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2)

1. 刺熱篇第三十二篇

岐伯承上篇《熱論》,而立刺熱之篇,以明熱病之在經脈也。經脈內連五臟,故上篇言經脈之熱,此言五臟之熱。而五臟之熱,有在於脈者,有見於色者。在脈、在色,證有先兆,知其先兆而刺治之,則得矣。

白話文:

岐伯承接著上一篇《熱論》,進一步建立刺熱的篇章,說明熱病在經脈中的情況。經脈內部連通著五臟,所以上一篇講述經脈的熱,這裡講述五臟的熱。而五臟的熱,有在於脈象上的,有表現在氣色上的。在脈象、氣色上,證候都有先兆,瞭解這些先兆而及時採取針刺治療,就能夠治好疾病。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

白話文:

患有肝熱病的人,小便會先變黃,腹部疼痛、嗜睡、身體發熱,熱勢過高時,會胡言亂語、心神不定,脅部脹痛、手足躁動、無法安睡。庚辛(金木相剋)嚴重時,甲乙(木剋金)就會大量出汗,氣息上逆則庚辛會死亡,此時應刺足厥陰少陽經。若氣逆往上,則會頭痛發緊,脈搏衝擊頭部。

腹,小腹也。員員,周轉也。肝主疏泄,故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肝脈過陰器,抵小腹,故腹痛。木氣不達,故多臥,火氣有餘,故身熱。邪正相持,則為熱爭,熱爭則狂言,熱傷血分也。及驚,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也。脅滿痛,肝脈布脅肋,邪客之而滿痛也。手足躁,風淫末疾,肝病風生,躁擾也。

白話文:

腹部,就是小腹。周圍轉動,叫「員員」。肝臟主導疏通排出,所以肝熱病的人,小便會先變黃。肝經的脈絡經過陰器,延伸到小腹,所以會出現腹痛。木氣鬱結不通,所以患者常臥牀不起;火氣過盛,所以身體發熱。邪氣和正氣相互對抗,就會產生「熱爭」,熱爭就會導致癲狂言語,這是熱氣損傷了血液所致。而且容易受驚嚇,這是因為東方屬木,與肝臟有關,所以肝臟病變會導致驚嚇。脅肋部位脹滿疼痛,這是因為肝經的脈絡分佈在脅肋,邪氣侵襲就會脹滿疼痛。手足不安躁動,這是因為風邪侵襲末梢,肝臟病變生風,所以躁擾不安。

不得安臥,臥則血歸於肝。肝病而血不歸也。庚辛甚,金剋木也。甲乙大汗,自得其位而起也。氣逆,肝氣自逆也。始焉熱爭,繼則氣逆,不但庚辛甚,而庚辛且死。治之之法,當取陰陽臟腑之相為表裡者,而均刺之,故刺足厥陰少陽。申明氣逆者,其經脈之氣自逆也。肝與督脈會於巔,故其逆,則頭痛員員而周轉。

白話文:

睡不好,躺下後血液會迴流到肝臟。肝有病時,血液不會迴流。金元素過於旺盛,會剋制木元素。木元素旺盛流汗很多,是由於木元素本身的強盛而引起的。氣息上逆,是因為肝氣倒逆。一開始是發熱爭鬥,接著是氣息上逆,這不僅是因為金元素過於旺盛,而且會導致金元素衰竭。治療方法應當根據臟腑陰陽相互為表裏的原理,進行均衡的針刺,所以要針刺足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氣息上逆是指經脈之氣倒逆。肝臟和督脈在頭頂相交,所以肝氣上逆時,會出現頭暈目眩和頭部轉動的症狀。

所以致頭痛員員者,以肝脈與督脈,相引而上衝於頭也。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白話文:

導致頭痛的原因,是因為肝脈和督脈相引上衝於頭部的緣故。

卒,音促。樂,喜樂也。心氣舒緩則樂,故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然後乃熱。邪正相持,而熱爭,則卒心痛,而煩悶也。善嘔,火熱上炎也。頭痛,陽氣上逆也。面赤,心熱也。無汗,不得陰液以相滋也。壬癸甚,水剋火也。丙丁大汗,自得其位而起也。氣逆,心氣自逆也。始焉熱爭,繼則氣逆,故氣逆則壬癸死,當急刺手少陰太陽,以救其逆。

白話文:

「卒」為急促之音。「樂」為喜悅。「心氣舒緩」時,人才會感到喜悅。因此,心熱的病人,在出現發熱症狀前幾天,常常先會出現不開心、鬱悶的情緒。如果邪氣和正氣互相抗衡,邪熱盛行,就會突然出現心痛、煩悶的症狀。常伴有嘔吐,這是火熱上炎所致。頭痛則是陽氣上逆的表現。面部潮紅,說明心熱。沒有汗液,是身體得不到陰津滋潤的緣故。如果體內水氣過剩,就會剋制火熱。而當陽氣過盛,就會出大量汗。氣逆是指心氣自行逆亂。心熱時,氣逆會隨之而來。因此,氣逆時,水氣會被剋制;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應立即針刺手少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以拯救氣機逆亂。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

白話文:

脾熱病患,初期症狀為頭重、臉頰疼痛、心煩、臉色發青、欲嘔吐、發熱,發熱嚴重時會腰痛,不能俯仰,腹部飽滿並腹瀉,兩頰疼痛劇烈,甲日乙日症狀尤為嚴重,戊日己日會大汗淋漓,氣息上逆則甲乙日會死亡,應針刺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

頭重,土虛疲倦之象,故脾熱病者,先頭重。頭重下視,則頰痛,脾絡注心中,故煩心。土虛木刑,故顏青。脾病善噫,故欲嘔。脾熱病故身熱,邪正相持,而熱爭,致身半以下。身半以上,氣機不和,則腰痛而不可用俯仰也。腹滿泄,脾熱下行也。兩頷痛,脾熱上行也。甲乙甚,水剋土也。

白話文:

頭部沉重,是土氣虛弱、疲倦的症狀,因此患有脾熱病的人,會首先感到頭重。頭重且向下看,就會頰部疼痛,這是因為脾絡與心相連,所以會心煩意亂。土氣虛弱,木氣旺盛,所以臉色發青。脾胃有病容易打嗝,所以會想吐。脾熱病所以會發燒,是因為邪氣與正氣相互抗爭,熱氣爭先,導致身體下半身發熱。身體上半身,氣血運行不暢,就會腰痛,而且不能俯仰活動。腹部脹滿和腹瀉,是脾熱向下移動的表現。兩側下巴疼痛,是脾熱向上移動的表現。甲狀腺腫大,也是水氣剋制土氣所致。

戊己大汗,自得其位而起也。始焉熱爭,繼則氣逆,逆則甲乙死。當刺足太陰陽明以救其逆。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

白話文:

肺熱的人,一開始會發作劇烈顫抖,毛孔擴張,畏懼風寒,舌頭發黃,身體發熱。熱盛則喘咳不止,疼痛蔓延至胸、背、肩,無法深呼吸,頭痛劇烈難耐,出汗後感到寒冷,丙丁(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熱重,戊己(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大汗淋漓。若氣機逆亂,則丙丁經絡熱衰,應針刺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以解除其逆亂。

惡,去聲,淅然,如水灑身之意。厥,寒厥也。肺主皮毛,故肺熱病者,先淅然寒厥。從毫毛而起。厥起毫毛,故惡風寒。舌上黃,內熱也。身熱,外熱也,邪正相持而熱爭,則喘咳,肺主膺胸,其俞在背,故痛走胸膺背,既喘既咳,則不得太息,氣上不下,則頭痛不堪,皮毛開發,肌表不和,故汗出而寒,丙丁甚,火剋金也。庚辛大汗,自得其位而起也。

白話文:

惡:發抖的意思,像水滴到身上的感覺。厥:寒戰的意思。肺氣主管皮膚,所以肺熱的人,會先發抖,從毛孔處先發起。發抖從毛孔處發起,所以會怕風寒。舌頭發黃,是體內有熱。身體發熱,是體表有熱,正邪交戰,熱氣四處亂竄,身體才會喘咳。肺氣主管胸部,所以後背會有痛感。喘和咳,會讓呼吸困難,氣提不上來,所以會頭痛難耐。毛孔打開,肌肉表面協調不良,所以會流汗且發寒。丙火太旺,火剋金。庚辛屬金,大量出汗,是因為金氣旺盛的緣故。

肺氣自逆,則丙丁死,當急刺手太陰陽明以救其逆。

腎熱病者,先腰痛,䯒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䯒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

白話文:

古代文:

肺氣自逆,則丙丁死,當急刺手太陰陽明以救其逆。

肺部氣息逆亂,則肺經對應的時辰(丙、丁)會受損,應立即針刺手太陰經(肺經)和陽明經(大腸經)來化解逆氣。

數,音朔。強,去聲。腰乃腎腑,故腎熱病者,先腰痛,腎主骨,故䯒酸。腎為水臟,不能上濟其火,故苦渴,數飲水。腎虛病熱,故身熱,邪正相持而熱爭。爭於上則項痛而強,爭於下則骨行寒且酸,足下熱,爭於中,則不欲言,其腎氣自逆,精髓不能循脊注項,故項痛員員。申明員員者,乃精氣不充。

白話文:

「數」,發音同「朔」。「強」,去聲。腰部是腎臟和內臟所在之處,因此腎臟發熱的病人會先出現腰痛的症狀。腎臟主宰骨骼,所以也會出現痠痛。腎臟屬於水臟,不能夠將熱氣消散,所以會感到口渴,經常喝水。腎臟虛弱而發熱,所以身體會感到燥熱,邪氣和正氣相互衝突而導致更加燥熱。如果燥熱在上面衝突,就會導致頸部疼痛和僵硬;如果燥熱在下面衝突,就會導致骨頭發冷且痠痛,腳部發熱;如果燥熱在中間衝突,就會導致不想說話,因為腎氣會自行逆行,精髓無法沿着脊柱流注到頸部,所以會導致頸部疼痛且沉重。說明頸部疼痛且沉重,是因為精氣不足。

而淡淡然,非若頭痛員員之周轉也。戊己甚,土剋水也,壬癸大汗,自得其位而起也。腎氣逆,則戊己死,當急刺足少陰太陽,以救其逆。

出血如大豆,立已。

白話文:

頭部微痛,不像偏頭痛那樣疼痛劇烈。戊己太盛,土克水,壬癸大汗,因為它們在體內的位置恰當而產生。腎氣上逆,戊己就會衰敗,這時應該緊急針刺足少陰太陽穴,以緩解上逆的症狀。

出血如大豆,立即止住。

此七字舊本在刺手太陰陽明下,今改正於此。承上文諸刺,而言若出針之時,出血如大豆,則邪熱去而經脈和,其病當立己。

白話文:

這七個字在古代的版本中是安排在「刺手太陰陽明」之下,但現在將其調整到此處。承接上文所說的各種針刺治療,如果在出針時,出血量像大豆般大小,就表示邪熱已除,經脈已和順,其病症應該會立即好轉。

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

此衍文也,下文云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誤重於此。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白話文:

所有應當出汗的人,到了他們所屬的勝日,就會出汗。

原註:

這句話是衍文,下文提到「應當出汗的人,到了他們所屬的勝日,會大汗淋漓」,這裡重複提到了。

其他內容:

  • 肝熱病的人,左臉頰會先發紅。
  • 心熱病的人,額頭會先發紅。
  • 脾熱病的人,鼻子會先發紅。
  • 肺熱病的人,右臉頰會先發紅。
  • 腎熱病的人,下巴會先發紅。病雖然還沒發作,只要看到這些發紅的跡象,就可以針灸治療,叫做「治未病」。

上文五臟熱病,在於經脈,此言五臟熱病,見於氣色也。熱,火病也。赤,火色也。肝木居左,故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火居上,故心熱病者,顏先赤。《五色》論云,庭者顏也。庭,猶額也。脾土居中,故脾熱病者,鼻先赤,肺金居右,故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水居下,故腎熱病者,頤先赤。

白話文:

在上一篇文章中,五臟發熱的疾病,在於經脈上,說的是五臟發熱的疾病,會反映在氣色上。熱,就是火氣的病。赤,就是火氣的顏色。肝臟屬木,位於身體的左側,所以肝臟發熱生病的人,左邊的臉頰會先發紅。心臟屬火,位於身體的上方,所以心臟發熱生病的人,臉會先發紅。《五色》論中說,庭指的就是臉。脾臟屬土,位於身體的中央,所以脾臟發熱生病的人,鼻子會先發紅。肺臟屬金,位於身體的右側,所以肺臟發熱生病的人,右邊的臉頰會先發紅。腎臟屬水,位於身體的下部,所以腎臟發熱生病的人,下巴會先發紅。

頤,腮間口角也。五臟病雖未發,先見赤色於面部者,當即刺之,勿使其病,此名曰治未病也。

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

白話文:

頤,就是下巴和嘴角。五臟疾病雖然尚未發作,但如果面部先出現赤色的徵兆,就應該立即針刺治療,不要讓疾病發作,這就是所謂的「治未病」。

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週而已。重逆則死,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

熱病是由身體某個部位所引發,到了某個時間就會發病。如果在針刺後症狀反而加重,三天內就會死亡。需要發汗的熱病,到了受邪氣所勝的那天,就會大汗淋漓。治療熱病時,可以飲用寒水,然後進行針刺。穿著寒衣,住在寒冷的地方,直到身體發冷為止。

重,平聲。總結上文之義而言寒可治熱也,熱病從部所起者,如肝熱病,小便先黃。心熱病,先不樂。脾熱病,先頭重。肺熱病,先淅然。腎熱病,先腰痛,又如肝熱病,左頰先赤。心熱病,顏先赤。脾熱病,鼻先赤。肺熱病,右頰先赤。腎熱病,頤先赤者是也。至期而已者,如肝病期甲乙,心病期丙丁,脾病期戊己,肺病期庚辛,腎病期壬癸。

白話文:

「重」,讀平聲。總結上文的要點:寒症也能治療熱性病。得熱性病後,從相應的臟腑出現症狀。例如:

  • 肝熱病:小便先發黃
  • 心熱病:先感到不開心
  • 脾熱病:先頭重
  • 肺熱病:先發冷
  • 腎熱病:先腰痛

此外,還可以進一步辨別:

  • 肝熱病:左臉頰先紅
  • 心熱病:面色先紅
  • 脾熱病:鼻子先紅
  • 肺熱病:右臉頰先紅
  • 腎熱病:下巴先紅

至於具體的發病時間,可以根據臟腑五行屬性推算。例如:

  • 肝病發於甲乙日
  • 心病發於丙丁日
  • 脾病發於戊己日
  • 肺病發於庚辛日
  • 腎病發於壬癸日

至本位日期而病已也。其刺之反者,如肝病刺足厥陰少陽,心病刺手少陰太陽,脾病刺足太陰陽明,肺病刺手太陰陽明,腎病刺足少陰太陽。皆刺之,而反逆為從,至三周而病已。三周,三日也。重逆則死者,如肝病氣逆庚辛死,心病氣逆壬癸死,脾病氣逆甲乙死,肺病氣逆丙丁死,腎病氣逆戊己死。氣逆而治之覆逆,是謂重逆,重逆則死,不待庚辛壬癸等日也。

白話文:

到了預定的日期,病就好了。如果用反刺法治療,比如肝病就刺足厥陰少陽經,心病就刺手少陰太陽經,脾病就刺足太陰陽明經,肺病就刺手太陰陽明經,腎病就刺足少陰太陽經。這些方法都屬於反刺法,通過反向刺激來治療,病症会在三周内痊愈。这里的三周指的是三天。如果病情加重,出现逆转的情况,病人就会死亡。比如肝病气逆在庚辛日死亡,心病气逆在壬癸日死亡,脾病气逆在甲乙日死亡,肺病气逆在丙丁日死亡,肾病气逆在戊己日死亡。气逆本是病症,而治疗方法又用反向治疗,这叫做重逆,重逆会导致死亡,不需要等到庚辛壬癸等特定日期。

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如甲乙大汗,丙丁大汗等,乃本氣勝王之日而大汗也。諸熱病者,如五臟經脈熱病,五臟氣色熱病也。治之之法,以飲之寒水,乃刺之,以治其熱,裡熱既愈,外熱未除,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至身寒無熱而止也。總結上文,而言熱以寒治也。

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

白話文:

對於應該發汗的人,到了身體氣血旺盛的時候,就會大汗淋漓,比如甲乙日大汗、丙丁日大汗等,這是人體正氣旺盛,壓制邪氣而發出的汗。對於熱性病,比如五臟經脈熱病、五臟氣色熱病。治療的方法是用寒冷的水給病人喝,並用針灸刺穴,以治療身體的熱症。內部的熱症好了,但外表的熱症還沒有消除,就必須穿著保暖的衣服,住在寒冷的地方,直到身體沒有熱症而且感到寒冷為止。總而言之,熱症可以用寒冷來治療。

熱病初期胸脅疼痛,手足煩躁不安,刺足少陽經,補足太陰經,病情嚴重者,施行五十九刺法。

足少陽之脈,循胸過脅,故熱病先胸脅痛,胸脅痛,則手足躁,當刺足少陽,以通其經,少陽病不己,應傳太陰,故補足太陰,以禁其傳,刺之不愈,而病甚者,當為五十九刺。水熱穴論云,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的經脈,沿著胸部通過脅肋,所以熱性疾病最初會出現胸脅疼痛,如果胸脅疼痛,就會手足發熱躁動。這時應該刺足少陽膽經來疏通經絡。如果足少陽膽經的病症不能好轉,就會傳到太陰肺經,所以要補足太陰肺經來阻止病症傳播。針刺治療無效,病情加重,應採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水熱穴論》記載,頭部的「五行穴」可以疏散全身的熱氣。大杼穴、膺俞穴、缺盆穴、背俞穴這八個穴位可以瀉除胸中的熱氣。

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骨禹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熱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

白話文:

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這八個穴位,用於清瀉胃部的熱氣。

雲門、骨突、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用於清瀉四肢的熱氣。

五臟俞旁五、五臟俞這十個穴位,用於清瀉五臟的熱氣。

以上總共有五十九個穴位,都是用於清瀉熱氣的。

發燒之初,若手臂疼痛,刺手陽明太陰穴,出汗即可停止。

始,猶先也。手陽明之脈,起於手指,循臂而上,故熱病始手臂痛者,當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手太陰之脈,亦循手臂,故兼言之。

白話文:

「始」就是先的意思。手陽明經的經脈,從手指開始,沿著手臂向上延伸,因此熱病剛開始手臂疼痛時,應針刺手陽明經和太陰經。如果出汗停止,那麼手太陰經的經脈,也沿著手臂延伸,所以要同時提到它。

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

足太陽之脈,上額交巔,絡腦下項,故熱病始於頭首者,當刺項太陽,而汗出止,項太陽,猶言足太陽也。

熱病始終足脛者,刺足陽明,而汗出止。

足陽明之脈,循脛下足,故熱病始於足脛者,當刺足陽明而汗出止。

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白話文:

熱病一開始就發燒頭疼的,就應該針刺項太陽穴,這樣就能流汗退燒。熱病一直都在小腿脛骨部位,就應該針刺足陽明穴,這樣就能流汗退燒。熱病一開始就覺得全身沉重、骨頭痠痛、耳鳴、想睡覺的,就應該針刺足少陰穴,如果病況很嚴重,就應該使用「五十九刺」療法。

好,去聲。熱病先身重者,少陰樞轉不利也。少陰主骨,故骨痛腎氣不注於耳,故耳聾,腎精不充於目,故好瞑。當刺足少陰,以通其經,刺之不愈,而病甚者,亦為五十九刺。

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

白話文:

好,發音為去聲。得了發燒的疾病,首先感到全身沉重,這是少陰經樞轉不利造成的。少陰經主司骨骼,所以會骨頭疼痛。腎氣不能濡潤耳朵,所以會耳聾。腎精不能充盈眼睛,所以容易昏花。應該針刺足少陰經,疏通它的經絡。針刺後病情不愈,反而加重的,也是屬於「五十九刺」

患熱病會先出現頭暈目眩,接著發熱,胸口和肋骨旁感到脹滿,針刺足少陰和足少陽經穴。

眩冒而熱,乃少陰腎精不升,熱病之起於少陰也。胸脅滿,乃少陽經脈不和,熱病之起於少陽也。少陰為陰樞,少陽為陽樞,樞轉有乖而病熱,故合少陰少陽而並刺之。

白話文:

陰邪之氣冒犯,導致發熱,這是少陰經脈中的精氣不升所致,是熱病起源於少陰經。胸部脹滿,這是少陽經脈不協調所致,是熱病起源於少陽經。少陰經是陰經,少陽經是陽經,陰陽變化失衡,導致發熱。因此,結合少陰經和少陽經,一起進行針刺。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

白話文:

太陽經的脈象,表現為臉頰發紅,是熱病的徵兆,紅色還沒有散開,表示現在治療就能出汗,只需等待時機而已。如果太陽經脈象與厥陰經脈象同時出現,表示死亡期限不超過三天。熱病的內熱與腎臟相通,少陽經的脈象呈紅色。

見,音現,下同。脈,經脈也,色,赤色也。顴骨屬腎,少陰之所主也。上文熱病,有在脈者,有在色者,此合脈色而並論之,故言太陽之脈,而赤色榮於顴骨,是太陽脈色之熱病也。其病但在於脈,未榮顴骨之時,則榮未交,醫工必曰今且得汗,待其王時,而病可已。若王時無汗,病不能已。

白話文:

「見」,發音同「現」。「脈」,指經脈;「色」,指赤色。顴骨屬於腎,是少陰經所主。前面提到熱病,有的在經脈上發作,有的在色澤上發作,這裡把經脈和色澤合併起來討論,所以說太陽經的脈,赤色盛於顴骨,這是太陽經脈色熱病。這種病只在經脈上發作,還沒有盛於顴骨的時候,就表示熱邪還沒有交合,醫生一定會說現在必須發汗,等到發汗時間到了,病就會痊癒。如果發汗時間到了卻沒有出汗,病就無法痊癒。

復與厥陰經脈相爭,而見赤色者,虛陽外浮,死期不過三日,蓋六氣運行,三日三陽,三日三陰。陰病不能出陽,陽病不能合陰,則死。申明色榮顴骨,是其熱病內連於腎,《本俞》論云,少陽屬腎,故曰少陽之脈色也。

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白話文:

如果太陽經的病邪侵入厥陰經,病人的脈象就會發赤。這是因為虛陽上浮,活不過三天。這是因為六氣運行,每三日為一陽一陰循環。陰病不能化出陽氣,陽病不能化合陰氣,就會死亡。面色紅潤顴骨突出,說明熱病內連於腎。在《本俞論》中提到,少陽經絡屬腎,所以說這是少陽經的脈色。

少陽經脈氣色浮榮於臉頰之前,表示有發熱性疾病。這種浮榮的氣色若尚未消散,表示現在開始發汗,靜待時機即可痊癒。如果少陽經脈和少陰經脈同時出現浮榮之象,則患者三日內必死。

面旁曰頰。頰前,亦顴骨也。夫少陽雖屬腎,而少陽為陽,少陰為陰,故少陽熱病之脈色,亦與少陰爭見,大義與上文同。

白話文:

臉頰稱做「頰」。臉頰前面,就是顴骨。少陽經絡雖然屬於腎,但少陽是陽經,少陰是陰經,所以少陽熱病的脈象,也會和少陰的脈象同時出現。總的來說,其意義和前面的內容相同。

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膈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骶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

白話文:

熱病氣穴位於三椎下之間,主治胸中熱。四椎下之間,主治膈中熱。五椎下之間,主治肝熱。六椎下之間,主治脾熱。七椎下之間,主治腎熱,氣血在尾骶骨處。脖子上的三椎,凹陷的地方是中穴。

熱病氣穴,猶言熱病刺法,當取氣穴而刺之也。三椎下間,主刺胸中之肺熱。四椎下間,主刺膈中之心熱。五椎下間,主刺肝熱。六椎下間,主刺脾熱。七椎下間,主刺腎熱。此五臟氣分之熱病,而取氣穴以刺之。蓋氣為陽,主上,榮為陰,主下。若榮血之熱病,其穴在脊骨盡處,故曰榮在骶也。

白話文:

熱病氣穴 ,就是說熱病的刺法,應該選擇氣穴進行針刺。

三椎下間 ,主要是針刺胸中的肺熱。 四椎下間 ,主要是針刺膈中的心熱。 五椎下間 ,主要是針刺肝熱。 六椎下間 ,主要是針刺脾熱。 七椎下間 ,主要是針刺腎熱。

這五臟的氣分熱病,都採用針刺氣穴的方法來治療。因為氣屬陽,主在上部,榮血屬陰,主在下部。如果榮血的熱病,其針刺的穴位在脊柱的盡頭,所以說「榮在骶」。

申明三椎者,從項上數之而為三椎也,下間者,椎下椎上,陷者中也。蓋大椎乃脊骨之第一椎,從項上數之,則大椎為三椎,如是椎之,諸椎皆得矣。

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膈上也。

白話文:

所謂「三椎」,是指從頸部往下數的第三個椎骨。這個椎骨的下方是椎下,上方是椎上,而陷下去的地方就是中間。因為大椎是脊椎的第一個椎骨,從頸部數起,大椎就是第三個椎骨。按照這種方法,其他椎骨的位置都可以確定。

**頰下逆顴:**耳下逆向上顎,為大腫脹。 **下牙車:**牙齦腫脹,為腹脹。 **顴後:**顴骨後方,為脅痛。 **頰上:**臉頰,與橫隔膜相應。

觀面色所見之部,而知內臟所主之病,頰下赤色,上逆於顴,則為大瘕,而主腎病,其色下逆於牙車,則為腹滿而主脾病,其色逆於顴後,則為腰痛而主肝病,其色在由頰上者,則病在膈上,而為心肺之病也。此復舉面部上下所見之色,以徵五臟熱病之義。

白話文:

通過觀察面部所看到的部位,可以知道內臟所患的疾病。臉頰下方的紅色,向上蔓延到顴骨,這是大塊腫瘤的表現,主症是腎臟疾病。這種紅色向下蔓延到牙齦,則是腹部脹滿,主症是脾臟疾病。這種紅色向上蔓延到顴骨後方,則是腰痛,主症是肝臟疾病。這種紅色出現在從臉頰上部,則是膈上疾病,主症是心臟和肺臟疾病。這句話重複強調了面部上下所看到的顏色,用來判斷五臟熱病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