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

1.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篇

上篇論五臟之氣,上法天時;此岐伯承上篇之義,宣明五氣。蓋天地之數,不外於五,人身形藏,總屬於氣。故舉五味所入,五氣所病,五精所並,五臟所惡,五臟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發,五邪所亂,五邪所見,五臟所藏,五臟所主,五勞所傷,五脈應象,而宣明五氣也。

白話文:

上篇探討五臟的氣,遵循天時的規律;這段岐伯承接上篇的意思,詳細闡述五氣。天地萬物,不外乎五的範圍,人體的形狀和藏象,總括而言屬於是氣。因此,列舉五味進入人體後的作用、五氣所致的疾病、五精所聚的位置、五臟所厭惡的食物、五臟化生的液體、五味所禁忌、五種疾病發生的原因、五種邪氣所造成的混亂、五邪顯示的徵狀、五臟所藏的精氣、五臟所主宰的功能、五種勞累對五臟的傷害、人體五脈應對天象的變化,從而闡明五氣的特性。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地之五味,養人五臟,五味入五臟,是謂五入。

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白話文:

五味所入:

酸味進入肝臟,辛味進入肺臟,苦味進入心臟,鹹味進入腎臟,甘味進入脾臟,這稱為「五入」。

地之五味,養人五臟,五味入五臟,是謂五入。

土地所產生的五種味道,滋養人體的五臟,五種味道進入五臟,這就是所謂的「五入」。

五氣所病:

心臟受病會出現嘔吐,肺臟受病會出現咳嗽,肝臟受病會出現氣喘,脾臟受病會出現吞嚥困難,腎臟受病會出現哈欠或噴嚏,胃臟受病會出現氣逆、嘔吐或恐懼,大腸和小腸受病會出現腹瀉,下焦有水液溢出,膀胱不通導致小便困難,約束力喪失導致尿失禁,膽臟受病會出現憤怒,這些稱為「五病」。

溺,鳥去聲。五氣所病者,五臟本氣為病也。病氣在心,則為噫,噫,微噯也;病氣在肺,則為咳,咳,氣上逆也;病氣在肺,則為語,語,多言也;病氣在脾,則為吞,吞,舌本不和也;病氣在腎,則為欠為嚏,欠者陰陽相引,嚏者,陰出於陽也。此五臟本氣不和而為病也。

白話文:

溺,念「ㄋㄞˋ」,指人體內部有病。

人體的五臟六腑功能失調,就會產生五種不同的病症。

病氣在心臟,就會出現「噫」,「噫」是微弱的呻吟。

病氣在肺部,就會出現「咳」,「咳」是氣息上逆。

病氣在肝臟,就會出現「語」,「語」是多說話。

病氣在脾臟,就會出現「吞」,「吞」是舌頭不能正常活動。

病氣在腎臟,就會出現「欠」和「嚏」,「欠」是陰氣和陽氣相爭,「嚏」是陰氣從陽氣中出來。

這五種病症都是五臟六腑功能失調所引起。

五臟不和則六腑不利,故胃病,則為氣逆;不能上出於肺,則為噦,噦,呃也,不能下交於腎,則為恐,恐,戊癸不合也;大腸小腸病,則為泄,泄,水穀下注也;下焦病,不能決瀆,則汛溢而為水,膀胱病,氣滯不利,則為癃,氣虛不約,則為遺溺;膽病鬱而不舒,則為怒。此五氣為病,及於六腑,凡此是謂五病。

白話文:

當五臟(心、肝、脾、肺、腎)出現不協調的問題時,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就會受到影響,導致各種疾病。

  • **胃病:**氣向上逆,無法通達肺部,導致噁心嘔吐(呃)。氣無法向下通達腎臟,導致恐懼不安(恐)。
  • **大腸、小腸病:**腹瀉,水分和食物向下流動過快。
  • **下焦病:**無法排出體液,導致水液氾濫成災。
  • **膀胱病:**氣滯阻滯,導致小便不通(癃)。氣虛無力,導致小便失禁(遺溺)。
  • **膽病:**氣鬱不舒,導致憤怒。

以上五種病症影響到六腑,總稱為「五病」。

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併者也。

白話文:

五臟精氣聚合:

  • 精氣聚於心,則喜悅。
  • 精氣聚於肺,則悲傷。
  • 精氣聚於肝,則憂慮。
  • 精氣聚於脾,則畏懼。
  • 精氣聚於腎,則恐懼。

這是因為虛弱時,五臟精氣會聚合在一起。

五精所並者,臟虛而精氣並之也。精者陰精,氣者陽氣。精氣並於心,則心受所並而為喜,喜,心之情也;並於肺,則肺受所並而為悲,悲,肺之情也;並於肝,則肝受所並而為憂,肝主怒,今曰憂者,上文膽為怒,故此肝為憂,怒為有餘,憂為不足也;並於脾,則脾受所並而為畏,思慮者,脾之情,今曰畏者,慮之至也;並於腎,則腎受所並而為恐,恐,腎之情也。凡此是謂五並,申明此之五並,乃虛而相併者也。

是知精氣並,乃精氣之不足矣。

五臟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白話文:

當人體的五臟虛弱時,精氣便會聚集在這些臟器中。精氣並於心,心就會受到這種聚集的影響而產生喜悅的情緒;並於肺,肺就會受到這種聚集的影響而產生悲傷的情緒;並於肝,肝就會受到這種聚集的影響而產生憂慮的情緒(肝主怒,這裡說「憂」是因為上一段文字中提到膽主怒,所以這裡肝臟產生憂慮的情緒);並於脾,脾就會受到這種聚集的影響而產生畏懼的情緒(思慮是脾臟的情緒,這裡說「畏」是因為思慮達到了極點);並於腎,腎就會受到這種聚集的影響而產生恐懼的情緒。以上所說的這些就是「五並」,強調這些五並都是由臟器虛弱而相互聚集造成的。

五臟各自厭惡的事物:心厭惡熱,肺厭惡寒,肝厭惡風,脾厭惡濕,腎厭惡燥,這叫做五厭。

惡,去聲。熱氣傷心,故心惡熱;寒氣傷肺,故肺惡寒,風氣傷肝,故肝惡風;濕氣傷脾,故脾惡濕;燥氣傷腎,故腎惡燥。凡此是謂五惡。

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白話文:

惡:去聲。

熱氣會損傷心臟,所以心臟不耐熱;寒氣會損傷肺臟,所以肺臟不耐寒;風氣會損傷肝臟,所以肝臟不耐風;濕氣會損傷脾臟,所以脾臟不耐濕;燥氣會損傷腎臟,所以腎臟不耐燥。

凡是這些,稱為「五惡」。

五臟生化液體:心產生汗液,肺產生鼻涕,肝產生眼淚,脾產生唾液,腎產生口水,這稱為五液。

化液者,水穀入口,津液各走其道。五臟受水穀之精,淖注於竅,化而為液也。汗乃血液,心所主也,故心為汗;涕出於鼻,肺所主也,故肺為涕;淚出於目,肝所主也,故肝為淚;涎出於口,脾所主也,故脾為涎;唾屬水精,腎所主也,故腎為唾,凡此是謂五液。靈樞根結論云: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廉泉,舌下竅也,是腎為水臟,從下而上,液雖有五,腎實主之,是以五液皆咸,咸,水味也。

白話文:

食物入口→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血液→心臟→動脈→微血管→靜脈→心臟

眼淚→淚管→鼻腔

唾液→唾腺→口腔

尿液→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白話文:

五味所禁:

辛辣能疏通氣血,氣血病不可多食辛辣。 鹹味能入血,有血病不可多食鹹味。 苦味能入骨,有骨病不可多食苦味。 甘味能入肉,有肉病不可多食甘味。 酸味能入筋,有筋病不可多食酸味。

這稱為五味所禁,不可多食。

五味各有偏勝,故禁多食。味之辛者,則走氣,氣病肺虛,無多食也;味之咸者則走血,血病心虛,無多食也;味之苦者則走骨,骨病腎虛,無多食也;味之甘者則走肉,肉病脾虛,無多食也;味之酸者則走筋,筋病肝虛,無多食也。凡此是謂五禁。申明禁者,非禁絕之謂,乃無令多食也。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白話文:

不同的味道各自有偏勝,所以要避免過多食用。辛味的食物會促進氣的流動,而氣虛的人肺部虛弱,不能多食;鹹味的食物會促進血的流動,而血虛的人心臟虛弱,不能多食;苦味的食物會促進骨骼的發育,而骨虛的人腎臟虛弱,不能多食;甘味的食物會促進肌肉的生長,而肉虛的人脾臟虛弱,不能多食;酸味的食物會促進筋脈的流動,而筋虛的人肝臟虛弱,不能多食。以上這些就是所謂的「五禁」。這裡所說的「禁」,並不是完全禁止食用,而是不要過量食用。

五病的發生原因: 陰性體質的疾病發生於骨頭,陽性體質的疾病發生於血液; 陰性體質的疾病發生於肌肉,陽性體質的疾病發生於冬天; 陰性體質的疾病發生於夏天,這就是所謂的「五發」。

五臟陰陽之病,各有所發。金匱真言論云:陰中之陰,腎也;陽中之陽,心也:陰中之至陰,脾也;陰中之陽,肝也;陽中之陰,肺也。腎為陰,其主在骨,故腎陰之病發於骨;心為陽,其主在血,故心陽之病發於血;脾為陰,其主在肉,故脾陰之病發於肉;肝為陽,於時為春,冬失其藏,春無以生,故肝陽之病發於冬;肺為陰,於時為秋,夏失其長,秋無以收,故肺陰之病發於夏,凡此陰病、陽病,各有所發,是謂五發。

白話文:

人體內臟的陰陽失衡會引發不同的疾病。

《金匱真言論》中說:

  • 陰中之陰:腎臟,主管骨骼,因此腎陰受損會導致骨骼疾病。
  • 陽中之陽:心臟,主管血液,因此心陽受損會導致血液疾病。
  • 陰中之至陰:脾臟,主管肌肉組織,因此脾陰受損會導致肌肉疾病。
  • 陰中之陽:肝臟,主管春季生長,如果冬季失藏,春季無法正常生長,因此肝陽受損會在冬季發病。
  • 陽中之陰:肺臟,主管秋季收斂,如果夏季失長,秋季無法正常收斂,因此肺陰受損會在夏季發病。

這些陰病和陽病都有其特定的發病時機,稱為「五發」。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癲疾;搏陰則為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白話文:

五邪所亂:邪氣進入陽經,則發狂;邪氣進入陰經,則麻痺;邪氣攻搏陽經,則為癲病;邪氣攻搏陰經,則為喑啞;陽經進入陰經,則安靜;陰經進入陽經,則發怒。這就是五種邪氣擾亂身體所造成的症狀。

喑,音因,餘篇同。此舉五邪所亂,以足上文之義。上文陽病發於血,心也;陽病發於冬,肝也,故正為邪亂,而入於心肝之陽分,則狂。上文陰病發於骨,腎也;陰病發於肉,脾也;陰病發於夏,肺也,故以邪亂正,而入於腎脾肺之陰分,則痹。痹者,邪留皮肉與骨,而為痹痛也。

白話文:

喑:聲音嘶啞,其他篇章同此解。這裡列舉出五種邪氣可能引發的疾病,根據篇章中足上的文字推論:篇章中提到陽氣疾病發作在血液中,對應的是心臟;陽氣疾病發作在冬季,對應的是肝臟,因此當邪氣擾亂正氣,導致心臟和肝臟的陽氣失衡時,就會發狂。篇章中提到陰氣疾病發作在骨頭中,對應的是腎臟;陰氣疾病發作在肌肉中,對應的是脾臟;陰氣疾病發作在夏季,對應的是肺臟,因此當邪氣擾亂正氣,導致腎臟、脾臟和肺臟的陰氣失衡時,就會發病。痹:邪氣滯留在皮膚、肌肉和骨骼中,引起痹痛。

搏陽則為癲疾,所以足陽狂之意,言邪入於陽則狂。亦有邪搏於陽,而為癲疾者矣。搏陰則為喑,所以足陰痹之意,言邪入於陰則痹,亦有邪搏於陰,而為喑啞者矣。夫搏者,陰陽相搏也。搏陰為喑,乃陽入之陰,則靜而為喑也;搏陽為癲疾,乃出之陽,則怒而為癲疾也。凡此,皆五臟陰陽為邪所亂,是謂五亂,以明五病所發,乃亂而始發,或發而更亂也。

白話文:

邪氣侵犯陽經會導致癲癇,所以「足陽狂」的意思是邪氣進入陽經就會發狂。也有人邪氣侵犯陽經而癲癇的。邪氣侵犯陰經會導致喑啞,所以「足陰痹」的意思是邪氣進入陰經就會麻痹,也有人邪氣侵犯陰經而喑啞的。所謂「搏」,就是陰陽互相侵犯。邪氣侵犯陰經導致喑啞,是陽經侵犯陰經,陰經受到抑制而發不出聲音;邪氣侵犯陽經導致癲癇,是陽經被激發,陽氣過盛而發作。凡是這些情況,都是五臟陰陽被邪氣擾亂而引起的,稱為「五亂」,說明五臟疾病的發病都是從陰陽失衡開始,有的疾病發作後會導致更嚴重的失衡。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白話文:

五邪所見:

  • 春天得到秋季脈象
  • 夏天得到冬季脈象
  • 長夏得到春季脈象
  • 秋天得到夏季脈象
  • 冬天得到長夏脈象

稱為「陰出之陽」,這種病症容易發怒,無法治療。這是指五種邪氣都同時出現,預示著患者命在旦夕,無藥可治。

見,音現。五邪所見者,五臟受邪,見於脈也。春得秋脈,金剋木也,夏得冬脈,水剋火也,長夏得春脈,木剋土也;秋得夏脈,火剋金也;冬得長夏脈,土剋水也,名曰陰出之陽,言邪病五臟之陰,出於經脈之陽也。病善怒,言春得秋脈,肝木受刑,故善怒也。當亟治之,若不治,則邪干五臟。

白話文:

「見」,讀音同「現」。五邪所「見」,是指五臟受到邪氣傷害,表現在脈象上。

  • 春季出現秋季的脈象,表示金剋木。
  • 夏季出現冬季的脈象,表示水剋火。
  • 長夏(夏季末)出現春季的脈象,表示木剋土。
  • 秋季出現夏季的脈象,表示火剋金。
  • 冬季出現長夏的脈象,表示土剋水。

這種現象稱為「陰出之陽」,表示邪氣侵犯五臟的陰氣,外露於經脈的陽氣上。

如果出現善怒的情緒,說明春季出現秋季的脈象,肝木受到壓制,因此容易發怒。

此時應及時治療,否則邪氣將損害五臟。

是謂五邪皆同,言五臟受邪,同於木受金刑之義。命死不治,言五臟受刑,其人雖存,其命已死,是不治也。

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

除五臟,余藏,如字。言心肺肝脾腎,藏神魄魂意志,是謂五臟,而各有所藏也。

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言心肺肝脾腎,主脈皮筋骨肉,是五臟外合,而謂之五主也。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白話文:

五臟的收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這就是五臟的收藏。

除了五臟,其他收藏器官的字面意思。意思是心、肺、肝、脾、腎收藏神、魄、魂、意、志,這就是五臟,各有各的收藏。

五臟的主管:

心主管脈,肺主管皮膚,肝主管筋,脾主管肌肉,腎主管骨骼,這就是五主。

意思是心、肺、肝、脾、腎主管脈絡、皮膚、筋、肌肉、骨骼,這是五臟外合,稱為五主。

五勞所傷:

長時間用眼傷血,長時間臥牀傷氣,長時間久坐傷肌肉,長時間站立傷骨,長時間走路傷筋,這就是五勞所傷。

言久視久臥久坐久立久行為五勞,勞則五臟因之以傷,心主血,久視則傷之;肺主氣,久臥則傷之;脾主肉,久坐則傷之;腎主骨,久立則傷之:肝主筋,久行則傷之。凡此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

白話文:

長時間看東西、長時間躺著、長時間坐著、長時間站著、長時間走路是五種勞累。勞累就會損傷五臟,心掌管血液,看東西時間長了就會損傷心;肺掌管氣,躺著時間長了就會損傷肺;脾掌管肌肉,坐著時間長了就會損傷脾;腎掌管骨骼,站著時間長了就會損傷腎;肝掌管筋脈,走動時間長了就會損傷肝。這些都是五勞所造成的損傷。

五脈應象: 肝臟的脈象像琴絃一樣緊而有彈性。 心臟的脈象像魚鉤一樣急促而有力。 脾臟的脈象若隱若現,忽有時又無。 肺臟的脈象像羽毛一樣輕柔而緩慢。 腎臟的脈象像石頭一樣沉穩而有力。 這就是五臟對應的脈象。

言肝心脾肺腎,五臟之脈,應弦鉤代毛石,四時五行之脈象也。天地之道,不外五行,人身形藏,不離乎氣,承臟氣法時而宣明五氣者如此。

白話文:

肝、心、脾、肺、腎這五臟的脈絡,就像弦、鉤、代、毛、石一樣有序相隨,代表著一年四季和五行脈象的變化。天地的規律離不開五行,人體的形體和內藏,都離不開氣,而承載著五臟之氣依據時令而顯現出五行脈象,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