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3)

1. 評熱病論第三十三篇

《熱論》,論熱病之在脈,刺熱,論熱病之先見,評熱,論熱病之變證。風厥、勞風、腎風、風水,皆熱病之變。舉而評之,故曰《評熱病論》。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

白話文:

《熱病論》,探討熱病在脈象上的表現、治療刺熱的方法,評定熱病的先行徵兆,以及熱病的變證。風厥、勞風、腎風、風水,都是熱病的變證。把這些變證列出來進行評定,所以稱為《評熱病論》。

黃帝問道,有人發病,發熱出汗,一停汗又發熱,而且脈象急促、快速,出汗也不退熱,還胡言亂語、不能進食,請問這是什麼病?

溫,猶熱也。溫熱之病,汗出當愈。今汗出輒復熱,而脈更躁疾,不為汗衰;且神志不守,而狂言,胃氣不和而不能食,此熱病變證,病名為何?

白話文:

「溫」就是「熱」的意思。溫熱病的時候,出汗後應該會好轉。現在出汗後又發熱,而且脈搏更加急促,沒有因為出汗而減弱;而且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胃氣不和,不能進食。這種熱病的變證,叫什麼名字?

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汗乃陰液,外出於陽,陽熱不從汗解,復入之陰,名曰陰陽交,交者,正不勝邪,邪復傷正,故死也。

帝曰:願聞其說。

願聞陰陽交而致死之說。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在於谷,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

白話文:

岐伯回答道:疾病的形成是陰陽交錯之故,交錯就會死亡。

汗液屬於陰液,從陽氣中排出,陽氣的熱力不能通過汗液排出,又回歸到陰氣中,這種情況稱作陰陽交錯。交錯就是正氣不能戰勝邪氣,邪氣反過來傷害正氣,所以會死亡。

黃帝說道:希望聽到具體的說明。

希望聽到陰陽交錯而導致死亡的論述。

岐伯說道:人之所以出汗,都是因為穀氣,穀氣產生於精氣。現在邪氣在骨肉中交戰,而出了汗,這說明邪氣被排出了體外,精氣戰勝了邪氣。

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白話文:

虛熱。陽氣旺盛時,應當能進食而不會再發熱。發熱的,是病邪。汗液,是身體的精氣。現在出汗後又發熱,說明邪氣盛。不能進食的,是因為體內沒有精氣了。得了這種病還拖著不治的,壽命眼看就要結束了。而且,《熱論》裡說,出汗後,脈象仍然急促而旺盛的,會死亡。現在脈象和出汗不相符,表明身體無法戰勝疾病,所以肯定會死亡。狂躁,胡言亂語是心志混亂。心志混亂的,會死亡。現在看到三種死亡的徵兆,沒有看到一絲生機,即使治癒了,最終也會死亡。

胃腑水穀之精,出而為汗,故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之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穀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穀精之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能食則谷之精專,補益經隧,今不能食者,精無俾也。俾,補益也。

白話文:

人體中食物精華的吸收,會經由發汗表現出來。所以人出汗,都是來自於食物精華。現在病邪侵犯骨肉,出汗的人,表示病邪被驅逐,食物精華佔了上風。精華佔上風的時候,應該會想吃東西,而且不會再發熱。如果仍然發熱,表示病邪還在作祟。汗液是食物精華的氣。現在出汗後又再次發熱,表示病邪佔上風。能進食的人,表示食物精華充足,可以滋補經絡。現在不能進食的人,表示精華不足,無法滋補。

不能食,精無俾,致熱病留而不去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靈樞熱病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躁疾不與汗相應,此正氣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腎臟之志,神志相依,失志則失神,故失志者死。夫不能食一死也,汗出而脈躁疾二死也。狂言失志三死也。

白話文:

不能進食,精氣無法運化,導致熱病纏綿不去的人,其生命危在旦夕。

《靈樞·熱病論》中記載:「汗出而脈搏依然躁動劇烈者,會死亡。」如今脈搏躁動頻繁,與出汗現象不相符,這表明正氣不敵邪氣,死亡是必然的。妄言妄語的人,這是因為失去了腎臟的意志,神志彼此依賴,失去了意志也會失去神志,因此失去意志的人也會死去。無法進食會導致死亡,出汗而脈搏躁動也會導致死亡,妄言失志更是會導致死亡。

今見三死,不見一生,始之病溫雖愈,亦必死也。所以詳明陰陽交,而致死之說也。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

承上文汗出復熱之死證,復舉汗出煩滿之病以問之。

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

白話文:

如今我看到三個死證,沒看到一個生證。這些病雖然開始是溫熱的,即使痊癒了也一定會死。所以詳盡說明陰陽交會,而導致死亡的理論。

黃帝說:有病人身體發熱盜汗,煩躁鬱悶。煩躁鬱悶不因出汗而得到緩解,這是什麼病?

承接上文,汗出後復熱的死證,又舉出汗出煩滿的病症詢問。

岐伯說:汗出同時身體發熱的,是風證。汗出而煩躁鬱悶不緩解的,是厥證,病名叫做風厥。

風為陽邪,性主開發,凡汗出而身發熱者,風也。汗乃陰液,外出於陽,今汗出而心煩胸滿不解者,乃陰竭陽虛,不相交濟,是為厥也。此因風致汗;因汗致厥,病名曰風厥。

白話文:

主,乃負革;伸負革,乃負冕負=====革。

帝曰:願卒聞之。

願盡聞風厥之義。

岐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

白話文:

黃帝說:我希望把這個問題全部聽完。

岐伯說:巨陽脈主氣,所以最先遭受邪氣。少陰脈與巨陽脈表裡相合,得熱則從陽上浮,上浮就昏厥。

通體之氣,巨陽主之,故先受邪,巨陽主表,少陰主裡,故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巨陽少陰相為表裡,故巨陽得表熱之病,則少陰里陰之氣,上從之,從之而加於陽,則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裡刺之,飲之服湯。

白話文:

全身的氣血運行,巨陽經絡主導,因此巨陽經絡最容易受到邪氣侵襲。巨陽經絡主導身體表面,少陰經絡主導身體內部,所以少陰經絡和巨陽經絡是表裡關係。巨陽經絡和少陰經絡互為表裡,所以巨陽經絡受到表熱之病,那麼少陰經絡內的陰氣就會上升,跟著陽氣而加重,就會導致厥症。

黃帝問道:治療的方法如何?岐伯回答:從外在和內在進行針灸治療,還可以飲用湯藥。

厥則外陽內陰,不調和矣。治之之法,當表裡刺之,和其外內,飲之服湯,調其陰陽,此詳明熱病汗出煩滿而為風厥之變證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厥證,就是外陽虛弱,內陰寒盛,陰陽不調和。治療方法是:在表層和體內採用針刺療法,調和外在和內在的身體機能,同時服用湯藥,調和陰陽氣血。這是熱病出汗發熱煩滿而演變為風厥的變證,治療方法的詳細說明。

帝曰:勞風為病何如?

勞,煩勞也;勞風,煩勞內虛,生風病也。承上文風厥而問勞風,亦熱病之變證也。

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

白話文:

帝曰:因勞累而導致的風病是怎樣的?

勞,就是過度勞累的意思;勞風,就是過度勞累導致內虛,產生了風病。承接上文的風厥而詢問勞風,也是熱病的變證。

岐伯曰:勞風的病位在肺部之下,其病情表現為讓人出現強烈的上行眩暈,咳出的痰液類似鼻涕,厭惡風寒而發抖,這就是勞風的病症。

強、惡俱去聲。肺下,心也。煩勞則傷心,故勞風之病,法在肺下,心脈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病則不能挾咽系目,故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火氣內炎,故唾出若涕,風淫經脈,故惡風而振寒。凡此皆為勞風之病。

白話文:

「強」和「惡」都是去聲字。肺部之下就是心臟。過度勞累會傷及心臟,因此勞損導致的風疾,治療方法應該著重於肺部。心脈從心臟的連接組織延伸而出,向上連接至嘴脣和眼睛的連接組織。如果這個部位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嘴脣和眼睛的動作,因此患者會出現強迫症狀:向上仰望,同時嘴巴張開;由於體內火氣旺盛,所以會有灼熱感,好像要吐出什麼東西;由於風疾影響經脈,所以患者對風特別敏感,容易發冷戰慄。所有這些症狀都屬於勞損導致的風疾。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白話文:

黃帝說:如何治療?

岐伯說:用救俯仰法救治,對於陽旺盛的人,三天;中年的人,五天;精氣不足的人,七天。咳嗽時吐出青黃色鼻涕,形狀像膿,如彈丸大小,從口中或鼻中吐出。如果吐不出來,會傷及肺臟,肺臟受傷就會死亡。

治之之法,當調和經脈以救俯仰,經脈調和,則俯仰自如,強上可愈。巨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絡腦,救其俯仰,不使強上,斯時巨陽能引精上行者,三日而冥視愈,中年精氣稍虛者,五日而冥視愈。老年不足於精者,七日而冥視愈。始則唾出若涕,至此復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則病當愈。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應調和經脈以緩解俯仰,經脈調和後,俯仰自然輕鬆,強直向上就能痊癒。巨陽經脈,從內眼角開始,向上經過額頭,到頭頂交會,從頭頂連線大腦,緩解俯仰動作,防止強直向上,這時巨陽經脈就能引導精氣上行,三天後冥想視物就能好轉。中年精氣略微虛弱的人,五天後冥想視物就能好轉。老年精氣不足的人,七天後冥想視物就能好轉。一開始會吐出像鼻涕一樣的口水,到這個時候又會咳出青黃色的鼻涕,形狀像膿,大小如彈丸,從口中或鼻中排出,這時病就能痊癒。

若不能出,則火熱傷肺。傷肺則死,此言勞風為病,火氣盛而肺全傷,則死也。

帝曰:有病腎風者,面胕龐然,壅害於言,可刺不?

白話文:

傳說天帝說:「有的人得了腎功能不好的病,臉部腫脹得像牛皮革一樣,說起話來不便,難道可以用針刺療法嗎?」

龐,音芒,餘篇同。不,否同。皮里肉外曰胕,龐然,腫貌。氣道不利,則壅害於言,此腎風之病,可刺治否?心腎皆屬少陰,承上文心病之勞風,而復問腎風也。

岐伯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

白話文:

「龐」發音同「芒」,後面的文章都相同。「不」通「否定」的意思。皮膚裡面,肉的外面叫做「胕」,「龐然」是腫脹的樣子。氣的通道堵塞不通暢,就會影響說話,這是腎風引起的疾病,可以針刺治療嗎?

心和腎都屬於少陰經,承接前面文章中關於心病的「勞風」,然後又詢問關於腎風的事情。

岐伯說:虛弱的身體不應該針刺,如果在不應該針刺的時候針刺,五日之後必定會有氣血到達。

面胕腫而難言,腎氣虛也,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腎臟之氣必至而為病。一日一臟,五日之後,復至其臟而發病也。

白話文:

面部腫脹,說話不清,這是因為氣道受阻。如果不應該扎針,卻紮了針,五天後,這種腫脹的氣必定會到達面部而發病。扎針一天,休息一天,五天後,腫脹又會到達面部而發病。

帝曰:其至何如?

其氣至之病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論在《刺法》中。

白話文:

**黃帝問:**這個病最嚴重的時候會如何?

**岐伯回答:**最嚴重的時候一定會氣短,有時發燒。發燒會從胸背部上傳到頭部,汗珠像水般滴下,手心發燙,口乾舌燥,小便黃,眼睛下面浮腫,肚子裡咕嚕叫,身體沉重難以行走,月經不來,心煩不能吃東西,不能平躺著睡。平躺著睡就會咳嗽,這種病名叫風水。詳細的論述在《刺法》中。

偃,猶臥也。腎為生氣之原,氣至而病必少氣,少氣則時熱,其時熱也,從胸背上至於頭,經脈虛,故汗出手熱,津液虛,故口乾苦渴,氣不化,故小便黃,水道不利,故目下腫,腸胃虛寒,故腹中鳴,足膝不力,故身重難以行。任脈虛,故月事不來,土氣虛,故煩不能食,肺腎不交,故不能正偃,正偃則咳,此腎風之病。腎受風邪,風行水渙,故病名曰風水。

白話文:

偃,猶如臥著。腎臟是生氣的源頭,氣息不足就會氣虛,氣虛就會時常發熱。發熱時,熱氣會從胸背部上升到頭部,經脈虛弱,所以汗水從手部排出且發熱,津液不足,所以口乾舌燥,氣息運行不暢,所以小便發黃,水道不通暢,所以眼睛下方浮腫,腸胃虛寒,所以腹部鳴叫,足膝無力,所以身體沉重難以行走。任脈虛弱,所以月經不來,土氣虛弱,所以煩躁不能進食,肺腎不交接,所以不能平躺著睡覺,平躺著就會咳嗽,這是腎臟風氣造成的疾病。腎臟受到風邪侵襲,風邪運行會導致水液消散,因此這種疾病稱為「風水」。

論在《刺法》中者,《水熱穴論》云,腎汗出逢於風,傳為跗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

帝曰:願聞其說。

帝欲詳明其義,故下文岐伯一一以明之。

岐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申明少氣時熱汗出者,凡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陰氣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

申明小便黃者,膀胱之氣,不合太陽而外出,是少腹中有熱也。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

申明不能正偃者,乃胃中土氣不和也,正偃則咳甚者,腎邪上迫於肺也。

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申明目下腫者,凡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申明未盡故復探之。

岐伯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明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

白話文:

凡在《刺法》中論述的,在《水熱穴論》中說到,腎液外溢遇風寒,化為足部浮腫,根源於腎,稱為風水。

黃帝說:希望聽到詳細的解釋。

黃帝想要詳細瞭解其中的道理,因此在以下的文字中,岐伯將一一闡明。

岐伯說:邪氣聚集的地方,其正氣必定虛弱,陰氣虛弱的時候,陽氣必定聚集,所以才會出現少氣而發熱,並且出汗的症狀。

解釋少氣而發熱出汗的原因是,凡邪氣聚集的地方,其正氣必定虛弱。例如陰氣虛弱的時候,陽氣必定聚集,因此才會出現少氣而發熱,並且出汗的症狀。

小便發黃,表示少腹有熱。

解釋小便發黃的原因是,膀胱之氣不循太陽經而外散,所以少腹有熱。

不能平躺的人,是胃中氣血不調和所致。平躺時咳嗽會加重,是因為腎邪上攻肺部所致。

解釋不能平躺的原因是,乃是胃中土氣不調和所致。平躺時咳嗽會加重,則是因為腎邪上攻肺部所致。

凡是有水氣的人,輕微的浮腫會首先出現在眼下。

解釋眼下浮腫的原因是,凡是有水氣的人,輕微的浮腫會首先出現在眼下。

黃帝說:這是什麼道理?

解釋因為先前說明得不夠詳細,所以黃帝再次探問。

岐伯說:水屬陰,眼下也是陰的部分。小腹是至明之氣所居之處,因此水氣在小腹,必定會導致眼下浮腫。

水者,陰類也。目下,亦陰也。脾為陰中之至陰,而主腹,是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此復申明水氣之目下腫也。

白話文:

水屬陰性,眼球下方也屬陰。脾臟是陰中至陰,主掌腹部,所以腹部是至陰聚集的地方,如果水氣在腹部,必定會導致眼球下方腫脹。這再次強調了水氣導致眼球下方腫脹的原因。

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

口乾苦渴者,口苦舌乾也。津液內竭,真臟之氣上逆,故口苦舌乾。此申明口乾苦渴之義也。

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青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

白話文:

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

口乾舌燥的人,嘴巴苦澀,舌頭乾燥。體內津液耗盡,真氣上逆,所以嘴巴苦澀,舌頭乾燥。這是說明口乾舌燥的原因。

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青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

患有各種水病的人無法平躺,平躺就會驚醒,驚醒後咳嗽加重。

臥不能正偃者,乃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者,乃正偃則咳出青水也。凡諸水病者,水氣上逆,故不得臥,不但胃中不和也,臥則驚,驚則咳甚,不但上迫肺也。此復申明不能偃,乃水氣上逆,正偃則咳甚,乃水氣凌心,不但胃不和,上迫肺也。

白話文:

不能平躺的人,勉強平躺下來後會咳嗽,平躺後咳嗽會咳出青色液體。凡是水氣相關的疾病,水氣會向上逆行,導致無法平躺,不單純是胃部不調和而已。平躺後會驚醒,驚醒後咳嗽會更劇烈,不單純是水氣壓迫肺部而已。這段文字重申無法平躺是因為水氣向上逆行,平躺後咳嗽加劇是因為水氣沖擊心部,不單純是因為胃部不調和,或水氣壓迫肺部造成的。

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

腸胃居於腹中,虛寒則鳴,故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此申明腹中鳴之義也。

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

白話文:

肚子裡發出鳴叫聲,疾病的根源在於胃。

腸胃位於腹中,如果虛寒就會發出鳴叫聲,所以肚子裡發出鳴叫聲,疾病的根源在於胃。這說明肚子裡發出鳴叫聲的道理。

脾胃虛弱就會煩躁不安,不能進食,吃不下東西,是因為胃脘之間有瘀滯。

脾脈從胃上膈,注心中,邪薄於脾,則煩而不能食。夫胃主納,脾主運,食不下者,由於胃脘之阻隔也。此申明煩不能食之義也。

白話文:

脾經從胃的上方進入胸隔,連接到心臟。邪氣侵襲脾臟,會導致心煩而無法進食。

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脾的主要功能是運化食物。如果食物無法順利進入胃,是因為胃脘部有阻隔。這段話進一步說明瞭心煩而無法進食的原因。

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

胃脈循脛下足,身重難以行者,由胃脈在足,而胃之經脈虛也。此申明身重難行之義也。

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白話文:

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

胃脈沿著小腿走行至足部。若身感沉重,行走困難,是因為胃脈在足部虛弱。這是說明身重難行的原因。

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月經不來,是因為胞脈閉塞。胞脈屬於心經,並且連接於子宮。現在氣向上迫於肺,心氣無法下通,所以導致月經不來。

胞脈主衝任之血,月事不來者,乃胞脈閉也。中焦取汁,奉心化赤,血歸胞中,故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水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此申明月事不來之義也。

帝曰:善。

白話文:

胞脈掌管著衝任二脈的氣血,如果月經未來,是因為胞脈不通暢所致。中焦從飲食中吸收營養,輸送給心臟化生紅血細胞,血液流回子宮,因此胞脈屬於心臟,並與子宮相連接。現在水氣上逆壓迫肺部,導致心氣無法下降流通,所以月經才會停止。這段話解釋了月經不來的原理。

黃帝說:好。

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循背裡,散胸中,會咽喉,絡唇口,淡滲皮膚,行於周身,月事不來,由於胞脈之閉,則熱從胸背上至頭手熱,亦由胞脈之熱。帝故善之,不復問也。

白話文:

衝脈和任脈都發源於子宮,沿著後背內側向上行,散佈在胸部,會合於喉嚨,分佈於嘴脣和口腔,滋養皮膚,遍佈全身。如果月經不來,是因為子宮經絡堵塞,導致熱氣從胸背向上湧到頭部和手部;同樣,子宮經絡有熱,也會導致這些部位發熱。所以古人很重視子宮經絡的通暢,沒有再提出其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