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五 (4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40)

1. 調經論第六十二篇

血有餘而肝氣盛則怒,血不足而肝氣虛則恐。本神論云:肝氣虛則恐,實則怒。當血氣未並,五臟安定之時,若外有微邪,而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夫肝主衝任之血,熱肉充膚,澹滲皮毛,今外有微邪而水溢孫絡,致經脈有留積之血矣。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

內,作納,下同。中,如字。肝血有餘,則瀉其有餘之盛經,而出其血,此瀉有餘之法也。肝血不足,則視其不足之虛經,內針於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然後出其針,久留出針,所以候氣,更當無令血泄,此補不足之法也。

帝曰:刺留血奈何?

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故問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刺留血者,當視其在外之血絡,而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留血之疾,此微瀉兼補之法也。

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形肉有餘,則土氣壅滯,故腹脹而涇溲不利,形肉不足,則土氣不達,故四肢不用。《本神》論云:脾氣虛則四肢不用:實則腹脹涇溲不利,當血氣未並,五臟安定之時,風邪入於肌肉,則肌肉蠕動,命曰微風,言微風在肌肉也。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

陽經,陽明經也。陽絡,陽明絡也。形肉有餘,則土氣實,故瀉陽明之經。瀉經者,從內而出於外,此瀉有餘之法也。形肉不足,則土氣虛,故補陽明之絡。補絡者,從外而入於內,此補不足之法也。

帝曰:刺微奈何?

肌肉蠕動,命曰微風。故問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肌肉蠕動,當取刺於分肉間,分肉在經之外,絡之內,故刺之內無中其經,外無傷其絡,刺得其宜,使衛氣得復。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衛氣得復,則邪氣乃索。索,消索也。此微瀉兼補之法也。

帝曰:善。志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

腎志有餘則水氣盛,故腹脹飧泄。腎志不足則生陽內虛,故厥。厥,手足逆冷也。本神論云:腎氣虛則厥,實則脹,當血氣未並,五臟安定之時,微邪傷腎,則骨節有動。有動,不安之意。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

然筋,即然谷,在足心斜上內側兩筋間,故曰然筋。腎志有餘則瀉然筋,出其血者,此瀉有餘之法也。腎志不足,則補腎經之復溜。復溜,在內踝後上二寸。此補不足之法也。

白話文:

如果肝血過多,肝氣旺盛就會容易發怒;如果肝血不足,肝氣虛弱就會容易恐懼。有說法是,肝氣虛弱會感到恐懼,肝氣旺盛則容易發怒。當身體氣血尚未紊亂,五臟安穩時,如果外來有輕微邪氣侵襲,導致細小脈絡中的水分外溢,就會使經脈中殘留瘀血。肝臟主管衝脈和任脈的血液,熱力充盈肌肉皮膚,水分會滲透到皮毛。現在因為外來輕微邪氣導致細小脈絡水分外溢,造成經脈中產生瘀積的血塊。

黃帝問:那麼該如何補和瀉呢?岐伯回答:如果血多,就瀉去血多的經脈,放出其中的血;如果血少,就觀察血虛的經脈,用針刺入脈中,久留針在裡面,觀察脈搏跳動變得有力,然後拔出針,不要讓血流出來。

(解釋:)肝血過多,就瀉去血多的經脈,放出其中的血,這是瀉的方法。肝血不足,就觀察血虛的經脈,用針刺入脈中,久留針在裡面,觀察脈搏跳動變得有力,然後拔出針。久留針再拔出,是為了觀察氣的變化,更要避免讓血流出來,這是補的方法。

黃帝問:那麼如何刺破留下的瘀血呢?

岐伯回答:觀察那些顯現的血絡,刺破它們放出瘀血,不要讓惡血進入經脈,導致疾病。

(解釋:)要刺破瘀血,應當觀察在外顯現的血絡,刺破它們放出瘀血,不要讓惡血進入經脈,導致瘀血成疾,這是微瀉兼具補的方法。

黃帝說:好。那麼肌肉的盈虧又該如何呢?岐伯回答:肌肉多的會腹脹,小便不暢;肌肉少的會四肢無力。當身體氣血尚未紊亂,五臟安穩時,肌肉會輕微蠕動,這被稱為「微風」。

(解釋:)肌肉多的,是脾土之氣壅塞,所以會腹脹,小便不暢。肌肉少的,是脾土之氣不能到達,所以會四肢無力。有說法是,脾氣虛弱會四肢無力,脾氣旺盛則會腹脹小便不暢。當身體氣血尚未紊亂,五臟安穩時,風邪侵入肌肉,就會導致肌肉輕微蠕動,這被稱為「微風」,指的是肌肉中的微風。

黃帝問:那麼該如何補和瀉呢?岐伯回答:肌肉多的,就瀉掉陽經;肌肉少的,就補陽絡。

(解釋:)陽經,指的是陽明經。陽絡,指的是陽明絡。肌肉多的,是脾土之氣旺盛,所以要瀉陽明經。瀉經的方法,是讓氣從內往外散發。肌肉少的,是脾土之氣虛弱,所以要補陽明絡。補絡的方法,是讓氣從外往內吸收。這是補不足的方法。

黃帝問:那麼該如何刺肌肉輕微蠕動的狀況呢?

岐伯回答:在肌肉分界處下針,不要刺中經脈,不要傷到絡脈,這樣衛氣就會恢復,邪氣就會消散。

(解釋:)肌肉蠕動,應當在肌肉分界處下針,這個位置在經脈之外,絡脈之內。因此下針時,內不要刺中經脈,外不要傷到絡脈。如果刺得恰當,就能使衛氣恢復。衛氣的作用是溫養肌肉,充實皮膚,使皮膚紋理緊密,掌管皮膚的開闔。衛氣恢復,邪氣就會消散。

黃帝說:好。那麼情志的盈虧又該如何呢?岐伯回答:情志過盛會腹脹、消化不良,情志不足會手腳冰冷。當身體氣血尚未紊亂,五臟安穩時,關節會不安動搖。

(解釋:)腎的情志過盛,會導致水氣旺盛,所以會腹脹,消化不良。腎的情志不足,會導致體內陽氣虛弱,所以會手腳冰冷。有說法是,腎氣虛弱會手腳冰冷,腎氣旺盛則會腹脹。當身體氣血尚未紊亂,五臟安穩時,輕微的邪氣侵襲腎臟,就會導致關節不安動搖。

黃帝問:那麼該如何補和瀉呢?岐伯回答:情志過盛,就瀉在「然筋」這個部位放出瘀血;情志不足,就補復溜穴。

(解釋:)然筋,就是然谷穴,在腳底內側兩條筋之間。腎的情志過盛,就瀉然筋,放出其中的血,這是瀉有餘的方法。腎的情志不足,就補腎經的復溜穴。復溜穴在內踝後方向上二寸處。這是補不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