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五臟生成篇第十篇
岐伯錄上篇藏象之義,復論五臟之生成也。天主生,地主成,五臟之色徵於外,天氣之所主也。五臟之脈行於內,地氣之所主也,色者氣所附,脈者味所歸,合色脈氣味而五臟之生成備矣。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白話文:
岐伯在《內經》的上篇討論了五臟的生成。天主掌管誕生,地主掌管生成。五臟的外在顏色取決於天氣的影響。五臟的經脈貫穿體內,受到地氣的影響。顏色依附於氣,經脈承載著氣味。綜合顏色、經脈、氣味,五臟的生成就完整了。
心與膽脈相合,榮色(面部光澤)由心所決定,心主腎。
岐伯錄上篇藏象之義,復論五臟之生成,五臟各有外合,脈者心之外合,故心之合脈也,五臟各有外榮,色者,心之外榮,故其榮色也,五臟各有所主,腎者,心之主,故其主腎也,外合外榮者,臟之成,主者,臟之生,五行之理,制而後生,主者生之謂也,火受水制,則水有餘,而木氣旺,木旺則生火,制之乃所以生之,心肺肝脾腎之次序,亦制生之意也。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
白話文:
《岐伯錄》上篇記載了藏象的含義。文中又論述了五臟的生成。五臟各有與之相應的脈絡,脈絡與心相應,所以心臟的相應脈絡是脈。五臟各有與之相應的外在表現,顏色與心相應,所以心臟的相應外在表現是顏色。五臟各有其主導,腎臟主導心臟,所以腎臟是心臟的主宰。與臟器相應的脈絡、外在表現,是臟器發育成熟的標誌。主導,是臟器生發的原理。五行的原理,在相剋後才能生發,所謂主宰,就是生發的意思。火被水剋制,就會導致水氣過剩,木氣旺盛。木氣旺盛就會生火,而剋制它(木氣)才能生發它(火氣)。心、肺、肝、脾、腎的順序,也體現了相剋相生的原理。
肺臟與皮膚相配合,它的精氣營養皮膚,它主管的是心臟。
皮者肺之外合,故肺之合皮也,毛者肺之外榮,故其榮毛也,心者,肺之主,故其主心也,金受火制,則火有餘,而土氣旺,土旺則生金矣。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白話文:
皮膚是肺部在體表上的相通之處,所以肺與皮膚相聯絡。毛髮是肺部的表外精華,所以毛髮由肺主司。心是肺的君主,所以肺可以主宰心。金(肺)被火(心)所制御,那麼火就過盛,而土(脾)氣旺盛。土旺就能生金(肺)了。
肝臟相合於筋,它的華蓋為手指甲,它主治肺部。
筋者,肝之外合,故肝之合筋也,爪者,肝之外榮,故其榮爪也,肺者,肝之主,故其主肺也,木受金制,則金有餘,而水氣旺,水旺則生木矣。
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
白話文:
筋脈是肝臟外部相應的組織,所以肝臟主管筋脈;指甲是肝臟外部的榮華表現,所以肝臟滋養指甲;肺臟是肝臟的君主,所以肝臟主管肺臟;當木氣(肝臟)受到金氣(肺臟)的制約時,金氣就會過盛,導致水氣旺盛,水氣旺盛就會滋養木氣。
脾的合體部位是肌肉,它的華色反應在嘴脣上,它的主體是肝臟。
肉者,脾之外合,故脾之合肉也,唇者,脾之外榮,故其榮唇也,肝者,脾之主,故其主肝也,土受木製,則木有餘,而火氣旺,火旺則生土矣。
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白話文:
肌肉:是脾臟的外部表現,所以脾臟與肌肉相關。嘴脣:是脾臟的外部光澤表現,所以脾臟與嘴脣相關。肝臟:是脾臟的主管器官,所以肝臟主導脾臟。土(脾臟)被木(肝臟)生發,那麼木(肝臟)就會旺盛,而火氣也會旺盛。火氣旺盛,則會生發土(脾臟)。
腎與骨相合,骨氣充足則腎氣旺盛,腎主水液,水液滋養脾胃,故腎與脾相連。
骨者,腎之外合,故腎之合骨也,發者,腎之外榮,故其榮發也,脾者,腎之主,故其主脾也,木受土製,則土有餘,而金氣旺,金旺則生水矣。
白話文:
骨頭是腎臟的外部配合部位,所以腎臟主導骨頭。頭髮是腎臟的外部榮華表徵,所以腎臟滋養頭髮。脾胃是腎臟的主管,所以腎臟主導脾胃。當木材(肝)被泥土(脾)約束時,泥土(脾)就會過剩,金氣(肺)就會旺盛,金氣(肺)旺盛就會滋生水(腎)。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白話文:
因此,過度攝取鹹味,會導致脈絡凝滯而面色改變;過度攝取苦味,會導致皮膚乾枯而毛髮脫落;過度攝取辛辣味,會導致筋骨緊繃而指甲枯槁;過度攝取酸味,會導致肌肉僵硬而嘴脣乾裂;過度攝取甜味,會導致骨頭疼痛而頭髮脫落。這就是五味過度攝取所造成的損傷。
泣作澀,下同。胝音支。制之乃所以生之,然未生之先,則有所傷,是故多食鹹,則腎氣太過,太過則心合之脈凝澀,而心榮之色變矣,多食苦,則心氣太過,太過則肺合之皮槁,而肺榮之毛拔矣,多食辛,則肺氣太過,太過則肝合之筋急,而肝榮之爪枯矣,多食酸,則肝氣太過,太過則脾合之肉胝䐢,而脾榮之唇揭矣,多食甘,則脾氣太過,太過則腎合之骨痛,而腎榮之發落矣,此五行相制,制而未生,乃五味之所傷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白話文:
流眼淚像東西卡住的感覺,以下文句意思相同。「胝」讀作「支」。控制它(指飲食喜好)是為了讓身體機能正常,但如果在身體機能正常之前,就已經受到某些東西的傷害,那就是因為:
多吃鹹的,腎氣就會太旺盛;太旺盛就會讓心臟聯繫的脈絡變硬,而心臟滋潤的顏色就會改變。
多吃苦的,心氣就會太旺盛;太旺盛就會讓肺臟聯繫的皮膚乾枯,而肺臟滋潤的毛髮就會脫落。
多吃辛辣的,肺氣就會太旺盛;太旺盛就會讓肝臟聯繫的筋脈緊繃,而肝臟滋潤的指甲就會枯萎。
多吃酸的,肝氣就會太旺盛;太旺盛就會讓脾臟聯繫的肌肉結節生硬粗糙,而脾臟滋潤的嘴脣就會裂開。
多吃甜的,脾氣就會太旺盛;太旺盛就會讓腎臟聯繫的骨頭疼痛,而腎臟滋潤的頭髮就會掉落。
這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互相控制的結果,在控制的過程中還沒有讓身體機能正常,這纔是五味傷害身體的原因。
因此,心臟喜歡苦味、肺部喜歡辛味、肝臟喜歡酸味、脾臟喜歡甘味、腎臟喜歡鹹味,這是五種味道的結合。
多食則傷,適可則合,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以合於五臟也,由此觀之,五臟不但合脈皮筋肉骨,而且合於五味也。
白話文:
過量食用就會造成傷害,適度食用則相得益彰。因此,心臟適合苦味,肺部適合辛味,肝臟適合酸味,脾臟適合甘味,腎臟適合鹹味。這五味之所以與五臟相合,就是這個道理。由此可見,五臟不僅與脈絡、皮膚、肌肉、骨骼相合,而且也與五味相合。
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
白話文:
由五臟之氣所致,所以面色呈現如下:青如青草者,將死;黃如枳實(一種黃色果實)者,將死;黑如煙火者,將死;紅如鮮血者,將死;白如枯骨者,將死。這五種面色是將死的徵兆。
炲,音臺。餘篇同。衃,音胚。有五臟之味,則有五臟之色,相生則生榮,見克則敗死。五臟之色,即五臟之氣也,五臟之氣,以色驗之,草茲,死草之色,青兼白也,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肝氣敗也,枳實黃色兼青,故黃如枳實者死,脾氣敗也。炲,煙塵也,塵色黑兼黃,故黑如炲者死,腎氣敗也。
白話文:
燃燒:音同「臺」。其餘的字句也是如此。「衃」:音同「胚」。
如果五臟有味道,那麼就會有五臟相應的顏色。五臟相生就會生機勃勃,五臟相剋就會衰敗死亡。五臟的顏色就是五臟的氣。五臟的氣可以從顏色上判斷。比如:
草茲:死草的顏色,青中帶白。所以看到顏色青如草茲的,是肝氣衰敗。
枳實:黃色中帶青。所以看到顏色黃如枳實的,是脾氣衰敗。
炲:煙塵。塵土的顏色黑中帶黃。所以看到顏色黑如炲的,是腎氣衰敗。
衃血凝聚之血,赤兼黑也,故赤如衃血者死,心氣敗也。枯骨,枯朽之骨,白兼青也,故白如枯骨者死,肺氣敗也。此五色之見克而死也。
白話文:
凝結的血塊呈現紅色和黑色,所以像血塊一樣紅的人會死,因為心氣衰竭了。枯骨是枯萎朽壞的骨頭,呈現白色和青色,所以像枯骨一樣白的人會死,因為肺氣衰竭了。這是五種顏色被剋制後而導致死亡的。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此舉五色之正,光潤華採,故生。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加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白話文:
顏色青綠像翠鳥羽毛的,是生長之象徵。顏色鮮紅像雞冠的,是生長之象徵。顏色黃色像螃蟹腹部,是生長之象徵。顏色白色像豬油,是生長之象徵。顏色黑色像烏鴉羽毛的,是生長之象徵。以上五色都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現象。
因為這五種顏色是正色,光澤潤澤有光彩,所以是生機表現。
生長在心臟部分,顏色像用白布包裹著紅色顏料。生長在肺部,顏色像用白布包裹著紅色顏料。生長在肝臟部分,顏色像用白布包裹著藍色顏料。生長在脾臟部分,顏色像用白布包裹著栝蔞果實。生長在腎臟部分,顏色像用白布包裹著紫色顏料。以上是五臟器官生長時所呈現的外在榮耀光澤。
縞,素白也。五色之生,精華內臟,更有含蓄,皆如縞裹,則內光華,外潤澤,故曰此五臟之所生之外榮也,由此觀之,五臟不但榮於色毛爪唇發,而且榮於面之五色也。
白話文:
縞:指潔白無暇的顏色。人體的五色(青、赤、黃、白、黑)是由內臟中的精華所生。這些精華深藏在內,好像包裹在潔白的絹布中一樣。因此,內在精華充沛,外在面容就會光亮潤澤。所以說,這五臟所生的精華,不僅表現在色毛爪脣發等部位,也表現在臉部的五色上。
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白話文:
顏色味道與五臟相應: 白色對應肺,辛味; 紅色對應心,苦味; 青色對應肝,酸味; 黃色對應脾,甘味; 黑色對應腎,鹹味。 因此,白色對應皮膚,紅色對應脈絡,青色對應筋脈,黃色對應肌肉,黑色對應骨骼。
合五色五味而總論之,則色味當五臟,白色當肺臟,其味辛。赤色當心臟,其味苦。青色當肝臟,其味酸。黃色當脾臟,其味甘。黑色當腎臟,其味鹹。夫五臟藏於內,外合合於外,五色當五臟,必於外合當之,故白當皮,皮者肺之合。赤當脈,脈者心之合。青當筋,筋者肝之合。黃當肉,肉者脾之合。黑當骨,骨者腎之合。
白話文:
將五種顏色和五種味道綜合起來討論,就會發現顏色和味道與五臟相對應。白色對應肺臟,味道辛辣。紅色對應心臟,味道苦澀。青色對應肝臟,味道酸。黃色對應脾臟,味道甘甜。黑色對應腎臟,味道鹹。
五臟藏於體內,與外部相應。五色對應五臟,必然在外部有相應的部位。因此,白色對應皮膚,皮膚是肺臟的外在對應。紅色對應脈絡,脈絡是心臟的外在對應。青色對應筋,筋是肝臟的外在對應。黃色對應肌肉,肌肉是脾臟的外在對應。黑色對應骨骼,骨骼是腎臟的外在對應。
此一節,論五臟之生成,而推廣五臟之外合外榮也。
諸脈者皆屬於目。
五臟在內,氣行周身,諸脈者,周身血氣循行之脈道也。五臟精華,上注於目,故諸脈者,皆屬於目。
諸髓者皆屬於腦。
諸髓者,周身血氣凝聚之精髓也,腦為髓海,故諸髓者,皆屬於腦。
諸筋者皆屬於節。
諸筋者,周身血氣貫通之筋路也。筋連於節,能屈能伸,故諸筋者,皆屬於節。
諸血者皆屬於心。
諸血者,周身經絡內外之血也。心為君主,奉心化赤,故諸血者,皆屬於心。
諸氣者皆屬於肺。
諸氣者,周身榮衛外內之氣也,肺為臟長,受朝百脈,故諸氣者皆屬於肺。
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四肢者兩手兩足,八溪者,兩肘,兩臂、兩膕、兩髀,凡此血氣周時環轉,朝夕出入,故為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臥,血歸於肝。
白話文:
這一節討論五臟的形成,並推論五臟與身體外表的對應關係。
眼睛與五臟脈絡相連。
五臟位於身體內部,而氣血在全身運行。脈絡是氣血運行於全身的管道。五臟精華上輸於眼睛,因此所有脈絡都與眼睛相關聯。
骨髓與大腦相連。
骨髓是身體氣血凝聚成的精華,大腦是骨髓的聚集處,因此所有骨髓都與大腦相關聯。
筋腱與關節相連。
筋腱是身體氣血貫通的通路,筋腱連接於關節,可以屈伸轉動,因此所有筋腱都與關節相連。
血液與心臟相連。
血液流經全身的經絡和體表,心臟是血液運動的君主,負責將血液化為紅色,因此所有血液都與心臟相關聯。
氣息與肺臟相連。
氣息遍佈於全身的榮衛系統和體表,肺臟是臟器之長,負責統領全身的脈絡,因此所有的氣息都與肺臟相關聯。
這段文字描述了四肢八溪氣血運行的規律,周而復始,出入有序。
因此,當人睡覺時,血液就會回歸肝臟。
人之朝夕,即天之晝夜,天晝明夜晦,人朝精夕暝,朝則血外行,夕則血內藏,故人臥則血歸於肝,蓋衝任之血,外行則淡滲皮膚,內入則歸肝臟也。
白話文:
人的交替白天和黑夜,就是天的交替白天和黑夜。天亮的時候白天,天黑的時候夜晚,人早上精力旺盛晚上疲憊,早上血液會運行到體外,晚上血液會收回到體內。因此,人睡著後血液就會迴流到肝臟,這是因為衝脈和任脈中的血在體外運行時會滋養皮膚,當它迴流到體內時會歸於肝臟。
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白話文:
肝臟因血液充盈而能視物,足部因血液供應而能行走,手掌因血液充盈而能握物,手指因血液供應而能拿取物品。當人體處於睡眠狀態突然被風吹襲,導致血液凝固於皮膚者,稱之為「痹」。血液凝固於脈絡者,稱之為「泣」。血液凝固於足部者,稱之為「厥」。這三種情況都是由於血液運行不暢,身體無法適時補充新的血液,因此導致痹厥的發生。
衝任之血,上行頭目,偏達四肢,故肝受血而目能視,足受血而足能步,掌受血而掌能握。指受血而指能攝,其血不但上行頭目,遍達四肢,且外充皮膚,內榮經脈,下行足之三陰,故舉邪風凝之於膚,凝於脈,凝於足以明之。人之臥也,必居戶內,若臥出而風吹之,其衝任之血,外凝於膚表,則為痹,痹,轉動不利也。內凝於經脈則為澀,澀,澀滯不通也。
白話文:
衝任之血,向上運行至頭部,遍佈四肢,因此肝臟得到血液,眼睛才能看清;腳得到血液,腳才能走路;手掌得到血液,手掌才能握緊;手指得到血液,手指才能抓住東西。衝任之血不僅上行至頭部,遍佈四肢,而且外充於皮膚,內榮於經脈。還可以下行至足三陰經,所以,當風邪凝結於皮膚、經脈或足部時,衝任之血運行受阻,就會導致身體麻木疼痛,不能轉動。如果內凝於經脈之中,就會造成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就會導致身體麻木疼痛。
下凝於足之三明,則為厥,厥,陰陽不相順接而逆冷也。此凝於膚、凝於脈、凝於足,三者乃血外行而不得內反其骨空,故為痹以及於厥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白話文:
當陰血凝滯於足三陽經,就會出現厥症,厥症是陰陽氣血不流通,導致身體發冷。這種凝滯可以表現在皮膚、經脈或足部,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血液運行在外,不能迴流到骨頭的空隙中,因此會導致痹症和厥症。
人體上有大谷穴十二處,小溪穴三百五十四處,少十二俞穴,這些穴位都是衛氣停留的地方,也是邪氣侵犯的部位。用針灸和藥石將它們治癒就能祛除邪氣。
《氣穴論》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蓋會之所在,即分之所在,故人有大谷十二分。凡會之處,各有穴名,故小溪三百五十四名。氣穴論凡三百六十六穴,今三百五十四名,尚少十二俞。少十二俞即大谷十二分是也。凡此皆血氣之循行,今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此皆衛氣之所留止。
白話文:
《氣穴論》中提到,體內氣血匯集的大部位稱為「谷」,小部位稱為「溪」,聚集之處就是氣血分流之處,因此人體共有十二大谷氣血分流點。凡是氣血匯集之處,都有對應的穴位名稱,所以小溪氣血分流點有三百五十四個。
《氣穴論》中記載了三百六十六個氣穴,而現在只有三百五十四個名稱,少了十二個。這少了的十二個氣穴就是十二個大谷氣血分流點。這所有氣穴都是血氣循環的通路,現在血氣流通後無法回到原處,這些穴位就是衛氣滯留的地方。
衛氣留止,即邪氣之所客也。邪氣所客,必籍針石緣而去之,緣,因也,因此針石,去其病也。此一節承上文外合外榮,言血氣遍行通體,留止不行,則為病也。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
白話文:
當人體的防禦能量(衛氣)停滯不前時,就容易被邪氣(病邪)入侵。要驅除邪氣,就必須藉助針灸或藥物的力量。因為針灸或藥物可以因勢利導,通過激發人體自身的調節能力來祛除疾病。這一段話承接上文,說明當氣血流遍全身時,如果出現氣血停滯不流的情況,就會導致疾病。
診斷疾病的開始,必須以「五脈」為準則。所謂「五脈」,是指脈搏的五種基本狀態,包括:浮、沉、遅、數、滑。想要瞭解疾病的病理根源,必須先確立這些基本脈搏的狀態,作為診斷的基礎。
五臟之病,貴乎能診,診病之始,當有五決以為之紀,所謂診病之始者,乃欲知其始,當先建其母,母,病本也,所謂五決為紀者,即以五臟之經脈而決之也。
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白話文:
瞭解內臟疾病,最重要的是準確診斷。診斷的第一步,應該根據「五決」作為依據,「五決」就是指五臟的經脈。
頭痛巔疾,是由於下虛上實,病氣過在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嚴重時會深入腎臟。
巨陽,太陽也,足太陽之脈,上額交巔,下屬膀胱,絡腎臟,是以頭痛巔疾,足巨陽經脈病也,下虛者,膀胱之氣虛於下,上實者,頭痛巔疾,實於上也,巨陽主表,少陰主裡,故受病之,過在足少陰,巨陽,病不能愈,必從經脈而入臟,故甚則入腎。
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白話文:
巨陽,也就是太陽經。足太陽經的經絡,往上通到額頭和頭頂,往下連接膀胱,並與腎臟相連。所以頭痛和巔疾,都是足巨陽經絡的毛病。虛症是由於膀胱之氣虛弱在下焦造成的,實症是由於頭痛和巔疾阻滯在上焦造成的。巨陽經主宰外表,少陰經主宰內部,所以當人患上這種疾病時,病情會發展到足少陰經,巨陽經的疾病如果不治療,病情會由經絡傳入臟器,嚴重時會影響到腎臟。
招惹是非,蒙受災殃,視力模糊,聽力受損,下半身實熱,上半身虛冷,病因在足少陽膽經和厥陰肝經,嚴重時會侵犯肝臟。
徇作眴,冥瞑同。眴,瞬視也,蒙,不明也,招,掉搖也。尤,甚也。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眴蒙而掉搖且甚。經脈虛而風氣勝也。目瞑耳聾者,起於目,入於耳也,上文頭痛為上實,此蒙招為上虛,故曰下實上虛、言膽木之邪實於下少陽經脈虛於上也。
白話文:
眼睛不停眨動,視物昏暗不清。眨動,指快速眨眼;不明,看不清楚;掉搖,晃動。尤,更加。足少陽膽經的經脈,起源於眼睛銳利的部位,經過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如果出現不停眨眼,視物模糊,而且晃動劇烈的症狀,說明經脈氣血虛弱,風氣過盛。眼睛昏暗,耳朵失聰,其病因從眼睛開始,經由耳道傳入耳朵。前面提到頭痛是上焦有實熱,這裡的昏暗和晃動則是上焦虛空,所以說是「下實上虛」,表示膽經實熱在下方經脈,虛弱在上方的經脈。
少陽為表,厥陰為里,故受病之過,在足少陽厥陰,設病不愈,必從經脈而入臟,故甚則入肝。
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白話文:
少陽經絡為表,厥陰經絡為裏,所以得病的原因,在足少陽經和厥陰經,如果疾病不癒,必定會循著經絡侵入臟腑,所以病情嚴重時會侵入肝臟。
腹脹腹滿、胸悶脅脹,上吐下瀉,原因在足太陰經和陽明經。
腹者,脾之部也,腹滿䐜脹,脾土病也,支膈胠脅者,《靈樞·經脈》論云,脾足太陰之脈,其支其,復從胃,別上膈,謂䐜脹上連支膈,旁連胠脅也,下厥上冒者,太陰脾氣不升,則下厥,陽明胃氣不降,則上冒,陽明太陰,相為表裡,故過在足太陰陽明,脾臟先病,故不言甚則入脾。
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白話文:
腹部是脾臟管轄的區域,如果腹部脹滿緊繃,就是脾屬土的疾病。
《靈樞經》中記載,脾經屬足太陰,其分支連接著胃,再上行貫通隔膜。所謂「脹滿上連支膈,旁連胠脅」,是指脹滿往上影響到隔膜,左右連接著腋下和肋骨。
「下厥上冒」是指太陰脾氣無法上升,導致下焦氣虛,而陽明胃氣無法下降,導致上焦氣盛。陽明和太陰互相表裡,所以足太陰陽明脾胃之氣過度旺盛,脾臟會先發病,所以不能說過度就會影響到脾臟。
咳嗽上氣,氣息阻塞在胸中,問題出在手陽明、太陰經絡。
咳嗽上氣,肺病也。厥在胸中者,經脈論云,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臟腑不和,故厥在胸,其受病之過,在手陽明太陰。肺臟先病,故不言甚則入肺。
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白話文:
咳嗽氣喘,是肺部疾病。這種氣喘阻滯於胸中的,根據《經脈論》所說,肺屬手太陰經,源於中焦,向下連接大腸。臟腑不協調,所以氣喘阻滯在胸中,其病因是手陽明經與手太陰經功能失調。肺臟是先出現病變的,所以這裡沒有說喘得很厲害時會影響到肺。
心煩頭痛,病症在橫膈膜中,病因在手陽明經和手少陰經。
心煩頭痛,心病也。病在膈中者,經脈論云,心手少陰之脈,下膈,絡小腸,臟腑不和,故病在膈中,其受病之過,在手巨陽少陰。心臟先病,故不言甚則入心。此論診病之始。五決為紀,而及於五臟五腑,故不言手少陽厥陰也。
白話文:
心煩頭痛,是心臟疾病引起的。如果疾病在橫膈膜中,根據經脈理論,心臟和小腸的經絡在下行後會連接橫膈膜,如果臟腑不協調,就會導致橫膈膜中的疾病。而引起這種疾病的原因,在於手部的大腸經和心包經。由於心臟疾病會先出現,所以不需要特別說明,如果病情嚴重的話,則會影響心臟。這是診斷疾病的開始。五決是主要的依據,並且與五臟六腑相關,所以沒有提到手少陽經和厥陰經。
夫脈之大小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音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白話文:
脈象的大小、滑順、粗糙、浮動或沈降,可以分別指出五臟內部的狀況。而五臟的相應聲音,可以透過聆聽辨識。此外,觀察五官氣色微細的變化,可以透過目視察覺。如果能綜合脈象和氣色,就能夠全面掌握身體的狀況。
別,音逼。脈有陰陽,大為陽,小為陰,滑為陽,澀為陰,浮為陽,沉為陰。夫脈之大小滑澀浮沉,可以指按而別之。脈之陰陽,內合五臟,五臟陰陽之脈象,亦可以大小滑澀浮沉而類推之。如浮大為心肺,沉澀為肝腎,滑為脾脈者是也。五臟合五行,五音五色亦可以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色脈而共診之,可以萬全。色脈共診,有如下文所云也。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白話文:
「別」,音同「逼」。脈有陰陽之分,大的為陽脈,小的為陰脈;光滑的為陽脈,澀滯的為陰脈;浮現的為陽脈,沉隱的為陰脈。脈的這些特徵,可以通過觸診來辨別。
脈的陰陽之象,與內部的五臟相應。五臟的陰陽脈象,也可以通過大小、滑澀、浮沉等特徵來類推判斷。例如:浮大脈象屬於心肺,沉澀脈象屬於肝腎,滑利脈象屬於脾臟。
五臟與五行相配,五音、五色也可以用於微細診斷,通過目測來判斷。如果能結合診視脈象和顏色,可以達到全面的診斷。
脈象和顏色的診法,如下文所述。
脈象出現赤色,伴隨喘息和脈搏堅硬。根據診斷,患者體內有積聚的氣,偶爾會因飲食而受到影響,這種情況稱為「心痹」。「心痹」是由於外在疾病和思慮過度導致心氣虛弱,因此邪氣得以乘虛而入。
赤,心色也,赤脈,合色脈以為診也。喘而堅,脈體急疾而牢實也,診其色脈如是,則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而不能食,病名曰心痹。心痹,心氣閉而不舒也。蓋積氣非心臟之本病,故得之外疾,乃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而致心痹也。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白話文:
紅色是心的顏色,紅色脈象,指根據脈象的顏色與脈體來診斷疾病。脈體堅強有力,脈搏急促有力,診斷出這種脈象,就說是胸中氣滯,導致飲食不順暢,不能進食,這種病症叫做心痛。心痛,是說心氣堵塞不暢通。其實氣滯並不是心痛的根本病因,而是從外因而來,所以思慮過重會導致心痛,於是邪氣趁虛而入,最終導致心痛。
白脈的脈象代表氣血虛弱,喘息且浮脈,上半身虛弱、下半身實熱,容易受驚嚇,胸中有積氣,喘息虛弱,稱為肺痹。因受寒、發熱,或飲酒醉後導致內傷而引起。
白,肺色也,白脈,合色脈以為診也。喘而浮,脈體急疾而上浮也,上虛下實,言脈喘而浮,則有上虛下實之病。驚,上虛病也。有積氣在胸中,下實病也。又曰喘而虛者,言脈喘而浮,則喘而虛也。此病名曰肺痹,而有皮毛之寒熱,蓋驚積,非肺臟之本病,故得之醉,而使邪氣之內入也。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疼足清頭痛。
白話文:
白色代表肺臟的氣色,白脈則是符合氣色的脈象,可以作為診斷依據。喘息且脈浮,表示脈體急促地向上浮現,這是上虛下實的病象。驚悸是上虛的疾病,胸中有積氣則是下實的疾病。另一種說法認為喘息且脈虛,表示肺氣不足,喘息也有虛弱的症狀。這種疾病稱為「肺痹」,同時伴有皮膚毛髮的寒熱。驚積不是肺臟的本身疾病,所以可以從醉酒中得到,讓邪氣侵入體內。
青脈到達,長長地彈撥著左右,有積氣在心口 ниже 支胠,稱為肝痹,由寒濕引起,治療方法與疝氣相同,腰疼腳輕頭痛。
彈平聲。青,肝色也,青脈,合色脈以為診也,長而左右彈,脈體有餘,左右兩手之脈,如弦之彈指也。此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心下,膈也、支胠,左右脅肋,乃肝脈之循行也,故病名曰肝痹,蓋積氣非肝臟之本病,故得之外感寒濕,疝病本於寒濕,故與疝同法,寒濕為病,則腰痛足清頭痛,而致肝臟之病也,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白話文:
彈(讀作「ㄊㄢ」),蒼青色,是肝臟的顏色。青脈,是指符合肝臟脈象的脈搏,脈搏細長且左右彈動,脈體強而有力,左右兩手的脈搏就像彈奏絃琴的聲音。
這是由於心下支胠部位有積氣。心下指的是膈膜,支胠指的是左右脅肋,是肝脈循行的部位,因此這種病症稱為肝痹。
積氣並非肝臟本身的疾病,而是由外感寒濕所致。疝病的成因也與寒濕有關,因此治療方法與疝病相同。寒濕致病,會導致腰痛、足清(冰冷)、頭痛,進而引起肝臟疾病。
黃色脈絡為極致,脈象大而虛弱,腹中積氣,有氣往上衝的症狀,稱為厥疝。女性發病機理同理。發病迅速,治療時使四肢出汗,並注意避風。
黃,脾色也,黃脈,合色脈以為診也,大而虛,脈體張大而空虛也,此有積氣在腹中,腹中,脾部也,有厥氣,乃土受木克,土氣厥逆而不達也,土受木克,故不名曰脾痹,名曰厥疝。疝,肝病也。女子同法者,女子無疝。肝木乘脾之法,則同也。夫厥疝非脾臟之本病,故得之疾,猶言得之外疾,使四肢汗出當風,以致脾臟之病也。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白話文:
黃色,是脾臟的顏色。黃色的脈象,結合顏色的脈象用來診斷疾病。脈象又大又空虛,這是因為腹部有積氣。腹部就是脾臟所在的部位,有厥氣,是指脾土受到肝木的剋制,導致脾氣向上逆而不通。脾土受到肝木剋制,所以不稱為脾痹,而稱為厥疝。疝,是肝臟的疾病。對於女性來說,診斷方法相同,但女性沒有疝病。肝木剋制脾土的原理是相同的。厥疝不是脾臟本身的疾病,所以得了這種病,就像得了外在的疾病一樣,是由於四肢出汗後吹了風,導致脾臟生病。
黑脈出現,這是病氣極盛的緣故,脈搏又堅又大,表示小腹和陰部有積氣。這種病叫做腎痹。治療方法:洗澡以後,就寢。
黑,腎色也。黑脈,合色脈以為診也。上堅而大,堅大之脈,上浮而不沉也,此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小腹者,腎之部,前陰者,腎之竅,故病名曰腎痹。夫積氣非腎臟之本病,故得之沐浴於清水中,水氣未散,而即臥之所致也,此以五臟色脈,診五臟之病,如是以診,可以萬全矣。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
白話文:
黑色代表腎臟。黑色的脈搏,結合其他脈象,可以作為診斷依據。上方的脈搏堅硬有力,堅硬有力、浮在表而未沉沒,表明小腹和腹部前方的陰部有氣體積聚。小腹是腎臟所在的位置,腹部前方的陰部是腎臟的孔竅,因此病名叫做腎痹。氣體積聚並不是腎臟本身的疾病,而是由於在清水中洗浴,水氣還沒散盡就睡覺所導致的。這段文字根據五臟的顏色和脈象,診斷五臟的疾病,按照這種方法進行診斷,可以非常準確。
凡是遇到臉色發黃,眼睛發青、發紅、發白、發黑的奇脈者,都是不會死亡的。
相,去聲。奇,音箕。奇,陽也。以色為脈,故曰奇脈。凡相五色之奇脈,但以目視,不必手診。目青目赤目白目黑,皆有面黃中土之色,是有胃氣,故皆不死。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白話文:
相,讀第四聲。奇,音同「箕」。奇,代表陽氣。根據顏色來判斷脈象,所以稱為奇脈。如果要觀察五色的奇脈,只需用眼睛看,不需要用手觸診。眼睛青色、紅色、白色、黑色的,都夾雜著面黃的土色,表示有胃氣,所以都不會死亡。
臉色蒼青,眼睛發紅;臉色發紅,眼睛發白;臉色蒼青,眼睛發黑;臉色發黑,眼睛發白;臉色發紅,眼睛發青,都會死亡。
面無中土之黃色,若面青面赤面黑而兼目赤目白目黑目青,皆死也。既曰面青目赤,又曰面青目黑者,言面青目赤為不宜,面青目黑亦不宜。引而伸之,青白皆不宜也,既曰面赤目白,又曰面赤目青者,言面赤目白為不宜,面赤目青亦不宜。引而伸之,赤黑皆不宜也。夫面青面赤如是,則面白麵黑皆如是,此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所以申明面無中土之黃色,則死,是以色脈而知其死生也。此一節言診色脈而知五臟之病,及於死生,以終五臟生成之義。
白話文:
如果臉色不是中原人的健康黃色,而出現青色、紅色、黑色,同時眼睛也有紅色、白色、黑色、青色的話,都是死兆。既然說了「臉青目赤」,又說「臉青目黑」,意思是臉青目赤不吉利,臉青目黑也不吉利。進一步說,青色和白色都不吉利。既然說了「臉紅目白」,又說「臉紅目青」,意思是臉紅目白不吉利,臉紅目青也不吉利。進一步說,紅色和黑色都不吉利。臉色青、紅如此,那麼臉色白、黑也是如此。書中沒有全部說出來,是因為說不完,所以強調臉色沒有中原的健康黃色就是死兆。因此,通過觀察臉色和脈象就可以知道病人生死。這一節講的是通過觀察臉色和脈象瞭解五臟疾病,以及判斷生死,以結束五臟生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