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一 (19)
卷之一 (19)
1. 金匱真言論第四篇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經脈之道,內通臟腑,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臟腑之氣,俱見於脈,一逆一從,診脈法也。由舉而按,是為逆,從按而舉,是為從,逆從而謹察之,則臟腑陰陽表裡雌雄,相應之紀,眾人不知,己獨知之,可以藏之心意,而合心於精。藏之心意,謂其理至微,難以語人也。
合心於精,謂藏之心意,合心而歸於精密也。非其人勿教,人難得也,非其真勿授,真難遇也。得人得真,自古難之,勿教勿授,自古秘之。金匱真言,此之謂也。
白話文:
所以,善於診脈的人,會仔細觀察五臟六腑的氣脈變化,它們的運行是一順一逆的,並能分辨陰陽、表裡、雌雄的規律,這些都是深藏在內心、與精微之處相合的奧秘。不是適合的人,不要教他;不是真心求學的人,不要傳授他,這才叫做得道。
經脈的道理,是內通臟腑的,所以善於診脈的人,會仔細觀察五臟六腑的狀況。臟腑的氣息,都會在脈象上顯現出來。所謂的「一逆一從」,是指診脈的方法:從輕按到重按,這是「逆」;從重按到輕按,這是「從」。仔細觀察脈象的逆和從的變化,就能了解臟腑的陰陽、表裡、雌雄之間相互對應的規律。一般人不知道這些,只有自己才能明白,所以這些道理可以深藏在心中,並與精微之處相合。所謂「深藏在心中」,是指其中的道理非常細微,難以用言語表達。
所謂「與精微之處相合」,是指深藏在心中的道理,要與心意相合,歸於精確縝密。不是適合學習的人,不要教導他,因為這種人很難得;不是真心求學的人,不要傳授給他,因為這樣的人很難遇到。要找到適合的人和真心求學的人,自古以來就很難,所以不輕易教導和傳授,自古以來就把它當作秘密。這就是「金匱真言」所說的道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