,因此太陽經脈脈象滑利,就會產生腎風疝(腎虛導致的疝氣);血在經脈中運行異常,就會導致積聚,因此太陽經脈脈象澀滯,就會產生積聚、癲癇的疾病。
少陽陽氣過盛,會導致筋絡痺痛、脅肋脹滿;陽氣不足,會導致肝臟痺痛;陽氣過於流利,會引起肝經風濕和疝氣;陽氣鬱滯不通,會引起積聚,時常發生筋脈急痛和眼睛疼痛。
少陽,火也,亦時之春也。六氣之中有二火,所以合於五行也。少陽厥陰,相為表裡,少陽有餘,則肝木之氣亦有餘,故病筋痹脅滿;少陽不足,則肝木之氣亦不足,故病肝痹。氣病為疝,故少陽脈滑,則病肝風疝;血病為積,故少陽脈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白話文:
少陽之氣屬火,也對應時間上的春天。在六氣之中有兩種火,所以它與五行中的木氣相合。少陽與厥陰是表裏關係,少陽之氣過盛,則肝木之氣也過盛,因此會患上筋脈痹阻、脅肋脹滿的疾病;少陽之氣不足,則肝木之氣也不足,因此會患上肝臟痹痛的疾病。氣的病變會形成疝氣,所以少陽脈出現滑數,就會患上肝風疝氣;血的病變會形成積聚,所以少陽脈出現澀滯,就會患上積聚、時筋急痛、眼睛疼痛的疾病。
因此,春天的氣在經脈中,夏天的氣在孫絡中,長夏的氣在肌肉中,秋天的氣在皮膚中,冬天的氣在骨髓中。
四時之氣,合於人身。春氣發生,行於周身,是故春時之氣在經脈。夏氣開張,浮泛於外,故夏時之氣在孫絡。土氣敦厚,居時之中,故長夏之氣在肌肉。秋氣肅殺,化暑為涼,故秋時之氣在皮膚。冬氣閉藏,深伏於內,故冬時之氣在骨髓中。
白話文:
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與人體的氣血運行相呼應。
春天,陽氣生發,運行全身,因此春天之氣在經脈中。
夏天,陽氣旺盛,浮泛於體表,因此夏天之氣在孫絡(皮下細小的脈絡)中。
長夏(初秋),天氣溫和,陽氣居中,因此長夏之氣在肌肉中。
秋天,陽氣收斂,暑氣轉為涼意,因此秋天之氣在皮膚中。
冬天,陽氣閉藏,深藏體內,因此冬天之氣在骨髓中。
帝曰,余願聞其故。
願聞春夏秋冬,所以在經脈絡脈肌肉皮膚骨髓之故。
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
白話文:
帝曰,朕願聞其緣故。
願聞春、夏、秋、冬,所以運行於經脈、絡脈、肌肉、皮膚、骨髓之故。
黃帝說:「我願意聽聽其中的緣故。」
他想聽聽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氣息,所以運行在經脈、絡脈、肌肉、皮膚和骨髓中的緣故。
岐伯回答:
春天,天氣開始通暢,地氣開始發散,凍土解凍,冰雪消融,水流暢通,所以人體的氣息就會在經脈中流動。
春氣之所以在經脈者,蓋以春者因冬之藏,其時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始解,凍始釋,水行而經通,故人氣在經脈。
白話文:
春天人體氣血運行於經脈的原因是:因為春天繼承了冬天的收藏,此時天氣開始轉暖,地氣開始發散,凍結開始融化,水流動,經脈暢通,因此人體氣血運行在經脈中。
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
夏氣之所以在孫絡者,蓋以夏者盛大於外,經滿氣溢,外入孫絡而受血,皮膚充實,故夏氣在孫絡。
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
長夏之所以在肌肉者,蓋以長夏者,夏時經絡皆盛,長夏則內溢肌中,故長夏之氣在肌肉。
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
秋氣之所以在皮膚者,蓋以秋者,天時之氣始收,人之腠理閉塞,皮膚內引而急,故秋氣在皮膚。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
白話文:
夏
夏天的特點是氣血充盈,進入孫絡系統(人體的經絡系統中的小絡脈)接受血液,皮膚因此變得豐滿。
夏天的氣之所以會在孫絡,是因為夏天是陽氣旺盛的季節,氣血充盈,氣血溢出經絡後進入孫絡,接受血液,使得皮膚充滿活力。
長夏
長夏的特點是經絡系統都十分旺盛,氣血內溢到肌肉之中。
長夏的氣之所以會在肌肉,是因為長夏是夏天的延伸,經絡系統依舊旺盛。長夏時氣血內溢,進入肌肉之中,所以長夏的氣在肌肉。
秋
秋天的特點是天氣開始收斂,人體的皮毛腠理開始閉合,皮膚變得緊繃。
秋天的氣之所以會在皮膚,是因為秋天是陽氣收斂的季節,天地的氣開始收斂,人體的皮毛腠理也隨之閉合,皮膚因此內收而變得緊繃。
冬
冬天的特點是萬物收藏,氣血內藏於體內,沉積於骨髓,通達五臟。
上藏,如字。冬氣之所以在骨髓者,蓋以冬者,氣機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臟者,藏也。惟冬主藏,故通五臟,而冬氣在骨髓。
白話文:
「上藏」字面意思就是「上面收藏」。冬季的氣候特徵是收藏,人體的氣血也處於收藏的狀態,血氣內聚,滋養骨髓,並與五臟相通。因為「臟」有收藏的意思,所以冬天主藏,因此冬季的氣氣候特徵和五臟相通,而冬季的氣候特徵又與骨髓相關。
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白話文:
因此,邪氣通常隨著季節的氣血變化而侵入人體,其變化程度難以估量。但是,必須遵循經絡的氣血運行,排除邪氣。消除邪氣後,紊亂的氣血就不會產生。
人身經絡肌肉皮膚骨髓,各主其時,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所主之氣血內虛而入客也。四時主氣,各有常度,至其邪氣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脈之正氣,經氣充足,闢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而合於常度也。
白話文:
人體經絡、肌肉、皮膚和骨髓各自在不同的時間段內發揮作用。因此,邪氣總是會隨著四季中氣血虛弱的部位而入侵人體。四時的主氣各有其規律,但邪氣變化無常,不能以規律而度。然而,邪氣必定通過經脈的正氣而入侵。如果經氣充足,就能驅散邪氣。只要驅散了邪氣,邪亂之氣就不會產生,人體就能恢復正常。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
上文云:從其經氣,則亂氣不生。從則亂氣不生,逆則生亂,故問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
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
白話文:
皇帝問:「逆反四時運行的規律,導致亂氣產生,該如何應對呢?」岐伯回答:「春天刺絡脈,會導致血氣外溢,讓人氣虛;春天刺肌肉,會導致血氣逆流,讓人上氣;春天刺筋骨,會導致血氣內陷,讓人腹脹。」
人身絡脈經脈肌肉筋骨,本於血氣,合於四時,刺失其宜,則血氣內逆而生亂也。春氣在經脈,宜刺其經脈。若春刺絡脈肌肉筋骨,刺失其宜,則血氣外溢,血氣環逆,血氣內著,而令人生病也。筋連於骨,故曰筋骨。刺絡脈經脈肌肉筋骨,必由皮膚而入,故不言皮膚。但舉四時,故不言長夏也。
白話文:
人體的經絡、脈絡、肌肉、筋骨等都依靠血氣的運行和滋養,而血氣的運行與四季的變化相呼應。如果在不適當的時候針刺這些部位,就會導致血氣運行失常,產生疾病。
春天時,血氣主要運行在經脈中,因此適合針刺經脈。如果在春天針刺絡脈、肌肉、筋骨等部位,就會導致血氣外溢、逆轉,進而影響內臟功能,引發疾病。
筋與骨相連,所以合稱為筋骨。在針刺絡脈、經脈、肌肉、筋骨等部位時,必然要通過皮膚,所以這裡沒有特別提到皮膚。文章中只提到了四季,所以沒有提到夏季。
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㑊;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
夏氣在孫絡,宜刺其孫絡。若夏刺經脈肌肉筋骨,則血氣乃竭,血氣內卻,血氣上逆,而令人生病也。
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慄。
白話文:
夏季針刺經脈,會耗損血氣,讓人感到虛弱;夏季針刺肌肉,會讓血氣向內迴流,讓人容易恐懼;夏季針刺筋骨,會讓血氣上逆,讓人容易發怒。
夏季身體氣血循行於孫絡,應針刺孫絡。若夏季針刺經脈、肌肉、筋骨,則會損耗血氣,導致虛弱、恐懼、發怒等病症。
秋季針刺經脈,會讓血氣上逆,讓人容易健忘;秋季針刺絡脈,會讓氣血不能外行,讓人容易昏睡,不想活動;秋季針刺筋骨,會讓血氣向內散逸,讓人感到寒冷。
秋氣在皮膚,宜刺其皮膚。若秋刺經脈絡脈筋骨,則血氣上逆,氣不外行,血氣內散,而令人生病也。四時刺逆,不及皮膚,但舉四時,不及長夏,故上文不言皮膚,此宜刺皮膚,則不言長夏之肌肉也。
白話文:
秋季,寒氣侵犯皮膚,適合針刺皮膚。若在秋季針刺經絡、脈絡、筋骨,血液和氣會逆流,氣血無法順利運轉,導致氣血內流而生病。一年四季中,除了皮膚外,其他部位都可能因針刺而受損。但文中沒有提到長夏,所以前面沒有提及皮膚;現在要強調刺皮膚,所以不提長夏的肌肉。
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痹;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
冬氣在骨髓,宜刺其骨髓。若冬刺經脈絡脈肌肉,則血氣皆脫,內氣外泄,陽氣竭絕,而令人生病也。
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
白話文:
冬季刺傷經脈,會導致氣血流失,令人視物不清。冬季刺傷絡脈,會導致內氣外泄,遺留大痺病。冬季刺傷肌肉,會導致陽氣衰竭,令人容易遺忘。
冬季的元氣藏於骨髓,所以應針刺骨髓。如果冬季針刺經脈、絡脈和肌肉,則會導致氣血流失、內氣外泄、陽氣衰竭,從而引發疾病。
所有不遵循時令的針刺,都是大逆之病,不可不謹慎對待。否則,會產生亂氣,導致疾病相生相剋。
總承上文,而言凡四時之刺者。刺失其從,若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大逆之病而反刺之,則生亂氣,亂氣生則相淫而為病焉。
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
白話文:
世間萬物各有其歸屬,但我不知道它們歸屬何處。
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
四時之刺,各有其經。故刺不知四時之經,及病之所生,若以從為逆,必致以逆為從,正氣內亂,邪氣乃生,而與精相薄矣。
務必審慎觀察九種脈象,保持正氣調和,精氣不外散。
欲知四時經病之生,從逆之道,必審九候。人身上中下三部,各有天地人三候,而為九候也。審九候,所謂正氣內亂者,而正氣不亂矣。所謂與精相薄者,而精氣不轉矣。不轉,內存也。
帝曰。善。刺五臟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中肝三日死,其動為語。中肺五日死,其動為
白話文:
要了解四季發生的經絡疾病,掌握逆向規律,必須審查九種脈象。人體的上、中、下三部分,各都有天地人三種脈象,合起來就是九種脈象。審查九種脈象,如果發現正氣混亂,就會讓正氣不混亂;如果發現脈象與精氣相薄,就會讓精氣不轉動。不轉動,就是內部儲藏。
帝說:好。刺中五臟中心一天就會死,它的動態表現為嘔吐。刺中肝臟三天就會死,它的動態表現為言語混亂。刺中肺臟五天就會死,它的動態表現為:
咳。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傷人五臟必死,其動,則依其臟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白話文:
咳嗽。症狀持續六天就會死亡,其特徵表現為打噴嚏。症狀持續十天就會死亡,其特徵表現為吞嚥。刺傷人體的五臟必定會死亡,其特徵表現會隨著受損的臟腑不同而變化,觀察這些變化就能預測患者是否會死亡。
中,俱去聲。三日五日今改正。刺失其宜,是為刺逆,知其逆,則知其從,帝故善之。復舉刺禁論岐伯之言,以明刺傷五臟,各有死期,各有動病。其死者,刺失其宜,傷人五臟必死。其動者,則依其臟之所變病,以候其動,候其動,而知其死也。
白話文:
中(指中醫的刺法),音同「重」。現在將刺法中三天和五天的期限修正為三天和四天。如果刺法不當,這就是「刺逆」。如果知道刺逆了,就知道如何修正了。因此,唐朝的開國君主李淵非常稱讚這種修正方法。
文中再次引用岐伯有關刺傷五臟的論述,說明刺傷不同的臟腑,會導致不同的死亡時間和動脈病變。
「死者」是指刺法不當,傷及五臟,病人必定會死亡。
「動者」是指根據受傷的臟腑出現的病變,來預測病人發病的時間。通過觀察病人的發病時間,就能預知病人的死亡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