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四 (2)
卷之四 (2)
1. 刺瘧篇第三十六篇
帝承上篇瘧論,而申明刺瘧之法。舉三陽三陰、五臟胃腑之瘧,以及風瘧、溫瘧,各有刺治,因名刺瘧。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郄中,出血。
白話文:
足太陽之瘧,使人腰痛、頭重。寒氣從背部升起,先寒後熱,身體發燙冒汗,熱退後,汗水難以止息,針刺郄中穴,放血。
足太陽之脈,從頭下背挾脊抵腰,故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病太陽之本氣,故先寒;病太陽之標氣,故後熱。其熱也,如火之熇熇,暑之暍暍然,熱止則汗出多而難已。郄中,膕中央,委中也。刺郄中出血,以治太陽之瘧。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白話文:
足太陽經的經脈,從頭部向下經過後背,緊貼著脊椎一直到腰部。所以,足太陽經的瘧疾,會讓人感到腰痛、頭重。寒氣從背後升起,病邪侵犯了太陽經的根本之氣,所以會先發寒;後又侵犯了太陽經的表氣,所以會後發熱。發熱時,酷熱難耐,就像火在燃燒一樣,熾熱難當。熱退後,就會大汗淋漓,而且難以止住。郄穴位於小腿後側中央,也就是委中穴。刺破郄穴放血,可以治療足太陽經的瘧疾。
足少陽熱引起的瘧疾,使人身體散漫不集中,怕見人,見到人感到恐慌,發熱出汗很多,針刺足少陽經。
惡,去聲,下同。解㑊,猶懈惰,樞轉不力也。足少陽之脈,行身之側,樞轉運行,瘧病則樞轉不力,故令人身體解㑊。樞轉在中,以司開合,開出為陽,合入為陰,陰陽皆虛,故寒不甚,熱不甚,少陰陽氣不足,故惡見人,見人則心惕惕然,既見而心惕惕,則熱多,汗出甚,當刺足少陽,以治少陽之瘧。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
白話文:
惡(發音為去聲):怠惰、樞轉(關節)活動不利。足少陽經脈沿着身體的側面行走,負責樞轉運行。得了瘧疾,樞轉作用就會受阻,導致人體怠惰。
樞轉功能位於身體中間,負責開合。能量向外散出時為陽,向內收斂時為陰。陰陽兩氣都虛弱,所以寒氣和熱氣都不會很明顯。少陰和陽氣不足,所以患者會迴避見人。見到人就會心驚驚的,見完人之後心又會驚恐,這時熱氣增長,出汗增多。應刺足少陽經穴,以治療少陽經造成的瘧疾。
足陽明經引起的瘧疾,患者一開始會先感到寒顫、嘔吐,寒顫嚴重,過了一陣子才會發熱。發熱後就會出汗,喜歡陽光、月光和火光,才會感覺舒服,應針刺足陽明經的跗上穴。
《經脈》論云,足陽明是動,則病洒洒振寒。故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寒久則乃熱,熱去則陰陽和,故汗出。陽明虛,故喜見日月光火氣。喜見者,得之乃快然也。當刺足陽明跗上之衝陽,以治陽明之瘧。
足太陽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收之。
白話文:
《經脈》這篇論述中提到,足陽明經脈活動時,會出現發抖、惡寒的病症。因此,足陽明經脈引起的瘧疾,會讓人先感到寒冷顫抖,顫抖得很厲害,寒意持續很久才會發熱,熱退後陰陽平衡,就會出汗。足陽明虛弱,所以喜歡曬太陽、看月光、接觸火氣。喜歡這些東西是因為接觸它們後會感到很舒服。治療足陽明經脈引起的瘧疾,應該針灸足陽明經脈跗骨上方,衝陽穴的位置。
足陽明之瘧疾,讓人生性鬱悶,愛嘆息,不愛吃飯,時常寒熱交加,出汗,病到極點時會嘔吐,吐完之後就衰弱,就收起來。
好,去聲。足太陰瘧病,脾脈不上注於心,故令人不樂。脾氣不上交於肺,故好太息。脾胃不和,故不嗜食,脾氣不充於肌腠,故多寒熱。脾土內虛,水津外泄,故汗出。瘧病方至,正氣不能上行外達則善嘔,嘔則太陰之氣,從下而上,故嘔已,乃衰;病衰,當即取太陰之經而刺治之。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
白話文:
好,發音為去聲。足太陰經絡引起的瘧疾,是因為脾胃的氣脈不能上升到心臟,所以讓人感到不開心。脾胃的氣息不能輸送到肺部,所以會經常嘆氣。脾胃功能失調,所以不愛吃東西。脾氣不能充盈到皮膚和肌肉,所以常常感到冷熱。脾土虛弱,津液外泄,所以出汗。瘧疾剛發作時,正氣不能上升外達,就會嘔吐。嘔吐時,足太陰經絡的氣息會從下向上運行,所以嘔吐後會感到疲倦。病情衰退後,應該立即治療足太陰經絡。
足少陰腎經的瘧疾,會導致嚴重嘔吐,寒熱交加,熱多寒少。患者通常會想要關閉門窗獨處,但這種做法會使病情難以痊癒。
足少陰瘧病,陰寒上逆,故令人嘔吐甚,從陰出陽,水火主氣,故多寒熱,氣越於外,陽盛陰虛,故熱多寒少。少陰神氣,熱甚而虛,故欲閉戶牖而處,陰陽水火皆病,神氣復虛,故其病難已。病難已,故不言刺也。
白話文:
少陰經導致的瘧疾,陰寒之氣向上逆行,所以導致患者嘔吐嚴重,寒熱交替,因為水火之氣主導,所以同時出現寒熱。邪氣外發,陽氣旺盛,陰氣虛弱,所以熱症多而寒症少。少陰經神氣,被熱氣嚴重耗損而虛弱,所以患者常想關閉門窗待在陰暗的地方。陰陽水火都出現問題,神氣再次虛弱,因此症狀難以痊癒。由於症狀難以痊癒,所以文中沒有提到針灸治療。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
白話文:
腳厥陰經的瘧疾,會讓人腰痛、小腹飽脹、小便困難。看起來像是尿不通暢的樣子,其實不是。經常上廁所,內心害怕,氣不夠,肚子裡悶悶不樂的,可以針灸腳厥陰經。
數,音朔。足厥陰之脈,合督脈而上行,故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其脈過陰器抵小腹,故少腹滿。少腹滿,則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則如癃狀。如癃狀,究之非癃也。數便,則小便少而不利爾。生陽之氣,根於厥陰,陰極而陽不生,故意恐懼,意恐懼則氣不足,氣不足不能上出於陽,故腹中悒悒。悒悒,鬱而不舒也,當刺足厥陰以治厥陰之瘧。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白話文:
現代
"數"字,讀作"朔"。足厥陰經脈與督脈相連向上行,因此足厥陰經脈的瘧疾會令人腰痛,其經脈經過陰器抵達小腹,所以會導致小腹脹滿。小腹脹滿,就會導致小便不暢。小便不暢就會出現如同尿閉的症狀。雖然出現尿閉的症狀,但追根究底並不是真正的尿閉。如果頻尿,則小便少且不暢。人體的陽氣源自厥陰,如果陰氣過盛而陽氣不生,就會導致恐懼。恐懼會導致氣血不足,氣血不足則不能向上輸送到陽,所以腹中鬱悶不舒。鬱悶是指氣血鬱積而不暢。此時應針灸足厥陰經脈,以治療厥陰經脈的瘧疾。
肺瘧的人,常會讓人覺得胸口發寒,冷熱交替,忽冷忽熱,容易受到驚嚇,就像看見了什麼東西,可以用針灸治療手太陰肺經和陽明大腸經。
間,去聲,下間日之間同。肺,天也。心,日也。肺瘧者,令人心寒,天日虛寒也。天日為陽,故寒已而甚熱,熱間則氣血皆虛,故善驚。其驚也,如有所見者,當刺手太陽,兼及手陽明,而治其肺瘧焉。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陽。
白話文:
「間」字的發音是「去聲」,與「下間」和「日之間」的讀音相同。「肺」代表天,「心」代表太陽。患有肺瘧的人會感到心寒,這是因為天和太陽虛寒所致。天和太陽屬陽,因此寒氣消退後會轉為過熱。熱與寒交替,會導致氣血虛弱,因此容易受到驚嚇。這種驚嚇就像看到了什麼東西一樣。此時應針刺手臂外側的「太陽穴」,並同時刺針手臂前側的「陽明穴」,以治療肺瘧。
心魘症,讓人心情煩亂,很想要喝清水,但反而覺得很冷,不太熱,應針刺少陽經。
心,火也。火熱則煩,故心瘧者,令人煩心甚,心煩既甚,欲得清水以濟其熱,得水則真火被卻,故反寒多而不甚然,當刺手少陰,而治其心瘧焉。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白話文:
心,屬於火。火熱就容易煩躁,所以心瘧病的人,會感到心煩極度。心煩嚴重了,就會想要用清水來緩解熱氣,喝了水後,真火就會被壓制下去,所以反而會感到寒氣較多,但不會非常嚴重。這時候,應該刺破手少陰經的穴位,來治療心瘧。
肝臟感染瘧疾的人,面色青白,不停嘆息,看起來像死了一樣。治療方法是用針刺足厥陰經,直到見血。
蒼,青色,肝木色青,故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肝脈上注於肺,肝氣不上,故太息,色蒼蒼而太息,其狀若死者,當刺足厥陰,見血,而治其肝瘧焉。
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白話文:
蒼,指青色,而青色是肝木的顏色。因此,患有肝瘧的人,其面色會青黃蒼白。肝經的脈絡向上貫通於肺,如果肝氣不足以上行,就會造成嘆息。面色青黃蒼白,又頻頻嘆息,其狀如將死之人。此時應針刺足厥陰經,讓血透出,才能治療肝瘧。
罹患脾氣引起的瘧疾,患者會感到寒冷,腹部疼痛。發熱時,腸中會發出鳴叫聲。鳴叫停止後,患者會出汗。治療時,應針刺足太陰經穴。
脾主寒濕,故脾瘧者,令人寒。腹為脾部,脾寒,故腹中痛,脾土有濕寒之氣,有濕熱之氣,故熱則腸中鳴,鳴已則濕熱外行,故汗出,當刺足太陰,而治其脾瘧焉。
腎瘧者,令人洒洒寒,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白話文:
脾胃氣寒濕為土故好生病腹痛症寒寒發熱時醫外吐寒物脾肝心胃痛寒寒熱火配脾肝膽疽谷濕熱潮熱熱溫寒怒疏清痛痰濕寒寒脾脾熱怒益腰痛寒脾赤怒胃醚虛寒陰脾熱
腎瘧的人會感到陣陣寒意,腰背疼痛,身體扭曲,大便困難,眼睛昏花,手腳冰冷,可以針灸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
腎為寒水之臟,故腎瘧者,令人洒洒寒。腰者,腎之府。腎病,故腰脊痛。腰脊痛則轉輸不利,故宛轉。靈樞五邪篇:云邪在腎,則骨痛陰痹,大便難。至真要大論云:大便難,陰氣不用。故腎瘧,而大便難。骨之精為瞳子,腎主骨,故目眴眴然。眴眴,搖動不明也。下焦生陽之氣,不充於四肢,故手足寒,當刺足少陰,兼足太陽而治其腎瘧焉。
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白話文:
腎臟是寒冷水性的臟器,因此腎臟引起的瘧疾會導致人體發抖寒顫。腰部是腎臟的住宅,所以腎臟有病就會出現腰脊部疼痛。腰脊疼痛會影響氣血運行不暢,因此會產生轉動不靈的症狀。《靈樞·五邪篇》中說:邪氣在腎臟,就會導致骨頭疼痛、四肢麻痺、大便困難。《至真要大論》中說:大便困難是陰氣無法運行所致。因此,腎臟引起的瘧疾會導致大便困難。骨頭的精華會反映在瞳孔中,腎臟負責骨骼,因此眼睛會出現模糊搖晃的現象。模糊搖晃是指眼睛看不清楚,無法穩定視物。下焦產生陽氣,如果陽氣不足以充盈四肢,就會導致手腳發冷,應針刺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以治療腎臟引起的瘧疾。
患有胃瘧的人,常同時患有其他疾病,經常感到飢餓,卻無法進食;進食後肚子脹滿,腹部腫大。治療方法是針刺足陽明和足太陰經,切開橫脈放血。
且,姑且也。且病,病而將愈之意。橫脈,絡脈也,經直絡橫之意。五臟瘧病,至於胃腑,則從陰出陽,其病將愈。故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將愈未愈,故善飢而不能食。脾胃之絡脈不和,故食而支滿,腹大,當刺足陽明,兼足太陰之橫脈,而刺出其血焉。
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出其血,立寒,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
白話文:
也就是說,姑且的意思就是快要。如果說「且病」,指的是生病快要痊癒的意思。橫脈指的是絡脈,經脈直行,而絡脈則橫行。五臟瘧疾,到了胃部,就會從陰氣轉為陽氣,病情將要痊癒。所以胃瘧患者,雖然快要好,但還沒完全好,所以會容易餓,卻又吃不下。脾胃的絡脈不和,就會吃飽了卻覺得撐,肚子也大,應該刺足陽明經,同時刺足太陰經的橫脈,放出血液。
瘧疾發作時,身體正熱,應該刺腳背上的動脈,疏通經絡,放出血液,馬上就會感到寒冷。瘧疾發作時,正想要發寒,應該刺手陽明經、手太陰經、足陽明經、足太陰經。
空,孔同。此復申明胃瘧之義。跗上動脈,足陽明衝陽之脈也。胃瘧之發,其身方熱,當刺足跗上,陽明衝陽之動脈,搖針以開其穴孔,瀉出其血,則身立寒。胃瘧之發,身方欲寒,此陽明之氣,內合太陰,故當刺手陽明兼手太陰,足陽明、兼足太陰也。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旁五胠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
白話文:
空,就是空虛、孔洞。這句話再次強調了胃瘧的含義。跗上動脈,指的是足陽明衝陽經的脈絡。胃瘧發作時,身體正發熱,應針刺足跗上,也就是陽明衝陽經的動脈,搖晃針具以打開穴孔,放出其中的血,這樣身體就會立即感到寒冷。胃瘧發作時,身體正要發冷,這是陽明之氣與太陰之氣內合所致,所以應針刺手陽明經兼手太陰經,足陽明經兼足太陰經。
瘧脈
滿大急: 針刺背部俞穴,選用中等的針,在背俞穴旁的五個胠俞穴,各刺一穴。根據患者的肥瘦調整針刺深度,目的是放出血液。
小實急: 灸刺小腿內側的少陰穴,再針刺手指的井穴。
此言經脈之瘧而有五俞之刺法也。中針,不大不小之針也。胠,脅旁連背處也。瘧脈滿大急,經脈之氣有餘也。五臟之俞,皆在於背,故刺背俞。五臟之俞,在背兩行,兩行之外,復有兩行,所謂胠也,肺曰魄戶,心曰神堂,肝曰魂門,脾曰意舍,腎曰志室,故用中針,旁五胠俞,各刺其一。肥者,深刺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針灸治療瘧疾的「五俞刺法」。
「中針」是指大小適中的針。
「胠」是指脅部靠近背部的地方。
瘧疾發作時,經脈氣血充盈急迫,表明經脈之氣過盛。
五臟的「俞穴」都在背部,因此刺背部的俞穴。
五臟的俞穴在背部分為兩列,兩列之外還有兩列,這就是所謂的「胠」。
肺俞穴叫「魄戶」,心俞穴叫「神堂」,肝俞穴叫「魂門」,脾俞穴叫「意舍」,腎俞穴叫「志室」,所以用中針在五個「胠俞穴」旁邊各刺一針。
肥胖者,針刺要深一些。
瘦者,淺刺之,適肥瘦,以為刺,而出其血,以瀉經脈之有餘也。瘧脈小實急,經脈之氣不足也。有餘瀉之,不足補之。脈小,正氣虛也,故當灸脛少陰之太谿,以啟生陽之氣。實急,邪氣實也,又當刺足小趾至陰之井穴,先灸後刺,助正散邪之法也。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適行至於血也;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
白話文:
對於瘦子,要淺刺,適應身體的肥瘦程度,進行針刺,並放出血液,以疏通經脈中的多餘氣血。瘧疾的脈象細小而實急,說明經脈中的氣血不足。氣血過多的要瀉出,不足的要補充。脈象細小,說明正氣虛弱,所以應該灸脛骨內側少陰經的太谿穴,以激發生陽之氣。脈象實急,說明邪氣實盛,還應該刺足小趾太陰經的至陰井穴,先灸後刺,以幫助正氣驅散邪氣。
瘧疾脈搏充實有力,發作時應刺背部與兪穴,使用五胠俞與背俞穴各一處,疼痛發作時刺入出血;瘧疾脈搏虛弱緩和,宜用藥物治療,不宜使用針灸。
上文刺背俞,旁五胠俞各一,乃合背俞胠俞而皆刺之,故於此復明之,所謂瘧脈滿大急,刺背俞者,乃用中針,五胠俞與背俞各刺其一。適肥瘦以行針,而至於出血也。瘧脈緩大虛,承瘧脈小實急,而言瘧脈不急而緩,不小而大,不實而虛也。如是,便當補之,不當瀉之,故曰便宜用藥,不宜用針,又不但先灸後針也。此承上文而申明之也。
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
白話文:
在背部俞穴刺針,再在旁側的五個胠穴各刺一針。總共包含背俞和胠俞穴位的刺針方法,所以在此處再次說明。所謂瘧疾脈象又大又急,刺背俞穴時,應使用中針,五胠俞穴和背俞穴各刺一針。根據肥瘦情況行針,以達到出針見血的效果。瘧疾脈象又緩又大,空虛。而承瘧脈象則較小而實,且急。這裡所說的瘧疾脈象不急,反而緩;不小,反而大;不實,反而虛。如果遇到這樣的脈象,就應該用藥補益,不宜瀉法,所以說可以用藥物治療,不宜針刺,也不單純是先灸後針。這是承接上文而進一步說明的。
凡治療瘧疾,在症狀發作如飲食時間長短之際,纔可以治療。如果錯過時機,就失去治療效果了。
凡治瘧者,統承上文刺法而言也。先發如食頃,乃可治者,治之宜先也。過之者,過其食頃之時,則為失時,失時而治,治無益也。
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白話文:
針對瘧疾的治療,要依據前文所說的針灸方法。
如果瘧疾發作時間剛到,大約像吃飯那麼久,此時治療會比較好。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就稱作錯過了時機。錯過了時機再治療,治療效果也不好。
諸瘧疾,而脈象看不出來,就刺十根手指間出血,血流盡了就一定會痊癒。事前先觀察身體上像小豆般紅點的部位,全部清除掉。
諸瘧者,統承上文瘧病而言也。脈不見者,不見滿大急、小實急、緩大虛之脈也。病不在脈,但當刺手十指間,井穴,出血。血去心已。更當先其未發之時,視身之皮膚赤點,如小豆者,盡取而刺之。夫所出為井,皮膚主表,病不在脈,故如是以刺之。
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
白話文:
有關瘧疾的所有論述,都是延續上文所說的瘧疾。脈象沒有異常,指的是沒有發現滿大而急、小而實且急、緩慢而大且虛的脈象。疾病不在脈象上表現,所以應該針刺手部十指間的井穴,放血。放血後,病邪就會離開心臟。更重要的是,在瘧疾未發作之前,觀察身體皮膚上是否出現紅色的小點,像小豆子一樣。一旦發現,就將這些小點全部刺破放血。因為這些小點是井穴,皮膚是身體的表層,疾病不在脈象上表現,所以用這種方法針刺放血。
十二種瘧疾,發作時間各有不同,觀察疾病症狀,可以知道是哪條經脈生病了。在發作之前,大約吃飯時間的長度,就用針刺患處,一刺
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經,出血,又刺項以下俠脊,者,必已。舌下兩脈者,廉泉也。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先項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痠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白話文:
-
一次放血,病情減輕。
-
兩次放血,病情緩解。
-
三次放血,病情痊癒。
-
如果症狀沒有緩解,就刺舌下兩條經脈,直到出血。
-
如果症狀仍未緩解,就刺背上「郄中」穴位中的「盛經穴」,直到出血,再刺肩頸以下脊椎兩側的穴位。這樣症狀一定會痊癒。
-
舌下兩脈是指「廉泉穴」。
-
刺血治療瘧疾時,必須先詢問病人的痛症從哪裡開始。
-
如果先頭痛,且頭痛嚴重,就先刺頭頂、兩額和兩眉間,直到出血。
-
如果先出現頸部和背部疼痛,就先刺頸部和背部。
-
如果先出現腰部和脊椎疼痛,就先刺「郄中」穴,直到出血。
-
如果先出現手臂疼痛,就先刺手少陰經和陽明經上的十個指間穴。
-
如果先出現小腿痠痛,就先刺足陽明經上的十個指間穴,直到出血。
上文三陽三陰五臟胃腑,合十二經脈,故曰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當先其時,而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知其病之所在,更當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刺之得宜,一刺則衰。衰,邪氣少去也。二刺則知。知,小便利,腹中和也。三刺則已。已,病邪皆去,正將復也。
白話文:
上述所提及的三個陽經、三個陰經以及五臟六腑,都與十二經脈相連,所以稱為「十二瘧疾」。這些瘧疾的發作時間各不相同,應在發作前,觀察病人的病情,以判斷是哪條經脈出了問題。知道病因所在後,還應在發作前進行治療,比如在進食後不久就施針,針灸得當,一次針灸就能減輕症狀。減輕後,邪氣就會減少。再針灸一次,就會見效。見效後,小便通暢,腹中安和。再針灸一次,瘧疾就會痊癒。痊癒後,病邪全部消除,正氣將得到恢復。
設三刺不已,更刺舌下之兩脈,出血,刺兩脈不已,更刺郄中盛經,出血,又刺項以下俠脊者,其病必已。申明舌下兩脈者,廉泉也。夫一刺二刺三刺之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如先頭痛及頭重者,先刺頭上,以治其痛,及兩額兩眉間,出血,以治其重。先項背痛者,先取項背而刺之。
白話文:
如果三次刺血後病情沒有好轉,再刺舌下的廉泉兩條脈絡,使其出血。如果刺了廉泉兩脈出血後病情仍未好轉,再刺盛經所經過的郄穴,使其出血。如果這樣還不行,再刺位於項部以下脊椎兩側的穴位,這樣疾病一定會好轉。廉泉兩條脈絡就是廉泉穴。對瘧疾進行一刺、二刺、三刺治療時,一定要先詢問病人口中先發病的位置,再針對這個位置進行刺血。例如,如果病人先出現頭痛或頭重,就要先刺頭部穴位,治療頭痛,然後再刺兩側額頭和眉間,讓其出血,治療頭重。如果病人先出現項背疼痛,就要先取項背穴位進行刺血。
先腰脊痛者,先刺太陽之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在手十指間之少衝、商陽。先足脛痠痛者,先刺足陽明,在足十指間之厲兌,出血。此統承三陽三陰、五臟胃腑十二經脈之瘧,而言刺治之宜先也。
風瘧,瘧發,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
白話文:
對於腰背疼痛的人,首先刺太陽穴道的位置,直到出血。對於手臂疼痛的人,首先刺手少陰、手陽明穴,它們位於手十指之間的少衝穴和商陽穴。對於小腿痠痛的人,首先刺足陽明穴,它位於足十指之間的厲兌穴,直到出血。這些穴位貫通三陽三陰、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的瘧疾,優先刺這些穴位進行治療是合適的。
患有風瘧,發作時會出汗並畏寒,應針刺三條陽經背部的俞穴。
風瘧,因風病瘧也。瘧發則汗出惡風,風傷太陽之肌腠也。太陽,三陽也。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所以治太陽之風瘧也。
䯒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附髓病,以鑱針,針絕骨,出血,立已。
白話文:
風瘧病,是由於風寒侵襲後引發的瘧疾。瘧疾發作時會出汗怕風,這是風寒之邪侵犯了人體陽經的皮膚和肌肉層所致。陽經共有三條,稱為「三陽經」。針刺三陽經的背部腧穴,可以治療太陽經的風瘧病。
劇烈痠痛,按壓下去無法忍受,此病稱為「附髓病」。用尖銳的針灸,針到無法再進一步時,就會出血,立刻就能治癒。
附,舊本訛附,今改。髓痠痛甚,因風而痠痛也。按之不可,痛在骨也。髓藏於骨,故名曰附髓病。《經脈》論云,膽足少陽之脈,直下抵絕骨之端,是主骨所生病者。故以鑱針,針少陽之絕骨,出血,立已。
身體小痛,刺至陰。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
白話文:
原來的古本有錯誤,現在已經更正。髓骨疼痛非常厲害,是因為風導致疼痛的。按壓骨頭時會感到疼痛,說明疼痛源自骨頭。髓藏在骨頭裡,所以稱為附髓病。《經脈》中說,膽經和足少陽經的經脈,直接連接到腳底的絕骨,是主管骨骼疾病的。因此用鑱針刺到少陽經的絕骨,讓出血,就可以立馬痊癒。
身體出現小疼痛時,針刺陰穴。如果諸多陰經之井穴,針刺後沒有出血,可每隔一天針刺一次。
身體小痛,不若䯒痠病甚也,痛不在骨,在太陽之通體,故刺太陽經之至陰。不言出血者,以諸陰之井,無出血。至陰之穴,交於湧泉,陰可知矣,且當間日一刺。
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
白話文:
輕微的身體疼痛,不如痠痛症狀嚴重。這種疼痛不在於骨頭,而是位於太陽經的全身部位,因此要針刺太陽經的至陰穴。之所以不說明針刺出血,是因為所有的陰經井穴都沒有出血。至陰穴與湧泉穴相交,這是陰經的特性。而且,應該隔一天針刺一次。
瘧疾不口渴,隔日發作,應針刺足太陽經。口渴且隔日發作,則應針刺足少陽經。
間日一刺,其瘧亦必間日而作,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故瘧不渴,間日而作者,刺足太陽少陽之上,火氣主之,故渴而間日作者,刺足少陽。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
白話文:
每隔一天扎一次針,瘧疾也會每隔一天發作。太陽經的上方,由寒氣主管,所以瘧疾沒有口渴。每隔一天發作的,是刺足太陽經和少陽經的上方,火氣主管,所以口渴且每隔一天發作的,是刺足少陽經。
溫瘧發作時,如果患者沒有出汗,則施行第59個刺法。
五十九刺,見水熱穴論,溫瘧汗不出,是邪氣藏於腎,不能外出之陽,故為五十九刺,以瀉少陰腎臟之熱,而發越於外。凡此,皆刺瘧之法,所以承上篇而申明之。
白話文:
《五十一刺法論》中提到,當出現水熱穴位時,表示溫瘧無法出汗,是因為邪氣藏於腎臟,無法排出體外。因此,使用五十一刺法來瀉出少陰腎臟的熱氣,讓熱氣從體外發散出來。這都是針刺治療瘧疾的方法,繼承了上文的論述並且進一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