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0)

1. 太陰陽明論第二十九篇

太陰,脾土也。陽明,胃土也。胃納水穀,借脾氣運行,充於腑臟,而經脈以和,四肢以榮,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為太陰陽明論。

白話文:

太陰指脾臟,屬土行。陽明指胃,也屬土行。

胃負責接收食物和飲水,藉助脾氣的作用,將營養物質輸送到五臟六腑,使經脈調和,四肢得以滋養。

土在自然界中能生長萬物,這點與天地相通,所以要論述太陰和陽明這兩個土行臟腑。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

陽明為表,太陰為里,太陰主脾,陽明主胃,脾胃表裡,皆屬乎土,何以生病而異?

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白話文:

**黃帝問:**太陰和陽明是表裡關係,都是脾胃的脈絡,如果生病了卻徵狀不同,這是什麼原因?

**陽明為表,太陰為裏。**太陰主脾,陽明主胃。脾胃表裡,都屬乎土行。為什麼生病了之後徵狀不同?

**岐伯回答:**這是因為陰陽位置不同,有的地方虛有的地方實,有的逆有的順,有的從內而生,有的從外而生。所受影響的地方不同,所以病名也各異。

更,平聲。太陰,陰也,陰在內;陽明,陽也,陽在外,是陰陽異位也。春夏為陽,則陽實陰虛,秋冬為陰,則陰實陽虛,是更虛更實也。春夏為陽而陰盛則逆,秋冬則從;秋冬為陰而陽盛則逆,春夏則從,是更逆更從也。陰在內為陽之守,陽在外為陰之使,秋冬從陰,春夏從陽,陰陽互從,是或從內,或從外也。一歲之中,所從不同,故發而為病,亦有陰陽之異名也。

白話文:

更:讀作平聲。太陰指陰,陰氣在內;陽明指陽,陽氣在外,這是陰陽位置不同。春天和夏天屬於陽氣,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秋天和冬天屬於陰氣,陰氣旺盛,陽氣虛弱,這是陰陽虛實不同。春天和夏天陽氣旺盛而陰氣過盛則會導致疾病,秋天和冬天則順應陰氣;秋天和冬天陰氣旺盛而陽氣過盛則會導致疾病,春天和夏天則順應陽氣,這是陰陽順逆不同。陰氣在內是陽氣的防守,陽氣在外是陰氣的使者,秋天和冬天順應陰氣,春天和夏天順應陽氣,陰陽互相順應,或順應內部,或順應外部。一年之中,順應的時節不同,因此引發的疾病也有陰陽的區別。

帝曰:願聞其異狀也。

有異名必有異狀,狀名之實也。

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

白話文:

**帝問:**我希望聽聽它們的不同表現。

**岐伯答:**不同的名稱一定有不同的表現,表現是名稱的具體化。

**陽者,**天氣,主宰外部;**陰者,**地氣,主宰內部。所以陽氣充實,陰氣空虛。因此,受到虛邪風邪侵犯的人,陽氣會遭受...(原文缺失)

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白話文:

如果生活習慣不好,飲食不節制,作息不正常,就會受到陰邪的侵襲。陽邪侵襲會進入六腑,陰邪侵襲會進入五臟。陰邪進入六腑,身體就會發熱,呼吸不暢,臥牀不起。陰邪進入五臟,就會導致腹脹閉塞,下痢,久了會變成腸炎。

天為陽,故陽者,天氣也,主外,地為陰,故陰者,地氣也,主內。陽剛有餘,陰柔不足,故陽道實、陰道虛。陽主外,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陰主內,故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腑為陽,故陽受之則入六腑,臟為陰,故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陽氣外浮,不歸於陰,故身熱不能時臥,而上為喘呼;入五臟,則陰寒內盛,不和於陽,故䐜滿閉塞,下為飧泄,而久為腸澼。此陰陽不同,而腑臟外內之病,所以異也。

白話文:

天是陽,所以陽的氣息源自天氣,主宰外部。地是陰,所以陰的氣息源自地氣,主宰內部。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所以陽脈充實,陰脈虛弱。陽脈主宰外部,所以遇到風邪邪氣的侵襲,陽脈會受到影響。陰脈主宰內部,所以飲食不節制,起居不規律,陰脈會受到影響。風邪是陽,所以陽脈受到影響就會侵襲到六種疾病。濕邪是陰,所以陰脈受到影響就會侵襲到五種疾病。侵襲到六種疾病,陽氣就會浮於體外,不能與陰氣相合,所以身體發熱持續不能退燒,並且向上傳導致喘息。侵襲到五種疾病,陰寒就會盛於體內,不能與陽氣相和,所以腹脹閉塞,向下傳導致泄瀉,並且長期導致腸道積液。這就是陰陽不同的原因,導致外內疾病不同。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白話文:

因此,喉部主宰天部之氣,咽喉主宰地部之氣。所以,陽氣會受到風氣影響,陰氣會受到濕氣影響。所以,陰氣從足部向上行至頭部,並向下沿著手臂,到達手指末端。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白話文:

陽氣由手臂運行到頭部,再由頭部向下運行到腳部。因此,上熱下寒的疾病為陽病;下寒上熱的疾病為陰病。因此,若受風寒之邪,手臂會先受影響;若受濕邪之氣,腳部會先受影響。

喉司呼吸,肺氣所出,故喉主天氣;咽納水穀,下通於胃,故咽主地氣。風為陽邪,故陽受風氣;濕為陰邪,故陰受濕氣。陰氣從下而上,上而外,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手指之端;陽氣從外而上,上而下,故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陽氣在上,極則乃下;陰氣在下,極則始上,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極乃下也;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極乃上也。

白話文:

喉嚨負責呼吸,肺氣從喉嚨排出,所以喉嚨主管天氣。食道負責吞嚥食物,與胃相通,所以食道主管地氣。風是陽邪,所以陽氣會受到風的影響。濕是陰邪,所以陰氣會受到濕的影響。陰氣由下往上、由上往外運轉,所以陰氣從腳底向上行到頭部,再向下沿手臂循環到手指尖。陽氣由外往上、由上往下運轉,所以陽氣從手部向上行到頭部,再向下行到腳部。陽氣在上,極盛時就會向下運行;陰氣在下,極盛時就會向上運行,因此說陽證(陽氣過盛引起的疾病)的症狀是由上向下發展,陰證(陰氣過盛引起的疾病)的症狀是由下向上發展。所以受到風邪侵襲的人,上部會先出現症狀,到了極點才會向下發展;受到濕邪侵襲的人,下部會先出現症狀,到了極點才會向上發展。

此陰陽不同,而風濕上下之病,所以異也。

此一節,論腑臟外內風濕上下,而太陰陽明之病,所以異也。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上文言腑臟外內,風濕上下受病之異,未明其狀,故有脾病而四肢不用之問。四肢不用,其狀異矣。

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白話文:

由於陰陽相異,風濕病症的位置和輕重有所不同。

這一段討論的是臟腑內外風濕病症的不同,以及太陰陽明病症的差異。

**黃帝問:**脾臟有病,導致四肢不能活動,這是為什麼?

這段之前談論的是臟腑內外以及風濕病症位置的不同,並沒有說明具體的病症表現,因此提出脾臟有病導致四肢不能活動的問題。

**岐伯回答:**四肢都從胃部獲得氣血,但如果氣血不能到達經絡,就必須通過脾臟才能獲得。

如今脾臟有病,無法為胃運化水穀精微,導致四肢無法獲得水穀之氣,氣血逐漸衰弱,脈絡不通暢,筋骨肌肉都因為沒有氣血滋養而失去活力,因此導致四肢不能活動。

為,去聲下同。稟,猶受也。四肢皆受氣於胃,而陽明胃氣不得至於四肢之經,必因於脾,乃得至經而受氣於胃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四肢不得受胃中水穀之氣,而水穀之氣,外行四肢,內資五臟,氣日以衰。肺主氣也,脈道不利,心主脈也,而肝主之筋,腎主之骨,脾主之肌肉,皆無水穀之氣以生,故四肢不用焉,所以脾病而四肢不用也。

白話文:

四,故不用也。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

肝心肺腎,主春夏秋冬四時,脾不主時,故舉以問。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

白話文:

**黃帝問:**脾臟沒有主掌時間,這是為什麼呢?

肝、心、肺、腎都分別主掌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脾臟沒有主掌時間,所以特別提出這個問題詢問。

岐伯回答:

脾臟乃屬土,居於身體中央,平常會隨著四季而滋養四臟,每個季節各補養十八天,並非單獨主掌特定時間。

長,上聲。脾不主時者,以脾臟屬土,位治中央,常以春夏秋冬四時,為肝心肺腎四臟之長,一時各十八日寄治,一臟之中,共主七十二日,所以不得獨主於時。

白話文:

長,讀作「ㄓㄤ」。

脾臟不專一地統領時間,原因在於脾臟屬土,位置在人體中央,依序寄治於春夏秋冬四季,為肝、心、肺、腎四臟之長,每臟十八天,一個週期總共七十二天,因此脾臟無法單獨掌控時間。

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白話文:

脾臟,常常儲存胃部所生成的精華。土,孕育萬物,效法天地。因此,脾臟從上到下遍及全身,沒有固定時間執行功能。

著,昭著也。胃土水穀之精,昭著於外,由脾臟之氣運行,故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萬物皆生於土,故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經脈上下資生於土,故上至頭,下至足,無處不周,雖欲主時,不可得也。

白話文:

「著」表示顯著。胃就像土壤,是五穀精華的來源,而這些精華通過脾臟之氣的運轉而呈現於外。因此,脾臟總是統御著胃的精華。世間萬物都生於土壤,所以土壤具有滋生萬物的功能,與天地相法。經脈上下流動,依賴於土壤的滋養,所以從頭頂到腳底,無處不周。即使想獨自掌管時機,也是不可能的。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

上文云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問脾胃皆屬土,以膜相連,何以能為胃行其津液。

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

白話文: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

黃帝說:脾與胃,雖然以一層膜相連,但是脾能為胃運行津液,這是為什麼呢?

上文解說:

上面提到脾臟有病無法為胃運行津液,因此黃帝詢問脾胃都屬於土行,且以膜相連,脾為什麼能為胃運行津液。

岐伯回答:

岐伯說:足太陰經是三陰經之一,其經脈通達胃,連屬於脾,又與咽喉相連,所以足太陰經能為三陰經運行氣血。而陽明經是人體的表裡所在,是五臟六腑的匯海,也能為三陽經運行氣血。

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故足太陰者,三陰也。足太陰主脾,其脈中貫胃,下屬脾,上絡嗌,而脾土之氣通於五臟之陰,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三陰,主五臟也。陰主裡,陽主表,故陽明者表也。胃納水穀為五臟之腑之海也,稟太陰之運動,而亦為之行氣於三陽,三陽,主六腑也。

白話文:

厥陰是手少陰心經,而少陰是手太陰肺經,太陰是足太陰脾經,所以足太陰脾經是三陰經中的一條。足太陰脾經主脾,它的脈絡中間貫通胃,向下屬脾,向上聯絡咽喉,而脾胃之氣通於五臟之陰,所以太陰脾經負責運行三陰經的氣機。三陰經主管五臟。陰經主裡,陽經主表,所以陽明經是表經。胃能受納水穀,是五臟六腑之海,稟承太陰脾經的運行,也負責運行三陽經的氣機,三陽經主管六腑。

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白話文:

臟腑各依其經脈,而接收到陽明的氣息,因此陽明運行著津液,四肢得不到穀物的氣血,日漸衰弱,血脈不通暢,筋骨肌肉,沒有氣息來生成,因此不能使用。

太陰行氣於三陰,陽明稟太陰之氣,而行氣於三陽,是五臟六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受氣於陽明,實受氣於太陰,故脾臟為胃行其津液,所以以膜相連,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也。若脾臟不為胃行其津液,則四肢不得稟陽明水穀之氣,氣日益衰,肺氣虛也。陰道不利,即脈道不利,心氣虛也。

白話文:

太陰經的氣運行於三陰經,陽明經接收太陰經的氣,而運行於三陽經。所以五臟六腑,各因其經脈,而接收陽明經的氣,而接收陽明經的氣,實際上是接收太陰經的氣。所以脾臟為胃輸送津液,因此用膜相連,才能為胃輸送津液。如果脾臟不能為胃輸送津液,那麼四肢就不能接收陽明經水穀之氣,氣日益衰弱,肺氣也會虛弱。經絡不通,即脈不通,心氣也會虛弱。

而肝主之筋,腎主之骨,脾主之肌肉,皆無陽明水穀之氣以生,故四肢不用焉。

此一節,言太陰脾臟,為胃行其津液,而充於腑臟,達於四肢,所以脾病而四肢不用也。

白話文:

肝臟主筋,腎臟主骨,脾臟主肌肉,但這些臟腑都無法生成陽明經的津液,因此四肢無法運作。

這一段說明脾臟,它能運化胃中津液,並充實於臟腑和四肢,所以脾臟有病,四肢便無法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