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5)

1. 腹中論第四十篇

腹中之氣,不能從臍腹而行於胸膈,達於四肢,則為鼓脹腫痛之病。腹中之血不能從臍腹而內通於胞中,外通於經絡,則為血枯膿血之病。前節論腹中氣血不和,則有腹中之病;後節論土氣不和而厥逆,經血不和而熱甚,亦有腹中之病,故曰《腹中論》也。

白話文:

腹部內的氣,如果不能從臍部和腹部運行到胸膈,通達四肢,就會導致脹氣腫痛的疾病。腹部內的血,如果不能從臍部和腹部內通到子宮,外通到經絡,就會導致血虛化膿的疾病。前面討論了腹部氣血不調和,就會導致腹部疾病;後面討論了脾胃之氣不調和而出現厥暈,經血不調和而導致高熱,也會導致腹部疾病,所以這篇文章名為《腹中論》。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

心腹,心之下,腹之上也。滿,脹滿也。心腹脹滿而不能食,外滿內虛,此為何病?

岐伯對曰:名為鼓脹。

外脹滿而內不食,外勁內空,如按鼓革,故名為鼓脹。

帝曰:治之奈何?

鼓脹之病,何以治之?

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病症表現為心腹脹滿,早上吃了東西到了晚上就無法再進食,這是什麼病症?

心腹,指心臟以下、腹部以上的部分。滿,指脹滿。心腹脹滿而不能進食,外在脹滿而內在空虛,這是什麼病症?

岐伯回答道:名為鼓脹。

外在脹滿而內在不能進食,外在強勁而內在空虛,就像按壓鼓面一樣,因此稱為鼓脹。

黃帝說:如何治療這種病症?

鼓脹的病症,用什麼方法治療?

岐伯說:用雞矢醴(用雞糞泡製的酒)治療,服用一劑就會知道效果,服用兩劑即可痊癒。

矢,屎通。雞矢醴,以雞屎和醴酒同服也。雞屬酉金,又主巽木,陽明燥金,濟土之濕,東方風木,伐土之頑;雞無前陰,屎溺同竅。鼓脹則水氣不行,治以雞屎,使水濕從大便出也。醴者,熟谷之液,見行皮毛,先充絡脈,後谷而入,先谷而出,治之以醴,使足太陰脾土之氣,合乎太陰肺主之皮毛,從皮毛而行絡脈,從絡脈而通水道,使水濕從小便出也。一劑知,一劑則腹中和,二劑已,二劑則腹膨潛消也。

白話文:

「矢」指的是糞便,「屎通」就是指通便。雞屎醴是指用雞屎和甜酒混合一起服用。雞屬於酉金,同時也主宰巽木,陽明燥金可以幫助脾土去濕氣,東方風木可以克制脾土的頑固。雞沒有前陰,所以排泄物從同一個孔道排出。鼓脹是水氣不通,用雞屎治療可以讓水濕從大便排出。醴酒是熟穀物的汁液,可以滋潤皮毛,先充盈經脈,再進入脾胃,最後從脾胃排出。用醴酒治療可以讓足太陰脾土之氣與太陰肺主宰的皮毛相合,從皮毛進入經脈,再從經脈暢通水道,讓水濕從小便排出。服用一劑就能知道藥效,一劑可以使腹中和諧,兩劑之後,腹脹就會逐漸消失。

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

治以雞屎醴,使水濕下行,則地土之氣陷而不升,一周環轉,土氣虛而水復聚,故有復發之問。

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為什麼有部分人會復發呢?

治病的方法是使用雞屎醴,讓水濕向下流動。這樣一來,地土之氣就會下陷而不上升,氣血會循環流動,地土之氣虛弱,水濕又會重新聚集,因此會導致復發。

**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飲食不規律,所以才會時常生病。雖然如此,但當病情稍有緩解時,病氣就會聚集在腹中。

此脾土氣先虛,而飲食不節,故時有復發之病也。病雖復發,其腹滿之病,且有已時,病已而土虛,土虛而飲食不節,故當病氣聚於腹而復發也。是知病已之後,飲食當慎擇而有節也。

白話文:

原本脾胃虛弱,又沒有節制飲食,所以時常會復發疾病。雖然疾病會復發,但腹脹的情況是會緩解的,疾病緩解後脾胃虛弱,脾胃虛弱又沒有節制飲食,所以病氣會聚集在腹部而復發。由此可知,疾病緩解之後,飲食方面一定要謹慎選擇並有節制。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白話文:

黃帝說:有胸脅脹滿的疾病,會影響進食,發病前期先聞到腥臭臊味,排出清澈液體,之後吐血,四肢清冷,眼睛眩暈,時常前後出血,請問這種疾病叫什麼名字,是怎麼得來的?

為,去聲,下為何病之為俱同,承上文心腹滿,不能暮食,而問有病胸脅支滿,亦妨於食。胸者肺之部,脅者肝之部,故病至則先聞肺臭之腥,肝臭之臊,肺病則出清液,肝病則先唾血,肺脈從胸而行於手,肝脈從足而行於脅,肺肝皆病,故四肢清。肺主氣,肝主血,氣血皆虛,故目眩。

白話文:

「為」字念去聲,下面所說的為什麼同時會有這些症狀,承接上文所提的心腹脹滿,不能在傍晚進食,卻詢問是否因胸脅滿痛而影響進食。胸部是肺部所在,脅部是肝部所在,所以當肺部或肝部有病時,會先聞到肺部特有的腥臭味或肝部特有的臊臭味。肺有病則會咳出清澈的液體,肝有病則會先吐血。肺經從胸部延伸到手部,肝經從足部延伸到脅部,肺和肝同時有病,所以四肢會發冷。肺主導氣,肝主導血,氣血兩虛,所以會頭暈眼花。

肝主衝任之血,不能熱肉充膚,故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正其名也。何以得之?探其原也。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白話文:

肝臟主管衝脈和任脈的血液,如果不能使血液溫暖肌肉和充盈皮膚,因此會經常出現經血提前或延後的情況,這種病該叫做什麼呢?應該正確地命名它。怎麼得到這種病的呢?需要探究它的原因。

岐伯說,這種病叫做血枯。這種病是因為在年輕的時候,曾經有大量的出血,或者是醉酒後進行房事,導致氣力耗盡,肝臟受損,所以月經變得稀少甚至不再來。

首少,去聲。唾血便血,病名血枯,正其名也,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探其原也。男子脫血,若醉入房中而陽氣竭,氣竭不能攝血矣。女子脫血,若肝傷,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此氣竭肝傷,更為脫血之原也。

白話文:

「首少」:發音為「ㄕㄡˇ ㄕㄠˇ」。

「唾血便血」:吐血和大便出血。

「病名血枯」:病名為「血枯」,這纔是正確的名稱。

「正其名也」:更正名稱。

「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這是因為年輕時曾經大量失血所致。

「探其原也」:探討其根源。

「男子脫血」:男性失血。

「若醉入房中而陽氣竭」:如果醉酒後行房,導致陽氣虛竭。

「氣竭不能攝血矣」:陽氣虛竭,無法收斂血液。

「女子脫血」:女性失血。

「若肝傷,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如果肝臟受損,肝臟受損就會導致月經量減少甚至閉經。

「此氣竭肝傷,更為脫血之原也」:這正是陽氣虛竭和肝臟受損導致失血的根本原因。

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

問治而求其術,欲多方以治也。

岐伯曰:以四烏鰂骨一茹藘,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白話文:

繁體中文:

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

問治而求其術,欲多方以治也。

岐伯曰:以四烏鰂骨一茹藘,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黃帝問:如何治療?還有什麼方法?

黃帝問治病的方法,希望用多種方法來治療。

岐伯回答:用四枚烏鰂魚的骨頭和一株茹藘草,將兩物混合在一起,搓成鵪鶉蛋大小的丸子,一天服用五粒,在飯後服用,這藥丸具有促進腸道通暢和治療肝臟損傷的作用。

茹藘,舊本誤藘茹,今改。以,猶用也。烏鰂骨,烏賊魚之骨也。魚,水中生動之物,鰂魚狀若包囊,腹中有墨,脊生一骨,輕脆空通,用四烏鰂骨,取水中生動之氣,上通於肺而四布也。茹藘名茜草,又名地血,色紫有汁,上通肝血,用一茹藘,取月事所生之血,本於天一之癸水也。雀乃羽蟲,主陽主氣,入水為蛤,主陰主血。

白話文:

茹藘,舊版本中誤寫為「藘茹」,現在更正。以,依然使用。烏鰂骨,就是烏賊魚的骨頭。魚,是水中活潑的生物,烏賊魚就像個袋子,腹中有墨水,脊椎有一根骨頭,輕巧脆空,使用四根烏鰂骨,取用水中活潑的氣,讓氣透過肺部循環到全身。茹藘又名茜草,也稱「地血」,顏色紫色帶汁水,能透過肝臟循行血液,使用一根茹藘,取用女子經期所生的血,這是天癸之水的本源。雀是帶羽毛的蟲,主陽氣,入水後變成蛤蜊,主陰血。

又卵白主氣,卵黃主血,二物併合,丸以雀卵,因氣竭肝傷,補氣補血也。小豆形園象土,五者土之數,氣血由中土而化生,故大如小豆,每用五丸也。後飯者,先藥後飯,使藥下行而以飯壓之也。鮑魚,醃魚也,味酸氣臭,以鮑魚之汁,為飲送藥,取其利腸中而下行,及傷肝而月事不來也。此論腹中血病,而明其治術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不?

白話文:

雞蛋清滋補元氣,雞蛋黃滋養血液,兩者結合在一起,以鵪鶉蛋做藥丸。因為肝氣不足而導致肝臟受損,所以用此藥方來補氣補血。小豆形狀圓潤,代表五行中的土,五個小豆代表土的數量。氣血由脾胃中運化產生,所以藥丸大小和小豆一樣,每次用五丸。飯後服用藥物,先吃藥後吃飯,這樣藥物才能順利進入胃腸,並被食物壓住,以促進吸收。鮑魚是一種醃製的魚,味道酸臭。用鮑魚汁送服藥物,可以促進腸道通暢,下行藥物,緩解肝臟受損導致的月經不調。這段文字論述了腹中血病的治療方法。

帝王說:患者的小腹隆起,且上下左右皆有根蒂,這是什麼病?能治療嗎?

不,作否。盛,猶滿也。承上文心腹滿,胸脅肢滿,而問有少腹盛滿,致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正其名也。可治否?求其治也。

白話文:

否,這裡是否的意思。盛,就好像滿的意思。承接上文提及的心腹滿、胸脅肢體滿,而詢問小腹是否也滿,導致上下左右都有病根,這是什麼病?這是給這個病症正名的問題。這個病可以治療嗎?請教如何治療。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如梁之橫伏於下,故病名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何因得之,探其原也。

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伏梁裹大膿血,而居空廓之間,腸胃之外,病形已成,故不可治,治之每急切而按摩之,必真氣受傷,故致死。

帝曰:何以然?

何以不可治,治之致死?

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俠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從,勿動亟奪,論在刺法中。

白話文:

岐伯說:疾病名稱為伏梁。

就像橫樑橫臥在下方一樣,因此疾病名稱為伏梁。

黃帝說:伏梁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探究其根本原因。

岐伯說:包裹著大量膿血,在腸胃之外,無法治療,治療時每次急切按壓,就會導致死亡。

伏梁包裹著大量膿血,並且位於空曠處,腸胃之外,病竈已經形成,所以無法治療,治療時每次急切按摩,必然會導致真氣受傷,所以導致死亡。

黃帝說:為什麼這樣?

為什麼不可治療,治療會導致死亡?

岐伯說:這個病在下部則由於陰邪,必然會排泄膿血,在上部則壓迫胃脘,造成橫膈胃脘內部的癰疽,這是一種久病,難以治療。病竈位於橫膈以上為逆氣,位於橫膈以下為順氣,不要急切奪魄治療,詳情記載在針灸方法中。

齊,臍通,下同。因,猶依也。動,猶用也。此腸胃之下,則依於陰,每切按之而使下,必下膿血。每切按之而使上,則迫近胃脘,當生膈俠胃脘之內癰。所謂不可治者,以此伏梁為久病而難治也。伏梁者,如梁之橫伏於下,故居臍上,為逆,若居臍下,為從,勿動亟奪,猶言勿用急切按摩以奪之,不當亟奪而妄奪,必真氣受傷而致死。論在本經《刺法》中,論其理也。

白話文:

臍下緊連著腹部,這是腸胃的部位,依附於陰部,如果經常按壓它讓它下行,就會排出膿血。如果經常按壓它讓它上行,就會逼近胃部,可能形成胃脘內的腫瘍。所謂「不可治」,是因為按壓積血積聚已久,難以治療。

所謂「伏梁」,就像一根橫樑壓在下方,所以它位於臍上方,造成逆流;如果位於臍下方,則順應氣血運行。不要急著用按摩來撥除它,意思是要避免急切地按摩,以免真氣受損而導致死亡。

具體的論述,請參閱本經《刺法篇》,裡面有更詳細的解釋。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䯒皆腫,環齊而痛,是為何病?

承上文心腹滿,胸脅支滿,少腹盛滿,而問人有身體髀股䯒皆腫,環臍而痛,腫於外而痛於內,是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盲。盲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人身體、大腿、小腿都腫脹,圍繞著肚臍疼痛,這是什麼病?

承接先前的心腹脹滿、胸脅脹痛、少腹脹滿的描述,現在詢問,有人身體、大腿、小腿都腫脹,圍繞著肚臍疼痛,腫在外面,而痛在裡面,這是什麼病?

岐伯回答:這病叫「伏梁」,是風邪引起的,它的寒氣衝進大腸,停滯在盲腸處。盲腸的根源位於肚臍下方,所以圍繞著肚臍疼痛,千萬不要動它,如果動了,就會變成水腫、關節不利索的疾病。

溺,鳥去聲。腹中之氣,從臍腹而上行外達。今身體髀股䯒皆腫,真氣不行於外關。環臍而痛,真氣不行於上關,為腫為痛,真氣不行,病名伏梁,申明非裹大膿血之伏梁,此風動水渙,中土內虛,因風而成,乃風根也。其風根之氣,溢於大腸之外,而著於少腹之盲。《九針十二原》論云,盲之原出於脖胦。

白話文:

溺(音:鳥),腹中之氣向上運行,並從臍腹處流出。現在身體下肢腫脹,是因為真氣無法通過外關穴。環繞臍部疼痛,是因為真氣無法通過上關穴。由於真氣無法運行,形成「伏梁」病。但這裡的「伏梁」並不是指包在膿血中的大腫塊,而是由風動、水渙(體內津液散失)導致的,中土虛弱,因而產生風邪,是風邪的根源。風邪的病根之氣溢於大腸之外,並停滯在少腹的「盲」穴。《九針十二原》中提到,「盲」穴的原點出於脖胦(下頸部軟骨隆起處)。

是盲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此病無形之氣,亦不可妄攻以動之。若動之,則氣不化而水不行,當為水溺澀之病,此伏梁之在氣分,不同於裹大膿血之伏梁也。

白話文:

這病的根源在脾臟下面,所以繞著肚臍疼痛。這種疾病是無形的氣,也不能隨意用藥去驅動它。如果驅動它,則氣不能轉化,水液不能流通,就會形成水腫浮腫的疾病。這是伏梁存在於氣分中,不同於因胃大出血而導致的伏梁。

此一節,言腹中氣血不和,而為腹中之病也。

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石藥發癲,芳草發狂。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膏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

白話文:

黃帝說:「先生多次提到熱中、消中(腹中氣血不和的疾病)不可服用高熱辛辣的藥物、芳香的草藥或礦物藥,因為礦物藥會導致發瘋,芳香的草藥會導致發狂。熱中、消中這種疾病,都是富貴人家纔有的。如今禁止他們食用高熱辛辣的食物,會讓他們心生不滿;禁止他們服用芳香的草藥或礦物藥,又會導致疾病無法痊癒。希望能聽聽您的見解。」

數,音朔。數,屢也。熱中、消中,不可服膏梁芳草石藥,石藥發癲,芳草發狂,岐伯乃屢言之,帝引以問,而言夫熱中、消中者,精血內竭,火熱消爍,皆富貴人之病也。富貴之人厚味自養。今禁膏梁,是不合其心,富貴之人,土氣壅滯,宜升散其上,鎮重其下。今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所以禁之之說。

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焊。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白話文:

「數」音同「朔」,意思是「多次」。

熱中(發燒)、消中(腹瀉),不能服用膏梁(肥美食物)、芳草(香草)和石藥(礦物藥)。石藥會引起癲狂,芳草會導致狂躁。岐伯多次提到這些禁忌,黃帝問道:「為什麼不能服用膏梁、芳草和石藥?」

岐伯回答:「熱中、消中這些疾病,是精血耗盡、火熱消爍所致,這些都是富貴人的毛病。富貴之人往往飲食過於肥厚。現在禁止膏梁,是違揹他們的意願的。富貴之人,土氣壅滯,應該升散其上,鎮重其下。現在禁止芳草和石藥,疾病就無法痊癒。請聽我說,為什麼要禁止這些東西。

岐伯說:芳草的氣味芬芳,礦石藥的氣味辛烈。它們的藥性快速而強烈,所以心性平和的人,不適合服用這兩種藥物。

芳草之氣,香美而上散,石藥之氣慓悍而下沉,是芳草之氣急疾,石藥之氣堅勁,故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惟和緩之氣可以化之,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白話文:

芳香草藥的氣味芬芳向上升散,而礦石藥物的氣味強烈向下沉降。因為芳香草藥的氣味急促、礦石藥物的氣味剛勁,所以這兩種氣味都很急促剛烈。只有中和緩和的氣味才能調和這兩種氣味,所以沒有心平和緩的人,不適合服用這兩種藥物。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必欲詳明不可服之義,故復問之。

岐伯曰: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白話文:

黃帝說:為什麼不可以服用這兩種藥呢?

黃帝想要詳細瞭解為什麼不可服用的道理,所以又問了一遍。

岐伯說:熱氣兇猛,藥氣也是如此,兩種藥氣相遇,恐怕會內傷脾臟。脾臟屬土,而土厭惡木,服用這種藥,直到甲乙日纔再討論。

惡,去聲。脾土之氣,貴得其平。夫病熱中、消中,乃熱氣慓悍而然。今芳草石藥,其氣亦熱而慓悍,以熱氣慓悍之病,而遇熱氣慓悍之藥,二者相遇,亢害已極,恐內傷脾。蓋脾者土也,而惡木克,服此芳草石藥之藥者,恐有克賊之變,故至甲乙日更論,是脾土之氣,貴乎和緩,芳草石藥不宜服也。

帝曰:善。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痛?何以得之?

白話文:

「惡」字發去聲。脾臟屬土,它的氣息最宜調和。如果患有熱中、消中這類疾病,都是由於熱氣過於強盛所致。而現在用芳草和石藥來治病,它們的藥性也屬熱而且強盛。用熱氣過於強盛的藥物治療熱氣過於強盛的疾病,兩者相遇,會造成極度亢進的傷害,恐怕會傷及脾臟。因為脾臟屬土,而土怕木剋,服用這些芳草和石藥,恐怕會造成木剋土的後果。所以,到了甲乙日子,還要再討論這個問題,這是因為脾臟屬土,它的氣息宜於和緩,因此不宜服用芳草和石藥。

帝曰:善。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痛?何以得之?

黃帝說:很好。有人胸部腫脹、頸部疼痛,胸腔和腹部脹滿,這是什麼痛?怎麼會得的?

芳草石藥恐內傷脾,不但熱中消中不可服,脾土內虛亦不可服。帝故善之,復承身體髀股䯒皆腫,環臍而痛之意,問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者,此為何病?正其名也,何以得之?探其原也。

白話文:

芳草石藥恐怕會損傷脾臟,不只是在身體發熱或消化不良時不能服用,脾臟虛弱時也不能服用。黃帝很喜歡芳草石藥,後來身體出現了大腿和小腿腫脹,圍繞肚臍疼痛的症狀。他問大臣說有胸腹脹痛和頸部腫脹疼痛的症狀,這是什麼病?怎麼會得的?追根究底,找出病因。

岐伯曰:名厥逆。

膺腫頸痛,胸滿腹脹,則表裡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

治厥逆奈何?

岐伯曰: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之。

白話文:

岐伯說:症狀稱之為厥逆。

胸膺腫脹,頸部疼痛,胸悶腹脹,這是表示體表和體內的陰陽之氣不能協調相接,所以稱之為厥逆。

黃帝問道:治療的方法是什麼?

岐伯回答說:灸的話會導致聲音嘶啞,刺的話會造成狂躁,必須等氣息調和才能進行治療。

厥逆,則陰陽之氣不相交併,若火灸以治之,則無聲而喑,砭石以治之,則煩熱而狂,是厥逆之時,不可以治,須其氣並,乃可治也。

白話文:

當出現厥逆(氣機逆亂)時,陰陽之氣無法相會交合,這時如果用火灸來治療,就會導致聲啞無法說話,如果用砭石針刺來治療,就會導致高燒煩躁而發狂。因此,在厥逆發作時,不宜採取治療措施,必須等到陰陽之氣相會時,才能進行治療。

帝曰:何以然?

何以灸則喑,石則狂?

岐伯曰:陽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喑,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並而治之,可使全也。

白話文:

黃帝說:為什麼這樣呢?

為什麼灸會啞,石會發狂?

岐伯回答:陽氣向上面上行,在上面有餘,灸就會使陽氣進入陰中,進入陰中就會啞;石會使陽氣虛弱,虛弱就會發狂,必須讓氣並行一起治療,這樣才能使人健康。

要,平聲。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是陽氣重上,有餘於上,而致厥逆也,其厥逆之時,取少腹之陰穴灸之,則陽氣不入於陰,入而不出則厥。厥逆之時,用砭石刺之,外泄其血,血不充膚,則陽氣外虛,虛則狂,故須其氣並而治之,可使十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

白話文:

咬字音要平穩。胸部腫脹、頸部疼痛、胸悶腹脹,這是陽氣上衝,在上面聚集過多,導致氣逆。在氣逆發作時,取腹部少腹的陰穴灸之,這樣陽氣就不會進入陰部,如果進入而不出就會氣逆。氣逆發作時,用砭石刺它,將血放出來,血不足以充盈皮膚,則陽氣外虛,虛則狂躁,所以必須同時治療氣,這樣才能十全。

黃帝說:很好。你怎麼知道懷有身孕並且即將臨盆呢?

申明灸則喑,石則狂,而言陽氣重上,有餘於上,則厥逆之原亦明,帝故善之。復承胸滿腹脹之意而問婦人懷子,亦胸滿腹脹,何以主懷子之且生?知,猶主也。

白話文:

古文:

申明曰:「久則氣衰,而陰氣盛,閉而為寒,寒因以生。寒極則熱極,下焦因熱,火氣因熱而炎上,炎上則胸中滿,滿則吐,吐極則傷寒。寒傷則胸中益滿,滿則益吐,吐極則胸中留血,血留則上攻,上攻則目赤面青,面青則死。」


申明說:「時間長了,陽氣就衰弱,陰氣就會旺盛,陰氣閉塞形成寒冷,寒冷於是產生。寒冷到了極點就會變成極熱,下焦因為熱,火氣也因為熱而向上蒸發,向上蒸發就會胸中飽滿,飽滿就吐,吐得厲害了就會傷寒。傷寒又會使胸中更加飽滿,飽滿了就吐得更厲害,吐得厲害了就會胸中積血,積血就會往上衝,往上衝就會導致眼睛發紅面部發青,面部發青就會死亡。」

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婦人懷子,胸腹滿脹,經脈循行,不失常度,是身有病而無邪脈,則主懷子之且生也。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

病熱而有所痛,在婦人則不能懷子,故復問之。

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

熱為陽病,熱則三陽經脈不和,故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而不和也。

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

白話文:

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婦人懷孕後,胸腹膨脹,經脈運行正常,沒有任何異常脈象,這是身體有病但沒有外邪脈象,主因懷孕將要生產所致。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

病熱而有疼痛,在女性身上表示無法懷孕,所以再次詢問。

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

熱屬陽症,熱盛則三條陽經脈絡不調和,所以病熱患者屬於陽脈異常,是由於三條陽經脈絡運行不調和所致。

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

少陽、太陽、陽明,三陽也。人迎動脈,主三陽之六腑,故人迎一盛,熱在少陽之膽與三焦。人迎二盛,熱在太陽之膀胱小腸。人迎三盛,熱在陽明之胃與大腸。所謂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此之謂也。

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乃腹脹而頭痛也。

白話文:

少陽、太陽、陽明,這三條經絡都屬於陽經。人迎動脈受這三條陽經支配,所以人迎動脈盛大,表明熱在少陽膽經和三焦經。人迎脈兩條盛大,表明熱在太陽膀胱經和小腸經。人迎脈三條盛大,表明熱在陽明胃經和大腸經。所謂生病時發燒,就是陽脈出了問題。根據這三條陽經的動脈變化,就能知道發燒的位置。

進入陰分。當陽氣進入陰分時,疾病就會出現在頭部和腹部,表現為腹脹和頭痛。

病熱為陽病,熱而有所痛者,陽病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當病在頭與腹。申明在腹,乃為腹脹,在頭而頭痛也。

白話文:

發熱屬於陽性疾病,發熱並且伴有疼痛,表示陽性疾病侵入了陰性部位。陽性入侵陰性,所以會導致頭部和腹部的疾病。如果症狀在腹部,就會出現腹脹;如果症狀在頭部,就會出現頭痛。

帝曰:善。

病熱而痛,兼有腹中䐜脹之病,帝故善之。此一節,言土氣不和而厥逆,經脈不和而熱盛,亦為腹中之病也。

白話文:

黃帝說:很好。

因發熱而疼痛,同時合併有腹部脹氣的疾病,黃帝因此覺得很好。這一條,說明土氣錯亂而導致厥逆,經絡不通而導致發熱,也是腹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