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九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9)

1. 疏五過論第七十七篇

始之令澤不息者,至此,則四肢轉筋,而水津不布矣。病至於是,則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經脈之所發,而惟言死日之病,亦為粗工,此不知終始,不問所發,治之五過也。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

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部分,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裡,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臟菀熱,癰發六腑,診病不審,是謂失常。謹守此治,與經相明,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恆五中,決以明堂,審於終始,可以橫行。

分,去聲。內,度,皆入聲。總結上文而言。凡此五過者,皆由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之所致也。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之陰陽,四時之經紀,而合於人之五臟六腑,雌雄表裡,然後施以刺灸砭石,以及毒藥所主,能從容於人事,以明經脈之道,凡貴賤貧富,各異其治。而品之理之,問年之少長,及人之勇怯之理,審於三陰三陽之部分,而知病之本始。

更明天地之八正,三才之九候,天人合一,診必副矣。此聖人之治為然也。凡治病之道,必以氣內為寶。氣之內也,必循求其理,理即俞理也。若求之不得,則雌雄表裡不明,故過在表裡,必守三陰三陽之數。據經脈之道以施治。始能無失俞理,若人能行此術,則終身不殆。

苟不知俞理之道,病在五臟,則五臟菀熱;病在六腑,則癰發六腑。診病而不審表裡俞理之部,是謂失常。若能謹守此理以為治,自能與經相明,則《靈樞》之上經下經,凡揆度陰陽,以及奇恆之異,五中之常,皆可決以面王之明堂,而審於經脈之終始。能如是也,受術通而人事明,可以橫行,又何五過之有哉!

白話文:

開始的時候,如果身體的潤澤無法停止,持續不斷地流失,到後來,就會導致四肢抽筋,體內的水分無法正常輸布。當疾病發展到這種程度,死亡的日期就已經可以預期了。醫生如果不能明白病因,不探究經脈的發病根源,只說死亡的日期,這種醫生只是技術粗糙的工匠。這就是不了解疾病的開始和結束,不追問病因,是治療上的五大過失之一。

以上這五種過失,都是因為醫術不精通,對人體情況不了解造成的。所以說,高明的醫生在治療疾病時,一定要了解天地的陰陽變化、四季的規律,了解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陰陽表裡的關係,以及針灸、砭石、藥物各自的作用,能從容應對各種情況,明白經脈的運行規律。對於不同階層的人,不論貴賤貧富,要區分不同的治療方法;要了解病人的年紀大小、體質強弱,仔細觀察身體的各個部位,了解疾病的根源。還要掌握天地的八個方位、人體的三個部位和九個變化,做到天人合一,這樣診斷才會準確。

治療疾病的原則,要以體內的元氣為根本,要遵循元氣運行的規律。如果找不到正確的規律,可能是陰陽表裡不清,問題可能出在表裡之間。必須根據三陰三陽的規律,按照經脈的走向進行治療,才能不違背治療的原則。如果能做到這樣,就能終身健康。

如果不了解元氣運行的規律,疾病在五臟,就會導致五臟積熱;疾病在六腑,就會導致六腑生癰。如果診斷疾病時不仔細辨別表裡陰陽的情況,就叫做失常。如果能謹守這些治療原則,就能與經脈的理論相互印證,無論是《靈樞》中的上部經絡還是下部經絡,都能推測陰陽的變化,以及奇異和恆常的規律,都可以通過觀察臉上的明堂來判斷,並了解經脈的起始和終結。如果能夠做到這些,醫術精通而且了解人體情況,就能夠處理各種情況,又哪裡會有什麼過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