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四 (7)
卷之四 (7)
1. 風論第四十二篇
四時首春,五行首木,六氣首厥陰,厥陰之上,風氣主之,故風為百病長。《金匱真言論》云,「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人與天地相參,天有此風氣,人亦有此風氣,人身經脈內虛,則生風,因風傳變,則其病各異,內病五臟,則形狀不同,舉而論之,故曰風論。
白話文:
春季為四季之首,五行屬木,六氣屬少陰,少陰之上由風氣所主導,因此風氣為百病的起始。
《金櫃真言論》中說:「天上八種風,人體經絡有五種風,人與天地相互影響。天上出現這些風氣,人體中也會產生。人體經絡氣血不足,就會產生風氣。風氣變化傳播,就會帶來不同的疾病。這些疾病侵犯五官,造成各種症狀。總括來說,因此稱為『風論』。」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疾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如其解,願聞其說。
白話文:
黃帝問道:風邪侵襲人體,有的會引起寒熱,有的會變成熱中病,有的會變成寒中病,有的會引起癘風病,有的會導致偏癱,有的會變成風濕病。這些疾病的症狀各不相同,名稱也不一樣,有的甚至會深入到五臟六腑。如果不加以治療,後果不堪設想。希望您能告訴我這些疾病的詳細情況。
因風而有寒熱之病,因風而有熱中寒中之病,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病之無常,或內至五臟六腑,同是風也,而病名不同,故以為問。
白話文:
因為風,產生寒症和熱症;因為風,產生熱症和寒症;有些是中風,有些是偏癱,有些是風病多變難纏;有些甚至影響到五臟六腑。都是由風造成的,但病名不一,因此求教老師解惑。
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白話文:
岐伯回答:風氣藏匿在皮膚之間,裡面不能暢通,外面也不能宣洩。風的特性是善於流動且變化多端,毛細孔張開時就會散發寒氣,閉塞時就會發熱並感到悶熱。當寒氣過重時,就會損傷飲食;當熱氣過重時,就會消解肌肉,所以會讓人感到恐懼而無法進食;這就是所謂的「寒熱」。
藏,為字。數,音朔。怢,音突。風之傷人,或為寒熱者,乃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於經脈,外不得泄於毫毛。風者,其性鼓動,善行而數變,風氣藏於皮膚,則腠理開,開則灑然寒,腠理開而復閉,閉則熱而悶。其寒也,陽氣虛微,則衰食飲。其熱也,火氣過盛,則消肌肉,邪之所湊,其正必虛。
白話文:
「藏」是字詞,「數」讀作「朔」,「怢」讀作「突」。
風氣侵襲人體,可能會導致寒熱症狀,這是因為風氣藏匿在皮膚與肌肉之間,無法流入經脈,也無法透過毛孔排出體外。風的特性是波動不定的,所以藏在皮膚中會使腠理(皮膚毛孔)張開,張開時會感到寒意,腠理張開後又閉合,閉合時會感到悶熱。
如果出現寒症,表示陽氣虛弱,會導致食慾不振。如果出現熱症,表示火氣過盛,會導致肌肉消瘦。病邪聚集的地方,正常的機能一定會虛弱。
正氣虛,故使人外怢慄而內不能食,申明風之傷人,或為寒熱者如此。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白話文:
風邪邪氣侵入陽明胃經,沿著經絡上行至眼睛內眼角。如果患者體型肥胖,風邪不能外散,導致熱氣鬱積在體內,形成熱證,眼睛發黃。如果患者體型瘦弱,風邪外散過度導致寒證,形成寒證,眼睛流淚。
風之傷人,或為熱中,或為寒中者,乃風氣與陽明之經脈而入於胃,循陽明胃脈而上,旁約太陽之脈,至目內眥,肌肉豐厚,則其人肥,肥則風氣不得外泄,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色黃,肌肉消減,則其人瘦,瘦則風氣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申明風之傷人,或為熱中,或為寒中者如此。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
白話文:
風對人體的傷害,可能導致熱中或寒中。這是因為風氣和陽明經脈進入胃中,沿著陽明胃經上升,途中靠近太陽經脈,到達眼睛內側,肌肉豐厚的人,身體肥胖,這樣風氣就無法排出體外,風氣無法排出體外就會導致熱中,出現眼睛發黃的症狀;肌肉消瘦的人,身體瘦弱,風氣會向外排出,感到寒冷,就會導致寒中,出現流淚的症狀。由此可見,風對人體的傷害,可能導致熱中或寒中。
風氣和太陽的陽氣同時進入體內,沿著經脈和俞穴流動,散佈於肌肉之間,與衛氣相融合。如果經脈不通暢,就會導致肌肉紅腫疼痛而產生瘡瘍。
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者,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白話文:
- 如果衛氣凝滯,不通暢,就會導致肌肉失去知覺。
- 癘病是指體內有濕熱之氣侵襲鼻柱,使鼻柱化膿、發黑,皮膚出現潰瘍。
- 此外,風寒之邪入侵經絡而閉阻,就會導致癘風,也稱為寒熱。
風之傷人,或為癘風者,乃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太陽之脈俞。脈,經脈也。俞,俞穴也。太陽之氣主通體,今行諸脈俞,而散於通體分肉之間。分肉,分腠之肌肉也。散於分肉,更與周身之衛氣相干,風氣行於脈俞,散於分肉,干於衛氣,則正氣不能通貫,其道不利。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然䐜脹而有瘍。
白話文:
風邪侵襲人體,如果導致癘風,是因為風邪和陽氣一起進入人體,運行在陽經的經脈和俞穴處。陽經主導全身流通,現在風邪在經脈和俞穴運行,散佈到全身的肌肉和皮肉之間。風邪散佈在肌肉和皮肉中,又與周身保護人體的衛氣發生衝突,風邪在經脈和俞穴運行,散佈在肌肉和皮肉中,衝擊衛氣,導致正氣無法暢通,氣血運行不暢。氣血運行不暢,所以導致肌肉憤怒腫脹而產生瘡瘍。
瘍,癘瘍也。此肌肉有瘍,因脈外之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肌肉癘瘍而亦有不仁也。申明癘者,經脈之氣,不和於榮,風氣相搏,搏而為熱,致有榮氣之熱,在於胕肉之間,其經脈之氣不清,故使面王之鼻柱壞而周身之毛色敗,以致皮膚瘍㿉,而為癘風。由此觀之,是風寒客於太陽三經脈而不者,皮膚瘍潰,而名曰癘風也。
白話文:
「瘍」是一種膿腫。如果肌肉中有膿腫,是因為脈絡之外的衛氣凝滯不通,導致肌肉膿腫和麻木。
「癘」是指經脈之氣與榮氣不合,風氣互相交搏,形成熱氣,導致榮氣之熱存在於肌肉之間,經脈之氣不清,使面部鼻柱潰爛,全身毛色枯敗,皮膚潰爛,形成癘風。
從這個角度來看,風寒之邪客於太陽三經的脈絡而不通,導致皮膚潰爛,這就是癘風。
夫風為陽邪而主熱,寒為陰邪而主寒,今風寒客於脈中,不但名癘風,而或名曰寒熱也。此申明風之傷人,或為癘風者如此。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
白話文:
風是陽性邪氣,會引起發熱;寒是陰性邪氣,會引起寒冷。現在風寒入侵經脈中,不僅稱為癘風,有時也稱為寒熱。這是說明風傷人的情況,有的會變成癘風。
於春天甲乙木旺時,受風傷人,為肝風;於夏天丙丁火旺時,受風傷人,為心風。
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
白話文:
夏季,中||||,秋冬春季,夏中文字**,古治;;;;,,**
中,去聲,下同。風之傷人也,或內至五臟六腑者,五臟合四時,四時合五行,春夏秋冬,四時之五行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日之五行也。肝心脾肺腎,五臟之五行也,各以五行之時日受邪,而五臟之氣應之,則為五臟之風。若風中五臟六腑之俞穴,傷其經脈,亦為臟腑之風,既曰傷於風,復曰傷於邪,以明風者,邪氣也。既曰傷於邪,復曰中於邪,以明傷者,中之謂也。
白話文:
「中」這個字,發音為「去聲」,以下同。
風邪侵入人體,有的會到達內臟六腑,五臟對應四季,四季對應五行,春夏秋冬,這就是四季的五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是十天的五行。肝、心、脾、肺、腎,這是五臟的五行,每個臟器在五行相應的時間和日子感受外邪,而五臟之氣就會相應地發生反應,形成五臟之風。
如果風邪侵入五臟六腑的俞穴,損傷其經脈,也會形成臟腑之風,既說「傷於風」,又說「傷於邪」,就是為了說明風邪就是邪氣。既說「傷於邪」,又說「中於邪」,就是為了說明「傷」是「中」的意思。
此申明或內至五臟六腑,而為臟腑之風者如此。
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
白話文:
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食)
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
白話文:
_酒後中風,則稱為「漏風」。
在房事中流汗而中風,則稱為「內風」。
洗完澡後中風,則稱為「首風」。
久風侵入體內,則稱為「腸風飧泄」。
在外傷及皮膚組織,則稱為「泄風」。_
系、舊本訛系,今改,末中為字。風之傷人,或為偏枯者,或上或下,或外或內,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枯之風,為風氣循風府而上,則入腦之門戶,而為腦風。風入目系而至於頭,則入目之門戶,而為目風眼寒。酒氣充於絡脈,飲酒中風則入絡脈之門戶,而為漏風。入房汗出,則腎精竭而腠理疏,復中於風,則入腎臟之門戶,而為內風。
白話文:
[原本有誤,現已更正,「末中」應為「中」。風邪侵襲人體,可能導致偏枯症狀,症狀表現可以上下移動,內外發作,各影響其相應部位,這就是偏枯之風。風氣沿著風門上行,進入腦部的通道,引發腦風。風邪侵入眼周的血管,進入眼門,引起眼風和眼寒。過量飲酒使血液熱度增加,與風邪結合,進入血管的通道,導致漏風。性行為後出汗,使得腎精耗盡,皮膚防護力減弱,再次受到風邪侵襲,進入腎臟的通道,形成內風。]
以水灌頂曰沐,沐則發竅開,新沐中風,則入頂之門戶,而為首風。久風入中,內傷中土,則入腸之門戶,而為腸風飧泄。久風外在腠理,則入腠理之門戶,而為隱疹之泄風。此申明風之傷人,或為偏枯之偏風者如此。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白話文:
用潑水,滲透入皮膚的汗。就是這個行動。
因此風邪,是所有疾病的根源。至於它的變化,那就是其他疾病了,沒有固定的方法,導致了風氣的產生。
長,上聲。承上文而總結之。申明風之為病,其病各異,其名不同也。六氣主時,厥陰為首,厥陰之上,風氣主之,故風者百病之長也。風無定體,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在氣在經,或上或下,或外或內,無常方然,致有上文諸風氣之病也。此申明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者如此。此一節,言風之傷人,有經氣上下內外之病,承帝問而一一以對也。
白話文:
「長」字,讀作上聲。這句話承接上文,總結說明風邪的致病特點。申明風邪的病症各不相同,名稱也不一樣。六氣主管時令,厥陰在首,厥陰之上一層,由風氣掌管,因此風邪是百病的始祖。風邪沒有固定的形態,當它發生變化時,就會形成其他疾病。它可能在經絡中、在氣血中,可能在體表,也可能在體內,沒有固定的表現形式,導致了上文中出現的各種風邪致病。這段話申明瞭某些病症可能由風邪引起,各種病症表現不同,名稱也不同。這一段落說明瞭風邪對人體的侵害,包括經絡氣血上下內外的病變,這是承接黃帝的提問,一一作答。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
風病五臟,則有五臟之形狀病能,何以診其不同。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白話文:
黃帝問:五臟風的形狀為什麼不相同?希望能聽聽它們的診斷和病症。
岐伯答:肺風的症狀是,出汗多,怕風,面色白而萎靡,有時咳嗽氣促,白天症狀較輕,傍晚則較重,在眉毛上方診脈,其脈象色白。
惡,去聲,下同。駢,音駢。差,瘥同。狀,形狀也。風性鼓動,開發毛竅,故多汗。正邪不合,故惡風。不特肺風為然,下文心風肝風脾風腎風胃風皆多汗惡風,血不充於皮毛,故色駢然白。肺受風邪,故時咳,肺氣不足,故短氣,晝則陽氣盛,故晝日則差,暮則陽氣衰,故暮夜則甚,此肺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部,在眉上闕庭之間,其色駢然白者是也。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舌,其色赤。
白話文:
「惡」字發去聲,下文同。「駢」字同「駢」。「差」同「瘥」。「狀」是形狀的意思。風的特性會鼓動、打開毛孔,所以容易出汗。正氣和邪氣不調和,所以會怕風。不只是肺風會有這種情況,下文提到的心風、肝風、脾風、腎風、胃風都有多汗怕風的症狀。血氣不足於皮毛,所以面色才會蒼白。肺受到風邪,所以偶爾會咳嗽。肺氣不足,所以會氣短。白天陽氣旺盛,所以白天症狀會改善。傍晚陽氣衰弱,所以傍晚夜間症狀會加重。這是肺風的形狀病候。診視時要注意眉上闕庭之間,如果面色蒼白就是肺風。
心火上炎的症狀:多汗怕風,口乾舌燥,容易發怒或受驚,面色泛紅,病情嚴重時說話困難,診斷看舌頭,舌色會呈現紅色。
舌,舊本訛口,今改。心者火也。風動火炎,故唇舌焦而津絕。風者木也。木火相生,故善以怒而嚇人,火氣有餘,故面色赤,病甚則舌本強,而言不可快,此心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部,在舌,其色赤,而並見於舌也。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白話文:
舌:過去的版本錯誤地寫成「口」,現在已經改正。心屬火。風吹動火勢,所以嘴脣、舌頭焦黑,並且津液枯竭。風屬木。木能生火,所以容易生氣、恐嚇他人,火氣旺盛,所以面色發紅,病情嚴重時,舌根僵硬,說話不流利,這些都是心風的病理表現。診斷部位在舌頭,舌頭的顏色發紅,而且在舌頭上也能看到。
肝風的症狀:
- 常出汗且畏懼風寒
- 容易悲傷,面色略微蒼白
- 喉嚨乾燥
- 易發怒,有時厭惡女性
- 診斷重點在眼睛下方,顏色發青
悲,悲泣也,肝開竅於目,故善悲,蒼者,肝之色,故色微蒼。風木合而火熱盛,故嗌於。《經脈》論云,肝是動病,甚則嗌乾,肝主怒,故善怒,善怒則時見憎於女子,此肝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部,在目下之承泣,其色青,即微蒼,而見於目下也。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白話文:
悲傷,即傷心而哭泣,由於肝經的脈絡通於眼睛,所以容易傷心流淚。黑色屬於肝臟,所以面部微黑。當風和木結合,導致火熱旺盛時,便會發出悲泣的聲音。《經脈》中說,肝臟是主導活動的,如果病情嚴重就會導致乾枯消瘦,肝臟控制憤怒,所以容易發怒。女性發怒時,有時會出現眼睛下方的青黑色,這是肝風症狀下的一種病相。其診斷依據在眼睛下方的承泣穴,顏色發青,即為微黑,且出現在眼睛下方。
脾風的症狀,容易出汗、怕風,身體疲倦,四肢不想動,面色淡薄略帶黃色,不喜歡吃東西,症狀表現在鼻子上,鼻色發黃。
脾主身體,脾屬四肢。風氣傷脾,故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土主肌肉,脾受風而土虛,故麵皮色薄微黃,脾不消穀,故不嗜食,此脾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部,在鼻上之明堂,其色微黃,而見於鼻也。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𦠄上,其色黑。
白話文:
脾臟在體內主管整個身體,是四肢的根本。如果風氣侵入了脾臟,就會導致身體懶散,四肢不想動。而脾臟屬土,與肌肉有關。如果脾臟受了風氣影響,土虛就會導致面色發黃。另外,脾臟不能消化食物,所以會導致食慾不振。這些都是脾風的症狀和表現。從診斷角度來看,脾風會在鼻子上的明堂部位顯現出淡黃色的徵兆。
腎風的症狀:大量出汗、怕吹風、臉和全身浮腫、脊椎疼痛無法站直,臉色發紅。隱祕部位疼痛不利,診斷在臍上,臍部的顏色發黑。
𦠄,舊本訛肌,今改。腎者水也,風動水渙,故面龐然浮腫,腎藏精,上貫脊,故脊痛不能正立。炲,黑也。其色,面如煙塵之黑色也。腎虛不能為隱曲之事,故隱曲不利,此腎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部在𦠄上之顴。𦠄,兩頰肉也。𦠄上,顴也。顴,腎所主也。其色黑者,即炲色而見於𦠄上也。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白話文:
「𦠄」,舊版誤寫為「肌」,現已更正。腎主水,風動則水散,所以臉部浮腫。腎藏精華,上通脊椎,所以脊椎疼痛,無法站直。臉色發黑,像煙灰一樣。腎虛不能隱藏,所以隱私部位不適,這是腎風的症狀特點。診斷的部位在顴骨上方。顴骨上方就是腎所掌控的部位。如果顴骨上方發黑,就是腎風的症狀。
胃風的症狀:頸部多汗,怕冷,吃東西下不去,呃逆不通,腹部容易脹滿,脫掉衣服就發脹,吃冷的東西就拉肚子,診斷時發現人很瘦但肚子很大。
此舉胃風所以該六腑也。頸多汗者,汗出於頭而聚於頸,以明五臟之脈,不至於頭,故但言多汗惡風;六腑之脈,皆循頸至頭,或從頭至頸,故曰頸多汗惡風,胃氣不和於上,不能納穀,故食飲不下,胃氣不和於下,大便不利,故膈塞不通,胃氣不和於中,脾胃不相運,故腹善滿,外失衣,則胃氣不充於外而䐜脹,里食寒則胃氣不溫於內而飧泄,此胃風之形狀病能,其診視之色在形,而診視之部在腹,故診形瘦而腹大,猶言診其形色則瘦,診其腹上則大,以明五臟診色,六腑診形之義。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白話文:
胃風影響六腑,導致以下症狀:
- 頸部多汗:汗液從頭部排出,聚集在頸部,表明五臟的經絡沒有通達頭部。因此,只出現頸部多汗和怕風;
- 六腑的經絡都經過頸部到頭部,或從頭部到頸部,所以說頸部多汗怕風,是因為胃氣在上焦失和,不能攝納飲食,導致食飲不下;
- 胃氣在下焦失和,大便不通,造成膈氣閉塞;
- 胃氣在中焦失和,脾胃不協調,導致腹脹;
- 外感寒邪,胃氣不充於外,出現脹滿;
- 內服寒食,胃氣不溫於內,出現腹瀉。
這些是胃風的典型症狀,其診斷的依據是身體的外形,觀察部位在腹部,所以診斷時發現形體消瘦而腹部膨大。用這句話說明,觀察形色診斷消瘦,觀察腹部診斷膨大,以明辨五臟診色,六腑診形的原則。
最初受風時,頭部和臉上多汗,畏懼風吹。前一天受風時,病情就會加重,頭痛得嚴重,不能出門或進屋。到了受風的那一天,病情就會稍微好轉。
上文新沐中風,則為首風。首風之狀,其頭面多汗惡風,風入於頭,傷其骨空,一日之中,經脈之氣未行於頭,謂之當先風一日,正氣未至,風邪猖獗,故病甚。病甚者,頭痛不可以出戶內也,即此一日之中,經脈之氣上行於頭,謂之至其風日,正氣已至,則痛病少愈。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自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白話文:
如果最近洗完頭髮就中風,這就是「首風」。首風的症狀是頭部和臉部流汗、怕風,風侵入頭部,損傷骨縫。一天當中,經脈中的氣血沒有運行到頭部,稱之為「當先風一日」,此時正氣尚未到達,風邪盛行,因此病情嚴重。病情嚴重的人,頭痛得厲害,不能出門,正是在這一天,經脈中的氣血運行到頭部,稱之為「至其風日」,正氣已經到達,那麼頭痛的症狀就會有所好轉。
出現漏風的狀況或多汗,常不能穿單衣,吃東西就會出汗,嚴重時會自發性出汗並氣喘惡風,衣服經常濕透,口乾舌燥、愛喝水,無法從事勞動。
自汗,舊本訛身汗,今改。上文飲酒中風,則為漏風。漏風之狀,酒氣外充則身無汗,酒行風動,或多汗矣。多汗表虛,欲著復衣,故常不可單衣也。食則汗出者,言身若無汗,食入則汗出也,甚則自汗者,言身或多汗,甚則自汗也。甚,猶多也。飲酒中風,絡脈空疏,故喘息惡風,汗出而衣常濡。濡,濡濕也。津液泄,故口乾善渴。氣血皆虛,故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白話文:
自汗:舊的醫書中錯誤地寫作「身汗」,現在更正。
前面說過,喝了酒後中風,會導致漏風。漏風的症狀是:酒氣外散,身上不出汗;但是酒氣促進風動,可能會出很多汗。
出很多汗表示身體虛弱,患者會想要穿上衣服保暖,所以通常不能穿單衣。
飲食後出汗:表示平時不出汗,只要進食就會出汗;嚴重的甚至自發性出汗。嚴重的,就是出汗很多的意思。
喝了酒後中風,絡脈空虛,所以氣喘惡風,出汗很多,衣服經常濕透。濕透,就是濕潤的意思。
津液流失,所以口乾口渴。
氣血都很虛弱,所以不能做勞累的事情。
泄風的症狀:大量出汗,汗水多到濕透衣服。口乾舌燥,風寒入侵,不能從事勞務,身體各處疼痛,感到寒冷。
上文腠理久風,則為泄風。泄風之狀,腠理虛,故多汗也。汗出泄衣上,猶言身濕沾衣也。汗出,故口中乾。泄衣上,則身濕。既濕且冷,一如水漬而有風,故曰上漬其風也。腠理久風,氣血皆虛,故不能勞事。血虛,故身體盡痛。氣虛,則身寒。凡此承上文各入門戶之風。而明其狀。
帝曰:善。
白話文:
如果皮膚腠理長期接觸風邪,就會導致泄風。泄風的症狀是腠理虛弱,因此容易出汗。出汗浸濕了衣服,就好比身體沾了水一樣。出汗之後,口就會乾。衣服被浸濕,身體也會濕冷。這種濕冷的感覺就像被水漬了又吹了風,所以說「上漬其風」。皮膚腠理長期接觸風邪,氣血就會虛弱,因此無法從事勞動。氣血虛弱,身體就會疼痛。氣虛,身體就會感到寒氣。這些症狀都是「上文」所說的風邪侵入人體後造成的,而本段文字則對這些症狀進行了詳細描述。
君王說:很好。
上文各入門戶之偏風,有腦風、目風,言首風,而腦風、目風在其中。有內風、腸風,內風屬臟,腸風屬胃,故不復言。帝默會其意而善之。此一節,因五臟而並論各入門戶之風,形狀不同,病能各異也。
白話文:
在入門戶的偏風中,有腦風、目風,就是首風,而腦風和目風包含在其中。還有內風、腸風,內風屬於臟腑,腸風屬於脾胃,所以不再另外提到。帝默領會了其中的意思並且很讚賞。這一節是根據五臟而同時討論各入門戶的風,它們的形狀不同,導致的病症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