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五 (5)
卷之五 (5)
1. 皮部論第五十六篇
皮部,皮之十二部也。手足三陽三陰。十二經絡之脈,皆在於皮,各有分部。故曰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部有左右上下,復有外內淺深。百病之生,先於皮毛,由皮毛而腠理,腠理而絡脈,絡脈而經脈,經脈而腑臟。腑臟之氣,亦通於皮,亦有分部,其腑臟之氣,不與於皮,而生大病矣。
白話文:
皮膚是身體十二個部位之一,包括手足三陽和三陰經絡。十二經絡的脈絡都分佈在皮膚中,各自分屬不同的部位。因此,十二經絡脈就是皮膚的部位。各個部位有左右、上下之分,還有外內、淺深之別。各種疾病的發生,首先會表現在皮膚和毛髮上,從皮膚和毛髮逐漸深入,影響腠理,再到絡脈,再到經脈,最後影響腑臟。腑臟之氣也會通達於皮膚,也有自己的分佈部位。如果腑臟之氣與皮膚不相通,就會導致大病。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皮膚有分部,脈絡有系統,筋腱有交結,骨骼有尺寸,它們生病的位置和種類各不相同。請分別說明它們的分佈部位、左右上下、陰陽所在,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
量,平聲。別,音逼。皮主通體,分屬經脈,各有其部,故皮有分部。周身脈道,有徑直之經,橫絡之紀,故脈有經紀。《靈樞·經筋》十三,各有所結,間有所絡,故筋有結絡。骨度長短不同,不可以度而量之,故骨有度量。皮脈筋骨,生病不同,故生病各異。凡此,當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而知病之始終,故舉以問。
白話文:
量:發音為「量」,平聲。別:發音為「別」,音同「逼」。
皮膚覆蓋全身,分屬於不同的經脈,各有其對應的區域,因此皮膚有「分部」。周身經脈中,有筆直的經脈,有橫向交錯的絡脈,因此脈絡有「經紀」。《靈樞·經筋》中提到,筋有13條,各有其起止點,並相互交錯,因此筋有「結絡」。骨骼長短不一,不能用尺度來衡量,因此骨有「度量」。
皮膚、脈絡、筋、骨等部位生病時,表現不同,因此發病各異。凡此,應區分其部位、左右上下、陰陽屬性,才能瞭解疾病的始末,因此提出這些問題。
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皮有分部,乃以經脈而分其部,故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十二經皆然。諸,十二也。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
白話文:
**岐伯回答說:**如果想要知道皮膚的分部,就需要依照經脈的分佈來區分。所有的經脈都是如此。
皮膚的分部:
- 由於皮膚有分部,因此會根據經脈的分佈而劃分不同的區域。因此,想要知道皮膚的分部,就必須以經脈為依據。所有的十二條經脈都是如此。諸,是指十二這個數字。
陽明經的陽部:
- 陽明經的陽部分,又稱為害蜚。它的上下部分遵循相同的規律。如果在某個部位發現有浮絡,這些浮絡都屬於陽明經的分佈範圍。
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白話文:
身體的經絡,如果顏色偏青,通常代表有疼痛;偏黑,則表示有麻痺;偏黃或偏紅,代表發熱;偏白,則表示受寒;如果五種顏色都出現,表示寒熱交替。經絡氣血旺盛時,會影響到經脈。陽氣主要作用於體外,陰氣主要作用於體內。
蜚,飛同。經脈之氣,從內達外,由闔而樞,樞而開。故首論陽明之闔,次論少陽之樞,終論太陽之開。陽明之陽,行身之前而主闔。闔則不開,有害於飛,故名曰害蜚。蜚,猶開也。上下,猶手足也。無分手足,皆為害蜚,故上下同法。但視其陽明部中,皮內有浮絡者,皆手足陽明之絡也。
白話文:
「蜚」和「飛」意思相同。經脈之氣,由內通達外,先閉合後樞動,然後才能開啟。因此,首先生陽明經的閉合,其次講少陽經的樞動,最後講太陽經的開啟。陽明經的陽氣,運行身前,主管閉合。閉合了就不會開啟,對飛翔有害,故稱之為「害蜚」。「蜚」的意思是「打開」。「上下」,就像手腳。如果手腳不能張開,都是「害蜚」,因此上下肢的治療方法相同。只需要觀察陽明經區域內,皮下是否有表淺的經絡,這些都是手足陽明經的支絡。
其浮絡之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若青黑黃赤白,五色皆見,則寒熱互呈也。皮絡之邪過盛,則入客於經。蓋絡為陽,主外,經為陰,主內也。
白話文:
浮現於皮膚表面的經絡(絡),其顏色多為青色時,代表有疼痛;多為黑色時,代表有痺痛;黃色或紅色時,代表有發熱;多為白色時,代表有寒冷虛寒。如果青色、黑色、黃色、紅色、白色五種顏色同時出現,則表示寒氣和熱氣相互交替出現。皮膚上的經絡(皮絡)邪氣過盛,就會侵入內臟的經脈(經)。這是因為「絡」屬陽,主導身體的外部,「經」屬陰,主導身體的內部。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
白話文:
太陽之陽氣,稱為樞持。不論是上半身或下半身,皆遵循相同法則。觀察經絡中是否有浮現的絡脈,皆為少陽之絡。絡脈盛大,則會侵入經脈,所以位於陽經主治內發熱,位於陰經主治外感熱,藉由滲入內部,調和各經絡。各經絡皆是如此運作。
少陽之陽,行身之側,而主樞,故名曰樞持。持猶主也。無分手足,皆為樞持,故上下同法。但視其少陽部中,皮內有浮絡者,皆手足少陽之絡也。皮部之邪過盛,則入客於經。絡為陽,主外,絡盛客經,則陽氣內入,故在陽者主內。經為陰,主內,陽氣內入,則陰氣外出,故在陰者主出。
白話文:
少陽經脈的陽氣,沿著身體兩側運行,並主導旋樞穴,因此稱之為「樞持」。「持」同「主」。少陽經脈沒有分出特定的手足支脈,都屬於樞持,所以上下兩部分的治療方法相同。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少陽經脈循行的皮下部位出現浮腫的脈絡,這些脈絡都屬於手足少陽經脈的絡脈。如果皮部邪氣過盛,就會進入經脈中。絡脈屬陽,主導外在,絡脈邪氣侵入經脈,則陽氣會向內進入,所以陽經主導內部。經脈屬陰,主導內部,陽氣向內進入,則陰氣會向外排出,所以陰經主導外部。
出而復入,以滲於內。此陰陽經絡,外內出入,不獨手足少陽為然,而諸經皆然。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白話文:
陽氣升出後又復入內,以滋養內部。這種陰陽經絡,由外而內,由內而出,不只是手足少陽經這樣,其他經絡也是如此。
太陽經的陽氣,被稱為關樞。上下遵循同樣的規律,觀察其部位如果有浮現的經絡,這些都是太陽經的絡脈。絡脈盛,則陽氣會進入經脈。
太陽之陽,行身之背,而主開,故名曰關樞。關,猶系也。樞轉始開,開之繫於樞也。無分手足,皆為關樞,故上下同法。但視其太陽部中,皮內有浮絡者,皆手足太陽之絡也。皮絡之邪過盛,則入客於經。
白話文:
太陽經的陽氣,運行在人體背部,主司開啟,因此稱為「關樞」。「關」就好像繩結,而「樞」則是樞紐,樞紐轉動才能開啟,開啟的關鍵就在於樞紐。不論手部或足部,都有關樞,所以手部和足部的治療方法相同。只要觀察太陽經的部位,皮膚內有浮現的絡脈,這些都是手足太陽經的絡脈。如果皮膚上的絡脈邪氣過盛,就會入侵經絡。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
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
白話文:
少陰的陰脈,名為樞儒。上下法無二致,查看其部位中有浮現的筋絡,皆為少陰的筋絡。筋絡盛滿時就會進入經脈為客氣,其進入經脈時,從陽部注入經脈;其外出時,從陽部,陰內注入骨中。
經脈之氣,有陽有陰,樞為之主。故先論少陰之樞,次論厥陰之闔,終論太陰之開。少陰之陰,從踹膕而上,注胸中而止,樞轉神機,區別水火,故名曰樞儒。儒,猶區也。手足少陰,皆為樞儒,故上下同法,但視其少陰部中,皮內有浮絡者,皆手足少陰之絡也。皮絡之邪過盛,則入客於經。
白話文:
人體經脈中的氣分為陽氣和陰氣,樞穴是它們的總指揮。因此,我們先討論少陰經的樞穴,再討論厥陰經的闔穴,最後討論太陰經的開穴。少陰經的陰氣從小腿後面往上走,到胸部就不再繼續了。樞穴能轉動神經,區分水火,所以稱為樞儒。儒,就像區分一樣。手少陰經和足少陰經都稱為樞儒,因此無論上下都有相同的規律,但只要留意少陰經的部位,凡皮下有浮現的絡脈,都是手足少陰經的絡脈。皮絡的邪氣過盛,就會進入經脈中。
其入經也,從浮絡之陽部而注於經,有入則有出。其出者,少陰在內,從至陰之內,注於骨中而始出也。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白話文:
當其氣血進入經絡時,從表面的陽部流注到經絡內部,有進入就有排出。而排出的氣血,屬於少陰經在內側,從極陰之內,流注到骨中才開始排出。
心經的陰經,名稱為「害肩」。上下陰經運行遵循相同規律,觀察身體各部位,如果發現有表淺的脈絡,這些都是心經的絡脈,如果絡脈氣血旺盛,就會深入經絡成為客邪。
心主手厥陰心主包絡也。手足無分、上下同法,故舉手之厥陰以明之。心主之陰,起於胸中,而主闔,闔則不能外任,故名曰害肩。肩,猶任也。手足厥陰,皆為害肩,故上下同法,但視其心主部中,皮內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是足之厥陰,亦同於手之厥陰也,皮絡之邪過盛,則入客於經。
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白話文:
心經主宰手太陰肺經,也主管包絡。手腳沒有分別,上下遵循同樣的法則,所以以舉手時經過的太陰肺經來說明。心經主宰的陰經,起源於胸部,負責閉合。閉合就表示無法外任,所以稱為「害肩」。「肩」在此指代「任」。手腳的太陰肺經都是「害肩」,所以上下遵循相同的法則。但要觀察心經主宰的部位之中,是否有浮浮的絡脈在皮膚內,這些都是心經的絡脈。因此,腳部的太陰肺經也和手部的太陰肺經一樣。當皮絡的邪氣過盛,就會侵犯經絡。
太陰經的陰氣,也稱作「關蟄」。上下行的法則相同,在該部位看到浮出的脈絡,皆是太陰經的絡脈。絡脈盛滿時,就會入侵到經脈中。
太陰之陰,循足脛,交出厥陰之前,而主開,故名曰關蟄。蟄,猶藏也。藏而後開,開之關於蟄也。手足太陰,皆為關蟄,故上下同法。但視其太陰部中,皮內有浮絡者,皆手足太陰之絡也。皮絡之邪過盛,則入客於經,凡絡盛客經,言從絡脈而至於經脈,以明絡脈之部,即經脈之部也。
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白話文:
太陰經的陰氣,沿著小腿前側,交會在厥陰經的前面,並主導開合,所以稱之為「關蟄」。「蟄」的意思是藏起來。藏起來之後才會開合,開合的關口就在於蟄。手太陰經和足太陰經都屬於「關蟄」,所以上下相通。但要觀察太陰經所屬的區域中,皮下有浮現的絡脈,這些都是手足太陰經的絡脈。皮絡的邪氣過盛,就會進入經脈而侵犯它。凡是說絡脈的邪氣侵犯經脈,這表示邪氣從絡脈進入經脈,說明絡脈的區域也就是經脈的區域。
凡是十二經絡的脈絡,屬於皮膚的一部分。
通承上文而言手足三陽三陰。凡十二經絡脈者,在於通體,而為皮之部也。此一節,言手足三陽三陰,十二經絡之脈,皆在於皮,以皮部而知經絡,即以經絡而分皮部也。
白話文:
繼續上文所說的關於手足三陽三陰經絡。所有的十二經絡脈絡,遍佈全身,並屬於皮部的一部分。這一節中,討論了手足三陽三陰經絡,以及十二經絡的脈絡,這些脈絡都位於皮部,可以根據皮部來識別經絡,也可以根據經絡來劃分皮部。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白話文:
所以,各種疾病的初發,必然先從皮膚毛髮開始。邪氣侵入,則皮膚毛細孔張開,張開後就進入經絡,停留在經絡中不去,再傳入臟腑,停留在腸胃中不去。
中,去聲。部有左右上下、復有外內淺深。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由皮毛而入於腠理。故邪中之,則腠理開。由腠理而入於絡脈,故開則入客於絡脈。由絡脈而入於經脈,故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由經脈而入於腑,故留而不去,傳入於腑。腸胃為土腑,萬物之所歸,故廩於腸胃。廩,倉廩,言聚藏也。
白話文:
什麼是「中」?中氣在體內有左右、上下之分,還有表裡、淺深之別。所以疾病的最初發作,一定會從皮膚表面開始。從皮膚表面進入皮膚與肌肉之間的空隙。因此外邪侵襲身體,這些空隙就會打開。從空隙進入血管和經絡,因此打開的空隙就會讓外邪進入血管和經絡。從血管和經絡進入主幹經絡,因此外邪就會停留下來無法離開,並傳入主幹經絡。從主幹經絡進入臟腑,因此外邪就會停留下來無法離開,並傳入臟腑。腸胃是土質的臟腑,是所有物質歸集的地方,因此會在腸胃中積聚。積聚的意思是藏聚起來。
邪之入於皮也,溯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施骨消,閃爍䐃破,毛直而敗。
白話文:
當邪氣侵襲人體的皮膚時,會使皮膚表面毛髮豎起,同時打開皮膚腠理;邪氣進入經絡時,會導致經絡氣血盛滿,皮膚顏色改變;邪氣侵入經脈時,會使經脈虛弱,導致人虛弱無力,進而出現下陷的症狀;如果邪氣停留於筋骨之間,寒邪過多,會導致筋縮骨痛;熱邪過多,則會使筋骨鬆弛,骨頭萎縮、破潰,毛髮直立變白。
復從上文之意而推論之,又言邪之始入於皮也。溯然起毫毛,由毫毛而入於腠理,故開腠理。其從腠理而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而色變。其從絡脈而入客於經也,則感經脈之虛,而邪乃陷下。其從經脈而不入於腑則傷臟氣。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施骨消,甚至虛於內而絕於外,閃爍䐃破,腠理絕矣,毛直而敗,皮毛絕矣。毛內筋骨,臟氣主之,此言從皮毛而入臟也。
白話文:
遵循上文的思路繼續推論,又說邪氣從皮毛開始進入。它首先在毫毛上引起反應,接著從毫毛進入腠理,因此使腠理開泄。邪氣從腠理進入絡脈,會導致絡脈脹盛而顏色改變。邪氣從絡脈進入經脈,則會感染經脈的虛弱部位,並深入其中。如果邪氣從經脈進入,但不進入腑臟,則會損傷臟腑之氣。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寒邪過多會導致筋攣骨痛,熱邪過多會導致筋骨萎縮,甚至內虛外絕,出現抽搐破裂,腠理斷絕,毛髮直立枯槁,皮毛斷絕。毛髮、筋骨是由臟腑之氣所主宰的,所以這段話的意思是,邪氣從皮毛進入臟腑。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伯言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故問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
白話文:
黃帝說:大夫你說皮膚有十二個部位,如果生病了,會有什麼樣的症狀?
伯高說:十二經絡脈就是皮膚的部位,所以問到皮膚的十二個部位,如果生病了,會有什麼樣的症狀。
岐伯說:皮膚是經脈的部位。邪氣侵犯皮膚,就會讓皮膚腠理疏鬆,腠理疏鬆了邪氣就會進入經絡脈。經絡脈滿了,邪氣就會注入經脈。經脈滿了,邪氣就會進入內臟。
經脈絡脈之部,皆在於皮。故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邪注於經脈。經脈滿,則邪入舍於腑臟也。是知病之生也,始於皮毛,各從其部由淺入深,而舍於腑臟也。
白話文:
經脈和續脈都位於皮膚之下。所以皮膚是經脈的區域。邪氣侵犯皮膚,就會造成肌膚鬆弛,肌膚鬆弛,邪氣就會進入續脈。續脈滿了,邪氣就會注入經脈。經脈滿了,邪氣就會進入腑臟。由此可知,疾病的產生都是從皮膚開始,由淺入深,逐漸侵犯,最後進入腑臟。
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
與,去聲。此後申明生病之意。腑臟之氣,通於皮中,故皮者各有分部。若腑臟之氣,不與於皮,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白話文:
因此皮膚有不同的區域,如果這些區域不運作,就會引起重大疾病。
與此有關的是,這裡指出了生病的原因。內臟的氣息通過皮膚,所以皮膚的不同區域各有其功能。如果內臟的氣息無法與皮膚相連結,就會導致嚴重的疾病。
皇帝說:很好。
部有左右上下,復有外內淺深,而皮部之邪,入腑入臟。腑臟之氣,出於皮中,帝故善之。此一節,言皮部有皮毛腠理絡脈經脈之淺深,而腑臟之氣,皆當於皮部也。
白話文:
人體有上下左右的前後之分,還有表層和裡層、淺層和深層之別。而存在於皮部的病邪,可以深入臟腑。臟腑之氣,都通過表層的皮部排出體外。所以,黃帝特別重視皮部。這一段文字說明,皮部有表皮、毛髮、腠理、絡脈、經脈等淺層到深層的結構,而臟腑之氣,都必須通過皮部來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