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0)
1. 厥論第四十五篇
承痹證、痿證而論厥證也。經脈,陰陽之氣,不可偏勝。陽氣損,陰氣獨在,則手足寒厥,或令人腹滿;陰氣衰,陽氣獨勝,則手足熱厥,或令人暴不知人。經脈厥而形諸病,則有厥狀,氣機逆而形諸病,則有病能,故終舉手足六經之厥狀病能以明之。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
白話文:
對於因中風和肌肉萎縮所導致的虛脫症狀,我們可以從厥證來探討。經脈中陰陽之氣不能偏重。如果陽氣不足,陰氣過強,就會出現手足冰冷的厥證,或者導致腹脹;如果陰氣衰弱,陽氣過盛,就會出現手足發熱的厥證,或者導致突然昏迷不認人的狀況。經脈虛脫而表現在疾病上的症狀稱為厥狀,氣機逆亂而表現在疾病上的症狀稱為病能,因此我們會列舉手足六經的厥狀和病能來加以說明。
黃帝詢問說:厥證所表現出的寒熱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厥,猶逆也。經脈之血,皮毛之氣,不相順接而厥逆也。蓋經脈之血,出於手足之指井,合皮毛之氣,而溜於榮,注於俞,過於原,行於經,入於合。若經氣不相通貫,致有寒熱之厥,故以為問。
白話文:
厥,就是逆的意思。經脈中的血液、皮膚毛孔中的氣,不能相互順暢連接,就會發生厥逆。經脈中的血液,從手足手指的井穴發出,與皮膚毛孔中的氣結合,匯聚到榮穴,注入俞穴,經過原穴,在經脈中運行,進入合穴。如果經脈中的氣不通暢,就會引起寒厥、熱厥,所以以此提問。
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厥有寒熱,其根皆起於下。故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下,足下也。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
熱為陽,足為陰,熱厥之為熱也。何以必起於足下?
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白話文:
岐伯回答道:陽氣衰退於足底,就會導致寒厥。陰氣衰退於足底,就會導致熱厥。
厥症有寒熱之分,但其根源都在於足底。所以陽氣衰退於足底,就會導致寒厥。陰氣衰退於足底,就會導致熱厥。這裡所說的「下」,是指足底。
黃帝問道:熱厥發熱,為什麼一定要從足底開始呢?
熱為陽,足為陰,熱厥發熱。為什麼一定要從足底開始呢?
岐伯回答道:陽氣從足五趾表面發出。陰脈匯聚於足底,聚集於足心。所以陽氣旺盛,足底就會發熱。
陽氣之熱,本於陰氣之虛。故陽氣、陰氣皆起於足,而有表裡之分。太陽根起於足小趾外側,陽明根起於足大次趾之端,少陽根起於足小次趾之端,是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太陰根起於隱白,少陰根起於湧泉,厥陰根起於大敦,是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三陽三陰,皆起於足。今陰氣衰,故陽氣勝,陽氣勝則足下熱也。此熱厥所以起於足下也。
白話文:
人體的陽氣熱度,是由於陰氣虛弱所致。因此,陽氣和陰氣都起源於腳,並有表裡之分。太陽經的根源起始於足小趾的外側,陽明經的根源起始於足大拇指的次趾,少陽經的根源起始於足小拇指的次趾。這表明陽氣起源於腳趾的表層。太陰經的根源起始於隱白穴,少陰經的根源起始於湧泉穴,厥陰經的根源起始於大敦穴。這表明陰脈聚集在腳底,並匯聚在腳心。三陽經和三陰經都起源於腳。如今陰氣衰落,所以陽氣旺盛,陽氣旺盛就會導致腳底發熱。這就是足下發熱的原因。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
寒為陰,膝為陽,寒厥之為寒也,何以必從五指而上於膝?
岐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白話文:
**黃帝說:**寒厥帶來寒氣,一定要從五指上升到膝蓋,這是為什麼?
寒為陰性,膝為陽性,寒厥帶來寒氣,為什麼一定要從五指上升到膝蓋?
**岐伯說:**陰氣從五指內部升起,聚集在膝蓋下方,再凝聚在膝蓋上方,所以陰氣旺盛就會從五指到膝蓋以上感到寒冷。這種寒冷不是從外面來的,都是從體內產生的。
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則陰氣當起於五指之裡。三陰經氣,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今陽氣衰,故陰氣勝;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膝外為陽,膝內為陰。故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此寒厥所以從五指,而上於膝也。
白話文:
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則陰氣當起於五指之裡。三陰經氣,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今陽氣衰,故陰氣勝;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膝外為陽,膝內為陰。故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此寒厥所以從五指,而上於膝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失其所用之陽氣,則為寒厥,故問寒厥何失而然?
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
白話文:
**黃帝說:**寒厥病是怎麼發生的?
失其所用之陽氣,則為寒厥,故問寒厥何失而然? 失去身體所用的陽氣,就會導致寒厥,所以問寒厥是怎麼發生的。
**岐伯回答道:**前陰部位是宗筋聚集的地方,太陰經和陽明經在此交會。春夏季節,陽氣旺盛,陰氣衰弱,秋
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白話文:
冬季時,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弱,體質壯實的人,因秋冬被耗損,下方的氣向上衝,卻無法復原,精氣向下溢出,邪氣因此入侵,而向上蔓延。由於陽氣衰弱,無法滲透滋養經絡,陽氣逐日減少,只有陰氣存在,所以手腳才會發冷。
《痿論》云,入房太甚,宗筋弛縱。故前陰者乃宗筋之所聚,陽明主潤宗筋,而陽明胃腑,水穀之精,又借太陰脾土以運行。故宗筋乃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時當春夏,則人身陽氣多而陰氣少,陰氣雖少,陽之守也。時當秋冬,則人身陰氣盛而陽氣衰,陽氣雖衰,陰之使也。
白話文:
這類患有風寒的人,體質強壯,在陽氣用事的秋冬季節卻因過度使用陽氣而導致陰氣上升,與陽氣爭鬥,使得陽氣無法回到體內。陽氣無法回到體內,與陰氣不和諧,就會導致精氣向體下散逸,產生疾病,所以邪氣順勢而上。陰寒邪氣聚集在體內,而陽氣日漸衰弱,無法滋養經絡;陽氣越損耗,陰氣越活躍,才會導致手腳冰冷。這是因為失去原本應當使用的陽氣,才導致了風寒。
此人寒厥者,秉質壯盛,以秋冬用陽之時,而奪於所用,則在下之陰氣,上爭於陽,致陽氣不能復。復,內藏也。陽氣不復,不和於陰,則精氣散溢於下,正虛邪生,故邪氣因從之而上也。陰寒之邪氣因於中,而陽氣日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是失其所用之陽氣,而為寒厥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
失其所藏之陰精,則為熱厥,故問熱厥何如而然?
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
白話文:
皇帝問道:「熱厥是怎麼形成的?」
岐伯回答:「因為失卻了原本應該儲藏的陰精,才會導致熱厥。所以才問熱厥是怎麼形成的。」
「酒進入胃中,就會使絡脈充盈,而經脈虛弱。脾臟負責輔助胃消化食物,運行津液。陰氣虛弱,陽氣就會侵入…… 」
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偏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白話文:
進房後如果胃不好,會導致氣血衰弱,氣血衰弱則無法滋養四肢。這樣的人必定經常喝醉,如果飽食後進房,脾氣無法散發,酒氣和穀氣交雜,身體內熱盛,於是熱氣偏向身體一側,產生內熱而小便發紅。酒氣旺盛且暴烈,腎氣日益衰弱,陽氣獨自旺盛,所以手腳才會發熱。
數,音朔。溺,鳥去聲,下同。陰虛陽勝,則為熱厥,故假飲酒以明之,酒入於胃,先行皮膚,先充絡脈,則絡脈滿而經脈虛,不由脾氣之運行,故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不由脾運,是陰氣虛,酒氣先行皮毛絡脈而後入,則陽氣入。入者,絡脈之熱,復入於胃也。
白話文:
數(指脈搏),讀作「朔」。溺(指小便),讀作「鳥去聲」,以下皆同。陽氣旺盛,陰氣不足,就會出現發熱、昏迷的症狀。因此,假借飲酒來解釋這個現象。
酒進入胃中,首先會流入皮膚,再進入絡脈。這時候,絡脈充盈,經脈空虛,無法依靠脾氣運轉津液。所以說,脾臟主管胃部將津液傳輸到全身。
現在無法依靠脾臟運轉,說明陰氣不足。酒氣先進入皮膚、絡脈,然後再進入胃部,這時陽氣也會進入。所謂進入,是指絡脈中的熱氣再次進入胃中。
故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經隧之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灌其四肢也,此人熱厥者,必數飲酒而醉,若既醉且飽以入房,其穀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復與穀氣相薄,酒性熱,故熱盛於中,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外皆熱,故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性慓悍,致腎精之氣日衰,而陽氣獨勝,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是失其所藏之陰精,而為熱厥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運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白話文:
當外來的陽氣入侵時,會導致胃部不調。胃部不調,經絡中的精氣就會枯竭。精氣枯竭,無法濡養四肢。出現發熱抽搐症狀的人,通常有酗酒的習慣,而且經常喝醉。如果喝醉後飽食,進入房事,穀氣聚集在脾中,無法消散。而酒氣又與穀氣相互作用,酒性燥熱,導致熱氣聚集在體內。熱氣聚集在體內,就會遍及全身。體內外都發熱,所以會出現內熱和尿液赤黃的症狀。過量飲酒會導致酒氣旺盛,性質暴烈,從而使腎臟精氣逐漸衰竭,而陽氣獨盛。陽氣獨盛,所以會出現手足發熱的症狀。這是一種因失去儲藏在腎臟中的陰精而導致的發熱抽搐。
黃帝說:厥證,有的會讓人腹脹,有的會讓人忽然失去知覺,有的半天才醒,有的過了一天才醒。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上文寒厥熱厥,其厥在於經脈,故復問厥,或令人腹滿,則脾土內虛,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一日乃知,則心神失守,不在經脈,其故何也?
白話文:
上面提到寒厥和熱厥,這些厥症的根源都在經脈上,所以繼續詢問厥症,如果病人感到腹脹,就代表脾土內虛;如果病人突然昏迷不省人事,或要等半天甚至一天才能恢復意識,就表示心神失守,不在經脈所控制的範圍內,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
陰寒之氣盛於上,則上下皆陰,而陽氣虛於下,下虛則腹脹滿,以明腹滿而為寒厥之意。
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白話文:
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
陰寒之氣盛於上,則上下皆陰,而陽氣虛於下,下虛則腹脹滿,以明腹滿而為寒厥之意。
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岐伯說:陰寒之氣強盛於上半身,那麼下半身就會虛弱,下半身虛弱,就會導致腹脹滿。
陰寒之氣強盛於上半身,那麼上下半身都是陰寒,而陽氣虛弱於下半身,下半身虛弱就會導致腹脹滿,這說明腹脹是因為寒邪引起的。
陽氣強盛於上半身,那麼下半身的氣就會往上衝,而邪氣就會逆行,逆行就會導致陽氣混亂,陽氣混亂就會導致神志不清。
重,平聲。陽熱之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亂則心神不寧,故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也,以明暴不知人而為熱厥之意。
白話文:
“重”指聲音平緩。陽氣旺盛時,下部的氣會上升,邪氣就會逆行,逆行則陽氣混亂,混亂則導致心神不安,所以會突然暴怒。有的可能過半天才反應過來,有的則要一天才能明白,由此可知暴怒之人實際上是發燒的意思。
此一節,論厥證之寒熱陰陽,陽虛則為寒厥,陰虛則為熱厥也。
帝曰:善。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
腹滿不知人,仍不外陰陽寒熱之義,帝故善之。而三陽三陰之六經脈,皆有厥狀病能,故舉以問。
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
白話文:
這節論述厥證的寒熱陰陽,陽氣虛弱則為寒厥,陰氣虛弱則為熱厥。
黃帝說:
很好。希望聽聽六經脈的厥證病狀和致病原因。
岐伯說:
腹脹不認識人,仍然不外乎陰陽寒熱的道理,所以黃帝稱讚他。而三陽三陰的六經脈,都有厥證病狀和致病原因,所以提出問題詢問。
岐伯說:
太陽經的厥證,會出現頭部腫脹、頭重腳輕、不能走路,發病後會出現目光呆滯的症狀。
厥狀屬經,病能屬氣。巨陽,太陽也,其脈上額交巔,下出足外踝之後,故巨陽之厥,其狀則上為腫首頭重,下為足不能行,病經而轉於氣,則發為眴僕。此明巨陽經脈之厥狀,而兼及病能也。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白話文:
這種症狀屬於經脈阻塞,而症狀本身屬於氣滯。巨陽經,就是太陽經,它的經脈從額頭上行交會於頭頂,下行到腳踝外側後面。因此巨陽經的阻塞,其症狀就是頭部腫脹,頭重,腳部不能行走。症狀從經絡轉變為氣滯,就會發作為眴僕病。這說明瞭巨陽經脈阻塞的症狀,同時也涉及了氣滯的症狀。
陽明經脈氣血暴盛,就會出現癲癇病發作時想要狂奔呼喊,肚子脹滿不能平躺,臉紅發熱,看到幻象、說胡話的症狀。
陽明之厥,則陽明經脈不和,故巔疾欲走呼,其脈下循腹裡,故腹滿。狀為巔疾,故不得臥。陽明之脈起面頞,故面赤而熱,狀欲走呼,故妄見而妄言,此明陽明之厥狀也。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䯒不可以運。
白話文:
陽明經脈失衡,導致頭部發熱眩暈,想要大聲呼叫。經脈循行於腹部,因此腹部會感到脹滿。症狀類似癲癇,無法安穩入眠。陽明經脈從面部開始,所以臉部潮紅發熱。症狀呈現出想要大聲呼叫,胡言亂語。這些都是陽明經脈失衡的表現。
太陽經絡受到熱邪入侵,就會突然耳聾,臉頰腫脹發熱,肋部疼痛,手指無法運轉。
少陽之厥,則少陽經脈不和,其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故暴聾。其脈加頰車,循脅裡,行身之側,故頰腫而熱,脅痛,出膝外廉,下輔骨,故䯒不可以遠,此明少陽之厥狀也。
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白話文:
當少陽經絡不通暢時,經絡會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所以會突然失聰。經絡延伸到頰車穴,沿著肋骨內側,經過身體側面,所以會臉頰腫脹發熱、肋骨疼痛,並延伸到膝蓋外側和腓骨,所以會腿部痠軟無力,且無法走遠路。這些都是少陽經不通暢的典型症狀。
太陰虛寒,則腹部脹滿,大便不通暢,不想進食,吃了東西就嘔吐,無法入睡。
太陰之厥,則太陰經脈不和,其脈入腹,屬脾絡胃,故腹滿䐜脹。腹滿則脾土不和,䐜脹則胃土不和,其狀腹滿,故後便不利,其狀䐜脹,故不欲食,不欲食而強食則嘔。脾胃不和,故不得臥。此明太陰之厥狀也。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
白話文:
太陰經脈不順暢,導致腹脹鼓脹。腹脹表示脾胃失調,而鼓脹則表示胃失調。腹脹的症狀是腹脹,導致大便不暢;鼓脹的症狀是不想進食,強行進食則會嘔吐。脾胃失調,所以無法入睡。這些都是太陰經脈不順暢的明顯症狀。
少陰鬱熱於內,則口乾、小便赤黃、腹部脹滿、心痛。
少陰之厥,則少陰經脈不和。少陰,腎脈也。腎為水臟,厥則水竭火盛,故口乾溺赤。溺赤則水道不利而腹滿,口乾則火熱上炎而心痛,此明少陰之厥狀也。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䯒內熱。
白話文:
少陰經脈不通暢就是少陰之厥。少陰指的是腎經。腎是主水臟器,厥就表示腎水不足、腎火過旺,所以口乾、小便呈紅色。小便呈紅色說明水路不通,導致腹脹;口乾說明火熱上攻,導致心痛。這些都是少陰之厥的症狀。
厥陰經的厥症,會導致小腹腫脹疼痛、腹脹、小便不利、喜歡蜷縮著睡覺、陰囊腫脹、內部發熱。
好,去聲。厥陰之厥,則厥陰經脈不和,其脈過陰器,抵小腹,故少腹腫痛,少腹不但腫痛而且脹,腫痛而脹,故徑溲不利,肝木不舒,故好臥。筋不柔和,故屈膝。屈膝,蜷臥也。陰縮腫,前陰萎縮而囊腫也。厥陰之脈,上膕內廉,故䯒內熱。此明厥陰之厥狀也。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白話文:
好,是去聲。厥陰的「厥」,指厥陰經脈不和諧,這條經脈經過陰器,抵達小腹,所以小腹會腫痛。而且小腹不僅腫痛,還會脹滿,腫痛脹滿,自然小便不利。肝木鬱結不通,所以喜歡臥牀。筋脈不柔和,所以屈膝。屈膝,就是蜷縮著臥。陰縮腫,是指陰囊萎縮而腫脹。厥陰的經脈,在腿部內側向上延伸,所以大腿內側會發熱。這是厥陰之厥的典型症狀。
當元氣旺盛時,就瀉它;元氣虛弱時,就補它;元氣既不旺盛也不虛弱,就用針灸來調整。
結上文而言三陽三陰之厥,當以針刺治之。故經脈有餘而盛,則針刺以瀉之;經脈不足而虛,則針刺以補之;經脈不盛不虛,則各隨其經脈,取而調和之。
太陰厥逆,䯒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白話文:
綜合上文所述,治療三陽三陰的偏頗情況,應該使用針灸療法。當經脈氣血過盛時,針灸可疏通並瀉出多餘的氣血;當經脈氣血不足時,針灸可補益氣血;當經脈氣血既不盛也 不虛時,針灸應根據不同的經脈,調整氣血,使其恢復平衡。
太陰之氣逆行,肢體強直抽搐,心痛徹及腹部。此方用治以上病症。
上文申明厥狀,故但言厥,此下兼論病能,故言厥逆。太陰厥逆,經厥而氣亦逆也。䯒急攣,太陰之氣不和於髀膕也。心痛引腹,太陽之氣不能從腹上交於心,故心痛復引於腹也。此太陰厥逆之病能,乃太陰所主之病,故曰治主病者。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白話文:
上文提到厥的情況,因此只談厥這個病症。接下來也會討論病能的問題,所以提到厥逆。太陰厥逆的話,經絡的氣也會逆行。出現突然的抽搐和痙攣,表示太陰的氣和髖關節不和諧。心痛會牽引到腹部,是因為太陽的氣無法從腹部上升到心臟,因此心痛也會再次影響到腹部。這是太陰厥逆的病因,因為它是由太陰主導,所以說是治療主要病症的。
少陰厥逆的情況則表現為虛脹、嘔吐和腹瀉,這也是治療主要病症的。
少陰經厥氣逆,少陰火氣虛於上,故虛滿而有欲嘔之變證。少陰水氣虛於下,故下泄而其便復清,此少陰厥逆之病能,故當治其主病者。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詀言,治主病者。
白話文:
少陰經的陽氣逆流而上,少陰經的陰火不足,因此出現腹脹但不實,並有嘔吐的感覺。少陰經的陰水不足,因此發生腹瀉且糞便清稀,這是少陰經陽氣逆流而導致的疾病,因此應該治療主要疾病。
厥陰厥逆,腰部抽搐疼痛,虛脹,小腹疼痛閉塞,語言錯亂。主治這些疾病。
厥陰經厥氣逆,則筋攣腰痛;肝氣鬱,則虛滿,而前陰閉結;肝木不生心火,故詀言。此厥陰厥逆之病能,故當治其主病者。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白話文:
當肝經內的氣逆行時,就會出現肌肉痙攣和腰痛;肝氣鬱結時,就會感覺胸腹滿悶,小便不通;肝木不能滋養心火,所以會胡言亂語。這些都是厥陰經氣逆的症狀,因此治療時應針對主要症狀進行調理。
三陰經脈皆逆行,導致氣血不通,手腳冰冷。若三日內無法調整,則會導致死亡。
結上文而言。三陰厥者,病在經;三陰逆者,病在氣。故三陰俱逆,不得陽氣以和之,致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三陰,不和於陽,故三日死。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白話文:
總結上文,三陰厥症是疾病在經脈,三陰逆症是疾病在氣。因此,三陰氣同時逆行,得不到陽氣的調和,導致氣機逆亂,讓人手腳寒冷。三天內,三陰氣不調和於陽氣,所以三天後死亡。
太陽經氣逆亂,身體僵硬麻木,嘔吐出血,容易流鼻血。治療此病的主要症狀。
太陽經厥氣逆,則陽氣不能周遍,故僵仆。僵仆,即上文發為眴僕之義。陽熱之氣,不行皮毛,內傷絡脈,陽絡傷則血外溢,故嘔血善衄。此太陽厥逆之病能,故當治主病者。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白話文:
太陽經的厥陰邪氣逆行,陽氣無法周行全身,因此身體僵硬倒下。僵仆的意思,就是上文提到的發作為眼皮閉合不動的病狀。陽熱之氣無法在皮毛中運行,傷及體內的經絡脈絡,陽經受傷就會導致血液外溢,因此容易嘔血、流鼻血。這是太陽經厥陰逆行的病理變化,因此治療時應以治療主症為目標。
少陽經逆亂,身體機能失調。機關不利,指腰無法轉動,頸項無法回顧。發腸癰,即腸道發炎腫脹。此病無法根治;如果發驚擾,則會死亡。
少陽經厥氣逆,則樞轉有乖,故機關不利。申明機關不利者,病於下,則腰不可以行,病於上,則項不可以顧;不能樞轉從外,則發腸癰,發腸癰則內郁之氣,從癰而泄,不可治。少陽之主病,當治陽明之腸癰。若治少陽,虛其旋轉之氣,神機內亂,而發驚,樞將折也,故死。此少陽厥逆病能,發於陽明,當治陽明,故不言治主病者。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白話文:
當少陽經的逆氣上升時,身體的關節樞紐就會失靈,導致身體不協調。具體來說,如果病在上焦,患者的腰部無法運動;如果病在下焦,患者的脖子無法轉動。如果身體無法從外部樞轉,就會形成腸癰。腸癰形成後,體內積聚的氣會從癰口排出,此時患者的病情難以治癒。少陽經的主病應該是治療陽明經的腸癰。如果只治療少陽經,會耗損少陽經的樞轉之氣,導致神機混亂,誘發驚風。如此一來,身體的樞紐將會損壞,患者將會死亡。由此可見,少陽經厥逆導致的疾病,其病根在於陽明經,因此治療時應針對陽明經進行施治。古文中沒有提及治療少陽經主病的原因,正是因為如此。
陽明經外感逆寒,導致氣滯血凝。症狀有:喘咳、發熱、容易受驚、流鼻血、嘔血。
陽明經厥氣逆,則陽明燥金之氣,不和於肺,故喘咳。陽明氣逆,故身熱,聞木音則善驚,熱迫於經,則衄、嘔血。上文發腸癰,不可治少陽,當治陽明,是治陽明之意已寓於上,故此不言治主病者。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
白話文:
如果陽明經的邪氣向上逆行,則陽明經的燥金之氣與肺部不合,所以會出現喘息和咳嗽。陽明經的氣逆,所以身體發熱,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受驚,熱氣壓迫經脈,就會出現鼻血、嘔血。前面提到的治療腸癰,不能只治療少陽經,應該治療陽明經,也就是說,治療陽明經的意圖已經包含在前面,所以這裡沒有明確指出要治療主病。
手太陰經氣逆,出現虛實不平衡,導致咳嗽、善於嘔吐泡沫狀的痰液。用於治療主要病症的人。
上文論六經之厥狀,復論六經之病能,而經脈之中,又有手之六經,故復舉手六經之厥逆,以終經脈病能之義。手太陰經厥氣逆,則肺氣虛、滿而咳。肺氣滿、咳,不能四布其水津,故善嘔沫,此手太陰厥逆之病能,故當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白話文:
文中已經提到六經的病狀和病能,而經脈又分陰陽,手部有六條陽經,所以文中特別提出手六經的厥證,來總結經脈病能的含義。
手太陰肺經的厥氣如果逆行,會導致肺氣虛損、肺部水液過多而咳嗽。肺部水液過多、咳嗽,會影響水液的輸布,所以會嘔吐泡沫。這是手太陰經厥證的病能,臨牀上治療時,要以緩解這些症狀為主。
手心發熱,主於少陰厥逆。心痛延伸至喉嚨,全身發熱,無法治癒而致死。
手心主厥陰包絡,手少陰心經,經厥氣逆,皆有心痛之病。喉者,肺氣也。心痛引喉,則兩火上炎而爍金,又兼身熱為焚為焰,則死不可治。由是而知心包與心,不可皆病也。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白話文:
手掌內側主要連接厥陰包絡經和手少陰心經。如果這些經絡中的氣逆流,都會導致心痛的疾病。
喉嚨是肺氣所在。心痛牽引到喉嚨,就會導致兩股火氣向上升,灼傷金氣(肺氣),再加上身體發熱,就像焚燒火焰一樣,這種情況就會導致死亡,無法救治。
由此可以知道,心包和心臟不能同時發病。
手太陽經經氣逆亂,導致耳聾、流淚、頸部僵硬不能轉動、腰部不能俯仰,這時應治療主病。
《經脈》論云,小腸手太陽之脈,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故手太陽經厥氣逆,則耳聾、泣出。耳聾、泣出者,液虛也。液虛,則骨屬屈伸不利,故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此手太陽厥之病能,故當治主病者。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痓,治主病者。
白話文:
《經脈》中提到,小腸手太陽經的脈絡主管體液,如果生病了會引發耳聾和眼睛發黃。因此,如果手太陽經的邪氣逆行,就會導致耳聾和流淚。耳聾和流淚是因為體液虛弱所致。體液虛弱,就會影響骨頭的屈伸活動,所以會出現無法回頭、無法彎腰的症狀。這些症狀都是手太陽經邪氣引起的,因此治療時應針對主病進行治療。
手陽明、少陽厥逆,出現喉嚨腫痛、喉嚨腫脹、令人乾嘔的症狀,主治這些疾病。
經脈論云:三焦手少陽之脈,則病嗌腫喉痹。今手少陽經氣厥逆,不能外通腠理,故上逆而喉痹、嗌腫,當治手少陽之三焦。痓者,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也。《經脈》論云,大腸手陽明之脈,是主津液所生病者。今手陽明經氣厥逆,津液不榮於經脈,故痓。當資手陽明之津液,故治主病者。
此一節言,厥狀在經,病能在氣,舉手足六經之主病,以終厥論之義。
白話文:
經脈論中記載:手少陽三焦經(膽經、小腸經)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咽喉腫痛(喉痹)。現在,手少陽經氣氣血運行逆亂,無法疏通體表,所以氣血上逆導致喉痹、咽喉腫痛,治療方法應該針對手少陽三焦經。
癲癇發作時,患者會頭部和麪部抽搐,突然口不能言語,背部反張。經脈論中說,大腸手陽明經(胃經、大腸經)主管津液分泌,疾病是由於津液失衡造成的。現在,手陽明經氣氣血運行逆亂,津液不能滋潤經脈,所以導致癲癇發作。治療方法應該補充手陽明經的津液,因此治療的重點在於調和津液平衡。
此段描述病徵表現在經絡上,病因存在於氣中。敘述手足六經的主證,作為論述疾病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