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上 (5)
卷上 (5)
1. 攝生論第三
論曰。內經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且飲食起居,
乃人生日用之法,縱恣不能知節,而欲傳精神服天氣者,不亦難乎。又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是以聖人春木旺以膏香助脾,夏火旺以膏腥助肺,金用事,膳膏臊以助肝,水用事,膳膏膻以助心,所謂因其不勝而助之也。故食飲之常,保其生之要者,
五穀五果五畜五菜也。脾胃待此而倉廩備,三焦待此而道路通,榮衛待此以清以濁,筋骨待此以柔以正。故經云,蓋五味相濟,斯無五宮之傷,所以養其形也。雖五味為之養形,若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
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所謂失五味之常,而損其形也。王注曰,味有偏緣,臟有偏絕,此之謂也。飲食者養其形,起居者調其神。是以聖人春三月夜臥早起,被髮緩形,見於發陳之時,且曰以使志生。夏三月夜臥早起,
無厭於日,見於蕃秀之時,且曰使志無怒,使氣得泄。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見於容平之時,收斂神氣,且曰使志安寧,以應秋氣。冬三月早臥晚起,去寒就溫,見於閉藏之時,且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此順生長收藏之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四時起居法,
所以調其神也。經所謂逆於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於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涸;逆於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於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此失四時之氣,所以傷其神也。智者順四時,不逆陰陽之道,而不失五味損益之理,故形與神俱久矣,乃盡其天年而去。
與夫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者,何足與語此道哉。故聖人行之,賢者佩之,豈虛語哉。
白話文:
攝生論第三
內經說,要順應陰陽的規律,配合養生的方法,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胡亂勞累,這樣才能使形體和精神都健康,活到盡頭壽命,百歲之後才離去。但現在的人不是這樣,把酒當水喝,胡作非為當作常事,喝醉了就同房,縱慾耗盡精氣,不知節制,不按時休息,只圖一時痛快,違背養生之道,作息沒有規律,所以五十歲就衰老了。
而且飲食起居是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如果放縱自己不知節制,還想保養精神,順應天時,不是很難嗎?經書上也說,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損;作息無規律,精神就會渙散。所以聖人春天木氣旺盛時,用膏粱厚味來滋補脾臟;夏天火氣旺盛時,用肥甘厚膩的食物來滋補肺;秋天金氣當令時,用肥膩的食物來滋補肝;冬天水氣當令時,用肥甘厚膩的食物來滋補心。這就是說,根據人體的不足之處來加以補充。
所以飲食的常規,保持生命根本的要素,就是五穀、五果、五畜、五菜。脾胃依靠這些來充盈,三焦依靠這些來暢通,榮衛依靠這些來調節清濁,筋骨依靠這些來柔韌強健。所以經書上說,五味調和,就不會有五臟的損傷,這是養生的方法。雖然五味可以養形,但如果酸味過多,肝氣會損傷津液,脾氣會衰竭;鹹味過多,骨骼會勞損,肌肉會萎縮,心氣會受壓抑;甜味過多,心氣會喘滿,面色會發黑,腎氣也會失衡;苦味過多,脾氣會不濡潤,胃氣會過盛;辛味過多,筋脈會鬆弛,精神會衰竭。這就是說,失去五味的平衡,就會損傷身體。王注說,味道偏嗜,臟腑就會虧損,就是這個道理。
飲食是養護形體,起居是調養精神。所以聖人在春季的夜晚睡得晚,早上起得早,頭髮披散,身體放鬆,這是順應春天萬物萌生的時候。而且要使精神舒暢;夏季的夜晚睡得晚,早上起得早,不厭倦白天,這是順應夏天萬物繁茂的時候,而且要使精神不暴躁,使氣機得到宣洩;秋季的夜晚睡得早,早上起得早,和雞一起打鳴起床,這是順應秋天萬物成熟的時候,要收斂精神;而且要使精神安寧,來順應秋天的氣候;冬季的夜晚睡得早,早上起得晚,避寒就溫,這是順應冬天萬物收藏的時候,而且要使精神像潛藏一樣,有所積蓄,有所收穫。這是順應生長收藏的規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應四時的起居方法,是調養精神的方法。
經書上說,違背春天的氣候,少陽之氣就不會生髮,肝氣就會內傷;違背夏天的氣候,太陽之氣就不能生長,心氣就會枯竭;違背秋天的氣候,太陰之氣就不能收斂,肺氣就會鬱結;違背冬天的氣候,少陰之氣就不能收藏,腎氣就會獨自衰弱。這就是違背四時之氣,所以會損傷精神。聰明的人順應四時,不違背陰陽的規律,不失掉五味調養的道理,所以形體和精神都能長久,就能活到盡頭壽命,然後才死去。
至於那些只圖一時痛快,違背養生之道的人,有什麼資格談論這些道理呢?所以聖人實行這些,賢者遵守這些,難道是虛言嗎?
2. 陰陽論第四
論曰。天地者,陰陽之本也。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倘不知此,謂天自運乎?地自處乎?豈足以語造化之全功哉?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所以天為陽,地為陰。
水為陰,火為陽。陰陽者,男女之血氣。水火者,陰陽之徵兆。惟水火既濟,血氣變革,然後剛柔有體,而形質立焉。經所謂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乎人。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故人生於地,懸命於天。人生有形,不離陰陽。蓋人居天之下,地之上,氣交之中,不明陰陽而望延年,
未之有也。何則?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王注曰:且蒼天布氣,尚不越於五行,人在氣中,豈不應於天道?左傳曰:違天不祥。繫辭云: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故偏陰偏陽謂之疾。夫言一身之中,外為陽,內為陰。
氣為陽,血為陰。背為陽,腹為陰。腑為陽,臟為陰。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蓋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豈偏枯而為道哉?經所謂治心病者,必求其本,是明陰陽之大體,水火之高下,盛衰之補瀉,遠近之大小,陰陽之變通。夫如是,惟達道人可知也。
白話文:
天地是陰陽的根本,陰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是萬物運行的綱領,是萬物變化之源,是生死之根本,也是神明的居所。因此,陰陽變化莫測,稱為神妙;神妙的運用無窮無盡,稱為聖明。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就以為天是自然運轉,地是自然存在,怎麼能談得上理解造化的全部功用呢?乾卦代表天,是陽氣的根本,萬物從它開始;坤卦代表地,是陰氣的根本,萬物依靠它而生長。所以天屬陽,地屬陰;水屬陰,火屬陽。陰陽就是男女的精氣,水火是陰陽的徵兆。只有水火交融,精氣發生變化,才能剛柔相濟,形體才能建立。經典上說:「天覆蓋著大地,萬物都齊備了,沒有什麼比人更尊貴。」人吸收天地之氣而生,順應四時變化而長成。所以人出生於地,生命依賴於天;人有形體,離不開陰陽。人處於天地之間,氣息交會之中,不明白陰陽的道理就想長壽,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為什麼呢?因為蒼天之氣變化無常,氣的運行不順暢就叫做非常,非常就會導致變化。王注說:即使蒼天佈散元氣,也不會違背五行之理,人生活在元氣之中,怎麼能不順應天道呢?《左傳》說:「違背天道是不吉利的。」《繫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所以,陰陽偏盛偏衰都會導致疾病。人體內外,外屬陽,內屬陰;氣屬陽,血屬陰;背屬陽,腹屬陰;腑屬陽,臟屬陰。肝、心、脾、肺、腎五臟都屬陰;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屬陽。但實際上,陽中含有陰,陰中含有陽,怎麼能單純依靠偏陰或偏陽來養生呢?經典上說:「治療心臟疾病,必須尋找其根本原因。」這就說明要明白陰陽的大體規律,水火盛衰的變化,以及陰陽變化的通達之道。只有通曉大道的人才能明白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