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

1. 氣厥論第三十七篇

五臟六腑,主十二經脈,一氣運行,環轉不息,臟腑不和則氣厥,氣厥則寒熱相移,寒熱相移,此皆得之氣厥,故帝問寒熱相移,伯舉而論之,終言得之氣厥也。

白話文:

五臟與六腑負責控制人體的五臟六腑,氣血運行不息,像是環形的車輪一樣周而復始。如果它們運轉不協調,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出現寒冷與發熱交替的現象。這些症狀都是氣血不暢所引起的,因此黃帝詢問寒冷與發熱交替的原因,岐伯也從氣血不暢的角度進行了論述,最終得出了這些症狀源於氣血不暢。

黃帝問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

五臟六腑,一氣運行,寒熱相移,由於氣厥,帝故問之。

岐伯對曰;腎移寒於脾,癰腫,少氣。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五臟六腑之間,寒熱交替互相轉移的是什麼原因?

五臟六腑氣血運行,寒熱交替,是氣機逆亂所致,因此黃帝纔有此一問。

岐伯回答說:腎臟將寒邪轉移到脾臟,會導致癰腫和氣短。

脾,舊本誤肝,今改。五臟之氣,以腎為本。如腎藏受寒,轉移於脾,脾主肌肉,故癰腫,癰腫則腠理的能外通皮毛,內合三焦,故少氣。

白話文:

脾,舊版的書誤寫成肝,現在已更正。五臟之氣,以腎為根本。如果腎臟受了寒氣,就會轉移到脾臟。脾臟主導肌肉,所以會導致癰腫。癰腫會導致皮膚毛孔無法向外疏通,也無法向內與三焦相通,因此會產生氣短的症狀。

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脾臟受寒,轉移於肝,肝血凝聚,則癰腫。癰腫則筋不柔和,故筋攣。

肝移寒於心,狂,膈中。

肝臟受寒,轉移於心,心者,火也,寒逆於心則狂,申明狂者由寒氣之隔於中,故曰隔中。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心臟受寒,轉移於肺,則為肺消。申明肺消者,消渴欲飲,飲一溲二也。水精不布,下而不上,故死不治。

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寒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白話文:

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脾臟受寒,轉移至肝臟,導致血氣凝結,形成癰腫。癰腫會導致筋脈僵硬攣縮。

肝移寒於心,狂,膈中。

肝臟受寒,轉移至心臟,心臟屬火,寒氣逆襲心臟,會導致狂亂。狂亂是由於寒氣隔絕在中焦,所以稱為隔中。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心臟受寒,轉移至肺臟,導致肺消。肺消的症狀是極度口渴,喝一口水尿兩口,因水液無法滋潤身體,而導致死亡。

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寒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肺臟受寒,轉移至腎臟,導致湧水病。湧水病的症狀是腹部按壓不實,寒水氣積聚在大腸,行走時腹部會發出水聲,就像袋子裡裝著水一樣,這是水氣病邪所致。

肺臟受寒,轉移於腎,則為湧水,申明湧水者,土虛水泛,土虛則按腹不堅,水泛則水氣寒於大腸,疾行則腸鳴而濯濯有而,如囊之裹漿,此為湧水之病也。

白話文:

如果肺部受寒,寒氣轉移到腎臟,就會出現湧水病。湧水病的要點是土虛水泛,土虛是指按壓腹部不堅實,水泛是指水液過盛,在寒冷的環境下聚集在大腸中,導致疾走時腸鳴漉漉,就像袋子裡包裹著液體一樣。這種情況就是湧水病。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承上文移寒,而復論移熱也,脾臟受熱,轉移於肝,肝氣熱則驚,肝血熱則衄,故為驚衄。

肝移熱於心,則死。

肝臟受熱,轉移於心,心者火也,火烈自焚,故死。

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

心臟受熱,轉移於肺,膈之上,心肺也,故傳為膈消,消,消渴也。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

肺臟受熱,轉移於腎,腎主骨,骨屬屈伸,故傳為柔痓。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

白話文: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承接著上面的講述了寒氣的轉移,現在再講熱氣的轉移。脾臟受到熱氣,轉移到肝臟,肝氣太熱就會驚恐,肝血太熱就會流鼻血,所以稱為驚衄。

肝移熱於心,則死

肝臟受到熱氣,轉移到心臟,心臟屬火,火勢過旺就會自焚,所以會死亡。

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

心臟受到熱氣,轉移到肺臟,膈膜的上方是小腸,同時屬於心臟和肺臟,所以轉移到這裡就稱為膈消,消渴。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

肺臟受到熱氣,轉移到腎臟,腎臟主宰骨頭,骨頭主宰彎曲和伸展,所以轉移到這裡就稱為柔痓。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

腎臟受到熱氣,轉移到脾臟,轉移到這裡就稱為虛腸澼,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無法醫治。

腎臟受熱,轉移於脾,脾者,土也,虛則清濁不分,故傳為虛腸澼,虛而腸澼,死不可治。按陰陽別論云,心之肺,謂之死陰。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肝之心,謂之生陽,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腎之脾,謂之闢陰,死不治。故心移寒於肺,肝移熱於心,腎移熱於脾,皆言其死,此之謂也。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白話文:

當腎臟受熱時,熱會轉移到脾臟。脾臟屬土,虛弱時會無法分辨清濁,導致傳為虛腸鼓脹。如果脾臟虛弱且腸道鼓脹,則難以治癒。

根據《陰陽別論》記載:

  • 心臟受寒轉移到肺部,稱為「死陰」,三天內會死亡。
  • 肝臟受熱轉移到心臟,稱為「生陽」,四天內會死亡。
  • 腎臟受熱轉移到脾臟,稱為「闢陰」,無法治癒。

因此,當心臟將寒氣轉移到肺部、肝臟將熱氣轉移到心臟、腎臟將熱氣轉移到脾臟時,都表示會導致死亡。

胎兒移動時熱氣蔓延到膀胱,就會造成小便不通並帶有血

溺,鳥去聲。承上文五臟寒熱相移,而論六腑之移熱也。胞者,血海也。膀胱者,胞中之室。如胞移熱於膀胱,熱入膀胱則癃,血入膀胱則溺血。

白話文:

尿液的顏色像鳥叫的聲音。接著提到五臟之間的寒熱轉換,這裡講的是六腑之間的熱的變化。胞就是血的滲透之處,膀胱是胞中的一個重要空間。如果熱量從胞轉移到膀胱,熱進入膀胱就會引起排尿困難,若血液進入膀胱則會出現尿血的情況。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

小腸居大腸之上,小腸受膀胱之熱,不能化物而傳於大腸,則膈腸不便,熱氣上蒸,則為口糜。糜,腐爛也。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為沉痔。

白話文:

繁體中文: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

小腸居大腸之上,小腸受膀胱之熱,不能化物而傳於大腸,則膈腸不便,熱氣上蒸,則為口糜。糜,腐爛也。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為沉痔。

由於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導致膈腸功能失常。小腸位於大腸上方,如果小腸受到膀胱熱氣的影響,無法正常消化食物並傳遞給大腸,就會導致膈腸不適。熱氣上衝,就會引起口瘡。口瘡是指口腔潰爛。

小腸的熱氣如果轉移到大腸,就會形成虙瘕(痔瘡)和沉痔。

虙,音伏,義同痔字,簡脫今補。小腸清濁,兼收小腸受熱,移於大腸,則精汁凝聚,而為伏瘕;火熱下行,而為沉痔。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

白話文:

「虙」,讀音同「伏」,意思是與「痔」字相同,因為古籍簡略而今補充進去。小腸收納清濁兩部分,當小腸受到熱氣影響,就會轉移到大腸,這時精華就會凝結而形成內痔;而火熱下行,就會形成外痔。

大腸的熱氣轉移到胃部,即使吃很多卻仍然瘦弱,又稱為「食亦」。

亦,作㑊,下同。大腸與胃,皆屬陽明燥氣,大腸移熱於胃,上熱而燥,故善食而瘦。㑊者,懈㑊。土氣不濡,灌溉不力,善食而瘦,又謂之食㑊。

白話文:

同理,懈怠也稱為懈怠。大腸和胃都屬於陽明燥氣,大腸將熱氣傳遞給胃,導致胃上火而乾燥,所以容易飢餓卻瘦身。懈怠是指腸胃活動不協調。脾胃之氣不能滋潤濡養,灌溉無力,容易飢餓卻瘦身,也稱之為食懈怠。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胃者,五穀之府。膽者,中精之府,胃移熱於膽,膽受火熱,精汁不布,亦善食而瘦,亦曰食㑊。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瞑目。

白話文:

胃裡的熱氣轉移到膽,也稱為「食亦」。

胃是五穀的貯藏之地。膽是人體精華所在的器官,胃裡過熱的氣轉移到膽,導致膽受火熱侵襲,精液不能正常分佈,出現食量很大卻消瘦的現象,也稱為「食㑊」。

膽裡的熱氣轉移到腦部,會導致鼻竇炎和流鼻涕。

鼻竇炎是鼻涕濁黃不止的症狀,久了會流成血鼻涕,還會導致眼睛失明。

衊,音滅,餘篇仿此。鼻兩旁曰頞,鼻血曰衄。血汙曰衊。膽藏精汁,腦為髓海。膽移熱於腦,腦受火熱,則兩頞辛痠而鼻淵。申明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鼻淵不止,則傳為衄衊,衄衊則三陽經脈皆虛,故瞑目。蓋陽明之脈起於鼻頞中,太陽少陽之脈,起於兩目眥也。

故得之氣厥也。

五臟寒熱相移,及六腑移熱,皆由氣厥所致,故曰得之氣厥也。

白話文:

「衊」,發音為「滅」,其他字句以此類推。鼻子的兩側稱為鼻樑,鼻出血稱為衄血。鼻涕稱為「涕」,血污稱為「衊」。膽臟儲藏精華,腦部是骨髓之海。膽氣上行至腦部,腦部受到火熱影響的話,就會導致兩側鼻樑痠痛,出現鼻膿。這裡說明鼻膿症狀,是指濁鼻涕流個不停。鼻膿症狀不止,就會化為衄血或血涕,進而導致三條陽經脈氣血虛弱,所以會閉眼。陽明脈源於鼻樑,太陽穴與少陽穴的脈絡則源於兩隻眼睛的外眼角。

五臟六腑寒熱互相傳移,都是因氣鬱阻所造成,故稱為「得了氣厥」。

2. 咳論第三十八篇

咳,肺病也。形寒飲冷,則為肺咳,而五臟六腑,皆能為咳。五臟則關於肺,六腑則聚於胃,而治各有法。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凡咳皆出於肺,故為此問。

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肺朝百脈,五臟六腑之氣,皆出於肺,故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帝曰:願聞其狀。

願聞五臟六腑之咳狀。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白話文:

咳嗽,是肺部疾病。如果感受寒氣或飲用冰冷的東西,就會導致肺咳,而五臟六腑都可能引發咳嗽。

五臟與肺相連,六腑則匯聚於胃,治療方法各不相同。

黃帝問道:肺部會讓人咳嗽,為什麼?

岐伯回答道:五臟六腑都會讓人咳嗽,不只是肺部。

肺部聯通全身經脈,五臟六腑之氣都由肺部輸出,因此五臟六腑都可能導致咳嗽,不只是肺部。

黃帝說:請告訴我各臟腑的咳嗽症狀。

岐伯說道:皮膚和毛髮是肺部的合體。皮膚和毛髮會最先受到邪氣侵襲,邪氣會循著合體的地方入侵。如果寒氣或冷食進入胃中,會沿著肺脈上行至肺部,使肺部受寒。肺部受寒就會與外界的邪氣相結合,從而導致肺咳。

皮毛先受邪氣,則外寒;飲食寒氣則入肺,則內寒,外內合邪,因而客之於肺。是為肺咳。此言形寒飲冷而為肺咳也。

白話文:

當皮膚毛髮部位最先受寒氣侵襲時,會產生外寒;飲食時攝入寒氣,會進入肺部,產生內寒。外寒內寒結合,邪氣便會侵襲肺部,形成肺咳。這句話說明瞭接觸寒冷物質或飲用冷飲會導致肺咳。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五臟之氣,合於四時,其受病也,各以其時,當其主氣之時而受,至非其主氣之時,各傳以與之而為咳。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

白話文: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五臟的氣機與四季相應,受病的時間也有規律,各自在主氣旺盛的季節受病。在非主氣旺盛的季節,則會相互傳遞病邪而引起咳嗽。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

人體與天地環境相互影響,因此五臟在各自主政的季節受到寒氣侵襲,就會生病。輕微的會引起咳嗽,嚴重的會導致腹瀉或疼痛。

治,猶主也。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主時。主時而感於寒則受病,微則手太陰受寒而為咳,甚則足太陰受寒,而為泄、為痛。

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白話文:

治療,就像掌控一樣。人體與天地相互影響,所以五臟各有掌管的時間。如果在掌管的時間受到寒冷影響,就會生病。如果影響較輕微,手太陽經會受寒而咳嗽;如果影響較嚴重,足太陽經會受寒,導致腹瀉、腹痛。

在秋天,肺臟最容易受到邪氣侵擾。 在春天,肝臟最容易受到邪氣侵擾。 在夏天,心臟最容易受到邪氣侵擾。 在冬至前後,脾臟最容易受到邪氣侵擾。 在冬天,腎臟最容易受到邪氣侵擾。

申明五臟,各以其時受病之意。咳病屬肺,故先舉其秋,肝心脾腎雖先受之,皆傳於肺而為咳。脾為陰中之至陰,寄王四時,乘至陰,即其王時也。

白話文:

說明五臟各自在特定季節容易出現的疾病。咳嗽屬於肺部疾病,因此先講述秋天對肺部的影響。肝、心、脾、腎雖然會在其他季節先受到影響,但最後都會傳到肺部而導致咳嗽。脾是陰中之至陰,在一年當中每個季節都有它的影響,當影響力最強時,就是它的旺季。

帝曰:何以異之?

五臟皆傳於肺而為咳,諸臟未悉其狀,故問何以異之?

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肺出音聲,以司呼吸。故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喘久而唾血。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咽腫、喉痹。

白話文:

皇帝问:“肺咳和其它脏器引起的咳嗽,有什么不同呢?” 岐伯回答:“肺咳的特点是咳嗽时伴随喘息,而且有声音,严重时会咳血。”

心脈起於心中,上挾咽,復從心系,上肺,氣通於喉,故心咳之狀,咳則心病,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而喉痹。

白話文:

心臟的經脈從心臟出發,向上經過咽喉,再從心包經,向上通到肺部,氣息經由咽喉,所以心臟如果有問題會表現為咳嗽。咳則說明心臟有病,咽喉中會像有東西梗塞一樣,嚴重時會導致咽喉腫脹,發生喉嚨痛。

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肝脈布脅肋,上注肺,故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脾咳之狀,咳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白話文:

肝咳的症狀:

咳嗽時兩側肋骨下疼痛,疼痛嚴重時無法轉身,轉身則兩側腋下脹滿。

因為肝經分佈在肋骨和橫膈膜上,並連接到肺部,因此肝咳時會導致兩側肋骨下疼痛。

脾咳的症狀:

咳嗽時右側腋下疼痛,隱隱作痛延伸到肩背,疼痛嚴重時無法起身,起身則咳嗽加劇。

脾者地氣也。肺者天氣也。天氣左旋下交於地,地氣右旋上騰於天,故脾咳之狀,咳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右胠肩背,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白話文:

脾髒代表地氣。肺臟代表天氣。天氣從左旋轉下降與地氣交合,地氣從右旋轉上升到天上,所以脾咳的症狀:咳嗽時右邊肋骨下方會疼痛,疼痛陰陰地傳到肩背,嚴重時會導致右邊肋骨和肩背劇痛,不可以動,一動就咳嗽加重。

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腰者腎之外候,故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水氣上逆而咳涎,凡此申明五臟咳狀之各異也。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因五臟而問六腑之咳,從何受病。

岐伯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白話文:

**腎咳的症狀:**咳嗽時腰背相牽引而疼痛,嚴重時會咳出涎液。

腰是腎臟外在的表徵,所以腎咳的症狀是:咳嗽時腰背相牽引而疼痛,嚴重時水氣上逆而咳出涎液。這都是說明五臟咳嗽症狀各不相同。

**帝問:**六腑咳嗽是什麼原因?從哪裡得病?

由於詢問了五臟咳嗽,接著詢問六腑咳嗽,從哪裡得病。

**岐伯回答:**五臟長期咳嗽,就會轉移到六腑。脾臟咳嗽不止,就會影響到胃。胃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嘔吐,嘔吐嚴重時會吐出長蟲。

長蟲,蛔蟲也。諸病由腑及臟,咳病由臟及腑,故五臟久咳,乃移於六腑也。五臟咳病,皆歸於肺,故五臟先舉其肺,六腑咳病皆歸於胃,故六腑先舉其胃,胃者脾之腑,故脾咳不已則胃受之。咳而嘔,胃氣逆也。嘔甚則長蟲出,胃中冷則吐蛔也。

白話文:

長蟲:指蛔蟲。

身體各個器官的疾病,從內臟擴散到身體機能,而咳嗽則是從身體機能擴散到內臟。因此,五臟長期咳嗽,就會轉移到六腑。五臟的咳嗽,最終都會反映在肺上,所以提到五臟時,先提到肺。六腑的咳嗽,最終都會反映在胃上,所以提到六腑時,先提到胃。胃是脾臟所屬的功能,所以脾臟咳嗽不止,就會影響胃。

咳嗽且嘔吐,是胃氣逆流的緣故。嘔吐嚴重的話,蛔蟲就會從胃裡吐出來。胃中寒冷的話,也會吐出蛔蟲。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

膽者肝之臟,故肝咳不已,則膽受之,咳嘔膽汁,膽氣上逆,嘔出苦涎也。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

矢屎通,舊本誤失,今改。大腸者肺之臟,故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咳而遺矢,大腸失職也。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先氣,氣與咳俱失。

小腸者,心之腑,故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咳而失氣,下氣泄也。下氣泄則咳平,故氣與咳俱失。失,猶散也。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

溺,鳥去聲。膀胱者,腎之腑,故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咳而遺溺,膀胱不約,水氣泄也。

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

白話文:

肝膽

肝臟與膽相連,若肝咳不止,則膽氣受累,會咳出膽汁,膽氣上逆,嘔出苦水。

肺大腸

肺臟與大腸相通,若肺咳不止,則大腸受累,會咳而失禁。

心小腸

心臟與小腸相應,若心咳不止,則小腸受累,會咳而氣喘,氣候與咳嗽同時出現。

腎膀胱

腎臟與膀胱相連,若腎咳不止,則膀胱受累,會咳而失禁。

三焦

三焦是人體上下氣機通行的通道,若久咳不止,則三焦受累,會咳而腹滿,不想進食。

《靈樞·本俞》論云:三焦者中瀆之府也;屬膀胱,故腎咳不已,始則膀胱受之,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之氣不能自下而中,故咳而腹滿,不能從中而上,故不欲食飲也。凡此皆五臟久咳移於六腑,其狀如此。

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白話文:

《靈樞·本俞》中說:三焦是中空髒腑的管道,與膀胱相連。因此,腎臟咳嗽不止,一開始是膀胱承受,久咳不止則三焦承受。三焦之氣不能從下往上運行,所以咳嗽時腹部會脹滿;三焦之氣不能從上往下運行,所以不想吃東西喝水。凡是這些情況,都是五臟咳嗽久了轉移到了六腑,表現出來的癥狀便是如此。

這些症狀皆聚集於胃,與肺有關,會讓人流很多鼻涕口水,而臉部浮腫,呼吸不順暢。

此結上文之意,六腑以胃為本,五臟以肺為先,故承上文五臟六腑之咳而言,此皆聚於胃,關於肺。聚於胃則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關於肺,則氣逆也。

白話文:

根據前面文章的內容,六腑以胃為根本,五臟以肺為首要。因此接著前面的文章談到五臟六腑引起的咳嗽,這些都是聚集在胃裡,和肺部相關。聚集在胃裡就會讓人產生很多鼻涕和口水,而且臉部浮腫。和肺部相關,就是氣息不順。

帝曰:治之奈何?

聚胃關肺,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帝曰:善。

白話文:

黃帝說:這疾病應該如何治療?

聚集在胃部和肺部,應該如何治療?

岐伯回答:治療內臟,就治療它的背俞穴。治療腑臟,就治療它的俞穴和合穴。浮腫的病症,就治療它的經絡。黃帝說:好。

關肺而治臟者,治其俞,五臟之俞,皆在於背,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是也。聚胃而治俞者,治其合。六腑之合,皆在於肘膕之中。如胃合於三里,膽合於陽陵泉,大腸合於曲池,小腸合於小海,膀胱合於委中,三焦合於天井是也。若臟腑兼病,治浮腫者,治其經。

白話文:

通過肺俞治療內臟:

  • 治療五臟的俞穴,這些俞穴都位於背部,例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

通過胃俞治療內臟:

  • 治療六腑的合穴,這些合穴都位於肘部和膝後窩處,例如胃合於三里、膽合於陽陵泉、大腸合於曲池、小腸合於小海、膀胱合於委中、三焦合於天井。

如果內臟兼有病症,治療浮腫:

  • 治療其經絡。

經者,臟腑相通之經脈也。舉浮腫,則涕唾氣逆,皆在其中,得其治俞治合治經之意,而推廣之,治咳不難矣,帝故善之。

白話文:

經脈指的是連通各臟腑的管道。治療浮腫時,涕、唾、氣逆等症狀都包含在經脈中。掌握了經脈的俞穴、合穴和經脈的治療方針,並將其推廣運用,治療咳嗽就不難了。所以古代醫家很推崇這種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