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

1. 生氣通天論第三篇

生氣通天者,人身陰陽五行之氣,生生不已,上通於天也。氣為陽,主生。故帝論陽氣內藏,則承上衛外,可以上通於天。伯謂陽主外,陰主內。陽外,而復秘密;陰內,而能起亟,則精固於內,氣立於外,可以上通於天,長有天命,故名《生氣通天論》。

白話文:

生生不息的氣力直達上天的人,是因為他們體內的陰陽五行之氣不斷地生長發育,向上貫通到天上。氣屬陽,主生長。所以《素問》提出,陽氣內存,就能夠承接上天之氣,衛護身體外部,可以向上通達於天。伯高說,陽氣主外,陰氣主內。陽氣外發,但又深藏不露;陰氣內斂,卻能夠迅速興起,則精氣在內部堅固,氣力在外界強盛,可以向上通達於天,長久擁有天的保佑,因此這篇醫論命名為《生氣通天論》。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昔,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白話文:

黃帝說:自古以來,生命的起源,始於陰陽。天地之間,包含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這些部位都與天地的氣息相通。

帝論人之生氣,上通於天,追溯孕含未剖,太虛寥廓之時,故曰自古通天者,乃有生之本,本於人身之陰陽。凡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地氣之九州,人氣之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此生氣之所以通天也。六合,四方上下也。九州,冀、兗、青、徐、梁、荊、雍、豫、楊也。

白話文:

黃帝認為人的生氣,從上方與天相通,追溯到懷孕尚未生產,天地還是一片空曠渺茫的時候,所以說從古以來與天相通的人,才具備有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來源於人體的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地氣的九州,人氣的九竅、五臟、十二節,都與天上的氣相通,這就是生氣之所以與天相通的原因。六合,指四方和上下。九州,指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梁州、荊州、雍州、豫州、揚州。

九竅,兩目、兩耳、兩鼻、口、前後陰也。五臟,肝、心、脾、肺、腎也。十二節,兩手、兩肘、兩臂、兩足、兩膕、兩髀,皆神氣之遊行出入也。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白話文:

人體有九個竅,分別是兩隻眼睛、兩隻耳朵、兩隻鼻孔、嘴巴、以及前後陰。五臟分別是肝臟、心臟、脾臟、肺臟、腎臟。十二個關節分別是兩隻手、兩隻肘、兩隻手臂、兩隻腳、兩隻膝蓋、兩隻大腿,這些都是氣血遊走出入的地方。

如果五臟和三種氣息不調和,就容易受到邪氣侵害,影響人的健康,這是長壽的根本。

數,音朔。凡人之生,各具五行,故其生五。五行之理,通貫三才,故其氣三。人之一身,三才具備,以人身三才之氣,數犯此五行者,則木有風邪,火有熱邪,土有濕邪,金有燥邪,水有寒邪,故邪氣傷人。邪氣傷人,壽命不保,此生五氣三,乃人身壽命之本也。

白話文:

數,發音為「朔」。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具備金、木、水、火、土這五行。這五行的原理貫穿了天地人三界,因此它的氣有陰、陽、和三種。人的身體同時具備天地人三才,如果人體三才的氣與五行相衝突,就會出現木有風邪、火有熱邪、土有濕邪、金有燥邪、水有寒邪的情況,這些邪氣會傷害人體。邪氣傷人,壽命就無法保障。這五行三氣是人體壽命的根本。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白話文:

清淨無染的天氣之氣,能使精神意志安定,順應天氣之氣,就能使陽氣鞏固,即使有邪氣侵犯,也不能加害。這是合乎時令變化的順序。所以聖人修養精神,服從天氣變化,而能通達神靈之妙。如果失去這種順應之道,就會導致內部九竅閉塞,外部肌肉阻滯,衛氣散失渙散。這是自己損傷了身體,氣勢漸衰竭的緣故。

散,上聲。解,作懈。下同。清淨者,蒼天之氣也。天氣清淨,則人之志意亦治,是天氣之通於人也。順之者,順此清淨之氣也。故順之則陽氣外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所謂順之者,此因時之序,言因四時之次序而清淨也。惟聖人能順之,故聖人傳精神。

白話文:

散:上聲。懈怠的意思,下文同。清淨,是指蒼天的氣息。天氣清淨,人的心志也會安定,這是天氣和人的相通之處。遵循它的規律,就是遵循清淨之氣。所以順應它,陽氣就會在體外鞏固,即使有邪氣侵害,也不能傷害到人。所謂順應它,是指隨著時間的順序而動,也就是說,隨著四季的更替而保持清淨。只有聖人能夠順應它,所以聖人能夠傳遞精神。

所謂傳精神者,乃服天清淨之氣,而通吾身之神明,若人不能順而失之,則陽氣不從內以達外,故內閉九竅,外雍肌肉,不從肌肉而充皮膚,故衛氣散解,此人不服天氣,謂之自傷。陽氣不固,故曰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白話文:

所謂「傳精神」,是指吸收天地的清淨之氣,通達人體內的神明。如果人不能順應自然,則陽氣無法從內達外,導致內部九竅閉塞,外在肌肉也堵塞。這樣衛氣散失,身體無法吸收天地的氣,稱為「自傷」。陽氣不穩固,就會導致身體衰弱。

陽氣的重要性: 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失去了它,人的壽命就會減少,身體健康也會變得不顯著。

人身陽氣,如天如日。蓋運行通體之陽氣,若天旋轉。經脈之陽氣,若日也。通體之氣,經脈之氣,各有其所,若失其所,則運行者,不周於通體,施轉者,不循於經脈,故短折其壽而不彰著於人世矣。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白話文:

人體的陽氣,就像天空中的太陽。遍佈全身的陽氣,不停地運行,就像天空一樣旋轉。而經脈中的陽氣,就像每天運行的太陽。全身的氣和經脈中的氣,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如果它們失去了自己的位置,陽氣的運行就會不暢通,經脈中的氣也無法按照固定的路線運行,導致壽命縮短,無法顯赫於世。

所以天運運行當以陽光為依歸,因此陽氣因而上升,衛護人體的外表。

天氣清淨,明德惟藏。故天之默運於上也,當以日光明。是故人身之陽氣,因之而上。陽因而上,其體如天;衛外者也,其體如日,此陽氣之若天與日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白話文:

當天氣晴朗時,純淨明亮的道德就會隱藏起來。因此,天空在上面默默運轉,應當以陽光照射大地。所以人身上的陽氣,也因此而上升。陽氣上昇時,它的形狀就像天空;陽氣護衛在身體外面時,它的形狀就像太陽,這就像陽氣具有天空與太陽的性質。

因於寒邪,(身體)欲如車軸運轉,(動彈)起居時如受驚嚇,神氣(都)浮在外面。

清淨之氣,天人之正氣也。寒暑燥火濕風之氣,天人之淫氣也。若因於寒,則欲如運樞。運樞者,寒邪卒至,則起居如驚,神氣乃外浮以應之也。由是而知,因於寒,乃陽因而上也,欲如運樞,衛外者也。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白話文:

清淨的氣,是人體和自然界平衡的正氣。寒、暑、燥、火、濕、風這六種氣,是人體和自然界過盛的淫邪之氣。

如果受到寒氣的影響,就會像轉動車樞一樣反應迅速。因為寒邪突然襲來,就會導致人驚慌失措,體內的陽氣會上升到體表去應對寒邪。從這裡可以看出,受到寒氣的影響,陽氣會隨著寒氣的刺激而上升,這種反應就像轉動車樞一樣,是人體為了保護自身而做出的應對措施。

因暑熱而大量出汗,煩躁口渴且喘息;靜下來後則話很多;身體像炭火一樣灼熱,流汗後才會散去。

若因於暑,夏月皮毛開發,故汗;煩則喘喝,暑邪傷陽也。靜則多言,暑邪傷陰也。若傷暑無汗,則病燥火之氣,故體若燔炭。燔炭,燥火也。故必汗出而散。言陰液出於皮毛,則暑邪燥火始散。由是而知,因於暑,乃陽因而上也。汗出而散,衛外者也。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白話文:

如果是因暑致病,夏天皮毛張開,所以會出汗。煩躁且口渴,是暑邪傷陽所致。安靜時話很多,是暑邪傷陰所致。如果傷暑沒有出汗,就會生燥熱之氣,所以身體會像木炭一樣發熱。燥熱就是木炭。所以一定要出汗來散熱。意思是體內的液體從皮毛排出,暑邪燥熱才會開始消散。由此可知,因暑致病,是因為陽氣順著而上。出汗散熱,是保護身體外的。

因為濕氣,身體如同被包裹一樣,濕熱無法散去。大筋縮短,小筋鬆弛,縮短會導致拘攣,鬆弛會導致痿痹。

緛,軟同,全篇仿此。若因於濕,濕氣重著,故首如裹。陽熱之氣,逢濕則滯,故濕熱不攘。不攘者,不外拒於皮毛,不如因寒之乃浮,不如因暑之汗出也。濕傷肌肉,不從肌肉而外出,則內入於筋骨之間,故大筋緛弱而短,小筋弛縱而長。大筋連於骨內,緛短,則屈而不伸,故緛短為拘。

白話文:

「緛」和「軟」同音,全篇都這樣寫。「緛」如果是因為濕氣造成的,濕氣聚集,所以身體會像被包起來。陽氣遇上濕氣就會停滯,所以濕氣和熱氣不會散開。「不攘」的意思是不會被推擠到體外,不如因為寒冷而讓濕氣浮出,不如因為暑熱而讓濕氣隨著汗水排出。濕氣會損傷肌肉,如果濕氣不從肌肉排出,就會進入筋骨之間,所以大筋會僵硬無力且變短,小筋會鬆弛無力且變長。大筋連接骨頭,如果變短,就會彎曲而不能伸展,所以變短會導致拘縮。

拘,攣也。小筋絡於骨外,弛長則伸而不屈,故弛長為痿。痿,痿痹也。此陽因而上,濕熱不攘,不能衛外者也。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白話文:

病例:肌肉痙攣。肌肉痙攣,筋絡附著於骨骼表面,過於伸展就會失去彈性而不能彎曲。所以過度伸展就是肌肉痙攣。陽氣上升,熱氣不能發散,不能衛護體表。

病因在於氣虛,因而形成腫脹,四肢交替疼痛,陽氣已經耗盡。

氣,猶風也。《陰陽應象大論》云: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故不言風而言氣。因於氣為腫者,風淫末疾,四肢腫也。四維相代者,四肢行動,不能彼此借力而相代也。四肢者,諸陽之本,今四維相代,則陽氣乃竭,此陽因而上,陽氣竭,而不能衛外者也。

白話文:

氣,就像風一樣。《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陽氣,就用天地間急劇的風來形容,所以不說風而說氣。因氣導致浮腫的是,風邪侵襲經絡末端,導致四肢腫脹。四肢活動不能相互協助,是因為四肢相連相代。四肢是諸陽經的源頭,現在四肢活動不能相互協助,說明陽氣已經耗盡了,因為陽氣耗盡而不能抵禦外邪。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

白話文:

陽氣:過於勞累則會亢奮,精氣耗盡。夏天時會停滯積於體內,使人發熱,雙眼失明看不見東西,雙耳閉塞聽不見聲音,身體虛弱不堪,就像破敗的都城一樣,虛弱不堪,無法控制。

汩,音骨,餘篇同。陽氣者,由內而外,根於陰精,如煩勞則陽氣外張,陰精內絕,陰不交陽,故精絕。闢積,重複也。闢積於夏者,冬時受病,病不能愈,重複時日,至於夏也,夏月火盛,內亡其精,故使人煎厥。煎厥,如火之焚而熱極也。精氣不注於目,故目盲不可以視;精氣不充於耳,故耳閉不可以聽。

白話文:

汩,讀音同「骨」,後文均同。陽氣是由內向外運行的,根源於陰精。如果過度勞累,陽氣就會耗散於外,陰精就會內絕,陰陽不能交合,所以精氣就枯竭了。闢積,是指疾病反覆發作。夏季發作的闢積,是冬天受了病,但病沒有痊癒,拖延到夏季,由於夏季火熱旺盛,體內精氣耗損,因此容易讓人出現發熱口渴的症狀。發熱口渴,就像被火焚燒一樣,熱到了極點。精氣不能滋養眼睛,所以眼睛就會失明,無法視物;精氣不能充盈耳朵,所以耳朵就會閉塞,無法聽聲。

潰潰,亂貌,潰潰乎若壞都,言耳目昏亂,神失其守,若國都之敗壞也。汩汩,流貌,汩汩乎不可止,言神氣散馳,流而不返,不可挽回而止之也。此煩勞傷精,而神氣內亂也。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筋,縱,其若不容。

白話文:

**潰潰:**混亂的樣子,像一個遭到破壞的國家,表示耳目不清,精神失守,就像首都城市被攻破一樣。

汩汩: 流動的樣子,像水流不斷,表示精神氣息散亂流逝,無法收回,無法挽救停止。

這些現象都是因為過度勞累傷了精氣,導致精神氣息在體內混亂。

陽氣旺盛的人,如果大發雷霆,形體和元氣就會衰竭,導致血氣鬱結在上半身,使人昏厥。如有傷及筋骨,縱然是輕微的傷,也會感到疼痛難忍。

陽氣者,自下而上,本於陰血,如大怒則逆氣上形。形者,悻悻然見於其面也。氣絕者,怒則氣上不接於下也。血隨氣行,氣逆則血鬱於上,氣血皆逆,則使人薄厥。薄厥,虛極而厥逆也。血不養筋,則有傷於筋,筋傷則縱。所謂縱者,轉動不能,其若不容者然。此大怒氣逆而血不榮筋也。

白話文:

陽氣由下往上運行,它的根源在於陰血。如果突然發怒,陽氣就會逆行向上衝,臉上會表現出憤怒的樣子。如果氣息斷絕,就是因為發怒時氣往上衝,導致氣息與下面的身體部位不連接。血會隨著氣的運行而運行,如果氣逆行,血就會鬱積在上面。氣血都逆行,就會使人昏厥。昏厥是一種虛弱到極點時出現的逆亂現象。如果血不能滋養筋,筋就會受傷,一旦筋受傷,就會出現抽搐。所謂抽搐,就是轉動身體不能自如,好像受到壓迫一樣。這是因為發怒時,氣逆行,血不能滋養筋所致。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高梁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

白話文:

繁體中文: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高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

汗液排出不平衡,會導致身體一側偏向萎縮。汗液接觸到濕氣,就會生出痱子。穀類作物成熟時,足部容易長出大膿瘡,處理時要小心,就像拿著空虛的東西一樣。勞累出汗後遇到風,寒冷的薄汗會使皮膚乾裂,鬱積後會長出痤瘡。

痤,坐,平聲。高梁,即膏梁,餘篇同。皶,音渣。沮,猶濕也。陽氣內通精血,復從中土,而外出於皮膚,故假汗出膏梁以明之。汗者,水穀之精,從內出外,若汗出偏沮,則氣血不周於身,故使人偏枯。若夏日汗出,而見水濕之氣,則皮膚濕熱生癤如痤,生疹如痱。若膏梁厚味,傷其中土,因膏梁而變病,則足生大疔。

白話文:

痤(讀作「坐」):

高梁:這裡指膏梁厚味。

皶(讀作「渣」):乾裂。

沮:潮濕。

陽氣在體內與精血相通,再從脾胃(中土)傳到體外,並在皮膚上發散出來,所以借用「汗出膏梁」來形容這種情況。汗液是水穀精華,從內部流出體外。如果汗液分佈不均,氣血就會無法在全身運行,導致身體偏枯。

如果在夏天汗出時,出現水濕之氣,那麼皮膚會濕熱生瘡,就像痤瘡一樣,也會長出像痱子一樣的小疹子。如果膏梁厚味傷到了脾胃,導致疾病發生變化,就會在腳上長出大疔瘡。

受如持虛,言疔從內以出外,如持虛器而受毒也。若勞碌汗出而當風。風,寒氣也。故寒薄為皶,郁乃痤,言寒薄於皮膚而上行,則為皶。皶,赤鼻也。寒鬱於皮膚而外泄,則為痤。痤,小癤也。此言陽氣加陰乃為汗,從中土而外出於皮膚也。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白話文:

受如持虛:比喻瘡毒從身體內部向外發作,就像用空虛的器皿盛裝毒藥。

若勞碌汗出而當風:如果勞累出汗後,又被風吹到。風就是寒氣。

故寒薄為皶:寒氣侵襲皮膚的表面,就會導致皶。皶,指鼻子發紅。

鬱乃痤:寒氣鬱結在皮膚中,無法排出,就會形成痤。痤,指小膿瘡。

此言陽氣加陰乃為汗,從中土而外出於皮膚也:這說明陽氣和陰氣結合才能產生汗液,汗液從身體內部排出,到達皮膚表面。

陽氣者,精緻強健則滋養精神,柔順則滋養筋骨。

精,精粹也。柔,柔和也。上文煩勞精絕至目盲耳閉,而神氣散亂,故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所以申明上文陽氣不精而神無所養也。上文大怒氣絕,至血菀而傷筋。故曰陽氣者,柔則養筋,所以申明上文,陽氣不柔而筋無所養也。

白話文:

精,指精氣,精華。柔,指柔和,順暢。上一段中提到,過度操勞會導致精氣枯竭,以致眼睛失明、耳朵失聰,而神氣也就因此而渙散。所以說,陽氣的精純,在於滋養神明,也就是說明上一段中陽氣不精,所以神明就無法得到滋養。上一段中提到,大怒會導致氣絕,以致氣血瘀積而損傷筋脈。所以說,陽氣的柔和,在於滋養筋脈,也就是說明上一段中陽氣不柔,所以筋脈就無法得到滋養。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白話文:

無法舒展屈伸,寒氣乘虛而入,於是產生巨大的駝背。陷脈形成瘻管,滯留在肌肉之間。俞穴之氣消散,傳變成容易恐懼,甚至驚駭發作,血氣運行不暢,逆行於肌肉紋理之間,於是產生腫脹。汗液未排盡,身體虛弱而氣息衰竭,穴俞閉塞,引發風瘧之疾。

俞,音輸,餘篇同。上文假汗出膏梁,以明陽氣從中土而出於皮膚,此假開闔,以明陽氣由闔而開,由開而闔,不但從內以出外也。開闔者,外內之樞機,開則外出,闔則內入;今開闔不得,則太陽之寒氣從之。背為陽,主開;腹為陰,主闔。開闔不得,寒氣從之,則背突胸窩,乃生大僂。

白話文:

「俞」讀作「輸」,後面的文字也一樣。

前面提到「假寒出膏梁」,是用來說明陽氣從人體的中部(脾胃)散佈到皮膚。這裡的「假開闔」,是用來說明陽氣從闔(收斂)到開(散佈),再從開到闔。陽氣不只是從內部散佈到外部。

開闔就像內外之間的樞紐,開的時候陽氣散佈到體外,闔的時候陽氣運行到體內。現在開闔失常,太陽之氣(體表的溫熱之氣)的寒氣就會侵襲過來。背部屬陽,主開;腹部屬陰,主闔。開闔失常,寒氣就會侵襲,導致背部凸起、胸部凹陷,形成嚴重的駝背。

僂,傴僂也,此言陽氣之不能開闔也。陷脈為瘻,留連肉腠,言寒邪陷於脈,則肉腠或空或突,而如嶁,留連肉腠而難愈也。俞氣化薄,言寒邪入於穴俞,則俞氣變化而內薄。薄,泊也。傳為善畏,及為驚駭,言薄心氣,則善畏,薄肝氣,則驚駭也。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言寒邪入於肉,則榮血之氣不從肌肉以外出,但逆於肉理,而生癰腫也。此陽氣不能由闔而開也。

白話文:

**僂:**彎腰駝背,這是指陽氣無法正常運行。

陷脈為瘻: 瘀滯在脈絡中,留連在肉中,說明寒邪侵入脈絡,導致肉中出現空洞或鼓起,就像山丘一樣,留留在肉中難以癒合。

俞氣化薄: 寒邪進入穴位,導致穴位的氣血變化而內陷。

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寒邪進入心則容易恐懼,進入肝則容易驚駭。

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寒邪進入肌肉,導致氣血無法順利排出肌肉,只能逆行在肌肉組織中,於是形成癰腫。這是因為陽氣不能由閉合狀態轉化為舒展狀態。

魄汗未盡陽氣外虛也,形弱而氣爍,形體虛弱,而熱氣外爍也。穴俞以閉,不能內入也,身汗而熱,內外不和,故發為風瘧,此陽氣不能由開而闔也。上文言陽氣外出於皮膚;此言陽氣更從內以出外,從外以入內,所以承上文而補其未盡之義也。

白話文:

背部出汗未乾的原因是身體陽氣虛弱外流。身體虛弱卻有熱氣外發。穴道不通,陽氣無法內收。身體出汗發熱,內外不協調,所以發作風瘧,這是因為陽氣無法從開合的規律進行。前文說陽氣流出到皮膚;這裡說陽氣從內流到外,再從外流到內,所以承接前文,補充了未盡之意。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

白話文:

因此,風邪是所有疾病的根源。保持身心清淨,毛孔便會閉合,即使遇到大風或毒氣,也不會受到傷害,這是順應時序的道理。所以,疾病拖久了就會轉化,上下失常,再好的醫生也無法治癒。

承上文風瘧之意,言風為百病之始,宜順天時而避之也。六淫之氣,風居其首,故風者,百病之始也。身心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四時之序也。若不因時序,受大風苛毒而為病,必至從表入里,由淺入深,故病久則傳化。傳化,傳經變化也。病久傳化,則上下陰陽不相交併,雖有良醫,弗能為也。

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白話文:

根據之前風瘧的說法,說明風是所有疾病的根源,應該順應時令來避免受到它的侵害。六種外來之氣中,風排在首位,所以風是百病的起源。身心清淨,那麼身體的表皮組織就會緊密地閉合起來,即使遭遇很大的邪風,也不能對人體造成傷害,這是因為順應了四季規律的緣故。如果不順應時令,受到很大的邪風侵襲而生病了,疾病必定從表層進入裡層,從淺層發展到深層,所以病久了就會轉化。轉化,是指病邪在經絡中傳播變化。如果病久了發生轉化,那麼人體上下陰陽就無法互相交合,即使有良醫也無法治療。

由於陽氣積蓄導致疾病死亡,而陽氣本應隔絕,隔絕之氣宜瀉,不及時治療就會敗壞。

病久傳化,其所由來者漸矣。故陽蓄積病死,言亢陽蓄積,至病久弗為而死也。而陽氣當隔,言亢陽之氣當與腑臟相隔也。申明當隔者,若既病則當瀉,苟不亟瀉而正治之,猶粗工之敗乃事,不得云良醫弗為也。

白話文:

病症經過長時間的變化和演變,其原因是很漸進的。所以「陽蓄積病死」是指過度的陽氣蓄積,到了病久治不好的時候就會死亡。而「陽氣當隔」是指過度的陽氣應該與腑臟隔離。強調「當隔」的原因是:如果已經生病了就應該瀉除陽氣,如果不能及時瀉除陽氣而採取正常的治療,就像粗糙的工匠敗壞了事情,不能說良醫沒有盡力。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收。是故暮而閉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白話文:

陽氣:一天之中主宰人體外部的氣。清晨,人體之氣開始生發;正午,陽氣旺盛;傍晚,陽氣逐漸衰弱,氣門便逐漸關閉。所以,傍晚之後應關閉門戶,避免擾動筋骨,不要接觸霧氣露水。如果違反了這三個時段的生活規律,形體就會疲憊消瘦。

舊本,收訛閉,閉訛收,今改正。治於既病之後,不若順於未病之先。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一日三時,人身陽氣之所主也。平旦人氣生,寅卯辰平旦之時,主人身春生之氣也。日中陽氣隆,己午末日中之時,主人身夏長之氣也。日西陽氣已虛,氣門乃收,申酉戌日西之時,主人身秋收之氣也。

白話文:

過去的版本中,「收」誤寫為「閉」,「閉」誤寫為「收」,現在已經更正。

治療好生病後的疾病,不如在未生病之前採取預防措施。因此,陽氣在一天中,有兩個時間段是主宰人體的。

早上人氣生發,寅時、卯時、辰時是人體春季生發之氣的主宰時期。

中午陽氣旺盛,巳時、午時、未時是人體夏季生長之氣的主宰時期。

傍晚陽氣虛弱,氣門開始收斂,申時、酉時、戌時是人體秋季收斂之氣的主宰時期。

是故暮而閉拒,亥子醜暮夜之時,主人身冬藏之氣也;暮夜閉拒,當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安靜以養微陽。若不安靜,反如平旦日中日西三時之動作,則形乃困頓,虛薄而為病。所以教人因時序,而養陽氣者如此。此一節,論陽氣之內外出入,以明生陽之氣,上通於天也。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白話文:

因此到了傍晚就應該閉門拒絕外來幹擾,亥時、子時、醜時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是人體陽氣內藏的時候。夜深人靜時應關閉門戶,避免騷擾筋骨,不接觸霧露,保持安靜以養護微弱的陽氣。如果不保持安靜,反而像白天日中日落時那樣活動,那麼身體就會疲倦虛弱,失去元氣而生病。因此教導人們根據時序來養護陽氣就是如此。這一節討論陽氣的內在涵養,以說明生陽之氣上通於天。

岐伯說:陰者,收藏精氣並激發活力;陽者,捍衛外邪並保持堅固。

藏,如字,亟,去聲。陽生於陰,由靜而動。故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精藏於陰而起亟,陰中有陽矣。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陽衛外,為陰之固,陽中有陰矣。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

白話文:

藏:字面意思,亟:去聲。陽氣從陰氣中產生,由靜止轉為運動。所以《黃帝內經》說:陰氣藏精而發動。精氣藏於陰氣中而發動,陰中就有陽了。陽氣保護身體外側而使之堅固;陽氣保護身體外側,這是陰氣的保護,陽中就有陰了。

陰氣不足以剋制陽氣,脈動就會快速虛弱,因而狂躁。

薄,虛;疾,急也。陰不勝其陽,陽熱盛也,陽熱盛,則經脈流行,虛薄急疾,經脈薄疾,陽熱相併,則並乃狂。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白話文:

薄:指脈搏細弱;疾:指脈搏跳動快。陰陽失衡,陰氣無法制約陽氣,導致陽熱過盛,陽熱旺盛時,經絡中氣血運行急促,脈搏細弱且跳動快,陽熱相互聚集,就會產生狂躁的症狀。

陽氣不勝陰氣,則五臟之氣互相爭奪,九竅不通達。

陽不勝其陰,陰寒盛也。陰寒盛則五臟氣爭。爭,彼此不和也。五臟氣爭,則九竅不通。蓋兩目者,肝之竅;兩耳者,心之竅;兩鼻者,肺之竅;口者脾之竅;前後陰者,腎之竅也。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白話文:

如果陽氣不足以勝過陰氣,說明陰寒之氣太盛。陰寒之氣太盛,五臟就會爭鬥。爭鬥,就是彼此不和睦。五臟爭鬥,就會導致九竅不通。因為:雙眼是肝臟的外現,雙耳是心臟的外現,雙鼻是肺臟的外現,嘴巴是脾臟的外現,前後陰部是腎臟的外現。

聖人調和陰陽,使筋脈通暢,骨髓強健,氣血運作自如。如此一來,內外調和,邪氣不能侵害,耳聰目明,生機勃勃。

陳,敷布也,上文陰陽不和而為病,是以聖人敷布陰陽,使周身之筋脈合同,通體之骨髓堅固。陽主之氣,陰主之血,皆順而從之,能如是也,則內外調和,而邪不能害。邪不能害,則耳目聰明,而氣立如故。《五常政大論》云:「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立如故,可以防禦其外邪矣。

白話文:

「陳」的意思是鋪陳,前面提到的陰陽失和而導致疾病,因此聖人應鋪陳陰陽,使全身的筋脈相連,整體的骨髓堅固。陽氣主導氣,陰血主導血,都順從這個原則。如果能做到這樣,內外調和,邪氣就無法侵害。邪氣無法侵害,耳目就會聰明,氣力也會像過去一樣。《五常政大論》中說:「根源於外在的,稱為『氣立』」。氣力像過去一樣,就可以抵禦外邪了。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白話文:

由於外來的邪氣侵襲,導致精氣流失,邪氣侵害肝臟。因此暴飲暴食,導致筋脈橫錯,腸道受損形成痔瘡。因此大量飲酒,則氣機逆亂。因此過度使用強力,導致腎氣受損,脊骨遭到破壞。

強,腔,上聲。氣立不如故,不能防禦其邪,則風客淫氣,言風邪客於人身,而為淫亂之氣也。風為陽邪,風客淫氣,則陰精消爍,故精乃亡。風木之邪,內通於肝,故邪傷肝也。因而飽食者,風邪未去而飽食也。筋脈橫解者,肝主之筋,心主之脈,不循經上下,而橫散懈弛也,《經脈別論》云:食氣入於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故飽食而筋脈橫懈也。

白話文:


咳,音似「強」,上聲。

如果氣息不順暢,無法抵禦邪氣,就會導致風邪侵犯人體,形成混亂的氣。風是陽性邪氣,風邪侵犯人體後,會消耗陰精,導致精氣耗盡。

風木之邪能侵犯肝臟,因此會導致肝臟受傷。如果在肝臟受傷的情況下暴飲暴食,會加重肝臟的負擔。

肝臟主筋,心臟主脈。如果脈絡和筋不能循著經絡正常運行,而是擴散混亂,《經脈別論》中說:「食物中的氣進入胃,化生精氣,分佈到肝,化生氣血供養筋;食物中的氣進入胃,歸於心,化生血液供養脈。」因此,暴飲暴食會導致脈絡和筋出現問題。

腸澼為痔者,水穀之精,不榮筋脈,大腸積澼,濕熱下注而為痔也。因而大飲,風邪未去而過飲也。酒氣,先行肺主之皮毛,不由脾氣之散精。脾肺不交,則氣逆也。因而強力,風邪未去而強用其力也。過勞傷精故腎氣乃傷。腎主骨,故高骨乃壞,腰高之骨,不能動搖而敗壞也。

白話文:

腸道濕熱積聚而引起的痔瘡,是因為食物中的精華沒有滋養經脈,在大腸中積聚濕熱,下注而成痔瘡。飲酒過量,風邪尚未消除就過度飲酒。酒氣最先經過肺部主司的皮毛,不經過脾氣的運化精華。脾肺不協調,就會導致氣逆。強行用力,風邪未散就使用力量。過度勞累,損傷精氣,因此傷及腎氣。腎主骨,所以腰高的骨頭,不能活動而變得壞死。

此風木之邪,始傷肝氣,因飽食大飲強力而病及五臟也。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上文云,陽者,衛外而為固,故復言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言陽雖衛外,復當藏密,乃能為陰之固也。

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

白話文:

此種風邪邪氣侵襲,首先傷害肝氣。由於暴飲暴食、用力過度,導致五臟受到影響而生病。

凡陰陽的根本,在於陽氣密實才能堅固。

上文說,陽氣保護身體外在,使身體堅固,所以又說凡陰陽的根本,在於陽氣密實而堅固。這是說,陽氣雖然保護身體外在,但也要藏得密實,才能成為陰氣的保護。

如果陰陽不能調和,就會像春天沒有秋天,冬天沒有夏天一樣。

上文言陰不勝其陽,又言陽不勝其陰,故復言兩者不和。如陰不勝其陽,而陽氣勝,若春無秋矣;陽不勝其陰,而陰氣勝,若冬無夏矣。

白話文:

古人說陰氣不能勝過陽氣,又說陽氣不能勝過陰氣,所以又說兩者要和諧。如果陰氣不能勝過陽氣,而陽氣過盛,就好像春天沒有秋天一樣;如果陽氣不能勝過陰氣,而陰氣過盛,就好像冬天沒有夏天一樣。

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上文云,聖人陳陰陽內外調和,故復言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上文云,陰者藏精而起亟,故復言若陽強不能密,則陰亦不能藏精起亟,而陰氣乃絕。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白話文:

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聖人能調和內外的陰陽,所以再說「因而和之」,這是聖人應有的行為。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前文說,陰能貯藏精氣,並使它活動起來,所以再說,如果陽氣太強,不能閉藏,那麼陰氣也無法藏精氣,而活動起來,於是陰氣就斷絕了。

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前文說,陰陽平衡,則精神安和,如果陰陽分離,則精氣斷絕。

是必陰平和,陽秘密,則精神乃治。若陰不平和,陽不秘密,而陰陽離決,則精氣乃絕。既言陰氣乃絕,又言精氣乃絕者,所以申明陰不藏精而皆絕也。

白話文:

必須陰氣平和、陽氣潛藏,脾胃病才會好。如果陰氣不平和、陽氣不潛藏,導致陰陽分離,那麼精氣就會斷絕。說到陰氣斷絕,又說精氣斷絕,這是為了強調陰氣不能儲藏精氣,而導致精氣也斷絕了。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上文云,風客淫氣,故復言因於露風,乃生寒熱。寒熱,淫氣也。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白話文:

因為受到露和風的影響,所以產生寒熱。

前文提到,風會夾帶外邪入侵,所以這裡再次說明因為受到露和風的影響,所以產生寒熱。寒熱,就是外邪。

因此,春天受風邪所傷,邪氣會停留很久,導致腹瀉。夏天受暑邪所傷,秋天會得瘧疾。秋天受濕邪所傷,濕邪會上逆而咳嗽,發作時身體會麻痺虛弱。冬天受寒邪所傷,春天必定會得溫病。四季的氣候變化,會損傷到五臟。

上文,風邪傷肝,而病五臟,此復言春傷於風,邪氣留連,至夏乃為洞泄。夏傷於暑,至秋乃為痎瘧。秋傷於濕,病肺,則上逆而咳;病脾,則發為痿厥。痿,痿躄;厥,厥逆也。冬傷於寒,至春必為溫病。春夏秋冬,五臟之所主也,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不必飽食、大飲、強力,始傷五臟之氣,所以申明上文之意者如此。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白話文:

前面說過,風邪會傷害肝臟,並影響其他五臟。這裡再次強調,春天受到風邪侵襲,邪氣就會殘留體內,到了夏天就會變成腹瀉。夏天受到暑熱侵襲,到了秋天就會變成瘧疾。秋天受到濕氣侵襲,如果傷及肺部,就會逆氣上行而咳嗽;如果傷及脾臟,就會發生痿厥。痿是指肌肉萎縮、行動不便;厥是指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冬天受到寒邪侵襲,到了春天就會變成溫熱病。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分別與五臟相應,所以四季的氣候變化,都會對應傷害五臟。因此,不一定非要暴飲暴食、劇烈運動才會傷及五臟之氣,這是為瞭解釋前面所說的道理。

陰氣所生,本源於五味;陰氣所傷,也源於五味。

承四時傷五臟之意,言五味亦傷五臟也。五臟為陰,借五味以資生,故陰之所生,本在五味。五臟為陰,五味各走其道,太過則病,故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也。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白話文:

根據四季對應著五臟的理論,五味也會傷害五臟。五臟屬於陰,需要五味來維持運作,所以陰邪的產生,根源就在五味中。五臟屬於陰,五味各自運行自己的通道,過量就會造成疾病,所以陰的五官,受到傷害的原因在於五味。就像水能浮起船,也能將船覆掉一樣。

所以味道過於酸,肝氣會因此而受到損傷,脾氣也會因此而斷絕。

酸者,肝之味,過酸則肝氣以津。肝氣以津,肝木盛也。肝木盛,則脾土受制,故脾氣乃絕。是酸味生肝,太過則傷脾矣。

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白話文:

酸味是肝的風味,如果過度食用酸味,肝氣就會過盛而津液增多。肝氣過盛,就會讓肝木旺盛。肝木旺盛,就會抑制脾土,因此脾氣就會衰竭。也就是說,酸味會生發肝氣,但是過度食用酸味就會傷害脾氣。

味覺過於鹹,骨氣不足、勞累,肌肉萎縮、心氣抑鬱。

咸者,腎之味。腎主骨,過咸則大骨氣勞。大骨,腰高之骨,腎之府也。氣勞,骨氣強盛,能任其勞也。短肌心氣抑者,腎水盛,則心火受制,心氣不能從骨節而出於肌表,故短肌心氣抑。是鹹味生腎,太過則傷心矣。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白話文:

鹹味是腎臟喜好的味道。腎臟掌管骨骼,如果攝取過多鹹味,會讓腰部的骨骼(大骨)氣盛。大骨是腎臟的住所。氣盛的意思是骨骼強健,能夠承擔勞累。

肌肉短小、心氣鬱結的人,是因為腎水旺盛,壓制了心火。心氣無法從骨節運行到肌肉表層,所以肌肉短小、心氣鬱悶。因此,鹹味雖然能滋養腎臟,但過度攝取會損傷心臟。

味道過於甘甜,導致心氣脹滿,面色黑,腎氣失衡。

甘者,土之味,脾胃之所主也。過甘,則土氣盛,而水受制,水虛不能制火,故心氣喘滿。水受土製,故色黑。腎氣不衡,衡,平也,是甘味生脾,太過則傷腎矣。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白話文:

甘味屬於土的特性,由脾胃掌管。過於甘甜,就會導致土氣旺盛,而水氣受到壓制。水氣虛弱無法剋制火氣,所以會出現心氣喘息過滿的情況。水氣被土氣壓制,因此臉色會發黑。腎氣平衡失衡(衡:平衡),甘味滋養脾臟,但過多就會損傷腎臟。

味道過於苦澀,脾臟無法獲得滋潤,胃氣就會變得濃厚。

苦者,心之味。過苦,則火克肺金。肺者,天也,脾者,地也,天氣不降,則地氣不升,故脾氣不濡。濡,灌溉也。脾為濕土,胃為燥土,兩土相濟。今脾氣不濡,則胃氣過燥,故胃氣乃厚;厚,燥實也。是苦味生心,太過則肺金受制,不與地氣相交矣。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白話文:

苦味是心的味道。過於苦的話,火就會剋制肺金。肺代表天,脾代表地,天氣不降,地氣就不會升,所以脾氣得不到滋潤。滋潤就是灌溉的意思。脾是濕土,胃是燥土,兩土相互滋養。現在脾氣得不到滋潤,胃氣就過於燥熱,所以胃氣就變得很厚;厚,就是燥實的意思。這是因為苦味生於心,過度的話就會抑制肺金,肺金就不能與地氣相交了。

味道過於辛辣,會導致筋脈鬆弛,精神疲憊。

沮,作阻,央,作殃。辛者,肺之味,過辛,則肝木受制,不生心火,故筋脈阻弛。筋者,肝所主,脈者,心所主也;筋脈阻弛,則陰精不濡於筋,神氣不充於脈,故精神乃殃。是辛味生肺,太過則傷肝矣。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白話文:

沮字同於阻礙,央字同於禍殃。辛辣是肺喜好的味道,如果過於辛辣,就會剋制肝木,肝木不能生發心火,因此筋脈就會阻塞鬆弛。筋屬於肝臟主導,脈屬於心臟主導;筋脈阻塞鬆弛,陰精就無法滋潤筋,神氣就無法充盈脈,所以精神就會受到損害。可見辛辣的味道雖然滋養肺,但是過量就會損傷肝。

因此,謹慎調和五種味道,骨骼挺直筋絡柔韌,氣血通暢,腠理緻密。這樣的話,骨頭氣血精足,謹慎按照方法養生,便能長壽,享受天賜的命運。

五味貴得其平,不可太過,是故謹和五味,得其平矣。五味,合五臟。五味和,則腎主之骨以正,肝主之筋以柔,肺主之氣,心主之血以流,脾主之腠理以密,誠如是也;則有形之骨,無形之氣,皆以精粹,可謂謹道如法,生氣通天,而長有天命矣。此一節,言生陽之氣,本於陰精,互相資益,以明陰陽之氣,皆為生氣,可以上通於天也。

白話文:

五種味道的搭配要恰到好處,不能過度。因此,謹慎地調和五味,才能取得平衡。五味與五臟相應。五味調和,就能使腎臟主導的骨骼端正,肝臟主導的筋絡柔軟,肺臟主導的呼吸通暢,心臟主導的血液流動,脾臟主導的身體組織緻密。如果這樣,那麼有形的骨骼和無形的氣血都會精華充足,可以說是謹慎地遵循法度,生出通達於天的陽氣,並長久地擁有上天的賜命。這一段話說明生陽之氣的根本在於陰精,它們相互滋養,生出陰陽之氣,都是生氣,可以通達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