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8)

1. 離合真邪論第二十七篇

離合真邪者,真氣邪氣,彼此相離,勿使合也。邪入經脈,則真邪相合,從而察之,必使真氣弗失,邪氣弗入。蓋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瀉之立已,則合者使離,故曰離合真邪也。

白話文:

區分真氣與邪氣,讓它們相互分離,不要讓它們結合。邪氣進入經絡,則真邪相合,從而觀察它們,一定要讓真氣不流失,邪氣不進入。因為邪氣剛來的時候,還沒有固定的位置,推它就前進,引導它就停下來,趁機治療,頃刻之間就能治癒,病症頃刻之間得以治癒,則相合的讓它們分離,所以稱之為區分真氣與邪氣。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

承上篇先知《針經》之意,而言九針之道,備載針經八十一篇,余已盡通其意。

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榮輸,余知之矣。

《針經》大意如此,余已知之。

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余願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針經多論正氣之虛實,未詳邪氣入經,故以為問。

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白話文:

繁體中文:

黃帝問曰:餘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餘盡通其意矣。

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榮輸,餘知之矣。

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餘願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黃帝問道:我聽說有九針九篇的《針經》,您現在又擴充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經通曉其中的含義了。

《針經》中講述氣的盛衰,會左右移動。以上的調節下面的,左邊的調節右邊的,多餘的補充,不足的瀉掉,我理解了。

這些都是榮衛氣血的流動變化,虛實的變化,並不是邪氣從外部入侵經絡所致。我希望瞭解邪氣在經絡中的表現,患者會出現什麼症狀,以及如何治療?

岐伯回答道:聖人制定度數,必定與天地相應。所以天上有星宿運行,地上有河流流動,人體中有經脈循行。

起,猶立也。聖人立人身脈度循行之數,必上應天,下應地。故天有二十八宿之度,人有十二經脈,以應於天;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以應於地。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

白話文:

起,就像站立一樣。聖人建立人體脈絡循行的方式,必定上應於天,下應於地。因此,天上有八宿的運行軌道,人體就有經脈,以呼應上天;地上有河流,人體就有經脈,以呼應大地。

天地溫和,經水安靜無波瀾。 天寒地凍,經水凝結成冰。 天暑地熱,經水沸騰噴湧而出。 暴風驟起,經水波浪起伏,形成堤岸。

泣,作澀。卒,音促,俱下同。地之經水,氣通於天,故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如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澀。凝澀,不行也。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沸溢,汛濫也。若陰陽不和,卒風暴起,風行水渙,則經水波湧而隴起。

白話文:

哭泣,是因為經水阻塞不通。卒然發生,聲音急促,與下文「卒風」的「卒」字同義。大地上的河流,氣息與天空相通。所以,天地溫和的時節,河流就會安靜平穩。如果天寒地凍,河流就會凝固阻塞。凝固阻塞,河流無法流動。天氣炎熱,大地燥熱,河流就會沸騰氾濫。氾濫,就是指水勢漫溢。如果陰陽失調,突然颳起暴風,風勢強勁,水波動盪,河流就會翻騰湧起,形成山丘般的浪頭。

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

白話文:

當外邪侵入脈中時,寒邪來襲,血液就會凝結成塊,暑熱來襲,氣血就會變得渾濁濕熱,虛弱的外邪就會趁機入侵,就像經血遇到風氣而受影響一樣。脈絡中動脈的跳動,到一定時候也會隆起,它們在脈中運行,徐緩而有規律。

人之經脈,合於經水,氣通於天。若夫邪氣之入於脈也,天寒則人血凝澀,猶之天寒地凍,經水凝澀也。天暑則人氣淖澤,猶之天暑地熱,經水沸溢也。虛鄉之邪,因人經脈虛而入客,猶之卒風暴起,故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猶言風入於經,而動其脈也。其至也亦時隴起,猶之經水遇風,波湧而隴起也。

白話文:

人體的經脈與江河水道相通,氣血流通順暢。如果外界的邪氣侵入經脈,就會出現以下情況:

  • 天氣寒冷時,人體氣血凝滯,就像天氣寒冷時江水結冰一樣。
  • 天氣炎熱時,人體氣血旺盛,就像天氣炎熱時江水沸騰一樣。
  • 虛弱的地方會被邪氣入侵,因為經脈虛弱,就像突然颳起大風,江水會被風吹動。
  • 經脈中氣血流動就像風吹動江水,也會出現波浪起伏的現象。

其不因於邪,則血氣之行於脈中,循循然。循循,次序貌,猶之天地溫和,而經水安靜也,此人之度數,所以應於天地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外邪入侵,那麼血氣在脈絡中循序漸進地流動。循循,形容按部就班的樣子,就好像天地溫和,經水(月經)正常一樣。這是人體的規律,所以能與天地相應。

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白話文:

從脈象寸口處感受脈搏的變化,有時 بزرگ, 有時小。脈搏變大表示邪氣到來,變小表示安詳。脈搏的變化沒有固定的規律,或陰或陽,難以用固定的標準衡量。因此,在診脈時,分為三部九候,仔細觀察脈象的變化,一旦發現異常,及時採取措施,防止邪氣進一步侵襲。

中,去聲。處,去聲,下處同。脈之大會,在於寸口,其至寸口而中手也,則時大時小,大則脈氣有餘,故邪至;小則脈氣凝實,故平。邪氣之至,其行無常處,或在血分之陰,或在氣分之陽,而不可為度,從其在陰在陽而察之,審其三部九候之中,邪之所在,卒然逢之,勿使真邪相合,是當早遏其路。下文云,逢而瀉之,其病立已,同一義也。

白話文:

中,讀音「去」,同「處」,讀音「去」。脈搏的重要位置在於寸口,當脈搏運行到寸口並接觸手時,如果時大時小,脈氣強盛,說明邪氣已經抵達;如果脈氣凝實細小,說明身體平和。邪氣侵襲不定,可能在陰部的血分中,也可能在陽部的氣分中,無法確定具體位置。需要從陰陽三部九候中仔細觀察,確定邪氣所在,一旦發現,不要讓真正的邪氣凝聚成形,應該及早斷其通路。下文中提到,「逢到邪氣就阻斷它」,疾病就會立即痊癒,這便是阻斷邪氣的含義。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白話文:

吸氣時內插針,不可使氣逆流;靜待片刻,不可讓邪氣擴散;吸氣時轉動針,以求得氣為目的;等到呼氣時拔出針,呼氣完畢後才拔除,大氣盡出,因此稱為「瀉」。

內,音納,下內針之內同。忤,逆也。大氣,針下所聚之氣也。方吸則內針,其氣始行,無令逆也。寧靜其心,久留其針,以針引邪,無令邪之四布也。方吸則轉針,欲以得氣,為復其故。候呼則引針,呼盡針乃去,使針下所聚之氣皆出,此瀉邪之法,故命曰瀉。

白話文:

內:指針術中的「納針」手法。

忤:逆反的意思。

大氣:針刺入穴位後,所針集聚的氣息。

方吸:吸氣時。

納針:插入針具。

邪:病邪。

寧靜其心:保持心神安定。

久留其針:讓針具滯留一段時間。

方吸則轉針:吸氣時轉動針具。

候呼則引針:呼氣時拔出針具。

使針下所聚之氣皆出:將針刺部位集聚的氣息全部釋放出來。

此瀉邪之法:這種手法是用來祛除病邪的,因此稱為「瀉」。

此一節,言人身經脈,應於天地,邪氣卒至,當急瀉之,勿使真邪相合也。

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

邪氣卒至,當急瀉之,真氣不足,則當補之,故為此問。

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

白話文:

黃帝說:「如果身體有不足,就該補充,這是怎麼回事?」

岐伯說:邪氣突然襲來,應該趕緊瀉出;真氣不足,就應該補充。所以,黃帝提出了這個問題。

岐伯說:一定要先撫摸並循著經脈查看,再切壓分散,推按揉捏,彈壓激發,抓拿疏通,然後才能引氣出來。從外部引導打開經脈的門戶,用這種方法來疏通經絡,去除邪氣。

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白話文:

讓心神安定,深呼吸,慢慢吐氣以通暢內部經絡,保持平靜並長時間待氣,是因為氣的到來,就像等待珍貴的東西,不知不覺天黑了,氣也到了,自然而來,可以自如守護,等待時機拔出針,氣不能外泄,各自在其經絡中,推合關閉其腧穴,讓心神和氣存留,將大氣留止,所以稱為「補」。

推,退,平聲,下同。彈,平聲。以至之以已通,下以合之以同。抓,猶引也。補不足者,當知其經脈之不足,故必先以手捫而循之,得其穴道之真,次則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分掰其穴,不使傾移,然後彈而怒之,以進其針,引而下之,以深其針,通而取之,以調其經,外引其門,使氣脈流通,以閉其神,使真氣內存。

白話文:

推、退、平聲,以下同。彈,平聲。以至之以已通,以下以合之以同。抓,猶如拉扯。補不足者,應先了解哪條經絡氣血不足,故必須先用手觸摸並沿著經絡尋找,找到正確的穴位,接著壓迫並分散穴位周圍的氣血,推按穴位,將穴位周圍的氣血分開,避免氣血偏移,然後輕彈穴位,並施加壓力以將針刺入,拉扯並向下推進,以將針刺入更深處,疏通經絡,並將外在的氣脈引出體外,使氣脈暢通,再將真氣封閉在體內。

針刺留呼,其數不同,留呼數盡,更當內針,而靜以久留,久留者,欲以氣至,為復其故,候氣之法,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已至,仍當調適而自護。上文候呼引針,大氣皆出,此候吸引針,使氣不得出,各在其針刺之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針下所聚之大氣,留止於內,此補正之法,故命曰補。

白話文:

針灸時使患者呼氣並保持一定時間,呼氣時間到了,再繼續施針,並保持一段較長的時間不動。長期保持不動,是因為要讓氣血到達,以恢復原來的狀態。觀察氣血到達的方法,就像等待貴客一樣,不知不覺中氣血已經到達,這時仍要進行調整並自我保護。

上文所說的觀察呼氣後拔針,是指大氣都已排出。這裡所說的觀察吸引針,是指讓氣無法排出,在每個針灸點推動關閉其門戶,使精神氣血得到保存。針下聚集的大氣,保留在體內,這是補虛的方法,因此稱為補針。

帝曰:候氣奈何?

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已至,適而自護,此候氣之法,帝復問之。

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湧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

白話文:

帝曰:候氣奈何?

就像等待所珍貴的東西,不知不覺天已經黑了,而那東西已經到了你的身邊,恰好適時地保護好它,這就是候氣的方法。帝又問道:

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湧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

不常在,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沖而瀉之,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大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

白話文:

由於體內的元氣不能經常儲蓄,所以當元氣初來時,一定要按壓穴位使之停止流動,並趁此機會取得元氣。不要等到元氣衝開經絡後才進行瀉法。元氣是經絡中的氣,經絡通暢,元氣充盈,所以說元氣初來不可與之相沖,這就是其中的道理。

邪之中人,由絡而經,由經而脈,故邪去絡入於經也,則舍於血脈之中,邪氣始入,未為寒病,未為溫病,其寒溫未相得時,如湧波之初起也,起如湧波,則時來時去,時來時去,故不常在,邪不常在,治之常早,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邪氣衝突,宜避其銳,無逢其沖而瀉之,逢沖而瀉,傷其經氣,則真氣亦傷。

白話文:

邪氣侵入人體,由身體表面的經絡進入體內的經脈,再從經脈進入血脈之中。邪氣剛進入身體時,還沒有形成寒病或溫病,寒氣和熱氣還沒形成對立的時候,就像波浪剛開始形成一樣。波浪剛開始形成時,時而衝擊,時而退去,來回交替,所以邪氣也在體內時有時無。邪氣在體內時有時無,因此治療時要趁早。所以說:當邪氣出現時,一定要及時按壓止住,並找出邪氣並將其排出體外。邪氣衝突時,應該避開它的鋒芒,不要正衝著邪氣流動的方向瀉它,這樣會傷到經脈之氣,也會傷到人體的正氣。

夫真氣者,經氣也,瀉之則經氣大虛,故《九針十二原》論曰:其來不可逢,即此無逢其沖而瀉之之謂也。

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

白話文:

說到真氣,它就是經絡中的氣。如果瀉掉它,經絡中的氣就會大大虛損。因此,《九針十二原》中提到:「它的來臨不好遇見,就是指不要在它的衝動時瀉掉它。」

所以說,如果沒有詳細地觀察邪氣,等到大的氣已經經過了,纔去瀉掉,就會導致真氣脫離,脫離了就無法恢復。而邪氣又會再次來到,導致病情更加嚴重。因此說「它的過去不好追趕」,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上文言大盛的可瀉,此言已過亦不可瀉。故曰候邪不審,針下所聚之大氣已過,而復瀉之,則真氣外脫,脫則不復矣。由是則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九針十二原》論曰:其往不可追,即此大氣已過,不可瀉之之謂也。

白話文:

過去曾說過病情嚴重者可以瀉,但如果病情已經過了,也不可以再瀉了。所以說,如果沒有仔細辨別邪氣,針灸後積聚的大量正氣已經消散,再瀉的話,就會導致真氣外泄。真氣外泄後就無法恢復了。這樣一來,邪氣又會回來,病情就會加重。因此,《九針十二原》中說:「過去的就沒法追回。」這句話指的就是這種大量正氣已經消散,不應該再瀉的情況。

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髮針瀉矣。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

白話文:

不可針灸那些已經發作症狀的人,等邪氣到達極盛時,症狀才會自行消退。若是在症狀發作前或後針灸,血氣已經完全耗盡,這種病症就無法再針灸治療了。所以說:懂得針灸時機的人,不能在症狀發作時針灸;不懂得針灸時機的人,在症狀發作時針灸也無法奏效,這就是這個道理。

針道至微,先後之間,不差毫髮。不可掛以發者,待邪氣之至時,而髮針以瀉矣。髮針不得其時,若先若後者,傷其血氣,則血氣已盡,其病留中,而不可下。下,猶退也。取刺之道,貴得其時,故曰知其可取而取之,則如發機之神速,不知其可取而取之,則如扣椎之鈍樸。

白話文:

針灸療法非常精細,在施術時機的前後,不能有一絲誤差。不適宜針灸的部位,等到邪氣到達時,再下針放血將邪氣驅除即可。針灸若時機不對,過早或過晚,會傷及血氣,導致血氣耗盡,病邪滯留體內,無法排出體外。這裡所說的「下」,是指疾病的消退。針灸的關鍵在於掌握準確的時機,所以說,如果懂得在適當的時機下針,就能像發射機關那般迅速靈敏;如果不懂得在適當時機下針,就會像敲打木椎那般笨拙遲鈍。

故《九針十二原》論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即其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可取如扣椎之謂也。

白話文:

《九針十二原》說:懂得處理時機的人,不會因為突發而驚慌;不懂得掌握時機的人,遇到突發情況就會不知所措,這就好比懂得的人能像觸發機關一樣輕易把握時機,不懂得的人卻像用棍子敲門一樣費力。

帝曰:補瀉奈何?

帝先問補不足,未問瀉有餘,故為是問。

岐伯曰:此攻邪也。

不足者補之,帝先問之矣,此復為補瀉之問,則所問專在於瀉,故曰此攻邪也。猶言此攻邪之問也。

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白話文:

黃帝說:補益虛損和瀉除有餘,該如何進行?

黃帝先問補不足,沒有問瀉有餘,所以才提出這個問題。

岐伯說:這是攻除邪氣。

對於不足的地方要補益,黃帝已經先問過這個問題了。現在又問有關補瀉的問題,那麼所問的就專門針對瀉了,所以說這是攻除邪氣。這還是說這是攻除邪氣的問題。

疾病爆發,把過盛的血液排出去,使真氣恢復正常,這是邪氣剛剛侵入,浮游不定,還沒有固定的地方。推動它就向前,引導它就停止,反向刺穿它,就會有溫熱的血液流出,刺出它的血液,病症就會立即痊癒。

溶溶,流動貌。逆,迎也。溫,通調也。攻邪之法,當疾出其針,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所以然者,此邪新客於身,流動而未有定處也。未有定處,故推之則可前,引之則可止,若迎而刺之,所以通調其血也。通調而刺出其血,其病立已。此攻邪之法為然,不使真邪相合也的。

白話文:

溶溶的意思是流動的樣子;逆,迎來的意思;溫,通暢的意思。處理邪氣的方法,應該是快速地刺入針灸,以抽出多餘的血液,讓真正的氣息恢復。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邪氣剛剛入侵身體,流動不定還沒有固定的位置。沒有固定的位置,所以推動它就會往前,拉動它就會停止,如果迎著它刺入針灸,這樣做是為了疏通血液。疏通並刺出多餘的血液,病症就會立馬好轉。這種處理邪氣的方法就是這樣的,不能讓真正的氣息和邪氣結合。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

伯言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又言寒溫未相得,如湧波之起,然有真邪相合,而波隴不起,則候之奈何?

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臟以期之。

白話文:

**黃帝說:**很好。然而,如果真邪交合,波浪起伏不顯,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診斷?

**伯高說:**經絡的動脈脈搏,在健康的時候,也會時時隆起。如果寒熱之氣尚未相得,就會出現像湧起的波浪一樣的脈搏。但是,如果真邪交合,波浪起伏不顯,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診斷?

**岐伯說:**仔細按脈、循脈,觀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虛實,加以調理。察看左右上下相失、相減的脈象,診斷出病變的臟腑,再根據病情予以治療。

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

白話文:

宇宙之大,我渺小不知其大小;天地之廣,我無知不知其包容萬物之廣博。

別,音逼。邪入而波隴不起,則直氣內虛,邪氣內陷。候之之法,當以心審之,以手捫之,循其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臟以期之。《三部九候論》云:「上下左右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期者,計其死生之時日也。不知三部者,不能循三部之盛虛而調之也。

白話文:

「別」,讀音同「逼」。當邪氣入侵人體時,如果身體沒有出現異常反應,那麼就表示體內的正氣虛弱,邪氣已經深入內部。

想要診斷這種情況,需要用心體會,用手觸摸。遵循「三部九候」的方法,查看身體各部位的盛衰虛實,調和它們。觀察身體左右上下部位之間的失衡和虛弱,審察患病的臟腑,以此來預測病情。《三部九候論》中說:「上下左右部位失衡的,會死亡;中部部位虛弱的,也會死亡。」「期」是指預測死亡的時間。如果不懂得「三部」的區分,就無法根據「三部」的盛衰虛實來調治身體。

陰陽不別,不能察其左右。天地不分,不能察其上下矣。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不能察其相失及相減矣。能循三部之盛虛而調之,必調之中府,以定三部,三部之中,胃氣為本,中府,胃腑也。三部之中,又有九候,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則不能審其病臟以期之。

白話文:

陰陽混淆,不能分辨左右。天地不分,不能分辨上下。用大地來預測大地,用天空來預測天空,用人體來預測人體,但無法察覺它們之間的失衡和虧損情況。

只有遵循三部(上焦、中焦、下焦)的盛衰變化來調節,必然可以調節中府(胃腑),進而穩定三部。三部中,胃氣是根本,中府就是胃腑。

三部中又有九候(九種徵候),所以說,如果不瞭解三部九候病脈所在,就無法準確判斷病變的臟腑及其病期。

雖有死期之大過且至,而工不能禁也。大過,死期也。工不能禁,不能預料也。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

白話文:

刑罰過重,稱之為大過,違背大道,無法挽回。將真實當作虛妄,將邪惡當作真實。使用針灸毫無章法,反而傷害正氣,奪取人的正氣。

無過誅罰,則攻邪不當,故命曰大惑。大經反亂,則正氣受傷,故真不可復。用實為虛,則虛實不明。以邪為真,則真邪不別。如是以治,則用針無義,反為氣賊,而奪人正氣矣。

以從為逆,榮工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

白話文:

如果過度懲罰,就會攻擊錯誤的邪氣,所以叫做大迷惑。大經脈如果叛亂,正氣就會受傷,所以無法恢復健康。把實證當成虛證,虛實就不明確。把邪氣當成正氣,真假就無法分辨。如果這樣治療,用針灸就沒有意義,反而會傷害氣血,奪走人的正氣。

以從(放縱)為逆(違背養生之道),榮工(榮衛之氣)散亂,真氣(人體精氣)已失,邪氣獨自內著(侵入體內),絕人長命,予人夭殃(帶來死亡)。不知道三部(上、中、下三焦)九候(氣候變化),所以不能長久(活命)。

予與同。用針無義,必至以從為逆,而榮衛散亂。反為氣賊,必至真氣已失,而邪獨內著。奪人正氣,必至絕人長命,而予人夭殃。因此不知三部九候之理,故不能使人久長於人世也。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

白話文:

我認為使用針灸治療是不恰當的,這樣做只會把順從變成逆反,導致氣血混亂。如果不合時機地進行針灸治療,就會變成損害人氣的行為,導致正氣流失,邪氣獨存。過度消耗人的正氣,必然會削減人的壽命,給人帶來災難。那些不懂得三部九候原理的人,無法讓病人長壽。

由於不知道如何調和四季五行,因而相互剋制,邪氣攻擊正氣,斷絕人的長壽。

不知人之三部九候,因不知合之天之四時,地之五行,不知人之三部九候,因不知天之六氣。因加地之五運相勝,邪反釋之,正反攻之,而絕人長命矣。

白話文:

不懂得「三部九候」的人,是因為不懂得把人體運行對應到春夏秋冬四時、金木水火土五行上。不懂得「三部九候」的人,是因為不懂得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時氣。加上地支中相生相剋的「五運」,造成邪氣反客為主,正氣無法反擊,最終導致人體健康狀況惡化。

此一節,申明候氣補瀉,當知三部九候,以為補正瀉邪之法也。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上文已言者,而復言之,以明邪氣新客,當急治之,勿使真邪相合也。

白話文:

此節闡明候氣補瀉的法則,應瞭解三部九候,以此為補正瀉邪的方法。

當邪氣剛侵入人體,尚未固定位置時,推拿它則前行,牽引它則停止。這時施以瀉法,疾病就能立即痊癒。

上文已經提到過,但再次說明,是因為邪氣新來,必須迅速治療,不要讓它與正氣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