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8)

1. 骨空論第六十篇

空,作孔,篇內俱同。

白話文:

這裡所指的「空」,指的是「孔」,整篇文章中都統一用「孔」來表示。

骨空,周身骨節之穴孔也。少陰屬腎主骨,與太陽為表裡。太陽主皮膚,少陰主骨髓。任沖督脈皆起於少陰,合於太陽。任脈起於中極之下,衝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凡此皆起於少陰也。任沖之血,澹滲皮膚。督脈之經,行於脊背,凡此皆合於太陽也。

白話文:

骨空:是指周身骨骼之間的空洞。

少陰屬腎 :少陰經屬於腎,腎主骨。

太陽為表裡 :太陽經與少陰經互為表裡。

太陽主皮膚 :太陽經主皮毛。

少陰主骨髓 :少陰經主骨髓。

任、沖、督脈皆起於少陰 :任脈、沖脈、督脈都起於少陰經。

合於太陽 :任脈、沖脈、督脈都與太陽經相會合。

任脈 :任脈從少陰經的中極穴以下開始。

沖脈 :沖脈從氣街穴開始,與少陰經相會合。

督脈 :督脈從少腹以下,脊椎骨中央開始,所有這些經脈都起於少陰經。

任、沖之血 :任脈、沖脈的血液通過皮膚滲透出來。

督脈之經 :督脈的經絡沿著脊背行走,所有這些經脈都與太陽經相會合。

故上節論風傷太陽,及於任沖督脈也。少陰主骨,骨屬屈伸不利,則機關廢弛。機關廢弛,則水氣不行,故次節論膝痛不和,及於水俞五十七穴也。少陰屬腎,精髓滲灌骨空,榮於經脈,精髓不榮於骨空,則水毒乘於經脈,故末節論髓空,而及於鼠瘻之寒熱,併為灸刺之法也。

白話文:

前一節討論風邪侵襲太陽經,並影響到任脈、沖脈、督脈。少陰經主宰骨骼,骨骼的屈伸不利,會導致肌肉和關節鬆弛。肌肉和關節鬆弛,水氣就無法運行,所以下一節討論膝部疼痛關節不靈活,並涉及到水俞五十七穴。少陰經屬腎,精華滋養骨髓,流經經脈,如果精華無法滋養骨髓,水毒就會侵襲經脈,所以最後一節討論骨髓空虛,以及影響到鼠蹊部寒熱,並提供灸刺治療的方法。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

六淫之邪,風居其首,故風者百病之始,始傷太陽,勿令傳變,以針治之奈何?

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風是百病的開始,用針灸治療該如何處理?

岐伯回答:六邪之氣中,風邪居首,因此風是百病的開始。當風邪初傷太陽經時,不要讓它傳變,用針灸治療該如何處理?

風邪從外襲入,會令人畏寒,出汗,頭痛,全身沉重,怕冷。治療時應針刺風府穴,以調整陰陽。不足的則補,過盛的則瀉。

惡,去聲。風從外入,傷太陽通體之皮膚,故令人振寒。從皮膚而入於肌腠,故汗出。隨太陽經脈上行,故頭痛。周身肌表不和,故身重。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故惡寒。太陽之脈,從頭下項,故治在風府。治在風府,所以調其陰陽。經脈不足,則用灸法以補之;經脈有餘,則用刺法以瀉之。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

白話文:

惡:發音為去聲。風從身體外部入侵,傷及太陽經脈連通全身皮膚,因此讓人感到發抖寒冷。風從皮膚進入皮肉之間,因此出汗。風沿著太陽經脈上行,因此頭痛。全身肌肉表層不協調,因此感到身體沉重。在太陽經脈之上,寒氣佔主導,因此畏懼寒冷。太陽經脈從頭部向下通往頸項,因此治療的穴位在風府(後腦)。治療風府穴,目的是調理陰陽平衡。經脈氣血不足時,使用灸法來補充;經脈氣血過多時,使用針刺法來放血。

大風(吹頭)導致頸項疼痛,應針刺風府穴。風府穴位於上椎(第一頸椎)上。

所謂有餘則瀉者,如大風傷其經脈,致頸項痛,即當刺風府以瀉之。申明風府在項之上椎,蓋項上高起第一椎為大椎,項上平坦第一椎為上椎。大椎至尾骶共二十一節,大椎之上另有二節也。

大風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俠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

白話文:

所謂有「餘」則要瀉去,例如大風侵襲經脈,導致頸項疼痛,此時就應該針刺風府穴來瀉去風氣。

風府穴位於頸部,在大椎穴的上面一節椎骨處。大椎穴是頸部上方的第一節突出椎骨,而上椎穴則是頸部平坦的第一節椎骨。從大椎穴到尾骨共有二十一節,在大椎穴之上還有兩節椎骨。

大風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部下方,距離脊椎旁大約三寸。灼灸時,讓患者呼叫「譩譆」,「譩譆」會對應手部動作而移動。

厭,作壓。所謂不足則補者,如大風入於肌腠,則汗出,汗出表虛,故當灸譩譆。申明譩譆在背下,俠脊兩旁,共開三寸所,以手壓之,令病者呼譩譆,而譩譆之脈則應於手者是也。

白話文:

「厭」指的是壓迫。所謂「不足則補」,就像大風吹入皮膚肌肉間隙,就會出汗,出汗代表身體表面虛弱,所以應灸「譩譆」。「譩譆」位於背部下方,兩側靠近脊椎骨,共三寸寬,用手壓住它,讓病人發出「譩譆」的聲音,此時「譩譆」的脈絡就會與手的脈絡相呼應。

從風憎風,刺眉頭。

從,迎也,憎,惡也。迎風惡風,乃面額經脈不和,當刺眉頭以瀉之。

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榆臂齊肘,正灸脊中。

白話文:

從風憎風,刺眉頭

迎風惡風,是因為面額上的經脈不調和,應當刺眉毛來疏通經脈。

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榆臂齊肘,正灸脊中

失枕穴位於肩胛骨上方的橫骨間,針刺時,讓患者將手臂彎曲成直角,然後在脊椎正中處灸之。

折,音舌,下同。榆,作搖。齊,平也。夜臥失枕,患在肩上橫骨間。伸舒不能,故如折也。折則臂不能舉,當使搖臂平肘以和之。搖臂平肘,則背中有窩,當正灸脊中,毋他求也。

䏚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

白話文:

「折」的發音同「舌」。「榆」作「搖」解。「齊」指平整。夜裡睡覺沒有枕頭,會感到肩膀橫骨間疼痛。伸展都困難,所以好像折斷一樣。肩骨折了就不能舉起手臂,應當搖晃手臂並平伸肘部來緩解。搖晃手臂和平伸肘部,背部會有一個凹陷處,就應該在脊椎的中間正灸,不用尋找其他穴位。

絡脈季脅,牽引少腹而疼痛脹滿,針刺譩譆穴。

肋稍曰䏚。䏚絡,肋稍之絡也。季脅,脅之盡處也。䏚絡季脅,經脈不和,樞轉不利,致引少腹而痛脹。少腹者,太陽膀胱之部也,故當刺太陽之譩譆,通其經脈焉。

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

白話文:

肋骨末端稱為「䏚絡」。季脅,是指肋骨的盡頭。當「䏚絡」與季脅連接的經脈不和諧,樞軸轉動不順利,就會導致少腹疼痛和脹氣。少腹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部位,所以應該針刺足太陽膀胱經的「譩譆」穴,以疏通經脈。

腰痛不可隨便轉動,會使陰囊受傷,可針刺八髎穴,與痛點上下相應。八髎穴位於腰尻的分界處。

太陽經脈,挾背抵腰,主筋所生病,腰痛。不可以轉搖,腰脊皆病也。急引陰卵,筋病也。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凡八髎也。與痛上,及與腰之痛上,皆當刺也。申明八髎在腰尻兩分肉間。

鼠瘻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榮、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白話文:

太陽經絡沿著背部延伸到腰部,主治筋骨疾病,表現為腰痛。如果不能轉動,腰脊椎骨都會有問題。急引陰卵,是筋骨疾病的表現。八髎穴,包括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各四個,一共八個。腰部疼痛向上擴散,或者腰部疼痛向上延伸,都應該針灸八髎穴。八髎穴位於腰部的兩側,分肉之間。

鼠瘻寒熱

當患有鼠瘻(鼠蹊部腫塊)時,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應針刺治療寒府穴。

寒府穴位

寒府穴位於附膝穴的外側。

針刺方法

**榮取:**取膝蓋上方的外側,讓患者屈膝拜拜。

**取足心:**取腳底心,讓患者跪下。

解,骨解也。榮,榮俞也。拜,揖也。鼠瘻寒熱,乃腎臟水毒,循脈而上。頸項如瘻,是為鼠瘻。身發寒熱,是為鼠瘻寒熱。太陽膀胱寒水,為腎之腑,故還刺寒府。寒府,太陽經脈也,申明寒府,在附膝外解榮,附膝外,膝外側也。解,骨解,膝外側之骨縫也。榮,榮俞,足小趾本節之通谷穴也。

白話文:

解: 骨縫的意思。

榮: 指榮俞穴。

拜: 作揖的意思。

鼠瘻寒熱: 這是腎臟的水毒,沿著經脈向上運行所致。頸項間出現像瘻管一樣的腫塊,稱為鼠瘻。身體發冷發熱,稱為鼠瘻寒熱。

太陽膀胱寒水: 是腎臟的腑,所以應當刺刺太陽經脈的寒府穴。

**寒府:**指太陽經絡。申明寒府,是在附膝穴外側解榮穴。附膝外,指的是膝蓋外側。**解:**指骨縫,膝蓋外側的骨縫。榮: 指榮俞穴,位於足小趾第一節的通谷穴。

如刺骨解之穴。取膝上外側者,使之揖,揖則膝挺骨豎,而骨解可取矣。如刺榮俞之穴,取足心者,使之脆,跪則足心宛宛,而榮俞通谷可取矣。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白話文:

就像刺取「骨解」穴一樣。取穴位於膝蓋外側上方,讓病人屈膝,膝蓋彎曲時骨頭突出,這時就可以取穴了。就像刺取「榮俞」穴一樣。取穴位於腳掌心,讓病人跪下,腳掌心就會凹陷,這時就能取「榮俞」這個穴位了。

任脈,起源於中極穴下方,沿著恥毛上緣,經過腹腔內部,到達關元穴,再向上經過咽喉,到達下顎,沿著臉部上行,進入眼睛。

任沖督脈,皆起於少陰,合於太陽。中極之下,乃少陰屬腎絡膀胱之處。故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從中極而上,則過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更上頤循面。入於目,循面入目,則合太陽矣。

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齊上行,至胸中而散。

白話文:

任脈和督脈都從少陰經開始,結束於太陽經。小腹的正中間下方,是少陰經所屬的腎臟,它與膀胱相連。因此,任脈從小腹正中間下方開始,向上經過毛際,沿著腹部內側,通過關元穴,到達咽喉,再向上通過下巴,沿著臉部。進入眼睛,沿著眼眶走,就與太陽經相結合了。

衝脈,起於氣街,與少陰經並行,向斜上方運行,到達胸中而散。

齊,臍通,下同。氣街,乃腹氣之街,臍左右動脈之處。故衝脈者,起於氣街。衝脈任脈皆起於少陰。故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散於皮膚,則合太陽矣。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衝脈為病,逆氣裡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白話文:

齊:齊平,臍部通暢,以下同。氣街:腹部氣血運行的通道,位於臍左右動脈處。因此衝脈:起源於氣街。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少陰經。由此經由少陰經,沿著臍部向上運行,到達胸腔後分散,分散到皮膚表面後,便與太陽經相合。

任脈有病:男子會內部結聚成七種疝氣,女子會白帶下,有腫塊積聚。衝脈有病:氣息逆流,內急。督脈有病:脊椎強直,身體反覆彎曲。

強,去聲。此論任脈衝脈之病,而並及於督脈也。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上毛際,循腹裡。故任脈為病,男子則內結七疝。七疝,狐疝、頹疝、及五臟之疝也。女子則帶下瘕聚。帶下,濕濁下淫也。瘕聚、血液內瘀也。衝脈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病則不能上行外散。故衝脈為病,逆氣裡急。

白話文:

強,讀去聲。這篇論述討論了任脈、衝脈的疾病,同時涉及了督脈。任脈從下焦的中極穴起始,向上經過恥骨和肚子下方。因此,任脈有問題,男性就會出現內部積結的疝氣。疝氣有狐疝、頹疝,以及五臟的疝氣。女性則會出現帶下、瘕聚。帶下是濕熱之氣向下流注,瘕聚則是血液內部瘀滯。衝脈靠近肚臍向上運行,到達胸中後散開,如果生病,就無法向上運行和向外散發。因此,衝脈有問題,就會出現氣機逆亂、腹部急痛。

逆氣者,氣不循經。裡急者,氣不輸布。任脈衝脈,行身之前,督脈行身之背,故督脈為病,失其循行,則脊強反折。夫胸腹為陰,脊背為陽,逆氣裡急,陰病不能仰也,脊強反折,陽病不能俯也。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

白話文:

逆氣:氣不沿經絡運行。裡急:氣不能輸布。任脈和衝脈在身體前面運行,督脈在身體後面運行,所以督脈有病,失去其正常運行,就會脊柱強硬,反折。胸腹屬於陰,脊背屬於陽,逆氣裡急,陰病不能仰臥,脊強反折,陽病不能俯臥。

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背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白話文:

後耳部、別名「翳風」穴,深層的太陽經與少陽經相會。少陽經從股內後側上行,貫穿耳後,與太陽經起源於眼睛內側,上額交叉匯合,進入絡脈腦部,再出別支下行至項部,沿著肩頸內側,貫穿背部直到腰部,循著脈絡至臀部,再沿脈絡至膝蓋,男性則再沿脈絡至腳踝和女性相同。

溺,鳥去聲,下同。督脈亦起於少陰,故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乃曲骨中央。女子則入系廷孔,申明其孔乃溺孔之端,其絡脈由陰而陽,從下而上。故其絡循陰器,合前後二陰之篡間,復繞篡後,又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相合。夫少陰巨陽中絡,乃少陰上股內之後廉,貫脊屬腎者是也。

白話文:

溺,音同「鳥」,下文同。督脈也從少陰開始,因此督脈從少腹以下開始,在曲骨的中央。女性的督脈則進入繫廷孔,明確那個孔就是溺孔的頂端,它的絡脈由陰轉陽,從下往上走。因此它的絡脈循著陰器,會合前後兩陰的篡間,再繞過篡後,又另外繞過臀部,與少陰和巨陽中絡相會。這個少陰巨陽中絡,就是少陰往上走,沿著大腿內側後部的邊緣,穿過脊椎連接腎臟的那條絡脈。

督脈由少陰而上,合於太陽。故與太陽之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者,相合而偕行也。女子入系廷孔之溺孔,其男子則循莖下至篡,與女子之廷孔溺孔相等,所以申明任沖督三脈,皆起於少陰而合於太陽也。

白話文:

督脈從腎臟開始向上運行,與太陽經會合。因此與太陽經從眼角內側開始,向上通過前額交會於頭頂,再向上進入顱腦,再從另一側分支向下經過脖子,沿著肩部後頸內側,挾著脊柱到達腰部,進入並沿著背部,與連接腎臟的督脈分支會合,一起運行。女性督脈進入可以通到下體的廷孔和溺孔(會陰),男性督脈則沿著陰莖向下到達會陰,與女性的廷孔和溺孔相平行。這些說明任脈、沖脈和督脈這三條經絡都起源於腎臟,並與太陽經會合。

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

兩目之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

白話文:

其小腹正中向上貫通胸腔正中,向上貫穿心部,進入喉嚨,到下巴,環繞嘴脣,向上連接**

兩眼下方正中,此處病症從小腹上衝心而疼痛,不能左右或前後動作,為沖疝,其**,女子不能受孕,小便困難、痔瘡、遺尿,咽喉乾燥。

此復申明任脈之為病也。其少腹直上者,即任脈上毛際,循腹裡直上也。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即任脈循腹裡,上至咽喉也。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即任脈上頤循面入目也。任脈從少腹,上貫心,故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上文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故男子不得前後為沖疝。

白話文:

重新說明任脈發生疾病的症狀。

少腹直線向上之處,就是任脈位於陰毛交界處,沿著腹內直線向上。通過肚臍中央,向上通達心臟,進入喉嚨,也就是任脈沿著腹內向上,到達喉嚨。

向上環繞嘴脣,在雙眼中間下方連接,也就是任脈向上經過下巴,沿著臉部進入眼睛。任脈從少腹向上通達心臟,因此生病時,症狀從少腹向上衝擊心臟而感到疼痛。

前面提到的任脈疾病,男性會發生內部七處疼痛,女性則會出現帶下和子宮瘤。因此,男性會出現前後沖疝的症狀。

謂不但疝病於內,而且不得前後。不但疝結於內,而且上衝也。其女子不孕,謂女子帶淫於下,瘕聚於內,不能孕也。又曰:癃痔遺溺者,申明不得前後,乃癃痔之病,癃與遺溺,不得前矣,痔則不得後矣。任脈上至咽喉,故嗌乾,所以復舉任脈,而申明任脈之病者如此。

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營。

白話文:

指的是不僅疝病在內部,連大小便也解決不了。不僅疝氣結在內部,而且還向上衝。女子不孕,指的是女性陰道分泌物過多,子宮內有聚積,無法受孕。又說:小便淋漓不盡、痔瘡便血、大小便失禁,這說明大小便解決不了,這是淋病和痔瘡的病症,淋病和大便失禁就解決不了小便,痔瘡就解決不了大便。任脈上到咽喉,所以(淋病)會導致咽喉乾燥,所以再次提到任脈,並說明任脈的病症就是如此。

督脈生病,治療應針對骨骼,嚴重時可延伸至下營穴。

此復申明督脈之為病也。上文督脈為病,脊強反折,脊骨者,督脈之所循。故督脈生病,即治督脈,治督脈,治其脊骨也,故曰治在骨上。若病甚者,在臍下營。臍下營乃少腹以下骨中央,督脈所起之部也。所以復舉督脈生病而為治法者如此。

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

白話文:

這一段話再次說明督脈生病時的情況。上文中提到督脈生病時,會導致脊椎強直或彎曲,因為脊椎是督脈循行的部位。因此,當督脈生病時,就需要治療督脈,而治療督脈的方法就是治療脊椎,所以說「治在骨上」。如果病情嚴重,會影響到臍下營。臍下營是指小腹以下骨頭的中央部位,也就是督脈的起始部位。所以,再次提出督脈生病時的治療方法,就是如此。

若其氣息上有聲音,則治療喉嚨中央。若位於缺盆(位於頸部前方的凹陷處)中,其病症向上衝到喉嚨,則治療頸部兩側上方的部位,也就是下巴後方的漸穴。

此復申明衝脈之為病也,上文衝脈為病,逆氣裡急,故此言其上氣有音者,不能從胸而上,故當治其喉中央。喉中央者,缺盆之中,故曰在缺盆中者,此逆氣裡急,不能從胸而上出於喉也。治其漸者,使從喉上面,故曰漸者,上俠頤也。靈樞五音五味篇云: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其浮而外者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是衝脈不但至胸中而散,亦上頤循面,故復舉衝脈之病以明之。此一節,言太陽寒府之氣,合於少陰,任沖督三脈,皆起於少陰而合於太陽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

白話文:

這段古文再次說明衝脈發生疾病時的症狀。上文提到衝脈病症,逆氣急促,所以這裡說上氣有聲音,是不能從胸部往上走,所以應該治療喉嚨中央。喉嚨中央,指缺盆之中,所以說在缺盆中,這是逆氣急促,不能從胸部往上出到喉嚨。治療其漸進部分,就是讓氣從喉嚨上面走,所以說漸進,就是指上顎(俠頤)。《靈樞·五音五味篇》中說:衝脈任脈都起於子宮中,其中浮在上方的會於咽喉,分別連絡著嘴脣和嘴巴,所以衝脈不僅散於胸中,也上至上顎,循著面部,所以再次舉衝脈的病症來說明。這一節,講的是太陽寒府之氣,與少陰之氣相合,任脈沖脈督脈三脈,都起於少陰而與太陽相合。

腿部屈曲伸展不利,治療它的膕窩。

蹇,難也。蹇膝,膝難進也。膝蹇故伸不能屈。楗,猶樞也。下文云:輔骨上橫骨下為楗,治其楗而膝能伸屈矣。

白話文:

蹇:指行動不便。蹇膝:形容膝蓋無法順利彎曲。

因為膝蓋無法彎曲,所以伸直時也不能彎曲。

楗:就如同門軸。

下文提到:輔骨在上方,橫骨在下方,形成了楗。治療這個楗,膝蓋就能伸展彎曲了。

坐而膝痛治其機。

機,機關也。坐而膝痛,則機關不和。下文云:俠髖為機,治其機而膝痛可愈矣。

立而暑解,治其骸關。

白話文:

坐而膝痛,治其機關

「機關」指的是人體的關節。坐著的時候膝蓋痛,表示關節出了問題。文中提到:「俠髖為機」,俠髖就是髖關節,治療髖關節的問題,就可以解除膝蓋疼痛。

立而暑解,治其骸關

「骸關」指的是骨頭間的關節。站著的時候感到燥熱,表示骨頭間的關節不通暢。治癒骨頭間的關節問題,就可以解除燥熱。

暑,熱也。解,膝骨縫也。立而暑解,立則骨縫如暑熱也。骸關,即膝解也。下文云:膝解為骸關,治其骸關,而暑解可愈矣。

膝病,痛及拇指,治其膕。

白話文:

暑,就是熱。解,是膝蓋骨頭的縫隙。立起來就會「暑解」,因為站起來後,膝蓋骨縫就像發熱一樣。骸關,就是膝解。文章後文說:膝解就是骸關,治療骸關,暑解就能痊癒。

如果膝蓋疼痛並延伸至大拇指,應治療小腿後側。

拇指,足大趾也。膝痛,痛及拇指,經脈相應也。膕,腿曲處也。下文云:骸下為輔,輔上為膕,治其膕而拇指膝痛可愈矣。

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

白話文:

拇指就是腳的大拇指。膝蓋痛,疼痛會延伸到拇指,這是因為經絡相通的緣故。膕就是腿彎曲的地方。古文後續提到:「骸骨之下為輔骨(即小腿骨),輔骨之上就是膕骨,治療膕骨,就能夠緩解拇指和膝蓋的疼痛。」

坐下時膝蓋疼痛,好像有東西隱藏在裡面,治療時要治療其關節。

隱,猶藏也。膝痛如物隱者,痛而高腫,如物內藏也。關,關節也。下文云:膕上為關,治其關而痛如物隱可愈矣。

白話文:

「隱」指隱藏。膝蓋疼痛就像有東西藏在裡面,疼痛且腫脹,好像內部有東西藏著。

「關」指關節。文中提到:「小腿後側上方稱為關。」治療關節部位,疼痛就像有東西藏在裡面一樣的症狀就可以痊癒了。

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

膝痛而筋不柔和,故脊背不可屈伸,太陽主筋所生病,故當其背內,而屈伸自如矣。

連䯒若折,治陽明中俞髎。

白話文:

膝痛

膝蓋疼痛,肢體不能屈伸,治療其背部。

膝痛肢體不柔和,所以背部不能屈伸,太陽經主治筋病,所以治療其背部,即可屈伸自如。

腰痛連綿如折

治療陽明經的「中俞」和「髎」穴。

折,音舌、䯒,足骨也。髎,骨穴也。膝痛連䯒,其痛若折,當治陽明之中俞髎。中俞,足陽明俞穴也。五俞之穴,前有井榮,後有經合,俞居中,故曰中俞髎,足中指間陷谷穴也。治陽明中俞髎,而連䯒若折可愈矣。

若別,治巨陽少陰榮。

白話文:

「折」讀音同「舌」,指的是足部的骨頭。「髎」指骨頭上的空穴。

如果膝蓋疼痛合併足部骨頭感覺像斷裂,應治療足陽明經穴的中俞髎。中俞是足陽明經穴的俞穴。井、榮等「五俞穴」中,俞穴位於中間,因此稱為中俞髎,位於足中指和食指之間凹陷的穴位上。

治療陽明中俞髎穴,可以緩解足部骨頭疼痛,如同斷裂般的疼痛。

若別治,治大陽經和少陰經的榮衛。

承上文而言,膝痛連䯒若別。別,離也。若䯒膝之不相屬也。當治巨陽少陰之榮穴。巨陽之榮,足小指後通谷穴也,少陰之榮,足心後然谷穴也。治其榮,而連䯒若別可愈矣。

淫濼脛痠,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上五寸。

白話文:

繼續上文說,膝痛會合併有腳踝疼痛,就像分開一樣。分開,指的像是膝蓋和腳踝互不相關一樣。應該治療足少陽膽經和足少陰腎經的榮穴。足少陽膽經的榮穴,指的是腳小指後方的通谷穴;足少陰腎經的榮穴,指的是腳心後方的然谷穴。治療它們的榮穴,就能治癒膝痛和腳踝痛分開的現象。

腳脛痠軟無力,無法久站,治療少陽經絡,在腳外側,膝蓋上方五寸處。

濼,音洛。淫,極也。濼,寒也。維,絡也。淫濼脛痠,極寒而脛骨痠削也。脛痠,則不能久立,少陽主骨所生病,故治少陽之維,在外踝上五寸。經脈論云: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坐不能起,取之所別者此也。

輔骨上,橫骨下,為楗。

白話文:

「濼」的讀音為「洛」,意指極度。而「淫」表示過度,「濼」也有寒冷之意。「維」指脈絡。

「淫濼脛痠」指的就是天氣極度寒冷,導致脛骨痠痛萎縮。由於脛骨痠痛,就會無法站立太久。而「少陽」主宰骨骼,所以治療這種疾病時,需要處理少陽經的脈絡。

《經脈論》記載:少陽經的分支,稱為「光明」,位於踝上方五寸處。如果無法坐下站起,則可以取此穴位治療。

輔助的骨頭在上,橫向的骨頭在下,這部位稱為坎離穴。

上文云:蹇膝伸不屈,治其楗。所謂楗者,輔骨上,橫骨下,為楗,股脛皆有輔骨,乃大骨之旁骨,此輔骨,股內旁骨也。橫骨,臍下少腹兩旁之骨也。

白話文:

上文提到:小腿伸展不開,治療它的楗骨。所謂的楗骨,就是輔助骨頭的上端,橫骨的下端,就稱之為楗骨。大腿和小腿都有輔助骨,它們位於大骨旁側,此處的輔助骨,是指大腿內側旁骨。橫骨,是指肚臍下方腹部兩側的骨頭。

俠髖,為機。

上文云:坐而膝痛,治其機,所謂機者,俠髖為機。俠,並也,髖,臀上兩旁側骨也。

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

白話文:

坐著時膝蓋疼痛,治療其機關。所謂機關,就是俠髖為機關。俠,並排的意思;髖,臀部上方兩側的骨頭。

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 膝蓋關節,為骨頭的關節,俠膝之骨相互連接形成骸關。

上文云:立而暑解,治其骸關,所謂骸關者,膝後分解之處,為骸關。夫膝解為骸關,則俠膝之前骨,為連骸。所以申明膝後解處為關,而膝骨則為骸也。

骸骨下為輔,輔上為膕。

白話文:

上文提到:「站起來暑氣就能消解。」我們要治療的關節就是「骸關」。所謂的骸關,就是膝蓋後面分離的地方,是骸骨的關節。因為膝蓋分離的地方是骸骨的關節,所以膝蓋前面的骨頭,就是連接骸骨。因此,這裡的意思是說明膝蓋後面的分離處是關節,而膝骨則是骸骨。

駭骨之下為輔,輔之上方為膕。

上文云: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所謂膕者,骸下為輔,輔上為膕。骸下,即骸關之下。輔上,脛輔骨之上也。

白話文:

古書上說,膝蓋疼痛,痛到拇指,要治療膕這個部位。膕指的是膝蓋後面,也就是骸骨下方到輔骨上方的位置。骸骨下方就是骸關節下方,輔骨上方就是脛骨上方。

膕上為關。

上文云: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所謂關者,膕上為關,腿曲處之上也。

頭橫骨為枕。

白話文:

膝蓋痛得像是被東西卡住,就要治疗膝盖上的关。关指的是膕窝的上方,也就是腿弯曲的地方。头骨横向的骨头是枕骨。

上文云: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脊背上通枕骨,故不釋背內,而釋頭橫骨為枕。知頭橫骨為枕,則知脊直骨為背矣。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二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白話文:

古書說:膝蓋疼痛不能彎曲伸直,要治療背部的內側。因為脊背向上連通枕骨,所以不治療背部內側,而去治療頭部的橫骨,也就是枕骨。知道頭部的橫骨是枕骨,就能知道脊柱的直骨是背部了。

水俞穴有五十七個穴位,分布在臀部上五排,伏兔穴上兩排五個,左右各兩排五個,踝骨上面各一排六個穴位。

行,音杭,舊本訛左右各一行,今改二行。此舉水俞五十七穴,以明水俞之本於腎也。水熱穴論云: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夫尻上五行行五,則五五二十五俞,其俞在背。伏兔上兩行行五,乃左右各二行行五,則四五二十俞,其俞在膕。

白話文:

行(讀音:杭),以前的版本錯誤地將左右各寫一行,現在改為兩行。這裡列出「水俞」的五十七個穴位,以說明「水俞」源於腎臟。

「水熱穴論」說:尻部(臀部)上方的五行行五個,這是腎俞穴。伏兔穴上方各有兩行,每行五個,這是腎的街穴。腳踝上方各有兩行,每行六個,這是腎脈下行的穴位。臀部上方五行行五,則共有五五、二十五個俞穴,這些俞穴在背部。伏兔穴上方兩行行五,也就是左右各兩行行五,則共有四五、二十個俞穴,這些俞穴在膕窩(膝蓋後方)。

踝上各一行行六穴,則左右十二俞,其俞在足,是水俞五十七穴,而本於腎也。此一節言膝骨乃機關之會,機關不利而痛,則水氣不行,故水俞五十七穴,皆附於骨空也。

白話文:

足踝以上各有一行六個穴位,左右兩邊合計十二個俞穴。這些俞穴位於腳部,是水俞穴的五十七個穴位之一,它們都與腎有關。這一節講的是膝蓋骨是機關的樞紐,機關不靈敏就會疼痛,導致水氣運行不暢,所以水俞穴的五十七個穴位都附著在骨頭的空隙中。

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一在齦基下,一在項後中復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

白話文:

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骨銳骨之下。一個在牙齦基部之下,一個在頸項後方中復骨之下。一個在脊椎骨中,上面空虛,在風府穴之上。脊椎骨以下空虛,在尾骨之下空虛。

此言髓空有在頭上下者,有在脊上下者,髓藏骨空,故曰髓空。腦為髓海,故髓空在腦後三分,申明腦後三分在懸顱穴之際,懸顱在頭兩旁銳骨之下。銳骨,尖骨也。從頭而下,一在齦基下,齦基,齒根也。齒根之下,骨空處也,此髓空在頭上下也。從齦基而下,一在項後中復骨下,脊椎之骨,名曰復骨,復骨在項後之中,從上而下,故曰復骨下也。從大椎之骨而計其上,一在脊骨上空,申明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者是也。

白話文:

文中所說的「髓空」,指的是存在於骨骼中的空洞,這些空洞中藏有骨髓。

「腦為髓海」:腦是骨髓的集合地。

「髓空在腦後三分」:髓空位於腦後三分之一處。

「懸顱穴之際」:懸顱穴位於兩個銳骨(尖骨)的下面,銳骨位於頭部兩側。

「齦基」:齒根。

「齦基下」:齒根下方的骨空。

「復骨」:脊椎骨,位於頸後正中。

「復骨下」:從頸後正中往下。

「風府」:位於脊柱上第一節頸椎骨下方。

「脊骨上空」:脊椎骨上方的孔洞,位於風府上方。

有脊骨上空者是也。此髓空在脊上下也。

數髓空,在面俠鼻。

面之左右,鼻之上下,髓空不一,故曰數髓空,在面而俠於鼻也。

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

從面鼻而下於口,從口而下於肩,皆有骨空。故曰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也。

兩髆骨空,在髆中之陽。

從肩至兩髆之骨空,則在兩髆中之陽。陽,外側也。

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

髆骨空,在髆中之陽,則臂骨空,亦在臂陽,申明臂陽去手踝四寸,穴名三陽絡,在兩骨空縫之間者是也。

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

從臂反股,則股骨上空亦在股陽。申明股陽出外,上膝四寸,穴名伏兔者是也。

䯒骨空,在輔骨之上端。

從股至䯒,則䯒骨空,在輔骨之上端。輔骨,小腿大骨之旁骨也,上端,近膝處也。

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

股際,陰股交會之際。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乃動脈之下,跨縫間也。

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

尻骨,尾骨也。髀骨,臀側骨也。髀骨之後,相去四寸,正當尻骨空之處。

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

白話文:

脊柱中空的地方。這種髓空位於脊椎上下。

面部的髓孔

在臉部靠近鼻子附近。

面部的左右兩側,鼻子的上下方,髓孔的位置不盡相同,所以稱為「數髓空」,位於臉部靠近鼻子旁。

頸部的空腔

從面部鼻子下方到嘴巴,從嘴巴下方到肩膀,都有骨腔。所以稱為「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

兩側顳骨的空腔

從肩膀到兩側太陽穴的骨腔,位於兩側太陽穴的陽面。陽面是指外側。

上臂骨的空腔

位於上臂的陽面,距離手腕四寸,位於兩塊骨頭之間的空隙。

股骨上端的空腔

從手臂反過來說到腿部,股骨上端的空腔也位於股陽面。進一步說明,股陽面外側,距離膝蓋上方四寸,就是穴位伏兔的所在位置。

小腿骨的空腔

從大腿到小腿,小腿骨的空腔位於腓骨的上端。腓骨是指小腿大骨旁側的骨頭,上端靠近膝蓋處。

股溝的骨腔

股溝是指陰股交會的地方。股溝的骨腔位於毛中動穴的下方,也就是動脈下方,在跨骨縫的地方。

尾骨的空腔

尾骨位於大腿骨的後方,距離四寸。

扁骨

扁骨有滲透的脈絡,沒有髓孔,不易患髓病,也沒有空腔。

扁骨,胸脊相交之肋骨也。滲,澹滲也。理,紋理也。湊,會合也。易,交易也。扁骨有澹滲之紋理,湊會於胸脊,其內則無髓孔。申明滲理湊者,髓之交易也,無髓孔者,兩頭無空也。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

白話文:

扁骨是指胸椎和脊椎相交的肋骨。滲,指的是淡色的滲透性紋理。理,指紋理。湊,指彙集。易,指交易。扁骨有淡色的滲透性紋理,彙集在胸椎和脊椎處,其內部沒有髓孔。說明滲透性紋理彙集的地方,是髓進行交易的地方,沒有髓孔的地方,兩頭都是空的。

灸治寒熱的方法,先灸後頸的大椎穴,根據年齡加上對應的壯數。接著灸橛骨穴,一樣根據年齡加上壯數。

髓藏於骨,骨歸於腎,骨髓內虛,則腎臟水毒,從經脈而上承,發為鼠瘻寒熱之病。上文云:鼠瘻寒熱還刺寒府,夫有餘則刺,不足則灸。故又言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項大椎為脊骨之始,以年為壯數,計其結核初起之年,以年數之多少而為灸之壯數。其次則灸橛骨,橛骨為脊骨之終,亦以年為壯數。

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

白話文:

骨髓儲存在骨骼中,骨骼由腎臟管理。如果骨髓空虛,腎臟中的水毒就會通過經脈向上運行,引發鼠瘻寒熱病。文中的意思說:鼠瘻寒熱病會攻擊寒宮,有餘則針刺放血,不足則灸火溫補。因此,提到了灸療寒熱病的方法:首先灸項大椎穴,項大椎穴是脊柱的起點,以年齡作為針灸壯數的基準,根據結核開始形成的年份,以年的數量作為灸壯的數量。其次,再灸橛骨穴,橛骨穴是脊柱的終點,也以年齡作為壯數的基準。

背部俞穴陷下去時灸之,舉起手臂肩上陷下去時灸之。

五臟六腑之俞,皆在於背,故視背俞、其俞內陷者,則於左右以灸之。視之之法、須舉其臂肩,舉臂肩而背上陷者,即灸之。

白話文:

五臟六腑的背部俞穴都位於背後,如果不顯露,則在背部的左右兩側用艾灸治療。觀察的方法是將病人的手臂和肩膀抬起,如果抬起手臂肩膀後背部出現凹陷,就在凹陷處施灸。

兩季脅之間,灸之。

從肩背而及於脅,則兩季脅之間,左右灸之。

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趾次指間灸之。

白話文:

腋下和腰部的中間部位,施灸。

從肩背一直到腰部,那麼在腋下和腰部的中間部位,左右兩邊都施灸。

在外踝骨的頂端施灸,在腳小指的第二趾骨間施灸。

經脈論云:膽足少陽之脈,下抵絕骨之端、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故外踝絕骨,小指次指間,各當灸之。

白話文:

《經脈論》中說:膽經(足少陽經),從腳的絕骨盡頭向下延伸,從腳踝外側前方出來,沿著腳背向上,進入小指和無名指之間,所以腳踝外側的絕骨處和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區域,都應該進行灸治療。

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

《經脈》論云:膀胱足太陽之脈,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故腨下陷脈及外踝後各當灸之。

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

缺盆骨上,與頸項之鼠瘻相近,故切之。堅痛如筋者,即于堅痛上灸之。

膺中陷骨間灸之。

膺中陷骨間,乃胸之上喉之下,當膺之中,天突一穴。

掌束骨下灸之。

束骨,橫骨也。掌束骨下,猶言掌下束骨,謂橫骨縫中,大陵二穴。

齊下關元三寸,灸之。

臍下三寸,關元穴也。故曰臍下關元三寸。

毛際動脈,灸之。

毛際兩旁氣衝之動脈。

膝下三寸分間,灸之。

膝下三寸分肉之間,三里二穴。

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

跗上動脈,足陽明衝陽二穴。

巔上一,灸之。

巔上,百會穴也。

犬所齧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治之。

白話文:

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

《經脈》論說:膀胱足太陽的經脈,往下貫穿腨(小腿肌肉),從外踝的後面出來,所以腨下陷的脈絡和外踝的後面都應該灸之。

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

缺盆骨的上方,接近頸項的鼠瘻(鎖骨上窩),所以切之。堅痛如筋者,就是在那堅痛的地方灸之。

膺中陷骨間灸之。

膺中陷骨間,是指胸部的上方、喉嚨的下方,在胸骨的正中間,就是天突穴。

掌束骨下灸之。

束骨,就是橫骨。掌束骨下,就是手掌下的束骨,也就是橫骨縫中的大陵穴。

齊下關元三寸,灸之。

肚臍下方三寸,就是關元穴。所以說肚臍下方關元三寸。

毛際動脈,灸之。

毛際兩旁氣血衝盛的動脈。

膝下三寸分間,灸之。

膝蓋下方三寸,肌肉分開的地方,就是三里穴。

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

跗上動脈,就是足陽明經的衝陽穴。

巔上一,灸之。

巔上,就是百會穴。

犬所齧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治之。

被狗咬的地方,灸之三壯,然後按照治療犬傷的病法治療。

齧,音業。此假犬齧以明當灸之穴,謂鼠瘻㿉爛,形同犬傷也。犬所齧之處,腿上伏兔二穴也,狗之齧人,從後而齧其腿下。犬之齧人,從前而齧其腿上。當於伏兔二穴,灸之三壯,上文以年為壯數,此亦以年為壯數,年數雖少,肌肉深厚,灸之亦須三壯,即以犬傷病治法灸之。謂鼠瘻傷其肌肉,犬齧亦傷肌肉,其病等也。

凡當灸二十九處,傷蝕,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白話文:

齧,唸作「業」。這裡用狗咬來形容應該灸的穴位,比喻鼠瘻又爛又腫,形狀像狗咬傷的一樣。狗咬的地方,就是小腿上的「伏兔」兩個穴位。狗咬人的時候,從後面咬腿部下方。狗咬人的時候,從前面咬腿部上方。應該在伏兔兩個穴位,灸三壯。上文是用年來計算壯數,這裡也用年來計算壯數。雖然年數少,但肌肉很厚,灸的時候也需要灸三壯。就是用治療狗咬傷的方法來灸治。意思是鼠瘻傷到肌肉,狗咬也會傷到肌肉,所以它們的病症是一樣的。

凡應灸二十九處,若有傷損,可用灸法治療。若療效不佳,務必觀察經絡中過於亢盛的陽經,多次刺灸其對應的俞穴並配合藥物治療。

蝕,舊本訛食,今改。數,音朔。承上文而總結之,申明陽氣下陷則灸,過於陽熱,更當刺而藥之也。二十九處,謂大椎一,橛骨一,背俞二,季脅二,絕骨二,小指次指二,腨下陷脈二,外踝二,缺盆二,膺中一,掌骨二,關元一,毛際動脈二,膝下三寸二,跗上二,巔上一,犬齧處二,凡當灸二十九處,乃傷爛如蝕,陽氣下陷,則當灸之。

白話文:

「蝕」,舊本誤寫為「食」,現在更正。

承接上文總結,說明陽氣下陷時應艾灸,如果陽氣過於旺盛,就應針刺放血並服藥。

二十九個穴位:大椎穴1個,橛骨穴1個,背俞穴2個,季脅穴2個,絕骨穴2個,小指和次指的交界處2個,腨下陷脈2個,外踝2個,缺盆穴2個,膺中穴1個,掌骨穴2個,關元穴1個,耳際脈搏跳動處2個,膝蓋下三寸處2個,跗穴上2個,頭頂1個,犬齒咬傷處2個。

凡是需要艾灸的二十九個穴位,都被傷爛得像被腐蝕了一樣,這是陽氣下陷的表現,應艾灸治療。

若灸之而其病不已者,乃過於陽熱,非關下陷,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陽熱之俞,而用藥以調之。斯為治鼠瘻寒熱之全法也。此一節,言精髓藏於骨空,精髓內虛,發為鼠瘻寒熱,而有灸刺之法也。

白話文:

如果使用艾灸治療後,疾病仍未見好轉,那可能是因為陽熱過盛,與下陷無關。因此,必須觀察經絡中陽熱過盛的位置,多次針刺這些陽熱之俞穴,並配合藥物調治。這就是治療鼠瘻寒熱的完整方法。這一節主要說明精髓藏於骨髓空腔中,精髓虛弱時,會發作鼠瘻寒熱,可以使用艾灸和針刺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