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五 (9)
卷之五 (9)
1. 水熱穴論第六十一篇
水熱穴者,水俞五十七穴,熱俞五十九穴也。少陰屬腎主水,陽氣內虛,則水聚為腫,而有水俞之五十七穴,人傷於寒,寒盛則熱,熱氣內逆,而有熱俞之五十九穴。水為陰,寒亦為陰,寒盛則熱,是水俞、熱俞皆主於少陰,各有當刺之穴也。
白話文:
水熱穴分為水俞57穴和熱俞59穴。少陰屬腎,主水,陽氣不足時,水就會積聚成腫,所以會有水俞57穴。當人受到寒冷時,寒氣過度就會化為熱氣,熱氣在體內上升,所以會有熱俞59穴。水屬陰,寒也屬陰,寒氣過度就會化為熱氣,因此水俞和熱俞都屬於少陰,各有相應的刺穴。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
帝欲詳明水病之原,故為此問。
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白話文:
**黃帝詢問:**為什麼少陰經會主宰腎臟?腎臟為什麼會主宰水液?
帝欲詳明水病之原,故為此問。
**岐伯回答:**腎臟是極陰之髒。極陰的臟器會盛水。肺臟是太陰之髒。少陰經是冬脈。所以水液的根本在腎臟,末端在肺臟,這些都是積水。
盛,音成。少陰所以主腎者,以腎者,至陰也。腎所以主水者,以至陰者盛水也。至陰之水,上通於肺,肺者太陰也,水王於冬,少陰者冬脈也。腎位居下,肺位居上,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腎臟之水合膀胱水府,外出於皮毛。皮毛者,肺之合,循行失職,肺腎不交,皆積水也。
白話文:
盛,讀音同「成」。
少陰經之所以主宰腎臟,是因為腎屬至陰。腎之所以主宰水液,是因為至陰性質盛水。至陰的水液,向上貫通肺部,肺屬太陰,水在冬季最旺盛,少陰經是冬季的脈絡。腎臟位置在下,肺臟位置在上,所以水液的源頭在腎臟,而末梢則在肺臟。腎臟的水液會匯集到膀胱,然後排出體外,經過皮膚和毛髮。皮膚和毛髮是肺臟的相合部位。如果肺腎協調失常,肺腎水液交換不暢,就會積聚水液。
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聚,猶積也。腎本肺末,上下相通,水何以能聚,故為此問。
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腎臟為什麼會聚積水份而生病呢?
「聚」的意思就是積聚。腎臟應該是肺臟的末端器官,上下相通的,水為什麼會聚積起來,因此提出了這個問題。
**岐伯回答說:**腎臟是胃的閘門,閘門不能正常關閉,所以聚積水份而流向同類的地方,上下溢出皮膚,因此形成胕腫。胕腫就是聚積水份而生病了。
腎所以聚水生病者,腎絡膀胱,主於下焦,為胃腑水注之關也。關門不利,水道不行,則胃腑所化之水,不能下出,故聚水而從其類也。水道不行,則泛溢於外,故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皮肌脹滿,水氣不行,故聚水而生病也。
白話文:
腎臟是貯藏水分的器官,當腎臟生病時,腎經絡會影響到膀胱,主導身體的下部,也是胃和腸道水分通過的通道。如果這個通道關閉不好,水液不能順利排出,那麼胃和腸道中轉化的水分就無法排出,因此會聚積成水並在相應部位發病。水液無法排出,就會在體外蔓延,所以上下都會溢出到皮膚上,形成浮腫。浮腫就是皮膚肌肉脹滿,水氣不能流通,因此積水而發病。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
水,水病也。水病不一,水之輸布又各不同,故問諸水病皆生於腎乎?
岐伯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
白話文:
**黃帝說:**所有的水病都是由腎臟所產生嗎?
中醫理論解釋:
水,指的是水氣病。水氣病有很多種,各個水氣的流動分佈也不同,所以詢問是否所有的水氣病都是由腎臟所產生?
**岐伯回答:**腎臟是陰性的臟腑。地氣蒸騰而上,歸屬於腎臟,並產生水液。因此,腎臟被稱為至陰。
少陰主腎,牝為陰畜,故腎者牝臟也。脾為陰中之至陰,今腎亦為至陰,則地氣之上升者屬於腎,而生地中之水液也,液主於腎,故曰至陰,蓋藏於骨者為精,而濡於肉者則為液也。此言水附於地,液為水源,腎為水液之主,故曰至陰,諸水之所以皆生於腎也。
白話文:
腎臟屬於少陰系統,陰陽配對中屬陰。因此,腎臟是陰性的臟器。脾臟是陰中之至陰,而腎臟也屬於至陰。所以,地氣上升時屬於腎,而大地中的水液也是如此。水液歸屬於腎,因此稱之為至陰。藏在骨頭中的是精華,滋潤肌肉的則是液體。水依附於大地,液體是水的來源,腎臟是水液的主宰,因此稱為至陰。所有水液都源自於腎臟。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白話文:
勞累過度則會導致腎臟出汗,腎臟出汗後遇上風,內部無法進入臟腑,外部無法穿過皮膚,滯留在汗孔中,行走於皮下,傳變為浮腫,起源於腎臟,稱之為「風水」。所謂的「玄府」,指的是汗孔。
空,孔同。經脈別論云:持重遠行,汗出於腎。故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既出,復逢於風,逢風之汗,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致風水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皮里肉外之胕腫,勞甚汗出,是病之本於腎,汗出逢風,故名曰風水。不但水液之生本腎,而胕腫之水亦本於腎,諸水皆生於腎,又何疑焉。復申明所謂玄府者,乃皮毛之汗孔也。
白話文:
「空」音同「孔」,指孔竅。
根據「經脈別論」所說:長期負重行走,會導致腎臟出汗。因此,過度用力或勞累時,腎臟會出汗。腎臟出汗後,若又遇冷風,冷風之汗既不能進入臟腑,也不能透過皮膚排出,導致風水滯留在身體內部,在皮下遊走,形成皮下肉外的腫脹。勞累過度出汗,是此疾病的根本原因,出汗後遇冷風,因此稱為「風水」。
不僅身體中的水液來源於腎臟,腿部腫脹的水分也來源於腎臟。所有水液都產生於腎臟,這還有什麼疑問呢?
此外,再進一步說明所謂的「玄府」,指的是皮毛上的汗毛孔。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
處,去聲,下同。諸水皆生於腎,則水俞亦主於腎,故問水俞五十七處,是何主也?
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
白話文:
**黃帝問:**水穴五十七處,主要作用是什麼?
岐伯答:腎穴有五十七個,是陰精聚集的地方,也是水液出入的通道。
《陰陽應象大論》云:積陽為天,積陰為地。水俞五十七處,乃腎俞五十七穴,其穴從尻至足,在身半以下,地氣所主,故曰積陰之所聚也。積陰所聚,水氣從之,故水之所從以出入也。水從出入,乃水在地中之義,是知水俞五十七穴,而主於腎也。
白話文: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陽氣聚集形成天,陰氣聚集形成地。水穴有五十八處,指的是腎臟對應的五十八個穴位。這些穴位從臀部延伸到腳底,位於身體的下半身,受到地氣的控制,所以說是陰氣聚集的地方。陰氣聚集的地方,水氣就會聚集,因此腎臟的水氣就是通過這些穴位進行出入。水氣通過這些穴位出入,這代表了水在身體中的執行。所以可以得知,有五十八個水穴,並且它們與腎臟有關。
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
白話文:
屁股上方的五個穴位,屬於腎經的俞穴,因此腎臟生病會導致下半身浮腫、肚子大,上半身會喘不過氣來,無法平躺。這是因為標本同時生病,肺臟負責呼吸,腎臟負責水液代謝,肺臟功能失調會導致喘不過氣來,腎臟功能失調會導致水腫,而肺氣上逆則導致無法平躺。這三種症狀互相影響,是因為水氣停滯在體內。
行,音杭,下仿此。尻上,尻尾上也。五行行五,中行有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五穴;次兩行有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內俞、白環俞,左右十穴:外兩行有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左右十穴。凡二十五穴,在腎俞之左右上下,故曰此腎俞也。腎俞即水俞,故水病於下,則為胕腫大腹,水病於上,則為喘呼不得臥。
白話文:
行,讀音同「杭」,以下均以此方式發音。尻上,指尻尾上方。五行排列有五層,中間一行為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等五穴;接著兩行為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內俞、白環俞,左右共十穴;最外兩行為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等十穴。總共有二十五個穴位,位於腎俞兩側及上下方,因此稱為腎俞。腎俞又稱為「水俞」,所以水病在下,會導致陰囊腫大、腹部積水;水病在上,則會造成呼吸困難、無法平躺。
所以然者,腎為本,肺為標,標本俱病,病標故肺為喘呼、病本故腎為水腫,肺喘呼為逆,故不得臥也。分為相輸,謂腎氣上升,肺氣下降,上下分行,相為輸布,今俱受病者,乃水氣之所留聚也。水氣留聚,則不輸布,致有水腫喘逆之病矣。
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交之所結於腳也。
白話文: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腎臟是根本,肺只是表徵。表徵和根本都有病,表徵有病所以肺部喘息,根本有病所以腎臟水腫。肺部喘息是逆行的,所以無法平躺休息。分屬相輸,是指腎氣上升,肺氣下降,上下分行,相互運輸分佈。現在同時受到病症影響,是因為水氣停留在體內所致。水氣停滯,就不會運輸分佈,於是產生水腫和喘息逆行的病症。
伏兔脈位於足少陰腎經上,從腳心向上兩行,共五道脈絡,此乃腎經的交通要道,三條陰經相交會於腳部。
三陰交,舊本訛三陰之所交,今改正。伏兔上,兩腿伏兔穴也。各二行行五,並伏兔之穴,在內旁兩行,其一有血海,陰陵泉、地機、築賓、交信五穴;其一有陰包、曲泉、膝關、中都、蠡溝五穴。左右凡四行,計二十穴。其穴在脛之氣街,腎脈從脛而上,故曰此腎之街也。兩行並行,三陰交總結於下,上連於脛,下貫於腳,故曰三陰交之所結於腳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
白話文:
「三陰交穴」這個名稱,過去寫作「三陰之所交」是錯誤的,現在已經更正為「三陰交」。
「伏兔穴」位於膝蓋上方,左右兩腿各有一個。
三陰交穴有五條經脈通過,共有十個穴位,左右兩側各有五個。這五條經絡分別是:
- 一條有血海、陰陵泉、地機、築賓、交信五個穴位
- 一條有陰包、曲泉、膝關、中都、蠡溝五個穴位
左右兩側的穴位共有四行,總計二十個穴位。這些穴位位於小腿內側的氣街部位。腎臟的經絡從小腿往上走,所以說這裡是腎臟的氣街。左右兩行的穴位並行排列,三陰交穴總結在下端,上連膝蓋,下貫足部,所以說三陰交穴是三條陰經在足部的交匯點。
踝部往上每一行有六條經絡,這是腎經向下流註的,叫做太衝。
下行之行如字。踝上,足踝處也。足踝上各一行行六,謂三陰交、漏谷、商丘、公孫、太白、大都六穴,左右十二穴、腎脈從足而上,亦可從脛而下,故曰此腎脈之下行也。腎脈下行,則名曰太衝,陰陽離合論曰:太衝之地,名曰少陰者此也。
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白話文:
下行的路線,正如字面意思。踝上,指腳踝的上方。腳踝上共有六條線路,分別為三陰交、漏谷、商丘、公孫、太白、大都這六個穴位,左右對稱共十二個穴位。腎經從腳部向上,也可以從小腿上往下,所以稱為腎經的下行路線。腎經下行,就叫做太衝。陰陽離合論中說:「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就是這個意思。
凡五十七個穴位,都是臟腑的陰性經絡,是水氣聚集的地方。
承上文而言凡此五十七穴者,尻上之穴為腎俞,伏兔之穴為腎街,踝上之穴為腎脈,是皆腎臟之陰絡,而為水之所客也。所以水俞五十七穴,皆主於腎也。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
白話文:
水俞,皆主宰於腎。 腎臟,即是腎臟。 腎臟,腎臟也。
黃帝問道:春天取絡脈分肉是為什麼呢?
承上文而言水俞五十七穴,皆主於腎,何以春夏秋冬,各有取刺之法,本俞論云;春取絡脈諸滎,大筋分肉之間。故問春取絡脈之分肉,刺極淺者,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白話文:
根據前面所說的,水俞穴位共有 57 個,都與腎臟有關。為什麼春夏秋冬都有取穴刺灸的方法呢?《本俞論》中說:春天針刺經絡循行的滎穴,以及大筋分肉之間。所以,問春天刺絡脈的分肉,刺得極淺,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說:春天是木氣開始運作的季節,肝氣也開始生長,肝氣急促則會導致風疾,經脈常常深藏,其氣不足,不能深入,所以取絡脈分佈於肌肉之間。
天之四時,地之五行,人之五臟,氣相輸應,故時之春者,五行之木氣始治,五臟之肝氣始生,肝始生,則肝氣急,肝氣急,一如其風之疾,人之經脈常深,其急疾之肝氣始生,故其氣少,不能深入於經脈,故春時取絡脈間之分肉而淺刺也。
白話文:
天地萬物運轉的規律,人體的五臟六腑,都相互影響。春天到來時,五行中的木氣開始發育,人體五臟中的肝氣也開始萌發。肝氣剛剛萌發,就十分旺盛,就像春風那樣迅疾。人體的經絡通常很深,而新生的肝氣又非常旺盛,它的量又少,所以還不能深入到經絡中去。因此,春天就應該選擇經絡之間的淺層部位進行針刺。
帝曰:夏取盛徑分腠何也?
《靈樞·四時氣》論云:夏取盛徑孫絡,取分間絕皮膚,故問夏取盛經分腠,刺稍深者,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圖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白話文:
**黃帝問到:**夏季取穴要探究盛大的經脈,並分清皮膚腠理,這是為什麼呢?
**《靈樞·四時氣》論雲:**夏季應取盛實的經脈及絡脈,並分清皮膚腠理,因此詢問夏季要取盛經分腠,針刺稍深一些,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夏季時,心開始旺盛,心氣開始壯大,脈搏細弱,陽氣充盛,熱氣燻灼腠理,深入到經脈,所以取盛經分腠,透過皮膚而針刺到疾病,這是因為邪氣所在較淺;所謂盛經,指的是陽性經脈。
長,上聲。時之夏者,五行之火氣始治,五臟之心氣始長。心主脈,心氣始長,故脈瘦氣弱。火為陽,火始治,故陽氣留溢。留溢,留滿於中也。熱熏分腠,充達於外也。分腠,乃盛經之分腠,故熱熏分腠,則內至於經。
白話文:
"長"是上聲。夏季是五行中的火氣開始旺盛的時候,也是五臟中的心氣開始增長的時候。心臟主導脈絡,當心氣開始增長時,脈絡會變得瘦弱,氣息也較弱。火屬陽,當火氣開始旺盛時,陽氣會在體內滯留和溢出。這種滯留指的是陽氣在體內積聚和充滿。熱氣會通過皮膚向外擴散和傳達。這裡的"分腠"指的是主要經絡的分支。因此,當熱氣熏蒸皮膚時,會向內到達經絡。
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刺之稍深,所以答帝夏取盛經分腠之間,然夏時亦有絕皮膚,取孫絡之病,故又言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今所謂取盛經者,乃盛陽之經脈,不在皮膚也。
白話文:
熱毒通過皮膚滲透,內達經脈。所以要取穴位,疏通經脈,針刺稍深。因此,在伏天氣候中取穴位應避開經脈,在經脈之間刺入。不過在夏季,有時也有熱毒穿透皮膚的情形,屬於絡脈的病症。所以又提到有「刺破皮膚」卻病癒的情況,這是因為病邪較為淺表的緣故。現在所說的取穴位,是指在陽氣旺盛的經脈上取穴,而不侷限於皮膚表層。
帝曰:秋取經俞何也?
《四時氣》論云:秋取經俞,邪在府取之合,故問秋取經俞,刺之深者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
白話文:
**黃帝問:**秋天取經絡會合的俞穴是什麼道理?
**《四時氣》論上說:**秋天取經絡會合的俞穴,邪氣在臟腑時取會合的穴位,所以黃帝問秋天取經絡會合的俞穴,為什麼要刺得深呢?
**岐伯回答:**秋天是金氣開始治理的季節,肺氣將收斂殺伐,金氣將戰勝火氣,陽氣在會合的穴位,陰氣初盛,濕氣侵襲身體,陰氣還沒有很旺盛,還不能刺得很深,所以取俞穴來瀉掉陰邪,取會合的穴位來虛耗陽邪,陽氣開始衰落,所以取會合的穴位。
時之秋者,五行之金氣始治,五臟之肺氣將收殺。收、收斂。殺,肅殺也。夏火氣消,故金將勝火。陽氣內收,故陽氣在合。時方清肅,故陰氣初勝。白露乃下,故濕氣及體。陰氣初勝,則陰氣未盛,濕氣及體,則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濕之邪。俞,經俞也。所以答帝秋取經俞之問。
白話文:
秋季時節,五行中的金氣開始運行,五臟中的肺氣即將收斂。收斂是指收縮,肅殺是指天氣逐漸轉涼。夏天的火氣消退,所以金氣將要剋制火氣。陽氣向內收斂,所以陽氣正在閉合。此時天氣清朗肅殺,所以陰氣開始增強。白露降下,所以濕氣侵入身體。陰氣剛剛開始增強,還未盛起;濕氣侵入身體,也還未深入。因此,取經俞穴來瀉出陰濕之邪。經俞是指經穴。所以回答帝秋所問取經俞穴的問題。
然秋時亦有陽邪內入之病。若果陽氣在合,則取合以虛陽邪,所以然者,秋時陽氣始衰,故當更取於合,不但取於經俞也。
白話文:
然而,秋季也會有陽邪入侵的疾病。如果陽氣在合穴,則選取合穴以化解虛陽邪。這是因為秋季陽氣開始衰弱,所以不僅要選取經俞穴,還要選取合穴。
帝曰:冬取井滎何也?
《四時氣》論云: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故問冬取井滎,刺亦深者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
白話文:
**帝王問:**冬天取井滎穴有什麼道理?
《四時氣》論中說:冬天取井滎穴時,必須深針留針。所以,詢問冬天取井滎穴時,刺針也需要深深刺入的原因是什麼?
**岐伯答:**冬天是水氣開始主導的季節,腎臟開始封閉,陽氣衰弱,陰氣強盛,巨陽穴位潛伏低沉,陽脈也開始退出,所以取井穴(水穴)以下壓制陰氣,取滎穴(氣穴)以充實陽氣,所以說:冬天取井滎穴,春天就不會鼻血不止。這正是這個道理。
時之冬者,五行之水氣始治,五臟之腎氣方閉,斯時陽氣衰少,而陰氣堅盛,巨陽寒水之氣,伏沉於內。巨陽伏沉,則陽脈乃去陽而入陰,陽氣衰少,陰氣堅盛,故當取井以下陰逆。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當取滎以實陽氣。冬取井滎,使其藏也,故嘗言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
白話文:
冬季時,五行中水氣開始旺盛,內臟中腎氣正處於封閉的狀態。此時,陽氣較弱,陰氣強盛,旺盛的陽氣(陽明經)屬寒水性質,潛藏在內部。陽明經氣潛藏,陽脈就會脫離陽氣而進入陰經,陽氣衰弱,陰氣強盛,所以應該取井穴以下的陰經穴位,以逆補陽氣。陽明經氣潛藏,陽脈脫離,所以應該取滎穴以補充陽氣。冬季取井穴和滎穴,使它們得以儲藏,因此有句俗語說:「冬季取井滎,春天不流鼻血。」
即此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之謂也。《金匱真言論》云:冬不按蹺,春不鼽衄。不按蹺者,使之藏。取井滎者,亦使之藏。故不曰冬不按蹺,而曰冬取井滎,其義一也。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餘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意。
白話文:
所謂「取井」以下,是用來補養陰氣,「取滎」是用來補充陽氣。根據《金匱真言論》,冬天不按壓「蹺脈」,春天不讓鼻子出血。不按壓「蹺脈」是為了讓它收斂,取「井」和「滎」穴也是為了讓它們收斂。所以,不直接說「冬天不按蹺脈」,而說「冬天取井滎穴」,兩者的意思是一樣的。
黃帝說:先生說治療熱病有五十八處針灸穴位,我再聽聽您的意見,尚不能瞭解它們的具體位置,還請您指教,同時讓我聽聽您的想法。
別,音逼。春夏秋冬,各有取刺之法,則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水病皆主於腎,而腎不止於寒,故復舉熱病以為問。本經刺熱篇言少陽熱病,少陰熱病,病甚者,皆為五十九刺。故問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與余曾論其意,余未能領別其處,今願聞其處,使之得聞其意。
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白話文:
「別」,讀音為「逼」。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刺灸的方法各有不同。這是因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水氣的病症都由腎臟所主管,但腎臟的病症不限於寒症。因此,再提出熱症來請教。針灸經典《難經》的刺熱篇中提到,少陽熱病、少陰熱病,病情嚴重的,都要用五十九刺的方法。所以請教您所說的治療熱症的五十九俞穴,與我之前所論述的觀點有何不同?我未能分辨清楚其中的不同之處,現在希望您能告知我,使我能夠理解其中的道理。
歧伯說:頭部屬五臟之氣,按照五行的順序運行。這是為了抑制諸陽之熱上逆。
頭者,諸陽之會。頭上五行,行五者,中行有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五穴;次兩行有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左右十穴,外兩行有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十穴;此二十五穴者,刺之,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白話文:
頭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頭上有五行穴位,中間一行有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五個穴位;其次兩行有五個穴位,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左右共十個穴位;外兩行有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共十個穴位;這二十五個穴位,刺這些穴位,可以清除身體陽氣上逆的熱氣。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這八個穴位可以用來清瀉胸中的熱氣。
大杼,項後第一椎兩旁,大杼穴也。膺俞,膺中第一俞兩旁,俞府穴也。缺盆,頷下兩旁橫骨陷中,缺盆穴也。背俞,背中第一的兩旁,肺俞穴也。此八俞者,在膺背之上,刺之所以瀉胸中之熱也。
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
白話文:
大杼穴:位於後頸部,第一個頸椎骨的兩側。
俞府穴:位於胸部中央,第一個胸椎骨的兩側。
缺盆穴:位於下巴兩側,橫骨凹陷處。
肺俞穴:位於背部,第一個胸椎骨的兩側。
這八個腧穴都位於胸部和背部,針灸這些腧穴可以瀉除胸中熱氣。
氣街、三里、巨虛的上廉和下廉,這八穴位用於瀉除胃裡面的熱氣。
氣街,一名氣衝,少腹兩旁橫骨外,氣衝二穴也。三里,膝下三寸,兩三里穴也。三里下三寸,兩巨虛上廉穴也。上廉下三寸,兩巨虛下廉穴也。此八俞者,足陽明經脈之循行,刺之所以瀉胃中之熱也。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
白話文:
氣街,也叫氣衝穴,位於小腹兩側骨頭外側。三里穴,在膝蓋下方三寸處。三里穴下方三寸,是大巨虛穴的上廉部分。大巨虛穴上廉下方三寸,是大巨虛穴的下廉部分。這八個俞穴是足陽明經脈的循行路徑,針刺這些穴位可以瀉掉胃裡的多餘熱氣。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可以用來瀉掉四肢的熱氣。
雲門,在缺盆下,左右二穴。髃骨,肩外兩旁,肩髃二穴。委中,膝後屈中二穴。《骨空論》云:髓空在腦後三分銳骨之下,懸顱二穴。此八俞者,從肩至背,行於上下,所以瀉四肢之熱也。
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
白話文:
雲門穴:位於缺盆穴下方,左右各一個穴位。
髃骨穴:位於肩外兩側,即肩髃穴。
委中穴:位於膝蓋後側彎曲處,左右各一個穴位。
《骨空論》中提到:髓空穴位於腦後三分銳骨下方,即懸顱穴。
這八個俞穴,從肩部到背部,貫通上下,可以瀉除四肢的熱氣。
五臟俞旁五穴,這十個穴位可以用於瀉除五臟的熱氣。
肺俞旁魄戶,心俞旁神堂,肝俞旁魂門,脾俞旁意舍,腎俞旁志室,此左右十俞者,居五臟之旁,刺之所以瀉五臟之熱也。
白話文:
在肺俞穴附近的是魄戶穴,心俞穴附近的是神堂穴,肝俞穴附近的是魂門穴,脾俞穴附近的是意舍穴,腎俞穴附近的是志室穴。這左右十個俞穴,位於五臟旁邊,針灸它們可以瀉掉五臟的熱。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自頭上至俞旁,凡此五十九穴者,病熱則左右皆刺,故皆熱之左右,而為熱俞也。
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
熱者,病之標;寒者,病之本。故問人傷於寒,而傳變為熱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白話文:
自頭頂到足俞穴旁,凡是這五十九個穴位,一旦生病發熱,就要左右兩邊都針刺,因此都稱為「熱俞穴」。
黃帝問:
人們受了風寒之後,為什麼會變成發熱呢?
岐伯答:
發熱是疾病的表症;風寒纔是疾病的根源。因此,才問人受了風寒,而病情轉變為發熱的原因。
岐伯說:
風寒盛行就會產生發熱。
寒盛生熱,自然之理,非關傳變也。夫在地為水,在天為寒,寒盛則熱,是水俞、熱俞皆本少陰之氣化,而為少陰之所主也。
白話文:
寒邪過盛會產生熱症,這是自然規律,不是因為傳染變化所引起的。水在地下形成,在天上則化為寒冷,寒氣過盛就會轉化為熱能,這說明水液過多、熱能過多,都是本於少陰之氣的變化,是由少陰(腎)所主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