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五 (4)
卷之五 (4)
1. 長刺節篇第五十五篇
《靈樞·官針》篇云:刺有十二節。《刺節真邪》論云:刺有五節。長,猶廣也。長刺節者,即以病之所在,而為刺之之節。如頭痛、寒熱、腐腫、積疝、痹病、狂癲諸風,皆以病之所在,而取刺之,所以廣五節十二節之刺,故曰長刺節。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
白話文:
《靈樞·官針》說:針灸有十二個節點。《刺節真邪》說:針灸有五個節點。「長」有廣泛的意思。長刺節是指根據病症部位,來確定針灸的節點。比如頭痛、寒熱、腐腫、積疝、痹病、狂癲等風疾,都按照病症部位來選擇針灸的節點,因此把五節十二節的針灸方法都囊括在內,所以稱之為長刺節。
針灸不診斷,只聽患者敘述病狀。
岐伯承上篇針解,而廣刺節之意。《九針十二原》論云:凡將用針,必先診脈。今曰刺家不診,但聽病者言,是施刺之法,有憑脈者,有憑證者,所以廣刺法之未盡也。
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白話文:
岐伯在上一篇探討針灸的方法後,進一步闡述刺穴原則。《九針十二原》中說:使用針灸前,一定要先診斷脈象。現在有些針灸師不診脈,只聽病人的描述,這是因為施針的方法,有根據脈象的,也有根據症狀的。所以,擴充刺穴的方法,纔能夠更完善。
在頭的部位,頭部疼痛,就是藏針的地方。針刺到骨頭,病痛就痊癒了,而頭部沒有傷及骨頭和肌肉,以及皮膚。皮膚,就是通道。
藏,如字。此刺頭痛之法也。在頭,病在頭也。頭疾痛,因病在頭,卒然而痛也。藏,猶深也。藏針,深刺也。為藏針之,故刺至骨,其病始已。刺雖在骨,其上則無傷骨外之肉,以及於皮。刺法由皮至骨,乃行針之道。故曰:皮者道也。道,猶路也。
白話文:
藏:正如字面意思,是一種刺針方法。
在頭部刺藏針,是因為病在頭部。
頭部疼痛,是因為病在頭部,突然發作的疼痛。
藏,猶深,藏針就是深刺。
因為藏針很深,所以刺到骨頭,病就會開始好轉。
刺針雖然刺到骨頭,但上方不會傷到骨頭外面的肉和皮膚。
刺針的方法從皮膚到骨頭,這就是針灸的原理。
所以說:皮膚是道路。道,有通道的意思。
陽刺入一,旁四處,治寒熱,深專者,刺大臟,迫臟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臟,臟會,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髮針而淺出血。
白話文:
陽邪進入身體,並散佈在四處,造成寒熱的症狀。針灸治療時,對於深部病變者,要刺入大臟。如果治療臟腑疾病,則針刺背部俞穴即可。針刺俞穴可以刺激臟腑,使其氣血運行通暢,寒熱之症便會消除。另外,針刺時要使用細針,淺淺刺入皮膚,使其微微出血,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陽,舊本訛陰,今改。處,去聲。此刺寒熱之法也。《靈樞·官針》篇:五曰陽刺,陽刺者,正內一,旁內四。陽刺入一,即正內一也,旁四處,即旁內四也。此陽刺之法,乃治寒熱之病,若寒熱不在陽分,深而且專。深專者,入於陰分,故刺大臟。申明大臟者,迫臟刺背。
白話文:
陽,舊版本誤作陰,現已改正。處,唸作去聲。這是針對寒熱病的針灸方法。《靈樞·官針》篇指出:第五種針灸手法稱為「陽刺」,陽刺的針法包括:正中刺入一針,旁邊再刺入四針。陽刺的「入一」,指的是正中刺入一針;「旁四處」,指的是旁邊四個位置各刺入一針。這種陽刺的針法用於治療寒熱病,但僅限於寒熱病位於陽分,且深入且集中於某一部位的情況。之所以稱為「深入且集中」,是因為病邪已進入陰分,故需針刺人體的大臟腑。而所謂「迫臟刺背」,是指針刺背部以治療大臟腑的病症。
五臟之俞,皆在於背,是背俞也。又申明刺之迫臟者,以臟俞在背,為臟之會。夫入一旁四,乃陽刺,而治陽分之寒熱。迫臟刺背,乃陰刺,而治腹中之寒熱。故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止與刺者,中病即止之意。下凡言止者,皆止與刺也。無論陽刺陰刺,大要髮針之時,貴淺出其血,以通絡脈也。
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
白話文:
五種內部器官的「背部反應點」都位於背部,稱為「背部反應點」。進一步說明,與內部器官有關的「迫刺」療法,是因為內部器官的「背部反應點」位於背部,是內部器官的交集點。刺入背部,向「背部反應點」刺入一寸或四寸,稱為「陽刺」,用於治療身體陽性的寒熱症狀。刺入背部,穿過「背部反應點」到內部器官,稱為「陰刺」,用於治療體內中的寒熱症狀。因此,當體內的寒熱症狀消除時,就可以停止刺針治療。停止刺針的意思是,病情好轉就停止。凡是提到「停止」的地方,都包括停止刺針的意思。不管是陽刺還是陰刺,在刺針時最重要的是出點血,以疏通絡脈。
治療膿腫,針刺膿腫上部,依據膿腫大小和深淺來針刺。針刺較大的會流出較多膿血,較小的則針刺較深,一定要正確地操作針具,這樣才能止住膿腫。
內,音納。此刺腐腫之法也。肉爛已腐,高大曰腫,治腐腫者,治其內腐外腫也。內腐外腫,即當刺其腐上,更視癰之小大,以為深淺之刺。刺大者,刺大癰也。多血,多膿血也。大癰多血,當淺刺之。小者,小癰也。癰小未潰,毒氣在內,當深刺之,其深刺也,必端以內針,為復其故,而止與刺之。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𩩻以下至少腹而止,刺挾脊兩旁四椎間,刺兩髂髎,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
白話文:
「內」,發音同「納」,這是治療腐爛腫脹的方法。肉爛化膿,隆起很高稱為腫,治療腐爛腫脹就是治療裡面的腐爛和外面的腫脹。裡面腐爛外面腫脹,就應該刺破腐爛的地方,再根據腫脹的大小來決定刺的深度。刺大腫的,就要刺得深。流血多,膿血多的,大腫多血,應該刺得淺。刺小腫的,腫脹較小還沒破,毒氣在裡面,應該刺得深,刺得深的時候,一定要用尖細的針,讓它回到原來的形狀,然後停止刺針。
病竈在小腹有積聚,針刺肚臍以下,直到小腹為止。針刺脊椎兩旁的四個椎間,針刺兩側的髂髎穴,季脅與肋骨間的部位。引導腹中的氣血,熱氣下降,症狀就會痊癒。
𩩻,腯同,音突。髂,音駕。髎,音料,餘篇同。此刺腹積之法也。腯,肥厚也。病在少腹有積,刺其積上皮腯之處。少腹有積,則少腹皮腯,故以下至少腹而止是其處也。挾脊兩旁四椎間,乃心包厥陰之俞。少腹有積,刺厥陰俞者,脈要精微論云: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故刺也。
白話文:
「突」:指突出的點,「腯」:指肥厚,「髂」:讀音同「駕」,「髎」:讀音同「料」。
這是針灸治療腹積的方法。「腯」指肥厚的地方。如果少腹有積,就針刺積在上方的肥厚部位。少腹有積時,少腹的皮膚會肥厚,所以針刺從少腹往下到皮膚肥厚處,就是該穴位所在的位置。
在脊椎兩側的四個椎骨之間,是心包經和厥陰經的俞穴。少腹有積時,就針刺厥陰經的俞穴。《脈要精微論》提到:「疾病名稱為心疝,少腹會有硬塊,所以要針刺。」
腰骨曰髂。兩髂髎,兩邊腰骨之側,居髎穴也。季脅肋間,章門穴也。季脅肋,乃足厥陰肝脈之經。髂髎,乃足少陽膽脈之經。少腹有積,合刺厥陰少陽者,乃導腹中之氣,溫熱其下,則病可已。下,指少腹也。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白話文:
腰骨叫做髂骨。兩髂髎,位於兩側腰骨旁邊,就是髎穴。季脅肋間,就是章門穴。季脅肋,是足厥陰肝脈的經絡。髂髎,是足少陽膽脈的經絡。小腹有積聚,同時刺灸厥陰經和少陽經,能夠引導腹中的氣,溫暖下腹部,那麼疾病就可以痊癒。下,指的是小腹。
疾病出現在小腹部,腹痛,不能大小便,病名叫做疝氣。是由於寒邪所致,針刺小腹兩股之間的穴位,針刺腰部髁骨之間的穴位,多次針刺,直到出汗,病就會痊癒。
此刺寒疝之法也。病在少腹,少腹且痛,並不得大小便者,病名曰疝。得之於寒,當刺少腹兩股間,衝門穴也。刺腰髁骨間,乃背十三椎下外旁,盲門穴也。刺少腹兩股間,所以治疝也。刺腰髁骨間,所以治寒也,故當刺而多之。炅,猶熱也。俟其盡熱,則病可已。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白話文:
這是治療寒疝的方法。如果疾病在少腹,少腹疼痛,而且無法大小便,這種病叫做疝。如果是因為寒冷引起的,應該針刺少腹兩股之間的衝門穴。針刺腰椎骨和薦骨之間,也就是背部第十三椎骨以下的外側,是盲門穴。針刺少腹兩股之間,可以治療疝氣。針刺腰椎骨和薦骨之間,可以治療寒症,所以應該多針灸。炅,就是熱的意思。等到少腹完全熱起來,病情就會好轉。
疾病在筋處,筋攣縮節有疼痛,不能行走,稱為筋痹。在筋上面刺針為治療原則,刺入肌肉與骨之間,不可刺中骨頭。疾病是由於筋過熱所引起的,疾病康復後就可以停止治療。
中,去聲。此刺筋痹之法也。病在筋,則筋攣而骨節痛。筋攣節痛,則不可以行,病名曰筋痹。即當刺其筋上,使之不攣,為復其故其刺筋上之法,當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刺之得宜,則病起筋熱。病起筋熱,則病已,病已,則止刺也。
白話文:
中(去聲):這是一種治療筋痹的方法。疾病發生在筋上,筋就會痙攣,骨節就會疼痛。筋痙攣,骨節疼痛,就不能行走,這種病叫做筋痹。這時就應該在筋上扎針,讓筋不痙攣,恢復正常。在筋上扎針的方法,應該紮在肌肉之間,不能扎到骨頭上。扎針得當,就會感覺筋熱起來。筋熱起來,就說明病好了。病好了,就停止扎針。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髮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
白話文:
疾病在肌膚,肌膚全部疼痛,稱為肌痹,是由於寒濕所傷。針灸分大小穴位,多用細針深入針刺,因為病因在肌膚深層,不會傷及筋骨。如果傷及筋骨,會導致癰發或轉變為其他疾病,此時各個穴位都會發熱,表明疾病已經控制。
此刺肌痹之法也。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則名曰肌痹。此因傷於寒濕而為痹也,當刺肌肉之大分小分。大分,肉之大會;小分,肉之小會。分肉之間,三百六十五會、故當多髮針而深刺之、以熱氣之至,為復其故。雖曰深之,無傷筋骨,傷筋骨,則癰發而若變,其未變時,刺得其宜,使諸分肉盡熱,則病已而止針。
白話文:
這是治療肌肉麻痺的方法。疾病在於肌肉和皮膚,肌肉和皮膚全部疼痛,就稱作肌肉麻痺。這是因為受到寒濕侵襲而導致的麻痺,應針刺肌肉的大分和小分。大分是指肌肉的大交會處;小分是指肌肉的小交會處。肌肉之間共有三百六十五個交會處,因此應多用針頭並深刺,讓熱氣到達患處,讓它恢復原狀。雖然說是深刺,但不會傷到筋骨,傷到筋骨就會出現腫脹和化膿等變化。在還未出現這些變化時,針刺得當,讓肌肉各個部位都發熱,那麼疾病就會停止,就可以停止針灸。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論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
白話文:
疾病在骨骼中,骨骼沉重難以抬起。討論骨髓痠痛,寒氣侵入,稱為「骨痹」。若疾病較深處,針刺不會傷及脈絡肌肉,這是因為骨刺很粗大,骨骼發熱,病情就會停止。
酸,作痠。此刺骨痹之法也。病在骨,骨重不可舉,兼骨髓痠痛。寒氣至骨,病名曰骨痹。痹在於骨,當刺其骨,而刺之深者,其刺當無傷其脈肉。刺得其宜,則骨痹去,而為復其故。其道,骨道也。無傷脈肉者,其骨道之氣,亦從肉之大分小分而出也,在骨刺骨,候其氣至,骨熱,則病已而止針。
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
白話文:
痠痛,是指骨頭痠痛。這是治療骨質痹症的方法。疾病發生在骨頭,骨頭沉重,無法抬起,同時骨髓痠痛。寒氣侵入骨頭,這種疾病稱為「骨痹」。痹症在於骨頭,應當刺骨頭,刺得深一點,但刺入時不要傷到脈絡和肌肉。刺得適當,骨痹就會消失,恢復原來的狀態。治療的法則,是針對骨頭的經絡。不會傷到脈絡和肌肉,因為骨頭經絡的氣,也是從肌肉的大分小分中出來的,刺骨頭時,等到氣來了,骨頭發熱,疾病就好了,就停止針刺。
病症在體表的陽經,同時出現寒熱的症狀,各個關節也同時出現寒熱的現象,這種病症稱為「狂」。刺入虛脈,觀察關節的熱症是否完全消退,如果熱症已退,這個疾病就已經終止。
此刺狂病之法也。病在諸陽脈,而且寒且熱,則邪氣乘於經脈矣。諸分而且寒且熱,則邪氣乘於分肉矣。分肉之邪、經脈之邪,兩相交併,病名曰狂。刺之虛脈,使邪不乘於經脈也。視分盡熱,視分肉之間,正氣聚而盡熱也,如是,則狂病已而止針。
白話文:
這是治療狂病的方法。疾病發作在諸陽經脈,而且發熱又畏寒,表示邪氣已經侵犯經脈。全身各處既發熱又畏寒,表示邪氣已經侵犯肉身。肉身和經脈的邪氣相互交錯,這種病就稱為狂病。在經脈的虛弱部位刺針,讓邪氣無法侵犯經脈。觀察肉身發熱的程度,看在肉身和經脈之間,正氣聚集而且發熱,如果這樣,狂病就會停止,就可以停止針灸。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
白話文:
病症初期發作,一年發作一次。不治療,逐漸變成每月發作一次。再不治療,每月發作四五次,稱為癲狂之症。刺入各種部位的脈絡,其中沒有寒氣的,用針灸來調節,病症就會停止。
此刺癲病之法也。病初發,癲病初發也。初發不治,則歲一發。歲發不治,則月一發。月發不治,則月四五發,凡此病發,名曰癲病。當刺諸分諸脈。諸分,諸分肉也;諸脈,諸經脈也。其無寒者,言無寒熱,不同於狂病之且寒且熱也。狂病為陽,癲病為陰,陽屬有餘,陰屬不足,故當以針調補之,使病已而止針。
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白話文:
這是治療癲癇的方法。
疾病發作初期,稱之為癲癇發作。初發不治療,則每年發作一次。每年發作不治療,則每月發作一次。每月發作不治療,則一個月發作四五次。所有這些發作,都稱為癲癇。
應針刺各個部位和經脈。各個部位,指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各個經脈,指全身的經脈。
如果沒有寒熱症狀,表示沒有寒熱,與「狂病」的既寒又熱不同。狂病屬於陽證,癲癇屬於陰證,陽證是過盛,陰證是虛弱,所以應以針灸的方式進行調補,等到疾病痊癒後就停止針灸。
病症:風疾兼具寒、熱症狀,灼熱出汗,一天多次。
治療方法:
- 先針刺肢體各分界線及絡脈。
- 持續出汗,仍有寒熱症狀。
- 每隔三日針刺一次,持續一百天即可痊癒。
此刺風病之法也。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者,風為陽邪,其性鼓動,故寒熱,炅汗出,一日數至也。先刺諸分理絡脈者,先其未發之時,刺分肉之腠理,經外之絡脈也。汗出,刺出其汗也。汗出而寒熱不解,仍且寒且熱,則當三日一刺,至百日,則天干十周,其病可已。
白話文:
這是針灸治療風病的方法。風病既有寒症又有熱症,且會高熱出汗。一天發作好幾次,這是因為風是陽性病邪,它的性質是促進活動,所以會寒熱,發高熱並出汗,一天發作好幾次。要先針刺分理絡脈,在沒有發作之前,刺分肉的腠理和經外各絡脈。出了汗,再針刺出汗。如果出了汗還是寒熱不退,仍然既有寒症又有熱症,那麼要每三天針刺一次,直到一百天,這樣經過十個天干週期,病情就會好轉了。
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
白話文:
病症:大風,關節沉重,鬍鬚眉毛脫落,稱為大風。
治療方法:針刺肌肉部位,出汗一百天;針刺骨髓出汗一百天,共二百天,鬍鬚眉毛會重新長出,然後停止針灸。
此刺癘風之法也。大風、癘風也。風邪客於脈而不去、皮膚瘍㿉、名曰癘風。故病大風,內則骨節重,外則鬚眉墮,名曰大風。當刺其肌肉,使肌肉為復其故,刺肌肉。而汗出百日,去其風邪。骨節之邪,猶未去也,故更刺骨髓,亦汗出百日,凡二百日,則天干二十周,鬚眉生,而止針。
此舉頭痛腐腫積疝痹病狂癲諸風,刺之有節,而為長刺節也。
白話文:
這是治療中風的方法。大風和中風是一樣的。風邪侵襲經脈而不散,皮膚出現潰瘍和結節,稱為中風。患有大風時,內在表現為關節酸重,外在表現為鬚髮脫落,稱為大風。這時應該針刺肌肉,讓肌肉恢復正常,並針刺肌肉,使汗液排出,持續一百天,可以祛除風邪。但骨節中的邪氣還沒有完全去除,所以要再針刺骨髓,同樣使汗液排出,持續一百天,總共二百天,相當於天的運行二十週,鬚髮就能長出來,就可以停止針刺了。
治療頭風、濕熱發炎腫脹、腹股疝氣、中風癱瘓、狂亂癲狂等疾病,針灸時必須嚴格掌握進針的節奏和深度,這就是「長刺節」的針刺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