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1)

1. 陽明脈解論第三十篇

承上篇《太陰陽明論》,而更為陽明脈解也。陽明屬土,故惡木;陽明熱甚,故惡火:陽明厥逆,故惡人;四肢實,則登高;熱盛則棄衣;不欲食,則妄走。皆陽明經脈之病,有生死虛實之殊,故以為解。

白話文:

延續上篇《太陰陽明論》,進一步探討陽明脈絡的病症。

陽明脈絡屬於土,所以懼怕木;陽明脈絡過熱,所以懼怕火;陽明脈絡逆亂,所以懼怕人;四肢僵硬,就會想要登上高處;體內過熱,就會脫掉衣服;不想吃飯,就會胡亂走動。

這些都是陽明經脈的病竈,有虛實之別,因此需要具體分析。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惡,去聲,下同。《靈樞·經脈》論云:胃足陽明之脈病,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帝引此以問。

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聞木音而驚者,陽明胃脈屬土,土惡木克之義。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岐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其惡火者,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皆盛,邪客之,則熱甚而惡火也。

帝曰:其惡人,何也?岐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白話文:

黃帝問道:足陽明經脈有病,會厭惡人與火,聽到木聲,則會激動而受驚。鐘鼓的聲音不會使人動容,為何聽到木聲就會受驚?希望聽您說明原因。

岐伯回答說:陽明經脈,就是胃經。胃屬土。所以聽到木聲就會受驚,是因為土厭惡被木剋制。

黃帝說:很好。為何厭惡火?岐伯回答說:陽明經脈主司肉,它的氣血旺盛,邪氣入侵就會產生熱症,熱症嚴重就會厭惡火。

黃帝說:為何厭惡人?岐伯回答說:陽明經脈氣血虧虛,就會氣喘而呻吟,呻吟就會厭惡人。

厥,厥逆也。惋,驚顧也。陽明惡人者,胃絡之脈,不能上行外達,則厥逆,厥逆則喘急而驚顧,驚顧則惡人也。

白話文:

胸悶,是氣逆不暢的意思。驚恐回頭看,是陽明胃經脈絡上的血液,無法上升到外側,就會胸悶。胸悶則氣急而驚恐回頭看,驚恐回頭看則憎惡別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喘惋之證,有死有生,故復問之。

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胃絡上合心包,旁通支腋,今胃氣厥逆,病連少陰之心臟則死,病連心包之經脈則生。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陽明病甚,則發狂,故舉以問。

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白話文:

皇帝问道:有人喘气而死,有人喘气而活,这是为什么呢?

喘气的症状,有死有活,所以再问一遍。

岐伯回答说:如果喘气导致内脏衰竭,就会死,如果只影响经脉,就会活。

胃经向上连通心包,旁边连通腋窝,现在胃气逆乱,如果病症影响到少阴的心脏,就会死,如果病症只影响到心包的经脉,就会活。

皇帝说:很好。病重的时候,病人会脱掉衣服乱跑,爬上高处唱歌,甚至可以不吃东西好几天,翻墙上屋,所到之处,都是平时做不到的,病重反而能做到,这是为什么呢?

阳明病严重的时候,就会发狂,所以才举这个例子来问。

岐伯回答说:四肢是所有阳气的根本,阳气旺盛,四肢就会有力,有力就能爬高。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故四肢者,諸陽之本也,今陽氣有餘而盛,則充溢四肢而實,實則能登高也。

白話文:

人體的手三陽經,從手部運行到頭部;足三陽經,從頭部運行到足部。所以四肢是陽氣的根本來源。現在陽氣旺盛,就會充盈於四肢而達到充實的狀態,這樣就可以登高。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也。

其棄衣而走者,陽明火熱,盛於周身,故棄衣而走也。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詈,音利,下同。登高棄衣,外狂也;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內狂也,故復問之。

岐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

陽氣火氣也,心之所主也。陽氣亢盛,則心主血脈不和,故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也。

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白話文:

帝問:為何拋棄衣物而奔跑?

岐伯答:由於體內熱氣過盛,所以拋棄衣物而奔跑。

帝問:為何胡言亂語、辱罵詆毀,且不避親疏地大聲歌唱?

岐伯答:陽氣過盛,導致心血管系統失調,所以使人胡言亂語、辱罵詆毀,不避親疏地大聲歌唱。

陽氣就是火熱之氣,由心臟所主導。陽氣過於旺盛,會導致心臟主導血脈的功能失調,所以使人胡言亂語、辱罵詆毀,不避親疏地大聲歌唱,同時也會食慾不振,因此會亂跑。

上文有不食數日逾垣上屋之問,故言而不欲食,惟不欲食,故逾垣上屋而妄走也。不欲食而妄走,是四肢稟氣於胃,胃以飲食為本之義。

白話文:

之前有人問起,為什麼有些人好幾天不吃饭,却还会翻墙上屋到处乱跑,所以才说,不是不想吃,而是因为真的不想吃,才会翻墙上屋乱跑。不想吃饭却乱跑,说明四肢的力量来自于胃,而胃以食物为根本。

2. 熱論第三十一篇

此論經脈之熱病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火氣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風熱濕火燥寒,六氣之本也。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六氣之標也。凡人之生,主氣之次,始於厥陰,終於太陽,從陰而陽,循環無已,所謂神轉不回。

白話文:

這段話討論了經脈的熱症。

上面靠近厥陰經的地方,主要是風氣作祟;上面靠近少陰經的地方,主要是熱氣作祟;上面靠近太陰經的地方,主要是濕氣作祟;上面靠近少陽經的地方,主要是火氣作祟;上面靠近陽明經的地方,主要是燥氣作祟;上面靠近太陽經的地方,主要是寒氣作祟。

風、熱、濕、火、燥、寒,這六種氣是根本的。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這六條經絡是這六種氣的標誌。

人的一生,氣的次序從厥陰開始,到太陽結束,從陰到陽,循環不已,這叫做「神轉不回」。

若病傷寒,則始於太陽,終於厥陰,從陽而陰,所謂回則不轉,乃失其機。此云巨陽、陽明、少陽等,乃人身三陽三陰之經脈也。巨陽受之、陽明受之、少陽受之等,乃三陽三陰,各受寒邪而病熱也。一日巨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等,乃以六日而明六經也。

白話文:

如果得了傷寒,那麼最初會影響太陽經,最後到厥陰經,從陽氣盛到陰氣盛,所謂迴轉不能再轉換,就錯失了治療時機。這裡所說的太陽、陽明、少陽等,都是指人體三陽三陰的經脈。太陽經受了寒邪,陽明經受了寒邪,少陽經受了寒邪等,都是指三陽三陰經脈各自受到寒邪而導致發熱。說「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等,是按照六天時間來確定六條經脈的病症。

三陽三陰,各受為病,一日受者,七日愈;二日受者,八日愈;三日受者,九日愈;四日受者,十日愈;五日受者,十一日愈:六日受者,十二日愈,究而言之,皆一日受而七日愈,期雖有次,非一定也。兩感於寒,則陰陽俱病,腑臟皆傷,不免於死。氣化無形,經脈有形,故下即有刺熱之篇,復有評熱之論。

白話文:

三陽和三陰經絡,個別受到病邪侵襲,第一天發病的,七天後可以痊癒;第二天發病的,八天後可以痊癒;第三天發病的,九天後可以痊癒;第四天發病的,十天後可以痊癒;第五天發病的,十一天後可以痊癒;第六天發病的,十二天後可以痊癒。仔細分析,都是第一天受到病邪侵襲,七天後痊癒,雖然痊癒時間有所不同,但不是絕對固定的。同時受到寒邪侵襲,那麼陰陽經脈都受損,臟腑都會受傷,無法避免死亡。氣化無形,經脈有形,所以後續還有刺熱的篇章,還有評熱的論述。

此篇只論人身經脈受病,不論標本氣化,後仲景《傷寒論》,論標本氣化者,與此熱論不同也。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

白話文:

黃帝問道:如今患上熱病的,都屬於受寒引起的,有的人會痊癒,有的人會死亡,死亡的患者往往在六七天之內,痊癒的患者大多在十天以上,這是什麼原因?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您能告訴我。

人身經脈調和,則無寒無熱;經脈不和,則或寒或熱,故熱病者,皆傷寒之類。其病或愈或死,期日不同,故以為問。

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

白話文:

如果人體的經絡運行暢通,就不會出現寒熱的症狀;如果經絡不通暢,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因此,發燒的病症都屬於寒症的一種。這種病症有的能痊癒,有的會死亡,具體時日因人而異,因此需要詢問醫生。

岐伯回答說:巨陽穴屬於所有陽經的範疇,它的經絡連接於風府穴,因此它是諸陽經氣的統領。

巨陽,太陽也。陽熱之氣,病於通體,故曰巨陽。諸陽之氣,皆巨陽通體所主,故巨陽者,諸陽之屬也。若論其脈,則上連督脈之風府,督脈督於陽,故為諸陽主氣也。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白話文:

巨陽,就是太陽。陽熱之氣,佈散於全身,所以稱為巨陽。所有陽氣,都由巨陽貫通全身,所以巨陽是所有陽經所屬。如果論其脈絡,則上達督脈的風府穴,督脈主管陽氣,所以是諸陽經的主氣。

人因寒邪侵襲而受傷,就會轉為熱病。熱病雖然嚴重,但不會導致死亡。然而,同時受到寒邪侵襲而生病的人,必定難逃一死。

熱病者,傷寒之類,故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者人身陽熱之氣,陽常有餘,故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陽脈受寒,陰脈亦受寒,陰陽皆受,腑臟俱傷,故必不免於死。所以或愈或死也。

白話文:

得了熱病的人,類似於得傷寒的人,所以人受到寒冷的傷害,就會產生發燒。發燒是因為人體內的陽熱之氣,通常是過剩的,所以即使發燒很嚴重也不會死亡。

但是,如果既受寒又有其他疾病的人,陽脈和陰脈都會受到寒氣的侵襲,陰陽兩脈都受損,腑臟都受傷,所以一定會死亡。因此,得熱病的人,有的會痊癒,有的會死亡。

帝曰,願聞其狀。

病經脈之有形,則有諸脈受病之狀,故願聞之。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白話文:

黃帝說:希望聽聞這種症狀的具體情況。

歧伯說:傷寒第一天,巨陽經受影響,因此頭項疼痛、腰脊強直。

強,去聲。試以六經受病言之,如傷寒一日,通體之巨陽受之,上文云其脈連於風府,風府,項也,從項而上,故頭項痛,從項而下,故腰脊強,此巨陽之脈受病為然。今以一日受之而明其狀。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

白話文:

「強」,讀音為去聲。以六經受病為例,比如傷寒在第一天,會影響全身的巨陽經。書中提到巨陽經脈連接到風府穴,風府穴位於脖子上。因此,傷寒會導致頭部和頸部疼痛,並向下蔓延到腰部和脊椎,造成腰脊僵硬。這正是巨陽經受到病邪侵襲所致。現在以第一天受病的症狀來描述這種情狀。

第二日,陽明經受邪侵害。陽明經主司肌肉,其經絡連接鼻旁絡脈,通往眼睛。因此,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入睡。

陽明之脈,則以二日受之,而明其狀,陽明者,土也,故陽明主肉,其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故挾鼻絡於目。主肉,故身熱;絡於目,故目疼;挾鼻,故鼻乾;陽明胃不和,故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白話文:

陽明經的脈象,可以在生病的第二天觀察出來。陽明之氣屬於土象,所以陽明經主導肌肉。陽明經的脈絡從鼻子兩側交會於兩眉之間,與太陽經的脈絡相鄰,所以會貫穿鼻粘膜通往眼睛。陽明經主導肌肉,所以身體發熱;貫穿鼻粘膜,所以眼睛疼痛;貫穿鼻子,所以鼻子乾燥;陽明胃氣不和,所以無法入睡。

陽氣盛時,少陽經受邪氣的侵襲,因少陽經主於膽,經脈沿著脅肋運行,與耳朵相連。因此,當胸脅疼痛時,常伴有耳聾。

少陽之脈,則以三日受之,而明其狀。少陽者木也,故少陽主膽。其脈下胸中,循脅裡,其支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故循脅絡於耳。循脅,故胸脅痛,絡耳,故耳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

白話文:

少陽經的脈絡,可以在三天內發現其變化,而能明確地看出它的症狀。少陽屬木,所以少陽經主治膽的疾病。它的經脈從胸部下方經過,沿著肋骨內側行走。其支脈從耳後走向耳中,從耳前走出,所以少陽經的運行與耳朵有關。沿著肋骨行走,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的症狀;與耳朵聯繫,所以會出現耳聾的症狀。

三條陽經的經絡都受到疾病的影響,但尚未進入臟腑,所以可以用「汗」的方式來治療。

結上文三陽受病,非比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故三陽經絡,一日皆受其病,三陽主六腑,而未入於三陰之五臟,故可汗而已,此熱雖甚不死也。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白話文:

如果三陽受病,這並不是說第一天太陽經,第二天陽明經,第三天少陽經相繼受病,而是指三陽經絡在同一天都受到了影響。三陽主要與六腑相關,尚未進入到三陰所掌管的五臟。因此,病症可以透過發汗治療,並且即使病熱再強烈,也不會危及生命。

第四天,太陰經脈受到風邪侵襲。太陰經脈運行於胃部,連結咽喉,所以腹部會脹滿而咽喉乾澀。

太陰之脈,則以四日受之而明其狀。其脈屬脾絡胃,挾咽,連舌本,故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布胃中,故腹滿,絡於嗌,故嗌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白話文:

太陰經絡的脈象,需要經過四天規律調理才能顯現其具體特徵。這條經絡與脾臟相連,通過胃部,夾持食道,連接舌根,因此太陰脈分佈在胃中,連接到咽喉。分佈在胃中,所以會導致腹脹;連接到咽喉,所以會出現咽喉乾燥。

每當身體虛弱時,體內陰氣會受損,陰經脈絡與腎臟相通,並連繫肺部,延伸至舌根,因此會出現口乾舌燥、口渴的症狀。

少陰之脈,則以五日受之,而明其狀,其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故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少陰水火不相交濟,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白話文:

少陰經脈大約每隔五天會感受到它的變化,並且表現出明確的症狀。這條經脈從腎臟開始,向上貫穿肝臟、膈肌,進入肺部,沿著喉嚨走行,附著在舌根。因此,少陰脈貫穿腎臟,與肺相連,並與舌根相連。少陰經脈中的水火不相平衡,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口渴的症狀。

六天過去,厥陰經脈受寒邪侵襲,厥陰經脈循行於陰器,並與肝臟相連結,因此會出現煩悶不適及小腹收縮的症狀。

厥陰之脈,則以六日受之,而明其狀。厥陰肝脈過陰器,抵小腹,故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厥陰木氣逆、火氣盛,故煩滿。循陰器,故囊縮。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白話文:

厥出陰脈之厥中文。原本人語故音楚

文文

)明,

今服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到病痛的侵襲,氣血運行不暢,五臟互通受阻,就會死亡。

則,猶即也。結上文三陰受病,非必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故內之三陰,外之三陽,內之五臟,外之六腑,一日皆受其病,致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即死矣。較之兩感於寒不免於死者更甚也。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

白話文:

則,就是的意思。承接上文,三陰遭受病邪,不一定會在第四天太陰發病、第五天少陰發病、第六天厥陰發病,所以人體內的三陰(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外的三陽(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還有內部的五臟(心、肝、脾、肺、腎),外部的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都可能在同一天受到病邪的侵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五臟失調,導致死亡。與兩感於寒(同時受到寒邪侵襲陰陽兩經)而不免於死亡相比,情形更加嚴重。

對於寒氣感受不顯著的人,七天後,巨陽病勢衰退,頭痛稍癒;八天後,陽明病勢衰退,身熱稍癒;九天後,少陽病勢衰退,耳聾稍癒。

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白話文:

說到:

  • 病程第 10 天,太陰病到了衰退期,患者飢餓感依然存在,開始思念飲食。
  • 病程第 11 天,少陰病到了衰退期,口渴停止,但感覺口不乾爽,舌頭乾燥的症狀已經消失,同時出現打噴嚏。
  • 病程第 12 天,厥陰病到了衰退期,小便失禁,下腹部有點下墜感,體內的大氣(指陽氣)幾乎都散失殆盡,病情開始好轉。

其不兩感於寒,屬經脈之熱病,皆以七日環復,病衰而愈,由此觀之,則上文所云,一日受二日受者,乃循次言之,非一定不移之期日也。會悟聖經,當勿以辭害意。

白話文:

這些(發燒)疾病不因寒氣而起,屬於經脈發熱的疾病,通常在七天內循環發作,病情減輕後痊癒。由此可見,前面提到的「一天發作」、「兩天發作」,是逐次發作的意思,並不是一定固定不變的日期。通曉《傷寒論》,不要拘泥於字面而損害了本意。

帝曰:治之奈何?

治得其宜,不必七日始愈,故以為問。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

白話文:

**黃帝說:**如何治療呢?

雖然治療得宜的情況下,不一定需要七天才會痊癒,所以才這樣詢問。

**岐伯說:**治療的方法在於貫通臟腑氣脈,這樣一來,疾病便會逐漸衰退而痊癒了。

臟脈者,如上文太陰脾臟之脈、少陰腎臟之脈、厥陰肝臟之脈也。治之而各通其臟脈,則病日漸衰而可已,如是則免於死矣。

白話文:

臟脈是指上文提到的太陰脾臟脈、少陰腎臟脈、厥陰肝臟脈。治療時,針對各臟脈加以疏通,那麼疾病就會逐漸減輕並最終痊癒,這樣就可以避免死亡。

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若病在三陽,其未滿三日而在外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而在內者,可泄而已,如是,不必七日環復而始愈矣。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

承汗已泄已之意,而問時有所遺,未全愈者何也?

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白話文:

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如果疾病在外症發病未滿三天,宜發汗;如果滿三天已入裡症,宜瀉下。如此,不需等候七天反覆循環,就能痊癒。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

承接前面發汗、瀉下的說明,黃帝再問:熱病雖已痊癒,但是有時會有遺留症狀,這是為什麼?

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那些留有餘症的,是因為在熱病厲害的時候進食了不該吃的東西,所以留下了餘症。這種情況,都是因為疾病已經減輕,但是熱邪仍然潛伏,與食物中的穀氣相搏擊,兩股熱氣相合,所以留下了餘症。

強,上聲。食,音飼。藏,如字。諸遺者,乃熱甚之時,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又言若此者,皆外熱之病已衰,而內熱有所藏,因其穀氣與所藏之熱相薄,相薄則陽明胃熱,與所藏之熱,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白話文:

「強」讀作上聲,「食」讀音與「飼」相同,「藏」字依照本字的讀音。諸位遺漏食物,是因為在炎熱嚴重時勉強進食,所以才會有所遺留。又說像這種情況,都是外在的熱症已消退,但內在的熱氣有所隱藏,穀氣與隱藏的熱氣互相作用,這種作用會讓陽明胃熱與隱藏的熱氣相結合,兩股熱氣相加,所以才會有所遺留。

帝曰:善。治遺奈何?

病遺未愈,何以治之。

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視其經脈之虛實,調其陰陽之逆從,如是以治,可使病之必已,而無遺矣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

病有所遺,而復治之,不若當其病時而禁忌之,故問病熱何禁。

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白話文:

帝王說:好。那要如何治療遺病?

岐伯說:根據病人的虛實狀況來診斷,調整人體陰陽平衡的逆從,纔可以讓病完全痊癒。

帝王說:發熱的病應該如何避免?

岐伯說:如果得過熱病,在剛痊癒的時候,如果吃肉就會復發,如果飲食過多就會留下後遺症,這就是飲食上應該避免的事情。

病熱少愈,未全愈時,毋食肉,毋多食。食肉則重濁難消,熱病當復;多食則穀氣相薄,病有所遺。食肉、多食,此其禁也。

白話文:

在疾病發燒稍微好轉,但還未完全恢復時,不要吃肉,也不要吃得太多。吃肉會加重濁氣,難以消化,可能導致熱病復發;吃得太多則會導致積食,使病情難以痊癒。因此,在疾病未愈期間,禁食肉食和過量飲食是非常重要的。

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

應,平聲。形,猶狀也。諸脈受病之狀,上文詳言之,此復問兩感於寒之脈狀。

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

白話文:

黃帝問道:同時遭受寒氣侵襲的病症,其脈象應如何與病狀相符呢?

回應,平聲。形,就是狀態的意思。各脈受病的狀態,上文已詳細說明,此處再次詢問同時遭受寒氣侵襲的脈象狀態。

岐伯回答道:同時遭受寒氣侵襲的,發病一天,則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受病,就會頭痛、口乾而煩躁;兩天,則陽明經與太陰經......

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白話文:

如果陽明和太陰經同時有病,則會出現腹脹、發熱、厭食、說胡話的症狀;三天之後,少陽和厥陰經同時有病,則會出現耳聾、小便不利、暈厥、無法進食、神志不清等症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六天後會死亡。

所謂兩感於寒者,巨陽與少陰、陽明與太陰、少陽與厥陰,皆表裡雌雄相應。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病巨陽之脈狀,則頭痛,病少陰之脈狀,則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病太陰之脈狀,則腹滿身熱,病陽明之脈狀,則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病少陽之脈狀,則耳聾,病厥陰之脈狀,則囊縮而厥。

白話文:

所謂「兩感於寒」,是指巨陽與少陰、陽明與太陰、少陽與厥陰這三組經脈表裡相應、陰陽互補。因此,當一個人感受風邪後,就可能同時影響兩條經脈。

如果生病一天,巨陽經和少陰經就會同時發病。巨陽經發病的症狀是頭痛,少陰經發病的症狀是口乾、煩躁、胸悶。

如果生病兩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就會同時發病。太陰經發病的症狀是腹部脹滿、身體發熱,陽明經發病的症狀是不想吃東西、說胡話。

如果生病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就會同時發病。少陽經發病的症狀是耳聾,厥陰經發病的症狀是陰囊縮小、手腳冰冷。

夫三陽以胃氣為本,三陰以神氣為先,水漿不入,胃氣絕矣:不知人,神氣亡矣。至六日,則不能環復而死,言巨陽少陰、陽明太陰、少陽厥陰皆以六日為期而死,則一日二日三日,有次序而非一定,亦當意會者也。

白話文:

胃部的陽氣是人體三陽之氣的根本,而神氣則是三陰之氣的基礎。如果不攝取水飲,胃氣就會喪失;如果不攝取食物,神氣就會消失。如果六天內無法補充,就會死亡。文中提到的巨陽、少陰、陽明、太陰、少陽、厥陰等六種經絡,都會在六天內因氣血不足而死亡。不過,這六天並非絕對,而是大致上的時間表。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

承上文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之意,而問三日乃死,非即死矣。

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

白話文:

黃帝說:五臟已經受傷,六腑不通暢,氣血運行不暢,照這樣下去,三天後就會死,這是為什麼?

承上文,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生病了,氣血運行不暢、五臟不通暢,就會導致死亡,但不是馬上就會死,所以才問三天後就會死。

岐伯說: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中最長的,它的氣血旺盛,所以三天內人還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但三天後氣血耗盡,就會死去。

長,上聲。五臟六腑,神氣運行,皆稟氣於胃,故陽明者,乃十二經脈之長也。陽明多氣多血,故其血氣盛,不知人,則神氣已絕。而陽明之氣未絕,故不知人三日,其陽明之氣乃盡,故死矣。雖不即死,猶之死也。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白話文:

長,發上聲。五臟六腑的運作,都要接受胃氣的滋養,所以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中最主要的。陽明經氣血充盛,所以它的氣血旺盛,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別人的存在,就表示他的神氣已經斷絕了。但是陽明經的氣還沒有斷絕,所以一個人即使昏迷三天,只要陽明經的氣還沒斷,就不會死亡。即使沒有立即死亡,也像死亡一樣。

凡是因傷寒而轉為溫熱的疾病,在夏至以前發病的稱為病溫,夏至以後發病的稱為病暑。病暑時應隨著汗液一起排出,不要阻止。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故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而發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而發者為病暑。溫,猶熱也。暑,熱之極也。暑熱之病,汗出而散,溫熱之病,亦當汗出,故暑當與汗而皆出勿止,汗雖多不可止之也。上文熱病隨感隨發,與寒氣留連伏匿而發者不同,故舉溫暑以別上文熱病之意。

白話文:

冬天遭受寒氣傷害,春天就容易生病;因此,凡是因傷寒而變成溫病的,在夏至日之前發病的屬於溫病,在夏至日之後發病的屬於暑病。溫(病),就像熱(病)一樣。暑(病),是熱到極致(的病)。暑熱的病,靠發汗來散熱;溫熱的病,也應該靠發汗來散熱,所以對暑(熱),應該讓汗水與熱都隨著發汗一起排出,不要阻止;儘管汗出很多,也不可以阻止。前面所說的熱病,是受熱立即發作,和寒氣在體內潛藏後發作的熱病不同,所以特別提到溫暑(熱),以和前面所說的熱病相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