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4)

1. 舉痛論第三十九篇

人身經脈流行,氣機環轉,上下內外,無有已時,寒氣客之,稽遲不行則痛,諸痛各不同形,百病皆生於氣,帝舉以問,伯一一以對,是為舉痛論也。

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

白話文:

人體內經脈運轉不息,氣血循環流暢,遍佈上下內外,周而復始。一旦寒氣入侵,阻滯經脈運行,就會導致疼痛。不同的疼痛表現不同,百病都源於氣血失調。漢武帝提出問題,伯高一個個回答,這就是《舉痛論》的由來。

黃帝詢問說:「我聽說擅長推測天象的人,一定可以驗證在人身上;擅長談論古人的行為,一定可以符合現在的情況;擅長談論人的行為,一定可以驗證到自己身上。」

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如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

白話文:

理解道理和求知: 如此,若能領會大道的本質,便能徹底了解事物的根本,這就是所謂的智慧。現在我請教先生,讓我聽得懂、看得見、觸摸得到,讓我能夠驗證,就像解除疑惑一樣,可以理解其中的道理嗎?

厭,棄也,棄其非而從其是也。言天必驗於人,言古必合於今,言人必棄於己,不惑於道而知要數之極,所謂至明也。今人不能,故以為問,言而可知,問而知之也,視而可見,望而知之也,捫而可得,脈而知之也,或言或視或捫,皆今有驗於己,如矇昧未明者發之,疑惑未決者解之,其道可得而聞乎?

白話文:

厭,就是捨棄的意思,捨棄錯誤的而遵循正確的。

意思是:上天的一定會應驗在人事上,過去的會與現在相符合,一個人所說的也一定會應用在自己身上。不困惑於道理,知曉事物的規律,這就叫做極為明智。

現在的人不能做到,所以提出疑問,說出來就能知道,問了就能理解;看就能看見,望就能知道;摸就能得到,把脈就能知道。不論是說話、看或摸,都是現在可以驗證在自己身上,就像幫助矇昧無知的人啟發他,解開困惑不解的人的疑惑,這個道理可以聽得懂嗎?

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

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是何道之問也。

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

卒,音促,下同。痛者,臟腑之氣不通也,故願聞五臟卒痛,何氣使然。

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白話文:

岐伯再次叩拜行禮後說:請問您要詢問什麼醫道相關的問題?

用言語可以說出,用眼睛可以看到,用觸摸可以感知,這是什麼樣的醫道問題呢?

黃帝說:我想知道人的五臟突然疼痛,是何種原因導致的?

「卒」讀作促,以下同。「痛」是指臟腑之氣不通,所以黃帝想要知道五臟突然疼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岐伯回答說:經脈氣血運行不息,周而復始。如果寒氣進入經脈,就會阻滯氣血運轉,氣血運行不暢,阻滯於經脈之外就會導致血少,阻滯於經脈之內就會導致氣不通,因此會突然出現疼痛。

泣,作澀,下同。人身十二經脈,乃血氣出入之道,流行不止,環周不休,若寒氣入經,而正氣稽遲,則血凝澀而不行,氣行脈外,血亦隨之,今寒客於脈外則血少,血行脈中,氣亦隨之,今寒客於脈中則氣不通,寒客經脈,氣血不能流行環轉,故卒然而痛。

白話文:

疼痛,感到緊澀,以下皆同。人體的十二經脈是氣血出入的通道,它們不停地運行,循環不斷。如果寒氣進入經脈,而正氣被阻礙,那麼血氣就會凝結而無法運行,氣血就會跑到經脈外面,血也會跟著出去。現在寒氣停留在經脈外面,那麼經脈裡的血就會減少;如果寒氣停留在經脈裡面,那麼經脈裡的氣就會不通。寒氣停留在經脈中,氣血就無法運行循環,所以才會突然疼痛起來。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

痛有止不止之不同。

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

痛者宜按不宜按之不同。

或喘動應乎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

痛有上下相應相引之不同。

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間復生者。

間,去聲。痛有久暫之不同。

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

痛有通閉之不同。

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別,音逼。諸痛不同,其形亦異,故舉以問。

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白話文:

黃帝說:刺痛的情況有的突然產生又突然停止,有的痛得很厲害而且持續不斷。

疼痛有停止和不停止的不同。

有的疼痛嚴重到無法按壓,有的按壓後疼痛會停止,有的按壓後沒有效果。

疼痛有的按壓後會有效果,有的不適合按壓。

有的疼痛伴隨著喘息,有的由心臟和背部互相牽引而疼痛,有的由肋骨和下腹部互相牽引而疼痛,有的腹部疼痛會引發陰莖疼痛。

疼痛有上下相應相牽引的不同。

有的疼痛持續很久變成頑固疼痛,有的突然疼痛導致死亡而不省人事,過一會兒又甦醒過來。

間,發去聲。疼痛有長久和短暫的不同。

有的疼痛伴隨著嘔吐,有的腹部疼痛接著腹瀉,有的疼痛伴隨著不通暢。

疼痛有通暢和不通暢的不同。

所有這些疼痛,各有不同的表現,怎麼區別呢?

別,發逼聲。各種疼痛不同,它們的表現也不同,所以提出這個問題。

岐伯說:寒氣停留於脈絡之外,那麼脈絡就會寒冷,脈絡寒冷就會收縮彎曲,收縮彎曲就會導致脈絡阻塞不通暢,阻塞不通暢就會牽引附近的細小脈絡,所以突然產生疼痛,得到溫暖後疼痛就會立刻停止,如果寒冷較重,那麼疼痛就會持續很長時間。

絀,音屈。炅烱同,音景,下炅及餘篇皆仿此。重,平聲。中,去聲。絀,猶屈也。炅,猶熱也。其痛或卒然而止,或痛甚不休者,始因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凝澀而縮蜷。縮蜷則脈絀而急,脈絀急則外引小絡,小絡,孫絡也。脈與孫絡,寒氣客之,故卒然而痛,得陽熱之氣,復於絡脈則痛立止。

白話文:

「絀」,音同「屈」。「炅、烱」音同「景」,其他篇章中的「炅」也同此音。「重」,讀平聲。「中」,讀去聲。「絀」,猶如「屈曲」的意思。「炅」,猶如「熱」的意思。

疼痛有時突然停止,有時疼痛劇烈且持續不停,這是因為寒氣侵襲脈絡之外,脈絡受寒就會凝結阻滯,且縮在一起。脈絡縮在一起則「絀」屈,而且急促,脈絡絀屈急促則牽引到較小的經絡,這些較小經絡就是「孫絡」。脈絡和孫絡都被寒氣侵襲,因此突然疼痛,一旦得到陽熱之氣,陽熱之氣重新進入脈絡,疼痛就會立即停止。

所以其痛或卒然而止也,始因寒空客於脈外,繼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所以或痛甚不休也。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

白話文:

所以有的疼痛會突然停止,起初是寒氣滯留在脈絡之外,接著寒氣進入經脈之中,疼痛就會持續很久,所以有的疼痛會非常嚴重且持續不斷。

寒氣滯留在經脈之中,與體內的熱氣相碰撞,就會導致脈絡充盈,脈絡充盈就會疼痛,而且按壓時會感到疼痛,寒氣持續停留,熱氣從上方聚集,脈絡就會變得更加充盈。

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寒氣客於俠背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白話文:

病痛劇烈到無法按壓,是因為血氣混亂。寒氣侵入腸胃之間,脈搏不通暢,血液無法流散開來,小絡脈急促收緊,因此疼痛。按壓後,血氣散開,所以疼痛停止。再按壓,熱氣會到達,熱氣到後疼痛就會停止。寒氣侵入背部的脈絡,就比較深了,按壓不到,所以按壓也沒用。

舊本,按之則熱氣至十三字在下段,故相引而痛之下,今改正於此。或痛甚不可按者,乃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陽熱之炅氣相薄,陰陽寒熱相薄則脈滿,脈滿則壅滯而痛,壅滯而痛故不可按也。所以然者,寒氣客於經脈之中則寒氣稽留與炅氣相薄,則炅氣從上。脈滿則脈充大,致血氣亂而為痛,血氣既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白話文:

舊的醫書上「按之則熱氣至十三個字」應該放在下段,因此相互牽連而產生疼痛。現在將其改正在此。有的人疼痛嚴重,不能按壓,是因為寒氣滯留於經脈中,與陽熱之氣互相碰撞,陰陽寒熱交錯,導致脈道充盈,脈道充盈則氣血瘀滯而產生疼痛,氣血瘀滯而疼痛,因此不能按壓。其原因是,寒氣滯留於經脈中,寒氣停留與陽熱之氣互相碰撞,陽熱之氣從上而來。脈道充盈,導致脈氣變得飽滿,致使血氣混亂而產生疼痛,血氣混亂,疼痛嚴重,因此不能按壓。

或按之痛止者乃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膜原內通脾土,外化肌腠,寒氣客之則脾絡之血不得從經隧而散於肌腠之小絡,致小絡急引,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得以散於小絡,故按之痛止,所以然者,按之則血氣散,散則熱氣至,熱氣甚故痛止矣,或按之無益者,乃寒氣客於俠脊之脈,俠脊之脈,五臟之俞也,故客之則深,按之不能及於內臟,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容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乎矣。

白話文:

按壓後疼痛減輕的,是寒氣停滯在腸胃之間,阻塞了膜原。膜原內部與脾胃相通,外部與肌肉相連。寒氣停滯後,經脈中的血氣無法通過經絡散佈到肌肉上的小脈絡中,導致小脈絡急劇牽引,牽引所以疼痛。按壓後,血氣得以散佈到小脈絡,所以按壓後疼痛減輕。

按壓後無益的,是寒氣停滯在胸腔的脈絡中。胸腔的脈絡,是五臟的窩藏之所,所以寒氣停滯在這裡後,較深,按壓不能夠觸及,所以按壓後無益。

寒氣停滯在衝脈中。衝脈起於關元穴,沿著腹部向上延伸。寒氣如果停滯,就會導致衝脈不通暢,衝脈不通暢,氣血就會因此而滯塞,所以出現喘息動作。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白話文:

寒氣侵襲背部俞穴的經脈,就會導致經脈氣血凝滯,氣血凝滯則血虛,血虛就會疼痛,俞穴與心臟相通,因此相互牽連產生疼痛。寒氣侵襲厥陰經脈,厥陰經脈與生殖器相連並與肝臟相繫。寒氣侵襲經脈,就會導致血氣凝滯,經脈緊繃,所以脅肋和少腹會相互牽連疼痛。厥,寒氣侵襲大腿內側,寒氣上升到少腹,血氣凝滯在下面相互牽連,所以腹痛會牽引到大腿內側。

或喘動應乎者,乃寒氣客於衝脈。夫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會於咽喉,散於通體,寒氣客則衝脈不能直上,故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而逆。衝脈不通而痛,故喘動應乎矣。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乃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心主血脈,其俞在背,是其背俞注於心,注於心故優與背相引而痛也,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乃寒氣客於厥陰之脈。

白話文:

  • 如果伴有喘息,說明寒氣侵襲了衝脈。衝脈從關元(臍下三寸)開始,向上經過腹部,與咽喉相連,分佈全身。寒氣入侵後,衝脈無法正常上行,導致脈絡不通暢。脈絡不通,氣血就會逆行。衝脈不通還會引起疼痛,從而導致喘息。
  • 如果心臟和後背同時疼痛,說明寒氣入侵了背俞脈。背俞脈不通暢,會導致血虛,血虛就會疼痛。心臟主血脈,俞穴在後背,因此背俞脈與心臟相連,寒氣侵襲背俞脈,就會導致心臟受累,表現為心臟和後背同時疼痛。
  • 如果脅肋和少腹同時疼痛,說明寒氣侵襲了厥陰脈。

夫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厥陰之脈中,則肝血澀,而陰器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或腹痛引陰股者,亦寒氣客於厥陰之脈也。厥陰之脈,循陰股,抵小腹,厥陰受寒則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肝血凝澀,不能循脈而上,則在下相引,在下相引故少腹痛而引陰股也。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

白話文:

厥陰經絡連結陰部,與肝臟相連。寒氣侵襲厥陰經時,會使肝血凝滯,導致陰部經絡緊縮,因此會產生脅肋和少腹互相牽扯疼痛。有時只出現腹痛連接陰股疼痛的情況,也是寒氣侵襲厥陰經所致。厥陰經沿著陰股,延伸到小腹。厥陰經受寒時,寒氣就會停滯在陰股,而且會向上影響到小腹。這時肝血凝滯,無法沿著經絡運行,因而會向下牽扯,導致少腹痛連帶牽扯陰股。

寒氣滯留在小腸膜原之間,阻滯在血液之中,血液凝結而無法流注到大經脈,導致血氣

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白話文:

如果積聚在體內未能排出,就會停滯過夜,形成積塊。寒氣侵入五臟,逆行上衝,陰氣衰竭,陽氣無法進入,因此突然疼痛致死,神志不清。如果氣息恢復正常,就能再生還。

或痛宿昔而成積者,乃寒氣客於小腸,小腸受寒則內而膜原之間,外而絡血之中,血氣不相通貫,故血澀不得注於大經,而成有形之血積。血澀則氣稽留,血氣稽留不得行,則積之成也,匪朝伊夕,故痛於宿昔,久而成積矣。

白話文:

如果痛症從前一天就開始並持續到現在,可能是因為寒氣停留在小腸。小腸受寒後,內部會導致膜原(小腸與大腸的連接處)間的氣血不通,外部則會導致絡血(小血管)中的血氣不通。血氣不能順暢流通,所以血液瘀滯不能流入大經脈,於是形成了有形的血塊。血塊堵塞後,氣血會停滯。氣血停滯不能運行,就會積聚成血塊。積聚的時間從清晨到傍晚,所以從前一天開始疼痛,久了就會成為積聚成塊的痼疾。

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間復生者,乃寒氣客於五臟,客於五臟則臟寒,臟寒則厥逆之氣上泄,陰氣竭於內,陽氣虛於外,不能即入於陰,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間則陰氣竭而得復,陽氣未入而得反,乍刻乍蘇則生矣。

白話文:

如果突然疼痛致死,昏迷不醒,過一會兒又甦醒過來,這是因為寒氣停留在五臟和六腑,寒氣停留在五臟和六腑就會發冷,發冷就會導致逆氣上衝,陰氣在體內凝聚,陽氣在體外鬱積,陽氣無法順利進到陰氣中,陰氣凝聚,陽氣無法進來,所以會突然疼痛致死,昏迷不醒。過一會兒,陰氣散去,陽氣得以復甦,陰氣未散,陽氣又逆流而回,這種反覆的情況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白話文:

寒氣停留在腸胃中,逆行上衝,所以會感到疼痛和嘔吐。寒氣停留在小腸中,小腸無法聚集而向下運送,所以會腹瀉和腹痛。熱氣滯留於小腸中,腸道會疼痛,燥熱口渴會使大便乾結難以排出,所以會疼痛而閉塞不通。

或痛而嘔者,乃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之氣欲從上出,故痛而嘔也。或腹痛而後泄者,乃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而傳化,故後泄而腹痛矣。或痛而閉不通者,乃小腸之邪不得後泄,閉而則熱,熱氣留於小腸,則腸中痛,熱氣留則癉熱焦渴,癉熱焦渴則小腸受盛之物,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以上皆言寒氣,至終則言熱氣,以明始因於寒,後乃化熱,而寒熱之氣,皆能致痛也。

白話文:

**如果感到疼痛並嘔吐,**可能是寒氣阻滯在腸胃中,厥逆之氣想要從上面排出,因此疼痛並嘔吐。

如果腹痛之後伴隨腹瀉, 可能是寒氣阻滯在小腸中,小腸無法聚集並消化食物,因此先腹痛再腹瀉。 如果疼痛且不通便, 可能是小腸中的邪氣無法排出,阻塞並產生熱氣,熱氣滯留在小腸中,就會導致疼痛,熱氣積聚導致發熱口渴,發熱口渴則小腸中儲存的食物變得堅硬乾燥無法排出,因此疼痛且不通便。

以上都提到寒氣,到最後才提到熱氣,這是為了說明最初是由於寒氣引起,後來轉化為熱氣,而寒氣和熱氣都能導致疼痛。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

諸痛各不同形,必言其痛之所在而後知之,此所謂言而可知者也。醫者不問,病者不言,視而可見奈何。

岐伯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白話文:

黃帝說:所謂「說出來就可以知道」,「看就能看出來」,這是怎麼回事?

各種疼痛,形狀各不相同,一定要說出疼痛的位置才能知道。這就是所謂的「說出來就可以知道」。如果醫生不問,病人不說,看又能看出來嗎?

岐伯說:五臟六腑當然都有固定的位置,看它的顏色,黃赤色表示熱,白色表示寒,青黑色表示疼痛。這就是所謂的「看就能看出來」的意思。

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固盡有所屬之部,視其面之五色,而知病之所在,如面色紅赤,則知臟腑之有熱,面色白則知臟腑之有寒,面色青黑則知臟腑之有痛,望面色而知其病,所謂視而可見者此也。

白話文:

五臟屬於陰,六腑屬於陽。雖然它們有不同的部位,但可以透過觀察面部五色,來瞭解病痛所在部位。例如:臉色紅赤,表示臟腑有熱;臉色蒼白,表示臟腑受寒;臉色青黑,表示臟腑疼痛。透過觀察面部氣色,可以瞭解其疾病,這就是「視而可見」的意思。

帝曰:捫而可得奈何?

上文云,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故復問捫而可得。

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白話文:

黃帝說:用手觸摸可以得到,是什麼道理呢?

上文說,靠言語可以知道,靠眼神可以看見,靠觸摸可以得到,所以又再次詢問:靠觸摸可以得到,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回答:觀察患者主病的脈搏,脈象堅硬伴有血塊,或凹陷下去的,都可以用手觸摸而得到。

視其主病之脈,如寸脈主心肺之病,關脈主肝脾之病者是也。堅而血,是知脈體有餘,邪氣實也,及陷下者,是知脈體不足,正氣虛也。邪實正虛,皆可捫而得也。此一節,言諸痛各不同形,皆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也。

白話文:

觀察其主要疾病的脈象,如寸脈反映心肺疾病,關脈反映肝脾疾病。

如果脈象硬而血實,說明脈體有餘,邪氣實盛。如果脈象虛陷,說明脈體不足,正氣虛弱。

邪實正虛,都能通過切脈診斷出來。這段話說明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脈象,通過觀察和切脈可以瞭解疾病的種類。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白話文:

帝曰:善。朕(我)知道百病皆由氣而生,生氣則氣往上行,高興則氣舒緩,悲傷則氣消散,恐懼則氣往下沉,寒冷則氣收斂,炎熱則氣宣發,受驚則氣紊亂,勞累則氣耗散,思慮則氣滯礙。九種不同的氣行變化,會產生不同的疾病。

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氣有所述,則病生焉,故知百病之生於氣也。七情動於內,寒炅發於外,則氣因之而痛,然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白話文:

經脈的氣血流動不停歇,環繞周身不間斷。氣所到之處,如果遇到阻礙,就會引起疾病。因此,可以知道各種疾病都是因為氣所造成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在內在發動,寒、熱、風、濕、燥等外邪在外部發作,就會使氣受到影響而產生疼痛。但是,九氣(風、寒、暑、濕、燥、火、痰、瘀、食)的性質不同,所引發的疾病也不相同。

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怒則肝氣內逆,肝主衝任之血,故逆甚則嘔血,木王土衰,故及為飧泄,怒則氣上,以此故也。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喜則心氣和而心志達,和於內而達於外,則榮衛通利,喜則氣緩,以此故也。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則氣消矣。

白話文:

岐伯曰: 生氣的時候,氣就會往上衝,嚴重的話會嘔吐、拉肚子,這是因為氣往上衝造成的。

生氣的時候,肝氣內逆,肝臟主導著衝脈和任脈之血,所以逆得太厲害的話會嘔血。木氣旺盛,土氣就會衰弱,所以還會拉肚子。生氣的時候,氣往上衝,就是這個道理。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高興的時候,心氣調和,心神也通達。內心調和,外在就通達,榮氣和衛氣就流通順暢了。高興的時候,氣就會緩和,就是這個道理。

悲則心繫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則氣消矣。

悲傷的時候,心神急迫,肺臟像舒展葉子一樣張開,上焦不通暢,榮氣和衛氣不能散發,熱氣停留在胸中,這時氣就會消散。

悲則心氣並於肺,故心系急,心系上連於肺,故肺布葉舉,肺位房上,主行榮衛陰陽之氣,今肺布葉舉,而致上焦不通,榮衛不散,上焦不通,榮衛不散,則氣鬱於中,而致熱氣在中,悲則氣消,以此故也。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白話文:

當人感到悲傷時,心氣會聚集在肺部,因此會感到心神不寧。心繫與肺相連,所以肺部會向上推舉,將肺葉撐開。肺位於橫膈膜上方,負責運行血液和津液的陰陽之氣。現在肺部向上推舉,導致上焦氣機不通暢,血液和津液無法散佈。上焦氣機不通暢,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氣鬱在體內,產生內熱。悲傷時氣色會減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氣過盛就會精氣枯竭,精氣枯竭就會堵塞上焦,堵塞上焦就會導致氣體逆行,氣體逆行就會導致下焦脹滿,所以氣血運行不暢。

恐則腎傷而精卻。卻,退卻也。精卻則生陽之氣不能上升,故卻則上焦閉,閉則在上之氣還歸於下,故閉則氣還,上而復還,不能環轉,故還則下焦脹,恐傷腎而上下不交,故氣不行,不行者不行於上也,恐則氣下,以此故也。

白話文:

腎氣不能上升則頭暈,腎氣不能下降則腳脹,腎氣上下不通則腰痛。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寒則肌腠之文理,閉而不開,閉則三焦之氣,不能通會於肌腠,故氣不行,寒則氣收,以此故也。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

炅則陽熱氣盛,故腠理開,開則榮衛通,腠理開而榮衛通,則汗大泄,炅則氣泄,以此故也。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驚則心氣動而無所倚,神氣越而無所歸,思慮惑而無所定,驚則氣亂,以此故也。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勞則氣血皆傷,氣虛而喘息於內,血虛而汗出於外,外內皆越,氣血耗竭,勞則氣耗,以此故也。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白話文: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當身體受寒時,皮膚肌肉紋理會收縮閉合,導致氣血無法流通,氣就會因此收斂起來。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

當身體受熱時,皮膚肌肉紋理會舒展開來,榮衛之氣暢通,大量出汗,氣就會因此發散出去。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受到驚嚇時,心氣會震動不安,精神失所,思慮混亂,氣就會因此紊亂起來。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勞累過度時,氣血都會受損,氣虛會導致喘息,血虛會導致出汗,身體內外虛脫,氣就會因此耗散。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過度思慮時,心神會專注於某事,正氣會被阻礙而無法運行,氣就會因此結聚起來。

思則心有所存,不能肆應,神有所歸,不能周遍,心存神歸,則正氣壽而不行,思則氣結,以此故也。此一節,因諸痛各不同形之意,而言百病皆生於氣,以明九氣之不同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思慮過度,就會心有所繫,無法自由應對事物。如果思慮過度,則精神就會有所歸屬,無法全面周到。當心有所繫,精神歸屬時,就會導致正氣凝聚而無法運行。之所以會出現百病,也是因為思慮過度導致氣的鬱結。這段文字之所以列舉諸痛,是因為說明各種疼痛的表現形式不同,但百病都是由氣的鬱結所引起的,用來闡明九氣的不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