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五 (78)
卷之五 (78)
1. 標本病傳論第六十七篇
先病而後逆之,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此下論標本先後之治,與《靈樞·病本》論辭意相同,凡病皆當治本,惟中滿而大小不利當治其標,更當察其間甚,為並行獨行之治也。先病而後逆者,先病為本,後逆為標,當治其先病之本。先逆而後病者,先逆為本,後病為標,當治其先逆之本。先寒而後生病者,先寒為本,後病為標,當治其先寒之本。
先病而後生寒者,先病為本,後寒為標,當治其先病之本。先熱而後生病者,先熱為本,後病為標,當治其先熱之本。凡此皆治本之法也。
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
《病本》篇無此句。此承上文而言,先熱後生中滿,則不治先熱之本,而治中滿之標。中滿,則上下不交,人以中土為本。故治其標。
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
先病而後泄者,治其先病之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先泄之本,先泄則中土先虛,既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所以重其中土也。先病而後生中滿者,則治中滿之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則治中滿之本,雖有標本,中滿當先治也。
人有客氣,有同氣。
承上文而言,所謂先病先逆先寒先熱先泄先中滿者,人有客氣,有同氣也。客氣者,風熱濕火燥寒之氣,侵入人身而為病也。同氣者,人身厥陰之氣同於風,少陰之氣同於熱,太陰之氣同於濕,少陽之氣同於火,陽明之氣同於燥,太陽之氣同於寒。病三陰三陽之正氣,固有風熱濕火燥寒之同氣而為病也。
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
上文中滿治標,更當審其小大二便,所以補上文未盡之意。後生中滿,而治後病之標者,以中滿,則小大二便不利,故治其後病之標。若中滿而小大利,亦當先治其本。所以申明中滿治標,而補其未盡之意也。
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有餘者,邪氣有餘。不足者,正氣不足。病發而邪氣有餘,則本而標之,申明本而標之者,先治其邪氣之本,後治其正氣之標,此治有餘之法也。病發而正氣不足,則標而本之,申明標而本之者,先治其正氣之標,後治其邪氣之本,此治不足之法也。《天元紀大論》云: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火氣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
是以風熱濕火燥寒淫氣為本,人身三陽三陰正氣為標。
白話文:
標本病傳論第六十七篇
如果先有疾病,然後才出現相反的症狀,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如果先出現相反的症狀,然後才生病,也要治療先出現的根本原因。如果先感到寒冷,然後才生病,要治療寒冷的根本原因;如果先有疾病,然後才感到寒冷,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如果先感到發熱,然後才生病,要治療發熱的根本原因。
以上這些論述的是關於標和本先後治療的原則,與《靈樞·病本》篇的觀點意思相同,所有的疾病都應該治療根本原因,只有當腹部脹滿,大小便不暢通時,才需要治療表面的症狀。更需要仔細觀察病情,以便決定是同時治療,還是分別治療。如果先有疾病,然後出現與疾病相反的症狀,那麼先發生的疾病是根本,後出現的症狀是表面,應該治療先發生的疾病這個根本。如果先出現與疾病相反的症狀,然後才生病,那麼先出現的相反症狀是根本,後生的病是表面,應該治療先出現的相反症狀這個根本。如果先感到寒冷,然後才生病,那麼先發生的寒冷是根本,後生的病是表面,應該治療先發生的寒冷這個根本。
如果先有疾病,然後才感到寒冷,那麼先發生的疾病是根本,後感到的寒冷是表面,應該治療先發生的疾病這個根本。如果先感到發熱,然後才生病,那麼先發生的發熱是根本,後生的病是表面,應該治療先發生的發熱這個根本。以上這些都是治療疾病根本的方法。
如果先感到發熱,然後才出現腹部脹滿,就要治療腹部脹滿這個表面症狀。《病本》篇沒有這句話。這裡承接上面的內容來說,如果先發熱後出現腹部脹滿,就不能治療先發熱這個根本,而要治療腹部脹滿這個表面症狀。因為腹部脹滿,會導致身體上下不通暢,而人體以脾胃為根本,所以要治療腹部脹滿這個表面症狀。
如果先有疾病,然後才腹瀉,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如果先腹瀉,然後才產生其他疾病,要治療腹瀉的根本原因,並且要先調理身體,然後再治療其他疾病。如果先有疾病,然後才腹部脹滿,就要治療腹部脹滿這個表面症狀。如果先腹部脹滿,然後才心煩意亂,要治療腹部脹滿這個根本原因。
如果先有疾病,然後才腹瀉,要治療先發生的疾病這個根本。如果先腹瀉,然後才產生其他疾病,要治療先發生的腹瀉這個根本,因為先腹瀉會導致脾胃虛弱,所以治療根本後,必須先調理脾胃,然後再治療其他疾病,這是為了重視脾胃的緣故。如果先有疾病,然後才腹部脹滿,就要治療腹部脹滿這個表面症狀。如果先腹部脹滿,然後才心煩意亂,就要治療腹部脹滿這個根本。雖然有標本之分,但腹部脹滿應該先治療。
人體有外來的邪氣,也有自身正常的氣。
承接上面的內容,所謂的先病、先逆、先寒、先熱、先瀉、先腹脹,都是因為人體有外來的邪氣,也有自身正常的氣。外來的邪氣,是指風、熱、濕、火、燥、寒等外邪侵入人體而導致的疾病。自身正常的氣,是指人體的厥陰之氣與風同類,少陰之氣與熱同類,太陰之氣與濕同類,少陽之氣與火同類,陽明之氣與燥同類,太陽之氣與寒同類。所以,三陰三陽的正常氣,也會因為與風、熱、濕、火、燥、寒等同類而產生疾病。
大小便不通暢,要治療表面症狀;大小便通暢,要治療根本原因。
上面說腹部脹滿要治療表面症狀,更要仔細審查大小便的情況,這是為了補充上面未盡的意思。如果腹部脹滿是後發生的,治療後發生的疾病這個表面症狀的原因是,腹部脹滿會導致大小便不通暢,所以要治療後發生的疾病這個表面症狀。如果腹部脹滿,但是大小便通暢,那麼也應該先治療根本原因。這是為了強調腹部脹滿要治療表面症狀,並補充其未盡的意思。
如果疾病發生後,邪氣有餘,應該針對根本原因採取標本兼治的方法,先治療根本,後治療表面。如果疾病發生後,正氣不足,應該針對表面症狀採取標本兼治的方法,先治療表面,後治療根本。
邪氣有餘是指邪氣過盛,正氣不足是指正氣虛弱。如果疾病發生後邪氣過盛,就應該針對根本原因採取標本兼治的方法,也就是先治療邪氣的根本,後治療正氣的表面症狀,這是治療邪氣有餘的方法。如果疾病發生後正氣不足,就應該針對表面症狀採取標本兼治的方法,也就是先治療正氣的表面症狀,後治療邪氣的根本,這是治療正氣不足的方法。《天元紀大論》說:「厥陰經的上面,由風氣主導;少陰經的上面,由熱氣主導;太陰經的上面,由濕氣主導;少陽經的上面,由火氣主導;陽明經的上面,由燥氣主導;太陽經的上面,由寒氣主導。」這就是所謂的根本。
所以,風、熱、濕、火、燥、寒等過盛的邪氣是根本,人體三陽三陰的正常氣是表面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