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4)

1. 逆調論第三十四篇

調,調和也;逆調,逆其寒熱水火榮衛之氣,不調和也。寒熱逆調,則為煩為痹,水火逆調,則為肉爍、為攣節。榮衛逆調,則為肉苛。臟氣逆調,則為息喘也。

黃帝問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

白話文:

調,指調和。逆調,是指逆亂寒熱水火榮衛之氣,導致不調和。寒熱逆調,就導致煩躁和痹證;水火逆調,就導致肌肉萎縮和筋結攣曲;榮衛逆調,就導致肌肉乾枯;臟氣逆調,就會導致氣喘。

黃帝問道:人體有時很冷,有時很熱。為什麼會覺得熱而且煩躁滿溢呢?

此承上篇之意而復問也。上篇云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故問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又云有病身熱汗出煩滿,故問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

白話文:

滿熱病身汗煩熱出復,故染熱溫身體染熱病復 染熱,故生熱今後汗 染 熱 故人 熱染 既 毒後出毒 熱 毒熱 故得 熱 毒 滿 汗 何 也? 既 滿煩 汗熱 毒 熱\ 滿 煩 既 汗\ 滿 煩 熱\ 又何汗,復煩熱滿有\又\ 何\ 又\ 復\ 既 熱汗\ 煩身\ 又 熱\ 又\染\ 熱病身汗煩熱滿身 煩身,又復病自,熱染有熱出滿身汗, 復熱出故染熱病汗,

岐伯對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溫病熱病,熱而煩滿,皆由陰氣少,而陽氣勝;陰氣少故熱,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溫熱無異,故總答之。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

白話文:

岐伯答道:陰氣不足,而陽氣旺盛,所以發熱而且胸悶氣脹。

溫病、熱病,發熱而且胸悶氣脹,都是因為陰氣不足,而陽氣旺盛;陰氣不足所以會發熱,陽氣旺盛,所以發熱而且胸悶氣脹,溫熱二病性質相同,故一同回答。

黃帝說:人的身體並非穿得太少而著涼,體內也沒有寒氣,體內產生的寒氣是怎麼回事呢?

寒者熱之對,故因熱而問寒,人身非衣寒,表無寒也,中非有寒氣,里無寒也,寒從中生者,寒氣從內而外出也。

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白話文:

寒冷是熱量的對立面,因此我們會根據熱來詢問是否存在寒冷。人體表面如果不穿衣服,會感到寒冷;內部如果沒有寒氣,也不會感到寒冷。所謂從內部產生的寒冷,是指寒氣從內部向外散發出來。

岐伯說:這個人是多餘的冷氣,陽氣少了,陰氣多了,所以身體寒冷就像從水中出來一樣。

陽主熱,陰主寒,病在陰者,名曰痹,寒從中生,是人多痹氣也。多痹氣,由於陽氣少,陰氣多,陽氣少,故身寒,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此言寒熱逆調而為煩為痹也。

白話文:

陽氣主宰熱,陰氣主宰寒。如果病在陰分(體內),就稱為「痹」。寒邪從體內產生,所以人容易得痹。出現痹證,是由於陽氣不足,陰氣過盛。陽氣不足,所以身體發寒;陰氣過盛,所以身體的寒氣好像從水裡出來一樣。這是說寒熱失調,導致煩躁不適或痹症。

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人身之熱,逢風之寒,則減;人有四肢熱,逢風之寒,更如炙如火,其熱不減,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人四肢發熱,遇到寒風後,卻像被火燒一樣更加灼熱,這是為什麼?

人的身體遇到寒風後,熱量會有所減弱;但是有人四肢發熱,遇到寒風後,反而像被火烤一樣更加灼熱,熱度並未減弱,這是什麼原因?

岐伯回答:這些人陰氣不足,陽氣旺盛。四肢是屬於陽性的,兩股陽氣相得益彰,而陰氣不足,體內的陰液無法熄滅旺盛的陽火,只能任由陽氣獨自運作。陽氣獨自運作,不能生長,只能獨自盛行。遇到風後,像被火燒一樣灼熱,這樣下去,人體將會被灼傷。

長,上聲,下同。熱者,陽氣也,是人有熱者,乃陰氣虛,陽氣盛,身在內,四肢在外,故四肢者陽也。以氣盛之陽,合四肢之陽,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陽者火也,陰者水也,陰氣虛少,則少水不能滅兩陽相得之盛火,而陽獨治,獨陽不生,故獨治者,不能生長也,惟此獨勝而止耳。獨勝而止,肌肉如焚,故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閃爍也。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

白話文:

「長」:音ㄓㄤ。

「熱」:指陽氣。而人體出現熱象,是因為陰氣虛弱、陽氣旺盛,由於身體內部是陰,四肢在外則是陽,所以四肢屬於陽。

陽氣旺盛,與四肢的陽氣相結合,兩陽互相作用,而陰氣卻虛弱不足。陽就像火,陰就像水,陰氣不足,就如同水少無法熄滅陽氣旺盛的烈火,於是陽氣獨旺。但陽氣獨自旺盛,無法生長,因為只有陽氣獨勝,無法平衡。

這種獨勝的狀態會持續,肌肉就像被焚燒一樣,所以一遇到風就會像被火炙烤著,這樣的人容易畏寒發抖。

黃帝說:有人身體寒冷,用熱湯、火也不能讓他感覺溫暖,穿再厚的衣服也不能讓他溫暖,但是他不感到顫慄,這是什麼病?

人身之寒,溫熱可愈,有身寒而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寒之極矣。然不凍慄,是為何病?亦因上文極熱而問極寒也。

白話文:

人體受到寒氣侵襲,用溫熱的方法可以治療,但若有這樣的狀況:身體極度寒冷,即使用熱湯、火烤都無法溫暖,穿上厚重的衣服也無濟於事,這種寒症到了極點。然而,患者沒有出現發抖的症狀,這是什麼樣的病症呢?也是因為之前身體曾極度發熱,才會反過來出現極度的寒冷。

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滿,故寒甚至骨也。

白話文:

岐伯說:這種人,先天腎氣強盛,以水為用事(滋潤身體),但太陽陽氣衰弱,腎中的脂肪枯竭而不生長,一水(腎水)不能戰勝兩火(心火、肝火),腎屬水,藏於骨中,腎不生長發育,則骨髓不能充盈,所以寒氣甚至深入骨頭。

一水不能勝兩火,七字在下,誤重於此,衍文也。寒者,陰氣也,是人有寒者,平素腎氣勝,腎氣勝則以水為事,以水為事,故太陽陽氣衰,太陽氣衰,則為孤陰,孤陰不長,故腎脂枯不長,夫腎者,水也,而精水生於骨,腎脂枯不長,則腎不生;腎不生,則骨髓不能滿,故寒甚至於骨,所以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也。

白話文:

單單一味水藥無法戰勝兩種火藥,七字之誤,病機在此,這句話是衍生之文,寒氣是陰氣,也就是說這個病人本有陰寒之證,平日腎氣旺盛,腎氣旺盛之人就會重視水這個要素,重視水這個要素,因此太陽膀胱經的陽氣就衰弱了,太陽氣衰弱,就會形成孤立的陰氣,孤立的陰氣不能持久,所以腎臟的脂肪枯竭,不能生長,腎臟是水的主宰,精水生於骨頭,腎臟的脂肪枯竭,不能生長,那麼腎氣就不會生長;腎氣不生長,骨髓就不能充足,所以寒氣甚至深入骨頭,因此熱湯無法溫熱,厚厚的衣服也無法保暖。

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白話文:

因此不能產生寒顫的原因,是因為肝主一陽、心主二陽,而腎為孤臟。一水(腎水)不能勝過二火(肝火、心火),所以不能產生寒顫,這種病症稱為骨痹。這樣的人應該會有關節攣縮的情形。

寒甚至骨,宜凍慄矣。所以不能凍慄者,腎水生肝木,肝為陰中之陽,故肝一陽也。少陰合心火,心為陽中之陽,故心二陽也。腎為陰中之陰,故腎孤臟也。一陽二陽火也,孤髒水也,今一水不能勝二火,故雖寒甚至骨,而不能冰慄也,寒在於骨,病名曰骨痹。骨痹者,骨節拘攣,是人當攣節也。此言水火逆調而獨陽不生,則為閃爍。孤陰不長,則為攣節也。

白話文:

寒氣侵襲到骨頭裡,理應發冷顫抖。之所以不能發冷顫抖,是因為腎水生出肝木,肝屬陰中的陽,所以肝為一陽。少陰腎氣與心火相合,心屬陽中的陽,所以心為二陽。腎屬陰中的陰,所以腎為孤臟。一陽二陽屬火,孤臟屬水,現在一水不能勝過二火,所以雖然寒氣侵襲到骨頭裡,卻不能發冷顫抖。寒氣存在於骨頭裡,這種病稱為骨痹。骨痹是指骨節拘攣,這種人應當發生骨節攣縮。這是因為水火反常,獨陽不能生長,就會出現閃爍的症狀。孤陰不能生長,就會出現骨節攣縮。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

苛,猶瘧也,承上文寒熱之義,言人有不因寒熱,而肌肉如虐,雖近衣絮,尚不能和,是謂何疾?

岐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白話文:

帝問:「人的肉摸起來刺痛,雖穿著保暖衣物,還是刺痛,這是什麼疾病?」

苛,猶如瘧疾,承接上文寒熱的道理。意思是,有人不因寒熱而肌肉刺痛,即使穿著保暖衣物,還是無法緩解,這是什麼疾病?

岐伯回答:「這是因為榮氣不足,衛氣過盛。榮氣不足,則氣血不養,肌肉失去溫潤;衛氣不足,則衛外不固,皮膚失去滋養。榮衛皆虛,則氣血不養,衛外不固,肌肉刺痛如故。人與意念不能相合,則稱之為死。」

榮衛之氣,相將而行,若榮氣虛,則衛氣實也,申明榮氣虛則不仁;不仁,不知痛癢也。衛氣虛則不用,不用,不能轉舒也。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而肉苛如故也。人身榮衛,與五臟之神志相依,若人身與志不相有,則形志相離,故死。此言榮衛逆調,則為肉苛也。

白話文:

人體的氣血運行,是榮氣和衛氣相互配合進行的。如果榮氣虛弱,那麼衛氣就會過盛,導致麻痺;麻痺,就是感覺不到疼痛和瘙癢。如果衛氣虛弱,那麼身體就無法正常運動,不能轉動和伸展。榮氣和衛氣都虛弱,那麼人就會麻痺且不能運動,但肌肉和皮膚仍然存在。人體的榮氣和衛氣,與五臟的神志息息相關,如果人體與精神志向不一致,那麼形體和精神就會分離,因此會死亡。這句話說的是,榮衛之氣運行不調,就會導致肌肉僵硬。

帝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臟使然?願聞其故。

白話文:

黃帝說:有的人有逆氣不得臥,而呼吸有聲音;有的人不得臥,但呼吸沒有聲音;有的人起居如常,但呼吸有聲音;有的人可以躺著走路,但喘;有的人不得臥,不能行,也喘;有的人不得臥,臥著也喘,這些都是哪個臟腑造成的?希望能聽聽緣由。

同是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息無音則異,同是息有音,而起居如故與不得臥則異。喘病相同,有得臥行而喘,有不得臥行而喘則異。此臟氣逆調而息喘,故問何臟使然?

岐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是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

白話文:

同樣是逆氣導致氣喘而臥牀不起,但有聲音和沒有聲音喘息是有區別的。同樣是有聲音喘息,但能起牀活動和持續臥牀不起也有區別。同是呼吸困難,有的臥著時喘息,有的走路時喘息,這些都是有區別的。出現這些情況,都是臟腑之氣逆亂失調所導致的喘息,因此要詢問哪個臟腑出了問題。

岐伯說:不能夠入睡,呼吸時有呼嚕聲,這是陽明之氣上逆的緣故。所謂三陽,指的是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陽膀胱經,本應向下運行。現在陽氣上逆,因此呼吸會發出聲音。陽明是指足陽明胃經。

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本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白話文:

脈象顯示,胃是六腑之海,其氣向下運行。陽明脈(胃脈)逆行,不能順利通行,所以無法平臥安睡。中醫經典《傷寒論》中說:胃氣不調和,就會無法平臥,感到不安,這正是其中的道理。

本訛下今改。不得臥而息有音者,足陽明經脈之逆也。足三陽之脈,皆從頭走足,故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蓋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今陽明氣逆,不得從其下行之道,故不得臥也,評熱論云,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安臥也。舉本經之言而言胃不和,則臥不安,即此陽明逆不得從其道之謂也。

白話文:

這是最初的錯誤記載,現在已更改。無法躺下休息且呼吸有聲音,這是足陽明經脈逆流的表現。足三陽經脈都從頭部走到腳部,因此足三陽經脈是向下行走的,現在它們逆流向上行走,所以呼吸纔有聲音。因為陽明經脈是胃經。胃是六腑之海,它的氣也會向下行走,現在陽明經脈的氣逆流向上,無法從它原來的向下行走的通路走,所以就無法躺下。評熱論中說,不能平躺下來的人是胃部不合所致。平躺,就是安穩地躺下。引用本經的話來說,胃不合就會導致臥不安穩,這正是陽明經脈逆流無法從原來的通路走的意思。

此申明不得臥而息有音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白話文:

平常的作息看似正常,但呼吸卻有聲音,這是因為肺部的經絡阻塞不通,經絡無法順著經脈流動,因此淤積在經絡中無法運行。然而,阻塞的經絡病症輕微,所以作息看似正常,只有呼吸有聲音。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臟之絡脈逆也。絡脈在外,內通於經,今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肺氣留經而不行於絡,絡脈在外,病人也微,病微,故起居如故;留經不行,故息有音也。此申明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的生活起居一切如常,但是呼吸有聲音的話,這是肺臟的絡脈(肺部與其他臟腑之間的連接管道)逆行所致。絡脈分佈在體外,但內部與經脈相通。現在絡脈不能隨著經脈上下運行,所以肺氣滯留在經脈中,無法運行於絡脈。由於絡脈分佈在體外,所以病人的脈象很微弱;脈象微弱,所以病人的生活起居一切如常。由於肺氣滯留在經脈中無法運行,所以呼吸有聲音。這段話的意思是解釋為什麼病人在生活起居一切如常的情況下,呼吸會有聲音。

病人無法躺下,躺下就會喘,這是水氣在體內作怪所致。水液在體內循著脈絡流動。腎臟是主掌水液的,也主掌著睡眠和呼吸。

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寒之氣客於肺也。夫水者,循腸胃之津液而流行也。腎為水臟,津液之主,今水氣之客,故主不得臥與喘也。此申明不得臥,臥而喘也。

帝曰:善。

白話文:

睡不著,一躺下就會喘,這是因為寒冷的水氣滯留在肺部了。水在身體裡,是隨著腸胃裡的津液而流動的。腎是主導水液的器官,如今水氣滯留,所以主人才會睡不著和喘。這段話解釋了為什麼會睡不著,一躺下就會喘。

黃帝說:好。

不得臥而息有音,由於胃氣之逆,則不得臥而息無音,亦由胃氣之逆,起居如故,而息有音,由於肺絡之逆,則得臥行而喘,亦由肺絡之逆,不得臥,臥而喘,由於水氣之客,則不得臥不能行而喘,亦由水氣之客。帝故默會其義而善之。此言臟氣逆調,則為息喘也。

白話文:

不能平躺休息且有聲音,這是因為胃氣逆行所致。不能平躺休息但沒有聲音,也是因為胃氣逆行。起居飲食如常,但休息時有聲音,這是因為肺氣逆行所致。能夠平躺行走但氣喘吁吁,也是因為肺氣逆行。不能平躺,平躺則氣喘,這是因為水氣侵犯所致。不能平躺、不能行走且氣喘,也是因為水氣侵犯所致。黃帝因此默默領會了它的深意並讚賞它。這是在說臟腑氣血逆亂,就會導致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