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一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0)

1. 陰陽應象大論第五篇

陰陽者,太極初開,始為一晝之所分也。應象者,天地之陰陽,人身之陰陽,皆有形象之可應也。天地之陰陽,應象於人身,人身之陰陽,應象於天地,五運五行,應象無方,此篇為《五運行大論》之提綱,故曰《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陰陽者,有名無形,本於太極,乃上天下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天地之大,萬物生焉,故陰陽者,乃萬物之綱紀。綱,大綱;紀,散紀也。

變化之父母。

萬物之多,變化出焉。物極,謂之變;物生,謂之化;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變化之道,本於陰陽,故陰陽者,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變化之父母,即生殺之本始。殺,猶死也,化則生,變則死,本始,父母之謂也。

神明之府也。

陰陽主萬物變化生殺,是神明之府也。陰陽不測之謂神,陰陽昭著之謂明。府者,神明之所居也。

治病必求於本。

神明所居,乃陰陽之本,故治病必求於本。如陰陽反作,病之逆從,必求於本之所在而治之。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陰靜陽躁。

陰陽者,萬物之綱紀,故陰靜陽躁,靜而有常,則為綱,躁而散殊,則為紀。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長,上聲,下同。藏如字,下收藏同。陰陽者,生殺之本始,故陽生而陰長,陽殺而陰藏。

陽化氣,陰成形。

陰陽者,變化之父母,故陽化氣,陰成形,言陽化而為氣,陰變而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䐜,音真,餘篇仿此。治病必求於本,故寒極生熱,是熱之本於寒也。熱極生寒,是寒之本於熱也。寒氣為陰,故生濁,熱氣為陽,故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言輕清之氣,不從於上,而逆於下,則生飧泄之病矣。濁氣在上,則生䐜脹,言重濁之氣,不從於下,而逆於上,則生䐜脹之病矣。

是陰陽相反,從逆失宜,故曰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知反作逆從而為病,則治病必求於本矣。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陰陽相通,上下相感,是神明之府也。故清陽為天,光明者也,濁陰為地,神變者也。地氣上為云,陰通於陽也,天氣下為雨,陽通於陰也。天氣下為雨,而曰雨出地氣,從下而上,然後從上而下也,地氣上為云,而曰云出天氣,自上而下,然後自下而上也。陰陽上下,既神且明,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是九竅神明之府也。

白話文:

陰陽應象大論第五篇

陰陽是太極最初開啟時,一分為二的開始。應象指的是天地之間的陰陽,人體的陰陽,都有可以相互應對的形象。天地陰陽與人體陰陽相互應對,人體陰陽又與天地陰陽相互應對,五運五行之間的應對更是無處不在。這篇是《五運行大論》的綱要,所以稱為《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說:陰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

陰陽有名稱卻無形體,起源於太極,是上天和下地運行的規律。

它是萬物的綱紀。

天地廣大,萬物都在其中誕生,所以陰陽是萬物的綱紀。綱是大的綱領;紀是分散的條理。

它是變化的父母。

萬物眾多,變化從中產生。事物發展到極致,稱為變;事物產生,稱為化;變是化的過程;化是變的結果。變化的道理,根源於陰陽,所以陰陽是變化的父母。

它是生死之本源。

變化的父母,也就是生死的本源。殺,同死。化則生,變則死,本源指的是父母。

它是神明的居所。

陰陽主宰萬物變化和生死,是神明的居所。陰陽不可測度稱為神,陰陽顯著稱為明。府,是神明居住的地方。

治療疾病必須追究其根本。

神明居住的地方,就是陰陽的根本,所以治療疾病必須追究其根本。如果陰陽反常,疾病逆轉,就必須尋找根本所在加以治療。

所以陽氣積聚成天,陰氣積聚成地。

陰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所以陽氣積聚成天,陰氣積聚成地。

陰靜陽躁。

陰陽是萬物的綱紀,所以陰靜陽躁,靜止而有常規,則為綱;躁動而散亂,則為紀。

陽氣產生,陰氣增長;陽氣衰退,陰氣收藏。

陰陽是生死的本源,所以陽氣產生而陰氣增長,陽氣衰退而陰氣收藏。

陽氣化為氣,陰氣成形。

陰陽是變化的父母,所以陽氣化為氣,陰氣成形。意思是陽氣變化而成為氣,陰氣變化而成為形體。

寒氣極盛則生熱,熱氣極盛則生寒;寒氣產生濁氣,熱氣產生清氣;清氣在下則產生飧泄(腸胃疾病),濁氣在上則產生脹滿,這是陰陽反常,疾病逆轉的表現。

治療疾病必須追究其根本,所以寒氣極盛則生熱,是熱的根本在於寒;熱氣極盛則生寒,是寒的根本在於熱。寒氣屬陰,所以產生濁氣;熱氣屬陽,所以產生清氣;清氣在下則產生飧泄,意思是輕清之氣不向上升而向下逆轉,則產生飧泄的疾病;濁氣在上則產生脹滿,意思是重濁之氣不向下沉而向上逆轉,則產生脹滿的疾病。

這是陰陽相反,順逆失常,所以說這是陰陽反常,疾病逆轉的表現。知道陰陽反常逆轉而致病,則治療疾病必須追究其根本。

所以清陽之氣化為天,濁陰之氣化為地;地氣上升成為雲,天氣下降成為雨;雨來自地氣,雲來自天氣;所以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濁陰之氣從下竅而出;清陽之氣布散於皮膚肌肉,濁陰之氣進入五臟;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於六腑。

陰陽互相貫通,上下互相感應,這是神明的居所。所以清陽之氣化為天,光明者也;濁陰之氣化為地,變化莫測者也。地氣上升成為雲,陰氣通於陽氣;天氣下降成為雨,陽氣通於陰氣。天氣下降成為雨,卻說雨來自地氣,是從下向上,然後從上向下;地氣上升成為雲,卻說雲來自天氣,是從上向下,然後從下向上。陰陽上下,既神妙又明顯,所以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濁陰之氣從下竅而出,這是九竅神明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