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中 (1)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

1. 中風論第十

論曰。經云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行者動也。風本生於熱。以熱為本。以風為標。凡言風者熱也。叔和云。熱則生風。冷生氣。是以熱則風動。宜以靜勝其躁。是養血也。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汗下各得其宜。然後宜治在經。雖有汗下之戒。

白話文:

古籍中說,經書記載風是百病之源,它善於流動且變化多端。流動代表著運動,而風的本質源於熱,以熱為根本,以風為表象。凡是提及風,其實都是熱。叔和說,熱就會生風,冷就會生氣。因此,熱就會使風動,應該以靜止來克制它的躁動,也就是養血。治療時要少出汗,也要少瀉下。出汗太多會損耗衛氣,瀉下太多會損傷營氣。出汗和瀉下都要適量,然後才可針對經絡進行治療。雖然有出汗和瀉下的禁忌,但也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而有中臟中腑之說。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此雖合汗下。亦不可過也。仲景曰。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其氣。亡陰則損其形。經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初謂表裡不和。須汗下之。表裡已和。是宜治之在經也。其中腑者。面加五色。有表證。

白話文:

中醫古論提到「中臟」和「中腑」的概念。中腑指的是宜於發汗治療的部位,而中臟則宜於用瀉下法治療。儘管需要結合發汗和瀉下的療法,但也不可過度。仲景說,發汗過多會損傷陽氣,瀉下過多會損傷陰液。陰陽失衡會導致氣血虛損,影響健康。故經書上說「血氣是人體的生命精華,不可不謹慎調養」。最初判斷是表裡不調,需要發汗或瀉下治療;待表裡調和後,後續治療應根據經絡辨證來進行。其中腑是指面色出現五色變化,有表證的部位。

脈浮而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皆曰中臟也。其治多難。經曰六腑不和。流經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若外無留結。內無不通。必知在經也。

白話文:

脈浮而惡風惡寒拘急不仁。

脈象浮表,惡受風寒,身體拘縮緊急,皮膚失去感覺。

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也。

中於腑,有的位於身體後面,有的位於身體前面,有的位於身體側面。

其治多易。

治療中腑之病比較容易。

中臟者。脣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祕結。皆曰中臟也。

中於臟,嘴脣不能收斂,舌頭不能轉動而失語,鼻子不能分辨香臭,耳朵聾了,眼睛昏花,大小便不通暢。

其治多難。

治療中臟之病比較困難。

經曰六腑不和。流經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

經典中說,六腑不調和,會導致經絡鬱結化膿;五臟不調和,則九竅不通。

若外無留結。內無不通。必知在經也。

如果身體外無鬱結,內部也無不通暢之處,那麼疾病一定在經絡中。

初證既定。宜以大藥養之。當順時令而調陰陽。安臟腑而和榮衛。察病機。審氣宜。而少有不愈者。若風中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若忽中臟者。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表裡證已定。別無他變。故以大藥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著四肢。中臟者。多滯九竅。

白話文:

當疾病初期診斷確定後,宜用強效藥物調理身體。要隨著時令和季節調整陰陽,安撫臟腑,調和榮衛。仔細觀察病情發展,仔細判斷適宜的用藥,很少有治不好的情況。

如果風邪侵襲臟腑,先用加減續命湯,根據症狀發散風邪。如果風寒邪氣突然侵襲臟腑,導致大便不通暢,應服用三化湯通利滯氣。表裡症候確定後,沒有其他變化,因此可以用強效藥物調理治療。

一般來說,風邪侵襲臟腑的,症狀多見於四肢。風寒邪氣侵襲臟腑的,症狀多滯留於九竅。

雖中腑者多兼中臟之證。至於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能自愈也。有中風濕者。夏月多有之。其證身重如山。不能轉側。宜服除濕去熱之藥治之。不可用針。可用灸。今具六經續命湯。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等疾。以一歲為總。以六經為別。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桂附。又於六經別藥。

隨證細分加減。自古名醫。不能越此。

白話文:

雖然人體內部臟腑疾病常常伴隨心臟疾病。至於舌頭僵硬、失語等症狀,長期服用大藥物可以自行痊癒。有中風濕的,夏天比較常見。症狀是身體沉重如山,不能轉身。應服用除濕熱的藥物治療。不可用針灸,可以用艾灸。現在提供六經續命湯,可以普遍治療八風、五痹、痿厥等疾病。以一年的時間為總時限,以六經為分治。春夏時節加入石膏、知母、黃芩,秋冬時節加入桂枝、附子。再加上六經的個別藥物。

凡覺中風。必先審六經之候。慎勿用大熱藥烏附之類。故陽劑剛勝。積火燎原。為消狂瘡腫之屬。則天癸竭而榮衛涸。是以中風有此誡。故經所謂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易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若感之淺者留於肌膚。感之深者達於骨髓。蓋禍患之機。藏於細微。非常人之豫見。

白話文:

凡是感覺到中風,一定要先審察六經的徵象。小心不要使用像烏附這樣的大熱藥物。因為陽性藥物強烈過於剛猛,積聚火氣如同原野大火,會導致瘋狂、瘡腫等症狀。而天癸枯竭,榮衛津液乾涸。因此,中風有這樣的告誡。所以經典中所說的邪風來襲,速度快如疾風暴雨。《易經》說:「攪動萬物,沒有比風更快的了。」如果感染輕微,停留在皮膚上。如果感染嚴重,深入到骨髓中。禍患的根源藏在細微之中,不是一般人所能預見的。

及其至也。雖智者不能善其後。是以聖人之教下。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故中風者。俱有先兆之證。凡人如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之至。經曰肌肉蠕動。名曰微風。宜先服八風散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為效。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陰陽明經。

白話文:

病邪之來勢迅猛,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無法預測其後果。因此,聖人教導人們,應將風邪視為虛邪賊風,適時避開。

中風之前通常會有先兆。普通人如果感覺到大拇指及食指麻木不仁,或手腳無法使用,或肌肉抽動,三年內必定會患上大風之病。(經書中說),肌肉抽動稱為微風,應及時服用八風散、愈風湯、天麻丸等藥物,以收到療效。

大拇指和食指皆屬手太陰和手陽明經。

風多著此經也。先服祛風滌熱之劑。辛涼之藥。治內外之邪。是以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又曰。善治者治皮毛。是止於萌芽也。故初成獲愈。固久者伐形。是治病之先也。

白話文:

風症多從這管道而來,應先服用祛風、清熱的藥物,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體內外的病邪。因此聖人主張治療疾病的預防,而不是治病於已發作時。又說,高明的醫生治病只治療表面的症狀,這樣才能在疾病最初萌發時就遏止住。所以疾病剛剛形成時就醫治,會很快痊癒;而拖延很久才就醫,則會造成身體的損傷。這就是預防疾病的先決條件。

中風之人。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藥利之。既得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當候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證乃陽明。大忌利小便。須當識此。中風之人能食者。凡中風病。多能食。蓋甲己化土。脾盛故能食。由是多食則脾氣愈盛。

白話文:

中風患者

如果中風患者小便困難,千萬不要用藥物強利小便。因為中風後,患者已經出汗,導致體液流失。小便自然會減少。如果強制利小便,會讓身體氣血枯竭,無法抑制虛火。這樣一來,煩熱會更加嚴重。應該等到熱退汗止,小便會自行恢復。另外,中風合併小便困難的癥狀屬於陽明證,最忌諱利小便,一定要認清這一點。

中風患者能吃東西的原因

中風患者大多能吃東西。這是因為肝膽化生的氣血屬木,為陽,而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屬土,為陰。木克土,所以肝氣旺盛則脾胃功能良好,能飲食。因此,中風後多食,會讓脾氣更加強盛。

土剋制腎水。水虧則病增劇也。病宜廣服藥。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風多食。風木盛也。盛則克脾。脾受敵。求助於食。經曰實則夢與。虛則夢取。是也。當瀉肝木。治風安脾。脾安則食少。是其效也。

白話文:

長期腎陰不足導致脾虛

中風之人。不宜用龍麝犀珠。譬之提鈴巡於街。使盜者伏而不出。益使風邪入於骨髓。如油入面。莫能出也。此之類焉。若痰潮不省。昏憒不知事。宜用藥下其痰涎。故風者乃百病之長。庸可忽諸。

小續命湯

白話文:

中風患者不適合使用龍麝犀珠這類藥物。就像在街上搖鈴巡查,盜賊會因此潛伏起來不敢現身。同樣的,這類藥物會讓風邪深入骨髓,就像油滲入麵粉一樣,無法清除。因此,如果中風患者痰多昏迷不醒,應該使用藥物來化解痰涎。風邪是百病之首,不可輕忽。

麻黃(去節),人參,黃芩,芍藥,防己,桂枝,川芎,甘草(各一兩),防風(一兩半),附子(半兩),杏仁(一兩),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枝),人參,黃芩,芍藥,防己,桂枝,川芎,甘草(每味一兩),防風(一兩半),附子(半兩),杏仁(一兩)

上除附子杏仁外。搗為粗末。後入二味令勻。每服五七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白話文:

除了附子和杏仁外,其餘藥材都搗成粗末。最後加入附子和杏仁,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五到七錢,水量一杯半,加上五片生薑。煎煮至剩一杯水,濾掉藥渣,稍熱後服用。在飯前服用。

凡中風。不審六經之加減。雖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內經云。開則淅然寒。閉則熱而悶。知暴中風邪。宜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

白話文:

對於中風的治療,如果不瞭解六經的加減變化,即便進行治療也無法去除邪氣。

《內經》中記載,暴發的中風,若呈現開竅通暢的症狀,則會感到寒顫;若呈現閉塞不暢的症狀,則會感到發熱而悶。

因此,在治療暴發的中風時,應該先使用加減續命湯,再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

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主之。

麻黃,防風,杏仁

依本方添加一倍。宜針太陽至陰出血。崑崙陽蹺。

中風有汗惡風。桂枝續命,主之。

桂枝,芍藥,杏仁

依本方添加一倍。宜針風府。以上二證。皆太陽經中風也。

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白虎續命,主之。

石膏,知母(一料中各加二兩),甘草(依本方加一倍)

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葛根續命,主之。

葛根(二兩),桂枝,黃芩(依本方加一倍)

宜針陷谷刺厲兌。針陷谷者。去陽明之賊。刺厲兌者。瀉陽明經之實也。以上二證。陽明經中風也。

中風無汗身涼。附子續命,主之。

附子(加一倍),乾薑(加二兩),甘草(加三兩)

宜刺隱白穴。去太陰之賊也。此一證太陰經中風也。

中風有汗無熱。桂枝續命,主之。

桂枝,附子,甘草(依本方加一倍)

宜針太谿。此證少陰經中風也。

白話文:

中風患者若無汗、惡寒,可用麻黃湯治療。麻黃湯由麻黃、防風、杏仁組成,劑量加倍。針灸可選太陽至陰出血穴和崑崙陽蹺穴。

中風患者若有汗、惡風,可用桂枝湯治療。桂枝湯由桂枝、芍藥、杏仁組成,劑量加倍。針灸可選風府穴。以上兩種症狀都是太陽經中風。

中風患者若無汗、身熱,不惡寒,可用白虎湯治療。白虎湯由石膏、知母、甘草組成,石膏、知母各加二兩,甘草加倍。

中風患者若有汗、身熱,不惡風,可用葛根湯治療。葛根湯由葛根、桂枝、黃芩組成,葛根二兩,桂枝、黃芩加倍。針灸可選陷谷穴和厲兌穴,陷谷穴可去陽明經的邪氣,厲兌穴可瀉陽明經的實熱。以上兩種症狀都是陽明經中風。

中風患者若無汗、身涼,可用附子湯治療。附子湯由附子、乾薑、甘草組成,附子加倍,乾薑加二兩,甘草加三兩。針灸可選隱白穴,去太陰經的邪氣。此症是太陰經中風。

中風患者若有汗無熱,可用桂枝湯治療。桂枝湯由桂枝、附子、甘草組成,劑量加倍。針灸可選太谿穴。此症是少陰經中風。

中風六證混淆。系之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主之。

小續命(八兩),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

白話文:

中風的六種症狀容易混淆,原因與少陽經和厥陰經有關。有時會出現肢體抽搐和疼痛,有時會麻木不仁。宜用羌活、連翹、續命湯主治。

古之續命。混淆無六證之別。今各分經療治。又分經針刺法。厥陰之井大敦。刺以通其經。少陽之經絕骨。灸以引其熱。是針灸同象法。治之大體也。

白話文:

古代的續命之法,混淆不清,沒有六種證型的區別。現在根據不同的經絡分別治療,還分為不同的經絡針灸法。厥陰經的井穴是大敦穴,刺針以疏通其經絡。少陽經的絕骨穴,灸療以吸引熱量。這是針灸同象法的原則,也是治療的大體方法。

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大秦艽湯,主之。

白話文:

中風沒有外在經絡表現,也沒有大小便阻塞的情況。推測是氣血虛弱,無法滋養筋脈,導致手腳無法動彈,舌頭僵硬無法說話。應該補養氣血,筋脈自然就會強健。大秦艽湯,是適合此症的方劑。

秦艽(三兩),甘草(二兩),川芎(二兩),當歸(二兩),白芍藥(二兩),細辛(半兩),川羌活,防風,黃芩(各一兩),石膏(二兩),吳白芷(一兩),白朮(一兩),生地黃(一兩),熟地(一兩),白茯苓(一兩),川獨活(二兩)

白話文:

秦艽(90克)、甘草(60克)、川芎(60克)、當歸(60克)、白芍藥(60克)、細辛(15克)、中藥羌活、防風、黃芩(各30克)、石膏(60克)、吳白芷(30克)、白朮(30克)、黃耆(30克)、熟地黃(30克)、茯苓(30克)、中藥獨活(60克)

上十六味剉。每服一兩。水煎去渣。溫服無時。如遇天陰。加生薑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兩加枳實一錢同煎。

白話文:

將這十六味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後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不受時間限制。如果遇到陰雨天,加入七八片生薑一起煎煮。如果出現心下痞塞感,每次服用一兩藥材時加入一錢枳實一起煎煮。

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內有便溺之阻格。復以,三化湯,主之。

厚朴,大黃,枳實,羌活(各等分)

白話文:

中風在外表現為六經的症狀,應先使用加減續命湯,根據症狀進行治療。如果伴有大小便不通的情況,則應使用三化湯來治療。

厚朴、大黃、枳實、羌活(各等分)

上剉如麻豆大。每服三兩。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終日服之。以微利為度。無時。法曰四肢不舉。俗曰癱瘓。故經所謂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所謂膏粱之疾。非肝腎經虛。何以明之。經所謂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

白話文:

藥材切碎成麻豆大。每次服用三兩。加水三升煎煮,煎到剩下一升半。全天分服完。以出現輕微腹瀉為宜。不拘時間服用。醫書上說四肢不能抬舉。俗稱癱瘓。所以經書上說土元素太過會導致人四肢不能抬舉。又說土元素太過會造成「敦阜」。「阜」是高的意思,「敦」是厚的。既厚又高,就要把它去除。這真是所謂的富貴病。跟肝腎經虛無關。怎麼證明呢?因為經書上說三陽三陰經發病,容易導致半邊不遂、萎縮。

四肢不舉。王注曰。三陰不足。以發偏枯。三陽有餘。則為痿易。易謂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其治則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或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若脾虛則不用也。經所謂土不及則卑陷。卑下也。陷坑也。故脾病四肢不用。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能至經。

白話文:

四肢癱軟無力。王注說:這是三陰不足,導致一側偏癱。三陽有餘,就會變成痿症。痿易,就是變易。指經常使用而變得痿弱無力。治療的方法是瀉熱,讓氣血虛弱,陽氣衰退,脾胃平衡就能治癒。可以使用三化湯或者調胃承氣湯,根據情況選擇使用。如果脾氣虛弱,就不能使用。經文說,脾虛就會低下陷落,卑下就是低下,陷落就是陷在坑裡。所以脾病會導致四肢不能活動。四肢的氣血都是從胃裡得到的,但不能到達四肢。

必因於脾乃得稟受也。今脾不能與胃行其津液。四肢不能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補。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

白話文:

必然是因為脾臟功能不良所導致的。現在脾臟無法與胃協調運輸體液。四肢無法吸收水穀精氣。氣血日益衰弱。經絡不通暢。筋骨肌肉都因為沒有氣血滋養而失去活力。所以身體無法正常活動。治療方法是補脾。使用十全散加減四物湯。祛除邪氣,留存正氣。

愈風湯,中風證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其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為常治之法也。久則清濁自分。榮衛自和。如初覺風動。服此不致倒僕。

白話文:

癒風湯

對中風病患,內邪已除,外邪已盡時服用的藥方。用來疏通各種經絡,長期服用,嚴重風症會完全消除。就算有輕微的風邪,也只要從這個藥方加減治療即可。然而,治療疾病的方法,不能忽視通塞的變化。或是一次微汗,或是一次通便。這樣纔是日常治療的方法。長期下來,清濁自然分開,氣血自然調和。如果一開始感覺風症發作,服用此方,就能避免倒地不起。

羌活,甘草,防風,蔓荊子,川芎,細辛,枳殼,人參,麻黃,甘菊,薄荷,枸杞子,當歸,知母,地骨皮,黃耆,獨活,杜仲,吳白芷,秦艽,柴胡,半夏,前胡,厚朴,熟地黃,防己(各二兩),茯苓,黃芩(各三兩),石膏(四兩),芍藥(三兩),生地黃,蒼朮(各四兩),桂枝(一兩),以上三十三味通七十四兩

白話文:

羌活、甘草、防風、蔓荊子、川芎、細辛、枳殼、人參、麻黃、甘菊、薄荷、枸杞子、當歸、知母、地骨皮、黃耆、獨活、杜仲、吳白芷、秦艽、柴胡、半夏、前胡、厚朴、熟地黃、防己(各 120 克),茯苓、黃芩(各 180 克),石膏(240 克),芍藥(180 克),生地黃、蒼朮(各 240 克),桂枝(60 克),以上 33 味藥材,總共 4440 克。

上剉。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遇天陰。加生薑煎。空心一服。臨臥再煎藥渣服。俱要食遠服。空心一服。噀下二丹丸。為之重劑。臨臥一服。噀下四白丹。為之輕劑。動以安神。靜以清肺。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麻黃一兩。均作四服。一服加生薑五片。

白話文:

藥材上切。每次服用一兩。水二碗。煎煮至一碗。去渣溫服。如果天氣陰沉,加生薑煎煮。空腹服用一劑。睡前再煎藥渣服用。服用前都要遠離食物空腹。空腹服用一劑。同時吞服兩粒丹丸。這是重劑。睡前服用一劑。同時吞服四白丹。這是輕劑。活動時安神。靜止時清肺。如果微汗出,使用愈風湯三兩。麻黃一兩。均分成四劑。一劑加生薑五片。

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佳。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三兩。大黃一兩。亦均作四服。如前煎。臨臥服。得利則妙。常服之藥。不可失四時之轉。如望春大寒之後。加半夏二兩。通四兩。柴胡二兩。通四兩。人參二兩。通四兩。謂迎而奪少陽之氣也。初夏之月。加石膏二兩。

白話文:

空腹服用。用稀飯送服。出微汗最好。如果十天後排便通暢。使用愈風三兩。大黃一兩。也分為四次服用。按照前面煎的方法煎煮。睡前服用。能順利排便最好。日常服用的藥方,不可錯過四季變化。比如在春分後的大寒季節,加入半夏二兩。通草四兩。柴胡二兩。通草四兩。人參二兩。通草四兩。目的是迎合並奪取少陽之氣。初夏時節,加入石膏二兩。

通六兩。黃芩二兩。通五兩。知母二兩。通四兩,謂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季夏之月。加防己二兩。通四兩。白朮二兩。茯苓二兩。通五兩。謂勝脾土之濕也。初秋大暑後。加厚朴二兩。通四兩。藿香二兩。桂一兩。通二兩。謂迎而奪太陰之氣也。霜降之後望冬。加附子一兩。

白話文:

黃芩通六兩。黃芩二兩。通五兩。知母二兩。通四兩,意思是迎接並奪取陽明的氣。夏季六月份。加入防己二兩。通四兩。白朮二兩。茯苓二兩。通五兩,意思是克服脾土的濕氣。初秋大暑後。加入厚朴二兩。通四兩。藿香二兩。桂皮一兩。通二兩,意思是迎接並奪取太陰的氣。入冬後霜降。加入附子一兩。

桂一兩。通二兩。當歸二兩。通四兩。謂勝少陰之氣也。得春減冬。四時類此。雖立法於四時之加減。又宜臨病之際。審病之虛實熱寒。土地之宜。邪氣之多少。此藥具七情六慾四氣。無使五臟偏勝。及不動於榮衛。如風秘服之。則永不燥結。如久瀉服之。則能自調。初覺風氣。

白話文:

桂皮一兩。肉桂二兩。當歸二兩。肉桂四兩。這些藥材可以補益少陰之氣。春天服用比冬天服用量少,其他季節也依此類推。雖然根據四時加減藥量是制定藥方的原則,但在實際看病時,還要根據病人的虛實寒熱,所在地區的氣候,病邪的多少,來調整藥方。這味藥方具備七情、六慾、四氣,不會讓五臟偏勝,也不會影響營衛之氣的運行。如果風祕時服用,可以長期保持通暢。如果久瀉時服用,可以自我調節。一開始感覺風氣時就可以服用。

便能服此藥。及新方中天麻丸各一料。相為表裡。治未病之勝藥也。及已病者。更宜常服。無問男子婦人。及小兒驚癇搐急慢驚風等病。服之神效。如解利四時傷風。隨四時加減法。又療脾腎虛。筋弱語言難。精神昏憒。及治內弱風濕。內弱者。乃風濕火。先體重者。乃風濕。

白話文:

服用此藥有益。以及新方中的天麻丸各一劑。它們能相互配合,是預防疾病的良藥。對於已生病的人來說,更應經常服用。不論是男性、女性還是兒童,只要患有驚癇、搐急、慢驚風等疾病,服用此藥都有奇效。如果是治療腹瀉和因為四季變化引起的傷風,可以根據四季加減用量。此外,還能治療脾腎虛弱、筋骨無力、言語困難、精神昏沉。以及治療內部虛弱的風濕,內部虛弱指的是風濕火,體重較重的是風濕。

土余內弱之為病。或一臂肢體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而健忘。喜以多思。故思忘之道。皆情不足也。是以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悉去。故此能安心養神。調陰陽無偏勝及不動榮衛。

四白丹,能清肺氣養魄。謂中風者。多昏冒。氣不清利也。

白話文:

脾胃虛弱的人容易生病,可能表現為:

  • 一側手臂或肢體活動不利
  • 雖然很胖,但身體的一半無法活動
  • 容易恐懼,記憶力差
  • 愛思考,思慮過多

因此,思慮過多導致的健忘,都是因為情緒不足造成的。

所以說,心神紊亂就會產生各種疾病,心神安定則所有疾病都會消失。

因此,能夠安撫心神,滋養精神,調和陰陽,不讓陰陽偏勝,也不讓氣血運行失常。

白朮(半兩),白芷(一兩),白茯苓(半兩),白檀(一兩半),人參(半兩),知母(三錢),縮砂仁(半兩),羌活(二錢半),薄荷(三錢半),獨活(二錢半),防風,川芎(各五錢),細辛(二錢),甘草(五錢),甜竹葉(一兩),香附子(五錢炒),龍腦(半錢另研),麝香(一字另研),牛黃(半錢),藿香(一錢半),

白話文:

白朮(30 克),白芷(60 克),白茯苓(30 克),白檀(90 克),人參(30 克),知母(18 克),縮砂仁(30 克),羌活(15 克),薄荷(21 克),獨活(15 克),防風,川芎(各 30 克),細辛(12 克),甘草(30 克),甜竹葉(60 克),香附子(炒,30 克),龍腦(3 克,另研),麝香(0.3 克,另研),牛黃(3 克),藿香(9 克)

上件二十味。計八兩六錢一字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臨臥嚼一丸。分五七次嚼之。上清肺氣。下強骨髓。

二丹丸,治健忘。養神定志和血。內安心神。外華腠理。

白話文:

以上二十味藥材,共計八兩六錢,研磨成細末。

加入蜂蜜製成丸劑,每兩藥粉做成十丸。

在臨睡前嚼服一丸,分五至七次慢慢嚼服。

此丸劑具有清肺氣、強壯骨髓的功效。

丹參(一兩半),丹砂(二錢為衣),遠志(去心半兩),茯神(一兩),人參(五錢),菖蒲(五錢),熟地黃(一兩半),天門冬(一兩半去心),麥門冬(一兩去心),甘草(一兩)

白話文:

丹參(75克),丹砂(10克用作外衣),遠志(去籽30克),茯神(60克),人參(30克),菖蒲(30克),熟地黃(75克),天門冬(去籽90克),麥門冬(60克),甘草(60克)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空心食前常服安神定志。一藥清肺。一藥安神。故清中清者歸肺以助天真。清中濁者。堅強骨髓。血中之清。榮養於神。血中之濁。榮華腠理。如素有痰。久病中風。津液湧溢在胸中。氣所不利。用獨聖散吐之。後用利氣瀉火之劑。本方在後。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逐漸增加至一百丸。空腹時服用,可安神定志。一種藥清肺,一種藥安神。清肺的藥能幫助肺氣清正,安神的藥能強健骨髓。血液中清的部分能滋養精神,濁的部分能滋養身體的組織。如果一直有痰、長期中風,津液會積聚在胸中,阻礙氣的運行。可服用獨聖散催吐,然後再使用疏通氣血、瀉火清熱的藥劑。具體藥方如下。

瀉青丸,治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寒。不能安臥。此是風熱煩躁。

當歸,龍膽,川芎,梔子,羌活,大黃,防風(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化下。

天麻丸,系新方中。

白話文:

瀉青丸

功效: 治療中風導致的自汗、昏迷、頭昏腦脹。患者發熱但不惡寒,難以安眠。這屬於風熱引起的心煩意燥。

配方:

  • 當歸、龍膽、川芎、梔子、羌活、大黃、防風 (各等份)

製法:

  1.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
  2. 用蜂蜜將藥粉製成丸劑,大小如彈珠。

用法:

每次服用一丸,用竹葉湯送服。

天麻丸

天麻丸是新方,屬於現代藥方。

天麻(三兩酒浸三日曝乾秤),牛膝(六兩同上浸),當歸(十兩),杜仲(七兩炒去絲),玄參(六兩),羌活(十兩),萆薢(六兩別碾為細末秤),生地黃(十六兩),附子(一兩)

白話文:

  • 天麻:3 兩,浸泡在酒中 3 天,曬乾後稱重
  • 牛膝:6 兩,同上浸泡
  • 當歸:10 兩
  • 杜仲:7 兩,炒熟後去除纖維
  • 玄參:6 兩
  • 羌活:10 兩
  • 萆薢:6 兩,另研磨成細末後秤重
  • 生地黃:16 兩
  • 附子:1 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常服五七十丸。病大至百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白湯下。平明服藥。至日高飢則止服藥。大忌壅塞。失於通利。故服藥半月。稍覺壅。微以七宣丸輕疏之。使藥再為用也。牛膝萆薢治筋骨。杜仲治筋骨相著。天麻羌活利風之勝藥。當歸地黃養血能和榮衛。玄參主用。附子佐之。行經也。

獨聖散,治諸風膈實。諸癇痰涎。津液湧溢。雜病亦然。

瓜蒂(一兩)

白話文:

用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製成丸劑,每粒如桐子大小。

平時服用五七十丸,病情嚴重可增至百丸。空腹時,用溫酒或白湯送服藥丸。

早起服藥,直到日上三竿感到飢餓時停止服藥。

服用期間忌諱造成身體壅塞,如果不通暢,服用半個月後,如果感到有些壅塞,可以用七宣丸輕微瀉下,讓藥物再次發揮作用。

牛膝、萆薢治療筋骨疼痛。杜仲治療筋骨相連緊。天麻、羌活是治療風濕的良藥。當歸、地黃滋養氣血,調和營衛之氣。玄參是主要藥材,附子作為輔助藥,疏通經絡。

上剉如麻豆大。炒令黃色。為細末。每服量虛實久新。或三錢藥末。茶一錢。酸齏汁一盞調下。若用吐法。天氣晴明。陰晦毋用。如病卒暴者。不拘於此法。吐時辰巳午前。故內經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論四時之氣。仲景曰。大法春宜吐。是天氣在上。人氣亦在上。

白話文:

藥材上等大小如麻豆。炒到呈現黃色。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的量,根據虛實、時程而定。可以使用三錢藥末,搭配一錢茶葉、一盞酸齏汁服用。如果使用催吐治療法,必須在天氣晴朗時進行,陰晦天氣不宜使用。如果是急症,則不受此法限制。催吐時間應在清晨到中午之間。因為《素問》記載:「從清晨到中午,是天地陽氣最盛的時候。」張仲景在論述四季的氣候時說:「原則上,春天適合催吐。」這是因為春天陽氣在上,人體的陽氣也在上。

一日之氣。寅卯辰之候也。故宜早不宜夜也。先令病人隔夜不食。服藥不吐。再用熱齏水投之。如吐風癇病者。加全蠍半錢微炒。如有蟲者。加狗油五七點。雄黃末一錢。甚者加芫花末半錢。立吐其蟲出。如濕腫滿者。加赤小豆末一錢。故此不可常用。大要辨其虛實。實則瓜蒂散。

白話文:

一天中的氣血運行時間。在寅卯辰時(早上5-9點)最旺盛。因此應該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在用藥前一晚讓病人禁食。服藥後不吐,再用熱粥水送服。如果是吐風癇病的,加半錢微炒過的全蠍。如果有寄生蟲的,加五七滴狗油,一錢雄黃粉。病情嚴重的,再加半錢芫花粉。立刻就能吐出寄生蟲。如果是濕腫脹滿的,加一錢赤小豆粉。不過這種方法不能經常使用。最重要的是分清虛實。實證可以使用瓜蒂散。

虛則梔子豉湯。滿加厚朴。不可一概用之。吐罷可服降火利氣安神定志之劑。治風癇病不能愈者。從厚朴丸宜春秋加添外。又於每一料中。加人參,菖蒲,茯神(去木各一兩半),上依厚朴丸春秋加添法。和劑服餌。厚朴丸方。在吐論中。

防風通聖散

白話文:

如果病情虛弱,使用梔子豉湯。如果病情飽滿,加厚朴。不能一概而論。嘔吐後,可以服用具有降火、利氣、安神定志功效的藥物。治療風癇病不能痊癒的患者,除了在春秋季節增加厚朴丸的用量外,還可以在每劑藥中加入人參、菖蒲、茯神(各去木後一兩半),按照厚朴丸春秋加添的方法,配製成藥劑服用。厚朴丸的方子記載在關於嘔吐的論述中。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芒硝,連翹,薄荷麻黃(不去節各半兩),石膏,桔梗,黃芩(各一兩),白朮,山梔子,荊芥穗(各二錢半),滑石(三兩),甘草(二兩)

白話文: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芒硝、連翹、薄荷、麻黃(不去節,各半兩)

石膏、桔梗、黃芩(各一兩)

白朮、山梔子、荊芥穗(各二錢半)

滑石(三兩)

甘草(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兩。生薑同煎。溫服。日再服。勞汗當風。汗出為皶。郁乃痤。勞汗出於玄府。脂液所凝。去芒硝。倍加芍藥當歸。發散玄府之風。當調其榮衛。俗云風刺。或生癮疹。或赤或白。倍加麻黃鹽豉蔥白出其汗。麻黃去節。亦去芒硝。咸走血而內凝。故不能發。

白話文:

上面所說的方劑比較粗糙簡陋。每次服用一兩,同時放入生薑煎煮。趁溫熱服用,每天服用兩次。出汗後受風,汗液蒸發後便形成皶(皮膚粗糙、脫屑)。皶鬱積就會化為痤瘡(痘痘)。出汗是從玄府(肝)發出的,是脂液凝結造成的。去除芒硝,加倍用量芍藥和當歸,可以發散玄府之風。需要調節氣血的運行。俗話說,這是風邪侵犯人體。或者會生出癮疹(皮膚過敏引起的丘疹),或紅或白。加倍用量麻黃、鹽豉、蔥白,可以讓汗液排出。麻黃去除節,也去除芒硝。這些藥材都具有促進血液流動的作用,但不能內服,否則會造成血液凝固,發病無效。

汗罷依前方中。加四物湯黃連解毒。三藥合而飲之。日二服。故內經曰。以苦發之。謂熱在肌表連內也。小便淋閉。去麻黃。加滑石連翹。煎藥湯調木香末二錢。麻黃主表。不主於裡。故去之。腰脅痛走注疼痛者。加硝石當歸甘草一服各二錢。調車前子末海金砂各一錢。內經曰。

白話文:

等出汗後,服前方藥。再加四物湯和黃連解毒湯。三種藥合起來一起服用。一天喝兩次。所以《內經》裡說,用苦寒藥發散之。意思是說,熱在肌肉表面和內臟。小便不通的話,去掉麻黃,加上滑石和連翹。煎藥湯,調入木香粉兩錢。麻黃治表,不治裡。所以去掉它。腰痛、移動時疼痛的,加硝石、當歸、甘草,每味兩錢,調入車前子粉、海金砂各一錢。《內經》說:

腰者腎之府。破傷風者。如在表則辛以散之。在裡則苦以下之。兼散之。汗下後。通利血氣。祛逐風邪。每一兩內。加荊芥穗大黃各二錢。調全蠍末一錢。羌活末一錢。諸風潮搐。小兒急慢驚風。大便秘結。邪熱暴甚。腸胃乾燥。寢汗咬牙上竄睡語。筋轉驚悸。肌肉蠕動。每一兩。

白話文:

腰背痛:腎。雲。

:應。沉。

眼。各。

加大黃二錢。梔子二錢。調茯苓二錢。如肌肉蠕動者。調羌活末一錢。故經曰肌肉蠕動。命曰微風。風傷於肺。咳嗽喘急。每一兩。加半夏桔梗紫菀各二錢。如打撲傷損。肢節疼痛。腹中惡血不下。每一兩加當歸大黃各三錢半。調沒藥乳香末各二錢。解利四時傷寒。內外所傷。

白話文:

加大茯苓可以增加肌肉蠕動和咳嗽。每一劑桔梗可以減緩疼痛。

每一兩內。加益元散一兩。蔥白十莖。鹽豉一合。生薑半兩。水一碗。同煎至五七沸。或煎一小碗。溫冷服一半。以筋探之即吐。罷後服一半。稍熱服。汗出立解。如飲酒中風。身熱頭痛如破者。加黃連須二錢。蔥白十莖。依法立愈。慎勿用桂枝麻黃解之。頭旋腦熱。鼻塞。

白話文:

每份藥材用量為一兩。加入益元散一兩、蔥白十根、鹽豉一合、生薑半兩、水一碗。一起煎煮至五到七次沸騰。或煎煮一小碗。溫冷服下一半。用雞毛搓喉嚨催吐。吐出來後再服另一半。微熱服用。出汗後症狀立解。如果是飲酒後中風,身體發熱頭痛欲裂,加入黃連須二錢、蔥白十根。依照此方法治療即可痊癒。切勿使用桂枝、麻黃治療。頭痛眩暈、流鼻涕的症狀。

濁涕時下。每一兩加薄荷黃連各二錢半。內經曰。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已也。王注曰。膽移熱於腦。腦液下滲則為濁涕。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淵也。此為足太陽脈與陽明之脈俱盛也。如氣逆者。調木香末一錢。

白話文:

鼻涕渾濁經常流淌。每兩劑藥加入薄荷、黃連各二錢半。內經說,膽火上揚至腦,就會導致鼻子發麻、鼻水流不止。鼻水流不止,就是鼻淵。王注說,膽火上揚至腦,腦液滲透就會變成鼻涕。鼻涕不斷流就像泉水一樣,所以稱為鼻淵。這是因為足太陽經脈和陽明經脈都太旺盛了。如果氣息逆亂,就調和木香末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