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9)

1. 痿論第四十四篇

承上篇痹證而論痿證也。痿者,四肢痿弱,舉動不能,如痿棄不用之意。肺為臟之長,故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為諸脈之長,故治痿獨取陽明。

白話文:

繼承上文中的痹證,現在討論痿證。痿,就是四肢虛弱,不能活動,好像廢棄不用一樣。肺是五臟中的主宰,因此五臟由於肺熱葉子焦枯,發作為痿躄。陽明是五臟六腑的海洋,負責滋潤筋脈,是諸脈的主宰,所以治療痿證只取用陽明經。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

痿證發於臟,故問五臟使人痿。

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

五臟在內,各有所主,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肺心肝脾腎之所主也。

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五臟會讓人萎縮,為什麼?」

這個問題源於痿證發於臟腑,所以問五臟如何使人萎縮。

岐伯回答說:肺主管身體的皮膚和毛髮,心主管身體的血脈,肝主管身體的筋膜,脾主管身體的肌肉,腎主管身體的骨髓。

五臟在體內,各司其職,皮膚、毛髮、血脈、筋膜、肌肉、骨髓分別由肺、心、肝、脾、腎掌管。

因此,如果肺熱導致肺葉枯焦,那麼皮膚和毛髮就會虛弱、緊繃、脆弱,時間一長就會導致萎縮和癱瘓。

舉動自如,皆臟氣和於內而主於外,故肺熱葉焦,是肺臟病於內矣。病於內,則肺主皮毛,虛弱急薄應於外,若更留著不行,則生痿躄。躄,兩足廢弛也。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

白話文:

身體動作靈活,是因為臟腑之氣在內協調,並表現在外。因此,肺熱導致肺葉焦枯,是肺臟疾病在體內。體內有病,肺主管皮毛,會使皮毛虛弱、薄而急躁,表現在外。若再繼續鬱結不通,就會導致痿躄。痿躄,就是雙腳癱瘓。

心陽過盛,導致下脈衰竭而上浮,上浮則下脈空虛,空虛則產生脈搏痿弱,四肢關節僵硬疼痛,小腿細長虛弱而無法站立。

折,音舌。心氣熱,是心臟病於內矣。病於內,則心主之血脈應於外,下脈厥而上,言血脈在下者,厥逆而上也。上則下脈虛,言厥逆而上,則在下之血脈虛也。下脈虛,則生脈痿灸。經脈血脈,不能升降開合,為樞斷折而收挈。斷折挈,是以脛骨縱緩,而不任地也。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白話文:

「折」,發音同「舌」。心臟如果出現熱氣,表示心臟內部有疾病。當心臟內部有疾病,心臟主管的血脈就會受到影響,導致下肢的脈搏微弱並向上逆行。這裡提到的「下脈厥而上」,是指下肢的脈搏逆流向上。

由於脈搏逆流向上,導致下肢的脈搏虛弱。脈搏虛弱就會導致脈絡氣血無法正常升降開合,就像樞紐斷裂而收縮緊縮了一樣。因為樞紐斷裂收縮,所以腿部就會出現鬆弛無力的情況,無法承載身體的重量。

肝臟氣血過熱,就會導致膽汁外瀉、口發苦;肌肉和筋膜變得乾燥,筋膜乾燥就會導致筋絡收縮痙攣,進而發展為筋脈萎縮。

肝氣熱,是肝臟病於內矣。肝熱,則膽亦熱,故膽氣上泄而口苦,肝病於內,則肝主之筋膜應於外,故血液竭而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拘攣,故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白話文:

如果肝氣過熱,說明肝臟有內在疾病。肝臟過熱,膽囊也會過熱,因此膽氣上逆,導致口苦。肝臟有內在疾病,肝臟負責的筋膜就會在外顯現,因此血液耗竭,筋膜乾枯。筋膜乾枯,筋絡就會僵硬收縮,導致筋痿(肌肉萎縮)。

脾氣過熱,就會導致胃部乾燥,口渴,肌肉麻木,發展成肌肉萎縮。

脾氣熱,是脾臟病於內矣。脾熱,則胃亦熱,故胃干而渴,脾病於內,則脾主之肌肉應於外,故肌肉不仁。不仁,不知痛癢也。由是,則發為肉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白話文:

脾胃氣虛冷,則內主,不仁。是病病外,脾肉,氣故,。

腎氣過熱,就會導致腰部和脊椎無法伸直,骨頭乾枯而骨髓減少,發作為骨頭萎縮的疾病。

腎氣熱,是腎臟病於內矣。病於內,則腎主之骨髓應於外,其腰脊不能舉動,因於骨枯而髓減,由是則發為骨痿,此五臟之所以使人痿也。

白話文:

腎臟機能過熱,是腎臟內部有疾病。疾病在內部,則支配骨髓的腎臟就會影響外部,導致腰部脊柱無法活動。這是因為骨骼枯萎、骨髓減少所致,於是就會導致骨瘦如柴,這是五臟導致人體痿弱的原因。

帝曰:何以得之?

五臟之熱,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

白話文:

黃帝問:五臟的熱症是怎麼得來的?

岐伯回答:肺是臟腑之首,也是心臟的保護罩。如果有所喪失或慾望無法達成,就會產生肺鳴。肺鳴後,肺部就會發熱,肺葉就會焦灼。因此,所謂的五臟發熱葉焦,導致痿躄症,就是這個原因。

長,上聲下同。肺朝百脈,故肺者臟之長也。肺位居高,故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致心氣內郁,火刑肺金,則發肺鳴,肺鳴如火熔金而有聲也。故鳴則肺熱葉焦,上文言肺熱葉焦,著則生痿躄,此言肺為臟之長,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即此肺為臟長之謂也。

白話文:

(上聲)

肺部是五臟之首,管理全身氣血運行,所以肺被稱為「臟腑之首」。肺的位置較高,位於心臟之上,就像心臟的蓋子一樣。如果有些事情無法達到期望或失去親人,造成心氣鬱結,火氣灼傷肺金,就會出現肺鳴的症狀。肺鳴就像火在熔化金屬時發出的聲音。

因此,肺鳴表示肺部過熱,肺葉乾燥。如果肺熱葉焦持續下去,會導致身體虛弱無力,無法站立或行走。本文提到「肺為臟腑之首」,因此「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的意思是,由於肺是臟腑之首,所以當肺熱葉焦時,五臟也會受到影響,產生痿躄的症狀,這正是肺為臟腑之首的道理。

五臟因肺熱葉焦而發為痿躄,是五臟皆受氣於肺,而痿躄之證,不但由於肺熱,且由五臟之熱矣,此明上文肺熱成痿之意。

白話文:

五臟因為肺部發熱,耗傷了肺葉,導致萎痺的病症。這是因為五臟都接受了肺部傳來的熱氣,而萎痺的病症,不僅是因為肺部發熱,還因為五臟的熱氣。這說明上文提到的肺熱導致萎痺的觀點。

悲哀太甚,則包絡絕,包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

白話文:

悲傷過度,便會導致包絡功能衰竭。包絡機能衰竭,陽氣便會內動,發作時心腹間絞痛,同時頻頻排血。因此,此病稱為「大經空虛」,發作時肌肉麻痺,傳播時脈絡萎軟。

包,舊本訛胞,今改。數,音朔。悲哀太甚,則心氣內傷,故包路絕。包絡,心包之絡也。包絡絕,則血外溢,而陽熱之氣內動,其發病也,則心氣下崩。下崩則數溲血也,故本經《本病論》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大經空虛,猶之包絡絕也。包絡絕,而血下溲,則不能外充肌肉,故發為肌痹,更不能內榮經脈,故傳為脈痿,此明上文心熱成痿之意,按本經有《本病論》,原遺闕,今搜捕,並無此言。

白話文:

「胞」這個字,在舊版本中誤寫成「包」,現在已更正。

當過度悲傷時,會傷及心氣,導致心包的脈絡不通。心包的脈絡不通,血液就會外溢,而陽熱之氣就會內動,發作時會讓心氣向下潰崩。

心氣潰崩就會導致小便帶血,因此《本經》的《本病論》中提到,大經空虛會發作成肌肉麻痺,進而影響到脈絡,導致脈絡萎縮。大經空虛就等同於心包的脈絡不通。

心包的脈絡不通,導致血液向下排出,無法供給肌肉,所以會發作成肌肉麻痺;無法供給經脈,所以會進一步導致脈絡萎縮,這段說明瞭上文的心熱導致萎縮的意思。不過在《本經》的《本病論》中原本缺漏了這段話,現在已蒐集補全,但沒有找到這段話的出處。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

白話文:

如果思想無止境,但所願無法達成,心思漂泊外界,加上房事過度,這會導致筋肉和宗筋的鬆弛,引發肌肉萎縮,甚至出現白淫。因此,《黃帝內經》指出,肌肉萎縮的根本原因是源自肝臟的功能失常。

下經不可考矣,余俱仿此。思想無窮,所願不得,則怫鬱於內,肝氣傷矣,意淫於外者,其意淫縱於外,不靜存也。入房太甚,宗筋弛縱者,房勞過度,陰器衰弱也。夫入房太甚,宗筋弛縱,則發為筋痿,意淫於外,相火不寧,則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此明上文肝熱成痿之意。

白話文:

如果漸漸感到濕氣滲入,肌肉變得濕潤麻痺而不萎縮,這表明脾臟處於虛弱的狀態。

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漸,進也。有進於濕,則以水為事,其水若有所留,其濕則居處相濕,為是則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以明上文脾熱成痿之意。

有所運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

腎者,水藏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白話文:

有所動用,勞累後遇大熱而口渴,口渴時陽氣會內攻,內攻則熱氣聚集於腎。

腎臟是水之儲藏處。而現在水無法勝過火,則骨頭枯竭、骨髓虛空,因此足部無法支撐身體,出現骨瘦、痿痺的症狀,所以《內經》中說,骨痿是由於大熱所致。

有所遠行,則身體勞倦,復逢大熱,則津竭而渴,渴而陽氣內伐。伐,功伐也。陽氣內伐,則熱舍於腎。夫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是以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以明上文腎熱成痿之意。

白話文:

如果進行長途跋涉,身體就會疲勞,再加上酷暑,就會消耗津液而感到口渴,口渴導致陽氣向內侵犯。侵犯,就是攻打的意思。陽氣向內侵犯,就會將熱邪寄存在腎臟。腎臟是水臟,現在水液不敵火熱,就會導致骨頭乾枯,骨髓空虛,因此雙腳無法支撐身體,發病為骨痿。所以《下經》說:骨痿這種病,是患了大熱引起的。這段話解釋了前面所說的腎熱導致骨痿的原理。

帝曰:何以別之?

別,音逼。伯論五臟之痿,皆從內起,帝欲徵之於外,故問何以別之?

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

欲別其外,當驗其色,故肺熱者,面色白麵毛敗。白者肺之色,皮毛者,肺之合也。

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

赤者,心之色。絡脈者,心之合也。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

蒼者,肝之色。爪者,筋之餘也。

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

黃者,脾之色。肉者,脾之合也。

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黑者,腎之色。齒者,骨之餘也。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

白話文:

**帝曰:**如何鑑別它們(痿證)?

**別:**發音同「逼」。伯論說五臟的痿證,都從內部開始,帝想從外部徵詢它們,所以詢問如何區別它們?

**岐伯曰:**肺熱者,面色蒼白而毛髮脫落。

想從外部區別它們,應觀察其面色,所以肺熱者,面色蒼白而毛髮脫落。白色是肺的顏色,皮毛是肺所主。

心熱者,面色紅赤而血管外溢。

紅色是心的顏色。血管是心的所主。

肝熱者,面色青蒼而指甲枯槁。

青色是肝的顏色。指甲是筋的餘氣所生。

脾熱者,面色黃而肌肉顫動。

黃色是脾的顏色。肌肉是脾所主。

腎熱者,面色黑而牙齒枯槁。

黑色是腎的顏色。牙齒是骨的餘氣所生。

**帝曰:**如夫子所言可行,但討論治療痿證,為何單取陽明(經)?

論,疑即《本病論》,五臟之熱徵於外合,固可見矣。夫子既各舉本病論證五臟之痿,而論文言治痿者獨取陽明,則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閏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白話文:

我想,所指的應該是《本病論》。五臟的熱症在體外表現出來,是可以清楚看到的。老師已經分別列出五臟痿證的本病論,但是論文中提到治療痿證的方法時,卻只提到了陽明經,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陽明之脈,是五臟六腑的總綱領,主司管理我們的肌肉和筋腱。筋腱的主要作用是固定骨骼,讓四肢活動自如。」

閏,潤同,陽明者,胃也。受盛水穀,故為五臟六腑之海。皮肉筋脈骨,皆資於水谷之精,故陽明主潤宗筋。宗筋前陰之總筋,故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痿,則機關不利,筋骨不和,皆由陽明不能濡潤,所以治痿獨取陽明也。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

白話文:

閏和潤是同義詞。陽明指的是胃,它接收並儲藏水分和食物,因此被稱為五臟六腑之海。人體的皮膚、肌肉、筋脈、骨骼都需要水分和食物的精華來滋養,所以陽明主掌潤澤宗筋。宗筋是下半身的主要筋脈,所以陽明也主掌束縛骨骼和促進關節的靈活運作。痿病是指關節不利,筋骨不協調,都是因為陽明不能滋潤所致,所以治療痿病時單獨使用陽明就夠了。

衝脈,是經脈的海洋,主要負責灌溉身體的空隙,與陽明經在宗筋處交會。

陽明不但為五臟六腑之海,又為奇經八脈之長。《靈樞·海論》云,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故日衝脈者經脈之海也,衝脈之血,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靈樞·五音五味》篇云,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故須不生,是知衝脈會於宗筋。又云:天宦者,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故須不生,是知衝脈為是,任脈亦如是。

陰陽總宗筋之合,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白話文:

陽明經不僅是五臟六腑的總樞紐,也是奇經八脈的總管。《靈樞·海論》說,衝脈是十二經脈的總樞紐,所以說它是經脈的海洋。衝脈的氣血,負責滋潤身體各個角落,它與陽明經在宗筋處相會。《靈樞·五音五味》篇說,宦官,是因為切除了宗筋、損傷了衝脈,所以無法生鬍鬚。由此可知,衝脈會聚於宗筋。又說:天生的宦官,其任脈和衝脈都不旺盛,宗筋無法形成,所以無法生鬍鬚。由此可知,衝脈任脈都是這樣。

陰陽總歸於筋膜的會合處,也就是位於氣街,而陽明經脈是主宰它們的。

陰陽,陰蹺陽蹺,陰維陽維也。其脈皆從下而上,至於臍腹,故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氣街者,腹氣有街,臍左右之動脈,而陽明為之長。經脈論云,陽明之脈,起於胃口,下挾臍,循腹裡,至氣街中而合。

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

白話文:

陰陽脈,指陰蹺脈和陽蹺脈,陰維脈和陽維脈。這些脈絡都從下往上行,到臍腹部位。因此,陰陽脈會總領一身筋脈,彙聚於氣街。氣街,指的是腹部氣脈會聚的地方,位於臍左右的動脈,而陽明胃經是其中的主脈。經脈論中說,陽明胃經的脈絡,起始於胃部,向下經過臍部,沿著腹腔內行進,在氣街當中與其他脈絡交會。

此處記載的內容皆屬於帶脈,但與督脈相連接。

氣街者,皆屬於帶脈之循行,是陽明又為帶脈之長,帶脈,如束帶然,前終臍腹,後環腰脊,圍身一周而終於督脈,是陽明又從帶脈而主於督脈也。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白話文:

所謂的「氣街」,都屬於帶脈的運行範圍。陽明經又是帶脈的總領。帶脈就像一條束帶,前面止於臍腹,後方環繞腰背,繞著身體一週,最後與督脈相連。因此,陽明經又是從帶脈而連結督脈的。

因此陽明之氣虛弱,則全身的筋絡會鬆弛,帶脈之氣無法運行,故而雙腳麻痺而無法行動。

陽明主潤宗筋,故陽明虛則宗筋縱。縱者不能束骨而利機關也。宗筋縱,則帶脈不引。不引者,不能延引而環約也。夫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致成痿躄,所以治痿獨取陽明。

白話文:

陽明經脈滋潤宗筋,因此陽明經虛弱,宗筋就會鬆散。鬆散則無法束緊骨頭,就不能順利活動關節。宗筋鬆散,帶脈就會失去牽引作用。失去牽引作用,不能環繞束縛身體。由於宗筋鬆散,帶脈失去牽引作用,所以導致足部痿弱而不能使用,最終發展成癱瘓。因此,治療痿症,主要著重於調養陽明經脈。

帝曰:治之奈何?

治痿獨取陽明,而陽明虛,則何以治之?

岐伯曰: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

白話文:

**黃帝問:**如何治療痿症?

陽明脈獨取(專門治療痿症),但如果陽明脈虛弱,那要用什麼治療呢?

**岐伯回答:**根據各臟腑的衰弱情況補充氣血,並疏通其俞穴。調和虛實,使氣血逆順通暢。這樣,筋脈、骨頭、肌肉都能在適當的時節受到滋養,病症就會痊癒。

各補其在內之榮血,而通其在外之俞穴。正虛,則補以調之;邪實,則瀉以調之;逆者,和之使順;順者,和之不使逆。由是而肝主之筋,心主之脈,腎主之骨,脾主之肉,各以其四時受氣之月,而施治之,則病已矣。受氣者,筋受氣於春,脈受氣於夏,骨受氣於冬,肉受於長夏也。

白話文:

根據不同臟腑的內部氣血情況和外部經穴通暢程度,針對性地進行調理。

如果氣血正盛,就用調和的方法來補益。

如果邪氣實盛,就用祛邪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氣血逆亂,就調和使其順暢。

如果氣血順暢,就調和使其不逆亂。

這樣一來,肝臟主治的筋,心臟主治的脈,脾臟主治的骨,肺臟主治的肉,就能根據各臟腑在不同季節受氣的月份進行治療,這樣疾病就會康復了。

受氣的規律是:筋在春天受氣,脈在夏天受氣,骨在冬天受氣,肉在仲夏受氣。

帝曰:善。

但言筋脈骨肉,不言肺主之皮,以肺為五臟長,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帝故默會其義而善之。

白話文:

黃帝說:很好。

只有經絡筋肉骨骼,不言肺主宰皮膚,以肺為五臟之首,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痹,黃帝因此默會其義而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