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九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10)

1. 徵四失論第七十八篇

上篇帝云: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公曰不聞五過與四德。故上篇疏五過,此篇徵四失。蓋德者,行道而有德於心,今不知四德,是為四失,四失之徵,所當謹也。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夫,音扶。雷公不聞五過與四德。故帝曰:夫子所通之書,所受之事,眾多矣。今猶有未聞,試自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者何在?

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願聞其事解也。

公不明四德,是為四失。故言通書受事,乃循經受業也。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中復有未聞,而時有過失者,願請聞其事而解之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耶?將言以雜合耶?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

《示從容論》云: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今日子年少,猶言子豈年少,而智未及耶?抑所得所失,子將言之。得失並陳,以其雜合而難言耶!夫人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能十全者,精神不專一,志意不治理,不能內得於心,外應於手,外內相失,故時疑殆而未明。帝將語以四失而先為懲戒之。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試舉四失而明言之,診有陰陽逆從之理,醫不知之,治之一失也。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動,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更,平聲。師傳者道,自能者術。妄術為道,必遺身咎,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土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土,舊本訛坐,今改。別,音逼。貧與富,貴與賤,薄與厚,寒與溫,勇與怯,皆有比類之道。醫不知此,自亂不明,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卒,音促。中,去聲,下中同,凡飲食起居,憂患所傷,當未診先問。不先言此,而卒持寸口,妄言病名,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治數

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嗚,乎!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

葆,保同。嘆世人不明大道之難知,所以懲創其心志也。世人之語,妄自誇張,是馳騖於千里之外,而不明於尺寸之論。診無人事,謂昧昧以診,不知人之病情也。無治數之道,不知救治之法也。無從容之葆,不知比類從容,而保全其身命也。坐,猶定也。持,即診也。

白話文:

徵四失論第七十八篇

上篇黃帝提及醫者有五種過失和四種美德,雷公表示未曾聽聞,故上篇闡述五過,此篇則探討四失。所謂美德,是指行醫過程中保有道德操守,如今不知曉四德,便是犯了四失,而了解這四失的徵兆,就應該謹慎小心。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問雷公:你學習醫術閱覽書籍甚多,試著說明一下醫術的得失,以及得到和失去的原因。

雷公並未聽聞五過與四德,因此黃帝說:你讀過的書,經歷過的事很多,但如今仍有未曾聽聞的事,試著自己說明一下得失的原因,你所得到和失去的原因是什麼?

雷公回答:我遵照經典學習,都認為是十全十美的,但有時還是會犯錯,希望能了解這些錯誤的原因。

雷公不明白四德,因此犯了四失。他所說的「通書受事」,指的是遵照經典學習,雖然遵照經典學習,都認為是十全十美的,但其中仍有未曾聽聞的事,而且有時會犯錯,因此想請教這些錯誤的原因。

黃帝說:你年紀輕,智慧還不足嗎?還是你想用含糊不清的方式來回答?人體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脈,這些都是人人都知道的,也是醫生們遵循運用的,之所以不能十全十美,是因為精神不專注,意志不堅定,內外失調,因此經常會產生疑惑和危險。

《示從容論》中也說:年長者向年輕人請教,今日你年紀輕,我問你是否年紀輕,智慧還不足?還是你所得所失,你將要說明。得失兼陳,因為雜亂而難以言明嗎?人體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脈,這些都是人人都知道的,也是醫生們遵循運用的,之所以不能十全十美,是因為精神不專一,意志不堅定,不能內心領悟,外在施治,內外失調,因此經常會產生疑惑和危險,所以黃帝要先說明四失,以警戒雷公。

診斷時不知陰陽盛衰的道理,這是醫治上的第一個錯誤。

舉例說明四失:診斷時不知陰陽盛衰的道理,醫生不知道這一點,這是醫治上的第一個錯誤。

不完全遵循師傳,妄自創立雜亂的醫術,謬稱是正道,擅自改名用藥,濫用砭石,最終將會遺禍自身,這是醫治上的第二個錯誤。

師傅傳授的是正道,自己創造的才是旁門左道。妄稱旁門左道為正道,必定會遺禍自身,這是醫治上的第二個錯誤。

不適應病人貧富貴賤的居所,土地的肥沃貧瘠,形體的寒熱,飲食的適宜與否,不區分病人的勇怯,不知類比,足以使自己陷入混亂,不足以使自己明辨,這是醫治上的第三個錯誤。

貧富、貴賤、肥沃貧瘠、寒熱、勇怯,都有類比的道理。醫生不知道這些,就會使自己陷入混亂而不能明辨,這是醫治上的第三個錯誤。

診斷疾病不詢問病情的起因,憂慮、飲食失節、起居過度,或者中毒,不先詢問這些,就立刻把脈,怎麼能診斷準確?妄自下斷,粗略診治,這是醫治上的第四個錯誤。

不先詢問這些,就立刻把脈,妄自下斷病名,這是醫治上的第四個錯誤。

因此,世人誇誇其談,言過其實,卻不明白細微之處的道理。診斷時不考慮人事,缺乏治療方法,不知從容保全,只憑把脈,診斷不出五臟的脈象,以及百病的起因,因此開始後悔,將過錯歸咎於師傅。所以,醫治不能遵循道理,醫術被丟棄,妄自治療,有時或許能治癒,愚昧的醫生自以為是。唉!精微奧妙的醫道,誰能真正了解呢?醫道的精深廣大,可以比擬天地,可以匹配四海,你沒有理解這其中的道理,反而用光明去遮蔽光明。

世人誇誇其談,妄自誇張,是馳騖於千里之外,而不明於尺寸之論。診斷時不考慮人事,是指不明智地診斷,不了解病人的病情。缺乏治療方法,是指不知救治之法。不知從容保全,是指不知類比從容,而保全其身命。坐,猶定也。持,即診也。

寸口之脈,一定診斷之,雖然診斷但不中五臟之脈,以及百病之所起,人孰無良,故開始後悔,將過錯歸咎於師傅,所以醫治不能遵循道理,猶之棄術於市,妄行其志;病或有時能治癒,而愚昧的醫生,即自以為是。唉!如此醫生,深可嘆也。精微之道,窈窈冥冥,而醫生們誰能知道這道理呢?醫道的精深廣大,可以比擬天地,可以匹配四海。

你沒有理解這其中的道理,反而用光明去遮蔽光明,你應該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