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1)

1. 卷之九

2. 著至教論第七十五篇

下凡七篇,皆黃帝語於雷公。著至教者,雷公請帝著為至教,開示諸臣,傳於後世也。黃帝繼神農而立極,故曰上通神農。黃帝上通神農,神農上通伏羲,故曰擬於二皇。蓋伏羲知天,神農知地,黃帝知人,三才之道,一脈相傳,故曰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且以知天下,何難別陰陽,應四時,合之五行。

帝從雷公之請,著為至教,備言三陽如天,陰陽偏害之理。公未悉知,誠切研求,是以此下復有《示從容》,《疏五過》,《徵四失》,《陰陽類》,《方盛衰》,《解精微》,開示雷公,皆至教也。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

《黃帝素問》九卷,計八十一篇,上凡七十四篇,皆訪諸岐伯闡明醫道。此下七篇,則召雷公而證明其道也。

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

別,音逼,下俱同。誦而能解,知其義矣。由解而別,別而明,明而彰,可以互為闡明,今也未能。但足以治群僚之平等,為之講論,不足以至侯王之尊貴,為之彰明也。

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擬於二皇。

上古樹八尺之臬,參日影之斜正長短,以定四時,故願得受樹天之度,以定四時之陰陽。即以四時陰陽,合之星辰日月,分別明辨,以彰璣衡之經術。使後世益明四時陰陽日月星辰之理,此上天之道,自古為然。故曰:上通神農,願得著為至教,不但上通神農,且擬於二皇,二皇伏羲神農也。此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一脈相傳,言大道也。

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帝善其請,著為至教,因以名篇,故曰無失之。雌雄者,陰陽之謂也。陽在表,陰在裡,陽在上,陰在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猶之雌雄之相為輸應也。而陰陽之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人事,其道相通,故可以長久。以此三才相合之道,教於眾庶,亦不疑殆。故著醫道之論以成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當守之而弗失也。

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

請受天文、地理、人事之道,口諷誦而心用解,終身弗失。

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

傳,去聲。《陰陽傳》,上古書也。著之篇什,豈不聞乎?知《陰陽傳》,則知天文、地理、人事之道矣。

曰:不知。

公欲受教於帝,故曰不知。

曰:夫三陽,天為業,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

陰陽之道,由陰而至於陽,從一而至於三。三陽者,太陽也。太陽為陽之極,極則無以加。故夫三陽,以天為業,業,功業也。三陽功業如天也。天氣在上,時行乎下,故上下無常。上下之氣,合而病至,則偏害陰陽,謂獨陽無陰,不得其平,陰陽偏害也。

白話文:

這七篇文本皆為黃帝與雷公的對話記錄。雷公請求黃帝將醫學精髓著述成「至教」,廣傳後世。黃帝繼承神農,醫道淵源流長,上承伏羲、神農,掌握了「三才之道」(天、地、人)。黃帝精通天文、地理、人事,自然能辨別陰陽、順應四時、符合五行。

應雷公之請,黃帝撰寫了「至教」,詳述三陽如天,陰陽失衡致病的道理。為讓雷公更深入了解,黃帝又撰寫了《示從容》、《疏五過》、《徵四失》、《陰陽類》、《方盛衰》、《解精微》等篇章,皆屬於「至教」的一部分。

黃帝在明堂召見雷公,詢問其醫道造詣。雷公自謙僅能略知一二,尚不足以將醫道精髓闡明透徹,只能在一般人群中講授,無法達到最高境界。

雷公渴望學習掌握上古天文測算方法,了解四時陰陽變化,並結合星辰日月,以提升醫術造詣,使後世能更清晰地理解,並將此醫學精髓傳承下去,追溯到神農,甚至比肩伏羲、神農兩位帝王的成就。

黃帝讚許雷公的願望,強調陰陽的表裡、上下、雌雄相應的關係,說明掌握天文、地理、人事三才之道,才能使醫道長久流傳,造福眾生。黃帝將醫道精論整理成篇,作為傳世寶典。

雷公表示願意虛心學習,熟讀並理解這些醫學知識。黃帝則詢問雷公是否了解古代的《陰陽傳》。雷公回答未曾了解。

黃帝進一步解釋「三陽」如同天之運行,其變化無常,若陰陽失衡,則會導致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