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6)

1. 玉版論要論第十五篇

玉版,著之玉版也;論要,論色脈之大要也。色脈大要,以神為主。故首言神,次言色言脈,而論要畢矣。

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恆,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白話文:

記載於玉板之上;論要,是探討色脈之重點。色脈的重點,在於以精神為主。所以首先論述精神,然後論述面色和脈象,如此,論要便告終了。

黃帝問道:我聽說推測奇特的不尋常現象,所指的觀點不同,請問應該如何應用?

度,入聲,下同。奇,異也。恆,常也。奇恆,異於恆常之病也。帝問揆度奇恆,所指不同,於十二經脈之循行,余欲用之以為治奈何?

白話文:

奇恆,是指不同於常見病症的特殊疾病。黃帝詢問揆度這些奇恆,所指的範圍不只在於十二經脈的循行。我打算用這些原則來進行治療,不知該如何著手?

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恆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

度病之淺深而為揆度,奇病而為奇恆,所指雖有不同,然道之至數,請得言之。

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

白話文:

岐伯答道:揆度是指推測疾病的輕重。奇恆是指罕見的疾病。請問您要說的是什麼數呢?

推測疾病的輕重稱為揆度,罕見疾病稱為奇恆,雖然所指不同,但所說的數,請讓我來陳述。

五色脈象變化,推測罕見疾病的輕重,數的道理就在於一,神氣運轉不迴返,迴返就無法運轉,就會錯失時機。

道之聖數,有色有脈,五色與脈,其變無常,以五色脈變,而揆度於奇恆,則用之之道,惟在於一。一者神也,色脈本神氣以運行,左旋右轉而不回。若回則不能旋轉,乃失其運行之機。

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機。

白話文:

中醫的理論中,顏色和脈象代表著人體的狀態。它們的變化沒有規律,但可以根據它們的變化來判斷身體的奇恆之處,從而制定治療方案。

關鍵在於「一」,也就是「神」。顏色和脈象是由神氣運行所導致的,它們左旋右轉,永不停止。如果出現旋轉不靈活的情況,就會失去調節身體機能的作用。

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機。

重要事情的要點,詳盡且簡潔,記載於玉版上,命名為「合玉機」。

請言道之至數,其至數之要,迫近而在於色脈,以微而在於神機,色脈神機,可以著之玉版。合玉衡旋轉之機,故命曰合玉機。著之玉版,則為玉版論要。合玉機,則為玉機真臟。帝聞岐伯之言,其後復有玉機真臟之論。此言色脈,以神為主,神機合玉機,所以著之玉版也。

白話文:

你請我談談診斷中最重要的要素,這些要素的精髓在於面色和脈象,精妙之處在於精神狀態。面色、脈象和精神狀態是可以記載在玉版上保存下來的。它與玉衡旋轉的機理相配合,所以命名為合玉機。記載在玉版上的,就是玉版論要。合玉機,就是玉機真臟。黃帝聽完岐伯的話,後來又提出了玉機真臟論。這句話的意思是,診斷面色和脈象,以精神為主。精神狀態和合玉機相結合,所以才把它記載在玉版上。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在,察也。所謂色變者,面容之色,見於上下左右,當各察其淺深順逆之要。

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

白話文: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察看,是要觀察。所謂色變,是指面容的顏色,表現在上下左右,應當分別檢查其淺深順逆的要點。

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

其顏色表淺的,用藥湯治療,十天就好了。

色淺,乃微青微黃微赤微白微黑也。色淺則病亦淺,故以湯液主治。湯液者,五穀之湯液,十日已者,十干之天氣周,而病可已,即移精變氣論,所謂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者是也。

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

白話文:

症狀顯得淺淡,包括微青、微黃、微紅、微白、微黑。症狀淺淡,病情也較輕,所以用湯液治療就能痊癒。湯液,指的是五穀熬的湯液。十天後病情就會好,這是因為十天是一個周天,天氣變化一個週期,病情就會好轉,這和《移精變氣論》所說的「湯液十天,以去除八風五痹的疾病」是一致的。

其症狀有深層者,必須同時主治,二十一日即可痊癒。

色深則病亦深,故其見深者,必齊毒藥主治。齊,合也。即湯液醪醴論所謂必齊毒藥攻其中者是也。二十日,則十干再周,二十一日,再周環復,其病可已。

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白話文:

病情的嚴重程度可以通過脈象的顏色深度來判斷。脈象顏色深,說明病情也重。所以見脈象顏色深的,必須用對應的毒藥來治療。這裡的「齊」是指組合,也就是湯液醪醴論中提到的「必須配齊毒藥才能攻破病竈」的意思。二十天是一個週期,脈象會運行兩個大周天。二十一天時,脈象再次循環,病情就可以消除了。

如果你看到病情症狀表現很嚴重時,可以使用醪酒為主要治療方法,服用一百天就能康復。

色大深,則病亦大深,故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醪酒乃熟谷之液,其性慓悍滑疾,運行榮衛,通調經脈,故百日病已,百日則十干十周,氣機大復也。

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脈短氣絕,死。病溫虛甚,死。

白話文:

顏色很深,表示病情也很嚴重,所以看到顏色很深的人,可以用醪酒治療。醪酒是煮熟的穀物液體,它的性質熱烈、滑利、快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脈,所以一百天後疾病就會痊癒。一百天就是十干十週,氣機可以大大恢復。

面色蒼白如土,無血色,不治,百日內死亡。脈搏短促,氣息微弱,死亡。病症因虛寒過度,而死。

顏色夭而面容脫,其病不治,至百日盡已。盡已,氣血皆終也。若兼脈短氣絕,即死。病溫虛甚亦死,不能期之百日矣。

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

白話文:

面色蒼白且脫落,這種病無法醫治,到了一百天就會結束。結束時,氣血都消耗殆盡。如果再加上脈搏短促、氣息微弱,就會死亡。病情因虛寒嚴重而死亡,無法拖延到一百天。

色澤可見於上下左右,各處皆為要點,上方為逆行,下方為從行。

色,容色也,申明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者。《靈樞·五色》論云,其色上行者,病益甚。故上為逆。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故下為從。

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

白話文:

「色」,指人的面色,體現出內在病情的變化。

《靈樞·五色》記載:如果面色往上行,表示病情加重。因此,向上行代表病情逆轉。

如果面色向下行,像雲霧散去一樣,表示病情好轉。因此,向下行代表病情緩解。

女子向右行是逆行,向左行是從行;男子向左行是逆行,向右行是從行。

女子為陰,經脈之氣,右旋左轉,故病色見於右為逆,見於左則從而散,故為從。男子為陽,經脈之氣,左旋右轉,故病色見於左,為逆;見於右,則從右而散,故為從。

易,重陽死,重陰死。

白話文:

女性屬陰,經絡之氣,由右向左旋轉。因此,疾病徵兆出現在右側,表示氣血運行逆轉,出現在左側則表示順應氣血運行,逐漸消散。

男性屬陽,經絡之氣,由左向右旋轉。因此,疾病徵兆出現在左側,表示氣血運行逆轉,出現在右側則表示順應氣血運行,逐漸消散。

陰陽失調,會導致陽氣衰竭而死(重陽死);而陽氣過盛,也會導致陰氣衰竭而死(重陰死)。

重,平聲。易,交易也,女子左為從,男子右為從者,女為陰而從陽,男為陽而從陰,乃陰陽交易之道也。女子右為逆,男子左為逆者,女為陰,右亦為陰,男為陽,左亦為陽,乃重陽死,重陰死之義也。

陰陽反他,治在權衡相奪,奇恆事也,揆度事也。

白話文:

「重」讀作平聲。

「易」指交易,女子在左邊侍奉丈夫,男子在右邊侍奉妻子,這是因為女子屬陰從陽,男子屬陽從陰,這是陰陽交易的道理。

女子在右邊是逆序,男子在左邊也是逆序,這是因為女子屬陰,右邊也屬陰;男子屬陽,左邊也屬陽,這種情況就像重疊的陰陽,會導致死亡。

陰陽相反而相互制約,治療的關鍵在於權衡二者的力量。這是醫學中非常微妙而重要的課題,需要準確地判斷和把握。

陰陽相得則順,反他則逆。若陰陽反他,則治之之法,在於權衡相奪。權衡者,得其平也。相奪者,奪其逆於右者從左,逆於左者從右。如湯液主治,必齊主治,醪酒主治,皆權衡相奪之義。夫陰陽反他,乃奇恆事也。治在權衡相奪,乃揆度事也。此舉色之大要,而有死生也。

白話文:

陰陽相生相剋,達到平衡就是順利,違背平衡就是違逆。如果陰陽違逆,治療的方法在於權衡相奪。

權衡:調整陰陽,使之平衡。

相奪:用一種相反的力量去抵制另一種違逆的力量。例如:用右手的力道抵制左手的力道,用左手的力道抵制右手的力道。

像湯藥的治療,必須調配平衡;醪酒的治療,也都是權衡相奪的道理。

陰陽違逆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治療的方法在於權衡相奪,也就是預測和調整。把握這個原則,對於生死存亡來說至關重要。

搏脈痹躄,寒熱之交。

所謂脈變者,正氣與邪氣相持,則為搏脈,病干形體,則為痹為躄,病干氣機,則為寒熱之交。

脈孤,為消氣;虛泄,為奪血。孤為逆,虛為從。

白話文:

脈搏跳動,肢體麻痺、跛行,體內寒熱交替出現。

脈象呈現孤獨狀態,是氣血衰敗消散的表現;身體虛弱泄瀉,是氣血被奪取的症狀。 孤獨脈象代表著逆反的病理變化,虛弱脈象則代表著順從的病理變化。

脈者,氣血之先,脈孤則陽氣內損,故為消氣。孤,謂弦鉤毛石,少胃氣也。脈虛泄,則陰血內虧,故為奪血。虛泄,謂脈氣內虛,不鼓動也。脈孤而無胃氣,則真元內脫,故為逆,虛泄而少血液,則血可漸生,故為從。

行奇恆之法,以太陰始。

白話文:

脈象反映的是氣血的變化。脈象細弱,表示體內的陽氣不足,所以稱為「消氣」。「孤」指脈象像琴絃、魚鉤、絨毛、石頭一樣,表示胃氣虛弱。脈象虛弱、氣血不暢,表示體內的陰血不足,所以稱為「奪血」。「虛泄」是指脈氣空虛,沒有鼓動。脈象細弱且沒有胃氣,表示元氣內脫,所以稱為「逆」。脈象虛弱、血氣不足,但血氣還能夠逐漸恢復,所以稱為「從」。

採用行奇恆之法,以太陰(少陰)時辰為起始。

人有奇恆之病,而揆度其脈,是行奇恆之法也。行奇恆之法,不離人身經脈之常,故以太陰始,肺手太陰之脈,為十二經脈之首,始於寅肺,終於醜肝,故當以之為始。

行所不勝曰逆,逆則死。行所勝曰從,從則活。

白話文:

有些人患有罕見奇怪的疾病,但仔細檢查他們的脈象,會發現他們奇異的脈象是有規律可循的。這些脈象與人體經脈的常理並無衝突,所以我們以太陰肺經為開端。肺手太陰經是十二經脈中的起始經絡,從寅時開始於肺部,終於醜時到達肝臟,因此我們應該從它開始。

經脈氣血運行不協調,氣血運行不暢順,會導致死亡。經脈氣血運行協調,會導致身體健康。

克我者,為所不勝,行所不勝,則有病之經脈受克,故曰逆,逆則死。我克者,為所勝,行所勝,則有病之經脈氣盛,故曰從,從則活。

八風四時之勝,終而復始,逆行一過,不復可數。

白話文:

剋制我的因素,我會戰勝不了,遵循戰勝不了的原則,那麼有病的經脈就會受到剋制,所以稱為「逆」,逆則死亡。

我剋制的因素,我會戰勝,遵循戰勝的原則,那麼有病的經脈氣血就會旺盛,所以稱為「從」,從則活命。

八種風吹和四季變化,不斷交替循環,逆時針一過,無法再一一數清。

數,上聲。八方之風,主於四時,各有所勝,如東風主春木而勝土;南風主夏火而勝金;西風主秋金而勝木,北風主冬水而勝火;四隅應中土而勝水。八風四時之勝,各主其時,循環無端,故終而復始。一歲之中,木火土金水,以次相生,若逆行一過則相生不次,故不復可數,而生氣或幾乎息矣。此舉脈之大要,而有死生也。

論要畢矣。

總結上文,合神機色脈論要畢矣。

白話文:

“數”這個字讀上聲。八方之風,分別主導著四季,各自有其勝勢,例如東風主宰著春季的木氣,因此能剋制土氣;南風主宰著夏季的火氣,因此能剋制金氣;西風主宰著秋季的金氣,因此能剋制木氣;北風主宰著冬季的水氣,因此能剋制火氣;而四隅則對應著中央的土氣,並能剋制水氣。八風與四季的勝勢,各司其職,不斷循環,沒有盡頭,所以最終又會回到起始狀態。一年之中,木火土金水五個元素按照順序相生,如果逆行一次,就會打破相生的順序,因此無法再按順序排列,生氣也幾乎要消散了。這就是把脈的重要原則,關係著生死。

以上論述,包括神機、色、脈論點,都已經講完了。

2. 診要經終論第十六篇

診視之要,在於經脈。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所以治其經脈也。不知者,反之所以傷其經脈也;十二經脈之敗,乃經脈之終也,故曰診要經終也。

白話文:

診斷疾病最重要的地方在於經絡。春夏秋冬各個季節都有對應的經絡容易受到刺激,因此要針對這些經絡進行治療。不知道這些規律的人,反而會因為錯誤的治療而傷害經絡。十二條經絡的損傷,代表經絡的終結,所以說診斷疾病的關鍵在於觀察經絡的終點狀態。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

此問診要,下問經終,故以名篇。

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

方,猶位也。正月二月天氣從陰而陽,故天氣始位。地氣從下而上,故地氣始發。肝主春木,故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

白話文:

**黃帝問道:**診察病人的要領是什麼?

**岐伯答道:**正月二月,天氣開始轉暖,地氣開始萌發,人體氣血也活躍在肝臟。

方字在此處表示位置。正月二月,天氣由陰轉陽,所以天氣開始位於支配萬物生長的位置。地氣由下而上,所以地氣開始萌發。肝臟屬木,主宰春天,所以人體氣血活躍在肝臟。

三月四月,天氣處於中和,地氣穩定萌發,人體氣血活躍在脾臟。

三月四月,天氣由東而南,始正其位,故天氣正方,地氣由生而長,發無餘蘊,故地氣定發。土生萬物,於人為脾,故人氣在脾。

白話文:

三月和四月,天氣從東方轉移到南方,逐漸穩定在適當的位置。因此,天氣正氣充足,地氣由生長到發育,沒有多餘的水分蘊藏,所以地氣穩定發達。土地滋養萬物,與人體中的脾臟相應,因此人體之氣也在脾臟。

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

五月六月,天暑地炎,天暑故天氣盛。地炎故地氣高。謂氣機上而不下也,人氣在頭,亦上而不下之謂也。

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

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七月八月,天地之氣自陽而始陰,故陰氣始有肅殺之意。肺主秋金,故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九月十日,自秋而冬,陰氣凝聚,始有作冰之意。地氣收斂,始有閉藏之機。人氣在心合於手少陰也。

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白話文:

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

五月六月,天氣炎熱,暑氣上升,導致人體氣運上浮,聚集在頭部。

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

七月八月,陰氣開始漸盛,陽氣漸衰,人體氣運下沉,聚集在肺部。

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九月十月,陰氣凝結,寒氣加劇,地氣收藏,人體氣運聚集在心臟。

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十一月十二月,寒氣更盛,冰霜覆蓋大地,地氣閉合,人體氣運沉降,聚集在腎臟。

復,猶伏也。十一月十二月,水冰氣狀,故冰伏。地氣歸藏,故地氣合,腎水之氣主於冬,故人氣在腎,合於足少陰也。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

白話文:

「復」的意思是「藏伏」。十一月和十二月,水氣化作冰雪,所以冰雪藏伏。地氣回歸收斂,所以地氣合閉。腎主冬天,所以人的陽氣藏於腎中,與足少陰經相合。

所以春天刺散俞,以及分理穴,血出而止,嚴重的傳導氣血,間斷的環繞流轉。

散,上聲。間,去聲,下俱同。散俞,絡脈之俞也。分理,分肉之腠理也。春氣始生,故春刺絡脈之散俞及與分肉之腠理間。血出則經絡通而止針。如病甚者,當深取而傳導其氣,若虛實相間者,以針傳氣,而即環轉也。

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

白話文:

「散」,讀音同「上」。「間」,讀音同「去」,下文同。散俞穴,是絡脈的俞穴。分理,是指肌肉的纖維紋路。春天是氣機開始生發的季節,因此春季適宜針刺絡脈的散俞穴以及肌肉的纖維紋路間。當血液滲出後,經絡就會變得通暢,此時即可拔針。如果患者病情較重,應針刺得深一些,並通過針刺手法來導引氣血。如果患者虛實相間,則可用針刺來導引氣血,再配合環轉手法。

夏季針刺絡脈俞穴,見血而止血,針盡氣血閉合,疼痛等疾病一定會痊癒。

終俞,孫絡之俞也。夏氣開張,故淺刺絡俞,微見其血而止針,若盡傳其氣,反閉其環轉之機,而痛病必下人矣。

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

白話文:

終俞穴是孫絡穴的俞穴。夏天氣機暢達,所以淺刺絡俞穴,看到一點血就停止針灸,如果把氣機全部放出來,反而會閉塞氣血循環,導致疼痛的疾病向下侵擾人體。

秋天針刺皮膚,循經而行,上下同法,效果奇佳而停針。

秋時人氣在肺,肺主皮膚,故秋刺皮膚,氣機始收。故循皮膚之紋理而刺之,或刺上,或刺下,皆同於皮膚循理之法。故上下同法,若氣機環轉,則神氣內變,而止針。

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

白話文:

秋天時候,人體氣血集中在肺部,而肺臟主導皮膚,因此秋天可以針刺皮膚,這時氣機開始收斂。所以要順著皮膚的紋理針刺,無論是針刺上方或下方,都要遵循皮膚循理的法則。所以上下都用相同的方法,如果氣機迴轉,那麼神氣會內變,這時就停止針灸。

在冬天時,刺傷俞穴(穴位)於分界處,嚴重的會直通深入,較輕的會散射深入。

俞竅乃俞穴之竅,冬氣閉藏,其刺宜深,故冬刺俞穴之竅。在於竅之分理,病甚者,循俞直下,虛實相間者,循經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白話文:

俞竅指俞穴上的孔竅。冬季是閉藏的季節,因此針刺俞穴的孔竅時,針刺深度要深。在針刺孔竅分界處,如果病情嚴重,沿著俞穴的直線向下針刺。如果是虛實夾雜的病症,則沿著經絡散佈向下針刺。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各自有所刺激,遵循它們所在。

總結上文之意。上文春夏秋冬,人氣各有所在。春夏秋冬,淺深各有所刺。此言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即法其人氣之所在,以為刺也。

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

白話文:

文章總結了四季中人氣的變化。不同的季節,人氣的分佈也不同。因此,不同的季節應選擇不同的穴位進行針刺。也就是說,根據人氣分佈的變化,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針刺。

春季放血,夏季分刺,脈象紊亂氣息微弱,毒邪侵入骨髓,疾病無法痊癒,導致食慾不振,氣息不足。

分去聲,下同。春夏秋冬各有所刺,若春刺夏分,必氣妄傷,心合脈,故脈亂,脈亂則氣無所附,故氣微。脈亂氣微,邪反內入,故入淫骨髓,而春病不能愈。夫脈亂必令人不嗜食。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也,不但氣微,又且少氣。

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

白話文:

分開去聲,以下同。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季節性病變。如果春季發生的病變,在夏季治療,必然會傷及正常氣血。心臟與脈搏相應,所以脈搏會混亂。脈搏混亂,氣血就沒有依附的場所,因此氣血微弱。脈搏混亂,氣血微弱,邪氣就會反過來侵入體內,進入骨髓,導致春天發生的疾病無法痊癒。脈搏混亂一定會導致人沒有食慾。因為食物的營養物質進入胃後,濁氣會歸結到心臟,邪氣會侵入脈絡,不僅氣血微弱,而且還會氣血不足。

春分時節,針灸刺血。

筋脈抽搐,逆氣上行,氣息不順。

形成咳嗽,病久不癒。

令人時常驚恐,甚至哭泣。

春到秋分,肺氣妄傷。筋攣,肝病也。筋攣逆氣,肝病而逆於肺也。肝病逆肺,故轉為咳嗽,環猶轉也,春刺秋分,故夏病不愈。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故令人時驚。肝藏魂,肺藏魄,魂魄不安,故又且邪哭。

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

白話文:

從春天到秋分,肺氣容易受損傷。抽筋是肝臟疾病的徵兆。抽筋會引起氣逆,表示肝臟疾病影響了肺部。肝臟疾病影響肺部,就會轉變成咳嗽,「環猶轉也」表示循環往復。在春天到秋分期間用針灸治療,夏季的疾病就不會痊癒。東方屬肝木,肝臟疾病會引起驚嚇,因此人容易受到驚嚇。肝藏魂,肺藏魄,魂魄不寧,因此又會有莫名哭泣的現象。

春季發作的刺痛,在冬季分藏於身體,使人感到脹滿,病情無法痊癒,而且想說話。

著,舊本訛著,今改,下繳著同,藏如字。春刺冬分,腎氣妄傷,腎主冬藏,故邪氣著藏。水寒為病,故令人脹。刺失其宜,故春病不愈,言為心聲,又且欲言語,不但病足少陰,兼病手少陰也,凡此皆春刺之失也。

白話文:

著:舊版本錯誤地寫成「蓄」,現在改正,後面的「繳」同「著」,藏則照字面意思解。春天針灸,針到冬分時,會無意中傷害腎氣。腎主封藏,所以邪氣會潛藏起來。水寒就會生病,所以會讓人腹脹。針灸的時機不對,所以春天生病沒有完全好。說話反映內心的感覺,而且又有想要說話的慾望,不只是足少陰經有病,還要加上手少陰經也有病。這些都是春天針灸不當造成的過失。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懈惰。

夏刺春分,則夏病不愈。長夏屬土,故令人懈惰。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

夏刺秋分,則夏病不愈,夏火屬心,心虛,故令人心中欲無言,不但無言,且惕惕如人將捕之。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夏刺冬分,則夏病不愈,夏月陽氣外張,故令人少氣。氣虛,則肝血無所附,故時欲怒,凡此皆夏刺之失也。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

白話文:

夏刺春分

夏日刺血治療,若在春分前後,會導致夏病不愈。長夏屬土,因此容易使人感到疲倦怠惰。

夏刺秋分

夏日刺血治療,若在秋分前後,會導致夏病不愈。夏火屬心,過於刺血易傷心氣,導致心中虛怯,不僅難以言語,還會心神不寧,彷彿被人追趕。

夏刺冬分

夏日刺血治療,若在冬分前後,會導致夏病不愈。夏季陽氣外散,刺血會削弱陽氣,讓人感到氣短。氣虛則肝血無依,所以容易感到憤怒。以上都是夏日刺血不當的後果。

秋刺春分

秋季刺血治療,若在春分前後,會導致疾病難以痊癒。刺血後陽氣虛弱,容易使人神思不安,做事容易分心而忘記。

秋刺春分,則秋病不已。秋主收、刺春分、反導其氣血上行,故令人惕然。肺位居高,治節出焉,故欲有所為。收氣反散,故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又且善夢。

白話文:

秋天放血,春天就會發芽,這樣秋天生病的症狀也不會痊癒。秋天主收斂,放血卻相反,會導氣血向上運行,所以令人興奮。肺的位置較高,統管氣機的疏通,所以會讓人有想要做事的衝動。收斂的氣反而散發,所以會起身忘記它。

秋季施針,夏至分界點已過,病情仍未見好轉,會讓人更加嗜睡,且容易做夢。

秋刺夏分,則秋病不已。夏日人倦嗜臥,秋刺夏分,則令人益嗜臥。嗜臥陰也,夢為陰中之陰,既嗜臥矣,又且善夢。

白話文:

秋天在夏至時行針灸,那麼秋天的疾病就會沒完沒了。夏天人容易疲倦嗜睡,秋天在夏至時行針灸,會使人更加嗜睡。嗜睡是陰證,而夢是陰中之陰,既然已經嗜睡,又會多夢。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時寒。

秋刺冬分,則秋病不已,冬時水旺氣寒,冬脈虛,故令人洒洒時寒。凡此皆秋刺之失也。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慾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白話文:

秋刺冬分

在秋天施針灸到了冬分時節,秋天的病症還沒有好,會導致人在冬天的時候容易感到冷。

冬刺春分

在冬天施針灸到了春分時節,病症還沒有好,會導致人想睡覺卻睡不著,即使睡著了也會看見幻象。這都是因為在不適當的時間施針灸造成的後果。

冬刺春分,則冬病不已、臥眠者,閉藏之象。冬刺春分,故欲臥而不能眠。氣機外泄,故眠而有見。有見,以無為有也。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痹。

白話文:

即便寢臥不安,亦不能向人傾訴

冬至夏至前後得了病,病好不了,氣往上走,發作為各種痹症。

冬刺夏分,則冬病不愈,氣上者,陽因而上,開泄之意也。發為諸痹者,冬氣應藏而反開泄,留連時日,發為風寒濕諸痹之證也。

白話文:

在冬天進行像夏天那樣的針刺治療,就會導致冬季的疾病無法痊癒。氣往上升,是因為陽氣隨之而上,這屬於開泄的治療方式。這樣做會引發各種痹症,因為冬季應該是收藏的季節,卻反而進行了開泄。這樣一來,疾病拖延不愈,最終會引發風、寒、濕等各種痹症。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冬刺秋分,則冬病不已,冬時水精內藏,刺秋分,則水精外泄於皮毛,故令人善渴,凡此皆冬刺之失也。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

白話文:

冬刺秋分

在冬季行刺血療法,秋分後仍然病痛不斷,會讓人容易感到口渴。這是因為冬季時水液精氣藏於內部,如果在秋分時行刺血療法,會導致水液精氣外洩到皮毛,因此令人口渴。凡是如此的情形,都是因為冬季行刺血療法不當所造成的。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

凡是行刺血療法於胸腹部位,務必避開五臟。

春夏秋冬,刺失其分,則傷五臟之氣。故凡刺胸腹之皮部者,必避五臟真元之氣,當從之使出,不可逆之使入也。

中心者,環死。

白話文:

春夏秋冬四季針刺若不合時令,則會損傷五臟之氣。因此,針刺胸腹部皮膚時,必須避開五臟的真元之氣,應順應氣的運行方向,不可逆行。

中心者,環死: 中心的位置若受損,四周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危及生命。

中,去聲。下中脾腎肺膈皆同。若逆之使入,中傷心氣者,周時環轉而死。蓋陽中之太陽,心也,如天之日,一日一周,今不能周,故環死。

白話文:

「中」,發音為去聲。「中」的意思是,下行進入脾臟、腎臟、肺臟和橫膈膜。如果逆行使陽氣進入這些臟腑,損傷心氣,就會在運行一週左右的時間內死亡。因為陽氣中代表太陽的是心臟,就好像天上的太陽一樣,一天運行一週。現在心氣運行不能完成一週,所以會環形死亡。

中脾者,五日死。

脾者,土也,五乃土之生數,故中傷脾氣者五日死。

中腎者,七日死。

腎者,水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合而為七,故中傷腎氣者,七日傷。

中肺者,五日死。

白話文:

脾主運化,受傷則五日內死亡。

脾屬土,五為土的生長之數,因此脾氣受傷者,五日內死亡。

腎主藏精,受傷則七日內死亡。

腎屬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合為七,因此腎氣受傷者,七日內死亡。

肺主呼吸,受傷則五日內死亡。

肺者,金也,乾為金,為天。《易系》曰,天數五,地數五。故中脾者五日死,此中肺氣者,亦五日死。言五臟不及肝者,或簡脫也。

中膈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

白話文:

肺部屬於金元素,乾卦也代表金,與天穹相應。《易經》中說,天的數字為五,地的數字也為五。因此,如果脾氣虛弱,五天內就會死亡。同樣,如果肺氣虛弱,也會在五天內死亡。不過,也有可能此處「不及肝」應為「同及肝」,指肝臟和肺臟同時受損。

中隔者,都是由於內傷所致。此病即使痊癒,也不會超過一年,必會死亡。

五臟之氣,皆以胸膈以出入,故中傷膈氣者,皆為傷中,其外病雖愈,亦不過一歲必死。一歲,盡四時五行之氣也。

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膈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功能,都通過胸腔和橫膈進行氣息的出入。因此,如果損傷了胸膈的氣機,就等於損傷了身體的中樞。即使外表的疾病痊癒了,也活不過一年,必定會死亡。一年的時間代表了四季和五行之氣的運轉週期。

針刺避開五臟的路線,知道針刺的方向與途徑。所謂的途徑,就是膈與脾腎所在的部位,不懂的人會弄反了。

處,去聲。上文云凡刺胸膜者,必避五臟。此申明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之道也。所謂從者乃膈與脾腎之處,蓋膈為陽,居上,脾屬土,居中。腎為陰,居下,知膈與脾腎之處,則知上下出入之度,故為從。若不知膈與脾腎之處宜上反下,宜出反入;不知者,反之則為逆矣。

白話文:

「處」讀去聲。前面說到針刺胸膜的人,一定要避開五臟。這裡進一步說明針刺避開五臟的方法,就是要懂得「逆從」之道。

所謂「從」,是指膈膜、脾臟和腎臟的位置。膈膜屬陽,在上面;脾臟屬土,在中間;腎臟屬陰,在下面。知道膈膜、脾臟和腎臟的位置,就能知道上下出入的程度,所以稱為「從」。

如果不知道膈膜、脾臟和腎臟的位置,就會「上反下」,「宜出反入」。不懂這個「從」的道理,反著做就會變成了「逆」。

刺胸腹者,必以布繳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刺針必肅,刺腫搖針,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白話文:

針灸胸腹時,一定要用布巾包著針具,從單層布上刺入。針灸後若未痊癒,可以再次針灸。針刺時,針具必須尖銳,針刺到腫塊時要搖動針具,在經脈上針刺時不要搖動針具。這是針灸的原則。

又申明凡刺胸腹者,必以布繳著之,乃從單布上刺,是刺之至淺也。刺之不愈,復刺者,言刺布不愈,當去布覆刺也。刺針必肅者,復刺之針,必宜端肅,不若刺布之放縱也。刺腫搖針者,肌肉壅腫,則宜搖針以瀉之。若肌肉不腫而為經脈之刺,仍宜端肅,而勿搖。此刺胸腹必避五臟之要道也。

白話文:

再申明,凡是進行胸部和腹部的針灸療法,必須使用布料遮蓋住,然後在布上進行針灸,這是表示針灸的深度較淺。如果針灸後病情未見好轉,需要再次針灸時,指的是針灸布料未見效果,應該去除布料,直接在皮膚上進行針灸。針灸時必須保持肅穆,這是指再次針灸時,針灸的針頭應該保持嚴肅,不像針灸布料時那樣放任。對於肌肉脹大或腫脹的地方進行針灸時,應該搖動針頭以達到放氣的效果;若肌肉未腫脹而是進行了經絡的針灸,仍然應該保持針頭的嚴肅,不要搖動。這段話強調了在針灸胸部和腹部時,必須避免對重要器官造成影響。

此一節言四時各有所刺。刺失其宜,則病不愈,刺傷五臟,則死有期,而為診視之要也。

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

上文刺傷五臟乃無形之氣機,非有形之經脈,故帝復願聞十二經脈之終。

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白話文:

这段文字说,针灸治疗要根据四季的变化选择合适的穴位,如果选择错误,就无法治愈疾病,甚至会损伤五脏六腑,导致病人死亡,所以选择穴位非常重要。皇帝问了关于十二经脉的走向问题,岐伯回答说太阳经脉的终点在眼睛附近,如果针灸出错,会引发抽搐、痉挛,皮肤发白,大量出汗,最终导致死亡。

太陽之脈,手足太陽之經脈也。終,絕也,戴眼,目上視也。反折,背反張也。瘛瘲,手足抽掣也。手太陽之脈,止於目內眥,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故其終也,戴眼。太陽行身之背,故其終也,反折。手太陽之脈,循臂上肩,足太陽之脈,貫臀入膕,故其終也,瘛瘲。手太陽主液,液脫血亡,故其色白。經脈終而汗出,則為絕汗,絕汗出則死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寰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白話文:

太陽經脈,指的是手足太陽經絡。

「終」指末梢,而「戴眼」是眼睛往上看。

「反折」是背部向後彎曲。「瘛瘲」是指手腳抽搐。

手太陽經,止於眼睛內側的眥部,而足太陽經,起於眼睛內側的眥部,所以它們的末梢都在眼睛處,因而會出現「戴眼」的症狀。

太陽經循行於身體的背部,所以它的末梢表現為「反折」。

手太陽經循行於手臂上肩,而足太陽經貫穿臀部進入大腿後側,所以它們的末梢表現為「瘛瘲」。

手太陽經主司體液,如果體液喪失而導致失血,就會出現「色白」的症狀。

經脈末梢出現汗液,表示氣血衰竭,將會出現「絕汗」的症狀,而「絕汗」出現後不久即會死亡。

少陽病到了末期,會出現耳聾、全身關節鬆弛無力、眼睛瞳孔散大無神的情況。瞳孔散大無神,表示已經過了半死不活的狀態。這種病如果死了,死前膚色會先轉變為青白色,然後才會死亡。

寰,舊本訛睘,今改。手足少陽之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故其終也,耳聾。《靈樞·經脈論》云,膽足少陽之脈,主骨所生病。節者,骨之交,故其終也,百節皆縱。手少陽之脈止於目銳眥,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故其終也,目寰絕系。謂目之寰宇與眼系相絕,不相維繫也。

白話文:

「寰」這個字,在舊版本中被誤寫為「睘」,現在已經更正。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的脈絡,從耳後進入耳朵,從耳前出來,所以它的終點在耳朵,因此會導致耳聾。《靈樞經·經脈論》中說,膽經(足少陽經)的脈絡主管骨頭所產生的疾病。節是指骨頭的交接處,所以它的終點在身體的各個關節,因此會導致全身關節鬆弛。手少陽經的脈絡止於眼睛瞳孔外側邊緣,足少陽經的脈絡始於眼睛瞳孔外側邊緣,所以它的終點在眼睛,因此會導致眼睛的虹膜與眼肌失去連結。

系絕經終,故一日半死。《刺禁論》云,刺中膽者一日半死。色先青白者,日半之前,先見木受金刑之色,乃死矣。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

白話文:

絕經之後,生命就走到了盡頭,所以(病人)會在一天半的時間裡死亡。《刺禁論》中說,針刺到膽經會導致一天半的死亡。如果患者的臉色先變成青白色,這表示在半天的時間裡,他將會出現受到金屬刑罰的徵兆,然後就會死亡。

陽明經脈終結(氣血運行到達終點),會有口部和眼睛動作異常、容易受驚嚇、胡言亂語、面色發黃等症狀。如果正邪雙方相持不下(病情嚴重),不仁愛(正氣衰弱),則將走向死亡。

足陽明經脈,起於鼻頞中,上連於目,下連於口,故口目動作,動作牽引歪斜也。善驚,所謂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也。妄言,所謂甚則上高而歌也。色黃,土氣外呈也。上下經盛,謂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皆足陽明經脈之病。從足而手,從下而上,則其上下經盛,手經足經皆病也。不仁者,身冷膚硬,陽明之經脈皆終矣。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白話文:

足陽明經絡,從鼻子的兩側開始,往上連接眼睛,往下連接嘴巴。所以,如果嘴巴和眼睛有動作,而動作會造成歪斜,就是這個經絡的問題。

容易受驚嚇,就是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嚇。

胡言亂語,嚴重時會大聲唱歌。

面色發黃,是土氣外露的表現。

上下經絡都旺盛,也就是說嘴巴和眼睛有動作,容易受驚嚇、胡言亂語、面色發黃,這些都是足陽明經絡的病症。

從腳到手,從下到上,都出現這些症狀,那麼上下經絡都旺盛,手上的經絡和腳上的經絡都出了問題。

沒有仁德的人,身體冰冷,皮膚又硬又緊,說明陽明的經絡已經衰竭了。

少陰病到最後階段,面色發黑、牙齒變長且污穢、肚子脹閉、上下不通,最終導致死亡。

面黑,水氣上泄也。齒長,骨屬外浮也。垢,面齒不榮也。腹脹閉,少陰神機不從中土而轉輸也。手經足經不相通貫,則上下不通,而少陰之經脈皆終矣。

白話文:

臉色發黑,是因為體內水氣上行。牙齒長,是因為骨骼外浮。臉色和牙齒暗淡無光,是因為氣血不足。腹脹便祕,是因為少陰經的運化機能失常,無法將養分從中焦運送到其他部位。手經和足經不通暢,導致上下不通,少陰經的經絡也全部萎縮了。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白話文:

太陽經結束的時候,肚子腫脹閉塞,不能喘氣,經常打嗝,經常嘔吐。嘔吐了就會逆流,逆流了臉就會發紅。不逆流就上下不通,不通就臉發黑,皮毛焦枯而死去。

腹脹閉,足太陰脾氣不升也。不得息,手太陰肺氣不降也。善噫,脾病也。善嘔,土虛也。嘔則逆,不能四布也。逆則面赤,火色外呈,土無生源也。若不上逆則地氣不升,故上下不通,不通則土不制水,故面黑;土不生金,故皮毛焦,而太陰之經脈皆終矣。

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白話文:

腹脹閉塞,是脾經氣不上升。呼吸困難,是肺經氣不下降。經常打嗝,是脾臟有病。經常嘔吐,是脾胃虛弱。嘔吐會向上頂,無法四處分佈。向上頂就會臉紅,是因為火氣外顯,脾胃失去了滋生的源泉。如果不向上頂,那麼脾氣就上不來,上下不通,不通就會導致脾無法剋制水,所以臉色發黑;脾無法生金,導致皮膚焦枯,而且脾經和肺經的脈絡都已經到了盡頭。

厥陰熱盛則終結,會有內熱、咽喉乾燥、頻尿、心煩的症狀;嚴重時舌頭會捲縮到口腔上端而死亡。

溺,鳥去聲。卷,上聲,餘篇卷同。手厥陰心包之脈,起於胸中,故中熱,足厥陰肝脈為病,則嗌乾善溺。手厥陰心包為病則心煩,此厥陰經脈之病,非經脈之絕。甚則舌卷,厥陰之脈絕於上也。卵上縮,厥陰之脈絕於下也。如是則厥陰之經脈皆終矣。

白話文:

「溺」:唸作「ㄋㄧˋ」,發音同鳥。

「卷」:發音同「ㄑㄩㄢˇ」,其他篇章的「卷」字同。

手厥陰心包經的脈絡,源頭在胸腔內,所以如果胸腔內有熱熱的感覺,可能是足厥陰肝經有病,就會出現口乾舌燥、容易溺尿的症狀。

手厥陰心包經有病,就會心煩意亂。這些症狀都是厥陰經脈生病所造成的,並不是經脈斷絕。

如果情況嚴重,還會出現舌頭捲曲的現象,表示厥陰經脈在上半身斷絕了。如果睪丸往上縮,表示厥陰經脈在下半身斷絕了。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代表厥陰經脈都已經斷絕了。

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手足六經之終,乃十二經脈之終,故曰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此一節承上文五臟氣機內逆,而論十二經脈之終,所以為「診要經終」也。

白話文:

手足六經的盡頭,就是十二經脈的盡頭,所以說這是十二經脈所敗壞的地方。

這一段接著上文所說五臟氣機向內逆行,而討論十二經脈的終結,因此稱為「診察經絡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