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九 (14)
卷之九 (14)
1. 陰陽類論第七十九篇
申明傷脾者,非傷太陰之脾臟,乃外傷四肢也。蓋皮毛之氣過盛,則內傷肌腠,而病及四肢,先曰傷脾,以脾主四肢,究之所傷不在脾也。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癲疾為狂。
二陰二陽相合,皆交至者,少陰陽明,交相病也;少陰屬腎,故病在腎。罵詈妄行,癲疾為狂,病在陽明也。此少陰陽明,皆交至而為病也。
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
空,作孔。空竅,汗孔之竅也。堤,猶路也。少陰少陽相合,陰勝其陽,故病出於少陰之腎。少陽三焦之脈,散絡心包,出於胃脘,今少陰之氣,客遊於心脘下,是陰客於陽,水勝其火,致三焦不能出氣,以溫肌腠,一似空竅之路,閉塞不通,故曰空竅堤,閉塞不通也。三焦者,火熱之氣;四肢者,諸陽之本;今三焦之氣,閉塞不通,則不和於陽,故曰四肢別離,謂火熱之氣,不與陽和也。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沉為膿胕。
此舉三陰,兼論二陽;而三陽一陽皆在其中也。二陽三陰,陽明太陰相合也,不但二陽合三陰,而三陽一陽,皆合三陰,三陰,至陰也。至陰皆在者,言二陽在至陰,而三陽一陽皆在也,以至陰而合諸陽,則陽氣有餘,故陰不能過陽,以諸陽而合至陰,則陽歸於陰,故陽氣不能止陰;陰不過陽,則陽盛,陽不止陰,則陰勝,始則陰陽並勝,繼則陰陽並絕,如陽勝脈浮,則浮為血瘕,陰勝脈沉,則沉為膿胕,血而瘕,則陰不濟陽而陽勝,陽勝則陰絕矣。胕而膿,則陽不濟陰而陰勝,陰勝則陽絕矣。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
結上文陰陽相類之義,上文陰陽相合,乃陰氣陽氣,皆屬有餘,是陰陽皆壯也。交合而病,氣歸於臟,是下至陰陽也。下至陰陽,復有升降,故上合昭昭之天,下合冥冥之地;以上天下地之理,即可診決死生之期。五臟五行,始於木而終於水,猶四時始於春而終於冬,遂合今曰孟春之歲首。此陰陽從容比類,類聚無方,而五臟最貴最下之理,從可識矣。
雷公曰:請問短期。
承診決死生之期,而復問短期。
黃帝不應。
死生之期,可以理決,帝故不應。
雷公復問。黃帝曰:在經論中。雷公曰:請問短期。
短期之理,在上經下經,八十一論之中,而公必欲請聞於帝也。
黃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徵,皆歸出春;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
理,里通。此下論,上合昭昭,下合冥冥,以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之理。冬三月之病水病也,病合於陽者,合於太陽寒水之氣也。冬失其藏,春無以生,故至春正月,其病不愈,則脈有死徵;雖不即死,皆歸出春,謂出春交夏,決死也。若冬三月之病,在裡之精氣已盡,則不能出春,仲春草發,季春柳葉發,草與柳葉時皆殺,殺,猶死也。
白話文:
說明傷脾,並非傷害太陰脾臟本身,而是外傷導致的四肢問題。因為皮膚毛孔的氣過盛,會內傷肌肉,進而影響到四肢。之所以先說傷脾,是因為脾主四肢,但實際上受傷的並不是脾臟本身。
如果二陰二陽之氣都互相交錯而運行,病就會出在腎臟,患者會出現罵人、胡言亂語、癲狂等症狀。
二陰二陽互相結合而交錯運行,是指少陰與陽明之氣互相影響而發病。少陰對應腎臟,所以病會出在腎臟。罵人、胡言亂語、癲狂等,則屬於陽明的病症。這就是少陰與陽明之氣互相交錯而發病的狀況。
如果二陰與一陽之氣互相交錯,病也會出在腎臟。陰氣會停留在心臟下方,使得身體的孔竅(汗孔)像道路被堵塞一樣不通,導致四肢分離、無力。
這裡的「空」指的是孔洞,「空竅」指的是汗孔。而「堤」則是指道路。少陰與少陽之氣結合,陰氣強盛超過陽氣,所以病出在屬於少陰的腎臟。少陽三焦的脈絡,散佈在心包,並通往胃脘。現在少陰的陰氣停留在心臟下方,就像陰氣侵入陽氣,水克制火,導致三焦無法正常散發溫暖的氣,來溫養肌肉,使得汗孔等通道阻塞不通。三焦的氣屬火熱,四肢則是諸陽的根本。現在三焦的氣阻塞不通,就無法與陽氣協調,因此說四肢分離,意思是指火熱之氣無法與陽氣調和。
如果二陽與三陰之氣互相交錯,陰氣極盛,陰氣本不應超過陽氣,但陽氣又無法阻止陰氣,導致陰陽兩者都斷絕,這時,脈象浮現則表現為血瘕(腫塊),脈象沉沒則表現為膿腫。
這裡提到三陰,也同時包含了二陽,而三陽和一陽也都在其中。二陽三陰,指的是陽明與太陰之氣互相結合,但不只二陽與三陰結合,三陽和一陽也都會與三陰結合。三陰是陰氣最盛之時,陰氣極盛,意思是說二陽存在於至陰之中,而三陽與一陽也都存在其中。由於至陰與諸陽結合,陽氣就會過盛,所以陰氣無法勝過陽氣。而由於諸陽與至陰結合,陽氣就會歸於陰氣,所以陽氣無法阻止陰氣。陰氣無法勝過陽氣,則陽氣過盛;陽氣無法阻止陰氣,則陰氣過盛。開始時陰陽都強盛,接著陰陽都斷絕。例如陽氣過盛導致脈浮,就會形成血瘕,這是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而導致陽氣過盛,陽氣過盛則陰氣斷絕。而陰氣過盛導致脈沉,就會形成膿腫,這是陽氣不足以制約陰氣而導致陰氣過盛,陰氣過盛則陽氣斷絕。
陰陽之氣都強盛時,其氣會下行歸於臟腑,又會上應於光明的天空,下應於幽暗的大地。通過觀察這種陰陽變化,可以診斷出患者的生死期限,並最終與一年的開始(孟春)相合。
這是總結上文陰陽相類的道理。上文說的陰陽相合,指的是陰氣與陽氣都屬於有餘的狀態,這是陰陽都強盛的時候。陰陽之氣交合而發病,氣就會歸於臟腑,這就是陰陽下行歸於臟腑。而下行歸於臟腑的陰陽,又有升降的變化,因此會上應於光明的天空,下應於幽暗的大地。通過觀察這種上應天,下應地的規律,就可以診斷出患者的生死期限。五臟與五行,始於木而終於水,就像四季始於春而終於冬一樣,這最終與一年的開始(孟春)相合。這裡說的是陰陽在天地間自然運行的規律,就像事物各有其歸類和道理,而五臟是最尊貴和最根本的,從中可以認識到醫學的道理。
雷公問:「請問短期(疾病的期限)怎麼判斷?」
雷公承接之前診斷生死期限的話題,又問短期疾病的判斷。
黃帝沒有回答。
生死期限可以通過陰陽變化來推斷,所以黃帝沒有回答。
雷公又問了一次。黃帝說:「判斷短期的道理在醫經的論述中。」雷公又問:「請問短期的道理。」
短期的道理在《黃帝內經》上下經的八十一論中都有闡述,但雷公還是要問黃帝。
黃帝說:「冬天三個月的病,如果是與陽氣相合的,到了春正月,如果脈象出現死亡的徵兆,都會死在春季。冬天三個月的病,如果病情的精氣已經耗盡,草和柳葉都枯萎了,那麼到了春天,陰陽之氣都斷絕,這種情況的死期就在孟春。」
這裡的「理」通「里」,意思是精氣在體內。這段論述是承接上文「上合昭昭,下合冥冥,以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的道理。冬天三個月的病屬於水病,如果是與陽氣相合的,是與太陽寒水之氣相合。冬天如果沒有好好收藏精氣,春天就無法生發。所以到了春正月,如果病情沒有好轉,脈象出現死亡的徵兆,即使不馬上死去,也都會在春季轉入夏季時死亡。如果冬天三個月的病,體內的精氣已經耗盡,就無法活到春天。仲春時草木發芽,季春時柳樹發葉,如果草和柳葉都枯萎了,這就是死亡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