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八 (3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33)

1.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使,去聲。主病之藥,多其分兩,謂之君。佐君之藥,少其分兩,謂之臣。應臣之藥,分兩更少,謂之使。非神農所取上中下三品之謂也。

帝曰:三品何謂?

神農三品,何謂?

岐伯曰: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惡,如字。神農本經三百六十五種,以應周天之數。上品一百二十五種為君,中品一百二十種為臣,下品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上品無毒,主養命延年,益氣輕身。中品或有毒或無毒,主流通經脈,祛邪治病。下品有毒或大毒,主破堅積,除痼疾。三者之中,氣味善惡,補瀉雖殊,理復通貫,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以三品之藥,治中外之病,何如?

岐伯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

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

別,音逼。以藥治病,乃調氣之方,故必別其在陰在陽,定其在中在外,各守其所在之鄉,而內者治內,外者治外。正氣微者調補之,其次平定之,邪氣盛者闢奪之,或汗之,或下之,或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逆治從治,各隨其所利而行之,謹道如法,萬舉萬全,使氣血中正和平,而長有其天命矣。

帝曰:善。

詳明天道,合於人身,反復言之,誠為至真要論,帝故善之,不復問也。

白話文:

用藥時,主要治療疾病的藥物,用量較多,稱為「君藥」。輔助君藥的藥物,用量較少,稱為「臣藥」。輔助臣藥的藥物,用量更少,稱為「使藥」。這不是神農氏所說的上、中、下三品的概念。

黃帝問:三品是什麼意思?神農氏的三品,是指什麼呢?

岐伯回答:這是為了說明藥物好壞的不同區別。

神農本草經記載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對應一年的天數。其中,上品有一百二十五種,作為君藥;中品有一百二十種,作為臣藥;下品有一百二十種,作為佐使藥。上品藥性無毒,主要用於養生、延年益壽、增強體力、使身體輕盈。中品藥物有的有毒,有的無毒,主要用於疏通經脈、祛除邪氣、治療疾病。下品藥物有毒或劇毒,主要用於破除積聚、去除頑固疾病。這三類藥物,藥性、氣味有好有壞,補益和瀉下的作用雖不同,但原理是貫通的,因此可以說明藥物好壞的區別。

黃帝問:說得好。那麼,疾病的內外,該如何治療呢?

用這三類藥物,來治療內在或外在的疾病,應該如何呢?

岐伯回答:調理氣機的方法,必須區分陰陽,確定病位在內還是外,各自在屬於自己的位置上。在內的疾病就治療內在,在外的疾病就治療外在。正氣虛弱的就用調理補益的方法,其次就用平復的方法,邪氣旺盛的就用瀉下的方法,或用發汗,或用攻下,或用寒熱溫涼等不同屬性的藥物,順應病邪的性質來治療。治療方法要根據病情來選擇,謹慎地遵循正確的方法,這樣做就可以確保萬無一失,使氣血平和正常,就能夠長保天年。

黃帝說:說得好。

詳細說明天道,與人體相合,反覆論述這些道理,確實是至真至要的論述,所以黃帝說好,不再追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