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三 (9)
卷之三 (9)
1. 通評虛實論第二十八篇
通評虛實,猶言統論虛實也,大義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二語盡之。然有氣熱脈滿,而為重實者,有脈虛氣虛,而為重虛者,有寒滿熱喘,腸澼,癲疾,消癉,癰疽,腹滿霍亂,五臟癇驚,內外上下,陰陽臟腑諸病,而或死或生,或實或虛者,故曰通評虛實也。
白話文:
通盤理解虛實,就是統一看待虛實。大體上是邪氣旺盛,實症;精氣被奪,虛症,這兩句話就概括了。然而有人氣熱脈滿,但實際是重症實症;有人脈虛氣虛,但實際是重症虛症;還有寒症脈滿熱喘、腸胃絞痛、癲狂、消瘦、肌肉萎縮、癰疽、腹脹腹瀉、五臟心悸、內外上下、陰陽臟腑等各種疾病,有的會死有的會好,有的實證有的虛症,所以說要通盤理解虛實。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
人身經脈貴得其平,故為虛實之問。
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虛實者,非但經脈血氣之虛實,乃邪氣盛於人身則實,精氣奪於內臟則虛,是邪實而正虛也。
帝曰:虛實何如?
既虛既實,人之臟腑血氣當何如?
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臟皆如此。
白話文:
黃帝問道:什麼叫做虛實?
由於人體經脈貴在平衡,所以才會有虛實之分。
岐伯答道:邪氣盛了就會實,精氣被奪就會虛。
虛實不僅指經脈血氣的虛實,而是指邪氣盛於人身則實,精氣被內臟奪取則虛,也就是邪實而正虛。
黃帝問道:虛實如何影響人體?
岐伯答道:既虛又實時,人的臟腑血氣會如何?
岐伯答道:氣虛就是肺虛,氣逆就是足寒,不當令時會發病,當令時則會死亡,其他臟器也都是如此。
氣主於肺,行於內外,故氣虛者乃肺虛也。氣機運行,從下而上,故氣逆者,乃足寒也。邪逆正虛,傷其內臟,故非其剋制之時則生,當其剋制之時則死。不特肺受火克,諸臟皆有所克,故餘臟皆如此。
白話文:
氣的總樞紐在肺,運行於全身內外。所以氣虛的人,都是肺虛造成的。氣機運行是從下往上。所以氣逆的人,都是足部受寒造成的。邪氣作亂,正氣虛弱,就會損傷內臟。所以病症常在不該發生的時候出現,在該發生的時候消失。不只是肺受火邪剋制,其他臟腑也都有相剋的關係,所以其他臟腑的病症也都是這種情況。
帝曰:何謂重實?
重,平聲。余同。因上文虛實而問重實。
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謂是重實。
重實者,言人身大熱之病,氣盛而熱,脈盛而滿,陰陽血氣皆實,是謂重實。
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之?
氣熱脈滿,則經絡俱實,故為此問,而探其治。
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
經絡皆實,氣血盛於陽分,是寸脈當急,而尺則緩也。經實者治其經,絡實者治其絡,經絡皆實,皆當治之。
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
經絡內通血脈,外通皮膚,經絡盛則皮膚滑澤,經絡衰則皮膚澀滯,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
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
白話文:
黃帝問:什麼叫重實?
餘:平聲讀的「重」字與「餘」字同音,因上文談到虛實,故而詢問重實。
岐伯答:所謂重實,指大熱病,氣熱脈搏飽滿,稱之為重實。
重實,是指人體大熱之病,氣勢旺盛而熱,脈搏強勁而滿,陰陽血氣都充實,這就是所謂的重實。
黃帝問:經絡都充實,怎麼辦?如何治療?
氣熱脈滿,則經絡都充實,所以提出此問,探討其治療方法。
岐伯答:經絡皆實,便是寸脈急促而尺脈緩慢,都需要治療。
經絡皆實,氣血充盈於陽分,所以寸脈會急促,而尺脈則緩慢。經絡充實,則治療其經絡,經絡皆充實,則都要治療。
所以說:經絡通暢則順從,經絡阻塞則逆行。
經絡內部連通血脈,外部連通皮膚,經絡旺盛則皮膚光滑滋潤,經絡衰弱則皮膚乾澀滯塞,所以說經絡通暢則順從,經絡阻塞則逆行。
虛實都是從其類別開始,所以五臟骨肉通暢滑利,才能長久健康。
物,猶形也。類,猶合也。物類者,五臟在內,皮肉筋脈骨,有形在外,而合於五臟者也。始,先見也。皮澀而虛,則肺臟亦虛,皮滑而實,則肺臟亦實,故夫虛實者,皆從其有形之外合,以先見也。皮和肺,肉合脾,脈合心,筋合肝,骨合腎,故五臟調合於內,骨肉滑利於外,可以長久而永天命也。
白話文:
「物」指形體,「類」指聯繫。五臟屬於「物類」,位於身體內部,包裹著皮肉筋骨等有形物質,與五臟相連。「始」指先天的跡象。如果皮膚乾澀而鬆弛,說明肺臟虛;如果皮膚潤澤而緊實,說明肺臟實。因此,虛實的判斷都是根據有形外表的聯繫而得出的,這是一種先天的跡象。皮膚跟肺臟相應,肌肉跟脾臟相應,脈絡跟心臟相應,筋腱跟肝臟相應,骨骼跟腎臟相應。所以,當五臟在內部協調運作,骨肉在外部柔韌有力時,人就可以長壽而健康。
帝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何如?
承上文經絡皆實,言更有絡滿經虛,經滿絡虛之不同,故有絡氣不足,經氣有餘,並下經虛絡滿之間。
岐伯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
白話文:
黃帝說:絡脈之氣不足,經脈之氣有餘,這是一種什麼情況?
岐伯說:絡脈之氣不足,經脈之氣有餘的人,脈口熱而尺部寒冷,在秋冬季節,這種情況為逆證,在春夏季節,這種情況為從證。治療時,應主治連帶的疾病。
脈口,寸口也。經氣有餘,則脈口膚熱,絡氣不足,而尺膚寒也。《榮衛生會》論云:榮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故以寸膚候經,榮為經也,尺膚候絡,衛為絡也。秋冬之氣降而沉,故寸熱尺寒為逆,春夏之氣升而浮,故寸熱尺寒為從。經絡外通皮肉,內通筋骨,膚之寒熱,其病有皮肉脈筋骨,淺深不同,貴得其主病之所在而治之,故曰治主病者。
白話文:
脈口指寸口脈。經氣旺盛,脈口和皮膚會發熱;絡氣不足,尺脈和皮膚就會發冷。《榮衛生理匯通》中說:榮氣出自中焦,衛氣出自下焦,因此根據寸脈和皮膚狀況來判斷經氣,因為榮氣屬於經脈;根據尺脈和皮膚狀況來判斷絡氣,因為衛氣屬於絡脈。秋冬時節氣機下降而沉降,所以脈寸熱而尺脈寒為逆;春夏時節氣機升發而浮揚,所以脈寸熱而尺脈寒為順。經絡在皮肉內外相通,在筋骨內外相通,皮膚的寒熱反映了病位在皮肉脈筋骨的深淺不同,要找出主要病變所在,針對性地治療,所以說要治療原發病。
帝曰:經虛絡滿何如?
經虛則經氣不足,絡滿則絡氣有餘。
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白話文:
黃帝問:經虛絡滿,會如何?
經脈中氣血不足,絡脈中氣血過多。
岐伯答:經虛絡滿的人,尺脈熱而滿,寸口脈寒澀,春天和夏天容易死亡,秋天和冬天容易出生。
虛,不足也。滿,有餘也。上文以尺候絡,故絡滿者,尺膚熱而滿,以寸候經,故經虛者,脈口寒而澀也。寸為陽,主春夏,脈口寒澀,故春夏死,尺為陰,主秋冬,尺熱滿,故秋冬生。承上文從逆而言,故曰此也。
白話文:
「虛」是指不足,「滿」是指有餘。上一段是用尺脈來觀察絡脈,所以絡脈滿盈的人,尺脈皮膚會熱而飽滿;用寸脈來觀察經脈,所以經脈虛弱的人,脈口會感覺寒冷而澀滯。寸脈屬陽,主掌春夏季節,脈口寒冷澀滯,表示春夏季節容易死亡;尺脈屬陰,主掌秋冬季節,尺脈熱而飽滿,表示秋冬季節容易出生。承接上一段,描述順逆的現象,因此說:「就是這樣。」
帝曰:治此者奈何?
上文言治主病者,此不言治,帝故問之。
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白話文:
帝曰: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是什麼?
上文所說的,是治療主要的疾病,這裡沒有提到治療方法,所以帝問。
岐伯曰:經絡氣血過盛,經絡氣血不足,灸陰經,刺陽經;經絡氣血不足,經絡氣血過盛,刺陰經,灸陽經。
此絡滿經虛,當灸陰刺陽,灸陰所以補經虛,刺陽所以瀉絡滿。上文經滿絡虛,當刺陰灸陽,刺陰所以瀉經滿,灸陽所以補絡虛。此以灸刺通於上文,則上文治主病者,亦當通如此矣。
帝曰:何謂重虛?
因上文重實而問重虛。
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為重虛。
白話文:
本病的絡脈過於充實,經脈過於虛弱,應灸陰經來補充經脈虛弱的部位,刺陽經來瀉出絡脈充實的部份。上文提到經脈過於充實而絡脈過於虛弱的情況,應刺陰經來瀉出經脈充實的部份,灸陽經來補充絡脈虛弱的部份。本段所提灸刺療法與上文相通,所以上文所治的主病,也應該像這樣處理。
黃帝問:「什麼是『重虛』?」
因為上文講到「重實」,所以黃帝問起了「重虛」。
岐伯回答:「脈象浮在上方,尺脈虛弱,這種情況稱為『重虛』。」
人身陰陽,不外脈氣,故提脈氣二字。上虛者,脈氣虛於上之寸部。尺虛者,脈氣虛於下之尺部。脈主陰血,氣主陽氣,脈虛氣虛,則陰陽血氣皆虛,是謂重虛。
白話文:
人體的陰陽變化,主要表現在脈搏和氣血方面,所以才提「脈氣」二字。上虛的人,脈搏和氣血虛弱在上部的「寸」部。尺虛的人,脈搏和氣血虛弱在下的「尺」部。脈搏反映陰血,氣血反映陽氣,脈搏虛弱,氣血虛弱,表示陰陽血氣都虛弱,這叫做重虛。
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該如何醫治這種情況?岐伯答道:所謂的氣虛,是指氣息不均,沒有規律;尺骨內側空虛,走路時搖擺不定;脈象虛弱,不像陰脈。如果出現這樣的症狀,如果脈象滑利,就有生機;如果脈象澀滯,就會死亡。
知其氣脈死生,則知施治之法,故復言氣脈,不言治也。所謂氣虛者,虛於寸部之陽,則言語無常,而心主之神明不聰也;虛於尺部之陰,而為尺虛者,則足骨屈伸不利,故行步恇然,恇然,虛怯貌。此言氣之虛也。脈之大體,有陰有陽,若脈虛者,浮泛於上,有陽無陰,不能效象於陰也。
白話文:
如果知道病人的氣脈是否旺盛,就能掌握治療的方法,所以再度說明氣脈,卻沒提到治療。所謂「氣虛」,是指寸口部陽氣不足,就會說話反覆無常,心神昏沉;尺部陰氣不足,導致尺脈虛弱,就會腳部屈伸困難,走路不穩,顯得虛弱無力。這是氣虛的表現。脈象整體上分為陰陽,如果脈象虛弱,浮在表層,有陽氣而無陰氣,不能與陰氣相配。
此言脈之虛也。如此者,指氣虛脈虛也。氣虛脈虛,診得皮膚滑澤則生,澀滯則死也。蓋氣脈既虛於內,皮膚不可榮於外,明氣脈之虛而知其死生,則知治之法矣。
白話文:
這段文意在說明脈象虛弱的狀況。
如果出現脈象虛弱的狀況,指的是氣虛脈虛。氣虛脈虛的病人,如果皮膚滑潤有光澤,就表示生機旺盛;如果皮膚乾燥粗糙,就表示病危將死。
因為氣脈虛弱的時候,皮膚無法得到滋養,從皮膚的狀況就可以判斷氣脈的虛弱程度,進而得知病人的生死預後,並制定適當的治療方法。
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
承上文氣熱脈滿之意,言氣熱脈滿,是謂重實,有寒氣暴止,脈滿而實何如。暴,卒暴也。
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
上文云滑則從,澀則逆,下文云從則生,逆則死,故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是知逆者因澀而逆也。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
脈實滿,手足寒是實而逆則死:今寒不盡寒,而頭復熱如何?
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白話文:
**黃帝說:**寒氣突然上升,脈搏又滿又實,該如何解釋?
**承接上文「氣熱脈滿」的意涵,**認為氣熱脈滿,就是重實,如果突然出現寒氣,脈搏仍然滿實,該如何解釋?「暴」,指突然發作。
**岐伯說:**滿而滑脈則生,滿而逆脈則死。
上文說「滑脈從手」,「澀脈逆手」,下文說「從則生,逆則死」,所以說滿而滑脈則生,滿而逆脈則死。由此得知「逆」是因澀而逆。
**黃帝說:**脈搏滿實,手腳冰冷,頭部發熱,該如何解釋?
脈搏滿實,手腳冰冷符合「滿而逆則死」的說法。但現在寒症並非徹底的寒症,而是頭部發熱,該如何解釋?
**岐伯說:**春秋兩季則會生,冬夏兩季則會死。脈浮而澀,身體發熱者,會死。
手足寒而頭熱,乃寒中有熱,熱中有寒,春時則寒中有熱,秋時則熱中有寒,故春秋則生,冬氣全寒,夏氣全熱,今寒中有熱,熱中有寒,不合天時,故冬夏則死。若脈浮而澀,乃越於外而虛於內,澀而身有熱,乃虛於內而越於外,此根氣不足,故皆死。
白話文:
手腳發冷而頭部發熱,是因為身體同時有寒有熱。春天是寒中有熱,秋天是熱中有寒,所以春秋兩季容易生病。冬天只有寒氣,夏天只有熱氣。現在同時出現寒熱,不符合季節規律,所以冬天和夏天容易死亡。如果脈搏浮起但遲滯不順,表示體表過剩而體內虛弱。脈搏遲滯但身體發熱,表示體內虛弱而體表過剩。這些都是因為根本元氣不足,所以都容易死亡。
帝曰:其形盡滿如何?
承經絡皆實之意而言,經脈絡脈,統於周身,不但經絡皆實,而其形且盡滿,何如?形,形身也。滿,猶實也。
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
其形盡滿者,陽氣浮越於外,故脈急大堅,而余於外,尺澀不應,而虛於內也。
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白話文:
黃帝問:「如果身體的經絡都滿了,那會是什麼樣子?」
岐伯回答:「如果身體的經絡都滿了,那脈搏會又急又硬,尺脈也會澀而不應答。」
岐伯解釋:「這是因為陽氣浮在體外,所以脈搏又急又硬,而尺脈澀而不應,這是因為身體內部虛弱。」
黃帝問:「如果是這樣,那麼順應它就會生,違逆它就會死。什麼是『順應』,什麼是『違逆』?」
岐伯回答:「所謂『順應』,就是手腳溫暖;所謂『違逆』,就是手腳冰冷。」
上文云:滑則從,澀則逆,今脈急大堅,尺澀不應,如是者,故滑從則生,澀逆則死,帝復問之。而所謂從者,手足溫和,溫和則滑也,所謂逆者,手足寒冷,寒冷則澀也,反復辨論,仍明滑則從,澀則逆也。
白話文:
古書上說,脈象滑利就順應病情,脈象澀滯就逆轉病情。現在病人脈象急促、有力、堅硬,尺脈澀滯不應,正是如此。所以,滑利順應病情就會生,澀滯逆轉病情就會死。皇帝又問道:什麼叫順應病情呢?就是手腳溫暖,溫暖則脈象滑利。什麼叫逆轉病情呢?就是手腳冰冷,冰冷則脈象澀滯。反覆辯論後,還是明白滑利順應病情,澀滯逆轉病情。
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
承上文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之意,復問乳子病熱,脈懸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乳子秉質未充,借後天乳食以生,故胃氣行於四肢,而手足溫則生,胃氣不行於四肢,而手足寒則死。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
中,去聲,下同。上文乳子病熱而脈懸小,此言乳子中風熱而脈實大,但舉喘鳴肩息,借岐伯以申明之。
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乳子既中風熱,復喘鳴肩息,其脈當實大也。脈實大而緩,脈有胃氣則生,脈實大而急,脈無胃氣則死。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
白話文:
**黃帝問:**新生兒患熱病,脈象懸浮而微細,這是怎麼回事?
**岐伯答:**手足溫暖則生長,寒冷則死亡。新生兒體質虛弱,需要後天的乳汁哺育才能成長,因此胃氣運行於四肢,手足溫暖則生長,胃氣不運行於四肢,手足寒冷則死亡。
**黃帝問:**新生兒中風發熱,喘鳴肩息,脈象如何?
**岐伯答:**喘鳴肩息者,脈象實大。脈搏緩和則生長,脈搏急促則死亡。新生兒中風發熱,又喘鳴肩息,其脈象應當實大。脈象實大而緩和,表示胃氣充足,則生長;脈象實大而急促,表示胃氣不足,則死亡。
**黃帝問:**腸胃積熱,便血,這是怎麼回事?
因上文喘鳴病肺,而問大腸之腸澼也。腸澼者,寒熱之邪,傷其陰絡,泄瀉下利也。熱氣盛而血溢腸外,則便血,寒氣盛而津溢腸外,則下白沫,寒熱相持,血與白沫相兼而下,則下膿血,帝故各舉以問。
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白話文:
因為前面提到喘鳴的疾病是肺的問題,所以現在詢問大腸的腸澼。腸澼是指寒熱之邪氣損傷了大腸的陰部經絡,導致腹瀉和稀爛的大便。熱氣旺盛而導致血液溢出腸道外,就會便血;寒氣旺盛而導致津液溢出腸道外,就會排出白色泡沫狀物體;寒熱交替,血液和白色泡沫狀物體同時排出,就會排出膿血。帝堯因此各舉一例來提問。
岐伯說:身體過熱就會死亡,過冷就會生存。
腸澼便血,則陰虛於內,身熱則陽虛於外。《陰陽別論》云:陰陽虛,腸澼死。故身熱則死。寒者,身不熱也,不熱則陰虛而陽不虛,故生。
白話文:
腸胃虛寒導致便血,是因為內部陰虛。身體發熱是因為外部陽虛。《陰陽別論》中說:陰陽虛弱,腸胃將會壞死而亡。因此,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亡。如果身體發冷,則說明身體沒有發熱,所以是陰虛而陽不虛,因此能夠存活。
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腸澼下白沫,乃寒汁下泄。脈沉則血氣內守,故生;脈浮則血氣外馳,故死。
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白話文:
**黃帝問:**腹瀉伴隨白色泡沫,會怎樣?
**岐伯回答:**如果脈象沉穩,則會生還;如果脈象浮動,則會死亡。
**黃帝問:**腹瀉伴隨膿血,會怎樣?
**岐伯回答:**如果脈象懸浮無力,則會死亡;如果脈象滑動有力,則會生還。
腸澼下膿血,乃血與白沫相兼而下。其脈懸絕,則津血內脫,生陽不生,故死;脈滑大,則陰陽和合,血氣充盛,故生。
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臟期之。
白話文:
腸道排便時有膿血,這是血液和白色泡沫一起排出的情況。
如果脈象細弱無力,表示體內的津液和血液不足,陽氣無法生發,所以會死亡;如果脈象有力且光滑,表示陰陽調和,氣血充足,所以會生存。
黃帝說:有腹瀉的症狀,身體不發熱,脈搏也不虛弱,這是什麼情況?岐伯回答:脈象滑而大的表示可以活,脈象緊澀的表示會死,根據臟腑的病期來判斷。
泄瀉下利,屬於腸澼,非便血白沫膿血之腸澼,故曰腸澼之屬。上文言身熱則死,又言脈懸絕則死,帝承上文之意而言,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帝承上文之意以問,伯亦承上文之意以對。夫滑大者,既曰生,則懸澀者曰死。懸澀,懸絕之漸也。須知腸澼之脈,不宜懸澀矣。
白話文:
腹瀉屬於腸道疾病,不同於便血、白沫膿血等腸道疾病,所以稱作腸道疾病的範疇。上文提到身體發熱會死亡,又提到脈搏極其微弱會死亡,黃帝承接上文的意思詢問,身體不發熱,脈搏不極其微弱如何?黃帝承接上文的意思發問,醫師也順著上文的意思回答。脈象滑動有力的情況既然稱作生,那麼脈象沉澀無力的情況就稱作死。沉澀,是脈搏極其微弱的徵兆。要注意腸道疾病的脈象不應該沉澀無力。
懸澀將絕,當以五臟之死日期之。《陰陽別論》云:肝至懸絕,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帝曰:癲疾何如?
白話文:
當人的脈象極度虛弱、即將斷絕之時,可根據五臟脈象虛弱的程度來判斷死亡時間。《陰陽別論》中記載:肝脈極虛,十八日後死亡;心脈極虛,九日後死亡;肺脈極虛,十二日後死亡;腎脈極虛,七日後死亡;脾脈極虛,四日後死亡。
黃帝問:癲疾病症如何?
承上文肺病之喘鳴,大腸之腸澼,而問心病之癲疾消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癲疾則心不神明,病當何如?
白話文:
接著上文的肺病喘鳴、大腸腹瀉,再問心病的癲癇抽搐。心臟是君主之官,神識從這裡產生,癲癇抽搐是因為心臟的神識不清,這個病該怎麼治療?
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
心不受邪,脈搏大滑,則正氣內持,邪不幹臟,故病久當自已;脈小堅急,乃正氣不足,邪必干臟,故死不治。
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
心不受邪,則癲疾之脈,宜虛乎,抑宜實乎?
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心不受邪,其脈宜虛,故虛則可治;實則邪氣內入,故實則死。
帝曰:消癉虛實何如?
癲疾則心氣寒,消癉則心氣熱,故問消癉之脈,虛實當何如?
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白話文:
岐伯說,脈搏強而滑,持續很久就會自己好;脈搏細而緊,就無法治癒,必死無疑。
皇帝問,癲癇的脈搏,虛實如何?
岐伯回答,虛則可治,實則死。
皇帝問,消癉的虛實如何?
岐伯回答,脈搏強而大,病久可治;脈搏懸浮、細而緊,病久就無法治癒。
火熱而渴,消癉病也,其脈實大,脈病皆為有餘,雖久可治;脈懸小堅,則病有餘,脈不足,久則正氣益虛,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發熱口渴、消瘦憔悴的症狀,而且脈象又大又實,說明是體內火熱過盛,無論脈象還是病症都屬於實證,即使發病時間較久,也能治療;如果脈象細小、堅硬,說明既有實證,又有氣血虧虛,久而久之正氣就會越來越虛弱,所以這種情況難以治療。
黃帝問道:形狀、骨骼、脈象、筋脈,如何得知它們的正常狀態呢?
皮與肉為形度;骨度者,腎之合;脈度者,心之合;筋度者,肝之合。承上文諸病,而問形骨脈筋之度,必知內外相合之度,始知致病之由,故復問之。
岐伯曰: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腑,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
白話文:
皮膚和肌肉構成外形;骨骼的形狀由腎決定;脈搏的頻率由心決定;筋的粗細由肝決定。前面講述了各種疾病,現在詢問身體外形、骨、脈、筋的形態。必須瞭解內臟與外形的相互關係,才能知道疾病的成因,因此再次詢問。
岐伯說:春天集中治療經絡,夏天集中治療經俞,秋天集中治療六腑,冬天則閉藏,所謂閉藏,就是少用藥物和針石。
岐伯二字,舊本訛帝,今改正。度有淺深,合於四時,故春亟治經絡,經絡無病,筋度和矣;夏亟治經俞,經俞無病,脈度和矣;秋亟治六腑,六腑無病,通體之形度和矣;冬則閉塞,閉塞者,宜用藥調之,而少針石也,閉塞內藏,骨度和矣。
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
白話文:
岐伯這兩個字,舊版本錯寫成「帝」,現在改正。「度」有深淺,要符合四時,所以春季專心治療經絡,經絡沒病了,筋的柔軟度就調和了;夏季專心治療經俞,經俞沒病了,脈搏的柔軟度就調和了;秋季專心治療六腑,六腑沒病了,全身的形體柔軟度就調和了;冬季則閉塞,閉塞的時候,應該用藥物調理,少用針灸等手段,閉塞的內臟,骨骼的柔軟度就調和了。
所謂少針石,並不是指癰疽這種疾病。癰疽無法在短時間內好轉。
申明所謂少針石者,乃骨度無病,勿針石以泄之,非癰疽發於骨度之謂也。若癰疽發於骨度,乃少陰神機所主,當亟刺以泄其毒,不得頃時之緩,而使神機之回也,此言癰疽發於骨度也。
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旁三痏,與纓脈各二。
白話文:
說明所謂的少針石指的是身體骨骼沒有疾病,不要用針石去瀉它,並不是指癰疽發生在骨骼上。如果癰疽發生在骨骼上,是由少陰神機主導,應該緊急用針刺放出毒氣,不能有一刻的耽誤,以免神機反覆。這裡說的是癰疽發生在骨骼上的情況。
癰疽不知所在,按壓時手感不分明,時有時無。針刺手太陰經旁的三個穴位,以及纓脈各兩個穴位。
痏,音季,餘篇同。骨度為陰,故言癰疽,形度脈度筋度為陽,故言癰,不言疽。癰發於通體之形度,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故不知其所,將成未成,故按之不應手,時腫時消,故乍來乍已。肺主周身之氣,故刺手太陰旁三痏。手太陰旁,膺胸之旁也。痏,針眼如小瘡也。三痏,針瘡凡三也。纓脈,結纓兩旁之脈也。各二,左右各刺其二也。此言癰發於形度也。
腋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白話文:
痏,同「季」的音。骨頭的尺寸稱為陰,所以說癰疽,身體的形狀、脈絡和筋骨的尺寸稱為陽,故只說癰,而不說疽。癰生長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可能在上或下、左或右,所以不知道它的位置。將要形成但尚未形成,所以按壓它時沒有反應。有時腫脹,有時消退,所以時而出現,時而消失。肺主導全身氣血,因此刺手太陰經旁邊的「三痏」。手太陰經旁邊,就是胸部旁邊的意思。痏,針孔就像小瘡一樣。三痏,總共有三個針孔。纓脈,是指結纓穴兩旁的經脈。各二,左右兩邊各刺兩針。這是說癰生長在身體某部位時的方法。
腋窩部位大面積化膿腫脹,疼痛劇烈,取足少陽經穴位刺血五次,刺後熱勢仍然不退,再刺手心主經穴位三處,以及手太陰經絡與大骨相會處各刺三處。
脅上曰腋,少陽行身之側部,合於腋,故腋癰大熱,當刺足少陽五,以泄其熱,刺之而熱不止,則刺手心主三。心主包絡之脈上抵腋下也。更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大骨之會,臂骨與手交會之處也,此言癰發於脈度也。
暴癰筋緛,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
白話文:
腋部位於兩脅上方,屬於少陽經絡所在的位置。當腋部長癰腫伴有高熱時,應該針刺足少陽經的第五個穴位,以減輕熱症。如果針刺之後高熱仍未緩解,則要針刺手心主經的第三個穴位。這是因為心主經的脈絡在腋部下方交匯。
此外,也可針刺手太陰經絡的相關部位,特別是臂骨與手部交界處,這被稱為「大骨之會」。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癰腫可能與經脈的運行有關。
惡性腫瘤伴隨筋脈攣縮,疼痛隨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別,大汗淋漓持續不斷,胞中之氣不足,治療應著重在經絡和穴位上。
暴,凶暴也。毒氣深入,內傷其筋,則為暴癰。筋緛,隨大筋之分理而痛,謂不掀痛於外,而隱痛於內也。皮毛之魄汗,不盡出於外,由胞中血海之氣,不足於內也。筋緛,胞虛不可以刺,故治在經俞。治,調治也。使胞中血氣,由內達外,則緛者強,雍者通,此言癰發於筋度也。
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少陰俞,去脊椎三寸,旁五,用員利針。
白話文:
「暴」指兇猛之意。毒氣深入體內,損傷筋脈,就會形成叫做「暴癰」的惡性膿腫。
「筋緛」指沿著大筋的走向而產生疼痛,這種疼痛並非明顯的外在疼痛,而是一種隱藏在體內的疼痛。
皮毛的汗液無法完全排出,是由於體內「胞中」氣血不足所致。「筋緛」是由於「胞中」虛弱而導致的,因此不宜用針刺治療,而應調治經絡穴位。
調治的目的是讓「胞中」氣血從內部流通到外部,這樣「筋緛」就會強健,「雍腫」就會消散,這說明膿腫發於筋脈之中。
腹部嚴重脹滿,按壓也不會消退,取手太陽經絡,那是胃的募穴。少陰俞穴,在脊椎旁開三寸、外側五分處,用圓利針刺。
腹中卒暴而滿,太陰脾土病也。按之不下,既滿且硬,不應指而下也。取手太陽經絡者,以小腸居胃下,化物而出,乃胃之募也。取而刺之,以瀉腹滿。又取少陰俞所以行泄其水也。少陰俞,即腎俞也,兩旁去脊椎各開三寸。各刺其五,用員利針者,《九針十二原》論曰:針大如釐,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
白話文:
肚子忽然腫脹發硬,是脾胃虛弱所致。
按壓肚子,按不下去,既腫脹又堅硬,按壓不變軟。
推拿經絡發現,是因為小腸位於胃的下方,負責消化食物並排出,所以小腸是胃的募穴。
刺小腸穴道,可以瀉去腹脹。
再刺腎俞穴,可以引流腎水。
腎俞穴就是兩側腰部,距離脊椎骨各開三寸。
各刺五針,使用圓形的鋒利針頭。《九針總原》說:針頭要像眉毛那麼粗細,圓形且鋒利,針身要稍粗,用於治療急症。
蓋腎俞兩旁,不可深刺,故用釐針泄腎臟之水氣,以治腹滿,上文形度骨度脈度筋度,未及於脾,此舉脾病,以足形度之義。
霍亂,刺俞旁五,足陽明及上旁三。
白話文:
腰部兩側的腎俞穴,不宜刺入太深。因此運用釐針來疏通腎臟的水氣,治療腹脹。上文描述了骨骼、脈絡、肌肉的形狀和大小,但沒有提及脾臟。這裡用脾臟疾病的足形脈診來推論脾病的緣故。
霍亂,刺俞旁五,足陽明及上旁三。
霍亂時,刺俞穴旁五分,足陽明經和上旁三分。
霍亂,胃病也。霍亂之病,脾胃不和,故亦刺少陰俞旁五。病在陽明,故刺足陽明,及上旁三,陽明胃俞,在腎俞之上,故曰及上旁。三者,兩旁各三刺也。本經論五臟,必兼言胃,故舉胃病以足五臟之義。
刺癇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足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旁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白話文:
霍亂是一種腸胃疾病。霍亂的病因是脾胃不調,所以也要刺少陰俞旁五穴。因為病在陽明,所以要刺足陽明,以及上旁三穴,也就是陽明胃俞,在腎俞穴的上方,所以說「及上旁」。三者是指雙方各刺三針。本經論述五臟時,必定同時提及胃,所以舉出胃病來補足五臟的論述。
刺癇驚脈五,針手太陰經各五穴,刺足太陽經五穴,刺手少陰經絡旁邊一穴,足陽明經一穴,在腳踝上方五寸處,刺三針。
足太陽,舊本訛經太陽,今改。癇,癲癇也。驚,震驚也。癇驚之病,病在於脈,故刺癇驚脈有五,其一針手太陰各五。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出腋上,循臑內,各五者,左右各為五刺,刺之所以和金氣也。其一刺足太陽五,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循足太陽之脈,而五刺之,所以和水氣也。
白話文:
足太陽經:舊版醫書誤寫為「經太陽經」,現在更正。
癇:癲癇病。驚 :驚嚇。
癇驚 的病症來自於經絡,因此刺「癇驚脈」有五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在手太陰肺經取五個穴位,左右各五個,總共十個穴位。肺手太陰經的經脈從中焦開始,經過腋窩上方,然後沿著手臂內側。刺這些穴位可以調和肺經的金氣。
第二種方法:在足太陽膀胱經取五個穴位。膀胱足太陽經的經脈從眼睛內側開始,向上經過額頭和頭頂,然後沿著足太陽經循行。刺這些穴位可以調和腎經的水氣。
其一刺手少陰經絡旁者一,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系不可刺,故刺經絡之傍,刺之所以和火氣也。其一刺足陽明一,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上入齒中,刺之所以和土氣也。其一取足上踝五寸,上踝五寸,膽足少陽光明穴也,刺三針,光明之上下也,刺之所以和木氣也。癇驚之病,陰陽不交,水火不齊,故為臟腑五行之刺,以足臟腑五行之義。
白話文:
刺手少陰經絡旁邊的穴位,因為心和手少陰經脈在心中相連,心部不可刺,所以只能刺經絡旁邊的部位,這樣可以調整火氣。
刺足陽明經,因為胃和足陽明經脈在鼻樑中間相連,經脈向下沿著鼻外側,往上進入牙齒中,刺這個穴位可以調整土氣。
在腳踝上方五寸的「光明穴」刺三針,因為「光明穴」是膽和足少陽經脈交會的穴位,可以調整木氣。
癲癇的病症是陰陽失衡,水火不調,所以用臟腑五行之刺的方式,根據臟腑五行理論來取穴。
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風濕之病也。
白話文:
凡是治療消瘦、僕倒、半身不遂、肢體萎縮、氣血逆亂、肥胖的人,這是由營養失衡引起的疾病;經絡氣血不通,上下不通暢,這是由突發的憂慮引起的疾病;突然昏厥而聽力減退,局部不通暢,身體內氣突然暴烈,這不是由內外風邪引起的疾病,所以消瘦而身體不靈活;足底疼痛、腫脹,這是由寒風濕造成的疾病。
暴,卒也。蹠,踐履也。跛,不正也。治病之法,各有內外上下之因,當從其因而察之。凡治消癉病起於內,僕擊病起於外,邪在上則偏枯,邪在下則痿厥,邪在中則氣滿發逆。此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之病,有虛有實,若肥貴人,則膏梁之疾,而為有餘也,氣機隔塞而閉絕,以致上下不通,推其致病之由,則卒憂之病也。
白話文:
「暴」是指突然發生的疾病,「蹠」即踩踏,「跛」指腳有缺陷。治療疾病的方法,各有內、外、上、下的因素,應根據其原因進行診察。凡是消瘦、萎縮的疾病,通常起於內部;僕擊(抽搐痙攣)的疾病,多起於外部;邪氣在上面就會導致偏枯(半身不遂),在下面就會導致痿厥(肌肉萎縮麻痹),在中間就會導致氣滿發逆(氣上逆)。這些消瘦、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的疾病,有的屬於虛證,有的屬於實證。如果肥胖的人患了此疾,則是由於吃得太好、營養過剩所致,氣機因此阻塞不通,上下不通暢,究其發病原因,是由於憂慮過度導致的。
卒然厥逆,不通於上,則暴厥而聾,不通於下,則二便不調,偏塞閉不通,此暴憂內因之病,故曰內氣暴薄也。不從內暴憂外中風之病,則秉質故瘦,留著而不去之病也。若足踐履而行不正,非故瘦之疾,乃寒風濕外因之病也。凡此諸病,虛實不同,當察其因而治之。
白話文:
突然發生的昏厥,不通往頭部,就會突然昏倒並耳聾;不通往下部,大小便就會失調;偏向一側阻塞不通,這是突然憂愁導致的內在病症,所以稱為內氣突然阻塞。不是因為內在的憂愁而是外在中風導致的疾病,那麼從本來體質上就是瘦弱,這種病症就纏身不退了。如果走路姿勢不正確,不是本來就瘦弱的疾病,而是由於寒風濕的外在原因所引起的疾病。所有這些疾病,虛實情況不同,應當探究病因來治療。
黃帝曰: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白話文:
黃帝說:黃疸發作時突然感到劇烈疼痛,精神錯亂、發狂,這是長期胃氣上逆造成的。五臟功能失調,六腑不通暢,也會導致上述症狀。頭痛耳鳴,五官不利,是腸胃問題導致的。
帝因岐伯之言,申明臟腑受病,各有所生,知其所生,則知虛實之因,而治之不難矣。黃疸暴痛,癲疾厥狂,病雖發於一時,乃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之氣,貴得其平,五臟不平,由六腑不和,故六腑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鳴,致上下九竅不利,由穀氣少入,穀神內虛,乃腸胃之所生也。
白話文:
黃帝依循岐伯的見解,闡明臟腑受病的不同來源,瞭解這些來源就能分辨虛實的病因,治療就不困難了。黃疸突然劇烈疼痛、癲癇厥症和狂躁症,雖然發病很急,但都是因為長期違逆而生的。五臟之氣,最重要的是保持平衡,五臟如果不平衡,是因為六腑不調和,所以六腑閉塞的緣故。頭疼耳鳴,導致上下九竅不通,是因為穀物攝入過少,穀神虛弱,都是腸胃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