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九 (11)
卷之九 (11)
1. 徵四失論第七十八篇
寸口之脈,一定診之,雖診而不中五臟之脈,以及百病之所起,人孰無良,故始以自怨,咎有所歸,故遺師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猶之棄術於市,妄行其志;病或時愈,而愚醫之心,即自得也。嗚呼!如是之醫,深可嘆也。精微之道,窈窈冥冥,而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高深可擬於天地,遠大可配於四海。
今汝不知道之諭受,是猶以明為晦,汝其勉之。
白話文:
把脈時,一定要仔細診察,即使把了脈卻無法診斷出五臟的脈象,以及各種疾病的起因,誰沒有良知呢?所以一開始會先自我責怪,覺得問題出在自己,因此就會把過錯歸咎給老師,所以治療疾病就不能依照正確的道理,就像把醫術丟棄在市場一樣,隨意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疾病有時可能會好轉,但愚昧的醫生心中,卻會因此而自我得意。唉!像這樣的醫生,實在太令人感嘆了。精微的醫理,深奧而難以理解,但又有哪位醫生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呢?醫術高深的道理,可以比擬天地一樣高遠,廣大可以匹配四海。
現在你不知道要接受醫道的教誨,就像把光明當成黑暗一樣,你要努力學習啊!
2. 陰陽類論第七十九篇
陰陽類者,陰陽類聚而交合也。三陽二陽一陽,三陰二陰一陰,其中交屬相併,繆通五臟,陽與陰和,陰與陽和,首論五臟陰陽之至貴,末論四時陰陽之短期,中論三陽三陰之交合,皆為陰陽類也。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
四時之氣,始於孟春,黃帝燕坐,臨觀八極,而正八風之氣,得陰陽互用之妙,內外交通之理,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即人身經脈之道,五行在中,主於五臟,今五中所主,何臟最貴?此帝臨觀八極,以正八風之氣,而有是問也。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
五行之木,在時為春,在干為甲乙,在色為青,在中主肝,孟春始至,肝木之氣,治七十二日,是肝脈之主時,則肝臟最貴也。
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
《疏五過論》云,上經下經,揆度陽陰,卻念上下經,即上經下經也。陰陽從容,即揆度陰陽也,從容揆度,則子所言貴,最其下也,而有至貴者在焉!
雷公致齋七日,旦復侍坐。
公聞帝教,未明其貴,故致齋七日,旦復侍坐,求教於帝。
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此知五臟終始。三陽為表,二陰為里,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
三陽為經者,太陽為開,循身之背,猶大經之經於外也。二陽為維者,陽明為闔,循身之面,猶維絡之維於內也。一陽為遊部者,少陽為樞,循身之側,開闔憑之,猶遊行之部署,而旋轉出入也,此為經為維為遊部,可知五臟之終始。終,猶下也;始,猶貴也。欲知臟之貴下,在於三陰,不在三陽。
故曰三陽為表,言太陽秉膀胱寒水之氣,而主周身之表陽也,二陰為里,言少陰秉心腎水火之氣,而主神志之內臟也。一陰至絕,作朔晦,言厥陰為陰之盡,絕而後生,猶月晦而朔,故一陰至絕,可作朔之晦也。由此推之,則心神腎志之內臟者至貴,而厥陰肝臟之至絕者最下也,貴下之理,具合不爽,故曰卻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業未能明。
上文為經為維為遊部,及為表為里,至絕之說未明,故復問之。
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
所謂三陽為經者,乃太陽為經也。三陽為表者,太陽之氣,在手太陰肺主之皮毛,乃三陽脈至手太陰也,太陽從樞轉而外開,故其脈弦浮而不沉。弦,樞脈也;浮,開脈也;不沉,開而不闔也,此三陽為經,三陽為表之義。經脈循行,自有常度,故可決以度,心誠求之,其理自明,故可察以心,決之察之,可以合之陰陽之論。即上文上下經,陰陽從容之論也。
白話文:
陰陽類論第七十九篇
陰陽類聚,指的是陰陽彼此聚集、相互交合。三陽、二陽、一陽,以及三陰、二陰、一陰,它們彼此相互聯繫、互相影響,貫通五臟,陽氣與陰氣調和,陰氣與陽氣調和,都是陰陽的類別。文章一開始探討五臟陰陽中最貴重的部分,最後討論四季陰陽的變化規律,中間則論述三陽三陰的交合,這些都屬於陰陽的範疇。
孟春之初,黃帝端坐,觀察四方,調整八風之氣,然後問雷公:陰陽的類別,經脈的運行規律,五行在五臟中所主宰的,哪個臟腑最重要?
四季之氣始於孟春,黃帝端坐,觀察四方,調整八風之氣,領悟了陰陽互用的精妙,以及內外溝通的道理,因此詢問雷公:陰陽的類別,就是人體經脈的運行規律,五行在體內主宰五臟,那麼五臟之中,哪個臟腑最重要?這是因為黃帝觀察四方,調整八風之氣後,才產生了這個疑問。
雷公回答說:春天屬甲乙木,顏色青,在內臟中主宰肝臟,運行七十二天,這是肝經的主時,所以我認為肝臟最重要。
五行屬木,在時間上是春天,在干支上是甲乙,在顏色上是青色,在臟腑上主肝臟。孟春開始,肝木之氣運行七十二天,這是肝經當令的時期,所以肝臟最重要。
黃帝說:重新思考上經下經,陰陽的變化規律,你認為最重要的臟腑,其實是最不重要的。
《疏五過論》說,上經下經,推測陰陽的變化,重新思考上經下經,就是指上經下經的運行規律。陰陽從容,就是推測陰陽的變化規律,從容地推測,那麼你認為最重要的,其實是最不重要的,真正最重要的還在別處!
雷公齋戒七天,早晨再次侍奉在黃帝身旁。
雷公聽了黃帝的教誨,還不明白哪個臟腑最重要,因此齋戒七天,早晨再次侍奉在黃帝身旁,向黃帝請教。
黃帝說: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由此可以了解五臟的終始。三陽為表,二陰為里,一陰至絕,如同朔晦,結合起來才能理解其道理。
三陽為經,指的是太陽經脈,循行於身體背部,如同大經貫穿於外。二陽為維,指的是陽明經脈,循行於身體前面,如同維絡聯繫於內。一陽為遊部,指的是少陽經脈,循行於身體側面,開闔依靠它,如同遊行的部署,旋轉出入。這就是經、維、遊部,可以了解五臟的終始。終,如同下;始,如同貴。想要知道臟腑的貴賤,要看三陰,而不是三陽。
所以說三陽為表,是指太陽經脈秉承膀胱寒水之氣,主宰周身表面的陽氣。二陰為里,是指少陰經脈秉承心腎水火之氣,主宰神志的內臟。一陰至絕,如同朔晦,是指厥陰經脈是陰氣的極致,到了極點然後再生,如同月底到月頭,所以一陰至絕,可以比作朔晦。由此推之,那麼心神腎志的內臟最重要,而厥陰肝臟最不重要。貴賤的道理,結合起來才能理解,所以說結合起來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雷公說:我接受教誨,但還沒有明白。
關於經、維、遊部,以及表、里、至絕的說法,雷公還沒明白,所以再次詢問。
黃帝說:所謂的三陽,太陽經脈為經,三陽脈氣到達手太陰肺經,脈象弦浮而不沉,可以根據規律推斷,用心去體會,結合陰陽的理論。
所謂的三陽為經,就是太陽經脈為經。三陽為表,就是太陽之氣到達手太陰肺經,主宰皮毛,這是三陽脈氣到達手太陰肺經。太陽經脈從樞紐向外展開,所以脈象弦浮而不沉。弦,是樞紐的脈象;浮,是展開的脈象;不沉,是展開而不閉合。這就是三陽為經,三陽為表的意思。經脈循行,自有規律,所以可以根據規律推斷,用心去體會,道理自然明白,所以可以用心去體會,推斷和體會,可以結合陰陽的理論。這就和前面說的上下經,陰陽的變化規律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