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五 (7)
卷之五 (7)
1. 氣府篇第五十九篇
伯承上篇《氣穴論》,而復言氣府也。手足三陽之脈,六腑主之。故脈氣所發之穴,即為氣府。手足三陽,合督任衝脈,凡三百六十五穴,亦應一歲之數,所以承氣穴而補其未盡之義。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六穴。
白話文:
《氣穴論》上一篇討論過氣穴,現在再來說說氣府。手腳三條陽經的氣脈,是由六腑所主導。因此,氣脈通過的穴位就是氣府。手腳三條陽經,加上督脈、任脈和衝脈,總共演算下來有 65 個穴位,正好與一年 365 天的數量相符,因此可以補充《氣穴論》中未盡之處。
屬足太陽膀胱經脈氣血所循行的腧穴有七十六穴。
六,舊本訛八,今改。足太陽脈氣所發之穴,計七十六穴。足太陽膀胱水府也,脈氣所發者,從足太陽經脈之氣,而發於穴也。
兩眉頭各一,入發至頂,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
白話文:
六、舊本寫作「八」,現更正為「六」。足太陽經脈氣血所發出的穴位,總共七十六個。足太陽膀胱經主管儲藏水液,經脈氣血所發出的穴位,都是從足太陽經脈的氣血發出,再分佈到各個穴位上。
「兩眉頭各有一個穴位,由髮際往上入至頭頂,距離三寸半,旁邊距離五寸,相隔三寸,浮氣位於皮中。五行穴共有二十五個,各行五個穴位,總計為五十五個穴位。」
頂,舊本訛項,今改。行,音杭。頂,前頂穴也。兩眉頭各一,攢竹穴也。自攢竹入髮際,至前頂,其中有神庭、上星、囟會,故長三寸半。前頂有中行,次兩行,外兩行,故旁五。言自中及旁,有五行也。五行之內,左右相去三寸。申明旁五者,其太陽之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一行五穴,五五則二十五穴也。
白話文:
頭頂,過去的版本誤寫為項,現在改正。行,讀音為杭。頭頂,指的是前頂穴,位於兩眉頭各一處,也就是攢竹穴。從攢竹穴沿著髮際線向上至前頂,這段距離內有神庭、上星、囟會等穴位,總長度為三寸半。前頂處有中行、兩側各有一行,再外側各有一行,因此左右兩側各五個穴位。也就是說,從中心到兩側,共有五個穴位,稱為五行。五行內,左右兩側相距三寸。說明這五個穴位的原因是,太陽經的浮氣存在皮膚表面,每個五行包含五個穴位,五個五行共二十五個穴位。
二十五者,中行有前頂、百會、後頂、強間、腦戶,五穴。次兩行有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左右十穴。又次兩行,有正營、承靈、腦空、竅陰、完骨,左右十穴。共二十五穴、合兩攢竹、神庭、上星、囟會五穴,凡三十穴。
白話文:
二十五穴:中行有前頂、百會、後頂、強間、腦戶穴,共計五穴。
下一行有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穴,左右共十穴。
再下一行有正營、承靈、腦空、竅陰、完骨穴,左右共十穴。
共計二十五穴,加上兩攢竹、神庭、上星、囟會五穴,總計三十穴。
項中大筋兩旁各一。
風池二穴。
風府兩旁各一。
天柱二穴,以明上文外兩旁,在項中大筋兩旁名為風池者各一。內兩旁,在風府穴兩旁,名為天柱者各一穴。
俠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
白話文:
風池穴:位於項部後正中線大筋兩側各一。
風府穴:位於項部後正中線大筋兩側各一。
天柱穴:上文中的外兩側指的是風池穴,在項部後正中線大筋兩側各一;內兩側指的是風府穴,在風府穴兩側各一。
俠脊以下至尻尾,共有21節,15間各有一個穴位。其中,五臟的俞穴各5個,六腑的俞穴各6個。
自風府兩旁,俠脊以下,從大椎至尻尾,計二十一節。二十一節之中,凡十五節間各一:謂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內俞、白環俞,左右各一,凡三十穴。十五節間,內有肺心肝脾腎五臟之俞,左右各五。
白話文:
從脖子的後頸兩側往脊椎往下,從大椎穴到尾骨,共有二十一節脊椎。在二十一節脊椎中,有十五節脊椎之間都有對應的穴位,分別是: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內俞、白環俞,左右各一個,總共有三十個穴位。在十五節脊椎之間,包含對應肺、心、肝、脾、腎五臟的俞穴,左右各五個。
膽胃三焦大腸小腸膀胱之俞,左右各六。臟俞各五、腑俞各六,總在十五間,而十五間,覆在二十一節內也。
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各六俞。
白話文:
膽、胃、三焦、大腸、小腸、膀胱的俞穴,左右各六。
臟腑的俞穴,臟俞各五、腑俞各六,總共有十五個。這十五個俞穴位於二十一節椎骨之內。
委中穴以下直到足小趾旁,各有六個俞穴。
委中,腿灣委中穴也。至足小趾旁有崑崙、京骨、束骨、通谷、至陰,合委中,左右各六俞,凡十二穴。此足太陽脈氣所發,共七十六穴。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絡腦下項,俠脊抵腰,循髀膕,至足小趾外側,故脈氣所發如此。
白話文:
委中,指的是小腿彎曲處的委中穴。腳小拇指旁有崑崙穴、京骨穴、束骨穴、通谷穴、至陰穴等六俞穴,連同委中穴,左右各六個,總共十二個穴位。這些穴位都是足太陽膀胱經氣血發出的地方,一共七十六個穴位。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從眼睛內側的眼角開始,往上經過額頭交會於頭頂,連接大腦,再往下經過脖子,沿着脊柱到達腰部,再經過大腿和小腿,最後到達腳小拇指的外側。所以,氣血會從這些穴位發出。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
足少陽為膽府,脈氣所發之穴,計六十二穴。
兩角上各二。
角,頭角也。從耳之曲鬢至天衝兩角上左右各二,凡四穴。
直目上髮際內各五。
白話文:
足少陽經脈氣所發出的地方,有六十二個穴位。
足少陽經是膽經,脈氣所發出的穴位,一共六十二個。
頭部的兩角上各有两个穴位。
角,指的是頭角。從耳朵彎曲處的鬢髮到天衝穴,在兩角上左右各有两个穴位,總共四個穴位。
在直直的眼睛上方的髮際內側,左右各五个穴位。
直,中正也。直目上髮際內,從目中正間,上於髮際之內。有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各五,凡十穴。
白話文:
直,就是中正的意思。直目位於上髮際內側,從眼睛正中間往上到髮際內側。這條經絡上有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這五個穴位,總共有十個穴位。
耳前角上各一。
頷厭二穴。
耳前角下各一。
懸釐二穴。
銳發下各一。
銳發,即鬢髮。下各一,和髎二穴也。
客主人各一。
一名上關,在耳前之上。
耳後陷中各一。
翳風二穴。
下關各一。
在耳前之下,故名下關。
耳下牙車之後各一。
車,音叉。耳下頰車之後,天容二穴。
缺盆各一。
項側兩開鎖骨,缺陷如盆,左右二穴。
腋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
白話文:
頷厭穴:耳朵前角上方各一個。
懸釐穴:耳朵前角下方各一個。
和髎穴:鬢髮下方各一個。
上關穴:耳前上方各一個,又稱客主人穴。
翳風穴:耳後凹陷處各一個。
下關穴:耳朵前下方各一個。
天容穴:耳下臉頰車後各一個。
缺盆穴:脖子兩側鎖骨外緣的凹陷處各一個。
八間穴:腋窩下三寸,肋骨下方至肩胛骨八條肋骨間各一個。
腋下三寸,淵液穴也。腋下為脅,脅下為胠,脅下至胠,有輒筋、大包、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八穴之間,左右各一行,計十六穴,合左右淵液,凡十八穴。
白話文:
腋窩下三寸的地方,是淵液穴。腋窩稱為「脅」,脅部以下稱為「胠」。從腋窩下到胠,有輒筋、大包、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等八個穴位。這八個穴位左右各一排,總共有十六個穴位,加上左右兩邊的淵液穴,一共十八個穴位。
髀樞中旁各一。
髀樞,即髀厭,環跳穴也,在居髎穴下,髀樞中旁,即髀厭分中之義,兩旁各一,凡二穴。
膝以下至足小趾次指,各六俞。
白話文:
髀樞,就是髀厭,也就是環跳穴,位於居髎穴下方,髀樞的中旁,指的是大腿內側中間偏外的地方,兩邊各一個,總共兩個穴道。
從膝蓋以下到小腳趾的第二個腳趾,各有六個俞穴。
陽陵泉、陽輔、坵墟、臨泣、俠谿、竅陰,左右各六俞,凡十二穴。此足少陽脈氣所發,共六十二穴。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入耳前後,從腋下脅,行身之側,下膝至足,故脈氣所發如此。
白話文:
陽陵泉、陽輔、丘墟、臨泣、俠谿、竅陰,左右各有六個俞穴,共十二穴。這些是足少陽經的經穴之一。足少陽經起於眼角,上行至頭頂,經過耳前後,沿腋下側腹部,行走於身體側面,從膝蓋一直到足部,因此其經氣所經過的穴位就像上述這些。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
足陽明為胃腑脈氣所發之穴,計六十八穴。
額顱髮際旁各三。
從額顱入髮際,有本神、頭維、懸顱,兩旁各三,凡六穴。
面鼽骨空各一。
空,孔同,余仿此。面鼽骨空,四白穴也,面上鼻氣旁通之處,故曰面鼽。穴居骨內,故曰骨空。左右凡二穴。
大迎之骨空各一。
大迎在頰車下,承漿旁,穴在骨間,故曰大迎之骨空,左右凡二穴。
人迎各一。
在結喉兩旁動脈間。
缺盆外骨空各一。
缺盆,在頷下兩旁陷中。缺盆外骨空,肩缺盆之天髎穴也。
膺中骨間各一。
白話文:
足陽明脈氣所發的穴位,共有六十八個。
-
額頭顱骨髮際旁:各三個穴位(本神、頭維、懸顱)
-
臉頰顴骨空隙:各一個穴位(四白)
-
大迎穴旁骨空:各一個穴位
-
人迎穴:各一個穴位
-
缺盆穴外骨空:各一個穴位(天髎)
-
胸膛中央骨縫:各一個穴位
膺,膺窗也。中,乳中也。膺中骨間,謂膺窗乳中,胸骨之間,即上文十五間八間之義。膺窗之上,有屋翳、庫房、氣戶。乳中之下,有乳根,其穴俱在胸骨間,左右各一行,凡十二穴。
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脘,各五。
白話文:
膺,指的是胸骨。中,指的是乳房中間。膺中骨間,指的是胸骨與乳房中間,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十五間八間的意思。胸骨上方有屋翳穴、庫房穴、氣戶穴。乳房下方有乳根穴,這些穴位都位於胸骨間,左右各有一行,共有十二個穴位。
在鳩尾骨(胸骨劍突)的外側,與乳頭下三寸處,於胃脘部,各有五個穴位。
俠,並也。俠鳩尾之外,並鳩尾之外兩旁也,當乳下三寸,外旁不容之穴,與鳩尾相併,當在乳下、則相去三寸也。俠胃脘,謂不容之下,即有承滿、梁門、關門、太乙、與胃上脘中脘下脘相併也。合鳩尾外旁,胃脘外旁、左右各五,凡十穴。
俠臍廣二寸各三。
白話文:
俠,就是並列的意思。俠鳩尾之外,就是鳩尾穴外兩側,位於乳下三寸處,乳房外側的穴位,與鳩尾穴並列。
俠胃脘,指的是容穴下方,也就是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與胃上脘、中脘、下脘並列。
合鳩尾外側和胃脘外側,左右各五個穴位,總共有十個穴位。
俠臍廣二寸,各取三寸。
齊,臍通,下同。二寸,舊本訛三寸今改。俠臍,與臍相併也。廣,開廣也。俠臍廣二寸,天樞穴也。各三,乃天樞,外陵、大巨,左右各三,凡六穴。
下齊三寸,俠之各三。
白話文:
齊 (同音「臍」):臍孔。二寸:原寫三寸,現更正為二寸。俠 (鄰近) 臍:緊鄰臍孔。廣:寬闊。緊鄰臍孔寬闊二寸的地方,就是天樞穴。各三:指天樞、外陵、大巨這三穴,左右兩邊各三,共有六個穴位。
距離下顎三寸,左右各三處。
三寸,舊本訛二寸,今改。下臍三寸,關元穴也。下臍三寸俠之,乃外兩旁之水道、歸來、氣衝,左右各三,凡六穴。
氣街動脈各一。
白話文:
三寸,舊版本誤寫成二寸,現在改正。肚臍下方三寸,是關元穴。肚臍下方三寸,左右旁開,是水道、歸來、氣衝這三個穴位,左右各三個,共有六個穴位。
氣管動脈各一。
《骨空論》云:衝脈者,起於氣街。《衛氣》論云: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此氣街動脈,乃腹氣之街,左右盲俞二穴。
伏兔上各一。
伏兔上,髀關穴也,左右各一。
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白話文:
《骨空論》中說:衝脈起源於氣穴。《衛氣論》中說:胸部有氣穴,腹部有氣穴,頭部有氣穴,小腿有氣穴。這些氣穴就是動脈,它們是腹部氣穴的通道,左右盲俞穴就是它們的左右緣。
伏兔穴
伏兔穴在膝蓋上方,左右各一。
三里
三里穴以下,到腳中指共有八個俞穴,分散在不同的點穴空處。
膝犢鼻下外廉,相去三指,是為三里,膝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其中有三里、上廉、下廉、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左右各八俞,凡十六穴。六腑皆六俞,獨足陽明有八俞,蓋大腸屬上廉,小腸屬下廉,其大小腸分屬所在穴孔,為陽明之所主也。本俞論云:大腸屬上,小腸屬下,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者此也。
白話文:
膝蓋外側凹陷的下緣,離膝蓋外側三指寬,就是「三里穴」。從三里穴以下,到腳的中間腳趾,共有三里、上廉、下廉、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等穴位,左右各八個穴位,總共十六個穴位。
六腑都有六個俞穴,只有足陽明經有八個俞穴。這是因為大腸屬陽明經的上廉,小腸屬陽明經的下廉。大腸和小腸位於不同的穴位,但都由陽明經所支配。
《本俞論》說:大腸屬上,小腸屬下,大腸小腸都屬於胃,所以這是足陽明經的穴位。
此足陽陰脈氣所發,共六十八穴。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循髮際至額顱,從大迎下人迎,入膺胸,行身之前,下腹,從脛抵足厲兌,故脈氣所發如此。
白話文:
這是足陽明經脈的循行路線,共有六十八個穴位。足陽明經脈起源於面部兩側太陽穴的交會處,沿著太陽穴旁的路線,循著發際線至額頭和頭顱,從大迎穴下行至人迎穴,進入胸腔,沿著身體前側運行,下行至腹部,再從小腿脛骨外側到足部的厲兌穴。這就是足陽明經脈氣血所循行的路線。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
手太陽為小腸腑,脈氣所發之穴,計三十六穴。
目內眥各一。
兩睛明穴。
目外各一。
目外,謂目外眥,兩瞳子髎穴。
鼽骨下各一。
即上文面鼽骨空之下,兩巨髎穴。
耳郭上各一。
郭,匡郭也。耳郭上兩角孫穴。
耳中各一。
耳中珠子,兩聽宮穴。
巨骨穴各一。
肩上又骨尖端罅間,兩巨骨穴。
曲掖上骨穴各一。
肩端尖骨,從後下陷,是為曲掖,曲掖上骨,兩臑俞穴,舉臂取之。
柱骨上陷者各一。
柱骨,項骨也。柱骨上陷者,兩肩井穴也。
上天窗四寸各一。
天窗、項側,髮際盡處也。上天窗四寸,浮白穴也。天窗浮白,左右各一,凡四穴。
肩解各一。
肩外解分之處,兩秉風穴。
肩解下三寸各一。
肩解下三寸,兩天宗穴,相去秉風三寸。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氣脈所發之穴,共三十六穴:
眼部:
-
內眼角各一:睛明穴
-
外眼角各一:瞳子髎穴
-
顴骨下方各一:巨髎穴
耳部:
-
耳廓上方各一:角孫穴
-
耳道內各一:聽宮穴
肩部:
-
肩峯骨端溝槽各一:巨骨穴
-
肩端凹骨各一:臑俞穴,舉臂取穴
-
頸椎骨凹陷處各一:肩井穴
頸部:
- 髮際後緣四寸各一:浮白穴,左右兩穴,共四穴
背部:
-
肩關節外側各一:秉風穴
-
肩關節外側下三寸各一:天宗穴,距離秉風三寸
手臂至手指:
- 肘部以下至小指根部,各六個俞穴
指本,指頭也。肘以下至手小指本,謂肘骨之下,從側而下,至小指之頭有少海、陽谷、腕骨、後谿、前谷、少澤,左右各六俞,凡十二穴。此手太陽脈氣所發,共三十六穴。手太陽之脈,起於手小指之端,從肘至臂,繞肩循頷,上頰入耳中,至目內眥,故脈氣所發如此。
白話文:
指本,就是手指。從肘部以下到手小指的指尖,包括肘關節以下,從側面往下,到小指指尖。這段經脈上有少海、陽谷、腕骨、後谿、前谷、少澤六個穴位,每穴有六個俞穴,總共三十六個穴位。
這些穴位是手太陽經氣脈發出的,所以稱為六俞穴。手太陽經的經脈,從手小指的指尖開始,沿著肘部到手臂,繞過肩膀,沿著下顎,進入耳中,到達眼睛內側的淚腺。因此,經氣的發出路徑是這樣。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
手陽明為大腸腑,脈氣所發之穴,計二十二穴。
鼻空外廉,項上各二。
鼻孔外廉,迎香穴也。項上,扶突穴也。左右各二,凡四穴。
大迎骨空各一。
頰車之下,承漿之旁,兩大迎穴。骨空,解見前。
柱骨之會各一。
柱骨,項骨也。柱骨之會,謂項肩相會之處,兩天鼎穴。
髃骨之會各一。
髃,音魚,餘篇同。髃骨,兩肩髃穴之骨。髃骨之會,謂肩髃,乃肩臂相會之處。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白話文:
手陽明經脈所發的穴位共有二十二個。
鼻孔外側緣,頸部上方各兩個。 鼻孔外緣為迎香穴。頸部上方為扶突穴。左右兩側各兩個,共四個穴位。
下頜骨下緣,承漿穴旁邊,兩個大迎穴。骨空,如前所述。
頸骨和肩頭交會處,兩個天鼎穴。
肩胛骨和手臂交會處,兩個肩髃穴。
肘部以下到手掌大拇指和食指根部,各六個俞穴。
從肘以下,至六指次指頭。有曲池、陽谿、合骨、三間、二間、商陽、左右各六俞,凡十二穴。此手陽明脈氣所發,共二十二穴。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從肘上臂,至肩出於柱骨,上頸貫頰,挾鼻孔,故脈氣所發如此。
白話文:
從肘部以下,到第六個手指頭的旁邊。有「曲池」、「陽谿」、「合谷」、「三間」、「二間」、「商陽」,左右各六個穴位,共十二個穴位。這些穴位是手陽明經脈氣流通的地方,總共有二十二個穴位。手陽明經絡的脈氣,從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開始,沿著上臂,到肩部,從肩骨處穿出,向上經過頸部,穿過面頰,抵達鼻孔,所以脈氣才會這樣流通。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
手少陽為三焦府,脈氣所發之穴,計三十二穴。
鼽骨下各一。
鼽骨下,兩巨髎穴也,見手太陽脈氣內。
眉後各一。
眉後陷中,兩絲竹空穴。
角上各一。
頭角之上,兩天衝穴也。足少陽脈氣云:兩角上各二。此則云各一。
下完骨後各一。
下完骨後,謂完骨之下。完骨之後,兩天牖穴。
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
足太陽之脈下項,行身之背,今在足太陽項中之前,乃人迎之下,氣舍二穴。
俠扶突各一。
承上文氣舍而言,故曰俠扶突,謂氣舍扶突穴相併也。
肩貞各一。
肩臂板骨縫中,即兩肩貞穴。
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
肩貞下三寸,消濼穴也。分間,即肩貞分肉之間,天宗臑會穴也。消濼,天宗,臑會,左右各一,凡六穴。
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白話文:
手少陽經氣所經過的穴道,共三十兩個。
痛骨下方各一個。 痛骨下方,就是左右兩個巨髎穴,在手太陽經氣所經過的穴道內。
眉毛後方各一個。 眉毛後方凹陷的中間,就是左右兩個絲竹空穴。
頭角上方各一個。 頭角上方,就是左右兩個天衝穴。足少陽經氣所經過的穴道中提到:頭角上方各兩個。這裡只提到各一個。
下完骨後方各一個。 下完骨後方,指的是完骨下方。完骨後方,就是左右兩個天牖穴。
頸部正中,足太陽經之前方各一個。 足太陽經的脈絡下行頸部,沿著身體的背部運行,現在在足太陽經頸部的前面,也就是人迎穴的下方,就是左右兩個氣舍穴。
靠近扶突穴旁各一個。 承接上文的氣舍穴而言,因此說是靠近扶突穴旁,意指氣舍穴和扶突穴相鄰。
肩貞穴各一個。 肩膀和手臂的肩胛骨交接處的凹陷中,就是左右兩個肩貞穴。
肩貞穴下方三寸,分界處各一個。 肩貞穴下方三寸,就是消濼穴。分界處,就是肩貞穴分開肌肉之間,就是左右各一個的天宗穴、臑會穴。消濼、天宗、臑會,左右各一,總共有六個穴道。
肘部以下到手掌小指次指的指根,各六個俞穴。
肘骨以下,至手小指次指頭,有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衝,左右各六俞,凡十二穴。此手少陽脈氣所發,共三十二穴。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循肘上臂,交肩出缺盆,至耳上角,俠頰抵䪼,故脈氣所發如此。此一節言手足三陽之脈,是為六腑,其脈氣所過之穴,即為氣府也。
白話文:
從肘部以下到小指旁的中指指尖,有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衝等穴位,左右各六個,總共十二個穴位。這是手少陽經脈氣血流經的地方,共有三十二個穴位。手少陽經脈從小指旁的次指指尖開始,沿著手臂向上,經過肩部,從缺盆穴處穿出,到達耳角上方,沿著臉頰抵達眼眶下緣的承泣穴,所以經脈氣血流經的穴位會如此排列。這一節主要描述手足三陽經脈的流經部位,是屬於六腑的,經脈氣血所經過的穴位就是氣府。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
督脈循身之背,從下而上、氣府之統於形身者,更有督脈,其脈氣所發者,計二十八穴。
項中央二。
風府啞門二穴。
髮際後中八。
髮際之後,從中至頂,下額,則有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廷八穴。
面中三。
面之中央,從鼻至唇,有素髎、水溝、兌端三穴。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白話文:
督脈氣孔,共計二十八穴
督脈沿著背部循行,由下而上。督脈統領全身氣血,其氣發出二十八穴。
項部中間二穴
風府、啞門
髮際後方八穴
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廷
面部中間三穴
素髎、水溝、兌端
大椎以下至尾骨及兩側十五穴
截至骶骨下處,共二十一節,為脊椎的構造。
從大椎以下,至尻尾之長強,計十三穴。及長強兩旁之會陽,共十五穴。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臺、至陽、筋縮、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左右會陽,凡十五穴。自大椎至骶骨下,凡二十一節,此督脈督於後,而為脊椎之法,所以補氣府未盡之義。
白話文:
沿著脊椎骨,從大椎以下到尾骨頂端的長強穴,算起來有十三個穴位。加上長強穴兩旁的會陽穴,總共有十五個穴位。依序為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臺、至陽、筋縮、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長強,左右會陽,共十五個穴位。從大椎到薦骨下方,總共有二十一節脊椎骨,督脈行於脊椎骨後面,並且為脊椎骨的法則,因此可以補足氣府尚未充盈的部分。
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
任脈行身之前,氣府之統於形身者,更有任脈,其脈氣所發者,亦二十八穴。
喉中央二。
廉泉,在喉中央之上。天突,在喉中央之下。凡二穴。
膺中骨陷中各一。
膺中,胸之中行也。骨陷中有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廷各一,凡六穴。
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腹脈法也。
白話文:
任脈之氣發於二十八穴
任脈行於身體前側,是氣府之氣統攝形體的主要脈絡,其脈氣所發之穴位共有二十八個。
喉部正中兩個穴位
廉泉穴,位於喉嚨正中的上方。天突穴,位於喉嚨正中的下方。共兩個穴位。
胸骨中央凹陷處各一個穴位
膺中穴,位於胸骨正中的凹陷處。骨陷中還有璇璣穴、華蓋穴、紫宮穴、玉堂穴、膻中穴、中廷穴各一個,共六個穴位。
鳩尾穴下三寸,胃脘穴下五寸,胃脘穴以下至橫骨處,六寸半一處各一個穴位,這是腹部脈絡的定位方法。
鳩尾下三寸,自鳩尾之下,有巨闕、上脘、中脘三穴,當三寸也。胃脘五寸、自上脘至臍中、有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臍中五穴,當五寸也。胃脘以下,指臍中也,自胃脘以下之臍中。由中極至兩旁橫骨,有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五穴五寸。中極至橫骨,約寸半余,當六寸半一分也。
白話文:
鳩尾下三寸:從鳩尾往下,有巨闕、上脘、中脘三個穴位,距離約三寸。
胃脘五寸:從上脘到肚臍,有中脘、建裏、下脘、水分、肚臍五個穴位,距離約五寸。
胃脘以下,指肚臍:從胃脘以下到肚臍。
從中極到兩側的橫骨,有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五個穴位,距離約五寸。
從中極到橫骨,約一寸半左右,距離約六寸半一分。
自鳩尾至兩橫骨,凡十五穴。此任脈任於前,而為中行腹脈之法。亦所以補氣府未盡之義。
下陰,別一。
下陰,下於陰前,會陰穴也。別一,上文橫骨,不通會陰,別從曲骨至會陰之一穴。
目下各一。
兩承泣穴。
下唇一。
承漿一穴。
齦交一。
齒縫任脈之交,故曰齦交。以上任脈所發,凡二十八穴。
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
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氣府之統於形身者,更有衝脈,其脈氣所發者,計二十二穴。
俠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俠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
白話文:
鳩尾至兩橫骨之十五穴
此乃任脈所過之前側,為腹部中行脈法。此脈亦用以補充氣府未盡之氣。
下陰,別一穴。
下於陰部之前的會陰穴。別一穴,是指上文所述橫骨,與會陰穴不通,而另有一穴從曲骨至會陰。
目下各一穴。
左右兩承泣穴。
下脣一穴。
承漿穴。
齦交一穴。
齒縫中任脈交叉之處,故稱齦交。以上任脈所發,共二十八穴。
衝脈氣所發之二十二穴
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統領氣府於形身者,還有衝脈,其脈氣所發者,共有二十二穴。
腹脈法:
左右鳩尾旁外各半寸,至臍下一寸,左右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一寸。
寸一,一寸也,五分,猶半寸也,並鳩尾外兩旁,各開半寸。至臍兩旁,有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盲俞、其穴相去之寸,約一寸也。盲俞之穴,正在臍旁,並臍下兩旁,各開五分,下至橫骨,有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其穴相去之寸、亦一寸也。並鳩尾兩旁,下至橫骨左右、凡二十二穴。此衝脈與任脈相併,為中二行之腹脈法也。
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
白話文:
一寸就是一寸,五分就是半寸,鳩尾骨兩側向外各開半寸。到肚臍兩側,有幽門穴、通谷穴、陰都穴、石關穴、商曲穴、盲俞穴,這些穴位之間的距離,約一寸。盲俞穴正位於臍旁,臍下兩側各開五分,向下到橫骨,有中注穴、四滿穴、氣穴、大赫穴、橫骨穴,這些穴位之間的距離,也為一寸。鳩尾骨兩側,向下到橫骨左右,共有二十二個穴位。這是衝脈與任脈相合,作為中焦腹部的脈法。
足少陰經脈位於舌下,足厥陰經脈位於體毛中,急脈各有一條。
此舉足少陰厥陰之脈,以明足少陰合任脈,足厥陰合督脈,而任督相交也。足少陰舌下,廉泉穴也。厥陰毛中,曲骨穴也。足少陰合任脈而交於督脈,從廉泉入齦交,交督脈。足厥陰合督脈而交於任脈。從長強至曲骨,交任脈。上下相交、脈氣往來,不容稍緩,故曰急脈。舌下廉泉,毛中曲骨各一,凡二穴。
手少陰各一,陰陽蹺各一。
白話文:
這個動作是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的脈絡,它說明足少陰腎經與任脈相合,足厥陰肝經與督脈相合,而任督二脈相交。足少陰腎經在舌頭下面,就是廉泉穴。足厥陰肝經在毛髮中,就是曲骨穴。足少陰腎經與任脈相合,在廉泉穴交會,再交會督脈。足厥陰肝經與督脈相合,在長強穴到曲骨穴交會,再交會任脈。經脈上下相交,氣血往來,不能稍有停滯,所以稱為急脈。舌頭下面的廉泉穴和毛髮中的曲骨穴各有1個,總共有2個穴位。
手少陰絡脈各一條,陰陽蹺脈各一條。
此舉手之少陰,足之蹺脈,以明手足陰陽之脈,皆為氣府,而手脈之穴出於手,足脈之穴起於足也。手少陰,心脈也。心脈起於心中,循手小指少衝出其端,左右少衝各一。凡二穴。陰蹺起於足內踝之照海、陽蹺起於足外踝之申脈,照海申脈左右各一,凡四穴。
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白話文:
這條手上的少陰經脈,腳上的陽明經脈,是用來闡明手腳的陰陽經脈,都是人體的氣庫,而手上的經脈穴位出現在手上,腳上的經脈穴位開始於腳上。手少陰經,是心臟的經脈。心臟的經脈起於心臟,沿着手臂的小指少衝穴出來,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少衝穴,共有兩個穴位。足陰厥陰肝經的陰郄穴起於腳的內側,陽明胃經的申脈穴起於腳的外側,陰郄穴和申脈穴左右各有一個,一共有四個穴位。
手足上所有魚際穴與脈氣所通達的穴道,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
此舉手足魚際之脈,以明手魚際,屬手太陰,足魚際屬足太陰。而三百六十五穴之脈,皆主於手足之太陰也。手大指後、白肉隆起如魚腹,為魚際穴。手足諸魚際,謂足大趾後,亦有白肉隆起,皆可謂之魚際。手足魚際,凡四穴。手之脈氣,手太陰魚際主之。足之脈氣,足太陰魚際主之。
白話文:
當我們提到手足魚際穴的經脈時,手魚際穴歸屬手太陰肺經,足魚際穴歸屬足太陰脾經。而人體三百六十五個穴位,都有著與手足太陰經相關的經脈。
「手魚際」穴位於手拇指後方,白肉隆起像魚腹的地方。而「手足魚際」穴的說法,是指足拇指後方也有類似白肉隆起的結構,都可以稱之為魚際穴。因此,手足共有四個魚際穴。
手部的經脈氣血,主要由手太陰肺經魚際穴所主導;而足部的經脈氣血,則主要由足太陰脾經魚際穴所主導。
故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以明手足三陽三陰,周身脈氣,而為手足太陰之所主也。此一節,舉督脈任脈衝脈,及手足陰陽之脈,合三百六十五穴,而統於形身之氣府也。
白話文:
因此,手和腳上的三百六十五個穴位是由氣血流動而形成的,它們代表了身體上陽氣極盛的三個陽經和陰氣極盛的三個陰經,並且由手足太陰經所主導。這一節中所列出的督脈、任脈、衝脈以及手足陰陽經的總共三百六十五個穴位,都屬於人體氣血流動的集散地。
按本篇脈氣所發之穴,手足三陽計二百九十六穴,督脈至魚際計九十穴,共三百八十六穴,除督脈髮際後至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廷八穴,重於太陽,足少陽直目上髮際內各五,其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六穴,亦重於太陽,又手足陽明重大迎、骨空二穴,手少陽手太陽重鼽骨下巨髎二穴,衝脈任脈重橫骨二穴。足少陰舌下與喉中央,重廉泉一穴,除所重二十一穴,乃三百六十五穴,亦以應一歲之數。
上篇合重複之穴,成三百六十六穴,此篇除重複之穴,成三百六十五穴,所以承上篇而補其未盡之義者如此。
白話文:
根據此文章所述,脈氣經過的穴位數量如下:
- 手足三陽經:296 個
- 督脈(至魚際):90 個
- 共計:386 個
扣除以下重複計算的穴位:
- 督脈髮際後至腦戶等 8 個穴,與太陽經重疊
- 足少陽經直目上髮際內等 5 個穴,與太陽經重疊
- 正營、承靈、腦空等 6 個穴,與太陽經重疊
- 手足陽明經重大迎、骨空等 2 個穴,與太陽經重疊
- 手少陽經、手太陽經重鼽骨下巨髎等 2 個穴,與太陽經重疊
- 衝脈、任脈重橫骨等 2 個穴
- 足少陰經舌下與喉中央重廉泉等 1 個穴
扣除重複的 21 個穴位後,實際穴位數量為:365 個,與一年中天數相符。
上篇把重複的穴位合算,共有三百六十六穴。這一篇除去重複的穴位,就變成三百六十五穴。因此承接上篇,補上它沒有寫完的內容,就是這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