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9)

1. 玉機真臟論第十九篇

帝與岐伯,論脈之大要,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故名《玉機真臟論》。玉機者,心之神機,真臟者,藏之元真,神機轉而不回,藏真臟而不見,若回則不轉,真臟脈見,則死。帝反復申詳,以明玉機真臟之義。

白話文:

黃帝和岐伯討論脈象的要點,並將其記錄在玉版上。將其藏在祕室中,每天早上研讀,稱為「玉機」。因此書名為《玉機真經論》,其中:

  • 「玉機」是指心神的機巧運轉。
  • 「真經」是指藏於元神的真實本質。

神機運轉時,真經就會隱藏起來,如果運轉停止,真經就會顯現。如果真經顯現,則表示生命結束。黃帝反覆強調和闡釋,以闡明玉機真經的意義。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承上篇弦鉤毛石,而問所以致弦之故。

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唐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春時反脈何如?

岐伯曰:其氣來突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氣,脈氣也,太過則外強。故病在外。不及則內虛,故病在中。

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太過在外,不及在中,皆為何病?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白話文:

**黃帝詢問:**春季脈象如琴絃,為什麼會弦?

**岐伯回答:**春季的脈象是肝脈,肝屬東方屬木,是萬物生長開始的根源。所以肝脈的氣息來勢柔和輕飄、滑順流暢,形狀端正筆直且長,故稱之為弦。與此相反的脈象就表示有病。

**黃帝說:**怎樣才與此相反?

春季脈象要怎樣才與正常相反?

**岐伯說:**如果脈氣來得急促而有力,這是太過,表示病在體表。如果脈氣來得虛弱而不實,這是不及,表示病在體內。

脈氣,也就是脈動的氣息。太過則會體表強盛,所以病在體表。不及則會體內虛弱,所以病在體內。

**黃帝說:**春季脈象太過和不及,各自會引起什麼樣的疾病?

太過病在外,不及病在中,各自會引起哪些疾病?

**岐伯回答:**太過的人容易健忘、精神恍惚、頭暈目眩,甚至會癲癇發作。不及的人則會胸口疼痛延伸到背部,下面兩側肋骨下的部位會脹滿。

肝脈太過,則令人善忘。傷寒論云: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忽忽眩冒者,風木上乘也。巔疾者。肝合督脈會於巔頂也。其肝脈不及,不能貫膈注肺,則令人胸痛引背,不能合少腸而樞轉,下則兩脅胠滿。

白話文:

肝經氣血過於旺盛,會導致人記憶力減退。傷寒論中說:如果肝經有舊血瘀,也會導致健忘。經常頭暈腦脹的人,可能是風木之氣上犯。癲癇病,是因為肝經與督脈會合於頭頂。如果肝經氣血不足,不能貫通橫膈補充肺氣,就會造成胸痛牽引至背部。肝經氣血不足,也不能與小腸相合,導致腹脹大便不通。

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白話文:

黃帝說:很好。夏季的脈象像魚鉤,為什麼像魚鉤?岐伯回答:夏季的脈象代表心,心屬南方,象徵火,萬物在此時盛長,所以脈氣來時強盛,去時衰弱,因此稱為「鉤」,反之則有病。

長,上聲下同。來盛者,夏火之有餘也;去衰者,如鉤環轉,稍末輕微也。此胃而有鉤,故名曰鉤。若夏時而反此脈者病。

白話文:

「長」,讀音上聲。「來盛」意指夏季的火氣旺盛;「去衰」意指脈象如鉤環一樣轉動,逐漸變弱變輕。此脈象屬於胃部,故稱之為「鉤脈」。如果在夏季出現與此脈象相反的脈象,則說明有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對中。

來盛去亦盛,則脈氣太過,故病在外;來不盛,則裡氣內虛,去反盛,則胃氣不諧,此脈氣不及,故病在中。

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白話文:

黃帝問:脈氣如何反常?岐伯答:脈氣來勢強盛,去勢也強盛,這是過於強盛,病在體表;脈氣來勢不強,去勢反而強盛,這是脈氣不足,病在體內。

脈氣來盛去也盛,則脈氣太過,所以病在體表;來不盛,則體內氣虛,去反而盛,則胃氣不協調,這脈氣不足,所以病在體內。

黃帝問:夏季脈氣過於強盛與不足,它們的病症分別如何?岐伯答:脈氣過於強盛,則令人身體發熱而皮膚疼痛,形成水腫;脈氣不足,則令人心煩意亂,出現咳嗽咳痰,出現泄瀉。

心脈太過,則火氣外浮,故令人身熱而膚痛,熱傷膚表,故為浸涇而成瘡;其心脈不及,則心氣內虛,故令人煩心,虛於上,則見咳唾,咳唾,咳唾涎沫也;虛於下,則為氣泄,氣泄者,後氣下泄也。

白話文:

心脈太旺盛,火氣就會外發,因此全身發熱,皮膚疼痛;火氣傷及皮膚表層,於是形成浸潤而變成傷口。

心脈不足,心氣就會內弱,因此感到心煩意亂;心氣不足於上,則會出現咳嗽咳出口水;心氣不足於下,則會出現氣血下行過多,氣血下行過多表現在於大便次數增加。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輕虛以浮,毛而浮也,來急去散,則從內而毛浮於外,胃而有毛,故名曰浮。若秋時而反此脈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毛脈而中央堅,兩旁虛,則脈氣太過,故病在外,毛脈而復微,此脈氣不及,故病在中。

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剛令人逆

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白話文:

皇帝说:很好。秋季脉象如果浮,如何判定是浮呢?岐伯说:秋季的脉象,代表着肺,对应着西方之金,万物因此而收成。所以它来的时候轻虚而浮,来去急促,因此称为浮,反之则有病。

轻虚而浮,毛而浮也,来急去散,则从内而毛浮於外,胃而有毛,故名曰浮。若秋时而反此脉者病。

皇帝说:如何判定反之?岐伯说:如果脉象来的时候毛浮,而中央坚实,两旁虚弱,这叫做太过了,病在外面;如果脉象来的时候毛浮而微弱,这叫做不及,病在里面。

毛脉而中央坚,两旁虚,则脉气太过,故病在外,毛脉而复微,此脉气不及,故病在中。

皇帝说:秋季脉象太过于不及,它们的病症都如何呢?岐伯说:太过的脉象,会让人逆气而背痛,闷闷不乐,身体不适;不及的脉象,会让人喘息,呼吸短促而咳嗽,上气而见血,下气而闻病音。

肺俞在背,肺脈太過,故令人逆氣而背痛,肺氣內郁,故慍慍然;肺脈不及,則內虛,故令人喘,其呼出吸入皆少氣,而咳,咳傷肺絡,則上氣見血,氣上不下,則下聞病音。病音,呻吟聲也。呻吟者,下虛也。

白話文:

肺俞穴位於背部,如果肺脈氣血過於旺盛,會導致人逆氣而背痛,肺氣瘀滯於內,會讓人心中鬱悶;如果肺脈氣血不足,會使人內臟虛弱,引起喘氣,呼吸時氣息微弱,咳傷肺部血脈,就會咳出帶血的痰液;氣上逆而不通,就會在下腹部聽到呻吟聲。呻吟是下腹虛弱的表現。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轉,故曰營,反此者病。

藏,如字。營,猶石也,深藏之義也。轉,轉聚也。沉以轉,此胃而有營,故名曰營。若冬時而反此脈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白話文:

黃帝說:「好。冬脈就像營衛,怎麼解釋營衛?」

岐伯說:「冬脈指的是腎,北方屬水,萬物因此而合藏。所以其氣息運行時深沈而緩慢,因此稱為營衛。與此相反的,就是生病了。」

「藏」字,字面意思就是藏。「營」就像石頭一樣,有深藏的意義。「轉」指轉動聚集。氣息深沉而緩慢轉動,這是指胃中有營衛之氣,因此稱為營衛。如果在冬季出現了與此相反的脈象,就是生病了。

黃帝說:「怎麼會與此相反呢?」

岐伯說:「如果其氣息來得像彈射石頭一樣,這是太過,病在體表。如果其氣息來去離散,這是不及,病在體內。」

數,音朔。來如彈石者,上下有力而強硬也,此脈氣太過,故病在外,其去如數者,彈石一至而即去,去之疾也,此脈氣不及,故病在中。

白話文:

數脈:聽起來像敲擊石頭的聲音。

脈象強而有力: 脈氣過於旺盛,所以疾病表現在身體外部。

脈象快速跳動: 像敲擊的石頭迅速離去一樣,脈氣不足,所以疾病在體內。

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㑊,春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眇中清,春中痛,少腹滿,小便變。帝曰:善。

白話文:

帝曰:冬脈太過或不足,其病症如何?岐伯曰:太過則令人發熱、口渴,春季脈搏疼痛、氣短,不願說話;不足則令人心悸,如飢餓感,眼睛怕光,春季脈搏疼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帝曰:善。

眇,抄同,音渺,餘篇仿此。解㑊,猶懈怠也。眇中,脅骨之未,助稍處也。清,微冷也。腎脈太過,則水寒之氣外盛,故令人解㑊。春脈痛,水寒有餘,火氣不足,故少氣不欲言。其腎脈不及,則水不濟火,故令人心懸如病飢,火不濟水,故眇中清,春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白話文:

眇,亦作「抄」,發音同「渺」,其他篇章類推。解㑊,猶如懈怠。眇中,指的是肋骨末端,稍下的位置。清,指的是微冷。腎脈太過,就會導致水寒之氣外盛,所以使人懈怠。春脈疼痛,是水寒之氣過多,火氣不足,所以氣力不足不願意說話。如果腎脈不及,則水不能滋養火,所以使人心懸如病餓,火不能滋養水,所以眇中發冷,春中疼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

眇,也寫作「抄」,發音同「渺」。其他篇章中的同音字也類推此例。解㑊,類似於懈怠。眇中,是指肋骨末端,稍下一些的位置。清,是指稍微發冷。腎脈太盛,就會導致水寒之氣在體外過於旺盛,因此使人懈怠。春脈疼痛,是水寒之氣過多,火氣不足,所以氣力不足,不願意說話。如果腎脈不足,則水不能滋養火,所以使人心懸如病餓;火不能滋養水,所以眇中發冷,春中疼痛,小腹脹滿,小便異常。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

總承上文而言,春夏秋冬四時之序,逆其所從,而有脈病之變異也,然四時之脈,止合四臟,而脾脈獨何至?

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土至四時,各十八日,脾脈屬土,位居中央,不得獨主於時,故為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脾脈之善,在於各臟,故善者不可得見,脾脈不濡,則諸臟有太過不及,故惡者可見。

帝曰:惡者如何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白話文:

**黃帝說:**四時有固定的順序,與順序相反就會導致脈象的異常變化。但是脾脈單獨主導什麼?

**岐伯說:**脾脈屬於土,是孤立的臟器,用來滋養四方的。

土在四時中各掌管十八天,脾脈屬土,位於中央,不能單獨主導時令,所以是孤立的臟器,用來滋養四方的。

**黃帝說:**那麼脾脈的好壞,能看得出來嗎?

**岐伯說:**好的看不出來,壞的看得出來。

脾脈的好壞在於各個臟器,所以好的看不出來。脾脈不滋潤,則各個臟器就會有過度或不足,所以壞的看得出來。

**黃帝說:**壞的怎麼看得出來?

**岐伯說:**像水流一樣來的,這是過度,病在外面;像鳥喙一樣的,這是不足,病在裡面。

灌溉太過,脾氣之來,如水之流者,則濕氣浸淫,此謂土濕太過,病當在外;灌溉不及,脾氣不舒,如鳥之喙者,則堅勁自止,此謂土氣不及,病當在中,凡其皆可見也。

白話文:

如果施肥過多,就像水流一樣,會讓水汽浸入,這叫做「土氣過盛」,應該以疏通的方式治療;如果施肥不足,讓土壤缺少養分,就會讓土地堅硬,這叫做「土氣不足」,應該以滋養的方式治療。這些病症都可以明顯看出。

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上文岐伯云: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帝舉其言,問太過不及之病,其病在脾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白話文:

黃帝說:夫子說脾臟是孤獨的臟腑,是中央的土,可以滋潤四方。它的功能過盛或不足,會產生什麼樣的疾病?

岐伯回答:脾脈屬土,脾臟是一個孤獨的臟腑,可以滋潤四方。帝君引用了岐伯的話,詢問脾臟功能過剩或不足的疾病,那些在脾臟的疾病,都是什麼樣的?

岐伯回答:脾臟功能過盛,會導致四肢不能抬起;脾臟功能不足,會導致九竅不通,這種病症稱為「重強」。

重,平聲。強,去聲。脾脈太過,濕氣浸淫,流於四末,則令人四肢不舉,脾脈不及,堅勁自止,不能灌溉,則令人九竅不通,脾脈不和,而四肢不舉,脾脈不和而九竅不通,是脾病而上下四旁皆病,故名曰重強。強,不和也。

白話文:

「重」,念陰平聲。「強」,念去聲。脾脈過於強盛,濕氣就會浸潤全身,流向四肢末梢,導致四肢無力舉不起東西。而脾脈過於虛弱,堅勁的特性會自行停止,無法滋潤濡養身體,導致九竅不通。脾脈不調和,會導致四肢無力;脾脈不調和,也會導致九竅不通。所以,脾病會導致上下四肢和周圍都出現問題,因此稱之為「重強」。「強」就是不調和的意思。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白話文:

帝君瞿然而起身,再拜叩首說道:好。我理解了脈象的大要旨,天地間至大的法則,五色脈象變化,推測奇異恆常之理,關鍵只在於一個「一」字,氣脈周流不息,逆行就不會順行,順行就不會逆行,就會失去時機。至大全要的精華,微妙難以捉摸,記載在玉版上、收藏在臟腑中,每日都要研讀,這部書名叫《玉機》。

度,入聲。上藏,如字。瞿然,驚顧貌。臟腑,密室也。帝聞岐伯之言,瞿然驚顧而起,再拜稽首,而善其說,謂吾今乃得脈之大要,因舉《玉版論要》之言,以發明之,天下至數,道之廣也,五色脈變,理之微也,揆度奇恆,治之善也。道在於一,神相守也。神機運行,左旋右起,是神轉不回。

白話文:

度:發音是入聲。上藏:藏在上面,字面意思。瞿然:形容驚訝地回頭看。臟腑:像密室一樣隱蔽的器官。帝王聽了岐伯的話,驚訝地回頭起來,連續拜了兩拜,讚賞他的說法,說我現在才明白脈搏的大要。於是引用《玉版論要》的話來闡述,在人體系統中,數字是最重要的,表示原理的廣泛。脈象的五種顏色和變化,代表了原理的精微。推斷奇特的現象,是高明的治療方法。原理歸於一個,就是神與心相守。神機運行,左旋右起,表示神的運動是不會逆轉的。

若右旋左起,是回則不轉,不轉乃失其運行不息之機,而有下文之病死也。然此至數,無容外求。故曰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迫近,色脈也;以微,神機也。史臣復記黃帝以脈之大要而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機,神機也;著之玉版,故曰玉機。此一節,言以脈之大要,著之玉版,所以名為玉機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從右側旋轉到左側開始走,這是迴旋脈,不轉動,說明失去了不斷運行、不停歇的狀態,就會產生後面的病死。不過,這個脈象數量很少,不需要額外尋找。所以說,這個脈象的關鍵,非常細微、隱晦。細微、隱晦指的是:脈象的顏色和脈脈,神機指的是脈象的靈動性。史官又記載,黃帝把脈象的關鍵要義寫在玉版上,藏在臟腑中,每天早晨都拿出來研究,稱之為「玉機」。機指的是神機,記載在玉版上,所以稱為「玉機」。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用脈象的關鍵要義寫在玉版上,所以稱為「玉機」。

黃帝曰: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白話文:

黃帝說:五臟的能量來自其所屬的方位,並傳遞給其所剋制的臟腑。能量停留於所屬方位,死亡於所不能剋制的方位。當人將近死亡時,能量必定先行傳遞,到達所不能剋制的方位,才真正死亡。這說明能量逆行,所以死亡。

「黃帝曰」三字,舊本在五臟相通上,今改正於此。受當作授,下同。脈之大要,有正脈、病脈、死脈。五臟之氣,有正氣、病氣、死氣。故帝舉五臟而復論之。五臟授氣於其所生者,五臟正氣,授於所生之子也,傳之於其所勝者,五臟病氣,傳於己所勝之臟也。我生生我,皆為所生,氣舍於其所生者,五臟正氣,舍於所生之母也。

白話文:

黃帝說,這個「黃帝曰」三字,舊本在五臟相通的上方,現在改正為在這個地方。受字當作授字,下面都一樣。脈絡的大要,有健康的脈絡、生病的脈絡、死氣的脈絡。五臟之氣,有健康的氣、生病的氣、死氣。所以黃帝舉出五臟,再論述五臟之間的關係。五臟將氣授予它們生成的事物,五臟的健康氣,授予它們所生成的孩子;五臟將氣傳遞給它們所剋制的事物,五臟的生病之氣,傳遞給自己所剋制的臟器。我生出我,都因為所生,氣停留在它們生成的事物中,五臟的健康氣,停留在所生的母親中。

死於其所不勝者,五臟死氣,死於受克,乃己所不勝之臟也。凡此四者,下文復申詳之,而病之且死,不遽死也。必先傳行於諸臟,後至其所不勝之臟,則病乃死。又申明此之傳行,乃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

白話文:

因各種原因而死亡,是五臟死氣導致的。死於受克,是因為被剋制自己的臟器。這四種情況,後面會詳細說明。而生病快要死掉時,不會馬上死亡。一定會先傳遍各個臟器,最後到達它剋制不了的臟器,這時才會死亡。再次說明,這種傳遍各處的現象,是指氣的逆行,所以才會死亡。

肝臟會受到心臟的氣影響,並將氣傳至脾臟。氣在腎臟停留,最後到達肺臟而消失。心臟會受到脾臟的氣影響,並將氣傳至肺臟。氣在肝臟停留,最後到達腎臟而消失。

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白話文:

脾臟接受肺部的氣息,傳遞給腎臟,氣息寄宿於心臟,到達肝臟就死亡。肺臟接受腎臟的氣息,傳遞給肝臟,氣息寄宿於脾臟,到達心臟就死亡。腎臟接受肝臟的氣息,傳遞給心臟,氣息寄宿於肺臟,到達脾臟就死亡。這些都是逆向死亡。一天一夜分為五份,這就是占卜生死早晚的依據。

此承上文而申言之。五臟授氣於其所生者,如肝授氣於心,是授氣於我生之子也。傳之於其所勝者,肝傳之於脾,是傳於己所勝之土也。氣舍於其所生者,肝氣舍於腎,舍於生我之母也。死於其所不勝者,肝至肺而死,死於己所受克之臟也。心授氣於脾,授氣於我生之子也,心傳之於肺,傳之於其所勝也,心氣舍於肝,舍於生我之母也,心至腎而死,死於其所不勝也。

白話文:

銜接上文繼續說明。五臟將氣傳遞給它們所生的臟腑,例如肝將氣傳遞給心,就是傳氣給它所生的子女。五臟將氣傳遞給它們所勝的臟腑,例如肝傳氣給脾,就是傳氣給自己所剋制的土。氣停留在它們所生的臟腑,例如肝氣停留在腎,停留在生自己的母親。氣在它所不能剋制的臟腑消失,例如肝氣到達肺就消失,消失在自己所受剋制的臟腑。心將氣傳遞給脾,就是傳氣給它所生的子女;心傳氣給肺,就是傳氣給它所勝的臟腑;心氣停留在肝,停留在生自己的母親;心氣到達腎就消失,消失在自己所不能剋制的臟腑。

脾授氣於肺,授氣於所生之子也,傳之於腎,傳之於其所勝也,氣舍於心,舍於所生之母也,至肝而死,死於其所不勝也。肺授氣於腎,授氣於所生之子也,傳之於肝,傳之於其所勝也,氣舍於脾,舍於所生之母也,至心而死,死於其所不勝也。腎授氣於肝,授氣於所生之子也,傳之於心,傳之於其所勝也,氣舍於肺,舍於所生之母也,至脾而死,死於其所不勝也。上文云,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白話文:

脾臟把氣傳給肺,也傳給它孕育的腎臟,再傳給它控制的肝臟,氣最終停留在心臟,停留在它孕育的脾臟裡,到肝臟就停止了,因為肝臟是它不能控制的。

肺臟把氣傳給腎臟,也傳給它孕育的肝臟,再傳給它控制的脾臟,氣最終停留在心臟,停留在它孕育的肺臟裡,到心臟就停止了,因為心臟是它不能控制的。

腎臟把氣傳給肝臟,也傳給它孕育的肺臟,再傳給它控制的心臟,氣最終停留在脾臟,停留在它孕育的腎臟裡,到脾臟就停止了,因為脾臟是它不能控制的。

文章說,這是氣運行逆轉的表現,所以會死亡。

故曰: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氣合四時,以五行而五分之,可以占死生之早暮也。五分者,寅卯主木,巳午主火,申酉主金,亥子主水,辰戌丑未主土。肝至肺而死,死於申酉;心至腎而死,死於亥子;脾至肝而死,死於寅卯;肺至心而死,死於巳午;腎至脾而死,死於辰戌丑未也。

白話文:

因此說:這些都是不正常的死亡。一天一夜,氣候與四季相應,以五行分為五部分,可以用來推算死亡時間的早晚。這五部分是指: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亥子屬水,辰戌醜未屬土。肝氣到肺就會死,死於申酉時;心氣到腎就會死,死於亥子時;脾氣到肝就會死,死於寅卯時;肺氣到心就會死,死於巳午時;腎氣到脾就會死,死於辰戌醜未時。

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白話文:

五臟相互連通,移轉病位各有順序。五臟有病,就會傳染到自己所勝的部位,如果不治療,按照順序推算,三個月後傳染到肺就會死亡,六個月後傳染到肝臟就會死亡,三日後傳染到心臟就會死亡,六日後傳染到脾臟就會死亡,這是順著所勝的部位依序傳染的結果。

此亦申明上文之義,言順傳所勝,亦死也。上文五臟授氣其所生,氣舍於其所生者,乃五臟相通,而移皆有次也,肝心脾肺腎,以次相通,相通而授氣之所在,即氣舍之所在也。上文傳之於其所勝者,乃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也。木土水火金,相勝而傳,傳之為所勝,則受傳即為所不勝也。

白話文:

這句話進一步闡明瞭上文的意義,說順著相勝的順序傳遞,也就是死亡。上文說五臟將氣傳給它們所生的,氣駐留在其所生之處,那是因為五臟相通,並且次序井然,從肝到心到脾到肺到腎,依次相通。相通並傳遞氣息的地方,就是氣息駐留的地方。上文傳遞給相勝的地方,那是因為五臟有病,就傳遞給它們相勝的,木土水火金,按照相勝的順序傳遞,傳遞給相勝的,那麼接受傳遞的一方就是相不勝的。

上文病之且死,必先傳行,是當治之,若不治,則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法三月者,病在於肝,越夏三月,至秋則金剋木而死。若六月者,病在於肝,劇於孟春,越春夏六月,至秋,則金剋木而死。五臟仿此,可以類推。

白話文:

當人的病情嚴重且接近死亡的時候,病情一定會先傳佈到其他部位,這時就應該治療。如果不治療,病情會按規律地發展。規律是:三個月或六個月,或三天或六天,病情會傳佈到五臟,然後患者就會死亡。

規律為三個月者,說明病情在肝臟,會在夏季三個月後,到了秋天,金剋木,患者就會死亡。

規律為六個月者,說明病情在肝臟,而且在早春時節發作得很劇烈,會在春夏季六個月後,到了秋天,金剋木,患者就會死亡。

其他五臟的病情傳佈規律,可以類推。

若三日者,肝病土虛,劇於戊巳,從戊至庚,三日也,至辛則肺金克脾,故三日乃死,若六日者,肝病木虛,劇於甲乙,從甲至己,六日也,至庚則木受金刑,故六日乃死,五臟仿此,亦可類推。夫四時之五行,十干之五行,皆木火土金水,以次相生,此三月六月,三日六日,傳五臟而死,是順傳而有所勝之次,不若上文氣之逆行而死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三日熱,表示肝臟木旺、土弱,嚴重程度在戊日和巳日達到高峯,從戊日到庚日一共三日。到了辛日,肺金會剋制脾土,所以三日後就會死亡。如果出現六日熱,表示肝臟木弱,嚴重程度在甲日和乙日達到高峯,從甲日到己日一共六日。到了庚日,木會受到金的刑罰,所以六日後就會死亡。其他臟腑的情況也類似,可以類推。一年四季和十天干所代表的五行,都有木、火、土、金、水五種,按照順序依次相生。春季和夏季的三日熱,秋季和冬季的六日熱,會傳到五臟而導致死亡。這是順序相傳,並且有先後勝出的次序。不像上文中所說的氣逆行導致死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乃死。

引《陰陽別論》之言,以明上文病死,言當知至其所困乃死。困,受克也。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

白話文:

因此說:分別出陽證的人,才知曉疾病的來源,分別出陰證的人,才知曉死生的期限,指知道病因到達所剋制的部位時,人才會死亡。

引用《陰陽別論》中的話,來闡明上文所說的死亡疾病,言道應該知道病因到達所剋制的部位時才會死亡。困,指受剋制的意思。

所以風證,是百病之長。現在風寒邪氣侵入人體,會使人的毫毛全部豎起,皮膚緊閉而發熱,在這個時候,可以發汗而治病。

病之從來,由外而內;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從毫毛而入於皮膚,故使人毫毛畢直,然後皮膚閉拒而為熱,當是之時,知病從來,可汗而發散其風寒也。

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白話文:

疾病的成因,通常由外而內。因此,風氣是最常見的致病因素。如果風寒侵襲人體,會先通過毫毛進入皮膚,導致毫毛直立,接著皮膚收縮關閉,引起發熱。此時,應及早治療,透過發汗的途徑將風寒驅散。

若肢體麻痺不仁、腫脹疼痛,此時可以熱湯浸泡、灸火刺絡,祛除病痛。

痹,痿痹。不仁,強急。腫,痛腫也。或痹不仁,邪入於經脈也。腫痛,邪傷其肌肉也。當是之時,知病從來,可湯熨,及火灸刺,而散去之。

白話文:

痹證,也就是麻木不仁和肌肉僵硬。不仁,是指感覺喪失;強急,是指肌腱拘攣。腫證,是指腫脹疼痛。可能麻木不仁是因為邪氣進入經脈;腫痛是因為邪氣損傷了肌肉。在這種情況下,瞭解病情的起因,可以採用熱敷、火灸、針刺等方法驅散邪氣。

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

病腑弗治,則入於臟:故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言邪入於肺,而為痹也。肺痹,則發咳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白話文:

如果病邪不得到治療,就會侵入臟腑:因此,病邪侵入肺部,稱為肺痹。這是說邪氣進入肺部,導致肺部痹阻不通。肺痹就會出現咳嗽和氣喘的症狀。

如果病邪仍不得到治療,就會從肺部傳導到肝臟,病名稱為肝痹。又名厥脅痛,會出現脅肋疼痛和嘔吐症狀。此時,按壓患處會感到疼痛,就像針刺一樣。

病肺弗治,肺即傳所勝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肝脈布脅肋,肝氣厥逆,故一名曰厥脅痛。食氣入胃,散精於肝,肝氣逆,故出食,當病肝之時,氣血不和,則可按摩,若針刺耳。

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

白話文:

肺病不治,就會傳染給肝臟,叫做肝痹。肝臟的經脈遍布胸肋,肝氣逆流,所以也叫厥脅痛。食物精氣進入胃,散布到肝臟,肝氣逆行,所以會嘔吐食物。在治療肝病時,氣血不調,可以用按摩和針灸耳朵。

如果肺病不治,繼續傳染到脾臟,叫做脾風,出現發熱、腹中熱、心煩、發黃等症狀。這時候可以用按摩、藥物和沐浴來治療。

病肝弗治,肝即傳所勝而行之脾,風木傷脾,火氣乃生,故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熱邪上蒸,則煩心,熱邪下泄,則溺出黃。當病脾之時,脾絡不通,可按摩以通之。脾氣內虛,可甘藥以補之。脾濕不行,可湯浴以散之。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

白話文:

如果肝臟有病而不治療,肝氣就會傳給脾臟(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風木之氣會損傷脾臟,導致火氣產生,因此疾病的名字叫「脾風發癉」。腹中發熱,熱邪向上蒸發,就會煩躁;熱邪向下排出,則尿液會呈黃色。當脾臟有病時,脾絡不通,可以按摩來疏通。脾氣虛弱,可以用甘味的藥物來補脾。脾濕不運作,可以用熱水洗澡來散濕。

無需治療,脾氣傳遞到腎,病症稱為疝氣。少腹悶熱疼痛,小便排出白色濁液,俗稱蠱毒,此時可按摩或用藥治療。

病脾弗治,脾即傳所勝而行之腎。水濕下凝,故病名曰疝瘕,疝瘕在少腹之處,故少腹冤熱而痛。冤熱,熱極無伸也。少腹熱痛,內則虛寒,故溺出白,此疝瘕之病,外實,內虛。故一名曰蠱。當脾病傳腎之時,亦可按而可藥。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日瘈。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死。

白話文:

如果脾臟的病症沒有得到治療,就會蔓延到脾臟所勝伏的腎臟。水液濕氣下沉凝聚,所以這種病症被稱為疝瘕。疝瘕位於小腹部位,因此小腹會感到沉重、發熱和疼痛。這種沉重、發熱是熱邪極盛而無法舒展的表現。小腹發熱疼痛,但身體內部卻虛寒,所以小便會呈現白色。這就是疝瘕的病症,外在有實邪,內在有虛寒。因此,它有一個別名叫蠱疾。當脾臟的病症傳到腎臟時,還可以通過按摩和用藥來治療。

不治療下,腎脈傳導的心脈,病邪導致筋脈相互牽引而急痛,病名為「瘈」。這個時候,可以用針灸或藥物治療。不治療下,滿十天,按照法則會死亡。

瘈,音熾,餘篇同。病腎弗治,腎即傳所勝而行之心,心主血脈,血不榮筋,故病筋脈相引而急。引急者,拘牽之意,故病名曰瘈。瘈,搐搦也。當腎病傳心之時,亦可灸、可藥。若失而弗治,滿十日,法當死。十日則十干盡,而五臟周,故死。

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感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白話文:

,又稱「熾」,各篇章中意思相同。

瘈症是因為腎臟疾病未得到治療,腎臟能量就會傳給其所剋制的心臟。心臟主管血脈,血脈無法滋養筋脈,所以導致筋脈痙攣並劇烈拉扯。這種拉扯的感覺,就像被人拘束牽引,所以病名叫做「瘈」。瘈症就是指抽搐顫動。

當腎臟疾病傳染給心臟時,可以使用灸療或藥物治療。如果錯失治療時機,超過十天,則患者可能會死亡。因為十天後,十個天干就用盡了,五臟也都走完了一圈,所以就會死亡。

腎的病傳到心,心又回過來影響到肺,發熱或發寒的疾病,按照正常的病情應當三年後死去,這是此病的後續發展。

心主神明多不受邪,故腎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肺病故發寒熱。病從內發,故法當三歲死,三歲死者,此病傳所勝之次也。腎因傳心,水勝火也,心復傳肺,火勝金也,一歲則金勝木,二歲則木勝土,三歲則土勝水,傳五臟而當死。上文五臟相通,移皆有次者,相生之次也,此病之次,乃相勝之次也。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其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

白話文:

心臟主導著精神和意識,不易受到邪氣的侵襲。因此,當腎臟將病症傳給心臟時,心臟就會再將它傳遞給肺臟,這就是肺病產生寒熱的原因。這種疾病是從內部發作的,因此按照規律來說,患者會在三歲時死亡。三歲而亡,是因為這種疾病傳遞到了相剋的部位。腎臟將病症傳給了心臟,水克火;心臟又將病症傳給了肺臟,火克金;一歲時,金克木;二歲時,木克土;三歲時,土克水,病症傳遍五臟,就會導致死亡。上文中所提到的五臟相通,其中包含著一定的順序,這是相生的順序。而這種疾病的傳遞順序,則是相剋的順序。

雖然發病急促,不必治療其傳經,或者其經脈傳遞有所不順,不按照順序進入的,憂慮恐懼悲傷喜怒,使它不能按照順序運行,所以使人

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白話文:

已經得了重大疾病了。因此過度喜悅,虛弱時腎氣就會發作;發怒時肝氣就會發作;悲傷時肺氣就會發作;恐懼時脾氣就會發作;憂慮時心氣就會發作。這就是這些疾病發作的規律。所以疾病有五種,五種變化再有二十五種變化,再加上疾病的傳變。傳,就是發作的意思。

卒,音促。下同。肺病發寒熱,然其寒熱卒發者,乃外邪暴至,不必治其傳,言不必以心臟傳肺之法,而治之也。上文腎因傳心,心復傳肺,此病之次也。或其傳化有不以次,所以不必次入者,乃憂恐悲喜怒,五志內傷,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或因而喜大,心氣內虛,則腎氣乘心矣。

白話文:

卒:讀音同「促」,下文同。肺部疾病發作時出現寒熱,但寒熱來得突然,這是外來的邪氣突然侵襲造成的,不必治療它的傳變,意思是說不用採取心臟傳肺的方法來治療。前面說到腎臟傳心,心臟又傳肺,這是疾病的順序。但有時傳變不按順序,所以不必按照順序傳變,這是因為憂鬱恐懼悲傷喜悅憤怒等五種情緒內傷,導致疾病無法按順序發展,因此會造成大病。或者過度喜樂,導致心氣內虛,就會讓腎氣侵犯心臟。

或因而怒大,肝氣內逆,則肝氣乘脾矣。或因而悲大,肺氣內郁,則肺氣乘肝矣。或因而恐大,腎氣內虛,則脾氣乘腎矣。或因而憂大,肺氣內虛,則心氣乘肺矣。此五志內動,傳化之道也。五志層五臟,故病有五,一臟有五臟之傳,故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所謂傳者,即腎氣乘,肝氣乘,肺氣乘,脾氣乘,心氣乘,故曰傳,乘之名也。

白話文:

因為憤怒過度,肝氣逆行,就會肝氣克脾。因為悲傷過度,肺氣鬱結,就會肺氣克肝。因為恐懼過度,腎氣虛弱,就會脾氣克腎。因為憂慮過度,肺氣虛弱,就會心氣克肺。這五種情緒在體內波動,是氣機轉化的規律。五種情緒與五臟相配應,所以疾病有五種,而每個臟腑又有五臟相剋的變化,所以五臟相剋有五次五,共二十五種變化。所謂的轉化,就是指腎氣克肝、肝氣克脾、肺氣克肝、脾氣克腎、心氣克肺,所以稱為傳,而剋制的意思則稱為乘。

不言脾情也,脾土寄王於四臟也,悲言肺情者,言不但肝怒有餘,本氣乘於他臟,即肺悲不足,本氣亦乘於他臟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變,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

白話文:

不只是談論脾臟的情緒。脾臟寄居在四臟之中,就像君王寄居於諸侯國一樣。說到肺部的悲傷情緒,不僅是肝氣過旺,傷及他臟,即使肺氣不足,本氣也會受損。

大骨枯槁,大肌肉萎陷,胸中氣息飽滿,喘息不已。氣息鼓動形體,預計半年內死亡。診察後發現真臟脈搏顯露,因此可以預測死亡期限。

便,平聲。見,音現。予,與同。下俱仿此。大骨大肉,兩臂兩股之骨肉也。大骨枯槁,腎病也。大肉陷下,脾病也。胸中氣滿,喘息不便,肺病也。便,猶利也。下文重言,義俱仿此。其氣動形,言喘息不便,則氣之出入不利,身形為之振動也。期六月死者,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半歲而死也。

白話文:

「便」,讀音同「現」。「予」,同「與」。以下同理。

「大骨大肉」,指手臂和大腿的骨頭和肌肉。「大骨枯槁」,形容骨頭乾枯,表示腎臟有問題。「大肉陷下」,形容肌肉下陷,表示脾臟有問題。

「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形容胸中氣息滿脹,呼吸不順暢,表示肺臟有問題。「便」,在此處意指「流通」。

「其氣動形」,形容喘息不順暢時,氣息的流動會影響身體,導致身體晃動。

「期六月,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半歲而死也」,表示如果預測一個人會在六月過世,那麼他在冬天能活,但是夏天活不了;在夏天能活,但是冬天活不了;半年後就會死去。

真臟脈見者,即下文真臟至,如循刀刃責責然等是也。乃予之期日者,即《平人氣象論》,肝見庚辛死等是也。五臟真氣,轉而不回,真臟脈見,則回而不轉,故死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白話文:

所謂「真臟脈見」,是指下文中所說的「真臟至」,就像刀鋒在刀刃上刮動一樣。而我所給出的「期日」,就是《平人氣象論》中所說的「肝見庚辛死」等情形。五臟的真氣如果轉動而不能回轉,真臟脈就會出現,而當真臟脈出現時,真氣就會回轉而不能轉動,因此會導致死亡。

瘦骨如柴,肌肉嚴重凹陷,胸中氣息壅滿,呼吸困難,內臟疼痛,牽引到肩頸,一個月內將會死亡。肉眼可見真臟,這是預測的死期。

承上文腎病脾病肺病,而言內痛引於肩之項,則循經而病於風府,故期一月死。蓋衛氣之行,循於經脈,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至於伏衡,三十日出於缺盆,不能復會於風府,則死,若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䐃,真臟見,十月之內,死。

白話文:

接著談到腎臟疾病、脾臟疾病、肺部疾病,如果內部疼痛延伸到肩頸部分,則會循著經脈影響到風府穴,所以預計會在一個月內死亡。這是因為衛氣的運行會循著經脈,在一天一夜內,會在大會於風府穴,接著每天下降一節,在二十一天後到達伏衡穴,在三十天後從缺盆穴排出體外,如果無法再在大會於風府穴,就會死亡。如果實際的臟腑脈絡出現問題,則會給予確切的死亡時限。

身體極度消瘦,肌肉萎縮凹陷,胸腔中氣體充盈,呼吸困難,內部疼痛牽引到肩頸,身體發熱,肌膚破裂潰爛,真臟腑露於體外,十個月內將會死亡。

肌腠曰肉,脂膏曰䐃。承上文腎病脾病肺病風府病言兼身熱,脫肉破䐃,則陰血虛而中土敗,若真臟脈見,則十日之內死,土之生數五,成數十,十日之內,不逾土數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臟未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

白話文:

肌肉稱為「肉」,脂肪稱為「䐃」。前面提到腎臟疾病、脾臟疾病、肺臟疾病和風府疾病,如果同時伴有發燒、肌肉萎縮和脂肪減少,表示陰虛血虧,脾胃虛弱。如果真臟脈絡可見,表示十天之內會死亡,因為脾胃的成長週期為五天,完結成十天,所以不會超過十天。

骨骼枯槁,肌肉凹陷,肩關節內部消瘦,動作越來越衰弱,真正的臟腑未見,預計一年後死亡,如果見到真正的臟腑,再給予期限。

未舊本誤來今改。肩髓內消,動作益衰,言始則痛引肩項,今則肩髓內消,始則脫肉破䐃,動作已衰,今則動作益衰,承上文而更進也。真臟未見,期一歲周環則死,若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

白話文:

先前誤診的內容,現在訂正如下:

患者肩部骨髓隱退,活動能力進一步衰退;最初症狀是肩頸疼痛,現在則是肩部骨髓隱退;最初症狀是脫肉破皮,活動能力衰退,現在則是活動能力進一步衰退,這是在前文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說明。

真正的病症尚未發現,預計在一年內可能會死亡;如果發現了真正的病症,再根據情況確定期限。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䐃脫肉,目眶陷,真臟見,

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白話文:

骨頭乾枯瘦弱,肉嚴重凹陷,胸中氣息滿溢,腹中疼痛,心中不適,肩頸身體發熱,皮膚破裂脫落,眼窩深陷,內臟顯露。

眼睛看不到人,當場死亡;眼睛可以看到人,也能活到(某個期限),在那超過身體承受能力的時間點,就會死亡。

見人之見,如字。腎病骨枯,脾病肉陷,肺病氣滿,肝木乘脾,則腹內痛,神氣內虛,則心中不便。此承上文之意,而言五臟皆病也。肩項,所痛引肩項也;肩項身熱,破䐃脫肉,亦承上文而言也。目眶陷,則陽明胃氣並絕,若真臟脈見,目不見人,神氣先亡,故立死。其見人者,神氣未亡,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時,一日十二時也。

白話文:

觀察病人的症狀就像看字一樣:腎臟有疾病,骨頭會枯萎;脾臟有疾病,肌肉會消瘦;肺臟有疾病,會有氣喘;肝臟旺盛會剋制脾臟,導致腹痛;精神氣血不足,會心神不寧。這些都是上一段文章所說的五臟疾病。肩頸疼痛是疾病引發的肩頸疼痛;肩頸發熱,皮膚破損脫落,也是上一段文章所說的症狀。眼眶凹陷,表示陽明胃氣已經衰竭;如果真臟的脈搏都能看到,病人看不見人,精神氣血已經先衰竭,所以會立即死亡。病人還能看見人,表示精神氣血還沒衰竭殆盡,等到病發作到他承受不住的時候,就會死亡。這裡所說的「時」,是指一天十二個時辰。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

白話文:

急虛、身體的中間,突然到達五臟閉塞不通,脈道不通,氣息無法運行,比喻像溺水一樣,不可預知,脈搏斷絕不跳,像人呼吸一息五、六次,形體肉體沒有脫落,真正的內臟雖然看不到,卻已經死去。

中,去聲。承上文之意,而言人有急病,刻時射死,難以脈診,不可與之期日也。急虛,正氣一時暴虛也。身中,外邪陡中於身也。卒至,客邪卒至於臟也。此病臟真之神機,不病經脈之有形,故五臟之氣,一時絕閉,周身脈道,一時不通。氣機環轉,一時不相往來,庫卒之病,死於傾刻,譬於墮溺,不可為期。

白話文:

中:發音為去聲,承接上文的意思,說如果有人突然發病,很快就會死亡,脈象很難診斷,無法預測壽命。急虛:指正氣突然虛弱。身中:指外邪突然侵入身體。卒至:指客邪突然到臟腑。這種疾病屬於臟腑真神的問題,而不是經脈的實質問題,因此五臟之氣一時閉塞,全身的脈道一時不通。氣機運轉一時不暢,就像倉庫突然塌陷一樣,頃刻間就會死亡,就像掉進水中一樣,無法救活。

急虛之病,其脈內脫,則絕不來,其脈外脫,則平人一息,脈五六至,其形肉雖不脫,其真臟雖不見,而猶之死也。此舉一時暴死,不可為期,不必真臟脈見,所以補上文未盡之義。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

白話文:

急症虛弱的疾病,脈象如果沉入到體內,就完全感覺不到;脈象如果脫離到體外,就如同平時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五到六次。身體形體雖然沒有喪失,真正的臟腑雖然沒有顯露出來,但已經如同死亡一樣。這是在講突然暴斃,不能斷言何時發生,也不必真正看到臟腑脈象,這是為了補充上文沒有說到的意思。

真肝脈來至時,脈搏急促有力,宛如刀刃般快速移動,按壓時緊繃有力的感覺,顏色青白無光澤,毛髮脫落後即死亡。真心脈來至時,脈搏堅實有力。

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像薏苡子般顆粒分明,呈赤黑色且無光澤,毛髮折斷後患者就會死亡。真正的肺脈,脈搏寬大且空虛,就像用羽毛劃過皮膚的感覺,脈色發白或赤紅,無光澤,毛髮折斷後患者就會死亡。真正的腎脈,脈搏急促而斷續,就像用手指彈石頭,發出「闢辟」的聲音,脈色發黑或黃色,無光澤,毛髮折斷後患者就會死亡。真正的脾脈,脈搏虛弱且忽快忽慢,脈色發黃或青色,無光澤,毛髮折斷後患者就會死亡。所有這些真正的臟脈,一旦出現,患者都將死亡且無法治癒。

折,音舌。中人之中,去聲。彈,平聲。數,音朔。所謂真臟脈見者,如真肝臟之脈至,則中外勁急,其勁急也,如循刀刃,責責然,責責,不流通也。如按琴瑟弦,按之一線,不柔和也。有絕脈必有絕色,故色青白不澤,青者肝之色,白者金刑木也。夫脈自內以達外,故真臟脈見,必皆毛折乃死,所以然者,本末皆盡也。

白話文:

「折」(舌音),讀作「舌」;「中人之中」,讀作「中人」,讀第四聲;「彈」,讀作平聲;「數」,讀作「朔」。

所謂「真臟脈見」的意思是,當某一個真實內臟的脈絡出現時,就會在特定部位感受到強烈的緊繃和跳動感。這種緊繃和跳動就像沿著刀刃行走,感覺到疼痛和阻礙;又像是按弦樂器的琴絃,按壓在某一條弦上,感覺到僵硬。

當出現「絕脈」時,必定會伴隨著「絕色」,也就是臉色青白沒有光澤。其中,青色代表肝臟,而白色則代表金屬(五行中金剋木,所以白色是肝臟被金屬所傷害的徵兆)。

由於脈絡是從內向外運行的,因此當真臟脈出現時,必定會導致全身毛孔緊縮;而當人死亡時,這種緊縮感就會完全消失,這就是「本末皆盡」的緣故。

如真心臟之脈至,則堅而搏,堅者牢實,搏者搏擊,復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者,堅急而無根也。色赤黑不澤,水刑火也,亦必毛折乃死。如真肺臟之脈至,則大而虛,謂無本也,如以毛羽中人膚,謂無末也,色白赤不澤,火刑金也,亦必毛折乃死。若真腎臟之脈至,則搏而絕,搏者,轉索之狀,搏而絕者,轉索而若斷也。

白話文:

如果真的是心臟脈搏,那它應該是堅硬而有力的。堅硬代表牢固,有力代表搏動。它還像薏苡子那樣一串串連著,這種堅硬急促的脈像沒有根基。顏色發黑或發紅且沒有光澤,這是水刑火的徵兆,這種脈象的人往往會在毛髮脫落後死亡。

如果真的是肺臟脈搏,那它應該是寬大而虛浮,就像沒有根基一樣。這種脈象就像毛羽拂過人的皮膚一樣,表示沒有盡頭。顏色發白或發紅且沒有光澤,這是火刑金的徵兆,這種脈象的人往往也會在毛髮脫落後死亡。

如果真的是腎臟脈搏,那它應該是起伏不定而間斷的。起伏不定指脈搏像波浪一樣,間斷指脈搏時有時無。這種脈象的人往往會在脈搏間斷後死亡。

如指彈石,辟辟然者,硬而呆實,無胃氣也,色黑黃不澤,土刑水也,亦必毛折乃死。如真脾臟之脈至,臟氣虛,故脈弱,不能達於四臟,故乍數乍疏,色青黃不澤,木刑土也。亦必毛折乃死。此明真臟之脈象,必本末皆盡而後死,亦補上文未盡之義。

白話文:

如同一塊堅硬的石頭,敲擊時發出清脆的聲音,說明臟氣呆滯不活,體內沒有胃氣。皮膚顏色黑黃而晦暗,這是土克水的表現,也必定會出現毛髮脫落而死亡的症狀。如果真的是脾臟的脈絡到達了,說明脾臟虛弱,脈搏微弱,無法到達四臟,因此脈象時而數盛,時而稀疏,皮膚顏色青黃而晦暗,這是木克土的表現,也必定會出現毛髮脫落而死亡的症狀。這說明真正的臟脈象,必定是從根本到末梢都衰竭了才會死亡,也補充了上文未盡的內容。

黃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

真臟之脈,藏而不見,見則必死,帝既反復詳明,更欲推其所以死之故,故探諸岐伯以發明之。

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

白話文:

黃帝說:看到真正臟器便會死亡,是什麼原因?

真正臟器的脈絡隱藏而不可見,如果看得見,一定會死亡。黃帝已經反覆詳細地說明,但還是想要進一步探究死亡的原因,所以向岐伯請教以求解惑。

岐伯回答說:五臟都是接受胃氣的滋養,胃是五臟的根本。臟器的氣血不能自己到達手太陰經,必須藉助胃氣才能到達。

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帝曰:善。

白話文:

至於手太陰經絡。所以五臟,各依照自己的時辰,運作精氣並輸送至手太陰經絡。假如邪氣強盛,正氣就會衰弱。因此,病情嚴重者,胃氣極度虛弱,精氣無法與五臟輸送至手太陰經絡。於是,只有真臟的正氣顯現出來。正氣單獨顯現,表示疾病勝過臟腑,因此稱作死亡。黃帝說:說得好。

真臟者,脈無胃氣也。夫五臟者,皆稟氣於胃,是胃者,乃五臟之本也。肺朝百脈,手太陰主之,然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肝心脾肺腎五臟,各以其時,自為弦鉤毛石之脈,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由於五臟之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脈無胃氣,故真臟之氣,獨見於脈。

白話文:

真臟脈:是指脈象中沒有胃氣的表現。

因為五臟的氣血都來源於胃,所以胃是五臟之本。肺主司全身脈絡,手太陰經主治肺,但臟腑之氣無法自行到達手太陰經,必須通過胃氣的作用,才能到達手太陰經。

因此,肝、心、脾、肺、腎五臟各自在其對應的時間段,產生弦、鉤、毛、石等不同的脈象,傳導到手太陰經。如果邪氣興盛,則說明五臟精氣衰弱。

病情嚴重的患者,胃氣無法與五臟之氣一起到達手太陰經,因此脈象中沒有胃氣,而只有五臟之氣單獨表現出來,這就是真臟脈。

獨見者,病氣勝於臟也。病氣勝臟,故曰死。此亦回則不轉,乃失其機之義,故帝曰善。此一節,帝承玉機之義,而申明真臟也。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復其時。

白話文:

獨見的人(只看到表面症狀),是病邪的力量勝過臓腑機能。病邪勝過臟腑,因此就死亡。這也像(車輪)迴轉就不能再轉回來一樣,錯失了治療的時機。所以黃帝說:好(深刻理解)。這一節,黃帝繼承了玉機的思想,並且闡明瞭真臟的重要意義。

黃帝說:凡是治療疾病時,先觀察病人的外觀、氣色、脈象的強弱盛衰,以及疾病的發病時間,才能進一步根據這些特徵進行治療。如果不瞭解這些特徵,就無法把握治療的時機。

帝既明玉機真臟之義,而形氣色脈,皆有神機,故復言之,凡治病者,必察其形之與氣,及色之潤澤,脈之盛衰,與病之新故,乃立法以治之,更須無後其時。

白話文:

黃帝已經明白玉機真臟的道理,而且形體、氣息、面色、脈象,都有神妙的機理,因此再次強調,凡是治療疾病的人,一定要觀察病人的形體、氣息,還有面色是否潤澤,脈象是否強弱,以及疾病的輕重緩急,才能制定治療方法,而且必須及時治療,不能延誤時機。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肺弱以滑,是有謂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

白話文:

形體與氣血相得益彰,表示有治療的機會。面色浮動,表示容易痊癒。脈象符合四時的變化,表示有治療的機會。如果肺氣虛弱,脈象滑利,說明還有元氣,預後較好,及時治療可以痊癒。

易,去聲。試以形氣色脈之順者言之。形氣和諧而相得,病可治也。面色潤澤外浮,病易已也。春弦夏鉤,秋浮冬營,脈從四時,病可治也。脈弱以滑,是有胃氣,病易治也。形氣色脈皆順,雖久病亦為可治。治之無後其時,故曰取之以時。

白話文:

「易」:從外觀、氣色、脈象的順暢來判斷。

如果外形與氣色協調一致,說明疾病可以治療。

面色紅潤有光澤,疾病容易痊癒。

春季脈象如琴絃,夏季脈象如釣鉤,秋季脈象浮動,冬季脈象沉穩,脈象隨著四季變化而變化,說明疾病可以治療。

脈象微弱而流利,說明有胃氣,疾病容易治療。

外形、氣色、脈象都順暢,即使是久病也有希望痊癒。

治療疾病要把握時機,所以說「取之以時」。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清,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白話文:

形氣分離,表示難以治療;面色發暗不明亮,表示病況嚴重。脈搏有力且堅硬,表示病情加重;脈搏逆於季節,表示無法治療。務必仔細觀察這四個難點,並明確告知患者。

四難,形氣色脈也。試以形氣色脈之逆者言之,形弱氣強,形強氣弱,是相失也,病必難治。面色火折,無有潤澤,病必難已。脈實以堅,是無胃氣,病必益甚。脈逆四時,臟氣受刑,病不可治。形氣色脈皆逆,雖新病亦不可治。告之無後其時,故必察四難而明告之。無容緩也。

白話文:

四個困難之處,就是外形、氣、神態和脈象。試述這些現象相反的狀況:

形態與氣息相反。 例如:身體虛弱但氣息旺盛,或身體強健但氣息虛弱,這叫「相失」,疾病必定難以治療。

面色異常。 例如:面色紅赤如火,但沒有光澤,疾病必定難以痊癒。

脈象異常。 例如:脈搏堅實堅硬,表示胃氣不足,疾病必定會加重。脈象顛倒與四時不符,則臟腑氣血受損,疾病無法治療。

外形、氣息、神態和脈象全部相反。 即使是新發疾病,也無法治癒。

因此,在預測病情時,必須仔細觀察這四個困難之處,並明明白白地告訴患者。不可拖延。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臟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白話文:

"逆四時"的意思是,在春季出現肺脈,在夏季出現腎脈,在秋季出現心脈,在冬季出現脾脈。如果這些脈象在對應季節時表現為懸絕、沉、澀,那麼這就被稱為"逆四時"。若在春夏兩季,脈象呈現沉澀,而在秋冬兩季,脈象呈現浮大,這種情況也被稱為"逆四時"。

申明上文所謂脈逆四時者,春得肺脈,金刑木也。夏得腎脈,水刑火也。秋得心脈,火刑金也。冬得脾脈,土刑水也。其脈之至,皆懸絕無根,或沉澀不起者,是無胃氣,命曰逆四時也。未有臟形者,至春夏而脈未弦鉤,至秋冬而脈未浮營也。春生夏長,於春夏而脈沉澀。秋收冬藏,於秋冬而脈浮大,亦名曰逆四時也。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堅實,病在外;脈不堅實者,皆難治。

白話文:

說明上文所說的「脈逆四時」,意思如下:

  • 春天出現肺脈,金剋木。
  • 夏天出現腎脈,水剋火。
  • 秋天出現心脈,火剋金。
  • 冬天出現脾脈,土剋水。

當這些脈象出現時,都表現為虛浮無根,或沉澀難起。如果沒有胃氣,就會出現這種「逆四時」的脈象。

另外,對於胎兒來說,沒有成形的臟腑。如果在春天和夏天,脈象還沒有弦鉤的徵象;在秋天和冬天,脈象還沒有浮營的徵象。這種情況,在春天和夏天脈象沉澀,在秋天和冬天脈象浮大,也稱為「逆四時」。

身體發熱,脈象緩弱,如果出現腹瀉,脈象卻很強勁,這是因為失血而脈象堅實,屬於內臟疾病;脈象堅實有力,疾病在外表;脈象不堅實,無論內外,都很難治療。

脈病相反,亦謂之逆。病熱則氣血不和,今病熱而脈靜,下泄則土氣內虛,今泄而脈大;脫血,則陰津下泄,今脫血而脈實,病在中,則正氣虛,今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則邪氣實。今病在外,脈不實堅,此脈病相反,即逆四時,故皆難治。

白話文:

當脈象與病證相反時,稱為「逆」。例如,發熱時血氣本應活躍,但脈象卻微弱;腹瀉時脾土虛弱,但脈象卻強勁;失血後陰液虛耗,但脈象卻有力;內臟病變時正氣應虛弱,但脈象卻堅實;外感病邪時邪氣應強盛,但脈象卻不堅實。這種脈象與病證相反的情況,就像違背了四季規律一樣,因此較難治療。

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

帝既明形氣色脈之要,而形氣色脈,有虛有實,有死有生,故探諸岐伯以明之。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

五實,五臟之邪氣實也。五虛,五臟之正氣虛也。病干臟氣,虛實皆能死也。

帝曰:息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白話文:

黃帝說:我聽說過「虛」和「實」可以判斷生死,希望能瞭解其原理。

黃帝已經瞭解了形、氣、色、脈的要點,而形、氣、色、脈又有虛實之分,有生死之別,所以向岐伯探尋其原因。

岐伯說:五臟邪氣實也,五臟正氣虛也。疾病與臟氣有關,虛實都能導致死亡。

黃帝說:請講解五實五虛。岐伯說:脈搏強盛,皮膚發熱,腹脹,大小便不通暢,頭暈目眩,這是五實。脈搏微弱,皮膚寒冷,氣息微弱,腹瀉頻繁,飲食不能進食,這是五虛。

督,音茂,餘篇同。脈者,心之主也。心受邪,故脈盛。皮者,肺之主也,肺受邪,故皮熱,腹者脾之主也,脾受邪,故腹脹。腎開竅於前後二陰,腎受邪,故前後不通。肝開竅於目,肝受邪,故悶瞀。悶,郁也。瞀,目不明也。此謂五實。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白話文:

督脈,讀音同「茂」,其他篇章中的「督」字都讀同音。脈絡是心臟的主宰,心臟受到邪氣侵擾,就會脈搏強盛。皮膚是肺臟的主宰,肺臟受到邪氣侵擾,就會皮膚發熱。腹部是脾臟的主宰,脾臟受到邪氣侵擾,就會腹脹。腎臟對應前後兩個陰部,腎臟受到邪氣侵擾,前後就會不通暢。肝臟對應眼睛,肝臟受到邪氣侵擾,就會眼睛昏沉不清。悶,指氣鬱結。瞀,指眼睛看不清楚。這些稱為「五實」。心氣虛弱,脈絡就會細弱。肺氣虛弱,皮膚就會寒冷。肝氣虛弱,就會氣少。腎氣虛弱,就會前後腹瀉。脾氣虛弱,就會飲食不能消化,這些稱為「五虛」。

繁體中文: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黃帝問:這時候有活路的人,是基於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粥水進入胃中,腹瀉腹脹停止,虛弱的人就能活下來。身體出汗後,小便通暢,體質強壯的人就能活下來。這就是他們的症候。

五臟之氣,生於胃土,主於三焦,胃土調和,則漿粥入胃,泄注止,如是則虛者活。三焦通暢於外,則身汗,通暢於內,則得後利,如是則實者活。此其虛實死生之候也。

此一節,論形氣色脈,虛實死生,以終玉機真臟之義。

白話文:

人體五臟之氣,產生於脾胃(胃土),主管著三焦。當脾胃功能調和,食物和藥物才能順利進入胃中,腹瀉和水腫等症狀才能止住,這樣虛弱的人就能得到救治。三焦貫通於體外,則會出汗;貫通於體內,則會大便通暢,這樣實證的人就能得到救治。由此可見,判斷虛實和生死時,三焦的通暢與否是一個重要的依據。

這一段論述形氣色脈的變化,可以分辨虛實死生的情況,用來瞭解玉機真臟(人體臟腑)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