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2)

1. 奇病論第四十七篇

上篇揆度奇恆,未暢其旨,故相繼而有奇病之論。奇病者,形居母腹,胎失其養,既生之後,經脈臟氣不足,當天癸未至之時,病從內生,卒然而起,病久且死,故曰奇也。如九月而喑,則胞胎內虛,既生之後,天癸未至,致有息積伏梁疹筋厥逆,以及脾甘膽苦癃厥癲疾腎風之病,類而舉之,皆先天受病,卒然而發,故曰奇病。

黃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

白話文:

上一篇講解了奇特的脈象,但沒有完全闡述其含義,所以才接著有了奇病的論述。奇病指的是:胎兒在母腹中發育時,未能得到充分的營養;出生後,經絡和臟腑氣不足;等月經初潮未到時,疾病就會從體內產生,突然發作,持續很長時間才會死亡,所以被稱為奇病。比如九月大的嬰兒出現失語症,那是因為母體胎盤內虛弱;出生後,月經初潮未至,導致出現積食、腹脹、筋脈抽搐、逆行反轉、脾氣暴躁、膽汁苦澀、小便不通、抽搐、癲癇、腎臟風病等症狀。這些疾病都屬於先天性疾病,突然發作,所以稱為奇病。

黃帝詢問道:人懷孕超過九個月而仍不出生,這是什麼原因呢?

重,平聲。為,去聲。下俱同。惟為水為主轉為發為之為如字。婦人懷孕,謂之重身。喑,聲不出也。懷孕九月,卒然無聲,此何病也。

白話文:

重:讀作平聲。為:讀作去聲。以下都一樣。惟僅作為水的主管轉化為發出聲音的「為」,讀作「如」字。婦女懷孕,稱為重身。喑啞,聲音發不出來。懷孕九個月,突然沒有了聲音,這是什麼病?

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

胞之絡脈,系母腰腎。絕,不相維繫也。九月而喑,以此故也。

帝曰:何以言之?

何以絡脈絕而當喑。

岐伯曰: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白話文:

岐伯说,胎儿的络脉断掉了。胎儿的络脉连接着母亲的腰肾,断掉,就是说两者之间失去了联系。所以孩子在九月时就哑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黄帝问: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络脉断掉就会哑呢?

岐伯回答:胎儿的络脉连接着肾脏,少阴经的脉络穿过肾脏,连接着舌根,所以孩子不能说话。

胞絡者,繫於母之腰者。腎者,少陰也。少陰之脈下貫腎,上系舌本,腎不繫胎,則少陰脈虛,虛則上下不交,故不能言而喑也。

白話文:

胞絡(子宮):與母親的腰部相連。

腎臟:屬於少陰經脈系統。少陰經脈下通腎臟,上連繫舌頭的根部。

如果腎臟無法固定胎兒,那麼少陰經脈就會虛弱。虛弱時,上下氣血不能相通,所以無法說話,出現喑啞的症狀。

帝曰:治之奈何?

治喑奈何?

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

九月而喑,無可治也,當十月則非少陰主胎,斯時則復舊能言。

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然後調之。

所以無治者,如刺法有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然後調之之也。疹,猶病也。刺法,針刺之法也。

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白話文:

皇帝问:怎么治?岐伯说:不用治,等到十月自然会恢复。九月哑了,是治不好的,等到十月,少阴就不会再主宰胎儿了,这时就能恢复原来的说话能力。针灸法上说,不能损伤不足,要补充有余,让病气完全发散出来,然后才能调理。所以不用治,就像针灸法上说,不能损伤不足,要补充有余,让病气完全发散出来,然后才能调理一样。病气,就是指疾病。针灸法,指的是针灸治疗方法。所谓不能损伤不足,指的是身体瘦弱,不能用砭石刮痧。不能补充有余,指的是腹中有实物而腹泻。腹泻的话,精气会耗散,疾病就会独自占据中宫,所以说病气完全发散出来。

鑱,猶針也。益,猶治也。刺法所謂無損不足者,如身羸瘦無用針石也。所謂無益其有餘者,重身則腹中有形,如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精出正虛,擅中邪實,故曰疹成也。疹成而後調之,不若無損其不足,無治其有餘矣。此胞絡脈絕,先天不足,為奇病之先基,無客治也。

白話文:

針灸,就像針刺一樣。治療,就像治理一樣。刺法中所說的「無損不足」,是指身體虛弱消瘦,不需要用針灸或藥物治療。所說的「無益其有餘」,是指身體肥胖,腹中有實形。如果把腹中的實形瀉掉,則精氣會流失,導致疾病獨自佔據身體,精氣流失身體虛弱,疾病佔據身體邪氣旺盛,所以說疾病形成了。疾病形成後再治療,不如不損害身體的不足,不治療身體的過剩。這是胞絡脈氣斷絕,先天不足,是奇特的疾病之根基,無法用客觀治療的方法治療的。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

脅滿氣逆,病之常也,二三歲不已則為奇病,故舉以問。

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白話文:

天皇詢問:脇腹下方腫脹,氣往上逆,持續兩三年都不見好轉,這是什麼疾病?

脇腹腫脹氣逆,是常見的疾病,但如果兩三年都治不好,就變成了奇病,因此提出這個問題請問。

岐伯回答:這個病名叫息積,它不影響飲食,不可以灸針,必須使用導引法和服藥的方式來治療,單靠藥物無法治癒。

脅滿氣逆,病名曰息積,二三歲不已,故此不妨於食,先天經脈受虧,病久不愈,故不可灸刺。積,漸次也,須漸次為之導引而服藥。導引,運行也。運行則經脈之虧者可復,若但服藥,則藥不能獨治也,此息積為先天奇病,而藥不能治也。

白話文:

肋骨下脹滿、氣息上逆,這個病叫做息積,如果兩三歲以後還沒有痊癒,就不要過度節食。是因為先天經脈受損,這種病拖得久了很難治好,所以不能針灸。積,是逐漸形成的,所以要逐漸用導引和服藥來治療。導引,就是運動。運動可以讓受損的經脈恢復,如果只服藥,藥物無法單獨治癒。這種息積是一種先天的奇病,藥物無法治好。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䯒皆腫,環齊而痛,是如何病?

齊,臍通,下同。身體髀股䯒皆腫,則氣越於外,環臍而痛,則氣凝於內,病機各異,是為奇病,故復問之。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盲,盲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人全身、大腿、臀部都腫了,圍著肚臍疼痛,這是什麼病?

解釋:

身體的肌肉、大腿和臀部都腫脹,表示氣跑到外面去了;肚臍周圍疼痛,表示氣阻塞在裡面。這兩種病因不同,所以稱為奇病,因此黃帝需要再次詢問。

岐伯回答道:這個病的名字叫做伏梁,是由風邪引起的。風邪侵入大腸,並停留在盲腸處。盲腸的起源在肚臍下方,因此肚臍周圍會疼痛。不可移動患部,否則會導致積水和排便困難。

溺,鳥去聲。邪積於內,致環臍而痛,故病名曰伏梁,風動水渙,致身體髀股䯒皆腫,故曰此風根也。風根而為伏梁者,其風根之氣,溢於大腸之外,而內著於盲,盲之原出了脖胦。

白話文:

溺水的「溺」字發鳥去聲。邪氣積聚在體內,導致肚臍周圍疼痛,因此病名叫做「伏梁」。風動水流動,導致身體大腿和小腿都腫脹,所以說這是風邪的根源。由風邪根源引起的伏梁病,風邪根源之氣溢出大腸之外,並在盲腸內附著,盲腸的起源部位與脖胦相連。

脖胦,臍下也,故盲之原在臍下,溢大腸而著盲,故環臍而痛也,外則身體腫,內則環臍痛,亦屬先天奇病,故不可妄攻以動之,動之則土氣益虛,身腫不消,而為水溺澀之病,此風根伏梁,為先天奇病而不可動也。

白話文:

腹痛,是肚臍下面的部位不適。所以治病的穴位在肚臍下,大便不通暢會導致腹痛,所以四周繞著肚臍疼痛。外在會導致身體水腫,內部會導致肚臍周圍疼痛。這也是屬於先天的怪病,所以不能隨便用針灸來治療。如果用針灸治療,反而會加重腹脹,腹水不消,而且還會變成水腫的病。這是因為風濕的根源潛伏在脾胃,屬於先天的怪病,不能用針灸治療。

帝曰:人有尺脈動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

數,音朔。尺脈數甚,陰血虛也。筋急而見,肌肉脫也,脈數筋急,亦為奇病,故舉以問。

岐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白話文:

黃帝說:有人尺脈跳動得特別厲害,筋脈緊繃而且浮現,這是什麼病?

傳統中文:

數,音朔。尺脈數甚,陰血虛也。筋急而見,肌肉脫也,脈數筋急,亦為奇病,故舉以問。

數脈表示陰血虛弱。筋脈緊繃而且浮現,是因為肌肉萎縮。脈搏跳動得快、筋脈緊繃,也是一種奇特的病症,所以特別提出詢問。

傳統中文:

岐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岐伯說:這叫做疹筋,這樣的人腹部一定會劇烈疼痛,還會出現白色或黑色的斑點,表示病情嚴重。

疹,猶病也。筋急而見,其病在筋,此所謂疹筋,肌肉雖脫,是人腹必急,其面白色黑色見,腹主地,面主天,腹急,地氣虛也。白色黑色見,天氣虛也,則病當甚,難以治也,此疹筋腹急為先天奇病,而病必甚也。

白話文:

疹,就像一種疾病。筋脈緊張而出現,它的病症在於筋,這就是所謂的「筋疹」。即使肌肉萎縮,病人的腹部也一定會痙攣,臉色發白發黑。腹部主宰「地」,而臉龐主宰「天」。腹部緊繃表示地之氣弱,臉色發白發黑表示天氣弱,這表示病情嚴重,難以治療。這種「筋疹腹急」是先天的難治之症,病情一定很嚴重。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

頭者,諸陽之會,頭痛而數歲不已,亦奇病也。

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會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

白話文:

黃帝說:有人得了頭痛,已經好幾年都沒有好轉,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病名是什麼?

頭部是陽氣匯集的地方,頭痛好幾年都不好,這也是一種奇特的疾病。

岐伯說:應該是受到了嚴重的寒氣侵襲,寒氣深入骨髓,骨髓主要由腦部組成,腦部受到逆沖,所以會引起頭痛、牙齒痛,這種病叫「厥逆」。

頭者陽也,頭痛者,當有所犯大寒,其室內至骨髓,腦為髓海,故髓者以腦為主,寒入於髓,則腦逆,腦逆故令人頭痛。齒者骨之餘,寒入骨髓,故齒亦痛,病名曰厥逆,言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為厥為逆也,此大寒犯髓,頭痛不已之奇病,而名為厥逆也。

白話文:

頭屬陽,頭痛是因為接觸了極大的寒氣,寒氣會深入骨髓。腦髓是骨髓之海,所以骨髓以腦為首。寒氣進入骨髓,就會導致腦部異常,腦部異常會令人頭痛。牙齒是骨骼的延伸,寒氣進入骨髓,因此牙齒也會痛。這種疾病稱為「厥逆」,意指陰陽之氣不相調和,所以稱為「厥」和「逆」。這是大寒侵犯骨髓,導致頭痛不斷的罕見疾病,所以被稱為「厥逆」。

帝曰:善。

三字衍文。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承上文頭痛齒痛之意,而問口甘,乃觸類引伸以問也。

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

五氣,土氣也。溢,泛溢也。癉,熱也。土氣泛溢,名曰脾癉,言土虛脾熱而口甘也。

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類之所發也,此

白話文:

黃帝說:好。

這三個字衍生出來的文字。

黃帝說:有病口甜的人,病名是什麼?怎麼得到的?

接續前面頭痛齒痛的內容,再問口甜,意思是由類比推廣再問。

岐伯說:這是五行中的土氣過盛,病名叫脾癉。

五行,也就是土氣。溢,就是泛溢。癉,就是熱。土氣泛溢,就叫做脾癉,意思是說土氣虛弱,脾臟發熱而口甜。

五味入口,貯藏在胃中,脾臟負責運行它的精氣,津液貯存在脾臟,所以才會讓人感覺口甜。這是肥胖症發作的徵兆,這是

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白話文:

人如果經常吃甜膩的食物,就會變得肥胖。肥胖會讓人體內熱,甜食則會讓人感到飽脹,所以氣機就會向上溢出,轉化為消渴病。用蘭草治療可以去除體內的陳舊之氣。

藏,如字。數,音朔。胃者土也。夫五味入口,皆藏於胃,而脾則為之行其精氣,今津液在脾,不能四布,故令人口甘也。此口甘者,乃肥美之味所發也。肥美者,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性厚,故令人內熱。甘者,性緩,故令人中滿,內熱中滿,故其氣上溢,上溢而熱,轉為消渴。蘭,香草也,治之以蘭,可以除陳氣也。除陳者,推陳致新之意。

白話文:

**藏:**字面意思。

數: 讀音同「朔」。

胃: 五行屬土。

脾: 負責運化五味入口後產生的精氣。

津液: 現在積聚在脾中,不能分佈到全身,所以使人口中發甜。

口甘: 是因為吃了肥甘美味的食物造成的。

肥甘: 形容食物油膩甘甜。食用過量會導致肥胖。

肥: 性質溫厚,容易讓人內熱。

甘: 性質緩和,容易讓人中滿。

內熱中滿: 導致氣血上逆,上沖而化為消渴。

蘭: 一種香草。用蘭草治療,可以去除體內的陳舊之氣。

除陳: 指將舊的氣血排出,轉化為新的氣血。

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承上文口甘中滿治之以蘭之意,復問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刺之,而口苦不愈,何也?

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

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白話文:

黃帝說:有的人得了病口裡發苦,用針刺陽陵泉穴來治療。口發苦的人,得的是什麼病?為什麼會得這個病?

岐伯說:這個病的名字叫膽癰。肝臟是身體中統領各臟腑的將領,它依靠膽汁的滋養,而咽喉是肝臟的使者。

這個病人常常思慮過多,想得太多,所以膽氣虛弱,氣往上逆,導致口發苦。治療的方法是用針刺膽經的募俞穴,這個穴位在《陰陽十二官相使》這本書中有記載。

將、使,俱去聲。數,音朔。口苦,膽熱也,故病名曰膽癉。膽附於肝,肝者將軍之官。故夫肝者,中之將也。膽居肝內,肝主謀慮,故取決於膽,肝脈上循喉嚨,故咽為之使,此人所以口苦者,必數謀慮不決,致膽氣不和於肝,故膽虛,膽氣上溢而口為之苦,但治膽合穴之陽陵泉,無裨也,當治之以膽募俞。膽募者,胸之分,膽俞者,背之分。

白話文:

「將」和「使」都念去聲。「數」讀作「朔」。口苦,是因為膽氣過盛,所以疾病名稱為「膽癉」。膽附著在肝上,肝臟是將軍的職位。所以肝臟,是身體內部的將軍。膽藏在肝臟內部,肝臟主導謀慮,所以聽命於膽,肝臟的經脈向上循行至喉嚨,所以咽喉是它的使者,這個人之所以口苦,肯定是因為謀慮不能決斷,導致膽氣和肝氣不和,所以膽虛,膽氣上溢,導致口苦,但是隻治療膽合穴的陽陵泉,是沒有用的,應該治療膽募俞穴。膽募是胸部的分區,膽俞是背部的分區。

膽募俞者,膽俞在脊背第十椎下兩旁,以背之俞而合於胸之募,則當期門之處,膽附於肝,故當取募俞而合治之。靈蘭秘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十二官者,相使而不得相失也。

白話文:

膽募俞穴:膽俞穴位於脊椎第十一椎下的兩側,背部的俞穴與胸部的募穴相連,所以位於期門穴的位置。膽臟附著在肝臟上,所以治療膽臟時,應取募俞穴配合治療。

《靈蘭祕典論》中說:肝臟是將軍的官員,負責謀略和出謀劃策。膽臟是中正的官員,負責決策和判斷。人體的十二個臟腑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夫肝謀慮,膽決斷,是肝膽之氣相使而不得相失,治以膽募俞者,乃膽病治肝,其施治之義,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此承上文大寒入髓之奇病,而論脾癉膽癉之熱病,先聖立教之大法也。

白話文:

肝臟負責謀劃,膽囊負責決斷,這是肝膽二髒的氣機互相調配,缺一不可。治療膽囊的俞穴(膽俞、陽陵泉),其實是治療肝臟疾病。這種治療方法的原理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有所闡述。本文接著上文討論的大寒入髓的奇病,進而論述脾熱和膽熱的熱性疾病。這是先聖設定的治療大法。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微細如髮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各為何病?

白話文:

黃帝說:有小便不通暢的人,一天小便數十次,這是不足的症狀,身體灼熱如炭,頸部和胸部感覺有東西堵塞。人迎脈(頸旁的脈位)跳動急促,呼吸困難,氣息上逆,這是過剩的症狀。太陰脈(手少陰脈)微細如髮,這是不足的症狀。他們的疾病出在哪裡,各是什麼病?

小便不利日癃,病癃一日數溲,此不足也,不足而復有諸有餘之病,有餘而復有不足之脈,不足而有餘,有餘而不足,病之奇也,故舉以問。

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

白話文:

小便困難,稱為癃;癃病者一天多次小便,這是癃中的一個特殊類型。癃病伴有其他實熱證,脈象表現為實熱,這是實熱且又有陰液不足的類型;陰液不足且又實熱,這屬於奇特病症,故特地提出請教。

岐伯說:疾病在太陰經,盛極於胃,稍在肺,病名叫做厥證,無法治癒。這是因為五行裡「土水金」三種元素過剩,而「木火」兩種元素不足。

病癃數十溲,太陰脈微細如髮,則病在太陰,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則其盛在胃。太陰者,肺也,病在太陰,故頗在肺,陰陽之氣,不相交合,病名曰厥,是為癃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有餘不足,詳見下文。

帝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岐伯曰:所謂五有未者,五病之氣有未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

白話文:

小便頻繁,且每次小便量少,太陰脈搏細微如髮,則病症在太陰,身體發熱像炭火,頸部和胸部有阻塞感,人迎部位脈搏跳動劇烈,呼吸困難,氣息上逆,則病竈集中在胃。太陰指肺,病症在太陰,故病症在肺,陰陽之氣無法相互協調,病症名稱為厥,這是小便不通的厥症,治不好就會死亡。這就是所謂的得五有餘、二不足。關於有餘不足的詳細內容,請見下文。

黃帝說:什麼叫做「五有餘,二不足」?岐伯回答:所謂的「五有餘」,是指五臟疾病的邪氣過盛;「二不足」,則是說疾病的邪氣不足。

所謂五有餘者:一身熱如炭,二頸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此五病之氣為有餘也。所謂二不足者:一病癃數十溲,二太陰脈微細如髮,病有有餘,即有不足,此二者亦病氣之不足也。

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白話文:

所謂「五有餘」的症狀如下:

  1. 身體熱得像火炭一樣

  2. 頸部和胸口發脹,像是被東西卡住一樣

  3. 太陽穴部位跳動劇烈

  4. 氣喘吁吁

  5. 氣息逆亂

這五種症狀都是因為人體氣息過盛所導致的。

所謂「二不足」的症狀如下:

  1. 小便不通或頻繁小便

  2. 手少陰心經的脈絡細微如髮

有「有餘」的症狀,就會有「不足」的症狀。這兩種症狀都是人體氣息不足所導致的。

外在獲得了五種有餘,內在卻有兩個不足,這表示身體外部很盛,內部卻很虛弱,這是肯定會死亡的徵兆。

陽明者,陽也,主外主表。太陰者,陰也,主內主裡。今外得五有餘則陽明真氣不行於表,內得二不足,則太陰真氣不行於里,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所以癃厥之病,死不治也。

白話文:

陽明:陽氣,主導外部和表症。太陰:陰氣,主導內部和裡症。現在,外部因五有餘(陽氣過盛)而導致陽明真氣無法運行於表,而內部因二不足(陰氣過虛)而導致太陰真氣無法運行於裡,這樣既表現不出表症也不表現出裡症,顯然是會死亡的,因此才說癃厥之症,死後就無法治癒了。

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巔,作癲,下同。癲,癲癇也,生而病癲,亦先天奇病,故舉以問。

岐伯曰:病為名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白話文:

**帝王問道:**人生來就有這種癲疾的疾病,這種疾病的名稱為何?從哪裡來的?

**岐伯回答:**這種疾病叫做「胎病」,在母體懷孕期間,母親受到大的驚嚇,氣血上逆不能下降,精氣相合,所以導致孩子發作癲癇。

生而病癲,先天所受之病也,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其氣上而不下,精以養胎氣,上不下則精與驚氣並居,既生以後,故令子發為巔疾也,此癲疾為先天奇病,而屬於不治也。

帝曰:有病龐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

白話文:

從出生就有癲癇,是先天帶來的疾病,所以稱為胎病。這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期間受到極大的驚嚇,導致氣血上衝而不下行。原本滋養胎兒的精氣,因為氣血上衝而無法下降,於是精氣和驚嚇之氣同時存在於胎兒體內。出生後,這種情況就會導致孩子發作癲癇。這種癲癇是一種先天的奇疾,無法治癒。

黃帝說:得了病體態龐大,好像有水分,切脈脈搏又大又緊,全身沒有疼痛,形體不消瘦,不能進食,進食量少,這是什麼病?

龐然如水狀,病之深也,脈大緊,身無痛,形不瘦,病之淺也。不能食,食少,病之深也。病似深復似淺,似淺復似深,病之奇也,故舉以問。

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白話文:

病情嚴重如同水一樣,脈象又大又緊,但身體沒有疼痛,外形也不消瘦,表示病情較輕。無法進食或進食量很少,表示病情嚴重。病情看似嚴重又看似輕微,看似輕微又看似嚴重,表示病情古怪,因此特地提問。

岐伯說:疾病起源於腎,稱為腎風,腎風發作導致無法進食,容易受到驚嚇,驚嚇過後,心氣衰弱者會死亡。

腎為水臟,今龐然浮腫,如有水狀,故病生於腎,水因風動,故名為腎風。腎者,水也。水寒之氣,籍陽火以運行,今腎風而不能食,火氣虛也。火虛則善驚,驚已,而心氣痿者,神機化滅也,故死。此腎風為先天奇病,而必死也。

白話文:

腎臟就像水庫,現在卻像一座大池塘一樣嚴重水腫,呈現出水汪汪的狀態,所以病發於腎臟。水液是由風氣帶動流動的,因此這種病稱為腎風。腎是主管水液的臟器,水寒的性質需要藉助陽氣來運行。現在出現腎風,患者無法進食,說明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就會容易受到驚嚇,驚嚇過後,心氣就會衰弱,因為神志功能消失而死亡。這種腎風是先天性的奇難雜症,是必死的。

帝曰:善。

重身九月而喑,胞絡脈絕,先天受虧,發為奇病,病不能治,且至於死,帝通承上文而善之。

白話文:

黃帝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