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宗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六節藏象大論第九篇

大論二字,舊本誤傳四氣調神下,今各改正。

白話文:

大論二字,舊本誤傳為「四氣調神」下,今已各改正。

六節者,天以六為節,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天有六六之節,地則以九九制會也。藏象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神藏五,開竅於耳目鼻口,形藏四,開竅於前後二陰,竅雖有九,其位惟六,又神藏形藏,合於三陽三陰之六氣,猶之以六為節,以九制會,故曰藏象。此篇為《六微旨大論》提綱,故曰《六節藏象大論》。

白話文:

六節

根據天文,天以六為節律,天氣從甲日開始,地氣從子日開始。子甲相合,經過六十天形成一個甲子循環。六個甲子週期為三百六十天,構成一年。天有六種節律,而地則以九種方式運作。

藏象

藏象分為神藏和形藏,合共九藏。神藏有五個,與耳目口鼻相連;形藏有四個,與身體的前陰後陰相連。雖然有九竅,但位置只有六個。此外,神藏和形藏與三陽三陰的六氣相合,就像天以六為節,地以九制會,所以稱之為藏象。

這篇文章是《六微旨大論》的總綱,因此名為《六節藏象大論》。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白話文:

黃帝問:我聽說上天以六等時間的節氣,構成一年。人以九等時間的節氣,計算人體也有三百六十五個節氣,和天地相合很長的時間了。不知道這些節氣是什麼意思?

陰陽之理,一奇二偶,合而為三。三而兩之,為六。三而三之,為九。故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而人則以九九制會,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人身之天地久矣。帝舉以問,意欲詳明天人相應之道也。

白話文:

陰陽的規律,一奇一偶,兩者結合為三。三分為二,得到六。三分為三,得到九。所以天以六六的規律構成一年,而人以九九的規律形成身體。周天的三百六十五度,換算成人的身體結構,也有三百六十五個節點,可見人體與天地已經相應很久了。黃帝提出問題,是想詳細瞭解天人和應之道。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白話文:

岐伯回答道:真是深奧的問題啊,請讓我詳細說明。六六之節,九九制會,這些都是用來確定天體運行週期的,是氣候變化規律的標準。天度是用來控制日、月運行週期的;氣數則是用來記錄化育萬物的作用的。

天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也。氣數,二十四氣之常數也。六六之節,九九制會,所以正天之度,正氣之數也。故申明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而有遲速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而有生殺也。

白話文:

天度:指周天的三百六十五度。

氣數:指二十四節氣的規律。

六六之節:指每六個節氣為一組。

九九制會:指每九組節氣為一個週期。

正天之度:校正天體的運行規律。

正氣之數:校正氣候的變化規律。

申明天度:瞭解天體運行規律,可以制定日月運行表,預測其運行速度快慢。

氣數:記載一年中氣候的變化規律,可以預測植物的生長和死亡。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

白話文:

天代表陽,地代表陰;太陽代表陽,月亮代表陰;運行有規律,週期有道理,太陽每天運行一度,月亮每天運行十三度又一點,因此大月和小月的總和是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就這樣形成了,累積的餘氣再形成閏年。

奇,音箕。日月陰陽之行於天地也,行有分野之紀,日月陰陽之周於天地也,周有南北道之理,日行遲,月行疾,故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日一歲周天,月一月周天,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今止三百六十日,復有小月,是以積氣之餘,而有盈閏矣。

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

白話文:

「奇」音同「箕」。太陽和月亮運行在天空中,有分界限的規律;它們繞著地球運行,有南北軌道的道理。太陽運行較慢,月亮運行較快,所以太陽一天運行一度,月亮一天運行十三度,有餘數。太陽一年繞地球運行一圈,月亮一月繞地球運行一圈,所以大月和平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現在只有三百六十天,再加上小月,於是產生了閏年和閏月。

立定大綱於初始,於中間表現正道,推廣於最終,而天地之間的運行也完成了。

上古樹八尺之臬,度日影以正東西,是立端於始也,參日中之影,與極星以正南北,是表正於中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推日之行度,氣盈五日有餘,朔虛五日有餘,以終一歲之數,是推余於始也,始中終,合氣數以推之,而天度畢矣。

白話文:

古代用八尺長的標竿,測量日影來確定東西方向,這是建立起起始點。測量正午的日影,並與北極星對齊來確定南北方向,這是表明中點。周天的三百六十五度,分為四部分,推算太陽的運行角度,陽氣旺盛超過五天,陰氣盛超過五天,以此完成一年的完整週期。這是在起始點進行推算。起始、中點、終點,結合氣數來推算,則天道的運行就完整了。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

天度積氣余而盈閏,氣數則十五日為一氣,一歲二十四氣,無有所餘,故問何以合之而成閏。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

白話文:

**黃帝說:**朕已經聽過天道的運行方式,現在想了解氣數,它和天度如何協調?

**回答:**天道積蓄氣息,每隔一段時間盈滿或虧損,稱為閏;氣數則是以十五天為一個氣,一年共有二十四個氣,沒有多餘的。因此,黃帝詢問閏月是如何與氣數協調的。

**岐伯說:**天以六的倍數為節氣,地以九的倍數為會合。

天度者,天之道,氣數者,地之理,故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制會者,二九合三六,四九合六六,以成一歲,又四九合六六,又成一歲,其一九,則合六而餘三,故兩歲有餘以成閏,此氣數之合於天度,九九之制會於六六也。

白話文:

天體運行有其法則,稱為「天度」。氣候變遷有其規律,稱為「氣數」。所以,天體以六的倍數為循環週期,而地氣以九的倍數為配對規律。所謂配對規律,就是二九相加得三十六,四九相加得六十六,由此完成一年。又加上四九相加得六十六,又完成一年。如果有一九,則相加得六而餘三,所以每兩年有餘分,用來形成閏月。這正是氣數與天度的配合,九九的規律與六六的交會。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天有十干之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此六六三百六十日之大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

白話文:

上古時代,天有十干所構成的十日,十天為一甲子,六個甲子為三百六十天,這就是一年長度的法則。

那些貫通天地的聖人,知道生命的根本源於陰陽,人體的九竅和氣脈,都與天氣相通。所以人體的五臟是從氣中產生的,人的氣分為三種。

地之九州,人之九竅,皆通乎天氣者,三才合一之道也,陰陽之理不外五行,故其生五,五行之理,通貫三才,故其氣三,生五氣三,上下相通,自古為然,此引生氣通天論之言,以明三才合一,九九之制會於六六也。

白話文:

地球有九個州,人體有九個竅穴,都與天氣相通。這是天地人和諧的道理,陰陽的規律離不開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產生了五種生氣,五行之間相互通暢,貫穿於天地人三才之中,所以它們的氣息有三個層次。生出五種生氣,有上中下三種層次,自古以來都是這樣。這句話引申出《引生氣通天論》中的說法,說明天地人和諧統一,66的數字都可以歸結到33和99這幾個數字上。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白話文:

三種物質構成天,三種物質構成地,三種物質構成人,三種物質構成萬物,合起來就是九,九又分成九個區域,九個區域就是九個收藏,所以形體收藏四種,精神收藏五種,共有九種收藏來應對它。

由生三氣五而推論之,三才各具五行,故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以九而分應乎地,則為九野,九野,即九州也。以九野而復應乎人,則為九藏,九藏,即九州也。形藏四,謂膀胱,小腸,胃,大腸,所以藏有形之物,故曰形。神藏五,謂肝心脾肺腎,所以藏無形之氣,故曰神。

白話文:

從生、長、收三氣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理論推論,三才(天、地、人)各具備五行,所以三個「三」構成天,三個「三」構成地;三個「三」構成人,再用三個「三」加起來,合起來就是九,用九分派應合地球,就稱為九州,九州就是中國大陸。再用九州應合人體,就稱為九藏,九藏也就是人體的膀胱、小腸、胃、大腸,這些藏器儲藏有形的物質,所以稱為「形」。而肝、心、脾、肺、腎這五臟,儲藏無形的精氣,所以稱為「神」。

合為九藏以應之,謂膀胱小腸,前陰主之,胃大腸,後陰主之,是形藏四,而歸竅於前、後二陰也。心腎主耳,肝主目,肺主鼻,脾主口,是神藏五而歸竅於耳目口鼻也。藏雖有九,其位惟六,是九九制會於六六,以明六節藏象之意。

白話文:

這些內臟可歸納為九個藏象,分別如下:膀胱和小腸,由「前陰」主導;胃和大腸,由「後陰」主導;這是四個內臟,它們在「前、後二陰」交會。心和腎主導耳朵,肝主導眼睛,肺主導鼻子,脾主導嘴巴;這是五個藏象,它們在「耳目口鼻」交會。雖然藏象有九個,但它們的位置只有六個,也就是說九九歸於六六,藉此說明六節藏象的意涵。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承氣余盈閏之言而復問也。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天無言而四時成,此上帝所秘,惟古聖能闡明之,先師傳之也。

帝曰:請遂言之。

遂,猶直也。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白話文:

繁體中文:

帝曰:餘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承氣餘盈閏之言而復問也。

岐伯曰:此上帝所祕,先師傳之也。天無言而四時成,此上帝所祕,惟古聖能闡明之,先師傳之也。

帝曰:請遂言之。遂,猶直也。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黃帝說:我已經聽說了六六九九的規律,夫子說氣有盈有虧,我想知道什麼是氣?請夫子給我解釋一下。因為我聽了您盈虧氣論的說法後又產生了疑問。

岐伯說:這可是上天隱藏的祕密,是先聖傳下來的。上天沒有言語,實際上四時運行,這就是上天隱藏的祕密。只有古代聖人才能闡明它,先聖傳下來的。

黃帝說:請您繼續說下去。繼續,就是直說的意思。

岐伯說:五天叫做候,三候叫做氣,六氣叫做時,四時叫做歲,它們各有不同的主治功效。

五日謂之候,如立春五日,東風解凍,次五日,蟄蟲始振,後五日,魚涉負冰者是也;三候謂之氣,一月凡二氣,三候十五日為一氣也:六氣謂之時,一月二氣,三月,則六氣而成時也;四時謂之歲,春夏秋冬四時,以成一歲也,一歲有一歲之主氣,一時有一時之主氣,而各從其主治焉。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

白話文:

每五天被稱為一候,例如立春時:過了五天,東風開始解凍,再過了五天,蟄伏的蟲子開始活動,再過了五天,魚開始浮出水面承受冰層。

三個候為一氣,一個月通常有兩氣,三個候共十五天為一氣。

六氣被稱為一時,一個月有兩氣,三個月份,則六氣合成一時。

四季被稱為一歲,春夏秋冬四季,合成一年。

一年有一個年的主氣,一時有一個時的正氣,而各種氣候都遵循著自己的主導原則。

五種運氣交替而來,在治療時也都相襲而及。過了終極而重頭開始,時節建立而氣息分佈,像環一樣沒有終點,候氣的準則也遵循相同的法則。

甲乙之歲,土運治之,乙庚之歲,金運治之,丙辛之歲,水運治之,丁壬之歲,木運治之,戊癸之歲,火運治之,五運以次相襲,而一歲之中,各主時而皆治之。期,一歲也,至終一歲之日,則周而復始,時立氣布,言一歲之中,四時立,節氣布,更加環之無端也。候亦同法者,四時之歲,積候而成,與終期復始,同一法也。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白話文:

甲乙的年份,由土運主宰;乙庚的年份,由金運主宰;丙辛的年份,由水運主宰;丁壬的年份,由木運主宰;戊癸的年份,由火運主宰。五種運氣依次相繼,一年的之中,它們各自掌管時節,並治理著一年。一年就是一個週期,到了一年的最後一天,就周而復始。時節建立,節氣分佈,說明一年之中,四個時節確立,節氣分佈,周而復始,沒有盡頭。候氣也有相同的規律,四個時節的歲月,由候氣積累而成,與一年結束後又重新開始的規律一樣。

因此,如果不知道年齡的增長、氣的盛衰變化、虛實發生的緣故,就不能成為良醫。

此《靈樞·官針》篇之言,引之以明六氣加臨,而有盛衰虛實也。年之所加,隨在泉之位,六氣各有客氣之相加也,氣之盛衰,司天之氣,有太過而盛,不及而衰也;虛實所起,因氣之盛衰,而民病虛實,所由起也;必知此始為良工,如不知之,不可以為工矣。

白話文:

《靈樞·官針》篇中的這些話,可以引用來說明六氣加臨人體,會帶來盛衰虛實的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泉位也會發生變化,而且六氣各自有相對應的客氣相加。六氣的盛衰,是由司天之氣決定的,有太過而盛的情況,也有不及而衰的情況。

虛實的產生,是由於六氣的盛衰,而人體的疾病虛實,也由此而來。一個好的中醫,必須瞭解這些基本原理,否則就不能稱之為良工。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

承上文而問五運之周而復始,即如環無端,其運氣有太過不及,則何如?

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白話文: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

黃帝問:五運的循環開始,就像環形沒有終點,那它們盛衰過度的情形會如何?

岐伯答:五種氣運輪流興旺,各有勝克的對象,時盛時衰的轉化,這是它們的常態。

更,平聲。五運化氣,更立其歲,甲己土勝,乙庚金勝,丙辛水勝,丁壬木勝,戊癸火勝,故各有所勝,其中有盛衰虛實之變,此歲氣之常理也。

白話文:

更,讀作輕聲。五運六氣推演演化陰陽五行之氣,進而制定年運。甲己年屬土運強盛,乙庚年屬金運強盛,丙辛年屬水運強盛,丁壬年屬木運強盛,戊癸年屬火運強盛。所以各個年份都有其相對應的運勢強盛。其中包含了旺盛、衰弱、強健、虛弱等變化規律,這是歲氣的自然規律。

帝曰:平氣何如?

無太過,無不及,謂之平氣。

岐伯曰:無過者也。

無過,不愆常候也,無過,亦無不及矣。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

以盛虛之變為常,則太過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經有也。

白話文:

帝曰:平氣如何?

無太過,無不及,謂之平氣。

岐伯曰:無過者也。

無過,不違背平常的規律,無過,亦無不及。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

以盛虛的變化為常,那麼太過不及,又如何?

岐伯曰:在經有也。

太過不及,為運氣之常,故在經有也。此篇乃歲運六氣之提綱,下經歲運諸大論,皆論太過不及,淫勝郁復之氣。

白話文:

中的不等於現代的

帝曰:何謂所勝?

上文五氣更立,各有所勝,乃五運化氣,土金水木火相生,各主一歲,非勝克也,故復問之。

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

白話文:

皇帝問:「什麼叫做相勝?」

上文講到五氣交替,各有勝敗,這是五運化氣的規律,土金水木火相生相剋,各主一年,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勝克,所以皇帝又問了岐伯。

岐伯回答說:「春天勝過長夏,長夏勝過冬天,冬天勝過夏天,夏天勝過秋天,秋天勝過春天。這就是所謂的五行時令的相勝,各以氣運來主宰五臟。」

《金匱真言論》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蓋四時者,五行也,故曰得五行時之勝,由此言之,各以五行四時之氣,而命其臟。蓋一歲之中,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以主四時之氣,各以四時五行相生之氣,而命其臟,其中即有相勝矣。命臟者,如春勝長夏,是肝木勝脾土也,餘臟仿此。

帝曰:何以知其勝?

五行四時之勝,何以知之?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

白話文:

《金匱真言論》中提到:春季比夏季長,夏季比冬季長,冬季比夏季長,夏季比秋季長,秋季比春季長。這就是所謂的「四時之勝」。所謂四時,就是五行。因此說「得五行時之勝」。由此可知,根據五行四時之氣來命名臟腑。一年之中,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相互生長,掌管著四時之氣。取用四時五行相生之氣來命名臟腑,其中就蘊含著相剋的關係。命名臟腑是這樣的,比如「春季勝長夏」,就是肝木勝脾土;其他臟腑以此類推。

黃帝說:怎麼知道它們的勝出?

五行四時之中誰勝出,怎麼知道?

岐伯說:尋找它們的極致,都歸屬於初始的春天。

五運主歲,六氣主時,求其主時之氣至也,皆歸於始春之初氣,六元正紀大論云,六氣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也。

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

白話文: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主宰著年份,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主宰著季節。要找出季節的主氣,就必須回到每年年初春的最初之氣。根據《六元正紀大論》,在每年的正月初一黎明時分觀察,就可以看到六氣所在的位置,從而得知主氣所在。

病邪還沒到來就出現症狀,這叫做「太過」,表示正氣已薄弱,無法抵禦病邪,反而被病邪所乘。這種情況稱為「氣淫不分」,邪氣從內部產生,即使是醫生也無法阻止。

未至而至,氣候未至,主時之氣先至也。故此謂太過,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薄所不勝,則制我者,而我薄之,寡於畏矣,乘所勝,則我制者而我乘之,亢則害矣,命曰氣淫不分,言主氣淫縱太過,正氣混淆不分別也,五臟應四時,氣淫不分,則邪僻內生,發為民病,工不能禁。

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

白話文:

疾病來得很快,在氣候變化還未到來時,負責掌管那個季節的氣已經提前到來。所以這稱為「過度」,過度就會削弱自己不能承受的東西,而增強自己能夠承受的東西。削弱自己不能承受的東西,就會控制我的人而我削弱它,不太畏懼了;增強自己能夠承受的東西,就會我控制的人而我增強它,過度就會受到傷害。這叫做「氣淫不分」,意思是掌控氣的主氣過度放縱,正常的氣混亂而不能區分。五臟對應四季,如果氣淫不分,邪氣就會在體內產生,引發民間疾病,醫生也無法遏制。

不到位且未達到,這稱為不足,於是所勝的會妄行,而所生的會受到傷害,所不能勝的就虛薄了,這稱為「氣迫」。

至而不至,氣候已至,主時之氣未至也。故此謂不及,不及則所勝妄行,如木氣不及,則我勝之土氣妄行矣,所生受病,則生我之水氣受病矣,所不勝薄之,則我不勝之金氣,薄而侮之矣。命曰氣迫,言主氣不及,則所勝所生所不勝之氣,交相逼迫而為病也。

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白話文:

「至而不至」:本該到來卻未到來,是指氣候已經到來,但主宰該時期的氣候尚未到來。

「不及」:是指主宰的氣候未能及時到來。

當「不及」的情況發生時,被勝的氣就會異常運行。例如,木氣不及,則勝它的土氣就會異常運行,被它所生的氣就會受到傷害,例如水氣;被它所不勝的氣,例如金氣,就會趁機欺侮它。

這種情況被稱為「氣迫」,是指主氣不及,導致所勝、所生、所不勝的氣都相互逼迫,從而引起疾病。

所謂求取適宜的時間,就是氣候適宜的時候。謹慎地等待適當時機,氣候可以預期;錯失時機後再觀察,五種治療方法就難以區分,邪氣與不正之氣就會內生,醫生也沒有辦法制止。

申明所謂求其至者,乃四時氣至之時,不但始春為然,謹候其春夏秋冬之時,則主時之六氣,可與相期,若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皆失時反候,則五行之主治不分,致邪僻內生,發為民病,工不能禁也。此復申明四時氣候,各有主氣,不必始春為然,所以補上文未盡之意。

白話文:

說明所謂把握時機,是指一年四季氣候更替的時候。並非只在立春時如此,而是謹慎地等待春夏秋冬的交替時段,那麼主宰春夏秋冬的六種氣候,就會如約而至。如果還沒到就來,或者該來時沒來,都是時令反常。這時五行主氣失去平衡,導致邪氣從體內產生,誘發疾病,醫生也束手無策。這句話再次強調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都有其主氣,不只在立春時才如此,用來補充上文沒有說完的意思。

帝曰:有不襲乎?

四時六氣,始於厥陰,終於太陽,相為承襲,即五運相襲而皆治之之義,故復問,有不襲乎?

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蒼天之氣,不得無常,若主時之氣,不相承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異而災怪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

非常則變,其變無窮,故復問之。

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白話文:

皇帝問:「有沒有不承襲的現象?」四時六氣,從厥陰開始,到太陽結束,相互承襲,就像五運相互承襲一樣,都應當治理。因此再次詢問,有沒有不承襲的現象?岐伯回答:「蒼天之氣,不可能沒有常規。氣不承襲,就叫做非常,非常就會產生變化。」蒼天之氣,不可能沒有常規,如果主時之氣,不相互承襲,就叫做非常,非常就會產生變異,導致災禍。皇帝問:「非常而產生變化,該怎麼辦?」非常就會產生變化,變化無窮,因此再次詢問。岐伯回答:「變化到極致就會生病,如果能克制變化,就比較輕微,如果不能克制,就會很嚴重。如果因此再次受到邪氣的侵襲,就會死亡。所以不在時令,就會輕微,在時令就會嚴重。」

重,平聲。變至則病,病有微甚,如風木之氣,變為驟注,則有土濕之病,木能勝土,為病則微,如風木之氣,變為肅殺,則有燥金之病,土不勝金,為病則甚,斯時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變氣之至,非其克我之時,則病微,當其克我之時,則病甚也。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白話文:

「重」字發平聲。

當氣候變化到極致時,就會產生疾病。疾病的嚴重程度有輕有重。例如,風屬木的氣候,突然改變為驟雨連綿,就會產生土濕的疾病,因為木能剋制土,所以疾病較輕。

再例如,風屬木的氣候,突然改變為肅殺寒冷,就會產生燥金的疾病,因為土不能剋制金,所以疾病較重。

如果在這種氣候變化時,人體又受到邪氣侵襲,就會導致死亡。

因此,氣候變化到極致時,如果沒有外力剋制我方身體,則疾病較輕;如果外力正好剋制我方身體,則疾病較重。

黃帝說:很好。我聽說氣聚合便形成了形體,根據變化而確定名稱。天地運轉,陰陽變化,對於萬物來說,哪種少哪種多,可以知道嗎?

非常而變,即以勝相加之義,帝故善之,氣合而有形,有形之體,本於無形之氣也,因變以正名,命名之正,因於物極之變也,天地之氣運,陰陽之變化,其於草木昆蟲之萬物,有稟四時五行之一二氣者,有稟四時五行之二三氣者,有稟四時五行之全氣者,其氣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

白話文:

非常突變,就可以用氣勝來增添的道理來推論。因此黃帝讚賞這樣的事。氣聚合起來就會形成形體,有形體的實體,本源於無形的氣。根據變化而正名,正名的道理,源於事物達到極致的變化。天地之氣運轉,陰陽之變化,對於草木昆蟲等萬物而言,有的稟承了四時五行之一、二種氣,有的稟承了四時五行之二、三種氣,有的稟承了四時五行之全部氣。這些氣,哪種少,哪種多,是可以得知的嗎?

岐伯說:您的問題問得太深入了,天非常廣闊,無法測量,地非常廣大,無法估量,偉大的神靈問,請提出您的方法。

度,入聲:量,平聲。天體至廣不可以度度之,地裡至大,不可以量量之,天地陰陽萬物誠大哉,神靈之問,請陳其方。方,略也。

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白話文:

「度」,發入聲,「量」,發平聲。

天體廣大無邊,無法以「度」來衡量;地球遼闊浩瀚,難以用「量」來計算。天地、陰陽、萬物,實在是浩大無垠。請陳述神靈之間的辦法。這裡的「方」,意思是「辦法」。

各種不同的花草均呈現出五彩繽紛的色彩,五顏六色的變化,令人目不暇給;它們具有五味,每種風味都極其獨特,各有所長。不同的人喜好不同的味道,各有各的偏好。

勝,平聲。竹類甚繁,有色有味。竹生五色,而萬物莫不有色,故五色之變,不可勝視;竹生五味,而萬物莫不有味,故五味之美,不可勝極;人之嗜欲不同,色味各有所通,蓋五色通於神氣,五味通於形藏也。

白話文:

「勝」,讀作平聲。竹子種類很多,有各種顏色和味道。竹子有五種顏色,萬物也都有顏色,所以顏色的變化多端,無法盡數看盡;竹子有五種味道,萬物也都有味道,所以味道的美味無盡;人的好惡不同,對於顏色和味道各有所偏好,這是因為五色與精神氣息相通,五味與形體組織相通。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食,音飼。氣為陽,主天,故天食人以五氣;味為陰,陰主地,故地食人以五味,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白話文:

天地以不同的方式來滋養人體,天以五氣來滋養人,地以五味來滋養人。

氣屬陽,主宰天,所以天以五氣來滋養人;味屬陰,陰主宰地,所以地以五味來滋養人。

五氣通過鼻子進入人體,貯藏在心肺之中,使五臟功能健全,聲音洪亮;五味通過嘴巴進入人體,貯藏在腸胃之中,這些味道可以滋養五氣,氣血調和,津液充足,精神自然旺盛。

藏,如字,下封藏同。氣無形,故五氣入鼻,氣為陽,故藏於心肺,心榮色華於面,故上使五色修明,肺主氣,出音聲,故音聲能彰,此氣為陽而上通於神氣也。味有形,故五味入口,味為陰,故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臟之氣,氣和而生,則有形之津液相成,津液相成,則神乃自生,此味為陰通於形藏,而復為神氣之所資生也。

白話文:

「藏」字本義為收藏,就像下文中的「封藏」一樣。氣是無形的,所以五種氣進入鼻子,而氣屬於陽性,因此藏於心肺。心讓面色紅潤美麗,所以能使五色顯露。肺主氣,主司發聲,所以聲音能清晰響亮。這是因為氣屬於陽性,向上與精神氣相通。

味是有形的,所以五味進入口腔,而味屬於陰性,因此藏於腸胃。味在腸胃中被吸收,用來滋養五臟之氣。氣血和調,身體才能健康生長,這時有形的津液才會形成。津液形成,精神自然充沛。這是因為味屬於陰性,與形體藏養相通,並且又是精神氣賴以滋生的物質。

帝曰:藏象何如?

形藏四,神藏五,其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白話文:

**黃帝問:**臟腑的形體和功能如何?

**岐伯答:**形體藏著四個臟(肝、心、脾、肺),功能藏著五個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它們的形體和功能如何?

**黃帝問:**心在藏象系統中是什麼地位?

**岐伯答:**心是生命之源,神志變化的根源,它的外在表現表現在面部,它的功能充盈在血脈中,是陽氣中的太陽,與夏季的氣候相通。

心者,身之主,故為生之本,心藏神以應萬事,故為神之變也,心合脈,其榮色,故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心屬夏火,故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

白話文:

心臟是身體的主人,所以是生命的根本。心臟儲藏精神,以應對各種事物,所以是精神活動的根源。心臟與脈搏相應,面部的紅潤光澤是由於它的滋養,血液的充盈也依賴於它。心臟屬夏火,所以是陽氣中的太陽,與夏天的氣候相通。

肺臟是氣的根本,魂魄之處;它開竅於毛髮,反映在皮膚上。在陽性臟腑中,肺臟屬太陰,與秋季的氣候相通應。

肺者,臟之蓋,受朝百脈,故為氣之本,肺主氣,而藏魄,故為魄之處也,肺合皮,其榮毛,故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肺屬秋金,故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白話文:

肺臟是身體臟器的保護罩,接收所有脈絡的迴流,因此是氣的根本。肺臟主導氣,分藏魄,因此也是魄的所在地。肺臟對應皮膚,滋養毛髮,因此肺臟的精華表現在毛髮,充滿在皮膚。肺臟屬秋金,所以是陽中之太陰,與秋氣相通。

腎臟,主掌身體收藏閉藏的根本,是精氣存放的地方。它的華彩表現在頭髮,充實表現在骨骼,是陰氣裡面的少陰,與冬天的氣相通。

腎者,受藏五臟六腑之精,如蟄蟲周密,故主蟄封藏之本,而為精之處也,腎合骨,其榮發,故其華在發,其充在骨,腎屬冬水,故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白話文:

腎臟收藏了五臟六腑的精華,就像冬眠中的蟲子一樣隱祕,因此腎臟是收藏精華的根本,也是精華所在之地。腎臟與骨骼相應,它的氣血能滋養頭髮和骨骼,所以頭髮的茂密和骨骼的強壯都與腎臟有關。腎臟五行屬冬水,所以是陰中之陰,與冬天的氣候相通。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陰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白話文:

肝臟是身體極度消耗的根源,也是魂魄寄居的地方;其華表現在指甲,其充盈顯現於筋脈,用以生血養氣;它的味道是酸的,顏色是青綠色的;這是陰中偏陽的臟器,與春天相通。

罷,作羆。陰中,舊本訛陽中,今改正。肝者,將軍之官,如熊羆之任勞,故為羆極之本。肝藏魂,故魂之居也,肝合筋,其榮爪,故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華爪充筋,血氣乃行,故以生血氣,酸,肝味,蒼,肝色也,肝屬春木,故為陰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脾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白話文:

肝臟是將軍的官職,如同熊一樣承擔勞動,所以它被視為熊的根本。肝臟儲藏靈魂,因此靈魂的居所是在肝臟。肝臟與筋絡相連,肝的光彩體現在爪子上,充盈在筋肉中,因此爪子的光彩和筋的充盈讓血氣運行,肝臟生成血氣,味道酸,顏色青,是春天的木元素,所以被認為是陰中少陽,與春天的氣候相通。

脾臟是倉庫的根本,儲藏著營養,它的光彩顯現在嘴脣的白色部分,充盈在肌肉中,味道甘甜,顏色黃色,屬於極陰的類別,與土的氣息相通。

舊本混入下段,今改正。唇,音純,即口唇,餘篇仿此。《靈蘭秘典論》云脾胃者,倉廩之官,故脾者,倉廩之本,消化水穀,谷消則脈道乃行,水化則其血乃成,故榮之居也,脾合肉,其榮唇,故其華在唇四白,四白,口四際之白肉也。肌,亦肉也,故其充在肌,甘,脾味,黃,脾色也,脾乃陰中之至陰,故為至陰之類,通於土氣。此申明藏象,而為神藏五者如此。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

白話文:

舊有的本子將後一段混到前面,如今改正。脣,讀音同「純」,指口脣,其他部分類推。《靈蘭祕典論》說脾胃是倉庫的官吏,所以脾是倉庫的根本,消化水穀,穀物消化後脈道才能運行,水液化成後血才能生成,所以是容養之所,脾與肉相合,其容養在脣,所以嘴脣上的華色在四白,四白就是口周圍四方的白色肉。肌,也是肉,所以其充盛在肌膚上,甘,是脾的味道,黃,是脾的顏色,脾是陰中之至陰,所以屬於至陰之類,與土氣相通。這段話闡明瞭臟腑形象和神藏五者的關係。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些器官統稱為「器」,能夠消化食物殘渣,將營養轉化後輸送到體內以及排出體外的器官。

形藏四,胃、大腸、小腸、膀胱也,四者皆藏有形之物,故名曰器,又言三焦者,腸胃膀胱,皆三焦之所主也,《靈樞·榮衛生會》論云,上焦出於胃上口,中焦亦並胃中,下焦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是上中下三焦之氣,能化腸胃之糟粕,轉味而入於腸胃,出於前後二陰者也,此申明形藏四,而稟氣三焦者如此。

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

白話文:

形藏四是指胃、大腸、小腸、膀胱。這四個器官都藏匿著有形物質,所以稱為器。另外,三焦是指腸胃膀胱,它們都由三焦所主導。《靈樞·榮衛生會》中提到:上焦位於胃的上口,中焦也與胃相鄰接,下焦與迴腸相連接,注入膀胱並滲入其中。因此,水谷經常並存在於胃中,形成糟粕後一同進入大腸,形成下焦。上、中、下三焦之氣能夠消化腸胃中的糟粕,再將它們轉化為營養物質,進入腸胃,並從前後二陰排出。由此可見,形藏四是由三焦所主導的。

人體的十一臟腑功能,都受膽的控制。

腑能藏物,亦謂之藏。膽為中正之官,決斷所出,膽氣升,則臟腑之氣皆升,故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上文五臟五腑,今云十一臟,包絡與心相合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

白話文:

內臟能儲藏物質,所以稱為「藏」。膽是中樞要職,決定各種分泌。膽氣上升,則臟腑之氣也跟著上升,所以共有十一臟,都是依賴膽。前面提到五臟五腑,現在說十一臟,是因為把心包膜和心算在一起。

古人迎候一盛,病在少陽經。二盛,病在太陽經。三盛,病在陽明經。四盛以上,稱為格陽。

有形之臟腑經脈,合無形之三陽三陰,三陽主六腑,六腑以胃為本,故人迎之脈,以候三陽,人迎,結喉兩旁之胃脈也,經脈論云,胃足陽明之脈,下人迎,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少陽膽與三焦也,二盛病在太陽,太陽膀胱小腸也,三盛,病在陽明,陽明胃與大腸也,四盛以上為格陽,格陽者,終始篇所謂溢陽為外格也,此以人迎胃脈,而候三陽之六腑也。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

白話文:

具有形體的臟腑和經脈與無形的「三陽三陰」互相聯繫。三陽經與六腑相應,六腑中以胃為主,所以通過「人迎」脈象來觀察三陽經的情況。

「人迎」脈位於喉結兩旁,是胃經的脈象。根據《經脈論》記載,足陽明胃經從「人迎」部位通過。因此,如果「人迎」脈象強盛,則表示病症在少陽經。少陽經包括膽經和三焦經。

如果「人迎」脈象兩次強盛,則表示病症在太陽經。太陽經包括膀胱經和小腸經。如果「人迎」脈象三次強盛,則表示病症在陽明經。陽明經包括胃經和大腸經。

如果「人迎」脈象強盛超過三次,則稱為「格陽」。「格陽」在《終始篇》中被稱為「溢陽為外格」。這裡通過「人迎」脈象(胃經的脈象)來觀察三陽經所對應的六腑的病症。

寸口脈一個部位出現旺盛的脈象,則病在厥陰經;兩個部位出現旺盛的脈象,則病在少陰經;三個部位出現旺盛的脈象,則病在太陰經;四個部位以上出現旺盛的脈象,則為關證。

三陰主五臟,五臟以肺為先,故寸口之脈以候三陰,寸口兩手寸部之肺脈也,經脈論云,肺手太陰之脈,入寸口,蓋寸口,謂之脈口,又謂之氣口,脈口,氣口,皆屬太陰,終始篇云,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五臟別論云,氣口亦太陰也,故寸口一盛,病在厥陰,厥陰肝與心包也,二盛病在少陰,少陰心腎也,三盛病在太陰,太陰脾肺也,四盛以上,為關陰,關陰者,終始篇所謂溢陰為內關也,此以寸口肺脈,而候三陰之五臟也。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白話文:

三陰經絡(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掌管五種疾厄,而五種疾厄中以肺部為主,所以按診寸口脈可以探測三陰經的病症。寸口脈位於兩手掌寸部,是肺經脈絡所在。

《經脈論》記載,肺臟屬於手太陰經脈,其脈絡通達寸口。寸口又稱「脈口」、「氣口」,都歸屬太陰經。《終始篇》中提到:「人迎穴和太陰脈口同時盛滿。」《五氣別論》中也指出:「氣口也是太陰經。」因此,當寸口脈盛滿時,表明病症位於太陰經,也就是肝臟和心包。當寸口脈兩條盛滿時,表明病症位於少陰經,也就是心臟。當寸口脈三條盛滿時,表明病症位於太陰經,也就是肺臟。當寸口脈四條以上盛滿時,稱為關陰,關陰就是《終始篇》中所說的「溢陰為內關」。這是通過寸口脈的肺經脈絡,來探測三陰經的五種疾厄。

人迎穴和寸口脈搏同時強盛,並超過四倍以上,則為關格。關格之脈虛弱,無法吸收天地之精氣,則人會死亡。

贏,盈同。上文一盛二盛三盛,猶言一倍二倍三倍也,故人迎與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為內關外格,內關外格則亢盛盈滿,無以復加,不能極於上天下地之精氣,則死矣。此神藏形藏合於六氣,六氣貴得其平,經脈不宜亢盛也。

白話文:

「贏」和「盈」在這裡是同義的。前面提到的「一盛、二盛、三盛」是指一倍、兩倍、三倍。因此,當人迎脈和寸口脈都強盛到四倍以上時,就會出現「內關外格」的情況。所謂「內關外格」,是指脈象亢盛盈滿,達到了極限,無法再進一步吸收天地精氣。此時,人就會死亡。這是因為神氣藏於形體之中,與六氣相應。六氣需要保持平衡,經脈不應過於亢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