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三部九候論第二十篇

原名,決死生,王冰改為三部九候,今從之。

白話文:

原名〈決死生〉,王冰改為〈三部九候〉,現在從其說法。

三部者,頭面為上部,胸膈為中部,脅腹為下部也。九候者,一部之中,各有三候,三三而為九候也。通體形氣,太陽主之,故兩舉太陽經脈,明其死生,皆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此三部九候之大法也。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

白話文:

身體的三個部位:頭面為上部,胸膈為中部,脅腹為下部。九種診候方法:每個部位各有三個診候點,三個三個組成九種診候點。全身氣血,由太陽經脈主宰,所以兩次提起太陽經脈,說明生死的徵兆,都必須觀察太陽經脈,並以此作為診斷依據。這便是三部九候法的大原則。

黃帝 問道:我聽聞老師所傳授的九針術,數量繁多,博大精深,不可勝數。我希望能學習九針的精要,傳授給子孫後代,流傳於後世,以

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曆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互,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

白話文:

生命的精華,存在於骨髓,儲藏於肝肺,以血為媒介而獲得,絕不敢輕易外洩。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必然有始有終,上應天體運行的光芒和星辰曆法,下合應地氣的四季變化,陰陽循環,貴賤相生相克,冬寒夏熱,與人體息息相關。面對這樣的規律,我感到困惑,懇請您指點迷津。

勝,平聲。數,上聲。藏如字。更,平聲。此篇論三部九候,故帝問:余聞九針於夫子,而九針之數,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今余願聞九候之要道以屬我子孫,而使傳之後世,其理至微,故當著之骨髓,藏之肝肺。其道至遵,故當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者,令人身而合於天道也。

白話文:

「勝」,讀平聲。

「數」,讀上聲。

「藏」的意思如同字面所示的「收藏」。

「更」,讀平聲。

這章討論「三部九候」,所以帝皇問道:「我從你那裡聽說了『九針』,但九針的內容數量龐大,我無法一一記住。現在我希望能聽到九候的要領,並傳授給我的子孫,讓後世也能流傳。九候的道理十分精妙,所以應該寫在骨頭上,藏在肝肺中。九候的道理十分珍貴,所以應該用鮮血接收,不敢貿然草率地傳授。遵循天道,意指讓人的身體與天道相合。

必有終始者,自始至終,終而復始也。合天道則上應天光,而星辰可以曆紀;有終始則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互,寒往暑來,暑往寒來,而冬陰夏陽,凡此皆天地陰陽之要道。以人應之,奈何?而願聞其方;方,猶法也。

白話文:

凡事都有開始和結束,從開始到結束,結束後又重新開始。與天道的規律相符,就能與天上的星光相應,從而可以用星辰來記錄時間;有開始和結束,就能與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應。地位高低互相轉換,冬天寒冷,夏天炎熱,夏天過去,冬天到來,冬天陰寒,夏天陽光普照,這些都是天地間陰陽變化之道。人如何適應這些變化呢?我願意聽取其中的方法;方法,就是法則的意思。

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伯贊其問,言九候要道,此天地之至數。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

願聞天地之至數,而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即上文以人應之之意。

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白話文:

岐伯回答:你問得真好!這是天地間最基本的數字。

伯高贊賞他的問題,指出了九候的重要意義,這是天地之間最基本的數字。

軒轅黃帝說:我想聽聽天地間最基本的數字,它與人體血氣相符,能通曉生死,該怎麼做?

想聽聽天地間最基本的數字,並與人體血氣相符,通曉生死,也就是上文以人來應對的意思。

岐伯說:天地間最基本的數字,開始於一,終於九。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由此三倍之,三三得出九,用它來對應九種地域。所以人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有三個候脈,用它們來判斷生死,治療各種疾病,調節虛實,去除邪氣和疾病。

一者,數之始;九者,數之終。故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奇也,陽也,故一者天;二者,偶也,陰也,故二者地;三者,參也,參於天地之間,故三者人。因而三之,則天有天地人,地有天地人,人有天地人,故三三者九。以至數而合於天地,故以應九野,九野地裡之合於天度也。

白話文:

首先,“一”是數字的開始,“九”是數字的結束。因此,從“一”開始,最後到“九”。“一”是奇數,代表陽性,因此“一”代表天。“二”是偶數,代表陰性,因此“二”代表地。“三”是參數,在天地之間參和,因此“三”代表人。依此類推,天有天地人,地有天地人,人有天地人,所以“三三”就是“九”。這與數字的盡頭和天地相符,所以根據九個方向,這九個方向是地理上與天度相符的。

以至數而合於人身,故人有三部,一部各有三候,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而除邪疾,此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而通決死生也。

白話文:

因此這些數字與人體相符,所以人體有三個部位,每個部位各有三個時間段,可以判斷生死、治療各種疾病、調節虛實和祛除邪疾。這個數目是天地間最極致的數字,與人體的血氣相合,可以通達生死。

帝曰:何謂三部?

三部何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白話文:

**帝問:**什麼是三部?

三部在何處?

**岐伯答:**有三部:下部、中部、上部。每部各有三個候,這三候包括天、地、人。一定要用手指指明並引導,才能確定真實性。

陰陽之理,從陰而陽,自下而上,故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而一部之中,各有三候,三候者,各有天有地有人也。必以指循切而按導之,乃為部候之真。有如後文所云也。

白話文:

陰陽運作的規律,由陰到陽,從下到上,所以有下部、中部、上部之分。每一部位中又包含三候,這三候分別由天、地、人的不同運化時間決定。必須通過指觸和按壓的方法來仔細探測,才能真正把握部位和時間的規律。就像後文中所說的。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是頭面之候有三,而為上部也。詳見下文。

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

是手陰陽之候有三,而為中部也。詳見下文。

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白話文:

頭面部的脈象有三種,分別对应上部天、上部地和上部人。上部天指的是额头的动脉,上部地指的是脸颊的动脉,上部人指的是耳前的动脉。

手部的脉象也有三种,分别对应中部天、中部地和中部人。中部天指的是手太阴经,中部地指的是手阳明经,中部人指的是手少阴经。

身体下部的脉象同样有三種,分別对应下部天、下部地和下部人。下部天指的是足厥阴经,对应肝脏;下部地指的是足少阴经,对应肾脏;下部人指的是足太阴经,对应脾胃之气。

是足三陰之候有三,而為下部也。足厥陰,肝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足少陰,腎也,故下部之地以候腎;足太陰,脾也,故下部之人以候脾,而合於胃之氣。

白話文:

下部是足三陰經的所屬部位。足厥陰經屬肝,所以下部的「天」與肝相應;足少陰經屬腎,所以下部的「地」與腎相應;足太陰經屬脾,所以下部的「人」與脾相應,並且與胃氣相結合。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下部既明,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手太陰,肺也,故天以候肺。手陽明大腸,肺之府也,故地以候胸中之氣。手少陰,心也,故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何以候之?

下部中部既明,上部何以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白話文:

**黃帝問:**中部之氣候如何?

**岐伯答:**中部之氣候也分為天、地、人三候。天候對應肺;地候對應胸中的氣;人候對應心。

手太陰經屬於肺,所以天候對應肺。手陽明大腸經是肺的腑,所以地候對應胸中的氣。手少陰經屬於心,所以人候對應心。

**黃帝問:**上部之氣候如何?

**岐伯答:**下部和中部之氣候已經明瞭,上部之氣候也分為天、地、人三候。天候對應頭角之氣;地候對應口齒之氣;人候對應耳目之氣。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故天以候頭角之氣:上部地,兩頰之動脈,故地以候口齒之氣;上部人,耳前之動脈,故人以候耳目之氣。由此觀之,則頭面為上部,胸膈為中部,脅腹為下部也。

白話文:

頭部以上的名稱叫做「上部」,兩側額頭上的動脈,所以可以通過它來觀察頭部兩角的氣色;臉部以上的名稱叫做「上部」,兩側臉頰上的動脈,所以可以通過它來觀察口齒的氣色;耳朵前面的動脈,所以可以通過它來觀察耳目之氣。由此可見,頭面部位為上部,胸部橫膈膜部位為中部,肋骨腹部部位為下部。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白話文:

三部(上焦、中焦、下焦)各自有天、地、人;三個天組合成一個大天,三個地組合成一個大地,三個我組合成一個人。三而三之,三乘三,就得到九。九分為九野(隔膜以上為上焦、隔膜至心窩為中焦、心窩以下為下焦,各分為三野,合為九野),九野為九藏(五臟為神藏,四肢為形藏)。所以神藏有五,形藏有四,合起來就是九藏。五臟腐敗,面色必定萎黃,萎黃必定死亡。

上文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乃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一部三候,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以至數而合於天地,則九分為九野。以天地而合於人形,則九野為九藏。九藏者,肝肺心脾腎,藏魂魄神意志,故神藏五;大腸、小腸、胃與膀胱,藏水穀糟粕,故形藏四,合神藏形藏而為九藏。若五臟之神氣已敗,不榮於外,則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白話文:

這三部(頭、胸、腹)各自分別有天、地、人,所以三部合起來形成天、地、人。一部有三個部分,三部分合起來就有九個部分。按照這個規律,合起來就是九個區域。按照天地來對應人的身體,九個區域就形成了九個藏。九個藏是指肝、肺、心、脾、腎,它們儲藏著魂、魄、神、志、意,因此神藏有五;大腸、小腸、胃和膀胱,它們儲藏著水、穀物、糟粕,因此形藏有四,神藏和形藏合起來就是九藏。如果五臟的神氣已經衰敗,不榮於外,那麼人的氣色必定暗淡,暗淡必定會死亡。

此一節論人身三部九候,合於天地之至數也。

帝曰:以候奈何?

上節論三部九候,此下但論九候之法,故問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白話文:

黃帝說:根據九候來看診,具體怎麼做?

上文討論了三部九候,這裡只討論九候的方法,所以詢問具體的診法。

岐伯回答:必須先評估病人的體形是胖還是瘦,來調整其氣的虛實,如果實就瀉,虛就補。必須先處理好其血脈,然後再調整。不問病因,以平和為目標。

度,入聲。九候主周身之形氣,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候其外。調其氣之虛實,以候其內,如實則瀉之,如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之凝滯,而後調補其血脈之不足,無問其病之外內,要以血脈之平為期,此候之之法也。

白話文:

「度」,讀音為入聲調。九種候診方法可以掌握全身的形氣,所以必須先推測身體的肥瘦,觀察外表。調節氣血的虛實,觀察身體內部,如果過實就瀉下,如果虛弱就補益。必須先去除血脈的凝滯,然後再調補血脈的不足,不論是外在還是內在的疾病,都要以血脈平衡為目標。這就是候診的方法。

帝曰:決死生奈何?

九候何以決死生。

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白話文:

**黃帝問:**如何判斷生死?

**岐伯答:**用九種脈診,可以判斷生死。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體豐盛,脈絡細弱,呼吸微弱,情況危急。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形體消瘦,脈絡寬大,胸中氣息充盈,預示死亡。

形氣相得者,生。 形體和脈氣協調,預示生命力旺盛。

三五不調者,病。 三部九候脈象不協調,預示患有疾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三部九候脈象全部紊亂,預示死亡。

形與脈氣貴相合也,如形盛脈細而少氣,不足以息者,是形體有餘,脈氣反衰,故危。如形瘦脈大,而胸中多氣者,是形體不足,脈氣反強,故死。是必形氣相得者,生。若形氣相為參伍,而不調者,病。若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白話文:

身體與脈象的強弱必須相匹配。例如,身體強壯,但脈象細弱、氣息不足,說明身體機能過盛而脈氣虛衰,所以危險。又例如,身體消瘦,但脈象強勁,胸中氣息充足,說明身體機能不足而脈氣反強,所以會死亡。只有身體與脈氣相匹配的,才能存活。如果身體與脈氣之間相互參雜,但不調和,就會生病。如果三部九候(指脈象的浮、沉、遲、數等特點)都表現出不相符的情況,則會死亡。

上下左右的脈搏,就像互相叩擊的杵臼一樣,表示病情嚴重。上下左右的脈搏完全紊亂,無法數清,表示會死亡。

數,上聲。夫參伍不調,而上下左右之脈,相應於指,如參舂者,則病甚,參舂者,此上彼下,彼上此下,不相合地。三部九候皆相失,而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不可數者,脈體錯亂,不可數其至數也。

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

白話文:

「數」讀作上聲。如果人體內的陰陽五行失去平衡,那麼「參」和「伍」這兩條脈絡就不會協調,而「參伍」脈就會在手指上產生相應的反應,就像在用米棒子進行「參」和「伍」動作(此上彼下,彼上此下,互不相容)一樣。如果三部九候(脈象的變化)都失去平衡,那麼「參伍」脈就會互相錯亂、失去正常的次數,這種情況稱為「死」。「死」指脈象錯亂,而「錯」指脈象次數混亂。

儘管中部(脾胃)的運行正常,但卻與其他臟腑脫離失調者,將會死亡。 中部(脾胃)的運行互相抵觸者,將會死亡。 雙眼凹陷者,將會死亡。

夫上下左右,相應如參舂,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設中部之候雖獨調,究與上下左右之眾臟相失,是上下左右不歸於中土,故死。若上下左右之候有餘,而中部之候相減,是中土不達於上下左右,故亦死。夫上下左右,歸於中部,而五臟之精,皆注於目,今目內陷,則五臟俱絕,故死。此九候以決死生之法也。

白話文:

中心,左右,上,下

中心,左右,上,下,禁止

中心,左右,內臟

中心,左右,上,下

中心,左右,內臟

中心,左右,上,下

中心,左右,內臟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欲決死生,必識病因,帝故問之。

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白話文:

皇帝問道:怎麼才能知道病在哪裡? 要決定生死,一定要知道病因,所以皇帝才這麼問。 岐伯回答:觀察九候,哪個地方特別小、特別大、特別快、特別慢、特別熱、特別冷、特別陷下,就是病所在。

欲知病之所在,須察九候而診視之。如察九候,其脈有獨小者病,有獨大者病;其脈有獨疾者病,有獨遲者病;脈中有獨熱者病,有獨寒者病;有生陽之氣,不能上升,獨陷下者病,是察九候而有七診之病也。

白話文:

想要欲知病情較嚴唔嚴重,須要檢查「九候」先至診斷得出。例如:

  • 脈象特別虛弱者會生病
  • 脈象特別強者會生病
  • 脈象特別快者會生病
  • 脈象特別慢者會生病
  • 脈象特別熱者會生病
  • 脈象特別寒者會生病
  • 陽氣無法上升,反而向下陷者會生病

所以說,透過檢查「九候」,就有七種診斷的疾病。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白話文:

在左手腳的腳踝往上五寸處按壓,然後再以右手腳的腳踝彈動檢查。如果反應超過五寸,且動感柔軟,則不生病;如果反應較快且手部感覺混濁,則有病;如果反應較慢且手部感覺遲緩,則有病;如果反應不到五寸,彈動時沒有反應,則會死亡。

踝,蛙去聲。彈,平聲。蠕,音蟬。踝、蠕餘篇同。中,去聲。上文小大疾遲寒熱為病,其病猶輕,若陷下則生陽之氣不升,其病必危。故當以兩手而按其足踝,其法以左手於病者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夫足外踝上七寸,乃承山之穴,屬足太陽,今去踝五寸,則在承山之下,庶右手於病者足上,當踝而彈之,蓋左手按脈,右手導引,其脈氣之應,過五寸以上,而至於承山。蠕蠕然動者,氣之和也,故為不病。

白話文:

:讀作「蛙」(去聲)。:讀作平聲。:讀音同「蟬」。與其他篇章的用法相同。 :讀作去聲。

上面所說的病症,病勢較輕微。如果病症深入體內,那麼陽氣無法升起,病症就會危急。因此,應該用雙手按壓患者的足踝。具體方法是用左手按壓患者足部的上方,距離踝關節上方五寸的位置。

足部外踝上方七寸處,是承山穴,屬於足太陽經。現在距離踝關節五寸,就在承山穴下方。用右手在患者足部的踝關節上方按壓,並朝承山穴的方向彈動。因為左手按脈,右手引導,脈氣的反應會向上超過五寸,到達承山穴。

如果按壓後脈氣蠕動,表示氣血調和,所以是不生病的徵兆。

其脈應手疾,而中手渾渾然者,乃氣盛太過,故病,若中手徐徐然者,乃氣虛不足,故亦病。若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右手彈之而不應者,乃生陽之氣,絕滅於下,故死。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數者死。

白話文:

脈象反應手按壓的動作很快,而按壓中央時卻顯得渾渾噩噩,這是因為氣盛太過導致的疾病。如果脈象反應手按壓的動作很緩慢,這是因為氣虛不足導致的疾病。如果脈象反應,在往上按壓不到五寸,右手彈動它也沒有反應,這是因為生發陽氣的元氣已經在下焦消失殆盡,所以會死亡。

皮膚脫落而不見身體,則會死亡;身體中間忽疏忽密者,也會死亡。

數,音朔,下同。上文言生陽絕滅者死,此言生陽之氣,不能外達,不能上下者皆死。是以脫肉,乃生陽之氣,不能外達,身有病而不去者死。中部人,其氣上通於天,下交於地,中部之脈,乍疏乍數,乃生陽之氣不能上下,故亦死。

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

白話文:

「數」,讀音同「縮」。上文說:「陽氣消散滅絕,人就會死亡。」這裡說:「生陽之氣無法外達,無法運行,都會導致死亡。」因此,肌肉鬆軟無力,是生陽之氣無法外達的表現,身體有疾病卻無法治癒,也會導致死亡。中部的人,他們的氣息向上可以通達於天,向下可以連結於地,中部的脈絡,時而疏通時而收縮,這是生陽之氣無法運行的表現,所以也會死亡。

其脈像一會兒出現,一會兒消失,浮浮沉沉的,這個病在絡脈中。

代者,乍疏之象也。代而鉤者,乍數之象也。承上文乍疏乍數而言。若其脈代而鉤者,乃經絡內外不通,故病在絡脈;不死也。

白話文:

「代」這個字,表示脈出現稀疏的現象。「代而鉤」表示脈又疏又數。這段話承接前文所說的脈象忽疏忽數。如果脈象同時出現「代」和「鉤」,表示經絡內外不暢通,因此病在絡脈;但不會危及生命。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

白話文:

九候相應的規律是:上一候和下一候之間的關係應當密切,不能脫節。如果一候後(發生應變),就會生病;二候後(發生應變),病情就會加重;三候後(發生應變),病情就會危重。所謂的「後」,是指應變不完全(的一候後,下一候未到)。

總承上文而言九候之相應也。陰陽上下,其動若一,不得獨小獨大,獨疾獨遲而相失也。脈有浮中沉三候,一候後者,浮以候之,脈不應指,不應則病矣。二候後者,中以候之,脈不應指,不應則病甚。三候後者,沉以候之,脈不應指,不應則病危。申明所謂後者,應不俱也,謂浮中沉之脈,不俱應於指下也。凡此皆指而導之之法也。

白話文:

總結前文所述,九種脈象(浮、中、沉、遲、數、虛、實、滑、澀)的相互影響。陰陽上下,它們的運動趨勢應當一致,不能單獨過小或過大,單獨過快或過慢而失去應有的平衡。脈搏有浮、中、沉三種部位,如果第一個部位的脈搏出現了問題,就用浮的脈象來檢查,脈搏不應對手指的觸摸做出反應,如果不反應就是疾病的徵兆。如果第二個部位的脈搏出現了問題,就用中的脈象來檢查,脈搏不應對手指的觸摸做出反應,如果不反應就是病情加重。如果第三個部位的脈搏出現了問題,就用沉的脈象來檢查,脈搏不應對手指的觸摸做出反應,如果不反應就是病危了。所謂「後者」,就是指脈象的反應不同步,也就是說,浮、中、沉三種脈象不會同時在手指下出現反應。這些都是通過手指觸摸和引導脈搏的方法來診斷疾病的。

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

九候以決死生,以知病之所在,故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病在腑則生,病在臟則死也。

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真臟脈見者,勝死。

見,音現。夫察腑知病,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察臟知死,須知真臟脈見者,至勝克之日而死。

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白話文:

觀察臟腑就能知道生命的期限。

根據九候法就能判斷生死,也能了解疾病所在,因此觀察臟腑,就能知道生命的期限,病在腑則生,病在臟則死。

必須先了解經脈,才能知道病脈。真臟脈出現,就意味著生命將要結束。

「見」的發音與「現」相同。觀察腑臟就知道疾病,必須先了解經脈,才能知道病脈,觀察臟腑就能知道生死,必須知道真臟脈出現,就代表生命將在克制這個臟腑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屬性達到極盛之日而結束。

足太陽經氣絕的人,腳無法屈伸,死後眼睛會睜著。

九候主周身形氣,而太陽經脈之氣,運行於通體,故足太陽之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其足不可屈伸者,經絕也。死必戴眼,脈絕也。太陽經脈之氣,行於通體,故論九候,而舉太陽經脈以明之。

白話文:

九種預測死亡的方法,主要根據周身形體狀態和氣息。太陽經脈之氣運行全身,所以足太陽經脈之氣斷絕的人,他的雙腳不能屈伸,死後一定會睜著眼睛。雙腳不能屈伸,是因為經脈斷絕;死後一定會睜著眼睛,是因為脈絡斷絕。太陽經脈之氣運行全身,所以討論九種預測死亡的方法時,特別舉出太陽經脈來說明。

此一節論九候以決死生,以知病之所在,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也。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

帝願聞要道,有冬陰夏陽,以人應之之語,故復問之。

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白話文:

**黃帝問:**冬天陰氣盛,夏天陽氣盛,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九候的脈象,如果都呈現沉細、懸絕的狀態,就是陰脈,主導冬季,因此會在夜半死亡;如果脈象旺盛、急促、喘氣,就是陽脈,主導夏季,因此會在正午死亡。

冬陰夏陽,乃一歲之陰陽,夜半日中,乃一日之陰陽,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脈,陰主冬,故以夜半死;若九候之脈,皆盛躁喘數者,為陽脈,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白話文:

冬天屬陰,夏天屬陽,一年有陰陽循環;夜晚是陰,白天是陽,一天也有陰陽變化。所謂「九候之脈」,是指九種脈象。如果脈象都沉細、細微、若隱若現,就稱為「陰脈」,陰氣主冬,所以晚上(夜半)去世。如果脈象都強盛、躁動、喘息、跳動頻繁,就稱為「陽脈」,陽氣主夏,所以中午(日中)去世。

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白話文:

所以患寒熱病的人,會在清晨死亡;患熱中症及熱病的人,會在正午死亡;患風症的人,會在傍晚死亡;患水腫的人,會在半夜死亡。他的脈象忽疏忽數、忽遲忽快者,在四季交替之時死亡。

一日之內,亦有四時,是故寒熱病者,肝血內虛,為寒為熱也。平旦,乃寅卯之時,肝木主氣,肝臟病,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心火燔灼,內外皆熱也,日中乃巳午之時,心火主氣,心臟病,故以日中死。病風者,秋金肅殺之氣,病於肺也,日夕,乃申酉之時,肺金主氣,肺臟病,故以日夕死。

白話文:

一天之中也有早、午、晚、夜這四個時段。所以寒熱病患者,肝血虧虛,表現為寒熱交替。在早上(寅、卯時),肝屬木,主氣,肝臟有病,所以這個時候死亡。發熱和熱病患者,心火熾盛,內外都熱。在中午(巳、午時),心屬火,主氣,心臟有病,所以這個時候死亡。得風病的患者,肺受秋金肅殺之氣所傷。在傍晚(申、酉時),肺屬金,主氣,肺臟有病,所以這個時候死亡。

病水者,冬令寒水之氣,病於腎也,夜半乃亥子之時,腎水主氣,腎臟病,故以夜半死。脾臟屬土,土灌四旁,若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乃中土內虛不能四布,故以一日所乘之四季死。辰戌丑未,寄王於平旦、日中、日夕、夜半也。

白話文:

由水引發的疾病,是冬天寒冷的水氣侵襲腎臟所致。夜半子時,腎水主氣,腎臟有病,所以會在夜半死亡。脾臟屬土,土氣遍佈四方。如果脈象忽疏忽數,忽遲忽急,表示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氣血佈散全身,所以會在受病的時辰死亡。辰、戌、醜、未時刻,分別對應平旦、正午、傍晚、夜半時段。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立形定氣,命之曰人。若形肉已脫,坤土內敗,諸臟無以資生,九候之脈雖調,猶之死也。

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見,音現。小大疾遲寒熱陷下,七診之脈雖見,非同土敗,故九候皆從者不死。

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白話文: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形神已離,九種脈象雖都正常,卻仍然會死去。

人由形和氣所組成。如果形肉分離,坤土(脾胃)內部敗壞,各臟腑無法得到滋養,那麼九種脈象即使都正常,也像死亡一樣。

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小、大、疾、遲、寒、熱、陷、下這七種脈象雖然都出現,但並不是因為坤土(脾胃)敗壞,所以九種脈象若都正常,就不會死去。

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那些所謂不會死去的疾病,是風氣(外感)引起的疾病,或者是月經病,它們的症狀類似於七種脈象的疾病,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所以說這些疾病不會死去。如果真的有七診脈象顯示的疾病,並且脈象也敗壞了,那麼就會死去。這時必定會出現呃逆和嘔吐等症狀。

小大疾遲寒熱,為病猶輕,陷下則病非輕,故申明所以言不死者,或病氣機而為風氣之病,或病經脈而為經月之病,生陽之氣猶能上升,似七診之病而不陷下,故曰非也。此所以言不死也。若有七診之病,而正氣陷下,其脈候亦敗者死矣。生陽不升,故必發噦噫,甚則為噦,土氣敗也,微則為噫,土氣虛也。是知七診之病,不陷下者不死,陷下則死也。

白話文:

輕微的疾病表現為寒熱交替,病情一般較輕。但如果病情進入人體內部,則疾病會加重。因此說不死是因為:

  • 病氣可能影響人體氣機,導致風氣之病。
  • 病氣可能影響經脈,導致經月之病。

這時生陽之氣仍然可以上升,類似於七診的疾病,但沒有陷落到內部,所以說不死。

如果出現七診的疾病,但正氣陷入內部,脈象也敗壞了,那麼就會死亡。生陽不升,所以一定會出現打嗝或嘆氣。如果打嗝比較嚴重,說明土氣已經敗壞。如果嘆氣比較微弱,說明土氣虛弱。

因此,七診的疾病中,不陷下的不會死,而陷下的則會死亡。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白話文:

必須詢問病人的發病原因,以及目前的病症狀,然後各別切脈診察,觀察經絡的浮沉,從上而下、逆順地循著經絡檢查。脈搏跳得很快的,不生病;脈搏跳得很慢的,會生病;脈搏停止跳動的,會死亡。皮膚顏色發黑或發暗的,會死亡。

病有新故,善診者,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然後以證合脈,以脈合證,而各切循其脈,並視其經絡之浮沉,以上下逆從而循之,其脈疾者,經絡有餘,故不病。其脈遲者,經絡內虛,故病。脈不往來,則氣血內絕,故死。皮膚著者,久病肉脫,皮膚著者故死。

白話文:

疾病有新舊之分。優秀的中醫診斷者,一定會仔細詢問患者最初發病的時間和當時的症狀,再結合現在的症狀,然後根據症狀和脈象進行匹配,再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匹配,逐一觸診患者的脈搏,並觀察其經絡的浮沉,根據脈搏的變化進行推斷。如果脈搏跳動較快,說明經絡氣血過盛,所以不會生病。如果脈搏跳動較慢,說明經絡氣血不足,所以會生病。如果脈搏停止跳動,說明氣血內絕,所以會死亡。如果皮膚發黑,說明患病時間長,肌肉已經脫落,皮膚發黑的人會死亡。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

白話文:

皇帝问:“那些可以治好的病,该如何治疗?” 脉搏不再跳动的人,皮肤已经僵硬的人,这些病症还能治吗?岐伯回答:“经脉病了就治疗经脉,孙络病了就治疗孙络的血液。”

其可治者,仍當視其經絡之浮沉,以上下逆從而循之,乃為治法也,經居絡內,故經病者治其經,孫絡居絡外,故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見血而愈。

白話文:

可以治療的疾病,仍須根據經絡的浮沉來判斷,往上或往下的邪氣逆行就要順著它的方向找源頭,這就是治療方法。經脈位於經絡裡面,所以治療經脈的疾病就要針對經脈;孫絡位於經絡外面,所以治療孫絡的疾病就要針對孫絡,通常會見血後才會痊癒。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

經絡皆主血,若經絡之血病,而身有痛者,治其經絡。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

白話文: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 凡是血病,而身上有疼痛者,治療其經絡。

經絡都主導著血,如果經絡的血出問題,而身上有疼痛,就治療其經絡。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 如果疾病是由於奇邪所致,奇邪的經脈,就用錯穴刺法刺之。

奇邪者,邪不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若其病者,在奇邪,夫奇邪之脈,則當繆刺以治之。繆刺者,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也。

白話文:

奇邪:指邪氣不進入經絡,而散佈在體表的大絡脈中,導致奇特的疾病。

奇邪致病時,其脈絡會出現異常,因此治療時需要使用繆刺。繆刺是指左邊患病則刺右邊,右邊患病則刺左邊。

留瘦不移,節而刺之。

始為奇邪之病,治之不愈,邪留日深,病在於骨,肌肉瘦而邪不移,故當取其骨節而刺之。

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

白話文:

留瘦不移,節而刺之。

最初是受到邪氣侵犯而生病,但治療後沒有痊癒,邪氣留在體內日益加深,病情已經發展到骨頭裡,肌肉瘦弱,邪氣沒有轉移,所以應該取其骨節部位進行針刺。

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

上半身實熱,下半身虛寒,採用切脈的方法來診斷,追蹤尋找其經絡脈絡阻塞處,針刺放出其瘀血,讓血脈通暢無阻。

《靈樞·刺節真邪》論曰,六經調者,謂之不病。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此上實下虛者,有橫絡加於經外,外為上,內為下,故上實下虛。切而從之者,切其經之所組而從治之。索其結絡脈者,索其絡脈之結也。

白話文:

《靈樞·刺節真邪》上說,六條經脈運行順暢的人,叫做不生病。如果一條經脈上部壅塞不通,下部虛弱不通,這就是因為有橫絡(側枝脈絡)過於盛大,壓迫在大經脈上,導致經脈不通。這時就要觀察病人的症狀,然後瀉掉(壓迫經脈的)橫絡,這就是所謂的「解結」。這種上實下虛的狀況,是因為有橫絡加於經脈的外側,外側為上,內側為下,所以上實下虛。要治療這種情況,就要切其經絡所連接的部位,然後施以治療。索其結絡脈者,就是尋找導致經絡阻塞的結點。

刺出其血,以見通之者,血出結去,見其絡脈之通,病可愈也。凡此皆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而循之之法也。

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

白話文:

刺破皮膚放出血液,觀察其血液流動狀況,若是血液順利排出而不凝滯,表示經絡通暢,疾病就能痊癒。所有這些治療方法,都是根據經絡的浮沉變化,以及上、下、逆、從的不同方向來循行的方法。

瞳孔上揚的人,太陽經氣血不足。視力模糊的人,太陽經氣血已經衰竭。這是決定生死的重要徵兆,不可不仔細觀察。用針灸在手指和手外踝五寸留針。

經脈血氣,本於先天水火之所生,故舉太陽以終經脈之義。瞳子高者,乃太陽水火之精,不足於上。戴眼者,乃太陽生陽之氣,已絕於下,此以先天水火之精,決死生之要,以九候而決死生者,不可不察也。夫病在陰者,補陽以治之,病在足者,補手以治之,此陰陽上下,相為表裡之義。

白話文:

人體經脈中的氣血源自於先天水火之氣的運作,因此經脈的循環從太陽經開始。瞳孔凹陷的人,表示太陽經水火之精氣不足於上。戴眼鏡的人,表示太陽經生髮陽氣的機能已經衰竭於下。這說明先天水火之精氣決定著生死,而通過九候的檢查可以預測生死,這是不能忽視的重要指標。疾病如果出現在陰經,就需要補陽來調理;如果出現在足部,就需要補手來治療。這是陰陽上下相互表裏的原理。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者,言足太陽經脈不足,當補手太陽以治之,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出踝中,故太陽不足,當取手指,及手指外踝之上,乃第五指者,留針以補之,使手太陽之經脈充溢;而交於足太陽,乃為治之之法也。

此一節,言九候七診,經絡浮沉,以決死生,以知病之所在,亦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也。

白話文:

手指,包括手的外側腳踝上對應五根手指的部位,在這些部位留針,說明足太陽經絡氣血不足,應補手太陽經絡來治療。手太陽經絡,從小指尖開始,沿著手的外側,延伸到腳踝中部,所以足太陽經絡不足時,應取手指和手指外側腳踝上的對應點,也就是第五指,留針補氣,使手太陽經絡氣血充足;這種方法可以補益手太陽經絡,同時補益交會於足太陽經絡的氣血。

此段文字說明九候七診的方法,藉由診察經絡的浮沉來判斷生死吉凶,以及瞭解疾病的位置。必須仔細地指引診察者,方能得到正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