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五 (37)
卷之五 (37)
1. 水熱穴論第六十一篇
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頭者,諸陽之會。頭上五行,行五者,中行有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五穴;次兩行有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左右十穴,外兩行有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十穴;此二十五穴者,刺之,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大杼,項後第一椎兩旁,大杼穴也。膺俞,膺中第一俞兩旁,俞府穴也。缺盆,頷下兩旁橫骨陷中,缺盆穴也。背俞,背中第一的兩旁,肺俞穴也。此八俞者,在膺背之上,刺之所以瀉胸中之熱也。
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
氣街,一名氣衝,少腹兩旁橫骨外,氣衝二穴也。三里,膝下三寸,兩三里穴也。三里下三寸,兩巨虛上廉穴也。上廉下三寸,兩巨虛下廉穴也。此八俞者,足陽明經脈之循行,刺之所以瀉胃中之熱也。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
雲門,在缺盆下,左右二穴。髃骨,肩外兩旁,肩髃二穴。委中,膝後屈中二穴。《骨空論》云:髓空在腦後三分銳骨之下,懸顱二穴。此八俞者,從肩至背,行於上下,所以瀉四肢之熱也。
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
肺俞旁魄戶,心俞旁神堂,肝俞旁魂門,脾俞旁意舍,腎俞旁志室,此左右十俞者,居五臟之旁,刺之所以瀉五臟之熱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自頭上至俞旁,凡此五十九穴者,病熱則左右皆刺,故皆熱之左右,而為熱俞也。
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
熱者,病之標;寒者,病之本。故問人傷於寒,而傳變為熱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寒盛生熱,自然之理,非關傳變也。夫在地為水,在天為寒,寒盛則熱,是水俞、熱俞皆本少陰之氣化,而為少陰之所主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頭部有五條經脈,各自循行,目的是為了疏導身體各陽經的熱氣逆流。
頭部是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頭上五條經脈的循行路線是:中間一條有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五個穴位;旁邊兩條各有五個穴位,分別是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左右共十個穴位;最外側兩條各有五個穴位,分別是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共十個穴位。這總共二十五個穴位,針刺它們,可以疏導各陽經的熱氣逆流。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這八個穴位可以用來疏導胸腔中的熱。
大杼穴位於頸部後方第一節椎骨兩旁;膺俞穴位於胸部第一節俞穴的兩旁,也就是俞府穴;缺盆穴位於下巴兩旁的鎖骨凹陷處;背俞穴位於背部第一節椎骨的兩旁,也就是肺俞穴。這八個俞穴位於胸部和背部,針刺它們可以用來疏導胸腔中的熱。
氣街、足三里、巨虛上廉和巨虛下廉,這八個穴位可以用來疏導胃中的熱。
氣街,又名氣衝,位於小腹兩旁橫骨的外側,也就是氣衝穴;足三里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處;巨虛上廉位於足三里下方三寸處;巨虛下廉位於上廉下方三寸處。這八個穴位位於足陽明經的循行路線上,針刺它們可以用來疏導胃中的熱。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可以用來疏導四肢的熱。
雲門穴位於鎖骨下方,左右各一個;髃骨穴位於肩膀外側兩旁,也就是肩髃穴;委中穴位於膝蓋後方彎曲處的中心,左右各一個。《骨空論》說:髓空穴位於腦後三分處的尖銳骨頭下方,也就是懸顱穴,左右各一個。這八個穴位從肩膀到背部,上下循行,可以用來疏導四肢的熱。
五臟的俞穴旁各有五個穴位,這十個穴位可以用來疏導五臟的熱。
肺俞旁邊是魄戶穴,心俞旁邊是神堂穴,肝俞旁邊是魂門穴,脾俞旁邊是意舍穴,腎俞旁邊是志室穴,這左右共十個穴位,位於五臟旁邊,針刺它們可以用來疏導五臟的熱。
總而言之,以上總共五十九個穴位,都是用來疏導熱的。
從頭部到俞穴的旁邊,總共這五十九個穴位,如果身體發熱,左右兩邊的穴位都可以針刺,所以這些穴位都是用來疏導熱的穴位。
黃帝問道:人因為受寒而轉變為發熱,這是為什麼呢?
發熱是疾病的表面現象,受寒是疾病的根本原因。所以請問人因為受寒而轉變為發熱的原因是什麼?
岐伯回答說:寒氣過盛就會產生熱。
寒氣過盛產生熱,是自然規律,不是寒氣轉變而來的。水在地上是水,在天上是寒,寒氣過盛就會產生熱,所以水穴和熱穴都屬於少陰氣的變化,都是由少陰所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