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經脈別論第二十一篇

經脈始於肺,終於肝,環轉運行,度數有常,若驚恐恚勞,喘汗生病,臟氣獨至,失其常度,是謂經脈之別。知其正,則知其別,故論飲食輸散之常;知其別,欲知其正,故論陰陽藏象之體,而反復明之。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

白話文:

經脈從肺部開始,到肝臟結束,循環運行,有一定的節奏和順序。如果受到驚嚇、恐懼、生氣、勞累,導致呼吸困難、出汗、生病,臟腑之氣就會單獨運行,失去了正常的規律,這就是經脈的異常變化。瞭解正常的經脈運行,就能瞭解異常的變化,所以討論飲食輸散的正常規律;瞭解異常的變化,才能理解正常的運行,所以討論陰陽藏象的本質,反覆說明它們的關係。

黃帝問道:「人的居住、動靜、勇氣和膽量都會影響脈象嗎?」

脈,經脈也。人之經脈,行有常度。如居處之動靜,用力之勇怯,經脈亦為之變乎?帝問脈變,所以為經脈之別也。

白話文:

脈,就是經脈。人體的經脈,運行的途徑和規律是固定的。那麼,像日常生活中的動靜變化、用力時的大膽或怯懦,也會影響經脈的變化嗎?黃帝詢問脈象的變化,就是為了區別不同的經脈。

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

不但居處之動靜,用力之勇怯,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經脈失常,皆為變也。

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

白話文:

岐伯回答說:凡是人的驚恐、憤怒、勞累、動靜,都會導致身體發生變化。

不只是居住環境的動靜和用力的勇怯,凡是人的驚恐、憤怒、勞累、動靜,都會導致經絡運作異常,這些都是身體的變化。

所以說,夜間走路,則喘氣是由於腎氣不足,水濕之氣侵犯肺部;受到驚嚇或恐懼,則喘氣是由於肝氣鬱結,水濕之氣侵犯脾臟;遭受驚嚇或恐懼,則喘氣是由於肺氣虛弱,水濕之氣侵犯心臟;趟水或從高處跌落,則喘氣是由於腎氣和骨氣虛弱。

平人之氣,和於經脈,勞動喘急,則經脈失常,是以夜行勞動,氣不閉藏,則喘出於腎,腎為本,肺為末,故淫氣病肺,失其常矣;有所墮恐,因墮而內恐也,墮傷筋,肝主筋,故喘出於肝,肝木侮脾,故淫氣害脾,失其常矣;有所驚恐,因驚內恐也,驚恐則氣機內亂,肺主氣,故喘出於肺,肺為心之蓋,故淫氣傷心,失其常矣;度水跌僕,則既墮且驚,甚於夜行,故喘出於腎與骨,不能上合於肺,淫氣害骨,故曰與骨,更失其常矣。此五臟病喘,經脈失常,而為經脈之變也。

白話文:

健康人的氣息流動在經脈之中,如果過度勞累、呼吸急促,就會導致經脈異常。因此,夜晚行路勞作時,氣息不能收藏於內,就會導致腎臟的氣息外洩,腎臟是根本,肺臟是末梢,所以邪氣會侵犯肺臟,導致肺臟功能異常;遭遇墜落而受到驚恐,會導致墜落後內心驚恐,墜落會傷到筋骨,肝臟主筋,所以氣息外洩至肝臟,肝臟屬木,剋制脾臟,所以邪氣會侵害脾臟,導致脾臟功能異常;遭遇驚恐,會導致內心驚恐,驚恐會導致氣機內亂,肺臟主氣,所以氣息外洩至肺臟,肺臟是心臟的蓋子,所以邪氣會傷到心臟,導致心臟功能異常;趟水摔倒,會同時受到墜落和驚嚇,比夜晚行路更為嚴重,所以氣息外洩至腎臟和骨骼,不能上達肺臟,邪氣會侵襲骨骼,因此說「與骨」,進一步導致功能異常。這五種臟腑的喘息,都是經脈異常後所產生的變化。

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故曰診脈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白話文:

當此時,勇猛的人氣行順暢,就沒有問題;膽怯的人,就會著涼而生病。因此說診脈的方法,要觀察人的勇氣和膽量,以及骨肉皮膚的狀態,就能瞭解他的情況,作為診斷的方法。

承上文,而言當夜行墮恐驚跌僕之時,勇者經脈有餘,不能為病,故氣行則已;怯者經脈受傷,則著而為病,有如上文所云也。夫勇者則已,怯者為病,故曰診脈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知其內外淺深之情,可以為診法也。

白話文:

前面說到,在晚上走路的時候,如果跌倒或者受到驚嚇,勇敢的人因為經脈強健,所以不受影響,氣血通暢,也就沒事了;膽小的人因為經脈受到損傷,就會留下病根,正如前面所說的。所以,勇敢的人沒事,膽小的人容易生病,因此在診脈的時候,要觀察患者的膽量大小,看他骨骼肌肉和皮膚的狀態,就能知道他身體內外的虛實,這可以作為診斷方法。

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白話文:

因此,飲食過飽,汗水從胃排出:驚嚇而耗損精神,汗水從心排出;負重遠行,汗水從腎排出;疾走恐懼,汗水從肝排出;搖晃身體勞累,汗水從脾排出;所以春夏秋冬四季,陰陽失調而生病,源於過度消耗,這是自然的規律。

氣機不和則喘,經脈不和則汗,故舉汗出以明之。飲食飽甚,則胃絡不和,故汗出於胃;驚而奪精,則心脈不和,故汗出於心,持重遠行,則傷腎主之骨,故汗出於腎;疾走恐懼,則傷肝主之筋,故汗出於肝;搖體勞苦,則傷脾主之肌肉,故汗出於脾。不言肺者,以汗皆出於肺主之皮膚也。

白話文:

氣血運行不暢就喘,經脈阻塞不通就出汗,所以舉出出汗的例子來說明。吃得太飽,胃經絡運行不暢,所以從胃部出汗;受到驚嚇,心臟血脈運行不暢,所以從心臟出汗;拿重物走遠路,傷了腎臟主控的骨頭,所以從腎臟出汗;快速奔跑、感到恐懼,傷了肝臟主控的筋,所以從肝臟出汗;晃動身體、勞累,傷了脾臟主控的肌肉,所以從脾臟出汗。沒有提到肺,是因為汗液都從肺臟主控的皮膚排出。

五臟之氣,合於四時,故春秋冬夏四時,其陰陽不合而生病,皆起於過用。過用,即飽甚奪精遠行恐懼勞苦也。此為常也,言以此過用為常也,過用為常,則失經脈之正矣。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

白話文:

五臟的氣血運作與四季變化相呼應。因此,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如果陰陽失調,就會生病,而這都是因為過度使用而造成的。

「過度使用」是指暴飲暴食、房事過度、長途跋涉、恐懼不安、過度勞累等。這些情況是常見的,就是說,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些過度使用的行為。如果過度使用成為常態,就會破壞經脈的正常運行。

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白話文:

清早,身體氣血暢通,將精華輸送至皮膚汗毛。汗毛收斂精華,運行氣血至腑臟。腑臟機能旺盛,精氣儲存在四臟之中。氣血回歸調節器官,調節器官平衡,氣血勻和,脈搏和緩。脈搏寬度為一寸,可以判斷生死。

胃者,五臟之本,六腑之大源也。故食氣入胃,助東方木氣上達,而散精於肝,肝則淫氣於筋。淫,浸灌也。食氣入胃,助君火神氣運行,而濁氣歸心,心則淫精於脈,肝受精,則淫氣,心受氣,則淫精,是食之精,即食之氣,食之氣,即食之精也。脈氣留經者。無形之脈氣流入於經,而合有形也。

白話文:

胃是五臟的根本,六腑的源頭。食物進入胃中,幫助東方木氣上升,散發精華到肝臟,然後肝臟將精華滋養筋脈。入胃的食物精華幫助君火(心火)運行,濁氣回到心臟,心臟則將精華滋養脈絡。肝臟得到精華,就滋養筋脈;心臟得到精華,就滋養脈絡。所以食物的精華就是食物的氣,食物的氣就是食物的精華。無形的脈氣流入經絡,與有形的經絡結合。

經氣歸於肺者,經液之氣,肺居其首,故歸於肺也。肺朝百脈者,肺受百脈之朝也。輸精於皮毛者,皮毛受肺精之輸布也。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者,皮毛百脈,合肺輸之精,而行氣於六腑也。腑精神明,留於四臟者,六腑之精,合心臟之神明,留於肺肝脾腎四臟也。皮毛百脈,六腑五臟之氣,外內相應,太過不及,皆能為病,故氣歸於權衡。

白話文:

通過經絡傳遞的氣歸於肺,這是氣液所化的氣。肺居於氣道之首,所以氣歸於肺。肺吸收著諸多經絡的朝拜,即是肺接收諸多經絡的匯集。肺將精氣輸布到皮毛,即皮毛接受肺輸布的精氣。皮毛的脈絡與精氣結合,將氣運行到內臟,即皮毛與諸多經絡結合肺輸布的精氣,然後將氣運行至六腑。六腑的精氣與心臟的神明結合,停留於肺、肝、脾、腎四臟。皮毛、諸多經絡、六腑和五臟的氣,內外相互呼應,過多或不足都能致病,所以化氣歸於肺是身體平衡的標誌。

權衡,秤物而得其平也。故權衡以平,則氣口成寸。氣口,即左右手之脈口,寸部是也。脈之大會,在於寸口。故診寸口之脈,可以決其死生。此食氣入胃,行散轉輸,而為經脈之正也。

白話文:

「權衡」是指用秤子稱量物品並達到平衡的狀態。同樣地,當人體的「氣口」達到平衡時,脈搏就會正常跳動於「寸口」部位。

「氣口」是指左右手脈搏跳動的位置,而「寸口」則指其所在部位。各種脈絡都在寸口會合,因此診斷寸口的脈象可以判斷病人的生死。

這是因為食物通過胃部的消化和吸收後,會轉化為氣血,運行於經絡中,形成脈搏的正常跳動。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白話文:

飲水進入胃中,精氣流佈全身,上升輸布於脾臟,脾臟將精氣散佈,再上升歸屬於肺臟,調暢水液通道,向下輸布於膀胱,水液精華在四肢百骸流佈,五臟經絡相通運作,配合四季變化,五臟陰陽調整到平衡狀態,這是人體正常運行之常道。

度,入聲。上文言食,此則言飲。飲入於胃,與食不同,遊溢胃腑之精氣,而上輸於脾,脾氣散胃腑之精,而上歸於肺。肺,天也,脾,地也,脾氣散精,則地氣上升,而通調水道矣。上歸於肺,則天氣下降,而下輸膀胱矣。夫水道通調,則水精四布,下輸膀胱,則五經並行。

白話文:

「度」字發入聲調。上文提到飲食,此處則談及喝水。喝水進入胃後,與飲食不同,會流動於胃腑,將精氣從胃輸送至脾,脾氣再將胃腑的精氣散發出來,進而輸送至肺部。肺屬天,脾屬地,脾氣散發精氣,就如同地氣上升,進而疏通了水路。精氣上升至肺部,就如同天氣下降,進而輸送至膀胱。如果水路暢通,水精便能散佈全身,輸送至膀胱後,五經也能正常運行。

四布,則合天之四時,五經,則合人之五臟。故合於四時、五臟,四時之陰陽,即五臟之陰陽,五臟之陰陽,即四時之陰陽,故陰陽揆度,天人合一,以為人身經脈之常也。此飲入於胃,行散轉輸而為經脈之正也。

白話文:

四肢百骸遍佈周身,與天地四時的變化相應;五條經脈相通,與人體五臟相合。因此,四時和五臟相互協調,四時的陰陽變化就是五臟的陰陽變化,五臟的陰陽變化又是四時的陰陽變化。所以,陰陽的變化和規律,使天地萬物和人體合為一體,而人體經脈的運作也是遵循這一規律的。因此,飲水進入胃部,經過運化輸送到全身,成為經脈運作的基礎。

此一節,論喘汗失常,以明經脈之別;飲食輸散,以明經脈之正。知其別,必知其正,知其正,則知其別也。

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

白話文:

論喘息與汗液失常,以明瞭經脈的不同;飲食的輸布與散發,以明瞭經脈的正常運行。瞭解其不同之處,必知其正常之理,瞭解其正常之理,則知其不同之處。

太陽經之臟(心肺)獨受寒邪,會導致喘息、虛弱的氣逆行,這是因為陰氣不足,陽氣過剩。此時應同時瀉出體表和體內的邪氣,選擇在下方的俞穴取穴。

十二經脈,合手足之三陽三陰,故復論三陽三陰之常變以明之。三陽主六腑,腑能藏物亦謂之臟。太陽臟獨至者,陽氣不和於陰,太陽臟氣獨至也。厥喘者,下厥冷,上喘急也。虛氣逆者,言厥而喘,為虛氣之上逆也。厥喘氣逆,是真陰不足,太陽臟獨至,為陽熱有餘也。太陽之氣,起於水府,通於皮毛,故表裡當俱瀉。

白話文:

十二經脈包括手足的六條陽經和六條陰經,因此我們再次探討三陽三陰的變化規律,以加深理解。三條陽經主治六腑,由於腑能儲藏,所以也稱作臟。陽明經絡獨自出現,是因為陽氣沒有與陰氣調和,陽明臟氣獨自上升。厥喘是指下半身冷,上半身氣急。虛氣逆是指厥喘的情況,是因為虛弱的氣息向上逆流。出現厥喘氣逆,說明真正的陰氣不足,陽明臟氣獨自上升,陽熱過剩。陽明經絡之氣源於膀胱,運行於皮膚表面,所以表層和內層都應該瀉出。

太陽之脈,起於足小趾之至陰,故當取之下俞。俞,俞穴也。

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

白話文:

太陽經之脈,起於足小趾少陰經所過之處,故當取下俞穴進行治療。俞,指下俞穴。

陽明經之臟腑獨至,是陽氣過盛的緣故。此時應瀉陽益陰,取下俞穴進行治療。

重,平聲。重並者,太陽少陽之氣,皆並於陽明也。故當瀉陽之有餘,補陰之不足。陽明之脈,起於足大次趾之厲兌,故亦當取之下俞。

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

白話文:

「重」字讀作平聲。「重並」指太陽經和少陽經的氣,都並聚在陽明經中。因此,治療的方針應該是瀉掉陽明的過盛,補足陰面的不足。陽明經的脈絡,起於足部大拇指和次拇指之間的厲兌穴,所以治療的時候也應該取用它的下合穴位。

少陽之臟氣獨自到達體表,這是厥氣的緣故。小腿前側腫大,取其下方的俞穴處置。

卒,音促。少陽者,初陽也,生於厥陰。少陽獨至,陽氣未盛,是陰厥之氣也。初陽不升,故蹺前卒大,少陽經脈,在陽蹺之前也。少陽起於足小次趾之竅陰,故亦當取之下俞。

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白話文:

「卒」字讀音為促。少陽經所司之陽氣,屬於初生的陽氣,在厥陰經中產生。少陽經獨自旺盛時,陽氣尚未興盛,故屬陰厥之氣。初生的陽氣未能升發,因此陽蹺脈之前方的「蹺前卒」 穴位會明顯隆起,這是因為少陽經的經絡循行在陽蹺脈前方。少陽經起始於足小趾的竅陰穴,因此取穴時也應該取下方的俞穴。

少陽過旺,這是陽氣過盛的結果。

太陽為三陽,陽明為二陽,少陽為一陽,故申明少陽獨至者,乃一陽之過也。過,猶失也。由少陽而推論之,則陽明獨至者,二陽之過也,太陽獨至者,三陽之過也。

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

白話文:

太陽經是三陽中的陽氣最強,陽明經是二陽中陽氣較強,少陽經是一陽中陽氣較弱的。所以我們說少陽病獨存,就是一陽過於強盛導致。這裡的「過」,就好像是「失去平衡」的意思。按照這個推論,陽明經獨存,就是二陽失去平衡,太陽經獨存,就是三陽失去平衡。

太陰臟氣搏動者,應當用心安靜省察真實情況,五脈的氣息虛弱,胃氣不調和,這是三陰的緣故。應該治療其下部的俞穴,補陽虛、瀉陰實。

太陰藏搏者,足太陰脾臟,手太陰肺臟,兩臟之氣相搏也。用心省真者,或病足,或病手,當用心省察其真。肺朝百脈,五脈氣少,手太陰也。脾胃相連,胃氣不平,足太陰也。此氣少不平,雖分手足,皆屬太陰,故曰三陰也。病在三陰,宜治其下俞,陰氣相搏,則陽氣不足,故當補陽瀉陰。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並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

白話文:

所謂太陰藏搏,是指足太陰脾臟和手太陰肺臟,這兩個臟器的氣相互搏結。注重養生的人,如果患上疾病,可能是手腳出現問題。這時就需要用心觀察,找到真正的病因。

肺主導全身百脈,如果脈氣虛弱,就是手太陰脾臟出了問題。脾胃相連,如果胃氣不調,就是足太陰脾臟出了問題。這虛弱和失調的氣,雖然分屬手腳不同部位,但都屬於太陰,所以稱為三陰。

如果三陰出現疾病,應該治療相應的俞穴。因為陰氣搏結,導致陽氣不足,所以治療時要補陽瀉陰。

一陽獨盛,少陽經氣衰弱。陽氣聚集於上部,四脈爭相充盈,氣血迴流於腎臟。宜治療其經絡,瀉去陽氣、補益陰分。

一陽,少陽也。少陽,三焦也。靈樞本輸論云:少陽屬腎,此論一陽,所以言腎也。一陽獨嘯,上焦之氣,獨發於上也。上焦獨發,則下焦之氣,厥逆於下,故曰少陽厥也。一陽獨嘯,則陽並於上。少陽厥也,則四脈爭張。四脈,肝脾心肺也。爭張,不和也。四脈爭張,由於腎氣之不達,故氣歸於腎,言脈之爭張,歸過於腎也。

白話文:

「一陽」也就是「少陽」。「少陽」特指「三焦」。《靈樞·本輸論》記載:「少陽屬腎」,因此這裡的「一陽」指的是「腎」。

「一陽獨嘯」,指的是上焦之氣只從上面發出。「上焦獨發」,而下焦之氣,聚結在下面不能發出,因此稱為「少陽厥」。「一陽獨嘯」,陽氣都集中在上焦。「少陽厥」,四種脈絡(肝、脾、心、肺)相互爭著發動。

「爭張」,指脈絡不和諧。「四脈爭張」,是因為腎氣不能通達,所以氣只歸於腎,而將脈絡的不和諧歸咎於腎。

經絡內通五臟,故宜治其經絡,當瀉上焦之獨嘯,補下焦之腎厥,故瀉陽補陰。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㾓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白話文:

經絡貫通五臟,因此宜調理其經絡。應瀉上焦的陽氣,補益下焦的腎陰,故瀉陽補陰。

當陽氣過於旺盛時,應治療厥陰經。若陽虛陰盛,心神受損,陽氣不足,陰氣鬱結,就會出現發白汗的症狀。此時應調理飲食和用藥,治療下焦的水液代謝異常。

一陰,厥陰也。不曰一陰獨至,曰一陰至,則陰中有陽,故為厥陰之治也。真虛,猶言真假。㾓,憂也。言厥陰治之真假,當憂心以審之,即太陰之用心省真也。厥陰為經脈之終,復注於肺,厥氣留薄者,厥陰之氣,留於肝而薄於肺也。薄於肺,則發為白汗。此厥陰之治,非厥陰之病,但當調食和藥,以治其汗,治在下俞,以固其陰。

白話文:

厥陰代表陰中唯一帶有陽氣的屬性。因此,在其治療中,需要考慮到這種陰陽兼具的性質。

「真虛」指的是真陽和假陽的區別。「㾓」表示擔憂。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治療厥陰時,要仔細分辨真陽和假陽,就像太陰在運作時會小心檢視一樣。

厥陰經脈是所有經脈的末端,最終會回注到肺部。如果厥氣停留在肝臟,而肺部較少,就會形成「白汗」的症狀。

這種情況並非厥陰經的疾病,而是需要調整飲食和藥物,以治療出汗的症狀。同時,還需要治療下部的俞穴,以固護陰氣。

帝曰:太陽臟何象?

承上文臟氣不和,而詳明其本然之脈象,

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

其本然之脈象,象三陽而外浮。

帝曰:少陽臟何象?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臟者,滑而不實也。

其本然之脈象,象一陽初生,滑而不實。滑者,緊之浮也。滑而不實,則生陽漸升矣。

帝曰:陽明臟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

兩陽合明,謂之陽明,故其本然之脈象,象大而且浮。

太陰臟搏,言伏鼓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太陽臟的脈象是什麼樣子?」岐伯回答說:「太陽臟的脈象是三陽之脈,而且浮於表面。」皇帝又問:「少陽臟的脈象是什麼樣子?」岐伯回答說:「少陽臟的脈象是一陽之脈,也就是一陽初生的脈象,滑而不實。」皇帝最後問:「陽明臟的脈象是什麼樣子?」岐伯回答說:「陽明臟的脈象是兩陽合明,所以脈象大而浮。」

帝問三陽之臟象,而伯復告以三陰。太陰臟搏之脈象,乃天地脾肺之氣,相為搏激言,伏鼓也。伏鼓者,從下而上,從地而天之義也。

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白話文:

黃帝詢問三陽經絡對應的臟腑,而伯復卻回答了三陰經絡。太陰經絡的脈象是由人體脾氣和肺氣搏激而形成的,這種現象稱為「伏鼓」。「伏鼓」的意思是從下到上,從地到天的運動趨勢。

二陰(陰經)搏動至腎,(氣血)會沉而不浮。

二陰搏者,心腎相搏也。心腎相搏之脈象,搏至腎而沉,沉不浮也。沉不浮者,從上而下,從心而腎,即少陽厥,而氣歸於腎之義。不言厥陰搏者,以厥陰之治也。

白話文:

二陰搏:指心腎脈搏相搏擊。

心腎相搏之脈象:脈搏搏動至腎位後變沉,而不會浮起。

沉不浮:脈氣從上(心)而下(腎),即少陽厥脈,表示氣血歸於腎。

沒有提到厥陰相搏,是因為厥陰屬木,脈氣升降,不易產生搏動。

此與上節同義。臟氣獨至,以明經脈之別。臟象本體,以明經脈之正。知其別,必知其正,知其正,益知其別也。

白話文:

這段話與上節的意思相同。獨自分辨臟腑氣血的流向,可以清楚區別經脈的分支。瞭解臟腑的本體,可以確知經脈的正道。知道經脈的分支,一定能知道正道;知道正道,更能瞭解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