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卷下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3)

1. 瘰癧論第二十七

夫瘰癧者。經所謂結核是也。或在耳前後。連及頤頷。下連缺盆。皆為瘰癧。或在胸及胸之側。下連兩脅。皆為馬刀。手足少陽主之。此經多氣少血。故多堅而少軟。膿白而稀如泔水狀。治者求水清可也。如瘰癧生在別經。臨時於銅人內。隨其所屬經絡部分。對證之穴灸之。並依經內藥用之。獨形而小者。為結核。續數連結者。為瘰癧。形表如蛤者。為馬刀。

治馬刀。連翹湯

連翹(二斤),瞿麥(一斤),大黃(三兩),甘草(一兩)

上㕮咀一兩。水兩碗。煎至一盞半。早食後巳時服。在項兩邊。是屬少陽經。服藥十餘日後。可於臨泣穴。灸二七壯。服藥不可住了。至六十日決效。有一方。加大黃。不用甘草。更加貝母五兩。雄黃七分。檳榔半兩。同未熱水調下三五錢。

治瘰癧。文武膏,。(桑椹也。)

文武實(二斗黑熟者)

上以布袋取汁。銀石器中熬成薄膏。白湯點一匙。日三服。

白話文:

瘰癧(頸部淋巴結結核)是經絡阻塞導致的腫塊。它可能出現在耳前耳後,延伸到下顎,甚至到達鎖骨,這些都屬於瘰癧。如果腫塊長在胸部或胸側,並向下延伸到兩肋,則稱為馬刀。手足少陽經(膽經與三焦經)主治這些疾病。由於這些經絡氣盛血虛,所以腫塊多堅硬少柔軟,膿液稀薄如淘米水。治療時應以清熱利水為主。如果瘰癧長在其他經絡上,就要參考銅人模型,找出腫塊所在的經絡和穴位,再進行針灸和藥物治療。單個小的腫塊稱為結核,多個腫塊連在一起的稱為瘰癧,形狀像蛤蜊的稱為馬刀。

治療馬刀的藥方是連翹湯:連翹二斤,瞿麥一斤,大黃三兩,甘草一兩。每次取一兩藥煎服,用兩碗水煎成一碗半,早飯後巳時服用。如果腫塊長在頸部兩側,屬於少陽經,服用藥物十多天後,可在臨泣穴灸二七壯(十四壯)。服藥不可間斷,持續六十天必見效。還有一個方子,加大黃用量,不用甘草,另加貝母五兩,雄黃七分,檳榔半兩,用溫水調和,每次服用三到五錢。

治療瘰癧的藥方是文武膏(桑椹膏):取二斗成熟的桑葚,用布袋絞汁,用銀器或石器熬成膏狀,每次用溫水調和一匙服用,一日三次。

2. 痔疾論第二十八

論曰。手陽明大腸名曰害蜚。(蜚蟲也)六元正紀論。陽明又曰司殺府。(手陽明屬金)大腸名害蜚。謂金能害五蟲。又曰。司殺府。謂金主殺。既有此二名。何以自生蟲。蓋謂三焦相火盛。而能制陽明金。故木來相侮。內經曰。侮謂勝己也。木主生五蟲。叔和云。氣主生於脾臟旁。

大腸疼痛陣難當。漸覺稍瀉三焦熱。莫漫多方立紀綱。此言飲酒多食熱物。脾生大熱。而助三焦氣盛。火能生土也。當瀉三焦。火熱退。使金得氣而反制木。木受制則五蟲不生。病自愈矣。

蒼朮澤瀉丸

蒼朮(四兩去皮),澤瀉(二兩),枳實(二兩),地榆(一兩),皂子(二兩燒存性)

上為細末。燒飯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酒或米飲下。

又方

川烏(炮),古石灰(等分)

依前丸服。

淋洗藥

天仙子,荊芥,蜀椒,蔓荊子(等分)

上以水煎洗。

黑地黃丸,。治痔之聖藥也。在虛損門下有方。

白話文:

痔疾論第二十八

總論:手陽明經(大腸經)又稱「害蜚」(蜚蟲,指害蟲),《六元正紀論》中也稱其為「司殺府」。因為金能克制五蟲,所以稱為「害蜚」;又因金主殺伐,所以稱為「司殺府」。既然大腸經有這些名稱,為何還會自己生蟲呢?這是因為三焦的相火過盛,反而抑制了陽明經(屬金),木氣乘虛而入,進而侮辱金氣。《內經》說:「侮,謂勝己也。」木氣主生五蟲。叔和說:氣主要生於脾臟附近。

大腸疼痛劇烈難忍,逐漸出現腹瀉,這是三焦熱盛的表現。不要漫無目的地用藥,應該明確治療方向。這裡指的是飲酒過度、食用辛辣燥熱之物,導致脾胃積熱,助長三焦之氣,火生土,因此需要瀉三焦之火熱,使金氣恢復,反過來制伏木氣。木氣受制,五蟲就不會滋生,疾病自然痊癒。

蒼朮澤瀉丸

蒼朮(四兩,去皮),澤瀉(二兩),枳實(二兩),地榆(一兩),皂角(二兩,燒成灰)。

將以上藥物研成細末,用米飯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用酒或米湯送服。

另一方

川烏(炮製),生石灰(等量)

按上述方法製成丸藥服用。

洗劑

天仙子,荊芥,蜀椒,蔓荊子(等量)

將以上藥物用水煎煮後清洗患處。

黑地黃丸

治療痔瘡的聖藥,詳見虛損門下的方劑。

3. 婦人胎產論第二十九(帶下附)

論曰。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之。天癸已絕。乃屬太陰經也。治胎產之病。從厥陰經者。是祖生化之源也。厥明與少陽相為表裡。故治法無犯胃氣。及上二焦。為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發汗者。同傷寒下早之證。利大便。則脈數而已動於脾。

利小便。則內亡津液。胃中枯燥。製藥之法。能不犯三禁。則榮衛自和。榮衛和而寒熱止矣。外則和於榮衛。內則調於清便。先將此法為之初治。次後詳而論之。見證消息。同壞證傷寒。為之緩治。或小便不利。或大便秘結。或積熱於腸胃之間。或以成瘻。或散血氣而為浮腫。

蓋產理多門。故同傷寒壞證。如發渴用白虎。氣弱則黃耆。血刺痛而用以當歸。腹中痛而加之芍藥。以上例證。不犯三禁。皆產後之久病也。凡產後暴病。禁犯不可拘也。如產後熱入血室者。桃仁承氣抵當湯之類是也。胃堅燥者。大承氣不可以泄藥言之。產後世人多用烏金四物。

是不知四時之寒熱。不明血氣之虛與實。盲然一概。用藥如此。而愈加增劇。是醫人誤之耳。大抵產病天行。從增損柴胡。雜證從加添四物。然春夏雖從柴胡。秋冬約同四物。藥性寒熱。病證虛實。不可不察也。四物湯常病服餌。四時各有增損。今具增損於後。

春倍川芎。(一曰春二曰脈弦三曰頭痛),夏倍芍藥。(一曰夏二曰脈洪三曰泄),秋倍地黃。(一曰秋二曰脈澀三曰血虛),冬倍當歸。(一曰冬二曰脈沉三曰寒而不食),此常服順四時之氣。而有對證不愈者。謂失其輔也。春防風四物。(加防風倍川芎),夏黃芩四物。

(加黃芩倍芍藥),秋天門冬四物。(加天門冬倍地黃),冬桂枝四物。(加桂枝倍當歸),此四時常服隨證用之也。如血虛而腹痛。微汗而惡風。四物加朮桂。謂之腹痛六合。如風虛眩暈。加秦艽羌活。謂之風六合。如氣虛弱。起則無力。匡然而倒。加厚朴陳皮。謂之氣六合。

如發熱而煩。不能安臥者。加黃連梔子。謂之熱六合。如虛寒脈微。氣難布息。不渴清便自調。加乾薑附子。謂之寒六合。如中濕身沉重無力。身涼微汗。加白朮茯苓。謂之濕六合。此婦人常病。及產後病通用之藥也。治婦人虛勞。局方中謂之首尾六合者。如大聖散下熟乾地黃丸。

是治無熱虛勞。專其養也。中道藥也。牡丹煎丸。空心食前。人參荊芥散。臨臥食後。是治有熱虛勞藥也。

治婦人懷胎腹脹。枳殼湯。

枳殼(三兩炒),黃芩(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

治產前脹滿。身體沉重。枳殼湯中。加白朮一兩。

治產前寒熱。小柴胡湯中。去半夏。謂之黃龍湯。

治懷孕胎漏。二黃散。

白話文:

婦人胎產論第二十九(帶下附)

婦女從小女孩到天癸(月經)初潮前,都屬於少陰經;天癸開始來潮後,則按厥陰經論治;天癸停止後,就屬於太陰經。治療婦女生產疾病,應從厥陰經入手,因為它是生殖之源。厥陰經與少陽經互為表裡,所以治療方法必須避免傷及胃氣及上焦、中焦,這是三禁:不可發汗、不可攻下、不可利尿。發汗會像傷寒早下一樣傷及正氣;通大便會導致脈象數而傷脾;利尿則會耗損津液,導致胃中乾燥。用藥方法要避免這三禁,則氣血自然調和,氣血調和則寒熱自退。外在要調和氣血,內在要調暢大便。先用此法作為初步治療,然後再詳細論述。若病情如同傷寒危重症狀,則應緩慢治療。例如小便不利、大便秘結、腸胃積熱、形成廔管、或血氣瘀滯導致浮腫等。

產後病症種類繁多,與傷寒危重症狀相似,例如發渴可用白虎湯,氣虛則用黃耆,出血疼痛則用當歸,腹痛則加芍藥。以上這些都是產後久病的例子,只要不犯三禁即可。但產後急性病症,則不能拘泥於此。例如產後熱入血室,則可用桃仁承氣湯等方劑;胃燥便秘,則大承氣湯等瀉下藥不宜使用。產後許多人常用烏金四物湯,卻不知道四時寒熱的不同,也不明白血氣虛實的差異,盲目一概而用,反而加重病情,這是醫生用藥的錯誤。總之,產後常見病症應從增損柴胡湯加減,其他雜症則從四物湯加減。但春夏宜用柴胡湯加減,秋冬則近似於四物湯加減。藥物寒熱及病症虛實,不可不察。

四物湯是常用的方劑,四季需加減:

  • 春天加倍川芎(症狀:脈弦、頭痛);
  • 夏天加倍芍藥(症狀:脈洪、泄瀉);
  • 秋天加倍地黃(症狀:脈澀、血虛);
  • 冬天加倍當歸(症狀:脈沉、畏寒食少)。

這是常服以順應四時之氣的用藥方法,但若仍然沒有效果,說明是輔助藥物使用失當。此外,還有四季加減的四物湯:

  • 春季:四物湯加防風,川芎加倍;
  • 夏季:四物湯加黃芩,芍藥加倍;
  • 秋季:四物湯加天門冬,地黃加倍;
  • 冬季:四物湯加桂枝,當歸加倍。

這是四季常服,隨證應變的用藥方法。例如血虛腹痛、微汗惡風,則四物湯加朮、桂,稱為「腹痛六合湯」;風虛眩暈,則加秦艽、羌活,稱為「風六合湯」;氣虛乏力,站立就倒,則加厚朴、陳皮,稱為「氣六合湯」;發熱煩躁,不能安睡,則加黃連、梔子,稱為「熱六合湯」;虛寒脈微,氣息不暢,不渴,大便自調,則加乾薑、附子,稱為「寒六合湯」;中濕,身體沉重乏力,身體涼,微汗,則加白朮、茯苓,稱為「濕六合湯」。這些都是婦女常見病症及產後病症的通用藥方。治療婦女虛勞,局方中稱為「首尾六合湯」,如大聖散、熟地黃丸等,是治療無熱虛勞,專以滋補為主,屬於中和藥物;牡丹煎丸空腹服用,人參荊芥散則臨睡前服用,是治療有熱虛勞的藥方。

治療婦女懷孕腹脹,可用枳殼湯:

  • 枳殼(三兩,炒)、黃芩(一兩)

上藥研成粗末,每次服半兩,加水一盞半,煎成一盞,去渣溫服。

治療產前脹滿,身體沉重,在枳殼湯中加白朮一兩。

治療產前寒熱,小柴胡湯去半夏,稱為黃龍湯。

治療懷孕胎漏,用二黃散。