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6)

1. 寶命全形論第二十五篇

寶命全形者,寶天命以全人形也。形之疾病,則命失其寶,形不能全。若欲全形,必先治神。治神,所以寶命,寶命,則能全形矣。

白話文:

珍視生命,完整身體,是因為重視上天給的使命,以此完整人的身體。身體如果有疾病,就是使命失去了它的寶貴,身體也無法完整。如果想要讓身體完整,一定先要調養精神。調養精神,就是為了珍視生命,珍視生命,才能讓身體完整。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蔗,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思慮之。余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白話文:

黃帝詢問道:天覆蓋著大地,承載著萬物,萬物具備,沒有什麼比人更珍貴。人藉由天地之氣而誕生,在四季變化中完成成長。國君和眾臣,都希望保全身體健康。然而,身體的疾病,卻難以理解其成因。隨著時間推移,疾病日漸加深,深入骨髓。我用心思考,想要用針灸去除疾病,不知有何辦法?

為,去聲。萬物皆在天地覆在之中,惟人超乎萬物之上,參天兩地,故莫貴焉。然推人之所以生,本於天地之氣生,人之所以成,同於四時之法成,今君王之貴,眾庶之賤,盡欲全形,卒不能者,以形之疾病,莫知其情,不知其情,則病留淫於肌肉經脈之內,日益深重,而且著於骨髓,病益深,則處治益難,故心思慮之。欲以針刺之法,除其疾病,疾病除則形可全,命可寶。

白話文:

為,唸作去聲。宇宙萬物都覆蓋在天地的包裹之下,唯有人類超脫於萬物之上,與天地相交,因此沒有比人類更尊貴的了。然而推究人類之所以產生,是源自天地之氣的滋生;人類的成長,則與四季的規則相應。如今黃帝之尊貴,庶民之卑賤,都希望保全身體健康,然而最終未能成功,是因為對於身體的疾病,不能明白其成因。不明白其成因,疾病就會長期滯留在肌肉經脈之中,越來越嚴重,甚至深入骨髓。疾病越深,治療就越困難,因此需要思考探究。想要用針刺的方法去除疾病,疾病去除就能保全身體,壽命就能珍貴。

為之奈何,探其治也。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

白話文:

岐伯回答:鹽味的鹹性,會導致器皿中的水分流失;弦斷了,發出的聲音就會嘶啞難聽;樹木發芽,是因為它生長得深入;病情嚴重,病人的聲音就會微弱。

嘶,音西。形之疾病,則形不能全,凡物皆然,不但於人,故夫鹽之味鹹者,鹽質多潤,如以鹽著物,則其氣令物器之津而外泄矣。絃音安和,若弦將絕者,則音聲不和,而嘶敗矣;木體堅貞,若木敷散者,則枝葉不固,而發落矣。此物病而形不全,何況於人,若人病深者,則三焦不和,土氣不達,故其聲噦。噦,呃也,呃者,氣機內逆,土將敗也。

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白話文:

「嘶」的讀音為「西」。

就物體而言,如果自身遭到損害,那麼它的形體就會不完整,這是普遍適用的法則,不只適用於人。例如:鹽味鹹是因為鹽的性質滋潤,如果將鹽放置於物品上,它的氣味就會促使物品的津液外洩。

弦樂的聲音如果安穩和諧,表示弦線鬆緊適中,如果弦線即將斷裂,那麼聲音就會不和諧,並且發出「嘶」的雜音。木材的質地如果堅硬穩固,它的枝葉就會堅固,如果木材腐朽散開,它的枝葉就會不牢固,並且容易脫落。

這些物品的損壞會導致形體不完整,更何況是人呢?如果人的病情嚴重,那麼三焦就不會和諧,土氣無法通達,因此聲音就會變成「噦」。「噦」的讀音為「呃」,「呃」聲表示氣機在體內逆行,是土氣即將衰竭的徵兆。

人體有這三種狀況,可以稱之為毀滅的身體,毒藥無效,小針也無法醫治,這些都是破壞皮膚傷及肌肉,血液和氣血競爭黑暗。

承上文而言,若人有此津泄音嘶葉發三者之病,是謂破腑,腑壞則毒藥無治,短針無取,雖欲針除其疾病,為不可得,故曰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蓋木之滋灌,只在於皮,木敷葉發,是絕皮矣,弦之鏗鳴,純本乎肉,弦絕音嘶,是傷肉矣,鹽之味鹹,其色主黑,器津外泄,是血氣爭黑矣。人之壞腑,猶之絕皮傷肉,血氣爭黑,故曰皆也。

白話文:

承接上面所說,如果有人出現流鼻涕、嗓音嘶啞和頭髮脫落的這三種症狀,這叫做破腑。腑臟一旦受損,毒藥也無法治療,短針也無法取效。即使想用針灸來消除疾病,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說這些都是絕皮傷肉,血氣混濁。因為樹木的生長依賴於樹皮,樹皮脫落,樹木就死了。琴絃的聲音來自於琴絃本身,琴絃斷了,聲音就嘶啞了。鹽的味道是鹹的,顏色是黑色的。體內的津液外泄,是血氣混濁所致。人體的腑臟受損,就像割傷皮膚、刺傷肌肉一樣。血氣混濁,所以說這些症狀都是同源的。

此一節,言物壞而形不全,不能寶命全形,雖欲治之,不能治也。

帝曰:余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為之奈何?

白話文:

黃帝說:我想到他們的痛苦,而對此感到心亂意惑,更加嚴重,他們的病情無法再治療,百姓聽到後,會認為是殘暴的行為,對此該怎麼辦呢?

三為,俱去聲,更,平聲,下同。帝聞岐伯之言,有痛於心,故曰余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病而能治,可以更代,今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是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忍賊害,然余必欲治之,為之奈何?

白話文:

三者,都讀去聲;更,讀平聲。黃帝聽了岐伯的話,感到痛心,所以說我想到心痛這件事,反而更加困惑混亂。生病了能治好,可以再等一下,現在毒藥無法治療,短針沒有用處,表明這種病不能再等了。百姓們聽說了,認為黃帝殘忍暴虐,但我一定會治療它,該怎麼辦呢?

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天施地生,故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人稟天地陰陽交合之氣而生成,故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

白話文:

岐伯說:人誕生於大地,生命由上天主宰,天地交合之氣,造就了人這個存在。

上天施予氣息,大地孕育生機,所以人誕生於大地,而生命由上天主宰。人能順應四季變化,得到天地父母的眷顧;能知曉萬物,就稱之為天子。

天地之氣,徵於四時,人能應四時春夏秋冬之氣者,則天地為人之父母。四時之氣,徵於萬物,能知萬物生長收藏之理者,則人謂之天之子。

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

白話文:

天地間的氣息,表現在四季的變化中。人如果能順應春夏秋冬四季的氣息,那麼天地就可以稱得上是人類的父母。四季的氣息,表現在萬物之中。能夠瞭解萬物生長和消退的規律的人,可以稱得上是天的兒子。

天有陰陽之氣運作,人體有十二個關節。天有寒暑交替,人體有虛實之分。

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者,人身手足十二骨節之氣,開闔運行,一如天晝開夜闔之陰陽也;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者,人身十二節氣,有有餘不足之虛實,一如天之寒冷為虛,暑熱為實也。

白話文:

如同天空中有陰陽變化,人體也有十二節(指手腳的十二個骨節)。這些骨節的氣血就像天上的晝夜變化一樣,有開有合、有運行。

就像天氣有寒冷和炎熱,人體也有虛實之分。十二個骨節之間有氣血多餘或不足的情況,這就如同天氣的寒冷代表虛,炎熱代表實一樣。

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胠吟至微,秋毫在目。

白話文:

能夠順應天地陰陽變化的人,不會錯失四季時序。懂得十二節氣道理的人,聖賢之人也不能欺騙。能夠把握八種運動的變化,五種屬性相生相剋,並且能洞悉虛實之理的人,獨來獨往,細察至微,細微之物都能洞若觀火。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能經理天地陰陽之氣化者,則不失四時之氣化;人有十二節,時有十二節,能知十二節之理者,則天人合一,雖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心於八方風動之變,則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五勝更立之變,亦能知之。五勝更立,虛實存焉,能達虛實之數者,則眾人不知,我獨知之,故獨出獨入,而遊行於天地之間,呿吟之下,得其至微,秋毫纖悉,備在於目,能如是也,可以寶命全形矣。

白話文:

自然界裡的日月運行,交替產生寒冬和炎夏,能夠掌握天地間陰陽之氣的轉化,並順應四時之氣變化的變化,這樣就不會失去四時的氣候規律。人體有十二個部位,一年也有十二個節氣,能夠領會十二節氣規律的人,就能夠達到人與自然的合一,即使是聖賢也無法欺騙他。能夠觀察八方風動帶來的變化,就知道春天戰勝夏天,夏天戰勝冬天,冬天戰勝夏天,夏天戰勝秋天,秋天戰勝春天,五種力量相互更替的變化。五種力量相互更替,其中包含著虛實的道理,能夠理解虛實之數的人,就會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道理,所以能獨來獨往,遊歷天地之間。在自然界中觀察細微變化,連細小的秋毫都能清晰可見,做到這樣,就能保持健康的身體。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

白話文:

黃帝說:人生有形體,不離陰陽二氣的作用,天地兩氣相合,分化為九個方位,劃分為四季,月亮有盈有虧,太陽有長有短,萬物紛至沓來,不可勝計,虛實之氣變幻無常,請問有何應對之法?

別,音逼。勝,平聲,下同。量,平聲。承岐伯之言而復問也。伯云:天有陰陽,而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又云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而天地合氣,各有分別,在地則別為九野,在天則分為四時,由四時而計其月,則月有大小,由月而計其日,則日有短長。又云知萬物者,謂之天子,今萬物並至,不可勝量。

白話文:

別,讀作逼。勝,讀作平聲,以下同。量,讀作平聲。因為承蒙岐伯的話而再次發問。岐伯說:天上有陰陽,人體中有形體,離不開陰陽。又說天地之氣相合,稱之為人。而天地之氣相合,各有區別:在地球上則分為九野,在天空則分為四季。根據四季來計算月份,則月份有大有小;根據月份來計算日子,則日子有長有短。又說瞭解萬物的,稱之為天子。現在萬物齊至,難以勝數。

又云達虛實之數者,呿吟至微,今虛實呿吟,敢問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白話文:

岐伯說:「木頭遇上金屬便會被砍伐,火遇上水便會熄滅,土遇上木頭便會成長,金遇上火便會溶解,水遇上土便會流失。萬物都是如此,無法窮盡。

現在又問達虛實的道理,微言大義,何妨說說它的方法?」

陰陽萬物,不外五行制化之道。金能制木,故木得金而伐;水能制火,故火得水而滅;木能制土,始焉木王,既則木之子火亦王,火王生土,故土得木而達;火能制金,故金得火而缺;土能制水,故水得土而絕。萬物皆有制克之道,故萬物盡然,制而復生,無有窮盡,故不可勝竭。不可勝竭,所以申明土得木達之義。

白話文:

天地萬物,都逃不出五行生剋制化的法則。

金屬相剋制木頭,所以木頭得到金屬就能砍伐;水能制火,所以火遇到水就會熄滅;木能制土,剛開始木頭最強盛,之後木頭的後代火也會變強,火變強就會生土,所以土得到木頭就能生長;火能制金,所以金屬遇到火就會融化;土能制水,所以水遇到土就會流失。

萬物都有互相制衡剋制的方式,所以萬物才能生生不息,被制約後又重新生長,無窮無盡,因此不會用盡。

說「不可勝竭」,就是強調土得到木頭就會生長的道理。

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白話文:

因此有五種古針懸布在世上,黎民百姓這些凡人共同享用它的好處,卻不知道它的好處是什麼。第一種是治療精神,第二種是知道養生之道,第三種是知道毒藥其實是好藥,第四種是製作各種大小不同的針石器械,第五種是瞭解內臟、血液和氣的診斷方法。這五種方法缺一不可,各有其優先順位。

共,供同。上古之世,以針治病,故針有懸布天下者,其法有五。黔首黑髮之民,於力田納稅之外,僅供餘食於家,而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以我之神合彼之神,得神者昌,故治神為先。二曰知養身,一身血氣得其所養,則運行不息,故以養身為次。三曰知毒藥為真,毒藥攻邪,知之不真,則用之不當,故必知毒藥為真。

白話文:

共同,一起。遠古時代,用針灸來治療疾病,所以針灸術在天下廣為流傳,其方法有五種。平民百姓和黑頭髮的人,除了耕田繳稅外,僅能供養家中餘下的食物,而不知道其他事情。

第一種方法是調理精神,讓自己的精神與病人的精神相契合,得到神的庇佑就能昌盛,所以調理精神是首要的。第二種方法是懂得養生,身體的氣血得到適當的滋養,就能運行不息,所以養生是次要的。第三種方法是懂得藥物的真假,藥物可以攻邪,如果不知道藥物真假,就不能恰當使用,所以必須懂得藥物的真假。

四曰制砭石小大,上古之世,冶鑄未興,砭石為針,則小大之制宜審也。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人之有形,不外腑臟血氣,不明其診,無以行針,故必知腑臟血氣之診。凡此五法,俱布立於天下,各有所宜者,而先施之,此用針可以全形,全形可以寶命也。

白話文:

第四,製作砭石的大小:上古時代,冶金技術尚未發展,砭石作為針具,因此製作大小必須仔細考量。

第五,瞭解腑臟氣血的診斷:人體的形體,離不開腑臟氣血,如果不明瞭其診斷,就無法施針,所以必須瞭解腑臟氣血的診斷。

以上這五種方法,普遍流傳於世,各有適用的情況,在施針前務必先掌握,如此纔能夠保全身體,護衛生命。

今末世之制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其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白話文:

現今社會的醫治方法,(把)空虛的地方治療得充實,(把)太滿的地方治療得疏瀉,這些都是醫者都知道的。至於(那些)能效法自然天地,順應變化的醫者,他們治療起來(病邪)會像回聲一樣隨著(他們而應變),(患者)會像影子一樣追隨著(他們),(這)是因為(他們的)醫道裡沒有靈異的力量,(他們)是獨自來去。

和,去聲。制,制針之小大也。今末世之制,但知治形,故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眾土所共知也。若夫治神,則上法天,下則地,可以隨應而動,隨應而動,則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此治神之道,無有鬼神,介紹於其間,而獨來獨往。此舉針刺之神,以明萬物虛實之數,呿吟至微之方也。

白話文:

「和」字,發音為「ㄏㄜˊ」。「制」字,指的是製作針灸針的大小。現今後世的製作方法,只知道根據身體狀況來治療,因此虛弱的部位就補一補,過滿的部位就瀉一瀉,這是大家所熟知的治療方法。

如果要治療精神,就要效法上天的運行,體會下地的運行,這樣才能隨機應變,隨機應變的話,就能有效地調和,跟著調和的人就像迴音一樣,跟隨著的人就像影子一樣。這就是治療精神的方法,沒有鬼神介入,而是由自身的心靈獨自運作。

這是舉針灸的奧妙,來瞭解萬物虛實的變化,這是至微至妙的治療方法。

帝曰:願聞其道。

願聞治神之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

一曰治神,故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所以斂神也。後乃存針,神先針後也。

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

白話文:

帝曰:願聞其道。

唐明皇說:希望聽聽你的治神之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

岐伯說:凡是針灸治病的真本,必定先要治神,心神安定之後,五臟有條不紊,九種望診的方法也已備完,才開始施針。

眾脈不見,眾兇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

虛浮的脈象不出現,諸種兇險的病象未聽到,內外配合得當,內心不為外物所動。

神先針後,通其經脈,而眾脈若不見,神先針後,除其凶疾,而眾凶若弗聞。合外以為內,合內以為外,故外內相得,必先治神,後乃存針,故無以形先。

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弗近,五實弗遠。

白話文:

先用針法疏通經絡,所有的經絡好像都不存在了一樣。先用針法驅除兇疾,所有的兇疾好像都消失了。把外部當成內部,把內部當成外部,讓它們相互調和貫通。所以必須先調理精神,然後再施針治療,這樣纔不會被外在形體所迷惑。

樂於與人交談往來,便於對人施予幫助。人有虛弱和強盛之分,對虛弱者應避免親近,對強盛者應避免疏遠。

往來者,氣機出入也。得神則可玩往來施於人者,刺其病也。得神乃可施刺於人。人有虛實,謂人之虛實不同也,五虛,五臟正氣虛也,虛則不可針,故曰弗近,五實,五臟邪氣實也,實則宜針,故曰遠。

白話文:

往來:是指氣機的出入。

得神:能夠掌握氣機的出入規律。

玩往來施於人:就是用針灸治療疾病。

得神乃可施刺:只有掌握了氣機規律,才能進行針灸治療。

人有虛實:是指人體的虛症或實證。

五虛:指五臟正氣虛弱。

虛則不可針:虛證患者不宜針灸。

弗近:表示遠離針灸治療。

五實:指五臟邪氣實盛。

實則宜針:實證患者宜用針灸治療。

遠:表示接近針灸治療。

至其當發,間不容瞚。

瞚,瞬同。發,舉也。瞚,轉目也。至其舉針之際,其間不容於轉目爾。

手動若務,針耀而勻。

務,專一也。勻,園活也。手動若務者,以手按穴,似專一而不移。針耀而勻者,行針之時,復光耀而園活也。

靜意視義,觀適之變。

適,自得也。清靜其意,以視行針之義,可以觀其自得之變。變,通變也,言不執著之。

是謂冥冥,莫知其形。

冥冥,靜之至也。莫知其形,變之至也。夫靜意視義,觀適之變者,是謂冥冥,而莫知其形也。

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

白話文:

至其當發,間不容瞚

瞚,與「瞬」同,意為眨眼。發,意為舉起。瞚,意為轉動眼睛。當針灸要下針時,其間的時間不容許眨眼。

手動若務,針耀而勻

務,意為專注。勻,意為圓活。手動若務,是指用手按壓穴位,好像專注而不移動。針耀而勻,是指下針時,針光閃爍且圓活。

靜意視義,觀適之變

適,意為自得。清靜心意,觀察針灸的手法,可以體會針灸的變化。變,意為通變,指不執著於特定的手法。

是謂冥冥,莫知其形

冥冥,意為極其靜止。莫知其形,意為變化到極致。心意清靜地觀察針灸的手法,變化到極致,無法用言語形容。

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

烏烏,烏之疊至也。稷稷,稷之疊聚也。從見其飛,見其針之飛耀也。不知其誰,針園活而難按也。夫手動若務,針耀而勻者,一如見其烏烏之至,見其稷稷之聚,從見其針之飛耀園活,而不知其誰也。

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白話文:

「烏烏」是烏鴉飛翔的聲音,形容飛行的樣子。

「稷稷」是小米聚集的聲音,形容針灸針聚集在一起。

觀察它們的飛翔,看見針灸針飛快地刺入。

不知道針是怎樣飛動的,針灸穴位就像活的一樣,難以固定。

手動應該專注於治療,針灸針要飛速且均勻。就像看到烏鴉飛來,看到小米聚集,可以看到針灸針飛快刺入穴位,但卻不知道針是怎麼飛動的。

潛伏不動如拉滿的弓弩,行動迅捷如觸發機弩。

伏如橫弩,針之未舉也。起如發機,針之已施也。夫至其當發,間不容瞚者,言未針如橫弩之伏,至其當發,如機之速,其間不容轉瞚也。此皆治神之道也。

白話文:

針灸未開始時,醫生像上好弦的弩箭,蓄勢待發。針灸開始後,醫生像觸發機關,動作迅速。當針灸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連眨眼的時間都不容許,這就說明在針灸之前,醫生已經做好了準備,蓄勢待發;到了施針的時刻,就像機關發動一樣快速,中間沒有任何猶豫的餘地。這都是醫生專心致志、掌控好自身氣息的緣故。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

五虛弗近,五實弗遠,是但刺其實,不刺其虛。帝欲合虛實而咸刺之,故問何如而治其虛,何如而治其實。

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

刺虛須實者,刺虛人須內其氣而實之也。刺實須虛者,刺實人須泄其氣而虛之也。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白話文:

皇帝问:怎样才算虚,怎样才算实?

五虚不靠近,五实不远离,只要刺实处,不要刺虚处。皇帝想要将虚实结合起来全部施针,所以问怎样治疗虚,怎样治疗实。

岐伯回答:刺虚需要实,刺实需要虚。

刺虚需要实,就是说刺虚的人需要将气内补使其充实。刺实需要虚,就是说刺实的人需要将气泄出使其虚弱。

经气已经到达,要谨慎守护不要丢失,针刺深浅要用心把握,远近要一致,就像站在深渊边缘,手要像握着老虎一样,心神不要被其他事物所干扰。

經脈之氣,已至於針孔,則當專心致志,而慎守勿失也。夫針之深淺,皆慎守勿失,故曰深淺在志,而氣之遠近,亦皆慎守勿失,故曰遠近若一。其慎守也則始臨深淵,其勿失也,則手如握虎,其深淺在志,而遠近若一也,則神無營於眾物。

此一節,言知天人合一之理,針刺神明之道,可以寶命,可以全形也。

白話文:

當針灸之氣,已到達針孔時,就要集中精神意志,小心守護,不要讓氣散失。不論刺針的深淺,都應小心謹慎,所以說針刺深淺由心中所定。而氣的遠近,也都要小心守護,不要讓氣散失,所以說遠近應當一致。小心守護的狀態,就像站在深淵邊緣;不要讓氣散失,就像手握猛虎。針刺深淺由心中所定,遠近應當一致,這樣精神就不會被其他事物所牽引。

這一節論述知曉天人合一的道理,針灸神妙的技術,可以保存生命,也可以保全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